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水务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_第1页
上海市水务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_第2页
上海市水务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_第3页
上海市水务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_第4页
上海市水务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水务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水务“十一五”专项规划之二上海市水务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上海市水务信息中心2005年4月目 录一、现状与问题1二、背景和需求分析3三、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基本原则7(一)指导思想7(二)规划依据7(三)基本原则8四、建设目标9(一)总体目标9(二)阶段目标10(三)规划2020年展望10五、总体框架11(一)总体框架11(二)逻辑结构12六、建设内容和实施计划14(一)水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14(二)网络平台15(三)数据平台16(四)重点应用系统建设221. 电子政务系统二期工程222. 水务公共信息平台233. 防汛指挥系统244. 水务设施运行管理系统255. 水闸泵站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二期工程276. 供水行业运行调度管理系统277. 排(污)水行业运行调度管理系统298. 水资源实时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31(五)对新建水务工程项目中涉及信息化建设的要求33(六)对区县水务信息化建设内容的要求33七、投资估算35八、保障措施36(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36(二)拓展渠道、多元投资36(三)注重管理、保障安全37(四)规范标准、完善制度39(五)重视人才、强化培训4043一、现状与问题“十五”期间特别是2002年以来,在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市水务局相继完成了水务宽带广域网平台、水务大楼智能化指挥支持系统、三大行业信息标准规范、防汛视频会议系统、防汛水情和市区排水信息采集系统、水闸泵站计算机自动监测系统、防汛风险决策支持系统、水务网站、水务热线、水务局信息公开管理系统等一批信息化项目,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阶段目标。两年来,市水务局被上海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授予“上海市信息化应用组织奖”,一个信息化项目被评为“上海市信息化优秀应用项目”,三个信息化应用项目获得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个信息化应用项目获2004年度大禹水利科技奖。水务信息中心被市信息委列为全市信息化技术教育培训基地之一。信息化现状可概括为:骨干网络基本连通、部分信息初步共享、应用系统尚难联动。回顾近年来水务信息化建设所取得进步主要得益于:(1)领导重视是信息化推进的关键。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等。我们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又相继成立了水利、供水、排水三个行业信息化推进小组,加强领导,层层推进;各级领导分别在政府信息公开、水务公共信息平台、水务大楼信息化建设等局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狠抓落实。目前水务系统各单位、各区县水务部门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分头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局面。(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层建设。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规划对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较为顺畅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3)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注重业务需求的实用性,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建设管理经验。(4)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建设原则在水务重点领域(如防汛减灾、水资源普查、市区排水、水务热线等)取得显著效益。(5)人才战略初现成效。局属各单位信息化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明显加强。当前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有: (1)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规划的重点是20032005年,而对20062010年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计划只是提出原则性框架,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对区县水务信息化的指导性不够,未能体现城乡全覆盖;项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加强。(2)市级和区县级、部门间、行业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行业分割尚比较明显;信息不完整、不系统,难以支持科学决策,跨行业、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仍比较突出。(3)对信息系统建设后带来的工作方式转变、工作流程重组认识不足,观念有待转变;电子政务建设遭遇系统性的瓶颈,面临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等问题。(4)资金投入不稳、复合人才缺乏。有些部门、单位资金投入较多、有些投入较少。特别是运行维护费用不足,已严重影响信息系统效果的实现。信息化的水务人才没有真正成为单位业务主要人员。二、背景和需求分析(一)上海市政府对上海市水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上海市政府提出2007年基本搭建“数字城市”基本框架的目标。