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法源之概述.doc_第1页
国际法法源之概述.doc_第2页
国际法法源之概述.doc_第3页
国际法法源之概述.doc_第4页
国际法法源之概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7年教育部法學教育教學研究創新計劃國際法課程教材發展計畫期中報告計畫主持人:姜皇池副教授協同主持人:黃昭元教授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中華民國 97年 10 月計畫源起一、 計畫目標本計畫目標為發展國際法課程教材,而非單純教科書之編撰;故強調整體概念體系、以英美案例法方式解析指導案例(Leading Cases),使同學思考國際法原理、規則之實際應用,成為一本不提供答案、導引思考之國際法教材,並在每單元之後,附上參考案例,由同學詮釋、討論,達到對話式教學的目的。二、 報告內容由於兩位主持人皆有撰寫教科書的經驗,故選擇足堪反映國際法制度之基本理論分為10個單元。第一單元為國際法法源;第二單元為條約;第三單元為內國法與國際法;第四單元為國際法人格;第五單元為承認;第六單元為領土之得喪變更;第七單元為管轄權;第八單元為武力使用;第九單元為管轄權之豁免;第十單元為爭端解決。國際法律原理、規則眾多,累積之案例數量龐大,若欲在一本教材中對國際法問題和案例作全面介紹、解析,篇幅必然過大,考量到教學時數之限制(一學期約15星期30小時), 以上單元並未完整涵蓋國際法理論、法律制度,僅選擇當代國際法中具有代表性之國際法問題。三、教材架構以下是本教材第一單元至第十單元之共同架構:教學評量(全單元)教學建議引論題綱引導題綱指導案例相關文獻資料案例與國際法原理之關聯性知識四、教材架構說明(1) 引導題綱引導題綱瞭望各單元中必備之國際法基礎知識,列出各單元之教學重點、學習目標、建議教學時數,使用本教材之教學者、學習者,能清楚了解目前行進位置。(2) 引論法律理論、案例實踐相結合,是學習法律最有效的方式,故編者特意在每一單元、每一小節起始處,對該部分涉及之國際法原理進行簡要表述。 (3) 教學建議教學建議詳列該部分必須建立之概念、所需資料、可供教學者、學習者做事前預習、事後回顧之用;並附上指導案例(Leading Cases)之思考問題,使讀者可以帶著問題閱讀案例,加深讀者的問題意識。 (4) 指導案例(Leading Cases)之整理分析每單元選定數個國際法院經典案例,由教師解析其案例事實、兩造見解、判決結果、法院推理過程,加深同學對國際法法理之理解,學會分析國際法問題之方法,提高解決國際法實際問題之能力;並透過問題,讓同學思考相關之國際法爭點,而非直接給予答案。 (5) 教學評量 本教材各單元均設計評量重點以及適當之教學評量方式,如:短作業(5頁以下報告)、專題式書面報告、參考案例研究分析、口頭討論等等,供教師選擇使用。 (6) 相關文獻資料 台灣因處境特殊,國際法有關之國內文獻,與其他學科相較,相對而言較不發達。國際法相關文獻,甚至國際社會中對國際法之實踐,仍以英文為主要基礎。是故提供給同學之相關文獻資料,仍以英文為其大宗。 計畫執行本計畫自2008年6月接獲核准通知後,隨即召開計畫主持人會議,確定本計畫執行目標、國際法重要理論、經典案例、大綱、內部分工等事項。由於兩位主持人皆有撰寫教科書的經驗,故選擇足堪反映國際法制度之基本理論分為10個單元,每單元選定數個國際法院經典案例,解析其案例事實、兩造見解、判決結果、法院推理過程,搭配國際法原理、規則。7月、8月間,則根據期初主持人會議之結論,進行經典案例、參考案例之資料蒐集,資料之蒐集著重原始文獻、資料之完整性以及準確性,並進行資料間比對。由於本國際法教材之教學對象,係法律系大學部二年級修習國際公法的學生,故以一學期兩學分( 1學期15週、每週100分鐘 )進行規劃,確保每一單元同學有足夠的參考資料,又不致負擔過重;7月、8月間,每兩星期召開內部會議,審酌資料之完整性、行進方向。9月開始,則利用在台大開設國際公法課程之便,觀察同學對案例法之吸收程度,實際測試對話式教學、國際法教材;9月、10月,則於每週上課前開會討論,依據各單元規劃之上課時數( 4至6 小時不等),規劃各個案例之教學時數( 20 至30 分鐘不等 )。每週上課後則依據同學之反應、討論情形、課後報告,調整教材、對話式教學之方向。第一單元國際法法源規劃之上課時數為4小時(兩週),已於10月初結束;第二單元條約規劃之上課時數為6小時,亦於10月底結束。各單元之上課時數、各個案例之教學建議則根據實際上課經驗加以填寫,同學提問、討論案例頗為熱烈,以致時常取消、延遲下課時間,可見透過案例確能豐富、活化國際法教學,激發同學對於國際法問題的興趣。近年來案例研究在我國逐漸受到重視,此係我國法學教育之福。 本計畫預計於1月中,完成教材之初稿。1月底舉辦成果發表,邀請上課學生、老師以自身的經驗檢視對話式教學、教材之難易度並提供建議。期末報告將據此修改,以更符合上課老師、同學之需求。第一單元 國際法法源壹、 引導題綱 一、目標設計一、教學時數建議:4小時二、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規範下之傳統法源1. 條約2. 習慣國際法3. 一般法律原則 4. 司法判決5. 各國權威公法學者著作三、其他可能法源之探討:以國際組織決議為例 1. 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會員國拘束力2. 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非會員國效力3. 聯合國大會決議效力 二、教學重點與主要案例案例主題教學要點案例教學時數引論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規範下之傳統法源20分鐘條約作為國際法法源條約必須遵守原則 1959年邊境土地主權案(Case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Certain Frontier Land)20分鐘習慣國際法之構成要件習慣國際法之客觀要件、國家實踐之一致性1950年庇護權案(Asylum Case)30分鐘國家實踐之普遍性、持續性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案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30分鐘習慣國際法之主觀要件:法之確信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案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20分鐘其餘法源一般法律原則、司法判決、各國權威公法學者著作20分鐘國際組織的決議:以聯合國為例聯合國憲章在會員國間之地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效力是否所有不同 ?