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S电池管理系统资料ppt课件.ppt_第1页
BMS电池管理系统资料ppt课件.ppt_第2页
BMS电池管理系统资料ppt课件.ppt_第3页
BMS电池管理系统资料ppt课件.ppt_第4页
BMS电池管理系统资料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项目研发的目标和范围 电池管理系统BMS 概述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主要用于对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故障诊断 SOC估算 行驶里程估算 短路保护 漏电监测 显示报警 充放电模式选择等 并通过CAN总线的方式与车辆集成控制器或充电机进行信息交互 保障电动汽车高效 可靠 安全运行 实时跟踪电池运行状态及参数检测 实时采集电池充放电状态 采集数据有电池总电压 电池总电流 每个电池箱内电池测点温度以及单体模块电池电压等 由于动力电池都是串联使用的 所以这些参数的实时 快速 准确的测量是电池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剩余电量估算 电池剩余能量相当于传统车的油量 荷电状态 SOC 的估算是了为了让司机及时了解系统运行状况 实时采集充放电电流 电压等参数 并通过相应的算法进行剩余电量的估计 充放电控制 根据电池的荷电状态控制对电池的充放电 当某个参数超标如单体电池电压过高或过低时 为保证电池组的正常使用及性能的发挥 系统将切断继电器 停止电池的能量供给和释放 项目研发目标 热管理 实时采集每个电池箱内电池测点温度 通过对散热风扇的控制防止电池温度过高 均衡控制 由于电池个体的差异以及使用状态的不同等原因 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不一致性会越来越严重 系统应能判断并自动进行均衡处理 故障诊断 电动汽车电池的工作电压一般都比较高 90V 700V 系统应监测供电短路 漏电等可能对人身和设备产生危害的状况 电池状况预测和报警 通过对电池参数的采集 系统具有预测电池组中单体电池性能 故障诊断和提前报警等功能 以便对电池进行维护和更换 以保证安全 信息监控 电池的主要信息在车载显示终端进行实时显示 参数标定 由于不同车型使用的电池类型 数量 每个电池箱容量和数量不同 因此系统应具有对车型 车辆编号 电池类型和电池模式等信息标定的功能 项目研发目标 二 系统组成 采集单元 采集单元 均衡单元 均衡单元 显示单元 主控单元 充电机 BMS系统 内部CAN总线 系统框图 采集单元 每个采集单元可测量19节电池端电压及6个测量点温度和1路风扇控制 安装在每个电池箱内 电池均衡控制模块 当电池箱内电池电压不一致超过规定值时 在充电电流小于一定值后 可自动对电池进行均衡 主控单元 主控单元完成对电池组总电压 总电流的检测 并通过CAN总线与采集单元 均衡模块 显示单元或车载仪表系统及充电机等通信 显示单元 用于电池组的状态以及SOC等各种参数的显示 操作等 并可保存相关数据 整个项目中 即在1个电池箱内按装1个采集单元或加入1个电池均衡模块 若干个采集单元 若干个均衡模块 1个主控单元 显示单元 所有模块都通过车内CAN总线相连 组成BMS系统 系统框图概述 型号命名 TBMS 设计序号 依次用A B C 英文字母表示 最大采集路数电压测量量程 V 泰坦BMS产品TBMS 设计序号 依次用A B C 英文字母表示 I 主控单元D 显示单元泰坦BMS产品 采集单元 采集单元 采集单元 主要技术参数型号 TBMS0519 A供电电源 DC24V 30 电压测量范围及精度 0 5V 0 2 最大检测周期 0 2S检测电池只数 23节温度检测路数及精度 6路 1 风扇控制 1路 可驱动DC24V 0 15A风扇6个 通信口 1路CAN 1路232运行温度 25 70 主控单元 主控单元 主要技术参数型号 TBMS I A供电电源 DC24V 30 电压测量范围及精度 0 750V 可选 0 2 电流测量范围及精度 300A 300A 0 5 SOC估算精度 8 正负极对地绝缘监测 0 999 9K 通信口 2路CAN 1路RS485运行温度 25 70 显示单元 显示单元选用7 带触摸屏真彩显示 系统采用SAM9263B为主芯片的ARM9方案 重新设计电源 CAN总线以及与上位PC机之间通讯用485总线系统采用光耦隔离 主板和核心板分开设计 以及采用汽车级别的相关芯片 系统稳定性高 保证该系统能在汽车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工作 