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模块 农业科技及其政策的变化与调整研讨组成员 刘庆楷臧攀科李梦雅 本章的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农业科技及其政策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 从一号文件看农业科技政策第三部分 从三中全会以其它相关文件看农业科技政策第四部分 农业科技的发展前景 第一部分 农业科技及其政策的发展历程 拟解决的问题1 为什么目前的农业科技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的不断前进 2 为什么说科技促进年 稳粮增粮是关键 1 1农业科技的概念 邓小平同志说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 从狩猎到养殖 从采摘野果到种植 离不开劳动人民再生产中的探索和研究 今天 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 但是 我们不能忘记农业仍然需要发展 更需要科学技术 什么是农业科技 一 农业科技 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 包括种植 养殖 化肥农药的用法 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 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 二 农业科技政策以及目标内容农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而确定和落实的关于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的一系列战略 法规 规划 纲要以及相关的投资和制度化活动 具体包括对于制度化农业科研体系的构建 巩固和完善 对于农户应用现代科技的生计系统的同步提高和改善 以及对于两大系统之间联结体系 如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等 农业科技政策 对 三农 发展的意义 1 为农产品增产 特别是为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 为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 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 4 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1 2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政策 农业是 国民经济的基础 被称为人类的 母亲产业 早在远古时代 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赖以生存的根本 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 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 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 尤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由于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 生活和社会稳定 农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也曾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的进步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的进步 农作物的种植推广等方面 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悠久而漫长 从其发展历史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个阶段 原始农业发展阶段 传统农业发展阶段 随着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 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各自独有的特点 一 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特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向前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人类由采集渔猎的原始生存状态进入到原始农业 跨过了数千年时间 随着人类采集技艺的精熟和工具制造技术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 同时人口数量迅速增大 原始的采集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直至氏族社会的出现 集体劳动力的增强 使得农业生产成为可能 人类从此开始了由摄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巨大转变 据史料推算 到了母系氏族社会晚期 我国的原始农业经济开始产生了 及至夏 商 西周时期 原始农业在土地制度 农业经济结构 田间生产技术 农业生产理论及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具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父系氏族晚期 伴随着禅让制的废除 我国古代文明进入到了奴隶制社会时期 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包括夏商西周的几个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原始农业科技得到了巨大的繁荣和发展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工具及耕作制度的发展夏 商 周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萌芽时期 是原始农业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 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制度的改进和创新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这一时期 木石制农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出现了耜 钱 镈与铚等主要农业生产工具 同时 青铜农具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它的出现和使用 是这个时期传统农业萌芽的主要标志 也是作为青铜时代的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耕作方法和制度方面 刀耕火种的方式继续存在着 同时产生了称之为 耦耕 的耕作方法 但是这一时期的耕作制度任然没有摆脱原始社会农业种植工作制度的落后基调 我国农业仍处于熟荒和休闲农作制水平 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碎土的犁壁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还发明了新型播种工具 耧车 2 田间生产技术和初级农业科技理论的出现这一时期的田间技术发展 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施肥技术 中耕除草 虫害防治的逐步重视 以及垄作法的产生和播种技术的进步 灌溉排水工程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 其中很多描述这些的材料可以从 诗经 找到 中国农业史 中对其萌芽过程也进行了一番考证与推理 表明自流灌溉等方法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我国的历法学在这一时期诞生 夏代有 夏小正 历法诞生 商代历法在夏代的基础上 已渐趋完备 它把10天干与12地支组合成60干支 用60日一循环的方法记日 周代历法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此时期发明了以圭表测影法确定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的方法 此外 夏小正 还对物候 农业气象等只有有了一定的认识 3 农业经济构成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经济结构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萌芽 是一种多种经营模式的生产结构 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 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第587 这是我国传统农业实行以某种生产为主 兼顾其它生产 如养殖业 园艺业 家庭手工业等的特点 这一时期 种植的大田作物主要有粟 稻 麦 菽 黍 糜等粮食作物 植桑养蚕和种麻织布也已成为重要的农事活动和人们谋取衣被材料的手段 此外 人们在园艺栽培 家畜饲养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发展 当时人们种植的蔬菜有葵 茆 芹 韭 葱 菁 芥等 栽培的果树有桃 李 杏 梅 枣 栗 梨 猕猴桃等 家畜饲养有鸡鸭鱼牛马羊等 畜牧科技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阉割术的出现 从以上概况我们可以看到 在原始农业经济阶段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科技手段较为单一 生产工具以石木器为主 农产品种类庞杂而不精 社会经济结构简单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法制度的确立 产生了分封制的土地分配制度 从而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技术创新和传播 西周时期 经过周天子两次大规模的分封 把周族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入宗周东 南 北三方乃至中原荒芜地区 使得各诸侯国经济实力大增 最终无法驾驭各诸侯 中国的历史进入了诸侯纷争的新时代 原始农业经济此时已无法满足各诸侯国的需求 开始迅速解体 传统农业得以产生和快速发展 二 传统农业的发展及特点西周末年及至战国时期 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形成时期 其时 王室衰微 