聯合國憲章第24、第25條20分鐘條約對第三國之效力、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非會員國拘束力我國經濟部以貿(七九)二發字第二一五九二號公告、貿(八)二發字第一三七號公告配合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實施之經濟制裁30分鐘聯合國大會決議效力1996年國家在武裝衝突中使用核子武器合法性諮詢意見 (Legality of the Use by a State of Nuclear Weapons in Armed Conflicts)、1996年威脅或使用核子武器合法性諮詢意見 (Legality of the Threat or Use of Nuclear Weapons)30分鐘貳、國際法法源之引論在現代國家中,我們習慣有制定法律的立法機關、審判違犯法律的司法機關,以及執行立法及司法決定的行政機關 Michael Akehurst,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5 (6th ed. 1987).。因此,在內國法中,確定內國法法源,僅需在內國法典中搜尋相關法條,或者進一步檢視內國法院相關判例、有權解釋機關之解釋,必要時再尋求法理、學者見解,即可確定內國法法源的範圍 姜皇池(著),國際公法導論,頁83,臺北市:新學林,2006年5月。國際法,有時稱為國際公法或國家間法律 (the law of nations) ,係規範國家間關係之法律體系。國際法係由國家本身創設,在缺乏普遍而具有公信力之國際法立法機關的情形下,判斷某一特定規則是否為國際法、國際法規範之形成過程,此即為國際法法源所探討之課題。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第1項規定: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子)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丑)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寅)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卯)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此條文為國際學術界、國家實踐中最為廣泛接受之國際法法源。因此,吾人認為在考量其他可能之國際法法源前,應先檢驗列舉於國際法院規約之法源。學者亦依據此條文將國際法法源進一步區分為:主要法源(principal sources)和輔助法源 (subsidiary sources)。條約、習慣、一般法律原則統稱為主要法源;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家學說,則稱為輔助法源。參、條約作為國際法法源教學建議1. 教學時數建議:30分鐘2. 建立概念:條約必須遵守原則(the principle of Pacta Sunt Servanda)3. 主要案例:1959年邊境土地主權案(Case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Certain Frontier Land ) The Convention was confirmed by the Parliament of each State and rat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constitutional processes. Its term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each State. For almost a century the Netherlands made no challenge to the attribution of the disputed plots to Belgium.The Court is satisfied that no case of mistake has been made out and that the validity and binding force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vention of 1843 in respect of the disputed plots are not affected on that account.4. 請學生閱讀條約法公約第26條、第34條。一、條約必須遵守原則(the principle of Pacta Sunt Servanda)國際法院規約中所謂之國際條約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條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惟廣義的條約,應包含其他國際法主體所締結者,如國際組織、交戰團體等國際法主體,亦有締結條約的能力。是故,廣義的條約係指二個或二個以上國際法主體間,建立或企圖建立受國際法規範的協定,不拘其名稱為何、形式為何,均具備相同之效力。由於條約為國際法主體間有意識地創設特定權利與義務之行為,通常形諸於文字,因此條約是最清楚、最易舉證之法源。