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23 目 录聚美镇场镇规划文件之一第一部分 聚美镇场镇规划文本聚美镇场镇规划文件之二第二部分 聚美镇镇域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三部分 聚美镇场镇规划成果图册第一部分 聚美镇场镇规划文本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与集镇形象建设目标第四章 镇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发展预测第五章 村镇体系与空间职能结构第六章 镇域公建配置第七章 技术性公共设施规划第八章 镇域环境生态空间保护规划第九章 物理环境保护规划第十章 中心镇性质与规模第十一章 用地布局规划第十二章 镇区专项规划第十三章 近期建设规划第十四章 防灾规划第二部分 聚美镇镇域总体规划说明书一、 概况(一) 地理位置(二) 自然环境条件(三)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二、 规划背景(一) 集镇规划修编动因(二) 相关规划对聚美镇规划的影响三、 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规划重点(一) 规划依据(二)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三) 规划修编重点四、 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分析(一) 镇情地位评价(二) 区位优势与资源特点(三) 制约因素五、 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与目标(一) 发展方向(二) 社会经济发展与场镇 建设目标六、 聚美镇镇域总体规划(一) 规划期限与发展规模预测(二) 村镇体系与职能结构(三) 公建设施配置规划(四) 技术性公共设施规划七、 聚美镇镇域环境保护规划(一) 规划内容与目标(二) 镇域环境生态空间布局规划(三) 物理环境保护规划八、 附表 附表1 聚美集镇综合用水及污水排放预测表附表2 村镇公共设施配置规划一览表附表3 近期建设用地平衡表附表4 聚美镇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明细表附表5 聚美镇现状综合资料情况统计表附表6 聚美镇各村基本情况一览表附表7 聚美镇医疗卫生机构调查表附表8 聚美镇中小学现状调查表第一部分 聚美镇场镇规划文本第一章 总 则1. 1 聚美镇场镇规划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划体系中的“集镇规划”内容,根据永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有关要求,由永川城乡建设委员会和聚美镇人民政府,永川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共同主持制定。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地方法律依据。1. 3 本规划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和部颁各种城市规划技术规范。1. 4 永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期目标,是本规划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主要依据。1. 5 聚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本规划的主要参考依据。1.6 集镇规划文件中的集镇规划文本、镇域总体规划说明书、镇区建设规划说明书以及相应图册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1.7 在本规划区内从事下一级城市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活动和开展与城市规划有关的一切城市建设活动,均应严格执行本规划。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无权修正或更改本规划。若确有重大变更,须按法定审批程序进行,若有某些局部调整,应报市村镇规划科批准。1.8 本规划自聚美镇人民政府及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之日起生效。永川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村镇规划科负责解释和执行本规划并依此进行本规划区规划管理。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2.1 社会经济发展思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以保护环境为目标,实现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与集镇规划建设的根本目标;通过加速城镇化进程、加快集镇建设手段,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镇的科技进步;从意识观念、劳动者素质等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 2 规划原则遵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体现为:2.2.1 以保护地区整体环境为前提的环境优先原则。2.2.2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支柱产业群体规模、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全镇的科技进步的发展原则。2.2.3 加快集镇建设、促进城市化进程、提供社会和保障体系的人本原则。2.3 规划主要任务2.3.1 以永川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5年远期目标制定的发展和目标为依据,制定全镇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战略和镇域、镇区建设发展目标。