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删m 删 1 1 1 1 l y 1910 15 2 m a s t e rd i s s e r t a t i o no f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a n dt b c h n o l o g ys c l e n c ea n nle c nn 0 1 0 9 y s t u d y o n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i ct h o u g h to fw a n g y a n g m i n g m a s t e rc a n d i d a t e c h e nc h a n g s h e n g s u p e n i s o r m a j o r d i n g a n h a o 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i c 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托h n o l o g y e d u c a t i o n 锄dp u b l i c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m a m 2 0 l o 一一 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强 逸当日期 让年 l 月j 盟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苏州科技学院 国家图书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科技学院关于收集 保 存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 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 影印 缩印 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意学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 的前提下 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i 强丛生日期 邕过年 l 月一上卫日 指导教师签名 了主形 日期 炒年历月 日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一习 摘要 摘要 立足儒家传统文化反思生态问题和寻求应对之策 有必要在已有零散研究成 果基础上对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主要内容及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进行 较为全面的研究 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以自然观和人性论为哲学基础 在自然观 方面 他看到自然的有机整体性 属人性 目的性和价值性 以人的系统性存在 为确证 更多的是看到自然的生态性 在人性论方面 他以表征自然生态性的天 理规定人性 人性是至善的 恶的出现是私欲遮蔽天理的结果 人性之善的确证 是良知 具体表现为意欲层面的生生不息 理性层面的知善知恶和情感层面的真 诚恻怛 因而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表现为对天理之体的守护 对天理之用的践 履和对天理体用合一的追求 这便是他的敬畏天理观 生态取用观和万物一体观 敬畏天理是通过存理去欲立天理生生之体 生态取用是通过对万物有爱 有序 有度 有养的取用致天理生物之用 万物一体是通过亲亲 仁民 爱物的过程达 成人外在的协同无碍和内在的明莹无滞境界而实现天理的体用合一 王阳明生态 伦理思想可以给中国生态伦理学理论建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若干启示 前者包 括自然对人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的价值应当统一 生态伦理规范的他律和生态良知 的自律应当统一 敬畏和洒落应当统一及成己和成物应当统一 后者包括应当注 重生态良知的培养 应当形成敬畏自然的观念 应当遵循生态取用的四有原则及 应当追求万物一体的境界 关键词 王阳明 生态伦理思想 敬畏天理 生态取用 万物一体 s t l l d yo nt h ee c o l o 百c a le t h i ct l l o u g h to fw a n gy a n g m i n g a b s 订a c t a b s t r a c t r e c o n s i d 耐n go c o l o 百c a lp r o b l 锄s 觚ds o d d n gc o n i e s p o n d i n gs 缸 a t 哂懿b 勰e do nn 屺 c o n 凡c i a n 仃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i ti sn e c c s s a r yt 0r 骼e 叠曲t l l e 以 0 l o 西c a le t l l i c 也o u g h to f w r a n gy 觚分m i n gb a s e do ns c a t t e r e d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w 城c hi i l c l u d e sp h i l o s o p l i i c a l f o u i l d a t i o n c o n c r 吼e 朋曲o d i m 锄t 觚dm ev a l u ei i lp r e s e n tc t l i 眦 p h i l o s o p l l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o ft 1 1 ee c o l o g i c a le 蛳cm o u g l l to fw 觚g l g m i n gi s e wo fn 曲玳鲫dt l l e 0 珂o fh 蛐锄 瑚t u 他 i i lm e 啊e wo fn a t u r e h es a w 廿l ei n t e 鲥馈c h a r a c t 盯o fb e l o n gt 0h u m 觚 p u r p o s e 锄dv a l u a b l so fm en a n 鹏 觚dc o n s i d e r e dh u m a ns y s t 锄a t i ce x i s t c e 硒c o n f i m 随t i o n o f c o l o 西c a lf e a t l l r 酷o fn a m r e i nt l l e i e wo fn a t u r e h ed e 6 n e dm