條約一旦生效,依據條約必須遵守原則(the principle of Pacta Sunt Servanda),締約各方即應條約所載內容拘束,應善意(in good faith)履行;此原則除規定於條約法公約第26條外,在國際法上已然具有強行法之地位(Jus Cogan)。1959年,國際法院在審理比利時、荷蘭間之邊境土地主權案(Case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Certain Frontier Land )時,即重申當事國對於條約應加以遵守。二、1959年邊境土地主權案(Case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Certain Frontier Land)比利時於1839年脫離荷蘭王國獨立後,為解決邊界土地所有權問題,兩國即開始製作村莊紀錄(Communal Minute),並依據倫敦條約第6條設立邊界委員會(Mixed Boundary Commission)進行調查,並於1843年8月8日簽訂邊界條約(Boundary Convention of 1843 between the Netherlands and Belgium) Case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Certain Frontier Land (Belgium/Netherlands), 1959 I. C.J.209, 214 (June 20).。根據邊界委員會第225次會議 Case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Certain Frontier Land (Belgium/Netherlands), 1959 I. C.J.209, 226 (June 20).、邊界條約的紀錄 ( Descriptive Minute )、地圖(special map)均顯示系爭土地(No. 91 and 92, Section A, Zondereygen)屬於比利時所有 Case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Certain Frontier Land (Belgium/Netherlands), 1959 I. C.J.209, 216 (June 20).。荷蘭則主張根據村莊紀錄,系爭土地應屬於荷蘭 Case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Certain Frontier Land (Belgium/Netherlands), 1959 I. C.J.209, 213 (June 20).。國際法院對於條約作為兩國間國際法法源,提出以下見解:1843年邊界條約經過兩國議會的確認、依兩國憲法程序批准,並經兩國刊行。將近一個世紀,荷蘭對系爭土地歸屬於比利時,均未提出異議。法院確信,該條約的錯誤並不存在;荷蘭所舉的相反紀錄並不影響邊界條約中,有關系爭土地條款的有效性和拘束力 Case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Certain Frontier Land (Belgium/Netherlands), 1959 I. C.J.209, 227 (June 20).。 肆、習慣國際法構成要件國際法院規約中所列第二類國際法法源是國際習慣。依該規約,國際習慣,係指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習慣國際法之形成,首先源於國際社會中國與國間交往過程中經常出現、針對特定事項做出同樣之行為狀態(比如對於來訪元首之待遇、外交人員之待遇等等之相對應措施),此種行為經重複不斷實踐,逐漸形成一種慣行或常例 (usages) 。多數國家實踐此一慣行、常例,經過相當一段期間後,各國主觀上認為有必要遵守此一慣行,並意識此一慣行具有法之權利性與義務性,是為法之確信;至此,該慣行進而形成習慣國際法。1985年國際法院在利比亞馬爾他案 (Libya/Malta Case) 明確指出:習慣法主要應從國家實際實踐與法律之確信中尋求。換言之,習慣國際法之形成必須符合兩大要件,客觀要件為國際慣行;主觀要件為法之確信 (opinion juris)伍、習慣國際法之客觀要件國際慣行習慣或慣行之存在與否,必須檢視三大要件:一致性 (consistency or uniformity) 、普遍性 (generality) 與持續性 (continuity)。一、一致性 (consistency or uniformity)、1950年庇護權案(Asylum Case)教學建議1. 教學時數建議:30分鐘2. 建立概念:國際慣行之要件、國家實踐之一致性3. 主要案例:1950年庇護權案(Asylum Case) The Colombian Government has finally invoked American international law in general. In addition to the rules arising from agreements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considered, it has relied on an alleged regional or local custom peculiar to Latin-American States. The Party which relies on a custom of this kind must provethat this custom is established in such a manner that it has become binding on the other Party. The Colombian Government must prove that the rule invoked by it is in accordance with a constant and uniform usage practiced by the States in question, and that this usage is the expression of a right appertaining to the State granting asylum and a duty incumbent on the territorial