上海市电子政务20032005年建设和发展规划要求: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数字证书(CA)平台和容灾备份中心;通过基于GIS的工作版本,开发绿化、环保、环卫、房屋土地、规划、水务等部门的业务信息,促进空间地理信息的整合利用;开发建设城市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增强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的保障能力等。(二)水利部及流域机构对上海市水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对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划。长江流域委员会、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流域机构也制订了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三)上海市水务本身发展的需求在业务上,信息化应服务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指挥调度、应急联动等业务要求,结合防汛保安体系规划、水资源配置体系规划、水环境治理保护体系规划和科技兴水专题规划、水文发展专题规划、郊区水利现代化规划等专业规划进行,以水务信息化带动水务现代化、促进水务一体化。在政务需求方面,以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为核心,以水务网站、办公自动化(OA)、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水务公共信息平台为主要内容,提高政府机关管理效率,提升面向社会服务水平。是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成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1)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需求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水务局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也具有相当的规模,开发了多个应用系统,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系统往往是不同单位、不同时期建设完成,数据和系统分散在不同地点,软硬件平台、数据格式、表现形式存在着差异,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在数据资源、应用系统资源、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资源方面亟需整合。信息不完整、不能共享,难以提供科学决策和行业管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难点之一。应认真分析、梳理各部门、各单位的已有资源,并进行分类、清理,对可以利用的进行归类整合,补充对需要的新的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采集。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整合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依托全市公共基础设施(如政务外网、移动网络、租用电信部门的光纤专网),以减少投资;在原有基础上升级完善网络平台,加强原有网络设备的再利用。坚持标准化原则,从设计和技术上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在设备和应用系统新增、更新的过程中,对于现有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资源采取尽量保护和利用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标准,利用中间件等技术手段将它们融入整体的设计之中,实现新老系统的平稳过渡。基础数据如基础数字地形图、航空和卫星遥感图,由局层面统一购买和更新,局行政事业单位均可共享。防汛动态、气象、水(雨)情、水质通报、工程设施概况、重要灾情信息在水务信息服务网(内网)上共享。对社会公开的信息、网上办事信息在水务局门户网站(外网)上共享。规划、水文、水质、工程设施的资料实行分层面的共享。部分行业管理单位之间存在着需要对方信息的需求,如防汛墙管理部门需要管辖范围内的实时水位信息、水闸实时视频监控信息等。(2)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建设需求对目前的公网和专网进行分析,依托全市政务外网建设,充分利用3G、GPRS等新技术,建设满足信息传输需要的宽带高速网络,实现从信息源到决策会商的多层次、多技术的广域网络的信息传输。建设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和互操作。决策会商和行业调度过程中,需要运用和存储大量的地理数据、遥感数据、经济社会数据和专业数据,既有静态数据,又有动态数据,需要建立统一标准的、集中存贮和分布存贮相结合、具备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的数据平台。综合决策服务、应用系统、可视化环境运行对海量数据存贮、交换、访问、分析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利用遥测、3S(GIS、RS、GPS)等技术,提高数据采集的广泛性、快捷性和及时性。如利用遥感等技术,对洪涝灾情、水污染扩散情况进行快速评估,对河道、滩涂资源、水工程设施变化进行动态监测。(3)标准体系、更新维护机制建设需求要遵循和使用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上海市地方标准,以标准化的形式从技术上保障信息化工程的可持续建设,以实现标准化、开放性、可扩展性。同时迫切需要在信息采集、传输、交换、存贮、共享、应用系统开发等环节制定或采用相关技术标准。形成信息化管理标准和与其相适应的工作标准,分层次建立数据更新维护机制。(4)应用系统建设需求建设水务公共信息平台,满足局决策层面、行业调度层面的应用系统集成、数据交换功能。加强数学模型、决策支持的开发。以前所开发的数学模型主要是为水务规划、水情预报服务的,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工程管理、水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模型开发相对滞后。已完成的数学模型也由于支持模型运转的各种边界条件得不到及时更新,尚难以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还要加强知识库、方法库、预案库建设,以提高决策支持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建设面向应用的虚拟仿真系统。