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doc_第1页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doc_第2页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doc_第3页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doc_第4页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人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要活着,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一个人能够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碌碌无为;是崇高善良,还是卑鄙邪恶;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除了客观历史条件、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人生观。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人生观与世界观(一)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含义1、世界观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几乎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世界观。当然,可能有人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世界观这个词,但他事实上是受某种世界观的支配的。“我没有世界观”,实际上这就是你的世界观。2、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主要回答“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一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态度:主要回答“人应当怎样活着”的问题。人生价值: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的问题。(二)人的本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可以说,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就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不断地加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材料。如中国春秋时期思想家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即人生来就有的属性叫作性,性的内容是“食色”,即吃饭、生育。这显然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了人的本质,不能从本质上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所以不是人的根本属性。孟子不赞同告子的观点,主张人性善,“人之性善也,尤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则提出人性恶的观点:“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西汉后期,文学家思想家杨雄则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这种思想更接近现实世界中人的多样性的现实了。上述观点把人性看作是人生而就有的自然属性或内在秉性,与那种把人等同于动物的理论相比,是一种进步,但它并没有真正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西方,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将人定义为:人是理性动物;他的学生柏拉图则认为: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说:人是政治动物。这些看法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定义法,也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真正科学的揭开人的本质之谜的,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生活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因此而获得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社会属性。人有自然属性(动物性)和社会属性(社会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结构和自然本能。如发达的大脑、直立行走、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性成熟了要生殖繁衍等。自然本能是人和动物都有的。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表现为劳动、语言、思维等。人只有与人交往、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和体现人的社会属性,否则,人只是动物性而非社会性的人。这就是说,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回答:“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解答,却揭示了人生重要意义的价值哲学问题:人生目的问题(一)人生目的的含义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人除了每一活动的目的性外,还有一个总的根本的目的,即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二)人生目的的作用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人生态度及其类型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每个人在人生实践中,都会遇到义利、荣辱、善恶、苦乐、得失、成败、祸福、生死等人生矛盾。如何面对这些矛盾?人生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人生态度是多种多样的,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有乐观的也有悲观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社会效益的标准去分析,人生态度大致可分两大类型:1、积极进取、有益于社会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具体表现为: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参与社会生活,对社会、他人、自己都认真负责。乐观向上。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因而一生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事求是。正视现实,能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和自我,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积极进取。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奋斗。2、消极无为、无益于社会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具体表现为:碌碌无为。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当了和尚也不撞钟。及时行乐。抱着“浮生若梦”、“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态度,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消极悲观。以批判主义态度看待人生,“看破红尘”,牢骚满腹,对谁和什么都不满意,有时连自己都不满意,怨天尤人。个人至上。以极端利已主义的态度对待社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二)端正人生态度当代大学生身处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难得的人生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人生挑战,在人生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需要端正人生态度。1、人生须认真2、人生当务实3、人生应乐观4、人生要进取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尽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但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同学们终生尊奉和践行。1、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2、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对几种错误人生观的剖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潮相继进入,东西方文化正在发生激烈碰撞,人们的人人生观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态。现实生活中的几种错误人生观值得剖析:1、拜金主义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的至高目的,把金钱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前,拜金主义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所表现,是我国社会风气恶化的重要思想基础。如果拜金主义在经济领域里泛滥,就会出现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唯利是图等丑恶现象,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所以,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2、享乐主义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在于追求感官上的快乐和物质上的满足,“吃点、喝点、玩点、乐点”。应该说,享受生活本来无可厚非,这是人们正当的需要,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如果把享受变成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对人生的狭隘理解了。如果听任这种人生观泛滥,社会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感情上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声色犬马、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玩物丧志,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幸福观带来恶劣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3、个人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文化观念的主导思想,曾经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发挥过进步的历史作用,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个人主义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因为作为一种价值理论,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个人主义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民主、平等,反对集体、社会、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因此,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20世纪以来,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也是不绝于耳。至于个人主义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更是危害社会的大敌,因为它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 上述种种错误的人生观尽管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内容上不尽一致,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其一,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私利。其二,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些方面的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这样的人生观显然是错误的。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一)价值价值的词汇意思主要有两个:有用性;意义。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与价值息息相关,联系密切,人们也经常并且广泛地使用价值这个概念。例如,食品可以使人充饥,食品对人有食用价值;电灯可以给人照明,电灯对人有使用价值;图画可以供人欣赏,图画对人有审美价值等等。那么什么是价值呢?在哲学上,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时的关系,即客体对于满足主体的需要有意义。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说该事物或现象(客体)能满足人们(主体)的某种需要。(二)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是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看法、态度与观点。