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doc_第1页
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doc_第2页
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doc_第3页
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doc_第4页
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简析: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有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以及一个语文园地。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教案编号:13课 题: 1.古诗词三首课 型:精读课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朗读感悟教学手段:多媒体、查找的资料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本课古诗词的相关资料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时间:第31教教学内容:1.朗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2.精读感悟独坐敬亭山。教学过程: 一、自读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1.自由朗读本组导语,说说这组课文都与什么有关。2.畅谈,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知道的祖国美丽山河。3.出示自然奇观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4.就让我们跟作者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二、精读古诗,感悟古诗情感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3.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4.解诗题,知作者(1)理解“独”的意思:独自一个人。(2)说说诗题的意思: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3)介绍诗人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5.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指名读古诗。集体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云:孤独的白云。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满足。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6.多诵读,悟诗情(1)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2)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唱诵、小组读、配乐读(3)自己带着感情读。(4)四人小组读古诗。(5)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6)全班再齐读古诗。(7)试着背诵古诗。(8)指名背诵古诗,集体背诵。7.吟诵、理解(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3)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三、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所学1.默写独坐敬亭山 2.画出古诗所表现的画面。第32教教学内容:1.精读感悟望洞庭。 2.指导书写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回顾 1.集体朗读独坐敬亭山。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所描绘的景色。 3.今天我们走进洞庭湖去欣赏一番。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追问: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3.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板书诗题)4.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5.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n、螺lu、磨m 6.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说一说。三、精读古诗,感悟情境(一)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1.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朗读想象古诗情境。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3.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4.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5.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6.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7.指导朗读,全班齐读。(二)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1.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2.指名朗读古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3.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4.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5.指导朗读古诗。(三)教师小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四、指导书写1.认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这些生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指名说一说书写要注意的地方,教师适机指导书写。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1.默写望洞庭。 2.认真书写生字。 3.给家长描绘古诗的意境。第33教教学内容:精读感悟忆江南。教学过程: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或春天的的诗文佳句。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1)简介诗人“白居易”。(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 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5.介绍“词”与“词牌名”。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3.齐读。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一)忆景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4)“风景旧曾谙”理解“谙”与“曾”的含义。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好能不忆江南。(二)忆人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3.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三)浓浓的江南情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1.自由读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1.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2.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3.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五、布置作业1.默写忆江南。2.积累描写景的古诗。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编号:45课 题: 2.桂林山水课 型:精读课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在思考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教学手段:多媒体、查找的资料教学准备:查找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时间:第21教教学内容:1.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2.理清文章脉络。 3.指导书写生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在我国有许多地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往返,你能说说印象深刻的地方吗?2.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4.说说从题目可以看出课文的主要写的是什么?二、欣赏图片,初步感知1.配乐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的景色。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4.出示词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5.再读课文,标示出不理解的词语。三、图文对照,理清脉络1.指名朗读课文。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3.引导小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4.另外几个段落主要写什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5.讨论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6.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四、指导书写,认清字形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一看这些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汇报交流,教师重点指导“澜”和“瑕”的书写。3.学生临写,教师巡堂指导。4.展示书写规范漂亮的同学的字。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认真书写生字。第22教教学内容: 1.精读感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所学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2.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简单评价朗读情况。二、精读感悟,欣赏美景(一)精读第一段。1.人们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2.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3.说说作者这样开头的用意是什么?4.指名回答,小结: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5.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6.指导朗读句子,指名朗读,集体评议。7.试着背诵,指名背诵。(二)精读第二段。1.观察图画,轻声读课文: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2.指名交流: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得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4.指导朗读句子,同桌相互朗读,评价。5.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1)作者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2)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6.指导朗读,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7.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8.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9.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课文中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10.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桂林美景。(三)精读第三段。1.放手学习第三段,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2.集体交流,相互补充。“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3.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4.指导朗读排比句。5.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6.配乐朗读。(四)精读第四段。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理解写得好的原因。3.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4.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5.指导朗读,试着背诵。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根据板书,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总结全文: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3.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5.配乐朗读全文。四、布置作者1.当小导游介绍桂林山水。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教案编号:67课 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 型:精读课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3.领悟按浏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教学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创设情境教学手段:多媒体、查找的资料教学准备:查找双龙洞的相关资料。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时间:第21教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3.指导书写生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有一年,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2.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名读,齐读。3.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得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二、检查预习,理解词语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 zh,不要读成 zh;“蜿”的读音是 wn,不要读成 w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注意。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 x) 挤压: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拢压迫过来。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3.再读课文。三、明确顺序,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2.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4.