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0123001 学分:8学分 总学时:144学时说 明【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为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教学目的】一、 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明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种重大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同的基本特征;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内容,准确无误地掌握重要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及主要的文化成就等,为培养从事21世纪基础教育的人才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问题,从而对中国的远古时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有比较客观和清醒的认识。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判别、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撰写历史论文的方法。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规律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用中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爱国主义典型事例,感染教育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任务】清楚地勾勒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准确地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与本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包括上起远古时代,下迄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远古时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讲述:(1)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2)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活动;(3)历代国家行政制度、施政方式与措施,中央与地方关系消长以及处理经验;(4)历代关于农业、工商业的基本政策、管理方式和实际效果;(5)历代国家的人才培养,教育体制及官吏选拔制度;(6)历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处理及经验;(7)历代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状况。【教学原则和方法】一、中国古代史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解释和分析中国历史的原则,特别要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关系、民族和民族关系,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历史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还要应用史料搜集和整理的理论和方法、历史叙述和阐述的理论方法,归纳、综合、分析、比较的方法等。【先修课程要求】【学时分配】序号内 容学 时 安 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1导言2242远古4263夏商周82104春秋战国102125秦朝的兴亡4266西汉王朝与王莽的新朝102127东汉王朝的兴衰82108三国时期:从动乱走向安定6289秦汉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22410西晋42611东晋十六国62812南北朝821013隋唐2022214五代辽北宋夏1021215金南宋821016元62817明1822018清10212总 计14436180【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张岂之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宋卷、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18卷,1995年6月版。 大纲内容导 言【教学目的和要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方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辩证的阐述中国元史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国古代是发展的客观解释。【内容提要】一、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线索。二、 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三、 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 中国古代史上起远古,下迄鸦片战争。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远古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2、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中国古代社会与其他国家的古代社会有许多的相同指出,有共同的发展规律,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弄清这些差异,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对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是十分重要的。【复习思考题】1、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 学习中国古代史有何意义?第一遍 远古(公元前2070年以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远古时代历史的讲述,认识以下几点:(1)中国境内大量考古文化遗存的发展,说明了中华文化起源史多元的,其中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最重要的发源地。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起源是从这开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也是人类的起源中心之一。(2)要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来解释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从而掌握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解体的规律。【内容提要】第一章 中国远古人类和文明起源第一节 中国远古人类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第三节 父系氏族社会第二章 古文献记述的远古社会第一节 关于炎黄族系的传说第二节 关于东夷和南方族系的传说第三节 古文献中的“大同”之世【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 中国远古人类:根据目前发现是指生活在距今180万年前到公元前一万年之间的人类。