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在灯火阑珊处——漫议陈其钢《三笑》.doc_第1页
笑在灯火阑珊处——漫议陈其钢《三笑》.doc_第2页
笑在灯火阑珊处——漫议陈其钢《三笑》.doc_第3页
笑在灯火阑珊处——漫议陈其钢《三笑》.doc_第4页
笑在灯火阑珊处——漫议陈其钢《三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笑在灯火阑珊处漫议陈其钢三笑垡作者,囊一易,源等作品中流露出的一种法国音乐特性中不难发现陈其钢似乎一直着重于对音色的追求.但是,三笑中渐渐显示出的五声旋律似乎预示着作曲家中国意识的”回归”.对应音乐之标题,全曲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一部分代表”一笑”.每一部分均由笛子主题引入,随之进入四个乐器的重奏.三弦声部则承担着”笑”这一主要任务多次以同一节奏弹奏下行音高模仿笑声.琵琶和筝声部零星散落在笛子声部之间作为笑声的陪衬.随着主题的发展,每一部分的和声织体愈来愈密集,每一件乐器的旋律也随之加长,愈发清晰.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在多段类似于意识流的零碎片段相互交错之后第三部分迎来了一支完整的五声旋律:笛子与琵琶交替演奏主旋律,三弦与筝衬托以琶音,”空山新雨后”之气韵生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尾声琵琶三弦扫弦而入,划破五声旋律静谧安逸之感.笛子在同一音型上反复吹奏出一个主题,筝,琵琶,三弦声部随半音时顺畅自然,而且膜孔能自由开关以变幻音色,极大地丰富了笛子的表现能力.俞逊发先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制的”口笛”,长仅盈寸,堪称世界上最小的笛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浙江歌舞团着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先生和笛子制作家常敦明先生制作的”巨笛”,甚至有三米多长,需三人合作演奏:一人吹,两人按音孔.此”巨笛”堪称世界之最,已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笛子演奏家邓邦国先生八十年代研制的”加键笛”别有异趣:在保留传统六个按音孑L不变的前提下,于笛尾加键,其键全部用竹制,使竹笛的音色不变.其中,增加的高音键使高音吹奏极为轻松:增加的低音键使笛子的音域向下扩展了一个纯四度,同时又保留了笛子全部传统的演奏手法.此”加键笛”已获国家专利和科技进步奖.原湖北省歌舞团的笛子演奏家尹维鹤先生八十年代研制的”双音笛”,使自古以来就是单音发声的笛子吹奏出了双音.其原理是:将吹孔加宽分隔,吹孔左之层层渐入又逐渐消失,全曲在笛子主题的渐行渐远中结束,同时也留给了听者无数的遐想.柔弱中蕴涵刚毅,不羁里富含哀愁是我初听-笑之感.陈其钢本人亦散发出一种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儒雅温婉的气质.因此,他的音符中总是显现出文人音乐的特,性.与生俱来的中国式感性与法国音乐的浪漫在陈其钢的音乐中浑然一体:既保持了儒释道合一的东方神秘之感又融入了印象主义光色具象描绘的特性.”亦隐亦现,低回侧转”似乎是对于这种特性的最佳描绘,正如陈其钢自己所说:他是一颗移植到法国多年的”中国树”.-笑中笛子可以说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声部,笛子幽怨的主题贯穿全曲,时而浮于整体音响之上明亮高亢,时而潜伏在这各个声部之间来回穿梭,若隐若现,营造出哀婉清幽而又神秘的氛围,宛若娓娓道来的回忆.点点滴滴的往事悄然爬上心头之时突然一笑打断了思绪,纵然时光逝去那一笑仍旧带着丝丝苦涩.是进取亦或隐逸?是狂放亦或适意?是旷达亦或忍让?这不正是作者青年时期的心境吗,特殊的政治环境给与了他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走向未来的迷茫与面对纷繁复杂世界的困惑交杂,当年意气风发与默默无闻的青年遣愁索笑.”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感充斥在这第一笑之中.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正处在人生探索之路上的年轻人所特有的狂妄之感呢,人生的第一境界探索也凝聚在了这漠然一视的笑中.苦笑是人生经历茫然无序,求索无门的困惑与痛苦的终极表达.经历此番痛楚之后便是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我想这也是作者远赴重洋求学之心境吧.一笑戛然而止,回忆仍在绵延.探寻之路崎岖而又矛盾,面对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文化氛围之时,如何坚守自身的文化根基,这是个远在海外的文艺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的十字路口,这位内心孤寂的艺术家莞尔一笑.但这人生路上第二笑与青年之第一笑确是迥然不同的.冥冥之中,这种矛盾似乎与中国传统土大夫的心里矛盾是相吻合的:徘徊于儒的入世与道的出世之疑此处境涯在男B路简望尽天涯路”的期待之苦,第二笑则是”消得人憔悴”的求索之痛,而真正的点晴之笔正是蕴含在第三笑之中.杂乱无章,跌宕起伏,清雅温婉弦歌一堂,恰如色彩渐变一般流畅自然.第三部分四件乐器奏出紧张混乱之感,力度达到全曲最高峰,笛子的”回忆”主题悄然渐入,刚被激荡的心境又被拉回到一片寂静之中,随之全曲最为精彩的五声旋律由笛子与琵琶交替奏出,始终弥漫在乐曲之中的哀怨此刻销声匿迹,充斥着的是空灵秀丽的气息,听者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便是“灯火阑珊处”的笑,更是进入第三境的”悟”.传统文化的根基赋予作曲家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结构,进步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千年以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带给了千万士子以前进的动力,但是这动力背后隐含的是无以言喻的苦涩和辛酸,于是文人士大夫又钟情于老庄哲学的”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在这两条路中穿行必定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在这痛楚之中最终凝聚了一种介乎于两者之间的哲学理念禅.与其说第三笑是醒悟,不如说这一笑是禅意的升华.这里的禅不是佛教的禅宗,更多的是隐含在作曲家内心的一种亚宗教情感,禅意不是宗教,但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却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感.它既执着,又超脱;既进取,又隐逸,这是深深根植在中国士大夫潜意识之中的.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坷崎岖之后,作者在蓦然回首间找到了自身最准确的定位:”聚天地万物之精华于己一身,建立一个独具尊严,独具特色的我”(陈其钢).两千年前,释迦摩尼在灵鹫山拈花一笑,从此以心传法的禅深入人间.作曲家笔下这会心一笑直抒胸臆,无所顾忌,融狂放与适意于一炉,音乐本体背后文化,风格,技法之间的对立消解了,禅意不觉间融入了音乐.作者笔下的乐曲变成了一杯清茶,冷暖唯有饮者自知.作曲家经历了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心路历程之后,安静适意的心境上升为了”空灵”的意蕴,这种中国艺术所独具的气质自然而然渗入到每一个音符之中,空灵与幽默跃然纸上,一同去寻求生命的超越.这种超越在此既包含了儒家”天人同构”之意又兼具了道家”逍遥游”式的人生审美态度.升华了的禅意,是一种更具透明度的审美心态,这种艺术文化心态在三笑这部作品中超越了其自身的局限,显示出更为豁达的”游心太虚”式的人生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