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见学生用书P173),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的组成部分。,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二、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稳定的联系。,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2)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答案】意识意识客观实在性规律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物质体系生产方式物质性变化过程运动物质物质根本性质运动相对静止本质的必然的客观的被消灭规律规律规律,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点评:观点错误。联系。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区别。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外,还有其自身个性。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我们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看不到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典例】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指:金、水、木、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大自然产生变化,这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今天看来,哲学上讲的物质与“五行”之间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物质是对“五行”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五行”是物质的具体表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A.B.C.D.,【解析】“五行”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与“五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正确,当选;物质是对所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错误;物质与“五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错误。,【答案】A,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是对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客观实在相对于意识来讲,是第一性的东西,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物质世界,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外延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而且指向主观世界。客观存在性不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特点。对于我们的思想,我们只能说是客观存在,而不能说是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点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客观存在性。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典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会产生意识。这里的“客观存在”()。,就是客观实在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就是客观事物就是物质,A.B.C.D.,【解析】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就是客观事物,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而且指向主观世界;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正确,错误,故选B。,【答案】B,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不是绝对不动。静止是指绝对静止,否认事物是运动的,属于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承认静止就是静止的观点。,点评:静止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典例】“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刻舟求剑中的楚人错在()。,A.不承认静止B.不坚持静止的观点,C.承认静止D.认为静止就是绝对不动,【解析】刻舟求剑的楚人错在没有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D当选。,【答案】D,、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发明、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点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人类造福。人可以发现,【典例】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科研人员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这说明()。,地震的发生无章可循人在地震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地震规律的存在和作用都是客观的,A.B.C.D.,【解析】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观点错误;科研人员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这是由于实践水平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对地震还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说明,地震规律的存在和作用都是客观的,入选。,【答案】D,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通过它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唯心主义、一切旧唯物主义是泾渭分明的。全面准确把握物质概念就要认识到()。,物质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是抽象的物质是可知的,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了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可知性,A.B.C.D.,【解析】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感觉、思维、认识,它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错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所概括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可知性,错误;正确地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答案】C,2.科学家曾预言“暗物质”的存在。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我们能够“看到”的、包括用仪器探测到的只是大约百分之五的宇宙。剩下的“地盘”上,看似是一片虚空,却无时无刻不在释放神秘而强大的引力。“暗物质”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A.科学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人的认识总与客观规律相一致,C.世界的本质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解析】题干中的暗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一种,它的存在表明我们生存的宇宙并不是虚空,而是有着巨大的能量,这种暗物质表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答案】D,3.“生命在于运动”,珍惜生命,自然离不开运动,运动本身为人们指明了预防疾病、消除疲劳、获取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下列与“生命在于运动”所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解析】四个选项中,只有C与“生命在于运动”所体现的哲理是一致的,即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答案】C,4.人类在地球上出现是大约350万年到500万前的光景。而在距今3.6亿年前的泥盆纪,昆虫就开始兴起了。按“先来后到”的规则,昆虫比人类资深近100余倍。在人类出现以前,它们就占领了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只是藏得太隐蔽而不为人知。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影响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就是自然物,A.B.C.D.,【解析】人类在自然界打上了自己意识的深深烙印,故说法错误;自然界是物质的,但哲学上的物质并不仅指自然物,说法错误;由题干可以得出的结论。,【答案】B,(见学生用书P175),1.哲学的物质概念,(1)自然界的物质性(5年1考),(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5年0考),2.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5年1考),(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5年4考),3.