周天子名存实亡 各国征战连年 社会动荡不安 随着宗法制度的极大消弱 靠宗族血脉建立的社会体系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而新的以政治关系建立起来的体系 封建体系正在形成 土地分封制在这样的局势下土崩瓦解 再也无法满足激烈竞争下各诸侯国逐鹿中原的要求 由此土地逐渐被新兴地主阶级所掌握 重农思想也随着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而逐渐传播 受其影响 人们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各种农业经济理论也随之产生 正是这种重农思想的产生和推行 农业科技的发展得到了极大地推动 铁农具及灌溉农业的兴起 垄作制的完善 田间管理技术的精细化 以及农业资源的保护措施的产生和发展 这些都是构成传统农业的重要因素 他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到以上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着 我们知道秦并六国而一统天下 封建制度最终战胜了奴隶制度 从此长期存在与中国大地之上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由此开端 由封建土地国有制 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所组成的我国农业经济关系的基础由此形成 这种社会和土地所有制变化响着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 从历史时期来看 可以把传统农业的发展分为秦汉魏晋时期传统旱作农业阶段和隋唐至宋元时期的传统水田农业以及明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的深入发展阶段 1 传统旱作农业发展时期我国传统农业主要为旱作植物 水田耕作正处于发展时期 我们可以从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分布情况 作物主要种类 耕作技术及农业知识著作等方面来看 秦汉时期的农业区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区演变而来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龙门 碣石以北地区等北方旱作区 随着品种选则技术的提高以及外来品种的引进 这一时期的农作物品种在数量上有很大提高 耕作技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土壤翻耕技术 耕后保墒技术 作物品种选择技术 分期施肥技术 适时播种技术 中耕除草和旱地灌溉技术等诸多新的农业技术 同时 生产工具向着专业化 配套化 地区化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时期形成了以 齐民要术 为代表的关于农业科普技术知识的著作 农业构成演变为大田作物及畜牧园艺生产的多样化模式 历法及农业著作上产生了 太初历 完备了24节气等农业知识 出现了以 齐民要术 为代表的农业科普知识著作 2 传统水田农业发展时期由于历史原因 自唐 安史之乱 之后 北方旱作农业区陷入了困境 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国家财政不得不愈来愈依靠南方的水田农业 农业经济中心开始向南转移 由此促使南方水田农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跟以前的各时期一样 由于农业受到了君臣百姓一致的重视 很快以水田区耕作为主的传统农业又得到了发展 农业水利技术也在社会的重视之下迅速发展 农具在沿用以前的基础上产生了曲辕犁这一标志性的农具 而水轮的发明对灌溉排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同时地理 测量 和制图学的丰富为水利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其他的如农作物种类 栽培耕作技术 畜牧技术等都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 农业经济思想发展到这一时期 产生较为具体的谷价理论 救荒理论等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模式仍然是继承前代以创新 只是耕作中心由于历史的原因向着南方转移了 3 传统农业的深入发展阶段明朝至清朝前中期即公元1368 公元1840年 这一时期我国 传统农业生产在高度发展的同时 也产生了其本身不可能逾越的障碍 伴随着农民的日趋贫困化 佃农化 农业生产商品化成程度的加深 农业与商业 手工业之间关系的复杂化 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对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农业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色浓化了 在这样一种大的社会形态下 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 迫使人们为提高粮食总产量而积极努力 因此 这一时期 在封建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形下 无论农田水利 耕作技术 还是农作物种植构成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就 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农业科技知识在徐光启 农政全书 和清朝官方编制的 授时通考 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形成了完备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三 推动和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纵观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业从无到有 从原始到传统的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 并不是某一个社会或自然因素能够左右的 而是所有社会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 同时 影响各农业发展阶段的主要因素又有所不同 在原始社会时期 人们的社会活动能力较弱 摄取生活物资主要靠采集直接自然资源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巨大 因此这一时期影响人们生活劳作的主要因素在自然 也正是因为人与自然这一矛盾的不断发展和突出 人们不断向自然学习和挑战自然以满足生存需要 从氏族社会的形成开始 集体劳作的出现使得劳动工具和方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传播 农业从氏族社会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社会因素对农业的发展从此不断加深 至西周末年 社会开始动荡 各诸侯国征战连年 农业的发展受个国政策制度影响巨大 原始农业在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的情况下 得到了社会的集体重视 由此开始进入传统农业发展阶段 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 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我们可以看到各社会时期的政策和对农业的重视 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 战争 中人们竭力减小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而使人们自身能掌控的部分多一点 这一时期人们对农业不再只停留在生存需要上 而是对其进一步改造和创新以满足生活富足舒适的需要 因此可以说在传统农业阶段 社会因素对农业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1 3近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背景 一 农业新技术发展不断加快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 由于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植物杂种优势和遗传学理论的创立 带动了化肥 农药和杂交育种的应用 掀起了世界农业第一次技术革命 生产技术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跨越发展 使作物品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达15 30 20世纪后期 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的突破 掀起了世界农业的第二次新技术革命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dna重组技术成功带动了细胞工程 基因工程 酶工程以及转基因动植物育种等生物技术创新 使得许多新物种 新材料和新品种不断出现 计算机与电子网络的问世带来了信息技术革命 生态学理论推动了生态工程 生态修复和生态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世界已有6000多种植物组培再生植株 水果 花卉 薯类等作物的脱毒种苗使生产增产30 50 全球转基因植物面积达5000多万公顷 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90 以上的农作物都可能通过基因工程进行改良 总之 农业基础研究推动农业新技术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二 农业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随着科技的发展 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 陆地向海洋 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 生物化工 医药 能源等多产品生产方向拓展 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 最活跃 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 农业科学通过与生物科学的交融 从理论 方法 技术手段上加速传统农业科学及基础学科如遗传学 育种学 土壤肥料学 作物栽培学 畜禽饲养等的更新 推动交叉学科如农业生物学 农业物理学 农业气象学 农业工程学等的发展 促进农业新的分支边缘学科体系如农业生物工程学 农业能源学 农业环境学 农业信息学 核农学 太空农学等的构建 从整体水平 学科结构 