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文摘要分类号: 密 级: 无UDC: 单位代码:10118山 西 师 范 大 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认知分析郭 君指 导 教 师 陈志明 教授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申请学位级别 文学硕士 专业名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11 年3月20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1年5月16日 学位授予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11 年3 月20日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西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山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山西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西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 期: 日期: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论文题目: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认知分析专 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 士 生:郭 君 签名: 指导教师:陈志明 签名: 摘 要本文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背景,并具体应用范畴化、原型、突显、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结合语义、语法、语用、修辞等,重点对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语法现象进行了认知分析,试图从认知层面对其成因和存在的意义作出解释。全文共分五个模块进行论述:引言:先综述了“词类活用”概念的提出,研究历史和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视角和应用的理论。对于“词类活用”这一语言现象,以往的研究多立足于传统语言学理论,注重对语言结构的表层研究,且多作静态的、平面的描写与分析,很少有人从人类认知的根源上对其作动态的、立体的观照和解释。本文是在承认“词有定类,类有定职”“依句辨品,离句存品”的前提下,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语法现象进行认知分析,以期从认知层面对其作一解释。第一部分: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生成机制,及其与“词的兼类”之 关联进行了解释。分析了事物原型与词类的联系,以及以事物原型为载体的名、动、形三大类实词的范畴化与联系,这就为词类的活用奠定了基础。突显、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最终实现了词类的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词类活用”现象也就生成了。如果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就会固定下来,生成兼类词。从历时的角度看,词的兼类是一个过程。一个词要实现兼类,通常需要经历“临时活用常见活用兼类”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即词类活用是兼类词产生的一种途径。从共时的角度看,词的兼类是词类活用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二者相互交织,这都是词义运动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词类的一般活用的认知分析,首先分析了“名词作状语”的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极其普遍,是名词基本语法功能的体现。名词虽然作了状语,但它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意义,仍是名词。它只是应用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借助名词的形象特征去修饰中心词,使表达更加新颖生动、意象鲜明。接着分析了名、动、形三大类实词间的相互为用,指出其机缘在于事物原型和人类认知对其范畴化的结果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活用是以词的深层语义为基础,进而完成的词的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之间的表层转化。第三部分:词类的特殊活用的认知分析,结合具体例句,从词法、句法两个层面分析名、动、形三大类实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并指出这些用法除了具有词类一般活用的词法层面的词性转化和深层语义上的指称、陈述功能转化的特性外,还含有特定语境下句法层面生成的“使动”“意动”“为动”意义。所以后文接着探讨了它们的归属问题。第四部分:词类活用的语用动机和效果,从语用层面分析词类活用的生成动机,最初是出于不自觉的偶然的语言表达的实际需要,后来就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常见的追求语言美的修辞手段。在特定的语境下,一个词经过变通灵活地运用,词义的内涵会更加丰富,外延会更加广阔,而且使行文更加简洁含蓄、生动形象、意蕴无穷,也就更加富于表现力,一词用活了就能取得积极的表情达意的效果。所以语言使用者争相效仿,追求炼字炼句。【关键词】词类活用 语用 认知 隐喻 转喻 指称 陈述【论文类型】基础研究Title:The Ancient Chinese Lexicon of Cognitive Analysis AttemptsMajor: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Name:GuoJun Signature: Supervisor:Chen Zhiming Signature: AbstractBased on the dialectical world view and epistemology, the paper is under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ckground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areas, prototype, highlighting, metaphor, metonymy and other cognitive styles, combined with semantics, syntax, pragmatics, rhetoric to focus on the ancient Chinese nouns, verbs, adjectives and utilization a cognitive grammar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trying to explain the level of cognition and its causes about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Discusses of the thesis consist of five modules: Introduction: Firstly,we review of the Parts of Speech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 perspective of this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For the Parts of Speech, this linguistic phenomenon, previous researches mainly are based on traditional linguistic theory. They focus on the surfa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make more static, graphic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few from the root of human cognition, regarding them as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reflection