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5年2考),(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5年4考),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自然界的物质性: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偶尔涉及,但在复习中还应注意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又要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20)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B.C.D.,【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知识。人们从美食中可以体味到文化的意蕴,表明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具有同一性,正确表述了这种同一性;中“总是”,中“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表述错误。,【答案】C,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近年高考很少涉及本考点,要注意理解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近年高考偶尔涉及此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方面考查物质离不开运动,在运动中存在;另一方面考查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2011年浙江卷,27)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B.C.D.,【解析】“互相抵消”“保持稳定”,只涉及事物动中有静,未涉及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所以没有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动态稳定,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也说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符合题意。,【答案】B,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近年高考此考点考题设置较多,往往联系有关的生活实例、诗词名句进行考查,考生在复习时要深刻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2012年江苏卷,27)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解析】无常只承认世间万物运动的绝对性,而诗的标题表明这种绝对的运动是我们无法把握,不能捕捉的,这明显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相对静止。和此诗蕴含哲理相近的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是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A、C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说明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与诗中的哲理不同。,【答案】B,(2)(2011年江苏卷,26)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解析】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不停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反映了事物的静止不是绝对的,静中有动,A符合题意。,【答案】A,(3)(2010年天津卷,10)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水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解析】最初5年在地面看不见毛竹生长,但它在地下生长,钻出地面后快速增长,这反映的是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说法绝对化;C、D与题意不符。,【答案】A,(4)(2010年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解析】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错误;D与题意无关。,【答案】A,1.规律的概念:近年高考中此考点试题涉及较少,主要考查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考生在复习时要着重把握规律这三个特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2010年浙江卷,3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了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A.B.C.D.,【解析】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故入选;事物处于联系之中,故入选;说法绝对化。,【答案】C,(2)(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规律含义的理解,“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推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某些具体的经验说成是规律是不严谨的。,【答案】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是一个高考常考考点,高考命题时往往会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主要考查方法论。,(1)(2014年天津卷,5)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如此创新,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解析】本题属于漫画启示类试题,漫画蕴含的意思是我们在创新中应该怎么做。如此创新给我们的启示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要从实际出发,A、C不符合题意,D正确;漫画是讽刺“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中不能脱离实际,故B不符合题意。,【答案】D,(2)(2013年北京卷,27)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家长使孩子超负荷,导致孩子没学到东西,说明家长没有遵循孩子成才的客观规律,B符合题意;矛盾是普遍存在的,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观点错误;C、D与题意无关。,【答案】B,(3)(2012年江苏卷,28)下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A.分工协作B.勇于创新,C.尊重规律D.依靠群众,【解析】本题漫画讽刺了现实中一些拆东墙补西墙,不尊重规律,从主观愿望出发,从局部利益出发,而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现象,所以选C。,【答案】C,(4)(2011年江苏卷,24)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解析】题干意思是说,天不因为人们厌恶冬天就不要冬天,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路途遥远而失去广阔,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符合题意;A、B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生理机能,C错误。,【答案】D,识外,还要把握以下重点知识,特别注意领会其中包含的技巧方法。,(见学生用书P177),根据考情和考向来看,备考本课考点除了紧扣教材掌握基本知,【应用举例】既是有神论者,又是物理学家的霍金,在他一本新书大设计出版时称,他不再相信上帝创造宇宙的说法。新的科学理论显示,解释生命起源的“自然发生论”完全可以接受。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既不是偶然事件,也不是上帝创造,只是物理法则的必然结果。这表明()。,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天然盟友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规律是永恒存在的神创论和大爆炸论都是人类对世界产生的推测,A.B.C.D.,【解析】材料强调自然界是客观的,其产生和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由神创造的,所以正确;错误,规律不是永恒的,其发生作用具有条件性;错误,神创论从根本上是错误的。,【答案】A,(1)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2)物质除了运动这一根本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角度来说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换言说是“客观实在”怎么样的问题。,(4)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主体。社会运动的主体是生产方式,思维或精神运动的主体是人脑。,【应用举例】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是()。,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解析】慧能的这一观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认为运动是人思想观念的运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B。A、C、D观点都不符合题意。,【答案】B,(1)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路线、方针、政策、制度等既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又要因时而化,与时俱进,修改完善,使之符合变化发展的实际。,【应用举例】下列选项中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体现的观点一致的是()。,A.“白马非马”,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C.“飞矢不动”,D.“坐地日行八为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解析】“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体现的观点都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故选B;A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C是否认运动的绝对静止论,D体现了物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皆与题意不符。