利用空间数据和水文、气象、工险灾情等数据,以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和多分辨率、多时相的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仿真和虚拟技术、多维和多种数据的融合技术,在GIS可视化集成平台下,进行高分辨率的三维可视化浏览、查询、分析和模拟,实现自然地理环境的计算机虚拟再现和仿真模拟;在虚拟可视化仿真系统中,叠加水情、工程设施运行、灾情等实时监测信息;并以数学模型为内核,在三维虚拟仿真系统中,直观模拟水灾形成和演进过程、水资源调度过程、水污染扩散过程等。(5)加大对区县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推进力度三、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适应上海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体制要求和行业特点,围绕“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水务发展战略,体现流域、市域、区域的有机结合,全行业、全覆盖、城乡一体,以现状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以标准化建设推动信息资源整合,以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水务信息化带动水务现代化、促进水务一体化,支撑水务事业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二)规划依据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上海市信息化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上海市电子政务20032005年建设和发展规划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太湖流域水利信息化规划上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纲要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规划上海市供水专业规划上海市污水处理系统专业规划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专业规划(三)基本原则(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层建设水务信息化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众多、技术难度大、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水务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出发,统筹制订切实可行的信息化规划。各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服从局信息化规划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业务需求和管理现状出发,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建设。把全面应用与重点推进结合起来,把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结合起来。突出重点、急用先建、他建我用、逐步推进。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注重与已经系统的衔接。优先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积极营造水务信息化保障环境,加强业务应用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条块结合,建管并重,强化管理;区水务信息化建设既要符合市水务局的行业管理要求,又要符合区政府、区信息委的统一规划,并结合区县水务的特点进行。在统一规划和规范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谁受益、谁建设、谁维护”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级单位的积极性,分层次投入,分层次建设,各司其职,分级管理。尽力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配备相应的建设管理和安全保障机制。(3)规范标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统一数据标准、网络标准和应用标准,形成决策层、调度层、操作层之间相互衔接的标准体系。认真分析和梳理不同管理层次、不同业务部门的数据资源、通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应用系统资源,在全面规划、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信息化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建设,其资源也应按照共享和交换标准实现分层共享。避免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4)实用先进,安全开放,动态更新坚持以实用、安全为前提,在实施中首选先进、成熟、可靠、适应水务行业管理特点的信息技术,同时又要体现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既满足行业管理和安全保密的自身需要,又要满足政务公开、公共服务的社会需求。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化建设时,选取的硬件、软件应具有适度的前瞻性。建立切实可行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配合“数字城市”建设同步推进“数字水务”,至2010年基本形成以三个平台(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为基础的水务信息化框架体系,基本实现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的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事、规范化服务,使上海市水务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同行业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注: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规划提出建设“数字水务”的目标。“数字水务”是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以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三个平台为框架,对河道、堤防、水闸、泵站、管网等水务基础设施和水文、水质、水压等水情信息进行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网络化办事、系统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是真实水务系统的数字化再现。