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5.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6.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写乘船出洞。四、指导书写生字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一看这些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2.汇报交流,教师重点指导“蜒”的书写。3.学生临写,教师巡堂指导。五、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所学1.熟读课文。2.认真书写生字。第22教教学内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授1.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2.齐读课文。二、了解一路见闻,感受迷人景色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2.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3.朗读句子“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1)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2)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3)指导朗读句子。4.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5.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6.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7.交流,小结: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8.齐读第2自然段。三、了解洞外特点,体会洞的“雄”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3.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4.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5.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6.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指导朗读相关语句。四、了解进洞过程,体会洞的“险”1.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2.引导学生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3.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4.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5.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6.指导朗读句子。五、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2.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3.集体交流,小结: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4.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5.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六、指导复述,总结全文1.结合板书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抓住重点。2.指导复述。3.指名复述,集体评议。七、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描写熟悉的一处景。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编号:8课 题: 4*.七月的天山课 型:略读课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学手段:多媒体、查找的资料教学准备:查找天山的相关资料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时间:第11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2.结合课前所搜集的资料介绍天山。3.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4.板书课题,齐读。5.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天山的鲜艳奇异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流利。2.开火车读课文,检测生字把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1.出示中心话题: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憧憬,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哪样样的印象?请找出相关的文句画一画、说一说。2.学生自读,教室巡视,了解自读情况。3.集体交流,相互补充。(1)蓝天衬着高耸的伟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如同一幅精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皎白的山峰上。笔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笔者的想象是多么的雄厚,比喻是多么的贴切。引导感情朗读。我想你们的面前目今已经浮现出这蓝天映衬白云的美景,那我们就带着感受读一读。(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万万朵盛开的白莲。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魄,“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颀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万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引导感情朗读。形象生动的比喻吧我们带入了七月的天山,用你生动的朗读把这美景表达出来。(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零碎的日影。“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赓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零碎的日影”相照应。笔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真切地显如今读者面前。引导感情朗读。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壮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说“壮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转变,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引导感情朗读。4.天山深处山色优柔,山形美丽。溪流两岸满地鲜花,如同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终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终一段换种说法吗?看看两种说法一哪样不同?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笔者运用雄厚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笔者的称赞之情。笔者清楚的写作次序和捉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盼望同窗们课后仿照七月的天山,写一篇游记,来表达你对故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仿照本文,写一篇游记。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教案编号:913课 题: 语文园地一课 型:综合训练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3.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教学重点:口语交际、习作训练教学难点:习作训练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小组合作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数:五课时教学时间:第51教教学内容: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2.如果我们出去找春天哪里最理想?3.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以便使我们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二、明确要求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1)时间、地点(2)准备工作(3)开展的活动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三、小组讨论1.提出要求(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3)学会倾听(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按照表格的形式进行。春游活动计划表时 间地 点活动内容准备工作分 工其 它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3.进行讨论。4.各小组进行汇报。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五、布置作业1.以书面的形式将本次讨论的结果写下来让父母看,并征求父母的建议。第52教教学内容:习作指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3.今天我们就把发现的美写下来。二、明确要求1.自读习作要求,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2.梳理:内容:(1)校园的一处景物(2)别处的景物(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三、复习写法(一)怎样写好景物?1.在作文中往往要进行景物描写,什么是景物描写呢?对景色及周围陈设的描写叫景物描写。一般描写景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篇以描写景物为主,如桂林山水。一种是在写人、记事、议论中插入景物描写,如雨中。 2.怎样才能写好景物描写呢?描写景物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关键是要善于观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我们所熟悉的“王冕学画”就是在多次的仔细观察、深刻体验中,才画出那么栩栩如生的荷花来。试想,假如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人,要他写出大海的碧浪翻滚、变幻无穷简直是不可能的,所以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 3.我们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要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是变化的都要仔细观察。比如树木一年四季都有其生长规律,什么时候抽出新芽,什么时候枝繁叶茂,什么时候赤裸着树干;比如植物,它的发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细致观察了全过程,就容易抓住特征进行描述。世上景物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如果离开了这些特点,我们就无法把某一特定的景物逼真地描写出来。传说中的宋代画家文与可,正是因为全神贯注地观察了骄阳下的竹子和倾盆大雨后的竹林,使整个身心溶入了竹的海洋,真正做到了“成竹在胸”,因而能画出最出众、最富有特点的竹子。 其次,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多姿多彩的,自然界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我们在观察时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比如火烧云一课,就是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全过程中,将火烧云丰富的色彩、瞬息的变化捕捉定格在脑海中,才写出那么变幻多端、瑰丽无比的云彩来。 4.只做到以上这些还不够,在景物描写中往往离不开抒情。任何写景文章都不是单纯为写景而写景,所描写景物总要赋予它思想、感情。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另外在描写时还要做到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所谓“触景生情”,更要尽可能做到在修辞上多用比喻、拟人,使描绘的景物带有人的特点,及相关的事。还要使抒情和写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在描写时让写实和想象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四、指导选材1.典型性: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3.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也要记下来。4. 交流观察所得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五、指导习作1.要有一定的顺序。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六、相互交流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七、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八、布置作业继续完成习作底稿并反复修稿。第53教教学内容:修改、誊抄习作教学过程:一、习作交流,相互修改1.分小组讨论交流修改。方法:分别朗读,全组从写法、重点内容的把握等方面进行评议。2.全班交流评议修改。(1)指名读习作底稿。(2)全班对习作情况进行评议。(重点从写作顺序、重点把握、想象的合理等方面进行评议)(3)提出修改建议。3.根据评议自我修改习作。二、出示要求,誊抄习作。1.要求:书写认真,格式规范,不写错别字。2.学生誊抄习作。教师巡回指导。三、布置作业 1.阅读写景的文章并做好学习笔记。2.继续完成习作的誊抄。第54教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教学过程:一、学习“我的发现”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观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荡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2.集体讨论,各抒己见:预设:(1)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漓江的水的“清、静、绿”的特点。(2)三个相同的句式是: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3)三个句子相同的地方是:“漓江的水真啊”。(4)我觉得这样写,有许多好处。比如:能够使人强烈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感和节奏感。(5)我发现课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呢。如桂林山水中小山的那一段: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代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骡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在水中;桂林的山 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6)我发现作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天上的云像草原上的羊群,像飞奔的骏马,像摔跤的大力士,不断地变化着。海石花一丛丛,一簇簇,长在浅水海底,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有的像春天柳枝色彩艳丽。五彩缤纷的菊花千姿百态,有的像喷泉,绽出金丝银丝;有的像绣球,花朵合团欢抱;有的像海葵,花瓣弯弯曲曲。(7)我发现这样的用在文章里,语言很美,很生动、很形象。3.小结归纳,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排比句的好处。4.你还能说出这样的句子吗?5.摘抄句子。二、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