and explanat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word has given class, and the class has given level Sentences are identified by product, stored products are from the sentence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ies, and we will make the ancient Chinese nouns, verbs, adjectives utilize the cognitive analysis of grammatic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make a cognitive level of their interpretation.Part I: we apply of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expla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ts of Speech i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ts word and class. Analysis of the prototype and the parts of speech in the contact of things, as well as the prototype for the carriers name things, animals, shaped the scope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content words and contac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ctive use of parts of speech. Highlights, metaphor, metonymy and other cognitive styles finally realized parts of speech function and statement of the alleged transformation between functions. After this,Parts of Speech phenomenon also generated. If this situation occurs frequently, it will be fixed, and kind words will generate. From the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he words and categories is only a process. A word and class usually go through a provisional utilize - Common utilize - and class process from a quantitative to qualitative change, which is the production of kind words and Parts of Speech. From the synchronic point of view, the word from the Parts of Speech and class is the result of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 and the two are intertwined, which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meaning movement.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Part II: The cognitive analysis of parts of Speech in general utilization firstly analysis, the active use of the phenomenon,as adverbial noun. As adverbial noun is widesprea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which is the function of the embodiment of basic grammar terms. Although as adverbial noun, it still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people or things, and still it is a noun. Metaphorical thinking its just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style, with the terms of the modified center of the image features to words, so that it can made the expression more innovative vivid, and withsharp images. Then we analyse the name, move, shape among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content words with each other for the use, and the opportunity is something of its prototype and its areas of human cognition, the link between the results is the active use of the word deep semantic-based.And then we complete the word function and statement of the alleged function of the surface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Part III: Parts of Speech utilization the knowledge of the special usag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entence, from the two levels of the lexical and syntactic, analysis three categories of content words of the causative conation for action usage. In addition, these uses parts of speech not only usually utilize the lexical level and deep semantic part of speech into the allegations, st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they contain specific syntactic level generated by the context, to move conation to move significance. So then later the ownership of their problems will be discussed.Part IV: we will analy of parts of Speech pragmatic motives and effects from the pragmatic level of motiv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Firstly it is a chance for the language of unconscious expression of the actual needs, and later it develops into a conscious pursuit of common rhetorical langu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certain contexts,if a word goes through the use of flexible work, its meaning in the content will be more abundant, and the extension will be more extensive, which will make subtle wording more concise,more expressive,with vivid image and meaning infinity,so that the term can be achieved by a positive effect of express emotion. Therefore, language users emulate each other to pursue exact words and sentences. 