,【答案】B,(1)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4)规律是客观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的不可违抗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应用举例】下列选项属于规律的是()。,A.行车靠右行,红灯停,绿灯行,B.喜鹊叫喜,乌鸦叫丧,C.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D.太阳东升西落,(1)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是主观的,都不是规律。,(2)规律的作用有积极、消极之分,但规律无好坏之别。,(3)思维规律也具有客观性,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解析】A是人制定的交通规则;B是主观臆造的联系;D是外在的现象的联系,故A、B、D都不是规律;C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符合题意。,【答案】C,(见精练案P93),(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下面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物质概念就是各种具体物质的总和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B.C.D.,【解析】题干阐述了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的说法符合题干要求。将哲学上的物质看成是具体形态的机械相加,是错误的。与题干无关。,【答案】B,2.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由此可见,这三位哲学家()。,都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都坚持了唯物主义世界观都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都否认了社会的物质性,A.B.C.D.,【解析】三位哲学家都把物质等同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些观点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故选,错误;观点材料无法说明。,【答案】C,3.在农村,平均主义大锅饭曾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后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这一状况得以破解;今天,为了土地的集约经营、适度的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土地的效益,形成了土地流转制度。每一次的变革,生产力都是最大的推动者。这表明()。,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统一的,B.生产关系反映一种经济利益关系,C.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生产关系确定,D.生产关系是主观的,人们可以任意选择和发展生产关系,【解析】材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A正确,C排除;B不符合题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并不是由人们任意选择的,所以C错误。,【答案】A,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真空磁场社会经济制度作息时间表阶级物理学,A.B.C.D.,【解析】是主观的,都属于物质范畴。,【答案】B,5.我们说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因为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中()。,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没真正起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并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与人加强了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A.B.C.D.,【解析】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错误;不符合题意;正确地说明了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原因。,【答案】C,6.脑子也是“用进废退”的,下棋打牌、读书看报、笔耕著述、思考问题,意在健脑,“勤于用脑”与“勤于锻炼”同样重要。脑子“用进废退”蕴含的哲理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承担者,A.B.C.D.,【解析】脑子“用进废退”,说明了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答案】A,7.“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与诗中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解析】“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符合题意;A、C属于唯心主义运动观;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答案】D,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D.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解析】题干说的是“万物在概念中运动”,强调了运动的存在,但是没有看到物质才是运动的主体,所以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故B符合题意。,【答案】B,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界的存在发展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A.B.C.D.,【解析】荀子这句话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尧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这说明了观点,故选D;观点不符合题意。,【答案】D,10.首届中国科技政策论坛会议指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有“三个不变”,即:改革针对的基本问题没有变、对创新主体制度变革和能力建设的探索没有变、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变。但不变的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变了,问题的内涵变了,改革的措施也在不断深化。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变与不变体现了()。,A.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规律是不变的,现象是多变的,C.事物是绝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统一,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解析】三十年来,时代变了、问题的内涵变了、改革措施不断深化,这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科技体制改革的“三个不变”,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A入选;规律是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有相对稳定性,但规律不是不变的,B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说法错误;D谈的是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不符合题意。,【答案】A,1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C.认识规律必须以发挥能动性为基础,D.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解析】题干中的“农时”等是规律的体现,题干说明了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正确;A不符合题意;B、C错误。,【答案】D,12.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合作,为一种细菌重新编写了完整的基因组编码,并提高了其抗病毒能力。这个研究标志着人们首次能改变一个生物整个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编码。这项研究也为重新编程其他生物的基因组带来了光明前景,并对生物技术行业带来巨大影响,可能开辟出全新的研究与应用之路。这表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盆花行业运行态势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电极箔产业发展趋势规划研究报告
- 2025山东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幼儿戏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原理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何氏医学院《运动选材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工程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计量大学《文学批评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食品营养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湘教版初中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三 天气与气候
- 四级人工智能训练师(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及答案
- 运用HFMEA品管工具优化临床安全输血流程医院品质管理获奖案例(护理部联合临床输血科信息处)
- 《商务沟通-策略、方法与案例》课件 第八章 求职沟通
- 法律思维及案例培训
- Meta分析高分文献汇报课件模板
- 养老院各职位岗位职责
- 市政工程混凝土排水沟设计方案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燕窝采购合同模板
- 小学五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odule 5 模块测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