显示单元 主要技术参数型号 TBMS D A供电电源 DC24V 30 显示屏尺寸 7吋 分辨率800X480 键盘 最大外扩64键 支持触摸屏输入语音 最大输出功率1W通信口 1路CAN 1路RS485 1路以太网运行温度 25 70 显示单元 三 软 硬件设计 采集单元CPU选用集成了CAN控制器模块的dsPIC30F系列芯片 CAN收发器选用MCP2551 通过CAN总线与其他控制系统进行通信 电池电压采样选用12位精度的ADS7841进行差分取样 消除干扰 同时差分输入保证了电池组与检测电路不共地 温度测量选用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 采集电池箱内测试点温度 由于电动汽车用电环境复杂 有很强的电磁干扰 从而影响信号在线检测与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 为了减小电磁干扰采取如下措施 1 在CPU和CAN收发器之间加入高速光耦隔离器 并增加瞬变二极管 共模电感 热敏电阻等保护措施 2 单片机工作电源与车辆电源地线隔离 消除地线窜扰的可能 3 数字温度传感器使用屏蔽电缆封装 并将屏蔽地搭铁 CAN总线选用屏蔽双绞线 4 PCB板制作尽量加大线间距 以降低导向间的分布电容并使其导向垂直 以减小磁场耦合 减小电源线走线有效面积及选用性价比高的器件等 硬件设计特点 硬件设计特点 主控单元与采集单元一样 硬件设计增加了多种抗干扰措施 以保证在恶劣电磁环境下可靠运行 总电流采样采样二档设计 以保证在小电流和大电流情况下 测量精度 0 5 显示单元采用SAM9263B为主芯片的ARM9方案 经过重新设计电源 以及采用汽车级别的相关芯片 系统稳定性高 CAN总线以及与上位PC机之间通讯用485总线系统采用光耦隔离 主板和核心板分开设计 显示选用7 真彩触摸屏 操作简单 明了 电池电压采样采用差分输入 光耦继电器切换 光耦隔离 电路简单 保证测量精度 电池电压采样电路 此为CAN2通讯接口电路 采用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和自恢复保险丝组成保护电路 并加入共模电感提高抗干扰能力 通信保护电路 温度取样部分采用总线方式设计 简化了温度传感器的接入 并提供了隔离保护 温度取样电路 系统软件均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 多种软件抗干扰设计 如数字滤波算法 冗余 软件陷阱 看门狗等技术 防止程序失效 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在SOC的估算上采用现在比较成熟的方法 根据电动汽车的工作状态 行驶 静置 充电 分别采用安时法 开路电压法进行SOC估计 在采用安时法简单有效的基础上 在特定条件下采用加权安时法进行SOC校正 消除安时法带来的累计误差 保证SOC精度在8 以内 显示监测系统使用定制的linux2 6 24操作系统 界面采用QT4 62 上位机软件也采用QT4 62进行开发 主要实现 标定程序 SOC估算程序 故障分析子程序 信号监控与报警子程序 实时数据保存 数据和曲线显示 各开关状态显示等功能 由于从操作系统到开发环境都自行研发完成 所以可以方便的制作出客户需要的介面 而且不存在版权问题 软件设计特点 Windows下标定软件也用QT开发 不存在版权问题 自已定制的可视开发界面 五 项目主要特点 项目方案的特色采用分布式隔离检测技术 全系统分为四个主要子系统 即采集单元 均衡模块 主控单元 显示单元 四个模块之间采用CAN总线方式进行通讯 鉴于汽车内工作环境恶劣 将所有测量单元尽量靠近测量源并采用单独的测量单元 大大减少环境对各取样点的干扰 提高测量精度 电池电压测量采用差分输入 光耦继电器切换方式进行采样 在保证电压测量精度的基础上 大大简化了采样电路 保证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检测精度高 电压测量精度 0 2 电流检测采用二挡自动换挡霍尔传感器 测量精度在10 Ie及以下和10 100 Ie时 均能保证 0 5 芯片选用汽车级芯片以及高速光耦隔离 瞬变二极管抑制 共模电感 热敏电阻等保护措施 可以在强磁场环境下可靠工作 产品主要特点 产品主要特点 显示系统除核心板外 软 硬件及驱动程序等都是自行开发 大大降低了成本 功能完善 BMS采用分布式设计 具备对单体电池状态如端电压 特征点温度等实时监控 充放电控制 故障分析及定位 整组电池SOC估算 热管理 实时数据存储及数据库管理等强大功能 BMS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