eh 啪锄n a m r e 勰 h 髓v e l l l yp m c i p l ec h a r a c t e r i z dm ee c o l o 百c a lf e a t u r e so f9 0 0 dn a t l l r e a n dt l l e 叩i p e a r a n c e o fe v i li sc 龇s e db yt l l cd e f i l a d co fh e a v e i l l yp r i n c i p l e e c 0 i o 沓c a lc o n s c i c ei s n f i 衄a t i o f9 0 0 dn 矾l r e n l ec o n 删e 铋i b o d i i n e n to fi ti n c l u d c sm 悦a s p o c t s c o n t i i m o u sg 锄c r a t i o no nd 器i 他 k n o w i n gg p o d 锄de v i lo nr e a s o n 锄ds i n 硎t y 觚d s y m p a t l l y e m o t i 伽 t 1 l e r c 内r c m em o r a jr e l a l i o n s h i pb e 帆e 既m 髓觚dn a n 肛 i i l c l u d 嚣 n l r 弱p c c t s g u a m i a 脑h i po fm eb i 硇yo fh 嘲m 弧l yp r i n c i p l eb ya w i n gt l l eh e a v e l l l y p 血l c i p l c p i 粥d c eo nt l l e 劬c t i o no fh 髓v 衄l yp i i n c i p l eb ye o o l o 垂c a l 邯c 锄dp u 删t o f m el l l l i f i c 撕 o fb o d ya n d 触c t i o no fh e a v c n l yp 血d p l eb yi n t e g 刚o no ft b j n 铲 n c c o n c r 试ea n t 0 d i m e n t0 ft i 圮a w et 0h 铋v e n i yp i 证c i p l ei sl 唧i i i gh 明v e i l i yp r i n c i p l 鹤锄d 呦l o v i n gl m m 觚d e s i l 髑i i lo r d 盯t 0 懿t a b l i s hn l eb o d yo fh e a v e n l yp r i i l c i p l e m ec o n c r e t i b 豇删i i l l e n to f o i o 西c a lu 帕i n c i u d 伪 l o v 岛 i nac c n a i no m e r m o d e r 刁畸o n觚d m a i n t e 呦n c ci no 订at 0 a l i z en l e 伍n c 6 0 no fh 朗v e n l yp 曲晒p l e a i l dm ec o n c r 娥e 瞰f b o d i 芏i l e n to fi i l t c 鼍歹a t i o no f 啦骖i i l d u d 岱缸舳a l 嘶g h ta n de x t r i i cc o o p e r a t i o nt o a c 陆e v cm eu l l i 丘c 撕o no fb o d ya n d 劬c 6 0 no fh c a 呦l yp f i i p l e t h ee c o l o 沓c a l 甜l i c t h o u g h to fw r a n gy 觚g m i n gc a ng i v eo l i rt l l e 0 他6 c a lc 0 船帆j c 石o no fe l o 西c a le t l l i c s 绷d e c o l o 百c a lc i 啊l i z a t i o nc 0 璐帆 鲫吡ei n l p l i 训0 n s t 1 1 e 内御旧i l i c l u d 锵眦i t yo f 砌u e o fm 姐a n dv a l u eo fn a t u r c l l l i t yo fh e t e m n o m yo fe c o l o g i c a le t l l i cn o n l l sa n da u t o n o m y o fe c o l o g i c a lc o n s c i 锄c e l l i l i t yo fo i c 锄d 自e e d o m 觚dm i t yo fs u r v i v a lo fp p l e 锄d o t l l e rt l l i n g s 锄dt 1 1 el a n e ri n d u d 伪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0c t l l t l l 他o fe c o l o 百c a lc o n s c i e i i o u g l l tt 0f o 咖t 1 1 ec o n c 印to fa w i n gm en a t u 他 o u g h tt of o l l o wm e 南u rp r i n c i p l e so f e c o l o 西c a li l 锄i do u g h t t 0p u 璐u i tt i l e 他甜mo f i n t e 伊a t i o no f t l l i n g s k e yw o r d s w a n g g m i f l g e c o l o 舀c a le m i cm o u 曲t m ea w et oh e a v 饥l y p r i n c i p l e o l o g i c a lu i n t e g 枷o no f t l l i n g s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目录 摘要 i a b s t r a c t 1 i 引言 l 一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l 二 国内研究状况 2 三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3 第一章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4 一 自然观 4 二 人性论 8 第二章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 2 一 敬畏天理观 1 3 二 生态取用观 1 8 三 万物一体观 2 2 第三章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2 6 一 对中国生态伦理学理论建构的启示 2 7 二 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3 0 结论 3 4 参考文献 3 6 致谢 3 8 作者简历 3 9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一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引言 