按照人类体质的演化与社会技术的发展,有可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类经历从猿人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与此同时,人类的社会组织也由原始的群体关系发展到氏族社会;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从无到有,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步。人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历史的开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2、 母系氏族社会: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母系氏族社会是原始社会的全盛时期。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其主要标志是种植农业的出现,家畜的饲养。以村落为中心的定居,陶器的发明,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等。其中仰韶文化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面貌。同时,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还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区域。这也应是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另外,推动人类本身及社会发生这些重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好好体会。3、 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再生产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于是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男尊女卑,贫富分化、阶级分化的现象相继产生,军事民主制被破坏,世袭王权最终确立。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产生。在我国“禹传启”是世袭王权确立的标志。4、 关于古文献记述的远古社会:我国古文献里,记载着许多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如盘古与女娲、三皇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禅让等。这些内容虽说是传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历史的真实,它从一个侧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原始社会发展的概貌。【复习思考题】1、 结合北京人的本质特征,说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科学真理。2、 母系氏族制度和父系氏族制度的主要特征各是什么?3、 简述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经济情况。4、 以父系氏族社会的墓葬为例,试述我国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5、 名次解释:原始群 旧石器时代 血缘家族 新石器时代 对偶婚 族外婚 山顶洞人 仰韶文化 半坡村遗址 禅让 黄帝 彩陶 黑陶第二编 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教学目的和要求】1、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探讨我国的国家形成问题,以明确夏朝确立奴隶制国家的根据。了解考古学的夏文化研究对认识夏朝历史的重要意义。2、 了解夏商周三代的盛衰情况,熟悉期间发生的重要政治事件,对三代的政治史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3、 全面了解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等方面的情况,认识殷商文明在古代世界中的历史地位,掌握华夏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情况,在此基础上得出对西周社会性质和我国奴隶社会特征的正确看法。【内容提要】第一章 夏商周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第一节 夏族与夏朝第二节 商族与商朝灭亡第三节 周族与西周灭亡第四节 华夏族及其与四夷的关系第二章 商周王权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第一节 王权的发展第二节 分封制第三节 政权机构和官制第四节 军制和刑罚第三章 西周的经济第一节 农业和井田制第二节 工商业和“工商食官”制度第三节 社会阶级构成第四章 商周的社会生活第一节 商周的城市第二节 商周的婚姻形态第三节 商周的衣食住行第五章 商周的宗教思想第一节 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第二节 洪范与周易第三节 商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第六章 商周的自然知识与文化艺术第一节 天文、历法、数学和医学第二节 甲骨文与金文第三节 散文与诗歌第四节 音乐与舞蹈第五节 雕塑艺术【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 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确立的时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出现的二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国民;公共权力的设立,据后代的文献记载,夏朝已确立了王位世袭制,设置了官吏,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说明夏朝的国家机器已基本完备。据说夏朝有了历法,有了青铜器,农业、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上述记载有些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鉴于夏史文献资料缺乏的情况,我们应十分重视夏文化和夏遗址探索的成果,特别是对被初步确认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的内容要重点掌握,以便丰富我们对夏史的了解。2、 商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自盘庚迁殷以后,商朝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奴隶制文明发展到较高程度,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和成熟的甲骨文,反映了商朝奴隶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3、 西周王权的发展和政治制度: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王朝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就是庞大而完备的统治机构的建立,军队的扩充、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刑罚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说明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强化。此外,对西周的社会性质和我国奴隶社会的特征应有一个正确的看法。4、 井田制: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井田制是奴隶制下的一种土地制度,关于井田制,史学众说纷纭。