State. This follows from Article 38 of the Statute of the Court, which refers to international custom as evidence of a general practice accepted as law.Finally, the Colombian Government has referred to a large number of particular cases in which diplomatic asylum was in fact granted and respected. But it has not shown that the alleged rule of unilateral and definitive qualification was invoked or-if in some cases it was in fact invoked-that it was, apart from conventionalstipulations, exercised by the States granting asylum as a right appertaining to them and respected by the territorial States as a duty incumbent on them and not merely for reasons of political expediency. The facts brought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Courtdisclose so much uncertainty and contradiction, so much fluctuation and discrepancy in the exercise of diplomatic asylum and in the officia1 views expressed on various occasions, there has been so much inconsistency in the rapid succession of conventions on asylum, ratified by some States and rejected by others, and the practice has been so much influenced by considerations of political expediencyin the various cases,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discern in al1 this any constant and uniform usage, accepted as law, with regard to the alleged rule of unilateral and definitive qualification of the offence.4. 問題與討論:1950年庇護權案(Asylum Case),國際法院是否承認區域性習慣國際法? 東亞地區有無獨特之區域性習慣國際法,請同學提出自己的看法。 何謂外交庇護權?一般而言,單一先例不足以構成慣行、習慣國際法,各國之國家實踐須趨於一致。惟所謂一致,並非所有國家實踐必須絕對一致 (complete uniformity) ,但仍需大致一致 (substantial uniformity)。根據1951年之庇護權案(Asylum Case),國際法院認為,拉丁美洲國家間對於外交庇護權缺乏一致的國家實踐。1948年10月3日,祕魯發生叛亂,但即被弭平。秘魯政府隨即宣佈美洲人民革命同盟( the American Peoples Revolutionary Alliance)、該政黨領導人Victor Raul Haya de la Torre 及其餘人等發動、指揮該次叛亂,起訴並下令逮捕 Asylum Case (Colombia/Peru), 1950 I.C.J.269, 272 (Nov. 20).。Torre於1949年1月3日進入哥倫比亞大使館,請求給予外交庇護。哥倫比亞大使認為,Torre具備政治難民身分,將庇護一事通知秘魯政府,並要求發給Torre出境通行證,使其安全離開祕魯 Asylum Case (Colombia/Peru), 1950 I.C.J.269, 273 (Nov. 20).。哥倫比亞舉出許多案例、玻利維亞協定、哈瓦那公約及蒙德維地亞公約主張外交庇護權為拉丁美洲國家間之區域性習慣國際法。主張拉丁美洲國家間具有區域性的習慣國際法,得行使外交庇護權 Asylum Case (Colombia/Peru), 1950 I.C.J.269, 276 (Nov. 20).。國際法院認為,慣行(Usage)或習慣國際法的構成要件,應包含國家實踐之一致性;因以下理由,認為拉丁美洲國家之間對外交庇護權的國家實踐,並不具備一致性:法院獲悉之事實指出,拉丁美洲國家間行使外交庇護權、在不同場合中表現的官方意見,是如此混亂與不一致、不肯定而矛盾;拉丁美洲國家之間的庇護公約,連續而迅速簽訂,但某些國家加以批准而其他國家卻加以拒絕,並不一貫;而且所提出的事例,多半受到政治意願之影響,因而不可能構成經常、一致性的慣行(Usage)而被接受為習慣國際法 Asylum Case (Colombia/Peru), 1950 I.C.J.269, 277 (Nov. 20).。換句話說,國際法院認為,在庇護權案中外交庇護權無法形成區域性習慣國際法,原因在於拉丁美洲之國家實踐出現之重大分歧,大量國家實踐與系爭國際法規範不符,導致無法形成國際慣行、習慣國際法 Michael Akehurst,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28 (6th ed. 1987).。二、國家實踐之普遍性 (generality)、 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案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教學建議1. 教學時數建議:30分鐘2. 建立概念:國家實踐之普遍性利害關係國家之國家實踐3. 