2.3.2 以永川市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为基准,确定镇域村镇体系布局规划和村镇居民点各项基础设施规划。2.3.3 结合永川市集镇建设规划的要求,研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制定聚美镇区的集镇发展策略。2.3.4 以聚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为指导、制定聚美镇域环境保护规划,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与集镇形象建设目标3.1 农业 一是粮食产量稳定在9000吨以上,收入1100万元;二是生猪是人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养猪业;三是水果生产,以桂圆、梨子为主;四是蚕桑,巩固发展成片桑田;五是大力发展养殖业。3.2 工业 以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3 其它产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工商服务、旅游业等第三产业。3.4 村镇形象特色建设 重点是创建形象特色,形成特点。建设目标:3.4.1 具有“碧水蓝天、山青村绿”的整体环境;3.4.2 设施齐全、清洁宁静的镇区居住环境和村庄生活环境;3.4.3 专业市场配套、交通便捷的集贸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环境。3.5 村镇形象建设指标3.5.1 中心集镇拥有一个广场(市民休闲);3.5.2 中心村具备配套齐全的公共设施;第四章 镇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发展预测4.1 规划年限 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15年。人口增长 2001年人口基数为14610人,其中农业人口14173人,非农业人口437人,采用综合平衡法估算,其自然增长率按0.2%计,机械增长人口按每年250人递增。则近期到2005年,镇城人口将达到14610x(1+0.2%)4=27443人, 集镇人口约4000人,到2010年镇域人口将达到28062人. 集镇人口约8000人。4.2 城镇化机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此带动农村人口向集镇集聚。4.3 城镇化水平 2002年全镇城镇化水平以驻镇人口2856人计算,城镇化水平为7.5%,城镇化水平较低。预测聚美镇城镇化水平为近期2005年15%,远期2010年为28.5%。4.4 中心集镇发展规模 聚美镇的驻镇人口规模预测为:近期2005年4000人,远期2015年8000人。第五章 村镇体系与空间职能结构5.1 村镇体系 由中心镇(建制镇)、中心村两级组成。5.1.1 中心集镇:聚美镇(建制镇)5.1.2 中心村:长征村、保胜村、长冲村、万寿村、文家田、长旗村、打鼓村、海印村、青联村、鱼岭村、打渔村。5.2 重点发展自然村 地理位置连成一片的超大型自然村,在公建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奖金等方面必须有所侧重,必须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并严格按规范建设管理。5.3 聚美镇的集镇性质 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文明的工贸型生态城镇。5.4 中心村职能 中心村是村民委员会管理机构所在地。各中心村职能为: 在稳定粮食产量的情况下,种植业方面,重点在长征、长冲万寿、文家田、青联、打鱼村发展桂圆为主导产业,在保胜村发展蚕桑千担村建设,在长旗村发展梨园力争扩大到1千亩。在养殖业方面,以发展生猪为主导,改良品种,抓好繁育基地,重点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猪场设施,从大户出手,帯动发展。重点在打鼓村、海印村抓好稻田养鱼,其他以小家禽畜饲养等辅助产业作为补充。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逐步调整种养业内部结构,逐步提高二、三产业比重 第六章 镇域公建配置6.1 公建配置原则6.1.1 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提高一档次设置公建项目。6.1.2 增加在国家统一标准中未体现的信息流通、社会服务的项目。6.1.3 对商业性基础设施的配置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不作为规定设置项目,用地审批时按国家统一规定。6.2 集镇公建配置 聚美镇除按建制镇的要求配置公共建筑设施外,应重点配置各种专业市场,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此外,规划设置图书、科技综合馆、娱乐中心等公共建筑设施。6.3 村级公建配置6.3.1 各级中心村设小学或教学点(视服务半径)、幼儿园、医疗站、文体科技活动站、标准篮球场、药店等。第七章 技术性公共设施规划7.1道路系统规划7.1.1 完善镇域道路网络建设:以规划镇区道路为骨架,形成中心镇到村委会、村委会驻地之间的二级路网,各中心村、自然村之间的三级路网。7.1.2 道路红线和道路两侧控制线分别为:道路红线宽度:主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24米。 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1214米。 支 路:道路红线宽度为12米。其中住宅组团道路为68米,宅前小道不小于3.5米,主干道上道路纵坡控制在5%以内,其它各类道路纵坡控制在8%内。各级道路断面见道路竖向规划图。7.2 给水排水规划7.2.1 村民用水为180升/人.日,集镇居民综合用水标准远期300升/人.日。7.2.2 中心镇工业区和生活区供水水源由莲花寺水库取水,经凌阁堂一级站加压后供给镇内水厂处理。7.2.3 中心镇自来水厂近期规模1500T/日,远期规模3500T/日。7.2.4 中心镇污水经处理后排放,近期生活污水处理量达1200T/日,远期生活污水量达2800T/日。7.2.5 村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作农业灌溉用水。