【Key words】: parts of speech pragmatic cognitive metaphor metonymy alleged statement【Type of thesis】:Basic research目 录0 引言(8)0.1 本论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8)0.2 词类活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8)0.3 本论题的研究理论及语料来源说明 (11)1 词类活用的认知分析 (13) 1.1 词类活用的生成机制(13) 1.2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之关联(14)2 词类的一般活用的认知分析 (16)2.1 名词作状语的隐喻思维特征 (16)2.2 名词、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隐喻思维特征 (18)2.3 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转喻思维特征 (21)3 词类的特殊活用的认知分析 (25)3.1 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动用的认知分析 (26)3.2 名词、动词、形容词意动用的认知分析 (28)3.3 名词、动词、形容词为动用的认知分析(30)3.4 认知视角下“使动、意动、为动”用法的归属 (32)4 词类活用的语用动机和效果 (35)4.1 词类活用的语用动机 (35)4.2 词类活用的语用效果 (36)结 语(41)致 谢 (1)参考文献(1)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0 引言0.1 本论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词类活用可以说是语法研究中的一个老课题了,尤其在古汉语中更为常见,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此难以达成共识。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认为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那只是词的兼类。赞成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多局限在词汇、语义层面上,着眼点集中于问题的局部,呈现出零散、点滴、杂乱的状况。本文作者赞成词类活用说,而且认为有必要对此作一全面系统的梳理,吸取前人研究的优点,摒弃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由此,本文拟将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全新理论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从根源上作出分析与解释,以解决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首先,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再度界定“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与“词的兼类”的关联,以防范围不明,滥用概念而造成争议;其次,就词类活用过程中伴随的词类的语法、语义功能的转化,指称、陈述功能的转化,应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理论对其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再次,从语用修辞的角度对词类活用的语用动机和效果及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一探讨和认定。从而达到对这一语法现象的多角度、深层次的认识与把握。这一研究将帮助人们认清词类活用现象的实质,明白它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且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它促进了语言的演变与发展,也体现了其运动轨迹。这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掌握古汉语语法知识,阅读文言古籍;也有助于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和教学;同时也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从而也加强了古汉语研究的理论基础,开拓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故而选作此题。0.2 词类活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词类活用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纵观整个词类活用研究的历史,大致呈现出三个阶段: a.“词类活用”概念的提出及其界定。早在1898年,马建忠在语法学论著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已提出了“字类假借”之说,即“甲类词假借后即成乙类词”。1922年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首倡“词类活用”说,陈承泽认为“凡字一义只有一质而可有数用,从其本来之质而用之者,谓之本用。若明其本用,则活用自得类推。”陈承泽从词的基本功能出发,严格区分词的“本用”与“活用”。并分析了语言中多种活用现象,还提出了活用的判定方法。词类活用现象开始引起语法学家的关注,相继有人把“词类活用”问题列入研究课题。接下来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1951)中也谈到了活用问题:“活用的时候,词类虽改,形体仍旧,并不像西洋文字有词头或词尾变化种种的表示:即此可见中国文法特质了。”之后吕叔湘在其中国文法要略(1957)中认为“一个词只应有一种用法(本用),若有其他用法则为活用”。他沿用陈氏对词“本用”和“活用”的区分,认为“本用”以外的用法就是活用,并详细论述了几种活用:形容词和动词用作名词,名词用作动词的加语,名词用作动词。他也注意到白话里的活用现象,认为“白话里间或也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但很不普通,不像文言里差不多的名词都可以这样活用。”(中国文法要略1957)陈承泽和黎锦熙重点论述了古汉语中出现的活用,吕叔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考察的范围。此后,语法学界一直沿用这一说法,各家的理解和定义虽有出入,但均以“活用”一词命之。可见,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词类活用”概念的界定上。 b.“词类活用”的语法、语义功能及修辞效果的研究。与上一个阶段相比,学者们已不在停留于“词类活用”概念的界定与争论上,而是开始从语法功能、修辞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王力在其汉语史稿(1980)中认为词类活用是“词在句中的临时职务”或“修辞上的一种手段”并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1999)教材中强调“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类词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许嘉璐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1992)教材中也给出了类似的定义:“上古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已经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但是,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改变其基本的语法功能,充当其它类词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词类活用。”学者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把握了“词类活用”这一语言现象。c.“词类活用”的多视角研究及其质疑。“词类活用”说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学术思想越来越活跃。