在井田制的起源、性质、经营方式,井田制下劳动者的身份等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古代公社问题的一些基本特点,对理解夏商周存在的井田制的来源和实质具有指导意义。5、 敬天保民思想: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敬天保民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州功。周人在发展了殷人的上帝观念的同时,对天、上帝的信仰发生了怀疑、动摇,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对远古以来的天命神学观创造性的人文主义的转换,直接启迪了西周末和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潮,特别对后来兴起的儒学思想影响很大。【复习思考题】1、 夏朝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 简述商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3、 商代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 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5、 应该怎样理解井田制?6、 西周经济文化的主要成就。7、 西周衰亡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8、 略述西周敬天保民思想。9、 名次解释:夏桀 启 少康复国 契 商汤灭夏 盘庚 武丁图治 商纣王 甲骨文 籍田 司母戊鼎 后稷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平王东迁 宣王中兴第三编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认识变化的性质、变化的起因、变化的影响等等。了解战国时期从兼并战争到秦的统一的历史,认识各国兼并战争中的强弱胜负形势的变化与各国变法成就的大小及军事外交斗争策略的运用成果与否的关系;了解战国后期统一趋势的形成以及七雄最后统一于秦的原因。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出现的背景内容、性质和意义,认识变法后,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以及封建及权政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完成封建化进程的根本标志。了解封建制的确立带来的两个“飞跃”,一是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一是思想文化的飞跃进步,即“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以及它的具体情况和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内容提要】第一章 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第一节 春秋霸政的兴衰第二节 战国的兼并战争第二章 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上)第一节 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家势力的消长第二节 战国时期魏楚齐韩赵燕的改革第三节 商鞅变法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下)第一节 官僚制度的建立第二节 郡县制度的演变第三节 军事制度的变化第四节 礼乐制度的变更第四章 春秋战国的经济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演变第二节 手工业的发展和民营手工业的出现第三节 商业的发展和大商人的出现第四节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第一节 春秋战国城市的发展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婚姻形态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衣食住行第六章 春秋战国的各族关系第一节 各少数族(上)第二节 各少数族(下)第三节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第七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文化第一节 孔子与儒家第二节 儒、墨、道、法诸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第三节 哲学思想的发展第四节 争鸣中的融合趋势第八章 春秋战国的科技文明和文化艺术第一节 科学技术第二节 文字、史学和文学第三节 艺术、体育和娱乐【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春秋初年大国争霸是社会形势的一大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大国争霸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了解秦统一的历史背景,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说它重要,因为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2、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家势力的消长: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公室和私家势力的消长是春秋政治变革的一个显著表现。春秋中期以后,各国诸侯的权力逐渐衰弱,卿大夫的权力日益强大。逐渐夺取了政权,其代表有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鲁三桓执政等。他们夺取政权后基本上实行反映地主阶级愿望,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政策,建立的政权也逐渐向封建政权转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生产关系桎梏了生产力的发展,代表奴隶制的诸侯逐渐衰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卿大夫逐渐强大起来。3、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是通过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运动得以实现的。所以如何正确理解改革的背景、内容、性质和意义就十分重要。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以魏的李悝变法为先驱,以秦的商鞅变法最彻底,我们应把主要国家的变法加以比较,从而认识到变法的实施效果与国家的强弱的关系。通过各国的变法改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封建集权政治初步形成,这是我国完成封建化进程的根本标志。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标志是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由此产生的一个后果是私田的大量出现和井田制的逐步破坏。因此各国相继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如齐的“相地而衰征”,鲁的“初税亩”等。