7.3 电力电信规划7.3.1镇区用电由规划35KV变电站供电。7.3.2 近期集镇25门/百人,远期60门/百人,近期交换机容量1500门,远期6000门。7.3.3 中心村联网接通市有线电视。第八章 镇域环境生态空间保护规划8.1 水源保护区8.1.1 分为绝对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范围。8.1.2 水源保护区按国家和地方各级制定的保护措施进行控制。8.2 水源保护区范围与保护措施。8.3 一般林区指除上述水源保护区之外的林地。按照“聚美镇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的有关保护规定执行。8.4 农田保护区即“聚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保护措施按聚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条款执行。8.5 村镇建设区包括聚美镇区、工矿企业和居民点、农村居民点三个部分。镇区环境生态保护与控制的具体措施应在镇区建设规划中制定。第九章 物理环境保护规划9.1 污染治理和水质控制的目标、措施等按照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执行;9.1.1 严格限制在聚美镇镇域、镇区范围内发展水污染工业企业;9.1.2 建设聚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和经过一级处理的工业废水;9.2 大气环境保护9.2.1 聚美镇的大气环境保护主要是治理集镇污水,同时严禁大气污染源。9.2.2 生活污染源的治理主要是改革燃料结构。规划到2010年镇区生活用气普及率为95%,积极推广型煤、液化气、沼气及电能,远期淘汰薪柴。9.2.3 水源保护区按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控制,其它地区按二级标准控制。9.3 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噪声污染控制9.3.1生活垃圾必须采取符合卫生要求的填埋处理方式。垃圾处理场地必须有防渗衬垫、气体导出系统及渗滤液收集系统和渗滤处理设施。9.3.2 镇区建设规划中合理分布垃圾收集点。9.3.3 噪声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尽量减少过境公路噪声的干扰。9.3.4 镇区内歌舞、卡拉OK厅等噪声源通过集镇及管理条例控制。9.3.5 聚美镇镇区的噪声环境管理按小城市级控制,执行GB309693标准。第十章 中心集镇性质与规模10.1.1集镇建设用地主要以原集镇为基础向东向南发展。10.1.2 现状城镇化水平为7.5%左右,起点较低。由于聚美镇离市区较远,现状居住环境未得到较好的改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无法有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聚集度较低。10.2 集镇规划区范围和规划年限 规划区范围界定:南到瓦疏房,东至染坊湾,西至寨子坡,北抵骑龙穴。规划区总面积约为68公顷。规划区范15围内现状人口约2000人。 规划年限与镇域总体规划相一致: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10年。10.3 集镇性质 聚美镇性质定为:聚美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矿山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边贸型集镇。10.4 集镇人口规模 聚美镇人口规模近期(2002-2005)为4000人,远期(2006-2010)为8000人。10.5 集镇用地发展方向和规模10.5.1 主要考虑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良田好地。规划确定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为:近期30公顷,远期68公顷。10.5.2 集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聚美镇建设应采取以原集镇为依托,向东,向南发展的用地发展战略。10.5.3 集镇功能结构分为行政区、商贸服务中心区、仓储区、绿化休憩区、工业区等主要功能区。第十一章 用地布局规划11.1 布局形态与功能结构 其功能布局为:(1) 一线-即永铜公路,是集镇发展轴;(2) 一中心-规划文化娱乐中心;11.2 居住用地(1) 居住用地32.99公顷,占41.13%。(2) 居住用地分布在商贸用地两侧各组团内,临街居住用地为商住用地。用地标准:由于花桥集镇现状人均建设用地仅为57平方米/人,所以规划人均建设用地85平方米/人,居民住宅用地指标18-28平方米/人,居住建筑间距不小于1:1。11.3 公建设施用地(1) 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保留镇政府所在地,随着集镇规模的扩大,以原政府为基础,适当向南扩展,规划用地面积为1.50ha。(2) 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用地:规划以现状永青路及步行街一带为商贸中心,同时,商业沿主干道线性布置。以主干道交汇地段为集镇的文化中心。规划用地面积为4.0ha。(3) 教育科研用地:规划保留青峰中学,但在原地段适当扩大其用地,规划近期保留青峰小学,远期往南迁移(见图),托幼则适当布置于居住组团内,规划用地面积为3.5ha。(4) 医疗卫生用地:规划近期保留镇卫生院,考虑其环境要求和服务半径,远期将其布置于远离商业区的次干道一侧,规划用地面积为0.29ha。(5)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公厕、垃圾站按照服务半径适当布置。 规划近期在集镇西面过境公路一侧布置汽车站。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5公顷,占集镇建设总用地地2.2%。11.4 工业用地 本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就业的原则,采取集中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布置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即位于集镇西南地段。