环境污染 资源浪费 物种衰减等生态问题已是人类共同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重大 难题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并且提出弘扬 中华文化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 主要是应生态危机问题而产生的 发源于西方 现 有的话语系统也主要是西方式的 没能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中国现实社 会发展的独特需要 尽管当前的工作重点似乎是对西方生态伦理著作方面的译介和阐 释 但挖掘传统文化中相关的生态伦理思想 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 逐渐成为 生态伦理学工作者的共识 就国外生态伦理学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重点看 儒家是受冷遇的 比如 深层生态主义者在转向东方寻找理论资源时 几乎把目光都集中在道 佛两家 尤其 是道家 对儒家关注甚少 在他们看来 亲亲 仁民 爱物 的道德阶梯论就足以 表明儒家是人类中心主义 这种判断是否正确 只有立足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整体才 能较为合理的判断 这就需要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 尤其是对有重大理 论建树的儒学大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 王阳明作为明代大儒 亦是心学大 师 尤其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关于他的生态伦理思想 已有一些零散的研究成果 总观这些成果 还可以更深入 更全面些 因而有系统研究的必要 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 需要立足于儒道佛三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 王 阳明很小就有成圣之志 身体力行朱熹格物致知思想而无所获 遂转向佛道而颇有心 得 后经龙场悟道而对儒道佛三家的宗旨及差异有深刻领会 进而形成自己以 致良 知 为核心思想的精一哲学 回归儒家 他的这种思想发展经历无疑承继了儒道佛三 家思想 蕴含于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亦有某种综合性质 将其与当代西方生态伦理思 想流派的一些理论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各自的优点及 不足 从而为中国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提供若干启示 当下 我国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其中 人与 自然的和谐是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人造成的 若从根本上解决 就需要从传统社会的 经济人一向 生态人 转变 生态人 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 具有较高的生态道德修养 这具体表现为内在自觉的生态道德意识和外在切实的生态 道德行动 只有注重这两个方面 把它们辩证统一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生态 道德水平 借用王阳明的说法 这不过是一个致 生态 良知的过程 在此方面 王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阳明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 国内研究状况 关于王阳明的生态伦理思想 论述较详细的有张学智的 从人生境界上升到生态 意识 王阳明 良知上自然的条理 论析 一文 陈立胜的 宋明儒学动物伦理四 项基本原则之研究 一文和蒙培元的 人与自然 中国哲学生态观 一书中的部分 章节 此外 在不少学者的文章中零散地有一些观点 现将主要的观点收集如下 关于良知 张学智在 从人生境界上升到生态意识 王阳明 良知上自然的条 理 论析 一文中指出 良知 的内涵最主要的有 良知是对性体的自觉 及良知 是道德判断的主体 在环境伦理的层面 性体的内容就是对万物的爱 并且这种爱是 内在的 本然的 l 蒙培元在 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 一文中指出 王阳明的良知说的宇宙论意义是 生 真实内容则是仁 它解决的正是人与自然界 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 以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生命和谐为其根本任务 2 邓名瑛在 论 生态良知 一文中指出 王阳明说的 若有一物不得其所 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可以 看作是生态良知的具体体现 唧 关于万物一体 在 儒家与生态 一文中 杜维明指出 王阳明将人和动物 植 物 山川的关系看成一体 但这个 体一是绝对要分殊的 分并不表示没有共同体的 观念 而是怎样把多元性 多样性和 一体一配合起来的问题 4 陈立胜在 宋明儒 学动物伦理四项基本原则之研究 一文中指出 一体的生命等级观是由四个基本原则 构成的 依次是 一体原则一 等级原则 次第原则 以及 厚薄原则一 p 张学 智在 从人生境界上升到生态意识 王阳明 良知上自然的条理 论析 一文中指 出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境界是爱万物和合理取用万物的统一 是人心的自然推出 与 经验事物的任何性质和结构无关 嘲在 儒家与生态 一文中 雷毅指出 从境界上 看 王阳明的 万物一体一和深层生态学的 生态自我 同出一辙 t 7 j 关于王阳明是否是人类中心论者 张学智在 从人生境界上升到生态意识 王 阳明 良知上自然的条理 论析 一文中指出 就王阳明的精神修养所得说 他是人 张学智 从人生境界上升到生态意识 王阳明 良知上自然的条理 论析川 天津社会科学 2 0 0 4 6 3 2 1 2 l 蒙培元 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 j 中国哲学史 2 0 0 0 4 5 7 p j 邓名瑛 论生态良知 j 伦理学研究 2 0 0 3 2 8 7 4 j 杜维明 儒家与生态 j 中国哲学史 2 0 0 3 1 7 例陈立胜 宋明儒学动物伦理四项基本原则之研究 j 开放时代 2 0 0 5 5 嗍张学智 从人生境界上升到生态意识 