(二)阶段目标(1)2007年,数字化行业管理,电子化网上办事。本阶段以数据平台、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为重点,搭建“数字水务”基本框架,实现数字化行业管理、主要工程预案调度(行业层面),电子化网上办事(局层面)。(2)2010年,网络化实时调度,科学化辅助决策。本阶段以辅助决策系统为重点,完善数据平台并建立数据中心,实现网络化实时调度(行业层面),科学化辅助决策(局层面)。(三)规划2020年展望2020年,智能化决策支持,网格化社会服务。以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为基础,以决策支持系统为手段,全面建成水务信息化体系,逐步达到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事、规范化服务。五、总体框架(一)总体框架“十一五”期间,水务信息化建设仍以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规划确定的三个平台(网络平台、数据平台、应用平台)、三个层次(决策层、调度层、操作层)、三大行业(水利、供水、排水)为总体框架。图1 水务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在三大平台中,网络平台是载体,数据平台是基础,应用平台是核心。在三个层次中,决策层对应局领导和机关处室,调度层对应行业管理单位,操作层则对应市、区县两级的水闸、排灌站、水文测站、海塘防汛站、管线所等信息采集站点。“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到网络平台够用、数据平台统筹、应用满足需求;实现决策层电子化办事、调度层数字化管理、操作层自动化监控。在以下重点内容上有所突破:(1)数据平台: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分层次交换和共享、具有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的数据平台,包括建设标准体系、行业基础数据库和局核心数据库、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等。(2)电子政务:以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网上办事系统为主要内容,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深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应用,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依法公开,简化办事手续,形成高效共享、便捷可靠的网上办公和网上办事平台。(3)部分重点领域的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在水闸泵站等水务工程设施自动监控、防汛保安辅助决策和应急指挥、供水管网一张网调度、中心城区的排水监测调度和积水预测等方面,实现辅助决策。(二)逻辑结构信息化建设逻辑上包括信息采集系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层、应用系统等组成,它们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 数据采集系统:主要位于操作层面,以先进的数据采集、获取技术为手段,以满足业务应用需求为目的。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是数据采集的快捷性,部分实现远程自动化遥测和遥控;二是数据存在的应时性,即在要求的时间内,确保数据的及时更新;三是数据的广泛性。 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数据传递的载体,信息的通达性和安全可靠性是衡量的主要指标。 数据库:包括行业调度层面的行业基础数据库,局决策层面的核心数据库。数据库采用集中存储和分布式存储相结合的方式。含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防汛减灾公共信息平台应用服务器中间件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水环境保护和整治电子政务综合决策会商应用系统模型库知识库预案库应用服务层遥感监测数据自动监测数据GPS监测数据人工观测数据外部交换数据数据库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汇聚数据规范数据整合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数据服务局核心数据库水利基础数据库供水基础数据库排水基础数据库堤防水文滩涂图2 水务信息化建设逻辑结构图 应用服务层:水务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使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应用服务层的主要作用是对应用系统提供支持,通过它使信息化工程各个组成部分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数据、应用处理、模型及知识等多层次资源的高度共享、功能复用和分布式对象间的互操作。 应用系统: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水环境保护和整治和电子政务等方面。应用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决策支持是最高层次的应用,它以各业务应用系统为基础,完成对防汛、水资源、水环境的监测、分析、研究、预测、决策、执行和反馈的全过程。使领导能在较短时间内,全面了解和掌握问题的实质和情况,为领导制定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支持。六、建设内容和实施计划(一)水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是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建设的基准,是信息共享的基础。它贯穿于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部分和环节,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参与。按照“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多层次、全方位、面向应用的水务信息化标准体系,规范和指导信息化建设内容和技术规程,为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而提供“交通规则”,减少重复建设。(1)局层面建立上海市水务管理信息分类编码和图式标准(已列入上海地方标准计划)、水务公共信息平台维护规范、数据平台建设指导意见、数据交换和共享标准等。(2)各行业管理单位和区县水务局,对标准的深度进一步扩充和细化,完成全市河道、水工程设施的实体代码标准,逐步形成水资源、污染源、排水和供水设施等普查的数据采集规范、水文水质数据采集规范、水情报汛规范、工程设施运行数据采集规范、灾情数据采集规范、遥感监测规范等。