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以防护隔离绿带隔开。11.5 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在镇东南部过境公路一侧设加油站一,污水处理厂设于五龙水库附近。11.6 绿化用地 规划保留山体绿化,工业区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设防护隔离带,居住用地组团之间用绿带隔离。11.8 道路交通用地 11.8.1 对外交通1 对外公路(1) 聚美镇道路网络根据其地形、地貌,呈自由式和方格网式布置形式。(2) 外环南路:道路红线按14米控制。(3) 外环北路:道路红线按14米控制。2 汽车站、公共停车场、加油站、洗车场。(1) 规划近期在集镇西南过境公路一侧布置汽车站。(2) 规划在集镇东面过境公路一侧布置加油站。3 规划两个社会停车场。其中一个利用休闲广场设于镇区中部,另一个设于镇区南部,即主干道入口处。内部道路交通系统11.8.2 道路分级集镇内部道路,根据自然地势,充分利用地形,结合现有道路,节约工程费用,道路采用的形式为呈局部方格网式路网。道路分为三级,即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各级道路红线宽度:主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24米;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1214米;支 路:道路红线宽度为12米。其中住宅组团道路为68米,宅前小道不小于3.5米,主干道上道路纵坡控制在5%以内,其它各类道路纵坡控制在8%以内。2广场 在文化中心地段设一文化休闲广场。3停车场 除前述社会公共停车场外,在商贸中心、行政办公中心、酒家、旅馆等应考虑停车的需要,设置停车场。第十二章 镇区专项规划12.1 环境景观保护规划12.1.1 环境景观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确定物种生态防护、隔离林带用地形态、用地面积;确定景观防护林带的功能和用地标准,同时明确污染源的位置和控制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措施。12.1.2 镇区内绿地系统由生态防护绿地、公共绿地构成,两个部分的生态功能相互渗透。12.1.4 物理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是确定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染源的排污标准和环境容量。新设置的工业区严禁设置水体、气体污染企业。所有工业企业的设置和扩建必须通过环境污染分析报告的质量验定。12.1.5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和噪声按国家规范有关条款执行。12.2 道路交通规划 聚美镇道路网络根据其地形、地貌,呈自由式和方格网式布置形式。第十三章 近期建设规划13.1 道路建设 改造青峰集镇老街(即步行街),修建环镇道路(60m),13.2 住宅建设 拆迁改造聚美镇老街,新开发国有土地7亩。13.3 公建设施 13.4 工业发展 加快钾矿工业企业的发展。13.5 园林绿地 公共绿地建设和人行道绿地的建设。13.6 市政工程 13.6.1 集镇给水排水设施的改善。13.6.2 集镇低压电线的改造。13.6.3 供气工程建设。第十四章 镇区防灾的规划14.1 消防栓沿道路布置,两个消防栓之间的距离最远不应超过120米,其保护半径不大于150米。14.2 紧急避难场所为镇区广场、公共绿地等,并按国家标准建设人防工程。第二部分 聚美镇镇域总体规划说明书一、 概况 (一)地理位置聚美镇位于永川市南部,东界江津市朱杨镇,南邻松既,西连何埂,北接水碾。永川河、圣水河交汇境内。处于长江上游地区,紧靠三峡库区,属国家长江防护林带区域,是永川市粮食生产基地。海沷240.8至583.5米,丘陵山麓地带,镇政府驻地聚美场距永川市城区40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5。24,北纬29。07。轄区面积为26平方公里,全镇区域面积37664.84亩,其中耕地面积14933亩。全镇轄1个街道居委会,11个行政村,78个农业社,人口14610人,总户数4449户,其中非农业人口437人,农业人口14173人。 (二)历史沿革 聚美镇原名转角店(系大路转弯处的几间幺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七聚团”和“四美团”联合建场时,以两团名中间一字命名聚美场。民国初年,名聚美场。民国22年(1933年),名聚美乡,民国24年,名聚美联保,民国29年,并入何埂乡。民国31年,恢复聚美乡,直至永川县解放。1950年,仍名聚美乡,属第四区。1956年,将1955年第四区新设的鱼岭乡划入。1958年,成立聚美公社。1983年,复名聚美乡,至1992年6月并入松既镇,1994年1月恢复聚美乡,1998年9月撤乡建镇,晋升为聚美镇至今。 (三)自然环境条件1 土壤及气候条件 聚美镇土地土壤为紫色土和黄色土壤。地貌为山麓深丘,海拔240.8至583.5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导风向为东风和西北风,平均温度17.8。C,年降雨量800至1042毫米,日照1334小时,无霜期300天。 2 矿藏资源聚美镇镇内矿产淘汰主要有煤矿、天然气、石英砂、粘土矿、矿石等。煤矿、石英砂、粘土矿等主要分布在长旗村。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长征村花山井,长冲村水口一带,已开采供气井共2口。气源均引接到何埂气站与泸州天然气气矿管网联网。 3 农副业资源镇内有大量农田可供粮食作物种植外,有果园、桑园、茶园和其它园地。大型的园地有长旗村梨园、茶园,青联村的果 (柑桔),和正在开发的杉模丘水库龙上眼基地,保胜村蚕桑基地,园地面积达2000亩。有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活立木总蓄量4816立方米。有河流、塘库堰、滩涂等面积可达1488亩和待开垦的四荒地等农副业资源。 4 水资源永川河、圣水河流经镇内文家田村、长旗村、长冲村、打鼓村、万寿村五个村。有杉漠丘水库、河家冲水库、塘边水库、滩子口河堰和240口山平塘等蓄水工程设施。