应用领域方面把农业科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 农业工程技术和科技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材料科学技术 先进的制造工艺 工程技术 控制技术 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综合运用 农业工程技术也随之进入综合集成时期 相对完善的工厂化 智能化 自动化生产技术体系能够为农业减少甚至摆脱对自然条件和人类劳动的依赖程度创造条件 新型的农业机械将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农业机械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高度智能化的农用机器人数量将逐步增加 农业领域的各种行业 各个生产环节的农机具品种更加完善和系统化 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政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科技与经济发展一体化 科技产业化普遍被各国重视 并有了良好的发展 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结合在一段时期内将有很大发展 企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势必远远超过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2 1从1号文件谈农业科技及其政策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了9个以 三农 为主题的 一号文件 其中强调农业科技及其政策的年份有 2004年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要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 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 改革农业科技体制 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 继续安排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资金 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 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 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 引进和推广等资金 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 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 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 科技园区 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 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 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 推广 2006年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在机构设置 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 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 国家在财税 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 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 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 动植物疫病防控 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 推广 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 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 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 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 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 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重要农时 重点作物 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008年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 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 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 前沿性研究 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 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 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 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加快构建网络健全 队伍稳定 保障有力 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抓紧落实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 继续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 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范围 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 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 加快研制高效安全农药 兽药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基础工作 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 科技带头人 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 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 以创业带动就业 实现创业富民 创新强农 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 支持高等学校设置和强化农林水类专业 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 按照求实效 重服务 广覆盖 多模式的要求 整合资源 共建平台 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推进 金农 三电合一 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 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 在全国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 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005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 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要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 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国家基地的创新能力建设 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 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 继续实施 种子工程 畜禽水产良种工程 搞好大宗农作物 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 从2005年起 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 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 优先扶持优质高产 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 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 认真组织实施 科技入户工程 扶持科技示范户 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 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 国家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承担关键技术的引进 试验 示范 农作物病虫害 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 预报 防治和处置 农产品 5 09 0 02 0 39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 监测和强制性检验 农业资源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 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 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职能 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 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 同时 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 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 