王阳明 良知上自然的条理 论析m 天津社会科学 2 0 0 4 6 3 l 1 7 l 杜维明 儒家与生态 j 中国哲学史 2 3 1 1 8 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类中心论的 就他的最后归宿及修养所指向的冲淡 返璞归真说 他是非人类中心论 的 l 蒙培元在 人与自然 中国哲学生态观 一书中指出 王阳明在 万物一体 学说中把人类之爱放在第一位 但却不是人类中心论的 其关键在于 在人与自然界 的万物之间虽有差异 却没有将人类与自然皆对立起来 更没有将人类视为自然界的 征服者 恰恰相反 人与自然界的万物是 一体 的 即是一个生命整体 1 2 j 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关于良知和万物一体两个方面 前者是对王阳明生态伦理 思想哲学基础的探讨 后者是对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内容的探讨 关于王阳明是 否是人类中心论者 这是把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西方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比较 可以并入对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内容的探讨中 就哲学基础方面 我们还可从价 值论维度探讨其自然观 就主要内容而言 我们还可探讨其敬畏天理观 就取用万物 所需遵循的原则而言 我们还可探讨取用有养原则 当然 对已有的观点 还可以充 分展开 深入论证 最后 我们还可以较为全面地探讨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代中 国的价值 总的说 对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 尚有一定有待充实的空间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笔者立足对原著的阅读和分析 同时参照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 对王阳明生态伦 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主要内容和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进行了研究 力争做到在继承已有 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王阳明哲学以精一著称 这源于他对体用关系的辩证把 握 研究其生态伦理思想 同样需要重视他的体用辩证法 尤其是对其生态伦理思想 主要内容方面的研究 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l 对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主要内容和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证 在自然观方面 从本体 论 认识论和价值论角度对王阳明的自然观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尤其是价值论维度 的探讨 在人性论方面 对良知的内涵和表现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彰显了良知与生 态良知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关于主要内容 则是依据体用辩证法 全面而深入地考察 了王阳明的敬畏天理观 生态取用观和万物一体观 在生态取用观方面 做了较为全 面的概括 2 对王阳明的敬畏天理观作了深入的分析 包括其内涵 依据 表现 意义等等 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 还没有学者深入地论述王阳明的敬畏伦理思想 3 将王阳明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的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 并给 以评价 为实现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奠定了基础 l l j 张学智 从人生境界上升到生态意识 王阳明 良知上自然的条理 论析 j 天津社会科学 2 0 0 4 6 3 4 脚豢培元 人与自然 中国哲学生态观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 0 0 4 3 6 2 3 苏州科技学院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于同j 明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生态伦理是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有其自然观和人性论根据 从时间上看 自然 先于人 人来自自然 从逻辑上看 人对自然本质的把握是以自身作为主体存在为前 提 人来自自然 却并不与自然直接同一 而是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基础 上与自然间接统一 因而 人自身既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又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 这 就决定人对自然本质的把握具有双重维度 即主客一体维度和主客二分维度 中国古 代哲学偏重主体一体维度 经典的表述为 天人合一 以这种自然观为前提 会从 自然和人自身双重维度把握人性 人同自然本源的同一性 决定了人是属自然的存在 这即为人的自然性 体现为对自然的适应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 还是类存在物 是 为自身的属人存在 这即为人的社会性 体现为对自然的改造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 前提 后者是前者的确证和实现 在 天人合一一的背景下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 关系综合体现为人性之善 这是儒家主流的人性论 即以天人的协同共生为价值取向 基于此 传统儒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王阳明作为明代大儒 研究他的生态 伦理思想 同样需要考察其自然观和人性论 正如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一样 以上的 