(3)以前的标准规范主要侧重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应在规划设计文档编制、项目验收、信息安全等方面,拓展标准规范的广度。(4)标准规范建设与供排水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以规范标准来指导和推进供排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5)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培训,使各部门和单位在建设信息系统中,均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加强监督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水务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情况。加强对相关单位信息化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二)网络平台网络平台的功能是实现水务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相关单位的互通互联。目标是建立一个快速、安全、高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建设中坚持“公网为主、公专结合”的原则。目前,水务局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局属主要单位及19个区县水务局(防汛办)、以2M光缆联接为特色、以水务大厦局域网为核心、以防汛指挥网为骨架的水务系统广域网。“十一五”期间,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1)未建局域网的单位和区县水务局应抓紧建设。行业管理单位要逐步实现与区县行业管理单位的网络连接。(2)利用无线测控、集群指挥、移动通信、3G、GPRS等新技术,对现有网络平台进行适当升级和拓展,并在管理调度、应急指挥中充分发挥其作用。(3)依托全市政务外网建设,逐步实现与乡镇街道水务部门的网络联接,形成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水务网络体系。(4)重视网络管理和安全。庞大复杂的水务网络系统的安全要靠一个网络信息安全资源综合管理平台来实现,而不是只靠几件相互孤立的安全产品。该管理平台是针对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管理大量的安全部件而设计的一套软件,通过统一的管理中心调用各网络安全产品,对整个网络安全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完成各级节点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病毒软件安装,在整体上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此外,还要开展访问控制、认证、数字签名等安全建设。(三)数据平台数据平台的功能是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发布、备份,并具有切实可行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数据平台覆盖面广、结构复杂、涉及单位多,宜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存储。数据平台的关键是积累、整合;核心是数据库建设、数据共享;难点是数据更新。它由两种主要类型的数据组成:政务数据、业务数据。政务数据包括了日常政务活动所涉及到的各种数据,如政务办公数据、法律法规、行政审批事项、计划投资管理、工程建设管理、人事管理等。业务数据是防汛保安、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整治等业务工作的重要依据。又大体可分为定期数据和实时数据两种类型。定期数据在短期内变动较少,它涵盖相关基础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信息、服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建设信息、执法信息、地表水、地下水、水工程设施的基本情况及空间地理位置等。基础地理、社会经济数据通常每12年更新一次,其它数据每半年或一年左右更新一次。实时数据由从行业辖区内各个监测点实时采集数据和下达指令数据构成,反映了特定时刻的水(雨)情、水质、气象、部分设施运行信息、调度指令等数据,其主要特征是实时的、变动的、且有一定的历史变化规律的。基础地形数据水系数据水务工程设施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卫星、航空遥感影像基础数据社会经济、人口数据防汛指挥信息气象数据水情数据工程设施运行数据现场灾情数据静态数据灾情统计调查信息动态数据水文水质数据专业数据政务办公数据水务网站数据政务数据(静态、动态数据)法律法规业务数据行政审批项目数字图书馆计划投资、工程管理图3 数据平台中的数据分类数据平台建设包括四部分内容:(1)数据采集系统是数据平台的数据来源,主要针对着操作层面。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广泛性,尽力避免重复建设,注重数据采集的标准化,使数据能“一源多用”。(2)三大行业基础数据库在采集的实时和定期两类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基础数据库。行业基础数据库中的静态数据多采用普查方式获取,并逐步形成数据更新维护机制。按照水务信息分类编码和图式标准,建立三大行业基础数据库。表一:行业基础数据库列表数据库名称主要数据内容提供和维护单位水利行业基础数据库河道湖泊数据库河道、湖泊、水库基础数据;河道里程桩、河道横断面监测点数据河道处排灌处水闸泵站数据库水闸、泵站数据河道处排灌处堤防数据库海塘黄浦江防汛墙、黄浦江上游“3+1”工程内河防汛墙、穿堤建筑物河道处防汛墙建管处滩涂处太湖流域管理处滩涂数据库滩涂、湿地、海塘、保滩工程(丁坝、顺坝、护坎)、里程桩滩涂处水文水资源数据库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流量站水质监测点、底质监测点水位、雨量、蒸发水质、底质水文总站排灌数据库圩区、灌区排涝泵站、灌溉泵站圩区内水闸和河道排灌处供水行业基础数据库原水厂、自来水厂水库泵站、增压泵站、原水泵站供水管道、消防栓、管线漏水、阀门水压采集点、流量采集点、水质采集点地下水、供水井用户(水表)、服务站点、块水量入境水量水质、地下水利用、节约用水给水处供水调度监测中心原水、供水企业排水行业基础数据库1. 排水实时运行调度数据 (通过TA-B3项目获取)2. 污水处理厂、泵站、管网数据(通过排水设施基础数据采集项目获取) 3. 污染源 (排水户)、排水许可、排水稽查数据 (通过水环境污染源及入河排污口调查获取) 排水处排水公司(3)局核心数据库在行业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调用、归并和整合建立局核心数据库,支撑局层面的决策支持、电子政务等应用。同时为跨行业数据交换提供平台,各行业可通过局核心数据库调用其它行业的数据。部分数据与“数字上海”实现数据共享。