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 对农技推广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 鼓励各类农技推广组织 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 2007年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 加强国家基地 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 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 支持农业科技项目 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 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和中试熟化 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 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 以示范户为核心 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推进农科教结合 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增大国家富民强县科技专项资金规模 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要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 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 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补贴试点 加快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 积极推广集约 高效 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 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 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 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走符合国情 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 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 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跨区域的机耕 机播 机收作业服务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深入实施 金农 工程 建立国家 省 市 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 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 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 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服务模式 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 2009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多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 重点支持关键领域 重要产品 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 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整合科研资源 加大研发力度 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 抗逆 高产 优质 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 并促进产业化 实施主要农作物强杂交优势技术研发重大项目 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加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 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技推广一线工作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培养新型农民 采取委托 招标等形式 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 2010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 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 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 在科学评估 依法管理基础上 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 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 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 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 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中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 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 积极发展多元化 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 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 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 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 支持秸秆还田 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 2011年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 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 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 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 2012年新世纪第九个 中央1号文件 继续聚焦农业农村 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 文件指出 着眼长远发展 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面向产业需求 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打破部门 区域 学科界限 有效整合科技资源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推动产学研 农科教紧密结合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 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 健全现代院所制度 扩大院所自主权 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文件强调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以农产品为单元 以产业链为主线 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 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 试验示范 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此外 文件还提出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 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等 综所上述 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突出表现在新时期新阶段九个中央一号文件中 较早提出农业科技创新是在2004年的一号文件里 从2005年到2010年一号文件分别指出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等 2011年一号文件是专门论述水利改革和发展的 文件指出 要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相比之下 2012年一号文件农业科技创新论述最多 论述最深刻最全面 因为文件的主题是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文件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 其中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构成文件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 文件分别从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等五个小节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刻阐述 这是历年一号文件中不曾有过 并不多见的 可见 我们党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化 更加系统化 2012年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为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 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第三部分 从三中全会以其它相关文件看农业科技政策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 