有长征村、保胜村、长冲村、万寿村、打鼓村、海印村、打鱼村等村为上游水库灌区,直接或间接受水。境内永川河已被污染。5 能源电力:镇内有小型水电站一座。有五松线10KV输配线路供纵欲 鱼岭村,保胜村使用江津市朱杨镇供电线路外,有五间变电站经何埂10KV输配电线路一条供给镇区和其它村社。煤炭:镇内长旗村大岩崇山峻岭煤矿可年产煤5000吨。天然气:镇内有天然气井2口,并有泸州气矿何埂气站供应国营川顺运站Dg219天然气输气管由北向南贯穿境内,并经过镇区。镇区内有煤球厂、液化气等燃料供应,作为主要燃料,另有其它柴草作为部分农民日常生活补充能源。6 旅游资源与永川南线何埂镇石笋山(石笋山系云雾山最高峰)支密相连的聚美镇长旗村所在的云雾山片区;地处永川南线旅游开发松既古镇采风的紧邻永松路300米的聚美镇青联村杉漠丘水库;属县级文物保护的猫溪桥经长冲沟至万家田一带有大小馒头坡数十个可资开发利用。镇境内永川河、圣水河两岸,袜子岩有待探察。上述所列 ,既有一定的自然景观,又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能互相产生有机联系。资源配置各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且与市级旅游发展线路同脉相连。7 陆地生态资源 聚美镇总土地面积37664.8亩,人口密度为599人/Km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耕地面积20016.57亩,占总面积的53.1%。林地面积2995.1亩,占7.9%;现有园地面积为1097.23亩,占2.9%;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面积4523.27亩,占12%;交通用地384.19亩,占1%;水域用地1488.99亩,占4%;未利用土地7159.49亩,占19%;田坎、土坎为6748.29亩;荒草地64.57亩,土地为176.11亩,裸岩石砾地为170.52亩。此类土地为弥补我镇土地利用不足的唯一后备资源。(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 行政区划全镇幅员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16.57亩,辖1个居委会,11个行政村,78个农业合作社,全镇总人口14610人,总户数4449户,其中乡村人口14173人,场镇居民人口43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城镇化水平为%。2 社会经济发展(1) 农业发展状况聚美镇现有耕地面积20016.57亩,农业以粮食和生猪为主。2001年产粮10000吨,人平粮食700公斤,生猪11570头, 农业收入3186万元,人均纯收入2300元。农业总产值为3186万元。(2) 工业现状乡镇企业有16个,煤厂、化学厂、石英砂厂、粘土矿、砖瓦房厂、酒厂、建筑公司、酿造厂等企业,其中集体企业3个,私营企业13个。从业人员712人。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600万元。据统计,2001年工农业总产4786值万元,全镇人民总收入6209万元,人均4128元。3 镇域基本建设2001年改、扩、新建住房301户,建筑面积35588平方米,全镇住房户达87.5%,投资80万元完善场镇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二、 规划背景(一)集镇规划修编动因 一九九四年,聚美镇人民政府和永川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共同编制完成了聚美镇总体规划。此次规划实施至今,对聚美镇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指导集镇建设,永川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和聚美镇人民政府决定重新修编聚美镇总体规划。(二)相关规划对聚美镇规划的影响聚美镇历史上共经历了四次规划, 1994年规划由聚美镇人民政府、永川建设委员会编制,性质为聚美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4年规划较前两次有所进步,一是较第一、二次规划要全面,要深化,内容丰富一些。二是某些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对有的街道的控制和农村机耕道的修建、居民点的设置起至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该规划有力地指导了近几年的聚美镇基础设施和管理工作,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及规划重点(一)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国家建设部,1994年 重庆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人大常委会,1998年 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重庆市人大常委会,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 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永川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永川市人民政府,1996年。 永川市“9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永川市聚美镇各村基本情况一览表; 永川市聚美镇土地规划方案; 11 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规划的设想。(二)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以保护环境目标,实现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聚美镇社会经济发展与场镇规划建设的根本目标。以加速城镇化进程、加快集镇建设的发展为根本手段,促进镇区经济发展,并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镇的科技进步,从意识观念、劳动者素质、就业保险、学习深造等方面提高人民生活素质。