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发展心理学三_第1页
8-发展心理学三_第2页
8-发展心理学三_第3页
8-发展心理学三_第4页
8-发展心理学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童年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小学阶段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小学儿童学习一般特点:一、童年期主导活动:学习二、教和学双向互动的活动三、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四、“学会学习”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五、促进心理积极发展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记忆策略(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复诵(重复、诵读) 组织系统化策略(条理化)巧妙加工策略实验证明,针对68岁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二、思维的发展 具体运算水平(一)童年思维的特征: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质变过程: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转折年龄:910岁(二)思维形式的发展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主要指概括能力、词语概念、推理能力的发展1、概括能力的发展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1)直观形象水平(7-8岁)2)形象抽象水平(8-10岁)3)初级本质抽象水平(10-12岁)儿童期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3、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1)演绎推理能力:一般到个别三种水平: 简单概念(低年级) 言语表述(中年级) 自觉运用演绎(高年级)(2)归纳推理能力:个别到一般(3)类比推理能力:两个对象的类比(三)新思维结构的形成(1)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 通过本质进行抽象概括(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了解)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等社会支持因素、情绪情感、学业经验、同伴交往及自信心等; 父母和老师一定要积极努力为儿童形成良好自我评价提供最有效的社会支持。(二)自我控制能力罗滕伯格的 延迟满足实验,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二)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0-3岁)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自我中心,不顾规则第二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主要以长辈和老师为准。1)规则由权威制定,必须遵守2)对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合作阶段(7-12岁)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1)规则具有相对性,可以改变2)对好坏的评定依据主观动机或意图。(三)道德行为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2、攻击行为3-6岁第一个高峰期10-11岁第二个高峰期对策: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情绪合理宣泄、培养健康和谐内心、榜样行为、换位思考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一)同伴交往的意义1、集体归属感2、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3、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4、增进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父母一定要珍重儿童的伙伴关系,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家长不可忽视的重要责任。(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1、受欢迎的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能力强、助人、合作2、不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攻击性强,不友好 合作不良,恶作剧3、受忽视儿童:退缩,依赖,顺从,安静 不善交往影响儿童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社交能力四、友谊的发展 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个体间的持久亲密关系(一)意 义:学习上相互帮助社会交往的相互支持情感上共鸣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 (二)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第四阶段(约12岁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三)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五、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父母婚姻关系的质量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深远。(一)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发生变化(减少)所处理日常问题类型发生变化:幼儿-发脾气、打架;小学-学习、家务、同伴交往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三阶段 父母控制(6岁前) 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后)(二)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1、由幼儿期父母控制逐渐转变成父母和儿童一起控制,亲子关系逐渐变得平等和相互尊重。儿童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同时也在履行责任和奉献(开始做家务)。2、童年期亲子是种双向交互作用的关系,很多不良的亲子关系就是由此开始的。(三)家长素质的影响家长们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放弃了原本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 1.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儿;2.让孩子适当的做些家务;3.让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4.让孩子关注新闻;5.让孩子记住长辈的生日;6.让孩子学会关爱别人;良好人品、奋斗精神、高自我效能、为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大于学习成绩!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 与老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之后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20%左右。 亲子教育三原则: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良好关系不是过度亲密的、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 亲子教育三原则: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比如鼓励孩子犯错误,当然是要犯他那个年龄应该犯的错误。犯错误恰恰是帮助孩子成长,如果父母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能从犯错误中学习,不能成长。如果妈妈从小处处关心、事事照顾她的儿子,什么错误都不让他犯,儿子非常听话,儿子到青春期后就没有经验来处理他的焦虑,处理挫败感,他不敢欺负别人,就会欺负最爱他的人妈妈。最爱他的人给了他安全感,他大了,妈妈没有能力帮助他处理好社会矛盾了,他就容易把愤怒指向母亲,把一切不顺都归咎于母亲。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第五节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一、生理发育加速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一)心理生物性紊乱(二)心理和行为偏差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两个极端)最基本矛盾: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几对主要的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一)短时记忆达到一生顶峰初中生达到11个左右,超出成人初中生 11.04(成人7+2)(二)各种记忆都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二、思维的发展(一)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两个特点: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奥尔松实验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的钟摆实验(二)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跃 特点: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带有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 有很强的自尊心二、情绪变化特点1、烦恼增多个人形象同伴集体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与父母的关系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15岁少女与父母口角自剁三根手指15日中午,就因为被父母说了几句,来自贵州的15岁少女小路,一怒之下,竟当众挥刀剁下了自己的三根指头。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得知接指费高达2万多元时,小路断然地拒绝了。扬子晚报记者从吴江盛泽镇某医院获悉,她将丧失左手25%左右的功能。三、少年期自我中心性特点自我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一)独特自我主观我统领一切,不理解他人。(二)假想观众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这些观众的思想其实是个体的自我体验,跟个体是一样的感受,个体的关注焦点和喜怒哀乐愁都会投射到这些观众身上。而这些观众的肉体就是身边的人。四、第二逆反期(第一反抗期在3、4岁)(一)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3.观念上的碰撞(二)反抗的主要对象主要是父母,但也具有迁移性。(三)反抗的形式外显激烈、内隐冷漠。(四)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1.