分析为我们具体展开这种考察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框架 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他的观 点 亦能以辩证眼光自觉其思想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一 自然观 自然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万事万物背后蕴含的本性规律 万物 所 以自然而然 的自身生成变化之理 其二是用以指称 自然而然 不假人为的万事万 物组成的自然界 一 l j 作为现象的自然 它是事物的存在 作为本质的自然 它是事 物的规律 在王阳明的话语系统中 自然和天含义相近 但又有所区别 按冯友兰先 生的归纳 在中国文字中 所谓天有五义 日物质之天 即与地相对之天 日主宰 之天 即所谓皇天上帝 有人格的天 帝 日运命之天 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可奈何 者 如孟子所谓 若夫成功则天 日自然之天 乃指自然之运行 如 苟子 天论 篇 所说之天是也 日义理之天 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 如 中记载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 天下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 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日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 外 3 没有看花时 表征主体的 此心 和表征客体的 此花 是 寂 的 没 有感应和呈现 无所谓主体和客体的区分 看此花时 此花 在与 此心一的感应 中明白地呈现其颜色 此时 便有对 此心一作为主体和 此花一作为客体的自觉 他既非强调 此花 的客观性 亦非强调 此花 的主观性 而是强调 此花一与 此 心 的相关性 之所以重视这一点 是因他基于自然的有机整体性而把人理解为系统 性存在 这里 他自觉到了 看一的关键性 当然 他不明白 看 的实践性和社会 历史性 人类的遗传具有双重性 是 获得性的遗传一和 遗传性的获得一的统一 即 自然的遗传 与 文化的遗传一的统一 问 看 蕴含着表征人类社会实践过程 的历史文化积淀 并非一种纯自然的活动 忽视这一点 便会忽视 看 的类主体 性 片面强调个体主体性 他说 今看死的人 他这些精灵游散了 他的天地万物 尚在何处 5 当不能 看一时 此心 同与 此心 相关的所有 此物静也就归 寂了 从个体的角度可以如此说 这表征了意义世界的多元性 人是类存在 亦是个 体存在 实践活动生成的自然是属人自然 亦是属我自然 他对属我自然的揭示是对 个体性的重视和张扬 在当时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不仅是主客间 存在 亦是主体际存在 因此 从人类的角度则不可以这样说 l i 明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全二册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2 1 2 4 1 2 同上 第1 0 7 页 1 3 1 同上 第1 0 7 1 0 8 页 州孙正聿 哲学修养十五讲f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4 1 9 0 卸 明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全二册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2 1 2 4 6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王日j 明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从价值论维度看 王阳明看到了自然自身的目的性和对人的价值性 他认为 自 然有自身的目的 即 生物 元也者 在天为生物之仁 在人则为心 川 仁 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 1 2 j 天地未尝生意息 1 3 天地以生物为目的 这即人的目的 美国当代哲学家 环境伦理学家j 奥尼尔和m 罗兰兹把环境伦理学内在价值范畴的 含义概括为三种 第一 内在价值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 特征 第二 内在价值是非 工具性价值 即一事物以它自身为目的时 它就具有内在价值 第三 内在价值是客 观价值 所谓客观价值 是指它的存在不依赖于有感觉生物的意见 感受等等 它的 存在与评价者无关 4 对照内在价值的第二种含义 我们可以说 在王阳明看来 自 然是有内在价值的 不仅如此 自然的内在价值也即人的内在价值 这是他立足于本 体论维度的自然得出的结论 自然在具有内在价值的同时 还有对人的工具价值 一 方面 自然维持着人的机体存在 他说 故五谷禽兽之类 皆可以养人 药石之类 皆可以疗疾 5 另一方面 自然确证和实现着人的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 对人具有 对象性价值 就感性存在而言 他说 目无体 以万物之色为体 耳无体 以万物 之声为体 鼻无体 以万物之臭为体 口无体 以万物之味为体 6 人的感官机能 的存在和实现依赖自然 没有人与万物的感应 色 声 臭 味便无从产生 目 耳 鼻 口也不能成其为自身 就理性存在而言 他说 天地鬼神万物离去我的灵明 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 亦没有我的灵明 7 1 搿夫 物理不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 无物理矣 遗物理而求吾心 吾心又何物邪 一 伟 没有天地万物作为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没有物理作为人心的基本内容 人的理性 能力便无从生成和运用 离开作为感性对象的自然 人将无法表现自己的生命 从而 变成只在思想中存在的抽象物 总之 不仅五官感觉 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 实践 感觉 意志 爱等等 一句话 人的感觉 感觉的人性 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 由于人化的自然界 才产生出来 一阴 总的说 从本体论维度看 王阳明看到自然的有机整体性 从认识论维度看 他 看到自然的生成性和属人性 从价值论维度看 他看到自然的目的性和对人的价值性 概言之 自然是属人的生态性存在 对自然本质的这种定位 一方面使他难以离开人 i l 明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全二册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2 