主要案例: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案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 73.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elements usually regarded as necessary before a conventional rule can be considered to have become LI general rule of international law, it might be that, even without the passage of any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a very widespread and representa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vention might suffice of itself, provided it included that of States whose interests were specially affected. In the present case however, the Court notes that, even if allowance is made for the existence of a number of States to whom participation in the Geneva Conventionis not open, or which, by reason for instance of being land-locked States, would have no interest in becoming parties to it, the number of ratifications and accessions so far secured is, though respectable, hardly sufficient. That non-ratification may sometimes be due to factors other than active disapproval of the convention concerned can hardly constitute basis on which positive acceptance of its principles can hardly implied: the reasons are speculative, but the facts remain.4. 請同學事先閱讀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案,並討論以下問題:國際法院對於利害關係國家之定義? 國際法院是否認為大陸礁層公約屬於習慣國際法?大陸礁層公約第6條之等距-中間線原則是否屬於習慣國際法?國家實踐之普遍性,並不需要所有國家或國際主體一致的實踐,而是指有利害關係之國家實踐時皆為類似行為,則該行為即有普遍性。因此,在海洋法中,海權國家與海岸國家的實踐就會比內陸國家的實踐重要;在規範外太空活動的法律中,美國和俄國的實踐會比蒲隆地和智利的更有影響力;蓋其為利害關係國家之實踐耳。 國際法院在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案中指出,國家實踐之普遍性,應指具利害關係之國家實踐。北海,除挪威海溝外,均為不足200公尺深的大陸礁層。大部分國家均簽署條約劃分國家間大陸礁層向海界限,惟聯邦德國(西德)和丹麥、荷蘭卻無法達成協議,原因在於:丹麥、荷蘭主張適用等距-中間線原則劃分大陸礁層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Netherlands), 1969 I. C.J.14 (Feb. 20).,聯邦德國(西德)則認為應按海岸線長度比例分配。由於聯邦德國僅簽署大陸礁層公約,並未加以批准。丹麥、荷蘭遂主張等距-中間線原則已構成習慣國際法,應拘束聯邦德國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Netherlands), 1969 I. C.J.37 (Feb. 20).。國際法院在判決中指出,國家實踐之普遍性,應指具利害關係之國家實踐:自大陸礁層公約生效後,僅有少數國家批准和加入,惟在本案中,僅需有廣泛的、具代表性之國家批准和加入該公約即可,即得證明國際習慣之存在,其中應包括利害關係之國家在內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Netherlands), 1969 I. C.J. 43 (Feb. 20).。三、國家實踐之持續性 (continuity)所謂持續性則指具有相同內涵之行為前後呼應,並經相當時期之實踐,而展現其持續之特質。是以傳統觀點特別強調長期使用 (longaeva consuetude) ,即是強調時間之經過。陸、習慣國際法之主觀要件法之確信 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案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教學建議1. 教學時數建議:30分鐘2. 建立概念:國家實踐之法之確信3. 