这些赋税改革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从而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4、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战国时期的封建经济有了飞越的发展,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封建制的确立,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与春秋时期相比,经济领域各个部门都有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 老子与孔子: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思想的最宝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及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创的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提出的一套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当时以及现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6、 百家争鸣: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的深刻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2000年中国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追溯到其源头。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关于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要深入分析掌握。7、 春秋战国的科学技术: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春秋战国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其间产生了许多世界第一、世界之最、天文历法的进步尤为显著。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医学等也都开始确立,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复习思考题】1、 试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和影响。2、 齐桓公称霸的主要政绩是什么?3、 试述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4、 略述齐、晋、鲁大夫兼并的情况。5、 怎样评价孔子?6、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由那些?并分析其意义和性质。7、 试述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及表现。8、 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集权制度的形成开了秦汉政治制度的先河?9、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形成的?10、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1、战国时代为什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12、春秋战国时期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13、名次解释:春秋五霸 齐桓公 管仲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夫差 勾践 伍子胥 初税亩 城濮之战 弭兵之会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昭陵阅兵 老子 孔子 李悝 吴起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 和纵连横 孙膑 长平之战 远交进攻 都江堰 郑国渠 窃符救赵 吕不韦 屈原 韩非 扁鹊 黄帝内经第四编 秦朝的兴亡【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朝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系列制度,认识它对中国历代封建统治机构的影响。了解秦朝为巩固同意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活动,特别试“使黥首自实田”的法律,“书同文”的文化规划,以及“焚书坑儒”的文化政策,认识它们对中国封建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意义。认识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以及它对后世农民斗争的深远影响。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正确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内容提要】第一章 秦政: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奠基第一节 秦的统一第二节 郡县制的确立第三节 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第二章 秦王朝的经济管理第一节 秦经济制度的苛酷风格第二节 秦王朝的区域经济政策第三章 秦王朝的文化政策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文化风格和文化影响第二节 “书同文”的文化规则第三节 焚书坑儒第四章 秦王朝的覆亡第一节 秦末政治危急第二节 反秦武装斗争的胜利【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中央集权制试秦王朝顺应列国政治制度从君主制向专制集权制演变的趋势而建立的。它所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统治网。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中有重要意义,它确立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机构的基本格局。2、 秦的经济文化政策: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经济文化政策是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使黥首自实田”的法律是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承认私人对实际占有土地的所有权,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保护和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书同文”的文化规划,统一文字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次大转折,对当时以及后来文化发展影响深远,虽然它不是那样的成功,但在当时提出这样的文化进步的规划,应当说已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创举。对于“焚书坑儒”这一文化政策历来有否定与抨击,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3、 秦末农民大起义: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要弄清秦莫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赋税、徭役沉重、刑罚残酷。同时对大起义的历史意义要有深刻认识,特别是起义所提出的“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张楚农民政权的建立等内容对后世农民战争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理解。【复习思考题】1、 简述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2、 简述秦始皇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措施和历史意义。