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1页
2017届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2页
2017届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3页
2017届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4页
2017届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堂演练岳麓版.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答案:A2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 B无为而治C仁政 D兼爱解析:A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B项是道家老子的主张,D项是墨家学派的主张,“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且与题意相符。答案:C3有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比如道家在楚国兴盛,在鲁国兴盛,在三晋与秦国兴盛。对应的学术派别是()A儒家、法家 B法家、兵家C儒家、墨家 D墨家、法家解析:在鲁国兴盛,可联系鲁国人孔子创立儒家,在三晋与秦国兴盛可联系商鞅在秦国变法,使得法家思想成为秦国的治国思想,而墨家墨子是宋国人,兵家孙武是齐国人。因此A符合题意。答案:A4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其代表的社会阶层()A要求回归“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政权选拔人才解析:本题考查对墨子主张的理解。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体现的是其“尚力”的思想,表达了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A项是道家学派主张;C项为法家主张;D项是目的,不符合小生产者的要求。答案:B5法国社会史学家谢和耐在叙述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时说:“君主并不需要使用特殊人物,也无需依靠运气。道德品质并无作用,甚至还会将事情弄糟,因为它会赋予有德之士以危及君主与法律权威的权力从而导致国家的覆亡。”“某学派”是()A道家 B儒家C法家 D墨家解析:“道德品质并无作用,甚至还会将事情弄糟,因为它会赋予有德之士以危及君主与法律权威的权力从而导致国家的覆亡。”该学派否定道德教化和“仁政”“德治”,主张加强君主的权威,符合法家的观点,因此选C。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军备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于丹论语心得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请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3)荀子提出“舟水之喻”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了怎样的儒家思想?解析:第(1)题注意关键信息“百姓信任”,并结合孔子的民本思想回答。第(2)题注意关键信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3)题注意“庶人者水也”的寓意。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2)“民贵君轻”的观点。(3)继承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基础巩固1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致而百虑。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从不同阶层、群体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此答案选B项。答案:B2阅读表格,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解析:由材料中的主张可以看出早期儒学家都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思想,这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答案:C3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 B儒家C法家 D墨家解析:根据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行仁政而生”指的是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因此应是儒家。答案:B4韩非,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下列言论,属于韩非子主张的是()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解析:“要在中央,圣人执要”意思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属于法家韩非的思想,故A项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荀子的主张,属于儒家代表,故B项错误;“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是荀子为了改变人性之恶,强调政治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A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A孔子 B墨子 C韩非D老子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仅知有政治”“仅知有国家”“仅知有君主”可以得出是为国家服务,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这是法家的主要主张,故C项正确。答案:C能力提升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人之初,性本善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和“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吻合的,所以本题答案选B。答案:B7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D韩非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解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培养了韩非、李斯法家代表人,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C项正确。答案:C8.如图为范增国画精品竹林七贤,所绘为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他们“皆豪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竹林七贤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解析:由图片和材料信息可知,“竹林七贤”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饮酒、纵歌,狂放不羁,隐逸行乐。其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老庄学说中避世思想的影响。答案:B9“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 D庄子的“齐物”观点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世异则事异”,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所以B项正确。答案:B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解析:A项只能体现法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观点,与题意不符;强调尊卑等级关系的是儒家思想,主张“贵贱有序”,B项排除;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C项排除;中国古代的文化学术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其源头,百家争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材料三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班固汉书艺文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3)据材料三,班固认为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第一句话可概括出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直接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直接作用和深远意义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辅而皆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