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三)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同样产生于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或者说,是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的积极意义和效用。由此可知,人生价值的主体是人。“人”具有多重含义,既可以指人类社会,也可以指群体或个人(包括本人)。人生价值的客体是人生,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二、人生价值的标准及评价(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1、人生的自我价值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如个人基本生存条件的获得,社会对其社会身份的确认和尊重,在知识、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自我完善等。2、人生的社会价值所谓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社会价值对人生价值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点后面还要论及。3、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在今天,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们为什么劳动?挣钱。挣钱为了什么?为了生存,即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个体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因此,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越大,社会给予他的尊重越高,给予他的物质、精神方面的满足越多,他的自我价值就越能得到实现。(二)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指人们在进行人生评价时所依据的方法和原则。应该说,人生价值评价的形式是主观的,但评价的标准是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2、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三)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要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有抱负的人之所以末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就是因为缺乏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客观条件。在当代,大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正确地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我是自由的,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观点是错误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与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当代大学生要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会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未必如此。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作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者贬低自己,从而给人生价值的实现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因此,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锻炼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人在自然天赋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但这并不是说,人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强化。比如,一个人最初只有参与劳动的一般体力条件,但在劳动过程中,他会不断地提高技巧,积累经验,劳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尤其是人生的道德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畏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只能虚度年华,万事蹉跎。只要人生价值目标符合社会总目标,即使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要尽心尽力、一往无前。“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将有所收获。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一)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二)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与如何对待人生环境有重要关联。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一)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内容大家知道,每个人都有身和心两个基本方面:身:指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心:指人的心理或称精神活动。一般说来,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心理)为身(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身),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心),即所谓“身心健康”。正因为如此,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发展了健康的概念,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从而把健康的概念从个人扩展到社会,从单纯的医学概念扩展到社会领域。故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内容。(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反映出的心理问题,宁夏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系主任王淑莲道出其中规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新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方面;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与事业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情感问题等方面;大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1、内因:大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正是心理矛盾易发的高峰期,出现心理问题在所难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末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矛盾性: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独立性、闭锁性和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并存。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绊绊,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2、外因: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等外在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包括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校园的冲击、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贫富差距引发的心理不平衡、社会腐败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等。(三)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但能够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而且能够使大学生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坚定信心、锻炼意志,从而变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一是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焦虑彷徨、手足无措,而应分清轻重缓急、先主后次、各个击破。二是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其途径包括:听心理健康课或讲座、阅读心理卫生书刊、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3、合理调控情绪。培养和保持兴奋、愉悦等正情绪,合理宣泄或转移焦虑、抑郁、悲伤等负情绪。发牢骚、聊天、说笑话、网上聊天、打电话、自言自语、听音乐、看电视、进行体育活动、玩游戏、写心绪日记等,均不失为合理合法、利己且不害人的情绪宣泄方式。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对大学生心理、道德、思想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一)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1、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2、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3、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4、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竞争意识普遍增强。大学生与社会上的人们一样,也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和竞争与合作的关系。1、正确认识竞争人类的发展,始终充满着竞争。大学里的体育比赛、各种竞赛、考试、评优、人才选拔也是竞争。一般说来,竞争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助于激发竞争主体的进取心,有助于竞争主体客观地评价自我、扬长避短、不断提高,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发展。竞争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在竞争中经常失败可能会使人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而在竞争中经常获胜又容易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但总的看来,竞争还是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2、正确认识合作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协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培养友好合作、互帮互学的品格,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可以肯定的是,单靠个人奋斗而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在现代社会之中是难有作为的。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只有科学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一)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都有个体性,有其特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需要。人总是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外界事物,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但人又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一个人的个体性都会打上深深的“社会性”的烙印。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这种社会性,就要求个体在生活、学习、工作、交往中,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在达到共同目标过程中以自己的个性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而不是把个人的兴趣、爱好强加在集体与他人身上,否则就是我行我素的人格表现。这种人格表现不利于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也不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二)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因此,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当然,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作为个人来说,孤立地考虑个人需要而不考虑社会需要,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将使个人需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可能导致个人欲望、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