3、 略评“焚书坑儒”。4、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5、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有哪些?6、 名次解释: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吴广 三公九卿 焚书坑儒 灵渠 大泽乡起义 钜鹿之战 使黥首自实田 秦长城 骊山陵 书同文 三老第五编 西汉王朝与王莽的新朝【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西汉前期政治的指导思想;了解西汉前期为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掌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掌握汉初中央同封国势力斗争的过程及其重要性,认识它们对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了解汉武帝统治时期为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而实行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措施,掌握其具体内容,认识这些措施对西汉王朝的强盛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能对其由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过。了解西汉后期土地问题和奴婢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性,认识社会危机加深的原因。了解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汉末绿林赤眉大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了解大起义的简单过程和意义。【内容提要】第五章 汉并天下第一节 楚汉战争第二节 汉初的政治形势第六章 文景之治第一节 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第二节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七章 汉武帝时代第一节 帝权的加强第二节 军事成功与西汉的文化创造第三节 服务于大一统政治的经济政策第四节 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第八章 西汉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第一节 昭宣中兴第二节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第九章 王莽和新朝政权第一节 王莽改制第二节 赤眉绿林起义【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 楚汉战争: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楚汉战争是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长达四年的战争。它的性质属于封建统一战争。对于楚汉战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怎应从刘、项双方的政治、军事斗争策略,根据地的选择以及他们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社会集团,人心向背等因素来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2、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休养生息是汉初为巩固封建统治恢复社会经济的一项重要的措施。首先要分析实行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即秦末农民大起义后西汉面临的严峻形势,迫使统治者必须调整统治方针。其次在理解它的内容的同时,应结合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分析它的实质。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农民起义之后重新建立的封建政权在统治政策上同前一个时期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及性质,对于理解农民大起义的历史作用以及封建制下政权同经济的相互关系很有意义。3、 汉初中央与封国的斗争: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封国势力源于楚汉战争之际,以后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央构成严重威胁。我们应通过汉初至武帝时的中央封国势力之间的斗争形势的演变,分析这场斗争的性质和意义。同时对斗争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任务,他们的主张,以及斗争过程要有所掌握。4、 汉武帝时代: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高度的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问题,在分析掌握其主要内容和产生的历史条件同时,注意到新儒学派同先秦时儒学思想的联系和变化。张骞通西域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分析理解时要考察所以产生这一事件的历史条件和汉、匈奴、西域三方面的关系,同时张骞个人活动予以评价。西域都护的设置,对匈奴的战争的意义等,也都是应掌握的要点。对汉武帝加强皇权的一些措施,在掌握其内容的同时,应分析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汉武帝的财经政策应予以重视。在分析它的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时,一方面应看到他抑制和打击商人取得了一些财政效果。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它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而且又在盐铁专卖等方面加深了农民的痛苦。汉武帝个人的作用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应给予适当的评价。罢轮台屯田诏是西汉中期对外政策的重要变动,在这方面,既要注意它的背景同时也应同昭宣时期政策相联系,了解它的影响。5、 王莽改制: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王莽改制是封建皇帝为挽救西汉封建统治危机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王莽的改制是西汉时期早已出现的限田、限奴主张的延续和发展,在这一点上,他同汉末当权的其他贵族官僚大地主集团在政治态度上有明显的差别,对王莽改制的各项措施应作具体分析,以理解它的历史脉络和性质,并通过实施的结果,考察其具体的作用。尤其值得引起注意的事,通过“王田”的实行和废止,可以认识到专制皇权对发展了的土地所有制的干涉力量是十分微弱的,王莽改制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结合改制的内容,分析其改制的阶级属性。6、 赤眉绿林起义: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赤眉绿林大起义是秦汉时期发生的第二次规模巨大的农民战争。昆阳和成昌大捷是消灭王莽军事主力的决定性会战;尤其是昆阳之战,农民军以少胜多,使农民战争史上的光辉战例,应给以注意。在考察起义全过程时,除注意广大农民军主力反抗王莽军事镇压不断壮大的同事。应留心观察农民军内部斗争的发展等,结合这些内容分析这次大起义的特点和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在考察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应注意农民阶级本身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一根本因素,在起义中所反映的弱点。