围绕这一目标的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是: 立足现状,因地制宜,使规划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及可实施性。 为加快聚美镇的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过程,增强向其他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幅射能力,规划注重集镇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力求把聚美镇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设施完善,生态优良的工贸型生态集镇。 节约土地,合理使用土地。 突出集镇特点,注重农业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 四、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分析(一)发展优势1 自然资源优势。 有适宜农业开发的土壤、气候、水源、温光条件; 有一定的农业基础,部分村社果园、桑园、稻田养鱼、生猪、小家畜、庭园经济等种养业初具规模; 粘土矿等贮量丰富,可供大批量开采利用; 小型水电站可长期开发利用。镇内天然气过境气源可资协商利用。 永川河、圣水河、云雾山、杉模丘水库、猫溪桥、长冲沟一万家田等具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2乡镇企业优势:企业经营转制明显,1997年集体企业15个,私营9个,企业单位数24个。1998年集体企业3个,私营企业13个,企业单位数16个。目前有较好的原煤石英砂、粘土矿开采、白酒制造、化学制品等生产的基础条件。建筑建材生产有定优势。3边际优势:聚美镇处于江永两市的交界处,存在一定的边际优势,如边际贸易和互补优势。(二)不利因素1资金、人才、技术因素。资金因素:全镇财政收入有限,1998年为134.61万元,政府负债两百余万元,财政成为空洞,形势严峻。农民收入普遍不高,金融贷款困难大。人才、技术因素:全镇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缺乏各种门类专业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经营性、管理性等实用型人才,高级人才馈乏。成人教育没有真正发展起来。2区域位置因素:聚美镇距永川市区40公里,江津市区60公里,泸州市区86公里,距重庆100公里,距成都320公里。离大中城市市区相对较远。3交通因素:镇内道路大部分分档次低,质量差。4企业因素:乡镇企业发展处于低谷期。5建设因素:小城镇建设起步晚,发展慢,基础建设不完善。五、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与目标(一) 发展方向农业:农业发展由产品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由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二高一优”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方向发展。粮经比例处于重新调整阶段,具体目标是,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到2010年使粮经比例调整到2:8,粮食保持在1万吨以上;大力发展生猪、水果、蚕桑、小家禽家畜、水产、种养殖业。农业总收入达到1.5亿元。工业:农业企业制酒、酿造等企业向低度曲酒,食品辅料向优质产品方向发展。矿山企业向市场开拓和矿山开采方向发展。建筑企业向建筑、建材、房地产、装饰、装修方向发展。交通运输势头更旺。商业活动日趋繁荣,边贸优势日渐显现。化工产品向优质高效、无污染方向发展。旅游业市场潜力大,大量利用旅游资源。其它产业:促进农副产品批发销售体系的建立、利用边际优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以村镇建设为前提,促进农村人口进镇或中心村居住,促进商饮、交通、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展。(二)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总人口预测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近2,到2005年,镇城人口将达到14610x(1+2)5=27443人,到2015年镇城人口将达到28220人. 城镇化水平预测 现状城镇人口为2856人,城镇化水平很低,仅为7.5%,由于镇政府逐渐重视小城镇建设,近几年入镇居住的人口有所增加,城镇化进程将比以前有所加大。因此规划预计到2005年城镇化水平约为15%,集镇人口约4000人,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约为28.5%,集镇人口约8000人.(三)发展目标村镇的建设目标:加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场镇建设的发展是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场镇建设必须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工业环保化以及全方位扩大内需、拉动全镇经济发展为目标,关键问题是培育市场、扩大集聚化的消费群体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包括改善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完善市场机制需求的硬件建设等方面。清洁优美的镇容镇貌和良好的居住环境都是投资环境的重要部分。因此,村镇建设的重点是创建形象特色,并突出场镇的主要功能特点。聚美镇的形象建设目标是:1 有“碧水蓝天、山青村绿”的整体环境;2 设施齐全、清洁宁静的场镇居住环境和村庄生活环境;3 专业市场配套、交通便捷的集留批发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环境。