表二:局核心数据库列表数据库名称数据内容获取方式水安全数据库1. 天气预报、雨量、潮汐、台风等气象信息;2. 水位、河道流量、管网流量等水情信息;3. 河道、水闸、排涝泵站、海塘、防汛墙、圩区排涝设施、排水泵站、排水管网等工情信息;4. 河道蓝线、断面、排水系统等规划信息;5. 积水点、洪涝、台风等灾害信息。1. 在行业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数据调用、归并和整合;2. 基础地形图、遥感图通过统一购买获取;3. 政务数据由局机关和相关单位人工录入和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生成;4. 气象、环保、农业、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通过共享或交换方式获取。水资源数据库1. 入境水量水质、取水口水量水质、供水水量水质水压、地下水水量水质、咸潮入侵等水情信息;2. 取水泵站、原水管渠、供水管网、自来水厂、污泥处置设施等工情信息;3. 用水户、用水量、节约用水量、生产能力、地下水开采能力等运营服务信息。水环境数据库1. 河道水位、水质、排放口水质等水情信息;2. 引清水闸、引清泵站、排污管网、排污泵站、污水厂、污泥处置设施等工情信息;3. 污染源、用水量、排水户、排污量等运营服务信息等。政务信息资源库1. 政务办公数据、文档资料;2. 行政审批事项;3. 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4. 计划投资管理、工程建设管理、政策法规管理、人事管理;5. 档案、图书、视频资料。基础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1. 基础地形图采用上海市测绘院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全要素数字图。数据包括:行政区划(区边界、乡镇街道、政府所在地、行政村、自然村)、道路、水系、桥梁、建筑物、高程、等高线、数字高程模型(DEM) 等;2. 基于GIS的社会经济信息包括:乡镇街道、居委会、村庄、面积、人口、耕地、交通设施、水利设施、通信设施、工矿企业等。还包括粮食生产、经济收入、土地利用、产业结构、群众生活等方面的统计数据;3. 高分辨率的彩红外航空遥感影像,QuickBird、SPOT等卫星遥感影像。(4)数据交换、更新维护机制、数据安全行业基础数据库与局核心数据库数据交换。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表结构、统一的坐标系统和图式标准。建立支撑不同应用面的优化的数据分析、调用、转储、交换工作平台,实现分层次的共建共享;形成全局性的数据通信机制,分布式数据动态存储和更新维护机制。既面向决策层面多种应用对象(防汛、水资源、工程建设、设施管理、节约用水等),同时面向各行业调度层面间的数据交换。防汛排水需要河道水位及容量的数据、污染源监管需要供水的用户数据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的数据,水文行业需要河道水闸、供水等方面的数据。数据应定期备份,重要信息应采取实时备份、异地备份等措施,还应纳入市异地灾备中心统一考虑。区分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涉密信息须遵守有关的保密规定。明确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只从监控系统中读取数据,而不对监控系统进行直接控制,避免误操作。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包括设计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软件,明确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职责,制定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计划,落实维护经费和考核办法,为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使系统真正能够实时、全面、高效、准确再现水务现状。基础类数据:主要包括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基础地形图,通常每3年更新一次。航空遥感由上海市统一拍摄,通常23年更新一次;QuickBird、SPOT等卫星遥感影像,通常每年更新一次。以上基础资料由局统一购买,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填写用图申请表、承诺书、签定保密协议后,均可使用。水务设施类数据:河道、水闸、泵站、滩涂、排灌、供水、排水等设施基础数据一般每年更新一次。基层单位的数据更新后,应对行业基础数据库及时更新。行业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后,应及时对局核心数据库进行更新。新建工程的数据应在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将数字化后的资料上报上级管理单位。应用遥感、GIS、测量等技术,对河道填堵和新增、滩涂变化、海塘和防汛墙岸线,及相关水闸、泵站、污染源、排污口等的空间变化进行监测;对填堵和新增河道的数量、长度和面积、水面积和水面率、促淤围垦面积进行自动或半自动计算,为水资源管理、水务规划、水务执法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动态更新手段。实时类数据:防汛水雨情数据要求15分钟更新一次,其中市区雨量数据每5分钟更新一次。气象数据要求每天、每1小时、每3小时、或每6小时对天气预报、气象报告、卫星云图、台风路径图更新。水闸泵站运行的实时监控数据,要求每5分钟更新一次。视频监控图像数据,应保持视频图像的连续性、稳定性。信息中心负责局核心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局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支撑。行业管理单位负责本行业基础数据库的运行和更新维护、行业应用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等。区县水务局负责本区域的数据库、网络系统的运行和更新维护等。在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数字河闸”信息系统、黄浦江防汛墙信息系统、排水设施管理信息系统、供水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四)重点应用系统建设1. 电子政务系统二期工程水务电子政务包括政务信息资源库、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网上办事系统等内容。其中政务信息资源库、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后台支撑,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网上办事系统为应用部分。办公自动化(OA)系统信息公开系统网上办事系统政务信息资源库图4 电子政务系统逻辑结构图按照上海市电子政务建设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水务政务信息资源库。