【复习思考题】1、 简述“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2、 试论西汉中央朝廷同王国势力斗争的过程及意义。3、 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4、 试析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及其内容。5、 如何评价汉武帝的财经政策?6、 释“罢轮台屯田诏”。7、 张骞通西域的经过和历史意义。8、 试论王莽改制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9、 简答赤眉绿林大起义的经过和特点。10、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11、汉武帝的评价12、楚汉战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是什么?13、名词解释:汉高祖 汉文帝 晁错 刘濞 汉武帝 董仲舒 桑弘羊 卫青 霍去病 赵过 张骞 呼韩邪 王莽 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中朝 削藩策 文景之治 五铢钱 轮台罪己诏 推恩令 八校尉 均输平准 算缗告缗令 盐铁会议 白渠 代田法 汜胜之书 西域都护 昭君出塞 丝绸之路 昆阳大捷 易姓受命 五均六莞 刘玄第六编 东汉王朝的兴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东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认识东汉的集权的利弊,君主的权力进一步加强,而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对外戚、宦官专权埋下祸根。了解豪强大地主势力的发展这一历史事实。认识到它对东汉政权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了解豪强地主势力的经济基础,大地主田庄的内容及特点。认识东汉封建政权结构更加专制集权化,而实际上在政治经济方面中央统辖力量在减弱的原因。了解东汉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认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影响。了解班超通西域的情况,理解班超在西域活动的作用和客观意义,了解西羌大起义的情况及特点,认识它的历史作用。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斗争动摇了东汉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事实。了解黄巾大起义爆发的原因、特点、经过,认识大起义的历史作用。【内容提要】第十章 汉光武帝的政治实践第一节 东汉王朝的建立第二节 刘秀帝业的基础第三节 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第十一章 东汉政治形态与社会结构新格局第一节 豪强的兴起第二节 门阀士族的出现与影响第三节 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权力争夺第十二章 东汉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东移第一节 基本经济区的地位的变化第二节 江南经济的高速度开发第三节 岭南经济的进步第十三章 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第一节 对北匈奴的战争第二节 羌人起义和破羌战争第三节 乌桓与鲜卑第四节 中原文化与东南民族文化的交融第十四章 东汉王朝的衰败与黄巾起义第一节 东汉末年的政治危局第二节 太平道与黄巾起义【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 光武中兴: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光武中兴是指汉光武帝刘秀以汉室的中兴者自居,并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皇权。这里需要注意的室,刘秀的集权措施使君主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但对地方的控制力却在减弱,刘秀在机构上剥夺相权,加强尚书台和对宫内官的调整,也为外戚宦官专权埋下了祸根。2、 豪强地主和地主田庄经济: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豪强地主是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在封建政权的庇护下,其势力迅速发展起来。掌握豪族大地主势力的发展这一线索,是理解东汉时期历史面貌的关键。重点掌握地主田庄经济这一问题,这是豪强地主的经济基础。可以从封建土地所有权、人身依附关系、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地主武装组织、聚族而居等几个方面分析理解它的特点,而人身依附关系增强是它的主要特征,充分认识豪强势力膨胀对东汉社会的影响。3、 班超经营西域: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班超经营西域是继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政府对西域加强管辖的又一重要事件。要首先掌握西域内部情况的变化,西域各国间矛盾的发展以及它们同匈奴、东汉之间关系的演变,以理解班超在西域活动的作用和客观上的积极意义。4、 黄巾大起义: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黄巾大起义是东汉末年爆发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学习中应同过去的两次大起义相对照,从参加起义的社会成分、提出的口号、组织酝酿以及起义发生地区、发展过程等方面加以分析,总结出它的特点。“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中变革天命和原始平等思想,反映出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强烈要求。应把这些思想同宗教内容区别开来。作为组织手段,宗教在这次起义中起了明显的作用,但它的消极作用也应有充分估计。另外对起义的失败原因要有所认识。【复习思考题】1、 试述刘秀加强专制皇权的内容和影响。2、 试析东汉时期大地主田庄的特点。3、 简述班超经营西域的经过和意义。4、 试析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及危害。5、 简述“党人”和“太学生”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经过和性质。6、 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及失败原因有哪些?7、 名词解释:汉光武帝 班超 尚书台 度天事件 王景 杜诗 太平清领书 太平道 五斗米道 羌族 甘英 李膺 陈蕃第七编 三国时期:从动乱走向新的安定【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编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军阀混战和天下三分过程中的几次重大战役及其作用,充分认识和理解军阀割据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又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了解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情况;掌握三国分别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内容及其意义。