发表的关于“词类活用”的论文达到100多篇。有对词类活用修辞价值的探讨的,如张炽的论词类活用的修辞效应、李索的论词类活用的修辞意义。有从语法平面对词类活用进行描写的,主要阐释哪些词类可以被活用为哪些词类,它们具有了怎样的句法功能等。有的学者则将古今汉语进行对比研究,如胡裕树在其现代汉语(1981)中指出:“甲类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修辞上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这就是活用。”黄伯荣、廖序东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2002)中认为“词的活用是一种特殊的用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临时借来一用。”各家说法可谓大同小异,都认为“词类活用”是词在特定的语境下,出于修辞上的需要,临时借作他用,从而临时改变了其词性和语法功能,并产生了临时意义的一种语言现象。有谈及词类活用存在价值的,重新审视“词类活用”说,并对其提出了质疑。如任福禄先生的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说”质疑(1992)一文就对词类活用提出了全面的质疑,他认为“词类活用实际上是把属于词汇范畴的问题纳入了语法范畴,这在理论上是混乱的。”白平和王定秀在“词类活用”问题之我见(1999)一文中也持否定的意见,他们认为“词类活用”说的提出是研究者在语法观念上以外律中,以今律古的结果,不符合汉语的实际。一直以来,“词类活用”说饱受争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在句法分析(尤其是古汉语句法),特别是在古汉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文言文理解和翻译的问题。上述对词类活用的研究随着教材的普及而影响深远。其中,王力、许嘉璐着重强调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而胡裕树、黄伯荣、廖序东则着重强调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由于语言环境不同,语言的历时状态不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似乎是文章家的一种修辞手法,口语里未必常用现代汉语则相反,正经文字里很少见,口语里却相当常见。”(未晚斋语文漫谈:词类活用1989)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也逐渐进入了书面语,如近年来书面语中出现的副名组合结构。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各个领域迅猛发展。这一时期语言学也蓬勃发展,学者们相继引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进行汉语研究。使得语法研究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词类活用的问题。有以英语为研究对象,从语用、语义方面研究英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的,如徐盛桓的名词转用与功能代谢(2001)、名词转用的语义基础(2001),高芳、徐盛桓的名词转用与语用推理(2000),周领顺的名转动词再研究(2001)。这些成果对我们研究汉语词类活用很有启发性。在汉语语法界主要有张伯江的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1994),文章主要从语义功能上解释名词活用,分析了名词活用现象涉及到的生命度、典型性和无指性等因素,考察了词类的本质属性,谭景春的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1998)一文则分析了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语义基础及其变化过程,施春宏的名词的描述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2001)就名词的关涉性语义特征和描述性语义特征作了分析,还讨论了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的显现方式,也谈到了提取名词描述性语义特征的一些词法、句法形式。由此可见,汉语语法学界对词类活用的研究偏重于名词活用的情况,对其它词类活用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这就为后人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这些文章在切入角度上都很新颖,又应用了语言学界新的理论框架,使得文章既有新意又有深度,比前两个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0.3 本论题的研究理论及语料来源说明前辈语法学者对词类活用问题进行了长期广泛的研究,但还留有许多研究的空白之处,这就为后学留下了探究的余地。且总体上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某些局部上,很少有成系统的研究成果,至今还没有一部研究词类活用问题的专著问世。究其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是传统语言学理论注重对语言结构形式的表层研究,多作静态的、平面的分析,这样难免狭隘局限。由此看来,我们急需要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对传统语法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作出更合理的解释,这样认知语言学便应用而生了。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特别是美国蓬勃发展。1989年在德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1990 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成立,协会刊物认知语言学杂志创刊。这些都反映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了,语言学家认识到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可使我们更深刻地分析许多语言现象,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所谓“认知”指的是人感知世界和对世界的万事万物形成概念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认知语言学正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边缘学科,它是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概念化等认知方式为基础来研究语言的,是以语义为中心重在解释的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一方面从人的认知角度观察和研究语言,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语言反映的认知取向,从语言的各个层面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及其性质,说明语言是认知的产物。它从人类认知的根源上对语言现象作了动态、立体的观照,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从语言学科的发展趋势看,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新的语言学理论,并不断地研究引进,也尝试着用来解释汉语语法现象,但多是些零星点滴的介绍和研究。而将这一理论系统地介绍给国内汉语学界,尚需当代学者的努力,这将使汉语研究出现新的繁荣景象。认知语言学的引进对汉语研究至少有两个作用:(1)可以利用其理论和方法解释汉语以前尚未解释的现象,(2)将过去零散的解释研究上升到认知的高度,理论化,系统化。藉此,本文作者认为也可借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作一研究与探讨,尤其是其中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两种修辞,而且是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以事物间的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从一个领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的认知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进行陈述(或描述);转喻是以事物间的相关联想为基础,在同一认知框架内用突显的、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进行指称。