以信息需求为切入点,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逐步形成信息资源采集、维护、公开和共享交换的管理机制。从满足管理决策和为社会服务的需要出发,建设水务执法管理系统、水务行政审批管理系统、计划投资管理系统、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等。2007年,实现局机关非流转性文件办公自动化(2005年实现),网上办事形成电子化流程,政府信息公开市区联动,与局属单位办公自动化留有接口。2010年,实现网上办事市区联动,局属单位办公自动化纳入网上流转,形成高效共享、便捷可靠的协同办公和网上办事平台。2. 水务公共信息平台为避免针对一种应用配套建立一个数据库、开发一个转换程序的做法,按照“统一规划、规范标准、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原则,建设具有数据汇集管理、信息共享交换、应急处置联动和综合展示成果等功能的水务公共信息平台,起到一源多用、功能复用、综合展示的功效。具体包括数据汇集、入库、管理、共享和支撑应用等环节。其中数据汇集已于2004年基本实现,下一阶段任务是根据局层面政务办公和辅助决策的需求,采用中间件等技术对相关数据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需要整合的实时信息系统包括:水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上游水文水质实时监测系统(水文总站);市区遥测网、视频监控系统(信息中心);水闸泵站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一期工程(河道处);水闸泵站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一期工程太湖流域上海部分子系统(太湖处);新浜镇圩区闸泵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排灌处);黄浦江防汛墙远程监测系统(防汛墙建管处,拟建);供水水厂、泵站、管网测压点监控系统(给水处、各原水、供水企业);污染源及污水处理厂、排(污)水泵站在线监测系统(排水处、排水公司)等。需要整合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水资源普查信息系统(局水资源处);排水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排水设施分区维护和管理系统(排水处);黄浦江防汛墙工程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防汛墙建管处);内河防汛墙管理信息系统(河道处);海塘滩涂管理信息系统(滩涂处);国家水文水质数据库、水文站网管理信息系统(水文总站);暴雨积水模型、风暴潮模型、河网水动力模型、视频会议系统(信息中心)等。3. 防汛指挥系统按照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和市应急联动系统的要求,结合水务工程设施自动监控等系统的建设,建立防汛减灾指挥和应急联动平台。2007年,满足应急联动所需的通信支撑和数据汇集,市区联动的防汛业务管理系统,防汛防台预案电子地图化;2010年,实现抢险救灾动态决策支持。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市区联动的防汛业务管理系统:使用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和图式标准,在GIS技术支持下,能综合管理基础地形图、遥感影像、河道、水工程设施、灾情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管理。具有地图显示、缩放平移、编辑、查询、统计、分析、专题图制作等基本功能,基于GIS进行实时水雨情查询、水闸泵站实时运行信息显示。市、区县防汛部门分别维护各自的专业数据,体现分层管理、分级维护的理念。(2)防汛风险与抢险电子地图系统:建立模型库、预案库,将防汛防台预案电子地图化。借助相关专业数学模型的计算、数据分析与挖掘、模拟演练,利用直观表现手段及时模拟水灾,对灾害的影响范围、灾害可能引起的社会经济损失做出预测。一旦发生灾情,能迅速分析和统计可能影响的道路、单位、建筑物、人口等。(3)水情、工情、灾情上海中心站:按照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要求,建设水情、工情、灾情上海中心站。对已建的行业调度层面的水闸泵站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市区排水运行调度系统、防汛墙自动监测系统等实现调用和共享信息。(4)集群指挥系统:通过全市统一的800MHz集群网,为防汛应急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无线调度手段。(5)防汛车辆调度与移动指挥系统:对防汛车辆进行导航和有效调度,并逐步实现市区联动。结合实际需求,建设覆盖防汛抢险、水利、供水、排水等综合的移动指挥车系统,为应急处置、现场指挥增加新手段。移动指挥车,配置必要的计算机、GPS、大屏幕显示器、打印机、对讲机等。无线网络系统:建立移动指挥车与局指挥中心的信息联系,在指挥车上能调用相关实时信息,并能召开视频会议。目前,无线通信问题是移动信息系统发展通道的一个瓶颈,GPRS、3G等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问题会不断得到改善,通信成本也会不断的降低。移动灾情信息采集系统:在发生重大洪涝灾害、供排水安全等突发事件时,利用机动通信车的卫星收发装置将现场的灾情信息传送到局指挥中心,实现灾情信息的远程的、自动的和移动的采集,可以在局指挥中心直接对发生灾情的现场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准确的分析和指挥。4. 水务设施运行管理系统对防汛墙、海塘、泵站、管网等水务工程设施资产量、设施状态等要素进行有效管理。2007年实现数据入库、动态维护;2010年实现统计分析、支撑规划和应急处置。(1)黄浦江防汛墙监测和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远程视频监视、防汛(潮)闸门启闭自动监测、防汛墙设施管理等内容。远程视频监视:在黄浦江沿线重要岸段、事故多发地方、支流河口等位置设置监视点和振动传感器,除了观察防汛墙附近工情、水情外,对大型船只撞击防汛墙,造成墙体损坏的情况及时报警并通过附近的摄像探头进行跟踪拍摄。规划有58个视频监视点。通过光缆、ADSL、VPN等网络方式,实现监控中心和分控制中心的两级远程监视。防汛(潮)闸门启闭自动监测:同时对318公里黄浦江防汛墙上1500多个防汛闸门和1500多个潮闸门的启闭状态进行监测。利用带有发射功能的门磁探头,当高潮位到来时,关闭(潮)闸门使得门磁探头发出信号;信号经过厂区布线,送达通讯RTU,采用GPRS无线方式实现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测,基于GIS查询(潮)闸门启闭的状态。对所监视的防汛墙岸段进行24小时监视和信息采集,并依据控制中心的调度指令,利用本地或远程控制手段,进行相应的数据、图像交换等功能,实现各防汛墙岸段的综合运行状态、汛情的显示。防汛墙设施管理:对防汛墙设施基本信息、工程图纸实现数字化管理;对人工举报信息、防汛墙运行和维护状况信息进行管理。