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doc_第1页
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doc_第2页
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doc_第3页
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一、选修课开设理念与现实的差距相甚,导致当前选修课“失意”(失去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概念、功能定位等均作出了阐述。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选课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且要让学生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教师应该认真做好选修课的介绍。要帮助学生了解在若干选修课中哪一门或哪几门最适合自己,使学生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自主权。学生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趋向等方面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取舍。这些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却与当前的教学现实不吻合。这里的不吻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不统一”。一是选修课与高中教学背景及其所产生的勃学行为不统一。目前,在学校教学行为中出现凡考则教、不考不教、为考而教的局面决定了进修课不“选修”,选修课开设全由高考说了算,而不是由课标、课程计划来决定。基于此,不少地方和学校便根据高考方案出台相应的所谓“统一选修”和“指定选修”等对策,甚至由地市乃至省的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发文,统一“指导”选修课开设有关选修模块,有些连教科书也统一指定。这种“大一统”的指定选修不就是必修吗?这与当初“先学后考,考基于教与学”的课改评价与考试愿望是完全相违背的。这样的道修课,其意义何在? 。二是选修课与目前教学环境也就是与当前教学资源不够、师资水平难以配套、教学管理跟不上等客观原因所导致的教学效果不统一。不少学校为了应付开设选修课,没有条件也硬着头皮上,结果打乱了学校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也影响了课程管理。许多学校领导和师生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意义、要求、做法等,都一直没有较为清醒、完整的认识,同时也由于并未通过试点尝试而取得经验,不少学校的选修课在盲从中走了过场,流于形式。比如:有的只从高考等相关制约性因素来考虑选修课,有的只根据学校条件和教师的个人喜好而一厢情愿地“安排”选修课,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而让学生自行“选”修。不少学校尤其是一些农村高中学校和规模较小的高中学校,因场地设施(课室)、教学人员、图书资料、课程管理等各种条件的制约而使选修课无法落实,或者使选修课效果欠佳甚至产生负面作用。面对上述问题怎样整改?笔者认为,首先要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课”开设全面系统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其功能定位是否与现实相统一,是否与学校师生相适用等。为此,要跳出思维定势和既定框架,结合现有教学情况来重新审视与思考:高中语文选修课到底是什么?要开什么样的选修课?它在整个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什么?还必须进一步讨论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考虑如何具体划分和确定二者的功能以及如何操作等。 二、选修课的开设内容及其教材编写定位不明确,导致选修课与必修课难以形成相辅相成的实施机制而失妥 语文“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模块设计和课程内容安排的主次地位欠妥, “基础”与“拓展”的功能不明,二者难以统一协调,也未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导致选修课“选”而不“选”,必修课“必”而难“必”。课程模块的设置不合理,主要是指语文课程的必修、选修都设了“五个模块”。同时,必修课和选修课各自的五个系列之间在内容上显得有些交叉、混乱,难以形成科学有序的“系列”,导致“选修”与“必修”的课时量以及内容量,在比例上严重不合理,出现必、选倒挂的现象。语文必修课5个模块,5本教材,课时量为一年零半个学期,占整个高中三年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学分为l0学分;语文选修课5个系列,20多种教材,从高二年级上学期的下半段就开始,占了整个高中三年的三分之二少一点,还多于必修课的课时量和内容量,学分最低为8分,最多时可达14分,竞超过必修课4分。这样,一来造成了必修课内容单薄、课时量少,学生无法打下较好的语文基础,基础性能力得到削弱;二来现行的选修课也由于其他客观条件制约和主观能动因素跟不上,没有得到较好的开设,整个语文课程的质量于是无法得到保证甚至下降。不仅课程设计不合理,语文选修课教材编写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材功能定位不一,价值取向不明,各地使用的教材相差太大;二是许多版本质量不高,编写粗糙,错漏不少;三是相应的配套资料不多。以上问题导致师生在使用教材时也走进了误区:有的把教材变为对高中毕业学生语文复习或补修的文本,有的对准高考语文的目标把它当成高考备考指导书来用,也有的像大学一样对某个课题进行专题“研修”。当然,目前语文选修课教材也有编写得较为理想且受到师生欢迎的。比如,人教版语文选修课教材在处理以上问题时已经形成特色,在使用中受到师生好评。人教版教材有三大特点:一是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体现了拓展与系统梳理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作为高中学生,学了12年语文,由感性到理性,由分散到系统,应该对语文有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与把握(因为毕业后还有机会系统学习语文的就只有大学中文专业的);二是在编写体系上点面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三是在课程功能上既有对“修课”的拓展与辐射,又有自己的课程特色,即从“欣赏一研读一应用”三个不同角度或能力层级上形成语文能力体系。它们之间既有横向的互为,又有纵向的互动。要解决好以上问题,既要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开设作出全盘的科学规划,处理好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还要下大功夫提高“二课”的教材编写质量。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一点,即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都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同时还要对必修课与选修课作出相应的区别,把握二者继承与发展、主流与辐射的科学关系。千万不要因为开选修课而削弱了必修课的基础地位和主体地位,要在内容上、学习时间上以及效果上正确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辅相成的关系。