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我国农业迅速蓬勃发展 到现在 中国已彻底告别了农产品供给绝对短缺时代 特别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把实施科教兴农确定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世纪发展必须坚持的十条方针之一 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在教育 对依靠科技进步 筹划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作了精辟的论述 提出了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目标与任务 对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全面部署 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旅 决定 是指引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我们科技部门今后行动的纲领 学好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 对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加快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的决定 高瞻远瞩 统筹农村改革发展全局 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的认识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决定 强调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为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重要内容 一 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 二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科技创新 三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一 加强农业科技攻关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支撑 二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展 三 加强与改善民生相关的技术开发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 加强农业基础性 前沿性科学研究 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五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人才培养 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 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一 加强城乡科技统筹 推动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 二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营造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 深化改革 创新农业科技的体制和机制 四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基地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五 坚持大联合 大协作 共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近几年的1号文件和三中全会精神从不同方面着重强调了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 以及农业科技道路的实现途径 但在具体的实现道路上 又有诸多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现以河南为例 谈谈农业科技道路的瓶颈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 在解决1亿人口吃饭问题的基础上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我们也应看到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形势下 我省还没有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 在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存在诸多瓶颈 1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与现代农业高科技需求的矛盾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现代化 现代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具有接受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素质和技能 现在河南省农村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 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 与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形势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相比 还有相当的差距 河南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 主要表现为文化水平低 思想观念守旧 接受 应用农业新技术和新的农业经营模式的能力差 职业技能不强 缺乏 科教兴农 的意识和紧迫感等 调查表明 我省农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超过80 反映出河南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 文化素质作为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因素 首先 它直接影响到农民接受和使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 在我省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这种影响会进一步放大 其次 它影响农民的市场判断及信息处理能力 一方面表现为市场风险意识差或遭遇损失以后的加倍保守 决策盲目性大 如2010年的生姜大蒜价格疯涨后农民的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造成今年价格暴跌 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市场规范意识 加上我省市场体制不健全 一些中介组织对农民的利益进行侵害等 另外 文化素质不高还直接影响农民走向联合与合作的自觉性和能力 进而影响农区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成为了制约我省农区农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2 左右 与部分发达国家70 以上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传统农区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 我省农业科技发展滞后的弊端表现在首先农民接触和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较少 科技素质较低 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使传统农区局限于低水平 小规模 低效益的生产经营模式 其次 我省的农业科技人才短缺 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历结构看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相当少 大多数人员是中专及以下 从年龄结构看 普遍年龄偏大 大多数是35岁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 从职称结构看 初级人才多 中高级人才少 比例偏低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 主要集中在种植业 畜牧兽医 农机等传统行业 真正从事农产品加工 营销 工程 建筑和高新技术等新兴行业与科技原创的研发人才不多 从知识结构看 河南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的多数人较熟悉传统农业的栽培 饲养等生产技术 不熟悉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衍生农产品产业链 依靠高科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再次 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弱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较 我省现行的农业推广是采取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突出的问题是科研 教育 推广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 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 40 与发达国家的70 80 相差甚远 最后 我省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低 我省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远低于世界发达农业国家平均水平 也低于国内其它科研领域的平均投资强度 此外 农业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农业生产中对产后流通领域的科研工作重视不够 造成了农产品流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农产品流通加工业的发展动力不足 