主要案例: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案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 77. The essential point in this connection-and it seems necessary to stress it-is that even if these instances of action by non-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were much more numerous than they in fact are, they would not, even in the aggregate, suffice in themselves to constitute the opinion juris; for,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result, two conditions must be fulfilled. Not only must the acts concerned amount to a settled practice, but they must also be such, or be carried out in such a way, as to be evidence of a belief that this practice is rendered obligatory by the existence of a rule of law requiring it. The need for such a belief, i.e., the existence of a subjective element, is implicit in the very notion of the opinio juris sive necessitatis. The States concerned must therefore feel that they are conforming to what amounts to a legal obligation. The frequency or even habitua1 character of the acts is not in itself enough. There are many international acts, e.g., in the field of ceremonial and protocol, which are performed almost invariably, but which are motivated only by considerations of courtesy, convenience or tradition, and not by any sense of legal duty.4. 問題與討論:請同學閱讀國際法院在1986年在尼加拉瓜、針對尼加拉瓜之軍事、準軍事行動(Military and Paramilitary Activities in and against Nicaragua),論述法之確信之片段,並和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案進行比較,提出你的看法。由國家行為推論是否構成習慣國際法時,不僅須檢驗國家行為,尚須檢驗國家為此行為之原因;換言之,習慣法之構成具有主觀因素,稱為法之確信 (opinion iuris sive necessitates 簡稱 opinion iuris) Michael Akehurst,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29 (6th ed. 1987).。惟國家從事特定行為,往往不會明白宣稱其乃基於國際法義務為之。是故,無法藉由國家之作為或不作為獲得該國法之確信的直接證據,僅得由該國對其他國家作為或不作為之反應,間接推知其法之確信為何。1969年北海大陸礁層案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國際法院即認為習慣國際法的構成要件,應包含法之確信(opinio juris ):國家的相關行為必須包含下述信念,或於此信念下進行,不僅是一已然確定之實踐;國家之所以為此種實踐,是由於法律規則存在並具有拘束力。此種信念,即為一主觀因素,隱含於法律確信或必要概念中。有關國家認為必須如此實踐,始符合法律義務。行為之經常性、慣行是不夠的。有許多禮節或禮儀範圍內的國家行為,幾乎毫無例外進行的,然其動機僅是考慮到禮儀、方便或傳統,而非含有任何法律義務之意思惟須注意,國家實踐在形成習慣國際法過程中,是必要之客觀要件;若僅單一主觀要件,法之確信,仍不足以構成一般國際習慣。柒、一般法律原則(general principles of law )國際法院規約中所列第三種國際法法源是文明國家所承認之一般法律原則(general principles of law as recognized by civilized nations)。此係常設國際法院規約為解決無條約、習慣國際法可資適用之案件而設計之法源。學者間對於文明國家所承認之一般法律原則,有認為係指國際法的一般法律原則,有認為意指內國法的一般法律原則;事實上,這段話所涵蓋的意義範圍越大,越有機會尋求填補條約法及習慣法之漏洞 Michael Akehurst,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35 (6th ed. 1987).。惟一般法律原則雖為國際法主要法源之一,然實踐上國際條約與習慣國際法即能提供法院為判決之必要根據,一般法律原則鮮少有適用機會。捌、 司法判決(judicial decisions)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第1項第4款規定司法判決得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輔助資料。依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與第59條,國際法院判決之效力限於系爭案件、當事國,就此國際法院之判決並無判決先例 (stare decisis) 效力,是以司法判決僅為輔助與間接之國際法法源。但在實踐上,法院在具體個案中所為之相關判決,往往援引國際法院先前判決內容;若法院不遵循過去判決,通常完整說明不遵循之理由。就此而言,國際法院相當遵循大陸法系國家所謂司法一致性 (a jurisprudence constante) 概念,使法院判決具有一致性。猶有甚者,國際法院之判決往往被其他司法機制援引作為習慣國際法或一般法律原則存在之證據。