六、聚美镇镇域总体规划(一) 镇域总体规划期限与发展规模预测1镇域总体规划年限 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15年。2人口规模的预测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近2,到2005年,镇城人口将达到14610x(1+2)5=27443人,到2015年镇城人口将达到28062人。3城镇化水平预测 现状城镇人口为2856人,城镇化水平很低,仅为7.5%,由于镇政府逐渐重视小城镇建设,近几年入镇居住的人口有所增加,城镇化进程将比以前有所加大,因此规划预计到2005年城镇化水平约为15%,集镇人口约4000人,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约为28.5%,集镇人口约8000人.(二)城镇体系与职能结构1 村镇体系与规模l 村镇体系由中心集镇、中心村两级组成。(1) 中心集镇:聚美镇;(2) 中心村:长征村、长冲村、长旗村、保胜村、万寿村、文家田、海印村、打渔村、打鼓村、青联村、鱼岭村。l 镇域村镇规模:聚美集镇2005年人口规模约4000人,由于聚美集镇现状人均建设用地57平方米人,人均占地较少,所以规划人均建设用地85平方米人,总用地约30公顷,2015年人口规模约8000人,总用地约68公顷。2 村镇功能组织(1)聚美镇的集镇性质 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生态农业、交通运输业、工商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为主的工贸型生态集镇。(2)中心村性质 中心村是村民委员会管理会机构所在地。(三)公建设施配置规划公建配置必须以推动全镇的科技进步,从意识观念、劳动者素质、就业保险、学习深造等方面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要有超前性。在沿海发达地区,建制镇的城市建设,公建配套标准大部分已超过全国城市和市级市的标准。沿海的实践证明,按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最低标准)配置时应留有余地。本次规划的公建配置原则是:l 镇政府驻地(建制镇)、村除行政管理类公建外其他公建均提高一个等级设置;l 增加在国家统一标准中未体现的信息流通、社会服务的项目;l 对商业性基础设施的配置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不作为规定的设置项目,用地审批时按国家统一规定划拔;l 规划中未明确列出的项目按国家统一标准执行。本规划的主要公建配置规划为:1 聚美镇除按建制镇的要求配置公共建筑设施外,应重点配置各种专业农贸;集贸市场,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此外,规划设置图书馆,科技综合馆、娱乐中心等,镇邮电所设国际联网计算机信息中心。2 各级中心村设小学或教学点(视服务半径)、幼儿园、医疗站、文体站、标准蓝球场、药店等。3 老年人福利设施和残疾人福利设施近期内实现社会化尚有困难,规划在镇政府驻地设敬老院一所,残疾人收养和教学点一所。(三) 技术性公共设施规划1道路系统规划 对外交通规划 改造永(永川)朱(朱杨溪)公路。 集镇道路系统规划a、 路网结构形式:根据聚美镇地形地貌,结合现状道路,尽量减少挖填方,形成大致自由式和方格网相结合的结构布置形式。b、 道路网络规划:以两条24米主干道为中心,向东向南扩展的方格网式道路网络。c、 广场、汽车站、停车场、加油站、洗车场 规划于文化中心布置一文化休闲广场,作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规划于镇区西部布置一汽车客运站,改善人逐车而行的现象,增加客运能力和规范化 。 规划于镇区中部结合文化休闲广场布置一停车场, 于主干道入口布置一停车场。 d、 规划道路技术标准主干道:1624米次干道:1214米支 路:12米过境公路:14米各级道路断面组合形式详见道路系统规划图。2给水排水规划(1) 给水工程规划 给水现状:聚美镇现有水厂一个,占地面积400m2,水源取水自圣水河引渠,有畜水池一座,容积891m3,池底标高362m。日供水量能力200吨,供水普及率为80%,供水主管线1.5KM,镇区供水管网为DN100及以下管道,其敷设形式为树枝状。 给水规划a、 用水量标准及用水量计算聚美镇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生活设施的不断提高,用水量将不断增大。管径按远期考虑,远期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采用300升人.日,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80升人.日,用水普及率100,居民综合和用水量标准:公用设施用水:130m3d.ha 居住用地综合用水:0.4m3d.人道路浇洒:4.5m3d绿化:40m3d.hab、 供水原则及供水水源供水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供水、统一管理。供水水源泉由永川市圣水河取水。c、水厂 调整原有水厂用地,水厂位置在原地不变,但需扩大建筑用地规模为2亩。改善供水设施,至2015年,供水能力不小于0.5万m3/d。d、给水管网系统规划 给水系统,近期采用树枝状系统,随着集镇规模的扩大,远期采用环状供水系统,确保供水安全。沿集镇中心东西向、南北向24米干道布置给水干管,分别向四周供水组成给水树枝状干管网络。集镇内给水生产、生活、消防合一制,管道沿规划道路布置。集镇内给水管上每间隔120米左右设置室外地下式消火栓1只。为了便于维修和管理,给水管网的交叉点均设置阀门井。(2)排水工程规划 排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聚美镇现状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对水体造成污染。a、 排水体制规划实行雨污分流制,现状镇区增建雨水系统较为困难,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新区采用分流制,雨水结合地形就近排入水体污水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及食品工业等有机废水宜采用生物污水处理净化池,用于农业灌溉。 b、规划要求按规范规定于管道交接、转弯处,管径及坡度变化处设置排水检查井,直线管段上按规定间距设置排水检查井。