9 7 6 2 同上 第2 6 页 3 同上 第7 1 2 页 州张德昭 深度的人文关怀 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6 8 嘲 明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全二册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2 1 0 7 嘲同上 第1 0 8 页 1 7 l 同上 第1 2 4 页 嘲同上 第4 2 页 唧马克思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 0 0 0 8 7 7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王同1 明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来谈自然 从而看到自然的生成性 属人性和对人的价值性 另一方面也使他难以离 开自然来谈人 从而看到自然自身的先在性 客观性 规律性和目的性 因而 他能 够较为全面地把握自然的本质 当然 他还没有看到自然的实践性和社会历史性 这 使他对自然本质的理解带有朴素性 模糊性 抽象性 这是其自然观的局限性 二 人性论 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人心为自然之心 万物为自然之体 这样 系统性存在 的人是大生命的人 即 大人一 大人者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 家 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 小人矣 i 视自己为大生命的人会把 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天下如同一个具有血缘联系的大家族中的不同成员 所 有国家的人如同是一个人 如果从形体上区别你我 这是视自己为小生命的人 用现 代的观点看 大入一也可以称之为 生态人 生态一包含着以下几层意思 l 生态 是一种观点 2 生态 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3 生态一是一种关系 4 生态 是一种适应 5 生态 是一种导向 圆这里 主要是从系统的观点看 这样定位人 决定了他理解的人性是向自然生成的 王阳明说 夫心之体 性也 性之原 天也 一 3 l 心的本体是性 性的本原是 天 这里的天是义理之天 即 天理 他说 理一而已 以其理之凝聚而言 则 谓之性 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 则谓之心 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 则谓之意 以其发 动之明觉而言 则谓之知 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 则谓之物 打 4 性 心 意 知 物是 天理一的不同表现形式 王阳明把人性的本原归结为搿天一 直接依据主要是 孟子 中的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 一和 中庸 中的 天命 之谓性一 问接依据在于他把自然理解为有机整体 把人理解为生态人 这样 天理 体现为人性 便具有丰富的存在形态 从宏观看 性一而已 自其形体也谓之天 主宰也谓之帝 流行也谓之命 赋于人也谓之性 主于身也谓之心 5 天 帝 命 性 心是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其本质为天理 从微观看 性一而已 仁义礼智 性 之性也 聪明睿知 性之质也 喜怒哀乐 性之情也 私欲客气 性之蔽也 1 6 l 仁义礼智是性的本质 聪明睿知是性的禀赋 喜怒哀乐是性的表现形式 私欲客气是 性的遮蔽 这里 他以德性为性之体 以理性 情感 欲望为性之用 它们是体用合 l i l 明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全二册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杜 1 9 9 2 9 6 8 1 2 徐国祯 正确认识生态含义追求虽佳生态关系 j 林业经济 2 0 0 3 7 1 2 1 3 明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全二册 f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2 4 3 h 同上 第7 每7 7 页 1 5 同上 第1 5 页 嘲 明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全二册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2 6 8 8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的关系 王阳明以天理规定人性 就体而言 人性是至善的 至善者性也 性元 无一毫之恶 故日至善 一i l 在他看来 至善也就是无善无恶 不动于气 即无善无 恶 是谓至善 2 l 就用而言 则是可善可恶的 他说 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 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 可以为不善的 3 l 什么是善恶呢 他说 纯乎理而无人 伪之杂 谓之善 4 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 动气便是恶 5 纯乎理 和 循 理 是循天理 是善 至善 人伪之杂 和 动气 是从私欲 是恶 循天理包括 实心和实行两个方面 实心是情感上的真诚和欲望上的实意 实行是严格按照自己所 知的仪文节目去做 他说 事有始终云者 亦以实心为始 实行为终 故必始焉有 孝亲之心 而终焉则有孝亲之仪文节目 州6 知而不实行 行而无诚意 都不能称为 至善 他说 就如称某人知孝 某人知弟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方可称他知孝 知弟 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 便可称为知孝弟 刀 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 是当 便谓至善 即如今扮戏子 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仪节是当 亦可谓之至善矣 嘲至善是实心和实行的合一 即知行合一 实心较之实行更为根本 他说 此心若 无人欲 纯是天理 是个诚于孝亲的心 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 