【内容提要】第十五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一节 军阀混战和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第二节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第十六章 曹魏集团的成功第一节 曹操的才略与风格第二节 建安文学第三节 曹丕行政第十七章 刘备据有巴蜀和诸葛亮北伐第一节 隆中对政治预想的实践第二节 诸葛亮的功业:治蜀与北伐第十八章 孙吴政权的盛衰第一节 立业江东第二节 孙吴的经济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三国的历史是从东汉统一政权瓦解、军阀混战开始的,分析军阀混战的原因,要联系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来理解。对军阀混战的影响要特别注意,尤其是从混战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认识军阀的历史罪恶,但也要注意历史的发展变化,从而了解曹操、刘备等几个集团力量的发展。要掌握几个关键性战役的具体历史过程,从中分析其胜负原因。尤其注意赤壁之战在分析各方胜负原因时,要注意孙、刘联合这一重要因素,并从赤壁之战的结局和影响去分析其对三国形成的作用。对三国的形成,应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要特别注意军阀混战与三国对峙的区别。2、 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制: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唯才是举是曹操针对东汉末年以来察举选官过于重视门第而实行的一项选人政策,曹操用人政策的原则就是“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这是他在政治实践中长期坚持的政策,也是曹魏集团能够争强制胜的重要条件。同时,对曹操因疑忌而杀才士的现象要予以正确认识。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实行的一项选官之法。对这一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它在实行中的变化以及对历史的影响,这一制度在实行初期,基本上体现了唯才是举的原则,后期逐渐注重家世门第,从而转化为世家大族维持政治特权的工具,并促进了门阀世族的形成和发展。3、 曹魏的屯田: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屯田是曹魏政权为解决军粮和恢复北方社会经济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对屯田实行的社会原因、屯田的组织形式与剥削关系以及屯田对恢复北方社会经济的作用等要有所了解。并注意与后来的占田制、均田制的比较。【复习思考题】1、 试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简要过程和原因2、 略述三国时期的几次著名战役及其影响。3、 试述曹操集团实行的统治政策。4、 分析曹魏屯田制的内容及作用。5、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分析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6、 诸葛亮治蜀的政治经济措施有哪些?7、 名词解释:董卓 曹操 刘备 孙权 诸葛亮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夷陵之战 曹魏屯田制 九品中正制 夷州第八编 秦汉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编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秦汉三国时期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丰硕成果,认识物质文化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秦汉三国时期人们所创造的精神文化的成果,认识这一时期的宗教思想,学术文化及科学发明在历史上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内容提要】第十九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物质生活第一节 衣食住行第二节 俭与奢:社会消费风尚第二十章 秦汉三国的精神生活第一节 宗教礼俗第二节 学术文化第三节 科学发明【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 谶纬:儒学的神学化。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谶纬是西汉成哀年间流行,到东汉时大兴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董仲舒以来儒家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在理解它的内容的同时,应注意到谶纬是在西汉晚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背景下发生的,是一种潜隐状态的社会抗议运动的曲折表现,同时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总体来考察,应充分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消极作用。另外,对白虎通德论、反谶纬之学的斗争,经今古文之正等内容也应充分掌握和理解。2、 秦汉三国的科学技术: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秦汉三国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由于近年来许多重大考古发现,使人们有了新的认识。农学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出现了汜胜之书等重要农学著作;医学已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了张仲景、华佗等名医以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书。天文学方面出现了张衡这样的天文学家及天文学成就,纸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对于这些科学成就的历史地位应有明确的认识。【复习思考题】1、 汉代经学谶纬和反谶纬的思想斗争包括哪些内容?2、 为什么说王充是战斗的唯物主义哲学家?3、 列举秦汉三国时期科技进步的主要成就。4、 分析汉赋和乐府诗的代表作品及所反映的社会内容。5、 名词解释:谶纬神学 王充 许慎 郑玄 说文解字 论衡 白虎通德论 张仲景 华佗 汜胜之书 蔡伦 张衡 赋 乐府 九章算术 建安文学第九编 西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编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门阀士族士西晋政权建立的支柱;认识和理解门阀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对当时以后的历史产生的深刻影响。了解西晋时期民族关系的时代特点,联系东汉以来各民族分布状况发生的变化和西晋政权的腐朽统治,认识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西晋短命而忘的原因。【内容提要】第二十一章 西晋的统一与晋初政治措施第一节 西晋的统一第二节 晋初政治措施第二十二章 晋初经济政策与经济生活第一节 西晋农业经济与占田令第二节 士族豪强经济第三节 西晋手工业和商业第二十三章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西晋民族政策第一节 西北各族内迁第二节 西晋的民族政策第二十四章 西晋的统治思想、社会思潮与文学艺术第一节 西晋官方意识形态第二节 西晋新思潮:玄学思潮第三节 西晋宗教意识的发展第四节 西晋文学艺术和科学发明第二十五章 西晋的灭亡第一节 西晋政治纷争与八王之乱第二节 流民起义第三节 少数民族反晋与西晋灭亡【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 门阀制度: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门阀制度萌生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形成并得到巩固,门阀士族是西晋政权建立的重要支柱,因此西晋见过之后,对门阀的传统政治经济特权进一步在法律上予以承认。