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文本解读 陈日亮.doc_第1页
再别康桥文本解读 陈日亮.doc_第2页
再别康桥文本解读 陈日亮.doc_第3页
再别康桥文本解读 陈日亮.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全波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如果和同一篇课文的其他教学镜头比较,也许并不算特别出彩,但放在当前课改的情境下,却有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看点”。首先是教学内容明确而集中。我在这里没用“教学目标”这个概念,因为历来所谓的“教学目标”大多虚而无当,很难具体评判它是不是已经达到,达到了什么程度。“目标”用于课程则可,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到底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教这个内容、学生是否从所教的内容中真正获益,乃是评价一节课的聚焦点。多年来,课文的教学目标大多都要和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号入座。我认为未必恰当。语文课“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近来已引起广泛警觉,恐怕与“目标虚化泛化”不无关系。再别康桥究竟应该教什么,孟老师是经过一番认真考虑的。他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诗歌的特殊性,即通过诵读与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这个意境,也就是诗人在与康桥的短暂惜别中,所交融于景物之中的挚爱与依恋的复杂情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太肤浅。但是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深刻的吗?难道只有读出徐志摩对民主自由理想的追求,或对美的创造的无限向往,才是深刻而丰富的吗?再有,就是把诗歌的形式美。例如节奏的参差错落又舒缓有致、句子的重叠复沓而又回环变化,甚至还有什么“建筑美”“绘画美”等作为教学重点。就一定可以摆脱肤浅感知吗?我所知道的孟全波老师,他的教学特点,是不事渲染,也不张扬的(且作铺张扬厉讲),要渲染张扬,他可是有这方面的才华和本事的,而他只是力求把课上得真实、扎实、朴实,认认真真把文本的原生价值教出来。他一直在小心地引导,细心地听取,捕捉学生接近诗歌原旨的个人感受,无论或深或浅,导向始终如一,就是要让学生各自尽可能地读出诗人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留恋”,这也就是芏荣生教授所强调的。必须使学生“相对学得透彻些”。其次,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教师既能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导读,又注意在细节的点拨中体现“导”的技巧。再别康桥这首诗只有六个诗节。完全顺着节序教下去亦未尝不可,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导入课文很讲究,又仿佛很随意,选了一首通俗的谐趣小诗轻松引出话题,而后介绍诗人的康桥情结,很快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各自选择诗节或诗句进行阅读点评,展开讨论。从最早的一位评说“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到最后一位品味“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启发互动的过程中,不曾刻意安排,却已将每一个诗节都“过”了一遍,这也很符合诗歌鉴赏的个体化选择和自主探究的课改精神。我当然不是说孟全波老师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得十分完美。无可挑剔。我只是认可他于尊重与耐心之中。体现出一种把握教学流程的自在与从容,因为他本可以有更多的主观介入,但他还是尽量把时间留给了学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处细心的点拨:一是“新娘”的“新”。一般来说,这里只要能读出以新婚俏丽比喻夕照中柳树之美也就可以了,但是孟老师却能顺势把学生的感悟引导到让他们读出“虽旧犹新”的依恋之情,甚至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发现,既符合多元解读的原则,又是出于因势利导,而不是强加,这就很成功。其次是思考“寻梦”后面为什么用了一个问号。至少,在我听过不下十节的平常课和观摩课中。我总是不解。为何教师竟无不忽略了这非同寻常的一问。虽然课上教师与学生对它最终的理解感悟仍有可商酌之处,但是“我要不要去寻梦”“怎样去寻梦”的问题提出,却是至关重要。也是意味深长的。因这小小的一个问号。牵连和透露出的是徐志摩此番告别康桥的全部诗心!诗人轻悄悄地来重温旧梦,最后又轻悄悄地遗梦而去,于怀恋与眷顾之中流露出缱绻而又洒脱的心情。在此后的两个诗节中,生发得最为充分,虽然还应该有更细致深入的揣摩。而教师能够注意及此,表明其语感是相当敏锐的。只是在度的掌握上。略欠火候罢了。再一点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定位准确而集中,以及教学手法的放松而自在,最终便容易走近诗歌的原旨,对于全诗感情基调的把握,也就比较准确。在这一节课上,几乎没有听到像多数评析文章所津津乐道的,也是师生通常不假思索、张口即来的所谓“惜别的感伤与忧愁”之类的空话套话。所有诸如此类关于离情别绪的现成语。都是脱离了文本。是从既定的习惯记忆中轻易取出的“标准答案”。这原是一首浪漫而典雅的抒情诗,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无论怎么读,也无论读它多少遍,就是读不出其中哪怕有一点点微弱的哀伤情调。孟全波老师从引导学生比较“轻轻的”与“悄悄的”、“招手”与“挥一挥”的同异中。最终归结到诗人这一来一去不再是感伤沉重。而是非常轻快、清新、飘逸,是因为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我认为这是对于此诗的最为近真的“元读”。再别康桥之所以经典。正在于它要让读者体验的。不仅仅是作为“新月派”诗人代表的徐志摩的优雅与洒脱,而且还有一个人对于一切过往,包括逝去的旧情、爱侣等,可以怀有也应该抱持的脱俗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当然,这节课也不是没有可改进提高的地方。诗歌教学,通过想象感悟意境是对的,但是在想象和意境之间,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意象。再别康桥一诗有几个不可忽略的意象,如云彩、金柳、水草(青荇)、彩虹、星辉。最好逐一启发学生通过品味鉴赏这些意象,并且将它们合理整合,从而引导学生完整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单从诗句、诗节入手容易流于浮泛与粗浅。有的意象还要加以比较鉴别,以便准确把握进而深刻感受。例如金柳与(波光里)金柳的艳影,是不一样的。笙箫并不是康桥的景物,它只是想象物或象征物,是只能在心中悄然“放歌”的美好感情的象征,是诗人心中的无声的音乐。至于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不属于校园景物的缥缈的西天云彩作别,自然也更富于象征的意味,更值得揣摩,因为它是这首诗最为独特的意象,也是品读的难点。其次是整个教学流程。还可以精简,使之更合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