便自要去求个温的 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 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 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 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譬之树木 这诚孝的心便是根 许多条件便是枝叶 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 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一1 9 j 在此意 义上 他说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 m 王阳明以循理为善 动 气为恶 并非否定气的存在意义 理是本体 气是发用 二者是合一的 他说 理 者 气之条理 气者 理之运用 无条理则不能运用 无运用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 矣 l l 因而 性善依托气而显现 他说 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 若无气 亦无可见矣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 一 1 2 若是循天理 则气当动而动 固动而不 动 是善 若是从欲 则气动有不当 非自然之动 是恶 良知即德性之知 是不学而能 不虑而知的 它作为心的本体 也就是天理 王 i i 明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全二册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2 2 5 闭同上 第2 9 页 1 3 恫上 第1 1 5 页 i j 同上 第1 5 6 页 1 5 j 同上 第2 9 页 i q 同上 第1 1 7 5 页 1 7 l 同上 第4 页 同上 第3 页 1 9 l 同上 第3 页 i 嘲同上 第4 页 l j 同上 第6 2 页 1 1 2 l 同上 第6 l 页 9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王剐明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阳明说 良知是天理之虚灵明觉处 故良知即是天理 i l 天理以生生为体 以生 物为用 这样 良知亦以生生为体 以生物之用 其体用合一则实现了宇宙大生命的 生生不息 人性之善通过良知得以确证 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在欲望方面 良知的基本规定是生生 他说 良知 本自生生 今却又添一 个欲无生 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 虽佛氏之学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 只是一念良 知 彻头彻尾 无始无终 即是前念不灭 后念不生 今却欲前念易灭 而后念不生 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 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 2 良知的生生表现为生生不息 这即 天地之生意 亲亲 仁民 爱物都是从中生发出来 在王阳明看来 良知如同生命之 树的根基一样 自然有绵延不断的活力 他说 人孰无根 良知即是天植灵根 自 生生不息 一1 3 正是良知的生生不息 使得天地鬼神万物呈现出来 成为我们的生活 世界 他说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 生天生地 成鬼成帝 皆从此出 真 是与物无对 一刚正是良知的生生不息 使我们感受到鸢飞鱼跃所透露出的勃勃生机 他说 天地间活泼泼的 无非此理 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 一1 5 也正因为良知的 生生不息 人才能位天地 育万物 成为天地的主宰 成为天地之心 在理性方面 良知的基本规定是自知 他说 盖思之是非邪正 良知无有不自 知者 一 6 良知的自知表现为知善知恶 他说 良知只是一个良知 而善恶自辨 更有何善何恶可思 一c 7 l 知善知恶是良知 嗍 因为良知是中和的 过和不及是 恶 所以良知知善知恶 那么 善恶在物 还是在意呢 王阳明认为 善恶在意而不 在物 关于物无善恶 他说 天地生意 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分 子欲观花 则以花为善 以草为恶 如欲用草时 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 皆由汝心好恶所生 故知是错 一例这就是说 善恶来自人的好恶 站在自然界的立场 花草并无善恶 人从自身需要出发来评判花草的善恶是错的 关于意有善恶 他说 盖心之本体本 无不正 自其意念发动 而后有不正 l o 这是躯壳起念 容易动气生恶 即他说的 有善有恶气之动 刀 1 1 人不可能无好恶 怎么办呢 他说 圣人无善无恶 只是 无有作好 无有作恶 不动于气 然遵王之道 会其有极 便自一循天理 便有个裁 1 1 l 明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全二册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2 7 2 1 2 l 同上 第6 7 页 1 3 j 同上 第1 0 l 页 州同上 第1 0 4 页 i l 同上 第1 2 3 页 嘲同上 第7 2 页 1 7 l 同上 第6 7 页 i 町同上 第1 1 7 页 1 9 l 同上 第2 9 页 1 1 伽同上 第9 7 l 页 l i i j 同上 第2 9 页 l o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成辅相 川l 这实际上是一个共生尺度 把人和自然界的利益都包括在内 这样 他 就给善恶规定了一个标准 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 动气便是恶 b l 人只有反省自 身的行为活动 察其是否遵循共生尺度 才是知善知恶 也才能为善去恶 只有这样 人才能生活得快乐 他说 尔那一点良知 是尔自家底准则 尔意念着处 他是便 知是 非便知非 更瞒他一些不得 尔只不要欺他 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 善便存 恶便去 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1 3 1 在情感方面 良知的基本规定是中和 他说 喜怒哀乐 本体自是中和的 1 4 这种中和具体表现为真诚恻怛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 