分析这一问题时我们一方面要从门阀士族在西晋政权中的地位上去考察他们的政治特权,另一方面要从官吏占田、荫客制、荫亲属制的事实上去考察他们的经济特权;从而对门阀制度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对门阀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我们应联系西汉以来地主世家和田庄经济的发展以及魏晋之际的政治、经济制度来认识和理解。2、 西晋的占田令: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占田令是西晋的一项经济政策,在了解占田令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占田灵的实质局限性和作用。占田灵的实质乃是对晋初以来土地占有关系的法律反映,同时也反映了国家与士族地主之间争夺土地与劳动力的矛盾斗争,这也决定了占田灵的积极作用只能是短暂而有限的。3、 八王之乱: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最集中表现。它发生的直接根源是由于西晋的分封与军镇权重,但它的深刻根源却在于门阀专制下统治集团整个上层之间的争夺,在分子这一历史事件时,要特别注意它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即内战所加于人民的征发、搜刮和屠杀以及对生产的破坏,如何加深了社会危机,还有由于内战削弱了集权力量,如何给胡族在北方的割据造成机会,从中加深理解西晋统治的腐朽与反动。4、 魏晋玄学: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魏晋玄学是门阀士族的统治思想。首先要了解玄学产生的社会条件与阶级基础,这要联系东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尖锐与儒家思想失去统治力量,地主阶级需要新的精神武器去分析。结合玄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分析玄学思想的阶级实质。注意玄学与儒学的关系。玄学世纪士儒学在心历史条件的变种,是门阀地主的思想工具,要揭露玄学在空谈玄虚掩盖下的阶级内容。同时,对反玄学的思想家裴頠(wei)、鲍敬言的思想予以注意。【复习思考题】1、 简述西晋占田令的主要内容。2、 试析门阀士族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3、 试析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影响。4、 简述玄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5、 名词解释:门阀制度 占田课田制 司马炎 八王之乱 刘渊起兵 李特 魏晋玄学 裴頠 鲍敬言第十编 东晋十六国【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十六国政权的性质及其统治政策,尤其对前秦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了解东晋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及统治政策,充分认识其门阀专政的属性。了解东晋与十六国的一些政权发生的战争,对淝水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以及这次战争对南北以后历史的影响由一个正确的认识。【内容提要】第二十六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南北对峙第一节 淝水之战前的北方各族政权第二节 东晋王朝及其北伐第三节 肥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第四节 淝水战后的东晋政局第二十七章 北方割据政权的政治经济状况第一节 北方割据政权的军事统治第二节 “胡汉分治”的制度探索第三节 北方割据政权的经济状况第四节 北方割据时期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第二十八章 东晋的政治与经济第一节 东晋门阀政治第二节 东晋经济政策第三节 东晋北伐大计与军事部署第二十九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第一节 东晋思想文化的特点第二节 北方十六国的思想文化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发明【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1、 东晋门阀制度: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东晋政权是在南北门阀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东晋开国伊始就显露出门阀专政的性质。门阀世族的政治、经济特权进一步扩大,其代表人物相继专控朝政。门阀制度达到鼎盛阶段。对此我们应结合东晋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及统治政策,认识东晋门阀专政的属性以及门阀政治对东晋政权的影响。2、 东晋的北伐: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东晋的北伐是针对北方胡族贵族的割据纷争,为保卫中原而进行的,但东晋的北伐不是统治集团集中力量进行的,而是大族中的某些人物进行的积极抗战。祖逖(ti)是其中进行抗战较早并取得成效的人,对此应予以注意。桓温的北伐虽也取得一些成就,但结果仍遭到失败,这要从东晋统治着内部的矛盾冲突与桓温的目的中分析原因,对北伐的积极作用应予以充分的认识。3、 淝水之战:这是本编的重点和难点。淝水之战士东晋和前秦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前秦的统治是封建化较深的胡族贵族政权的代表,它曾一度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因此就不应认为符坚对东晋的进攻是落后统治的扩张,淝水之战从双方来看都带有统一战争的性质,另外,应从东晋与前秦各自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及战略技术的得失等方面探求双方胜负的原因。同时,对战争的结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要有充分认识。【复习思考题】1、 简述前秦符坚的统治政策及其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北京十二中初二(下)期中英语试题及答案
- 湖南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仿真演练二数学试题(解析版)
- 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2023年矿冶集团春季校园招聘开启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模板(5篇)
- 初入职场年终工作总结(12篇)
- 学习培训个人工作收获心得体会范文(3篇)
- 学期教研组总结(6篇)
- 助理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的范文(31篇)
-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一级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 养老床位建设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学打结做毽子》教学课件
- 语文-湖南省长郡二十校联盟2025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长郡二十校一联)试题和答案
- 个人用电协议合同范例
- 建筑工程再生能源规划
- 《自动化控制系统培训课件》
- 多元函数概述
- 厨师用电安全培训
- 派出所民警进校园安全教育
- 骨折病人的情志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