逆反期的年龄时段第一逆反期是2-4岁,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是10-11岁至15-16岁;2.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特点(1)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要自主权;(2)第一逆反期具有“长大感”,第二逆反期具有“成人感”。3.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第一反抗期: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的,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17、18-35岁)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生理机能达最佳状态,身体发育顶峰时期心理各机能日趋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稳定形成二、进入成人(法定18岁)社会,承担社会义务三、生活空间扩大(社会、职场、社交)四、开始恋爱、结婚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一、思维的阶段性发展青年期之前的思维主要表现在知识的获得上;之后表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相对、实用(美)帕瑞:青年期思维三阶段论: 二元论阶段(非此即彼,不擅变通) 相对性阶段(比较) 约定性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辩证逻辑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即人们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进一步对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做出正确的反应。(一)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初一开始,初三发展,高中占优势(二)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1、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3、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思维监控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活动中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解的能力。思维监控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1、认识成分 即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2、情感成分 即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3、品行成分 即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一)自我概念的特点一个人是否有适当的自我概念,对个性发展至关重要。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二)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主动自我关注和自我探索是构成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二、确立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思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我是谁?(一)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青年期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即将整体的自我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 即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自我分化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自我经过一段时期的矛盾冲突,主客体便在新的水平上协调一致,即自我的整合和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新的整合和统一主要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实现的。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大多数青年人都能形成并确立自我同一感,少数相反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1)同一性确立(2)同一性延续(3)同一性封闭(4)同一性混乱(二)同一性症候群1、同一性意识过剩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3、与他人距离失调4、时间前景的扩散5、勤奋感的扩散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在一段时期内,暂时性的同一性扩散多属正常现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的、毕生的发展任务。(三)延缓偿付期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学习或实践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交往方式; 承担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 认识自己身体构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身体; 从精神到行为上都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 具有在经济上自立的自信; 选择职业及就业; 做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 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的知识和态度; 追求并完成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为; 学习或实践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和伦理体系。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美国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为好坏标准,无道德标准。第二阶段:功利取向。以是否满足个人需要为正确与否标准。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以他人的、权威任务的准则为标准。第四阶段:“好公民”取向-以法律、法规为标准。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美国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协调民主,以人为本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整个人类与自然 无利权规人伦柯尔伯格认为:先后发展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儿童道德发展的速度和内容,不能改变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第一单元 中年期(35-60)的更年期一、女性更年期:(45-55岁) 性腺功能衰退完全消失二、男性更年期:性器官萎缩,性功能衰减第二单元 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一、中年转换期莱文森把人生的4060岁化为中年期,他指出这时中年人经历中年转换期(4045岁)达到中年高峰期(5560岁)。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中年期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要求最多、最大的时期。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在社会中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一、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思维活动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以及辩证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二、中年期的智力发展卡特尔提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晶态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也称文化知识智力。液态智力是指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它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成熟而发展变化的。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二、人格特征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成年期自我发展水平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影响自我发展水平的因素:年龄因素、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水平遵奉者水平公平水平自主水平整合水平(自我发展最高水平)二、人格特征稳定性、成熟性具体表现为:内省日趋明显荣格:外倾内倾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完美人格”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式的阐述。观点: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分为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初级控制:指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的环境的企图。是人的根本愿望。次级控制:指人类通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是在个体对外界控制不成功,或没有能力控制外界环境时出现的。研究表明成年期初级控制水平是稳定的;次级控制水平的策略丰富而宽广,发展贯穿整个成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运用更多样、更有效的次级控制来适应环境。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60岁以后)第一单元 老化的原因第二单元 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第五单元 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第一单元 老化的原因一、从个体出发的理论 遗传学说: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是有规律的退化。 行为老化学说:行为老化是随着年龄增长,对刺激反应时间会延长,学习能力等下降。精神机能的退化引起了老化,反映在行为变化中。二、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的理论 疏离学说:与社会的脱离是老年人个体老化的主要原因。 适应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