(2)海塘滩涂监测和管理系统海塘滩涂管理:结合海塘日常巡查和养护工作,建立海塘日常巡查的动态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海塘工程日常运行状况信息实时采集、传输、自动和人工备份。通过网络平台,完成与各区县海塘所、海塘防汛站联接。重点地段远程监测:结合海塘抗台防灾、滩涂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需求,对海塘典型地段的潮位、风速、波浪等信息采集,建立海塘沉降观测点,提高信息采集的自动化水平,实现数值、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从采集、传输、整编、入库流程的连贯性。5. 水闸泵站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二期工程在水闸泵站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完成苏州河子系统、太湖流域(上海部分)子系统、新浜镇圩区闸泵子系统等的计算机自动控制。该项目为水利行业调度平台,在汛期主要用于防汛调度,非汛期主要用于水资源调度。项目阶段目标为:2007年实现主要水闸泵站的远程监控、预案调度,苏州河子系统、太湖流域(上海部分)子系统建立水利调度平台;2010年,实现全市范围水利实时调度平台的试运行。6. 供水行业运行调度管理系统供水企事业单位在黄浦江和长江两大原水实时监测系统、自来水厂、泵站和管道压力实时监测系统、供水设施GIS管理系统、用户服务系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在完善供水调度监控系统(SCADA)的基础上,建立供水设施GIS管理系统、供水管网运行调度模型,不仅用于供水规划、设计、生产调度,还可用于应急处置,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供水调度监控系统(SCADA)对原水水质和出厂水水质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建立水质实时监测体系。供水调度须对原水供应、清水出厂、泵站输配过程中的生产调度信息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建立完善的调度监控网络体系。原水和清水调度监控系统要互通、互连,原水和清水的生产调度信息不仅要在各供水企业的调度管理和水质管理部门实现共享,还要延伸到水厂和泵站。以供水调度监控系统为核心,和水厂监控系统、泵站监控系统共同构筑成完整的供水监控网络体系,最终实现计算机优化调度。在现有的调度系统中,进一步加大管网信息采样点的建设,增加信息点的密度,大用户、重要地段、交界点设置水压、水量和水质实时监测点,在管网中重要节点处,设置可实施远程控制的调流阀门,增加调度手段,提高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速度,提高供水服务质量。(2)供水设施GIS系统收集供水设施的基础资料,将资料进行数字化、电子地图化,建立一套准确、完整的供水设施基础资料库。满足供水调度、规划、设计、管网维护、应急抢修等各方面的要求,提高供水系统的管理效率、质量和水平。GIS系统应考虑与SCADA系统、管网模型的接口,同时还要考虑供水行业地理数据平台、图式标准和数据库结构的统一。(3)供水管网模型选择合适、统一的管网建模软件平台,确定技术方案和实施计划。模型系统对影响输配水过程的各环节的主要设备、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运算和分析,提出调度控制依据或实施参考方案,辅助供水调度人员及时掌握输配水系统的实际运行工况,并实施科学调度控制的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能及时、准确、可靠地反映供水系统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通过系统分析提出各种优化方案,能保证调度人员有效地对输配水设施进行调度管理。模型不仅用于供水规划和设计、生产调度,同时还要应用于应急处置,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平台、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项目实施中存在着难度,需要充分发挥供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以规范标准来指导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比较迫切的是需要建立供水设施GIS系统,形成供水基础数据库。供水行业管理部门建立宏观运行调度模型,建设范围为DN500口径以上的供水管网。各供水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建立相应的微观模型。7. 排(污)水行业运行调度管理系统排水企事业单位在市区排水在线监测系统(TA-B3包)、排水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为了满足排水设施管理、污染源管理、排水运行调度、防汛排水辅助决策等业务需求,需要在排水行业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广域网分布、地理信息支持、实时响应的运行调度系统。系统结构上应体现信息分布采集、实时网络传输、集中汇总、综合应用以及设施运行中央监控、分级管理与控制的设计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排(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的自动监控对各泵站的实时雨量、泵站运行信息进行实时监测;采集重要路段、积水点和小区的积水和退水的实时信息;生成泵站三线图,进行实时或事后分析;查询历史数据、实时雨量、累计雨量、雨量直方图、积水分布图,对数据进行直观显示、分析统计、自动生成各类报表。(2)污水处理厂和污染源水质在线监测为了加强对主要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管,结合在建和改造的污水处理系统,在水质定时采样的基础上,建立连续式实时的水质监测系统。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主要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排水户的水质在线监测。(3)排水设施、污染源(排水户)信息的管理排水设施包含污水处理厂、泵站、管道、窨井等,既包括现状数据,也包括规划数据。对这些设施设备的管理,主要有现有状态管理、管道网络分析、更新养护管理等。现有状态管理主要实现对各种排水设施现状情况记录、运行状态分析等。管道网络分析是进行管网连通性分析、纵横断面分析、坡度分析,以及对排水管网进行合理性评价等。更新养护管理是根据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制定养护管理计划,跟踪养护管理过程等。污染源(排水户)管理主要对排水许可、排水稽查和排水水质监测等进行管理。依据排水许可流程,对排水户许可申请的审批、核准和许可发放,并跟踪排水户的排水行为。排水稽查是违规排水行为的查处过程,本应用系统主要对排水稽查事故案例、处理方法等进行管理、备案等。排水水质监测是通过污染源在线监测,实现重点排水户的排水在线监测,实时发布排水水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