物流加工技术水平落后 从近几年传统农区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看 决定产业化进程快慢的往往不在于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 而是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 我省传统农区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还只能满足于落后的传统小农经济 对大规模的农区土地经营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缺乏先进的科技知识 导致了目前农副产品生产处于低水平的饱和状态 难以形成各有特色可占领全国市场的优质品牌 造成我省农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缓慢 以水利灌溉和农药喷洒为例 由于农民的劳动素质低下 一些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得不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农业灌溉大部分采用大水漫灌 灌溉水利用率低 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 由于缺乏科学的生产常识 我省农业生产中单位面积农药 化肥的消耗量均远高世界发达农区平均水平 要从根本上破解制约我省现代农区农业发展的问题 亟须大批的拥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者 我省传统农区农业要在资源 人口 环境的重负下完成其承担的使命并谋求自身的发展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实施 科教兴农 就具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农业既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又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应用 而这些都需要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的人才去实现 2 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整体推进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的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见端倪 由于当时生产率水平低下 农业技术落后 该问题没有显得十分迫切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以及大型机械设备广泛应用到农业中 特别是鉴于国外先进生产理念及实践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也开始探索和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 产业化 专业化 这种分散经营的发展模式就严重阻碍了我省现代农业的整体推进 在农业的保障性发展阶段 农业基本上属于传统农业 在传统农业中 小规模农户经营无论从适应性还是维持性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优势 而当农业转向现代农业时 仅靠适应性和维持性远远不够现代农业的竞争性 效益性 专业性特点突出 这一点正是小规模农户所不具备的 另外 由于我省作为农业大省 人多地少 一直重视单位面积产量 大宗农作物除个别品种外 单产已达到世界较高水平 但由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递减 化肥和农药的边际收益递减 我省耕地生产率提高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况且很多发达国家已开始转向鼓励粗放生产 不用化肥和农药 的绿色农业了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 我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而且低于其他省份水平 如果我们继续沿着重视土地生产率不重视劳动生产率的路子走下去 土地规模约束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和停滞的被动局面无法改变 继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也将因此变成空话 因此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改变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面 促进现代农业的整体推进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土地经营规模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志仁将农业经营规模归结为五大类 分别为超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超小型 河南省平均每人占有常用耕地面积约为0 07公顷 是典型的小规模经营 属于超小型 我省小农经济有精耕细作的良好传统 数十年来 我省在小农经营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工作 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高 但人们发现 当农业进入一定阶段 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需要在新的广度和深度应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时候 便很难有进展 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 生产规模小而分散 农产品产出有限 产供销容易脱节 农业效益低下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 农户直接面对市场 无法回避交易成本高和风险大的弊端 而且在提高农产品质量 创建品牌 推广先进技术等方面也受到限制既不利于参与市场竞争 又难以适应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要求 所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省农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传统农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 要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整体推进的矛盾 土地的适度集中是关键 土地集中难 是现实的矛盾和问题 但土地适当集中也有基础和潜力 农村大批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有大量的土地闲置和荒芜 农村合作组织的出现 为土地适当集中实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但是 实现土地适当集中 农民自发组织的能力弱 依靠政府组织 运用行政手段相当乏力 这就导致 一方面存在大量的无人耕种 无力耕种 不愿耕种的闲置土地 一方面是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对土地集中和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但是 也应看到我省在土地规模经营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目前已出现的土地集中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租赁制 农民将土地直接出租给园区经营者 项目区经营者根据土地质量等级 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 返租倒包制 项目区管理者 经营者将项目区分成若干功能小区 再转包给企业 农技人员 农户经营 划拨制 由政府将整治过的土地划拨给有关部门 再进行综合开发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 使农业土地从分散向集中转变 引导我省农业步入逐渐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 我省传统农区农业就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 深加工环节薄弱与农产品增值需求的矛盾农业增值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工转化 造成我省农业经济效益低 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农产品加工滞后 加工转化增值率低 而农产品转化增值困难 直接影响到农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 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 第一粮食加工转化大省 第一肉制品大省和全国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 肉类和调味品的生产基地 形成了粮食制品 肉制品 乳制品 果蔬 油脂和休闲食品等六大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已占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 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并形成了以鹤壁 信阳为重点的禽肉 漯河 周口 许昌为重点的肉类 郑州为中心的食品加工 驻马店 周口为重点的芝麻 三门峡为重点的果汁 郑州 开封为中心的大蒜 南阳 商丘为重点的辣椒 信阳为重点的淡水水产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区域 然而 这并不能掩盖我省深加工环节薄弱的事实 2011年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中食品饮料行业品牌数量是82个 而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却只有双汇 思念 三全 莲花四个企业入围 我省品质好 科技含量高 深加工 高附加值的 高 精 尖 新 产品不多 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不多 销往省外 国外的产品不多 加之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 