自然明觉发见处 只是一个 真诚恻怛 便是他本体 1 5 这种真诚恻怛指向大生命 是对作为生命整体的自然的 关爱和珍惜 见孺子之入井 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f 6 见鸟兽之哀鸣觳觫 而必有不忍之心焉 刀 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 嘲 见瓦石之毁坏而 必有顾惜之心焉 嘲 这种真诚侧怛之情也即一体之仁 他说 良知之诚爱侧怛之 处 便是仁 l o 当人心动于欲 蔽于私时 一体之仁便不复存在 他说 及其动 于欲 蔽于私 而利害相攻 忿怒相激 则将戕物圮类 无所不为 其甚至有骨肉相 残者 而一体之仁亡矣 刀 l 在王阳明看来 这种一体之仁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 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一 1 2 若没有真诚恻怛之情 良知也就不存在了 他说 无诚 爱恻怛之心 亦无良知可致矣 弦i l 习 生生不息 知善知恶和真诚侧怛作为良知三个方面的表现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生不息是基础 没有生生不息 便无知善知恶 更无真诚恻怛 知善知恶是提升 正因为这种知 使得人超越自身而成为天地之心 成为万物的良知 从而突破自身狭 隘的生存视域 真诚恻怛是整合 它来自生生不息之 生 与知善知恶之 共 是 指向共生的一体之仁 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才不断提升人类的道德觉悟和道 德境界 使得良知在更高层次回复自身 即作为一种生态良知而存在 所谓生态良知 是指人类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生物共同体的一员 把自身的活动纳入生物共同体的整体 明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 全二册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2 2 9 1 2 i 同上 第2 9 页 1 3 l 同上 第9 2 页 h 同上 第1 9 页 i j 同上 第8 4 页 1 6 l 同上 第9 6 8 页 1 7 i 同上 第9 6 8 页 同上 第9 6 8 页 例同上 第9 6 8 页 1 1 q 同上 第9 9 0 页 i j 同上 第9 6 8 页 i 垤j 同上 第9 6 8 页 l l 同上 第9 9 0 页 苏州科技学院硕 学位论文第二章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维持生物共同体和谐发展的深刻的责任感以及对自身 行为的生态意义的自我评价能力 l l j 王阳明以天理规定人性 以性善定位人性 以良知确证性善 这种人性实为生态 人性 人的意欲 理性和情感都是生态化的 是向自然生成的 这种理解是基于他的 自然观 基于他对人的系统性存在的定位 由于实践水平的限制 王阳明对生态人性 的理解并非以丰富的生态科学知识为基础 更多的是直觉式的体悟和形而上的思辨 由此把握到的生态人性被定位为先验的人性之善 从而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一转换环 节 这与他对自然实践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冷落是有关系的 生态人性是在实践基础上 生成的一种人性 人来自自然 自然对人的适应性决定了关爱自然的必要 人以自然 为对象 自然对人的不适应性决定了改造自然的必要 人和自然是间接统一体 人对 自然是在适应基础上的改造 是关爱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统一 就人性之善表征自然对 人的适应性和人对自然的关爱而言 这是应当肯定的 将人性之恶归结为私欲 这就 忽视了自然对人的不适应性和人对自然的改造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 这是他 人性论的局限性所在 总的看 王阳明将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亦是系统性存在 自然依赖人灵明的建构而呈现 人的灵明依赖建构的自然而存在 彼此相互生成 不 可分离 自然以生为目的 此目的通过人心张显 自然之目的即人之目的 自然的存 在出于自身的目的 这就是自然的内在价值 亦是入的内在价值 自然生养人的机体 是人的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确证的对象 具有对人而言的工具价值 换言之 自然是 生态自然 具有生生本质 这即为天理 人是生态人 亦具有生生本质 这即为人的 德性 作为天理的德性是人性的本质规定 欲望 理性 情感是人性的具体形式 循 天理而动 这是善 从私欲而动 这是恶 德性之知即良知 是人性之善的确证 具 体表现为欲望层面的生生不息 理性层面的知善知恶和情感层面的真诚恻怛 人的良 知作为生态良知 表征一种善待万物的生态人性 这就张显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第二章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应当层面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具体体现为局部的人对自身内在的知情意方面 和外在的取用万物行为的规范及整体的人对自身与自然理想关系状态的定位 追求 从逻辑上看 对整体的规范较之对部分的规范 对自身内在本质的规范较之对外在行 为的规范具有优先性 没有人与自然理想关系状态的定位 追求 谈不上对自身内在 本质的规范 外在依据此规范的行为活动也不会产生 从过程上看 通过对自身内在 i u 邓名瑛 论生态良知f j 伦理学研究 2 0 0 3 2 跖 1 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质的规范和外在依据此规范的行为活动 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理想关系状态 因此 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人自身内在本质的规范 对外在行为活动的规 范 对人与自然理想关系状态的定位三个方面 一 敬畏天理观 万物一体是人的本然存在 亦是人的终极追求 本质上是天理生生之体和生物之 用的合一 主体对对天理本体的自觉 便是敬畏 从字面上看 敬畏是崇敬且畏惧的 意思 王阳明说 夫君子之所谓敬畏者 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 乃戒慎不睹 恐 惧不闻之谓耳 i 君子所理解的敬畏 不是因祸患而恐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