文中所用语料主要选自王力古代汉语(1-4,中华书局1999)、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商务印书馆1986)、许嘉璐古代汉语(上、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陈志明、李晋林合编古代汉语(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等几套古代汉语教材,以及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陈志明古汉语语法及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等语法专著。其次,还有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选录的文言文名篇。选例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尽量选用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包含词类活用现象的文言例句;其二是尽量选用大家熟悉的易懂的包含词类活用现象的文言例句。这样既便于论述说明,又便于大家阅读理解。词类活用的认知分析1 词类活用的认知分析1.1 词类活用的生成机制面对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草木虫鱼,人们要想认识这些事物,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归类和命名。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根据自身经验逐渐认识客观事物并对其进行归类,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范畴化,其产物叫做认知范畴。但是,由于世界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人们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来认识它,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忽略事物的临时特征,以此确定哪些是一类事物,哪些是另一类事物,并以事物原型为基础,以最经济的语言符号来表述它。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范畴化、概念化的过程。世界万物本体被类分为多个事物范畴;事物又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会形成行为范畴;事物又有各自的性质,又会产生性质范畴。三类范畴以事物为原型紧密联系,语言中用来反映这三类范畴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便应用而生了,且这三大词类之间也联系紧密,再加上汉语是一种典型的指称陈述型语言,在通常交际情况下,名词承担指称功能,动词、形容词承担陈述功能,但指称和陈述又是相对范畴而言的,一种词类既可用来指称,也可用于陈述,这就为词类之间的活用提供了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语言最初的表达就是“指称陈述”的分化。从语法的角度看也就是本体名词和实义动词的分化。人类最初的表达形式(指称陈述)、思维形式(本体属性)和逻辑形式(主词谓词)是高度一致、三位一体的。因此,根据人类基本的思维形式和逻辑形式,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一种只有本体名词和相应的实义动词的语言。其他语法成分都是后起的。指称、陈述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一般认为,名词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事物,指称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中的事物,我们可以称之为事物义;动词的语法意义是陈述动作,我们称之为动作义,形容词的语法意义是描述性状,我们称之为性状义。通常情况下,名词突显的是事物义;动词突显的是动作义,形容词突显的是性状义。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语法结构中,名词也可以隐去其指称功能而表现其陈述功能,突显其性状义或动作义;同样,动词、形容词也可以隐去其陈述功能而表现其指称功能,突显其事物义。此时突显的侧面发生了转变。例如:(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决荥泽而水大梁。(战国策魏策) 通常情况下,“刃”“水”用作名词,分别表示“刀刃”“液体水”之意,指代事物本体,突显事物义;在这里用作及物动词,分别表示“用刀刃割”“用水淹没”,其动作义借助特殊的语法结构的帮助得到突显。正如姚振武所说:“任何指称都要靠陈述来说明,与此相应,任何陈述也都与一定的指称相联系,这就是词类活用转化的基础。”(人类语言的起源与古代汉语的语言学意义2010)名词和动词、形容词是统一于本体的,名词对应于本体自身,动词、形容词对应于本体的属性、体现本体的存在方式,因此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互为用,是这三大类实词的基本功能,其最终结果之一便是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即“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形成。这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大类实词具有天然本质联系的体现。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本体名词,每一个实义动词,每一个性状形容词都有“活用”的可能,从而也都有成为“兼类词”的可能。再者,语言不是自足的,句法也不是自主的,受制于语义,而语义则取决于人的认知。因为在语言能力中,语义对认知是最敏感的。如果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发生变化,那么首先语义成分就会很敏感地发生变化,形成新的表达式来满足认知的变化。而这时其他语言形式,如词汇、句法等也可能有变化,也可能不发生任何变化,即没有形态变化。认知使语义成分发生变化而语言形式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形成新的表达式。即汉语词类转化首先在于人对事物事件的认知发生变化,接着认知变化造成语义发生变化,最后语义变化又会构造出新的表达式,但从形态上看,这种表达式本身并没有变化。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认为,一个词的各种意义或语义成分也可构成一个范畴,各语义成分的产生是与人的心理、感知、意象、范畴化能力有关。所以各语义之间不具有相同的特征,而是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这某种方式其实就是来自人对事物事件的不同目的、不同功能的认知。所以语义成分变化是词类转化或活用的基础,因为人对事物事件不同目的、不同功能的认知结果,而词类其实就反映了人认知事物事件在语言上的范畴化。这也证明了汉语作为一种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其词类划分主要依照语义原则及目的和功能原则。而词使用的目的和功能恰恰是人对世界不同目的、功能的认知在语言中的反映。所以汉语作为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就是用语义的变化来暗示词类转化或活用的,它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其词法、句法也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又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1.2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之关联方光焘先生(1990)曾指出“任何一类词都有二重性,这二重性又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一个名词可以向动词、形容词发展,一个动词可以向名词发展。所以,不要把词类看得很死。”一个词固有的句法职能,是这个词的基本功能,也是这个词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一个词的临时性的灵活用法,是这个词的临时功能,不是这个词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这是词类活用。但如果一个词从使用的基本功能发展到临时功能,再发展到经常表现这种临时功能,出现在相应的位置上的频率高了,且定型化了,那么它就变成身兼二职的兼类词,而不在是活用了。