大多以鲜 活 货 原材料 粗加工品出售为主 致使产品销售市场的半径不大 竞争力不强 经济效益不高 其他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还不够大 产品质量档次还不够高 与农业生产和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从横向看 产品研发能力低 新开发产品少 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 纵向看 产品深加工度不够 加工转化增值率低 资料显示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1 4 1 生产的食品仅占消费的25 农产品加工程度只有45 而发达国家这三个指标分别达到3 1 90 90 农产品加工大多为初加工 精深加工程度较低 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的比例仅为1 0 8 超过二级的深层级加工很少 以致产品种类少 加工增值低 发达国家大多要进行二级加工和多级加工 产品种类超百 平均加工增值比例已达3 1 如美国粮食加工增值达14倍 而河南小麦加工能力虽然占小麦生产总量的2 3 但主要还是以面粉加工为主 而且产品品种少 档次低 与其他省份相比 如吉林的大成公司可以加工出变性淀粉 淀粉糖 赖氨酸 化工醇等系列产品 而河南还主要是把玉米加工成饲料 把红薯 小麦等粗加工后向外销售 附加值较低 农产品加工品种单一 增值低的仅为0 2 1 高的也不过1 1 以致农产品中大多数有用物质和元素流失 不仅加工增值效应没发挥出来 还鲸吞了超量的初级农产品 致使农村土地生产负担加重 农业资源消耗过大 形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动的 负效应 这突显出我省农产品深加工环节的薄弱 也制约着农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通过农产品深加工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是目前发达国家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 也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差距之所在 由于我省农产品的总体质量不高 加工技术落后 加工深度不够 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 其附加值低 经济效益低下 4 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与设施不配套运转的矛盾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一个特征 就是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和技术含量为主的全方位竞争 农产品竞争力的强弱 不仅取决于农产品的价格 还要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优势 我省现阶段农产品总体质量水平较低 特别是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不优与自身污染并存 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 优质化 绿色化的需要 在国内市场竞争力不强 究其原因与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设施不配套有很多关系 表现在 1 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合理由于目前我省沿用的农业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 许多农业管理措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整个农业管理体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这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安全监控工作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机构共同负责 一般情况下地方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直接对当地的本级政府负责 接受中央机构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部分政策措施难以适应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 同时 目前我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并不是根据行业的现实情况出发的 农产品行业组织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 农产品行业与消费者的沟通也比较少 行业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 另一方面 我省乃至全国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即便一部分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问题比较重视 由于消费者组织还不健全 也缺乏有效的参与监督的途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可操作性差 中国虽然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但这些法律对农产品质量仅做了一些概要性规定 由于出台时间早 标准低 覆盖面窄 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的出台是我国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的有益补充 但与其他相关的法规存在着相互交叉和矛盾 执行主体之间未能协调一致的问题 现有的法律制度下也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以及法律的执行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 目前 我省在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 促进农产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和连续性 往往是 亡羊补牢 的方式 根本不可能消除农 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安全的问题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由于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发展起步晚 底子薄 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不同行业间制定出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上难以协调和统一 同一对象存在多项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对蕃茄 食品卫生系列国家标准规定了48项安全指标 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要求国家标准规了36项指标 无公害食品茄果类蔬菜 规定了24项指标 4 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不成熟我省虽然已初步形成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但农产品检验监测机构仍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 从检测体系的构成来看 企业的自我检测应当是食品安全检测的主要方式 行业中介检测和政府检测是企业检测的补充 我省主要是政府机构的强制性检验检测 而食品业者自身的检验监测意识不够 一部分企业甚至以制假售假作为获取利润的方式 目前我省相当数量的食品企业不具备产品检验能力 产品出厂不检验 从监管方式来看 发达国家通常都建立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对食品实施 从农田到餐桌 的全过程监管 而我省目前对农产品安全监测的投入十分有限 传统式 突击式和运动式抽查较多监管监测工作不能全程化 日常化 导致有害农产品生产销售依然普遍 5 认证体系不系统 与国际体系不接轨我省认证体系发展的时间还不长 在认证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认证技术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760-2024锆及锆合金管材超声检测方法
- 股东代持股协议书
- 2024年度虚拟化服务器租赁与桌面云服务协议2篇
- 化工设计-ASPEN软件:ASPEN PLUS模拟软件简介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过关训练课件
- 2024年度居间人工程保险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智能化弱电工程合同2篇
- 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与灯具安装(2024年度)合同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时1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教学课件
- 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 国开(浙江)2024年秋《中国建筑史(本)》形考作业1-4答案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第9课-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中职专用】《中国历史》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个人嘉奖登记(报告)表(无水印)
- 大队委竞选课件
- 基于PLC的燃油锅炉控制系统设计毕设设计说明书论文
- 小学生垃圾分类(全)(课堂PPT)
-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办法
- 电度表检验报告格式(共4页)
-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煤矿信息表
- 智慧城市-西安市城市运行大数据平台可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