笔者建议重新规范“两课”的模块总量与学分分数。增加语文必修课的开设时间,可拟开4个学期(高一、二年级),语文选修课拟开2个学期或l个学期。学分上也要向必修课倾斜,比如,语文必修可为4个大模块,每个模块3分,学分为12分;语文选修可设计为小模块,共4个,每个模块2分,学分8分。三、选修课的开设在教学实施中并未找到具有自我特色的方式方法,导致选修课由“变昧”而失当 目前的选修课一般有三种开法:要么通学通选,要么指定选修或公共选修,要么变成“放羊课”“自读课”而缺乏有效指导。当然,目前开设的符合课标要求且有成效的选修课也有一些,但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开设得太艰难了。此外,选修课在形式上也与必修课一样,并未体现出什么变化;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选修课也与必修课大致一样,有的甚至为了赶任务,把选修课变成高考复习课,把选修课教材作为高考备考复习材料。一句话,选修选修,既没有学生的自选自修,也没有教师相应的怎样选和怎样修,结果是把选修课上得比必修课更粗放、更随意,因而也就更失效。这也直接导致当前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状态显得杂乱,效益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有以下两个想法。第一,开选修课,让学生选模块不如选教材版本。现实证明,选模块实在难以做到。因为按课标设置的模块,如果有漏选,对仍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难免造成课程内容上的缺失和断层,“基础性”难以体现,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整体”发展。如果打通系列(模块)之间的界限,实行模块通选和教材任选,则可实现一定层面上和一定意义上的选修。“模块通选岿,就是在所设置的选修课系列(模块)中,每位学生均可选修(也应该选修,否则就有“课程缺陷”)。“教材任选”,是指在教材编写上,按各个系列(模块)的要求,编写出相应系列(模块)的不同内容容量、不同主题特色和不同风格特征与不同难易程度的若干教材版本,使其在内容、形式、时段、体系、功能等方面形成教材的各自风格,形成让学生任意“选修”的可能性和可取性,这样,学生可在以上若干不同品种、不同风格特征与不同内容难度和形式的教材板块与版本中选修,以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实现能够真正自主选择的学习目标。第二,寻找和使用与选修课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元化、灵活性,尽可能体现选修课的特点和开设需要。比如:教师少讲学生多学;教师精讲学生通学;学生先读后请教教师,或者教师搞“专题导学”,先由教师安排自读提纲,再让学生带着提纲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完全自选自学,只在课后进行“自学检查”;还可以由教师提供选修模块书单及书目,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爱好,自由选择相关的图书或选修课本来学。当然,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方法,都要有教师指导,最终都要接受“选修课”模块学分认定的评价(含考试与考查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评价的内容、题目、形式及方法均应符合上级规定和课程标准。四、选修课的评价缺乏课程自身特点而游离于“选考”和“必考”的形式主义之中,导致对选修课评价失真 作为一种独立而完整的课程形态的选修课,是否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方式、方法及手段?这个问题不解决,难以促进选修课的有效开设和长效开设。目前,在评价的具体操作上,除了由学校作出学分认定这种各校执行标准、方式及效果不一的形式主义评价以外,国家和各地教育部门不得不将选修课交给高考,由高考设置相应的评价。这种未能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而实现相应评价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失真”而失效的评价,使选修课无所适从,开设质量不高。以体现或突出“选择性能力”作为选修课评价标准,是否能全面体现培养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揭示语文选修课的全部性质和开设意义?这个问题不解决,影响到选修课的科学发展与价值取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种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1基于此,在课改实施中,许多专家解读课标或培训时都把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区别直接解释为“选择性”,还有些专家索性提出应将培养高中学生“选择性能力”作为选修课开设的重要目的和主要任务。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并非只依靠开设选修课就能成功,它只能算其中一条途径和一种形式而已。选择能力培养与评价的途径、方式、方法应该是多维的、多元的、适用的及可行的。另外,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选择意识(选择观)、选择策略、选择方法及准确、快速的选择反应,还需要选择性思维过程的历练和选择性行为的辨识与取舍以及选择经验的积累等,这些都离不开长期、复杂、艰巨的自我修炼和科学指导。新课程下的高考出现了“选考”的亮点,其实际的结果却是给现实中的高考以及学生备考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甚至负面导向。比如,据课标专家说,“选修”不等于“选考”,只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存在;选修课程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而开设的,是为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而开设的;不能用“选修”来对应高考的“选考”,只是为学生增加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选择性学习,其出发点在于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学习内容。但是,考纲专家说,要用“选考”的方式来体现新课标高考,才能叫落实新课标精神,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于是在高考中新增了“选考”的考试方式。的确,这在新课程实验之前的高考题中是没有的。但是考纲专家又说,“选考”不一定对准“选修”,选修课内容也可进入必考。于是,到底怎么教,怎么考,谁也拿不准。从近两年的高考题来看,语文考试的确是“大考无疆”,到底是考了“必修”还是“选修”,是难以区分清楚的。其中所设置的必考题、选考题,都是在对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的杂糅和人为的区分。由于选考题的设置并非对照“选修课”的五个系列来命题,却人为地冒出了现代文阅读的两类文本“选考”,即文学类与实用类。这样,只局限于现代文阅读的“选考”,无疑缺乏科学性、公正性和课程对应性。第一,内容片面,选修课的其他几个系列和类别未能进入“选考”,虽然说有整合,但也有欠科学性和完整性;第二,两类文本之间的命题也很难同质同值,给学生造成了新的不公平;第三,由于选考势必会让学生对两类文本都要读,读了后才能有选择,结果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