雨水系统规划 规划根据地形地貌,雨水流经管网,就近排入水体。暴雨强度计算采用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 q=2822(1+0.775lg)/(t+12.8p0.076)0.77式中:q暴雨强度 p设计重现期 t集水时间污水系统规划a、 根据村镇规划标准,城镇生活、生产公建污水量均按其用水量的80估算;则近期污水量为1200T日,远期污水量为2800T日。b、 规划要求集镇积极推广沼气净化池,使集镇大部分生活污水及有机生产废水通过沼气净化池进行处理。c、 污水系统 污水管道原则上沿规划道路布置。3电力、电信工程规划(1)集镇供电规划 集镇供电现状及主要问题。 集镇现状由五间变电站供电,目前并无变电站。. 集镇供电规划a、用电量标准及用电量规划 规划拟定市政生活用电综合指标为近期300瓦人,远期400瓦人;工业用电按2000KW.h万元产值计算,乡村农业用电负荷标准,生活用电近期2KW户,远期4KW户,农业灌溉用电5KW百亩。 b、变电站 规划在打鼓山预制场附近新建35KV变电站,满足日益增长的城镇用电要求。电源经变电站输出,由变电站出多回10KV线路供镇区和全镇。 c、电力线布置 规划电力线沿规划道路布置,考虑低压输送距离段合理布置变压器,生活与生产用电线路应分工明确,避免相互干扰。规划视经济发展而定,近期采用架空电缆,远期于主干道上埋设地下电缆。d、 供电容量预测(不包括工业用电) 规划预计至2015年居民生活用电量为5500KVA。(3) 电信工程规划 现状全乡11个村,村村通电话,通讯率较高。 集镇电信规划 a. 电话普及率:近期集镇25门/百人,远期60 门/百人,近期交换机容量1500门,远期6000门.b. 邮电、电信规划规划在镇中心区内规划邮电所一处。集镇电信线路原则上沿规划道路布置。 5环境保护规划 (一) 原则:1 合理安排和正确处理集镇和农村,生产和生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这几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3 合理布置卫生设施即公厕,垃圾收集点。 (二) 镇域环境保护规划1、 大力加强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2、 搞好生态农业,做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三) 集镇环境保护规划1、 加强行道树的种植。2、 注重公共绿化,组团绿化,宅前绿化。一、 园林绿地及景观系统规划(一) 规划指导思想:贯彻为工农业生产,为人民服务的方针,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组织各类绿地,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安排。1、 绿化点:控制建筑密度,加强集镇街头绿地,小块绿地及生活居住组团内部的绿化建设。2、 绿化线:加强街道两侧的行道树绿化。(一) 景观系统规划1、 配合道路系统的完善和街头绿地建设,在集镇内部组织丰富多彩的街头景点。2、 绿地与景观系统互相渗透,以优美的点、线、面绿化系统来丰富集镇景观。3、 景观布置考虑对景、衬景、借景等多种景观布局手法的运用。4、 严格控制集镇天际轮廓线,做到错落有致,相互协调。 七、聚美镇镇域环境生态保护规划(一)规划内容与目标遵照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实现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远景目标作出贡献。(二) 镇域环境生态空间布局规划镇域环境空间划分为水源保护区、一般林区、农田保护区、村镇建设区和景观区、生态防护绿地等部分。1 水源保护区分为绝对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范围。规划划定的水源保护区除按国家和地方各级制定的保护措施进行控制外,本规划以集镇一级的可操作内容为基础分别制定保护措施。绝对保护区 在此范围内严禁直接倾倒固体废弃物和生产生活污水,农田使用农药和施肥后必须在安全期内排水。严禁利用水面开展休闲旅游项目。一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内严禁开山取石、土。严禁砍伐森林,严禁设置有水污染的工业企业和畜牧场,严禁新设居民点和旅游设施。二级保护区 该保护区范围内的生产生活污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本范围内新设任何工业企业和畜牧场、居民点和旅游设施等,均必须经过充分深入地环境影响评价后确定。以上水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南江县黄金新城建筑施工劳务分包合同
-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书写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中医康复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大同别墅纠偏施工方案
- 2025至2031年中国图书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鱼钩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陶瓷艺术衬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硅胶发泡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眉山石纹隔墙施工方案
- 石碣山上除杂草施工方案
- 挺膺担当主题团课
- 项目实施方法论课件
- 景区托管规划方案模板
-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施工方案
- 动火作业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 2022.06英语六级真题第1套
- 药融云-甾体类药物行业产业链白皮书
- 劳务分包合同架子工
- 关于物业管理的论文(通用10篇)
- 小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 国际疾病分类ICD11编码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