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图6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数据整理)图6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b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2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以致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3唐初继承发展前代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通典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受田民户要承担租庸调。这一措施()a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b解决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c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d有利于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4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制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5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大片的沃土重新掌握在唐王朝手中。同时隋末以来的战争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这一历史现象()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改变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d加速了社会阶层分化现象的消亡6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在纺织、制瓷等行业中赶上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主导地位是在()a商周时期b唐朝中叶以后c宋元时期d明中叶以后7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可见()a城市发展受主流政治体制的影响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c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近代城市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出现8明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于纺织业。这种现象促进了()a区域分工加强 b农业迅速发展 c南方超越北方 d商品经济发展9春秋时期晋平公自称,他门下的两千食客,就是靠每天收取都城的市赋来供养的。掘此推测,当时()a重农抑商成为国策b商业税超过农业税c市赋成为税收主体d商业赋税征收沉重10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意在强调()a精耕细作b重农抑商c垦荒开矿d农工商皆本11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革命的影响b价格革命的影响c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12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以此来纪念克里斯特夫哥伦布。该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a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引发了价格革命c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1319世纪以前,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掠夺主要是黄金、象牙和黑人,到19世纪初,英国、荷兰、西班牙、法国等国都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从本质上看,这一转变反映出西方国家()a侵略手段的变化b对外政策的调整c扩张方向的改变d经济结构的变化1419世纪中期,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能放心使用复杂的机械,因为他们知道,用电报告知所损坏的机械上任何部件的号码,便可很快获得新的部件并自己完成更换。这主要得益于()a新信息技术的出现b新交通工具的发明c农业机械化的普及d标准化生产的形成15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犯罪现象比较突出,犯罪类型主要有:财产类犯罪、弱势群体犯罪等。导致上述犯罪类型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不安b道德风气不良c贫富差距扩大d城市环境恶化1618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约2700英里的铁路议案,相当于此前所有年份的总和。1846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议会被讨论,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顶峰。当时,英国大规模修建铁路带来的后果是()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最终确立了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c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拓展d触发了英荷两国之间的三次战争1719世纪90年代起,英国的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最后只剩下4家较大的公司。在航运业方面,美国银行家摩根用3400万英镑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的航运。这一现象说明()a自由贸易政策推动了生产的集中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变化c交通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交通运输方式18读表4,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州名 宾夕法尼亚 新泽西 纽约 康涅狄格 弗蒙特 减少量 40 25 83 60 75 表4 18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新泽西、纽约等州20年间农村人口 a农村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b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c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不均衡d农村生活环境的严重恶化191877年,德国专利法生效后,最大的六家企业在80年代共向英国购买了948项专利,而同时期英国最大的几家企业只购买了86项专利。这表明()a德国缺乏技术创新环境b德国更注重技术的积累c英国固守传统工艺技术d欧洲技术创新氛围浓厚20开平煤矿在甲午战争前每天产煤不过七八百吨,1894 年每日产量已超过一千吨,而1898年的年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由此可见()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已经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c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仍然持续发展 d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119世纪80年代,广东南海发生了机工自发捣毁裕厚昌、继昌隆及其几家丝厂的风潮。对此,当时的南海知县认为机器缫丝工厂“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夫以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说明当时()a垄断经营不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b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c传统的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d奖励实业的政策在地方遇阻22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这种现象反映了()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23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约开商埠16处。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这些开放在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反映了()a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唯一主导因素b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c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最先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24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b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c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25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d中国经济结构变得平衡26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400多吨、工人2100多名。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二战中著名的盟军战略撤退事件)”。这说明()a工业分布不平衡得到解决b国民政府干预经济发展c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27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时期 关系 5060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d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28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可见他认为联合国的设立()a未阻止大国冲突的升级b旨在维持战后美苏均势c有效地解决了国际争端d难以制约大国间的博弈29从二战后到50年代初,大约有1500万到2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它地区。这股移民潮()a有助于推动欧洲经济复兴重建 b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c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 d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30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党的领导人彼得谢列斯特在1962年11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处在战争的边缘。总而言之,我们制造了这种无法收拾的军事紧张局势,然后又想从中脱身。”日记中谈及的是()a华约组织建立b朝鲜战争爆发c越南战争爆发d古巴导弹危机31苏联在1947年观察到美国重整军备,再加上美国原本所建立的全球的军事基地与联盟,便更确信了苏联已被资本主义包围的想法。这种日益膨胀、自我实现式的揣测,极易重蹈1917年意识形态冲突的覆辙。该材料认为冷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a美国阵营对苏联的封锁和包围b美苏之间的互不信任与误判形势c苏联日益膨胀的大国沙文主义d十月革命以来长期的冲突与矛盾32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 这一现象() 时间 1946年 1947年 美国顺差 7779亿美元 5922亿美元 a与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有关b催生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d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33“冷战”结束后,各种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在此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摆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这说明()a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已经丧失b各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激烈c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出现平衡d新的世界格局有待重新建立34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外交状况曲线图 下列选项中符合史实的是()a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b第二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因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c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d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始终坚持非集团、不结盟基本原则35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 ”这一“新的对外政策”最早提出是在()a1953年b1963年 c1973年d1983年36“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这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第一届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c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37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谈中斯大林再三问毛泽东:“你来一趟是不容易的,那么这欢我们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毛泽东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其中“又好吃”是指()a中苏结盟共同对抗美国b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团结c有利于新中国站稳脚跟d双方互相提供经济援助38英国学者珍妮克莱格在其著作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c中日邦交正常化d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39中国自1990年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先后向全球各地派出5000多人次的维和人员。今天,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承担联合国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出资额在联合国所有成员国中位居第二。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a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402016年某国际组织在其成立十五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宣言: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精神,继续保持建设性和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遵循不结盟、非意识形态化、不对抗的立场解决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这一国际组织是()a亚太经合组织 b欧洲共同体c上海合作组织 d不结盟运动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世界格局状态,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当时的绝大多数政治家和学者都认为是一种凝固的“两极格局”,以意识形态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是其基本构成元素。但在毛泽东的视域下,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类国家决定,即美帝国主义国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英、法、日、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广大亚、非、拉等经济落后国家。这四类国家在不同时期分化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团,从而构成了世界格局变动的图景。 李敏伦毛泽东视域下的二战后世界格局转换及其外交应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对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世界格局的基本观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世界格局发生变动的具体表现。(6分) 4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0年以前,作为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江南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但江南基本没有煤铁工业,生产、生活工具用铁甚少,更遑论其余贱金属。造船和工具制造等行业都有一定发展,但在工业中占比不断下降。相应地,江南主要使用木炭和薪等燃料,以木材为主材,但人均消费量不高。在明清江南,人力一直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较大规模的作坊或手工工场不仅不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据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一1850年) 材料二 工业革命前,纺织业是近代早期英国最重要的轻工业部门。但和19世纪中期以前明清的纺织业相比,英国纺织业生产的普遍程度、绝对规模和发展速度上要逊于中国江南地区。近代早期英国的酿酒、皮革、制烛等发展速度都比较缓慢。在工具制造方面,16至17世纪英国所生产的上千种铁器数量都有重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