玖、 各國權威公法學者著作 (teachings of publicists)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第1項(d)款,另外提到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 (the teachings of the most highly qualified publicists of the various nations),亦得為國際法院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充資料 (subsidiary resources)。雖然,現代的國際法學者無法發揮如同格老修斯(Grotius)之影響力,但也並未全然喪失他們的影響力。如同司法判決,學術性著作可作為國際習慣法存在之證據,也可以在發展新法律規則上扮演輔助角色 Michael Akehurst,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37 (6th ed. 1987)。惟本法源僅是次要與補充法源,亦即必須在條約、習慣法與一般法律原則皆無適用可能時,始有適用本法源之機會。拾、 國際組織的決議:以聯合國為例創設國際組織之基礎條約經相關國家簽署,依憲法程序批准後,該國際組織之基礎條約即具備國際法上條約之地位,拘束各締約方。國際組織下設之各個機關,其決議效力為何,對會員國是否具有拘束力,應依國際組織之基礎條約加以判斷。聯合國為一政治性國際組織,聯合國憲章即為各國為創設聯合國所締結之條約,依條約必須遵守之原則,聯合國憲章在會員國之間乃屬國際法法源,得拘束各會員國。 至於聯合國下設之機關,如安全理事會、大會等,其決議效力為何,對會員國是否具有拘束力,應依聯合國憲章之規定。以下試圖依聯合國憲章分析安全理事會、大會決議之效力。一、 安全理事會決議對會員國之效力教學建議1. 教學時數建議:20分鐘2. 建立概念:聯合國憲章在會員國間之地位 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是否對會員國均有拘束力? 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非會員國效力為何?3. 主要案例: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24條、第25條 條約法公約第35條安全理事會為聯合國下設之機關,各會員國簽署聯合國憲章,將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責任授予安理會,舉凡第6章促使爭端和平解決、第7章對應威脅、破壞和平以及侵略行為、第8章採取區域辦法、區域組織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以及第12章國際托管制度,皆屬於安理會的職權;較重要者有:第34條調查可能引起爭端之情勢、第39條斷定和平之威脅、破壞、侵略行為之是否存在、第40條臨時辦法、第41條非軍事制裁、第42條軍事行動等等。安理會對有關第6章促使爭端和平解決、第8章以區域辦法、區域組織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以及第12章國際托管制度等相關事項,均得出建議(recommendation);針對威脅、破壞和平以及侵略行為,安理會得作出決議(decision)。安理會依據第7章處理威脅、破壞和平、侵略行為所為之決議(decision),按聯合國憲章第25條,聯合國會員國必須接受並加以履行 Michael Akehurst,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38 (6th ed. 1987).。換言之,安理會有關第7章之決議之所以得拘束會員國,係由於各國簽署、批准聯合國憲章所負擔之條約義務。二、 安理會決議對非會員國拘束力 - 我國遵守聯合國安理會之決議教學建議1. 教學時數建議:30分鐘2. 建立概念: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非會員國拘束力條約對第三國之效力3. 主要案例:我國經濟部以貿(七九)二發字第二一五九二號公告、貿(八)二發字第一三七號公告、戰略性高科技貨品輸出入管理辦法配合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實施之經濟制裁4.問題與討論:請同學蒐集1992-1993年聯合國安理會對南斯拉夫做成之決議, 並觀察我國執行安理會決議之情形。聯合國憲章為各國為創設聯合國所締結之條約,僅在各會員國之間具有拘束力。聯合國憲章第2條規定,聯合國、會員國所應遵守之基本原則,包含履行其依聯合國憲章所負擔之條約義務、以和平方法解決其國際爭端、不得侵害任何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除此之外,聯合國依憲章規定採取行動,應盡力予以協助。惟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6款規定,在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必要範圍內,應保証非聯合國會員國遵行聯合國之基本原則。是故,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6款,係將遵守聯合國基本原則之義務,交由非會員國承擔。首先,觀察聯合國憲章第2條所規定之基本原則,其中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不侵害任何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乃屬習慣國際法,不論是否關乎國際和平、安全,非會員國自應加以遵守。惟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5款、第6款規定,聯合國依憲章規定所採取行動,如在維持國際和平、安全(maintenance of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必要範圍之內,非會員國亦須加以遵守。由於聯合國憲章將維持國際和平、安全之主要責任賦予安理會,所謂維持國際和平、安全所採取之行動,係指安理會依第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