而且,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为它类词,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时,其它的语言使用者便会争相效仿,其活用的频率也会越来越高,于是便由“临时活用”变为“经常活用”,并最终可能同时具有两类词的句法功能而实现兼类。但究竟什么时候是“活用”,什么时候是“兼类”,很难判定,这也是语法学界长期以来颇有争议的问题,如吕叔湘先生(1979)认为“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兼类或转类),语义有明显的变化,同类的词不能随意仿效,是词类转变,语义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语法特点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就该认为词类已经转变,很难判定”。张伯江(1994)的观点是:“词类活用这一名目的界限显然不太容易把握,也就是说临时活用常见活用兼类词同形词这个过程显然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我们同意张先生的观点,从历时的角度看,兼类是一个过程,即一个词要实现兼类,通常需要经历“临时活用常见活用兼类词”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代汉语因其自身的语法特点,一些词的功能不是很固定,较易实现功能转化,这个过程可能比较微妙,加上文献方面的局限,我们可能很难进行语料上的考证,但我们认为,这个过程是必定存在的。谭景春(1998)也说过“语言的演变是无休止的,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把词类转变看作是一个过程,包括兼类和活用,兼类是词类转变的完成,活用是词类正处在转变之中,或仅仅是临时发生了转变。典型的兼类和活用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从活用到兼类是逐渐过渡中,在过渡中二者的界限不是很分明。”也就是说这二者间存在一个模糊的中间状态。这也给我们的判别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实际上,从共时的角度看,兼类是词类活用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从历时的角度看,词类活用是兼类词产生的途径之一。二者相互交织,要从共时的角度判定一个词是否实现了兼类,有的学者提出了词频统计法,但此法极其繁琐,不易操作;有的学者主张从考察字形的构造入手,来判定词的原始意义及词性,可并不是所有的字形构造都能考察清楚的,因此这些方法都不现实。我们主张,首先分析词的本义及词义的引申情况,以义项为标准,针对不同的义项分立词性;其次以权威词典的释义为实现兼类的标志。因为导致兼类词产生的词类活用和词义引申都是词义运动的表现形式,归根结底就是词义运动导致了兼类词的产生。2 词类的一般活用的认知分析本文将“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看作词类的一般活用,而把“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为动用” 看作词类的特殊活用。因为前者只是词法层面的单纯的词类活用现象,而后者不仅包括词类活用现象,还交织着述宾间复杂的语义关系,是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的问题,所以集中到一块儿来谈。2.1 名词作状语的隐喻思维特征在认知语言学看来,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还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以事物间的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从一个领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的认知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进行陈述(或描述)。“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极其普遍的现象,是名词基本语法功能的体现。名词虽然作了状语,但它仍然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意义,并非变成了充当状语的其他词类,仍是名词。它只是应用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借名词的形象特征去修饰中心词,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大致分为三种情形:一般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2.1.1 一般名词作状语的隐喻思维特征一般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有的表示动作行为依凭的工具或条件。都体现了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a、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例如: (1)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2)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3)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4)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这种情况是用作状语的名词(如“人”“蛇”“狐”“蚕”)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状态特征,来描绘特定语境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方式。这一过程中突显了名词的意象特征,多带有比喻意义,体现了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b、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6)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7)固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司马迁报任安书)这种情况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状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来对待。常翻译为“当作那样”或“象对待那样”。通过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用名词状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迷迭香抗氧化剂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机器人编程课 第5课.《智能卫士》活动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承计划
- 新疆乌鲁木齐市初中体育 第九周《跑:30米障碍跑》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评估与反馈计划
- 2025日常安全培训考试试题(B卷)
- 一年级学生体力测试与发展计划
- 25年公司厂级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突破训练)
- 2025年企业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会合同
- 急救药品、物品交接记录
- QBT 2262-1996 皮革工业术语
- 课件:件杂货船舶理货操作程序(改)讲解
- 质量通病防治指引(二次结构)
- 2024年公务员考试常识题400道及答案【新】
- 2024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房屋设计自学教程
- 【真题】2023年淮安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解析)
- 太原市2024年高三一模(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英语试卷(含答案)
- 工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范文六篇
- TCALC 003-2023 手术室患者人文关怀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