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_ 刖吾 早在少年时代,古代文学作品关于清官断案的故事、影视剧播放的法庭审理等, 引起我对诉讼的浓厚兴趣。1 9 7 8 年参加教育工作,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 余,我翻阅学习了大量法律文献,立志有所收获。1 9 9 0 年至今在省辖市人大常委会 制工作委员会和信访办公室工作,又学习了法律专业专科、本科课程,还多次聆听 国知名法学专家学者的讲座。1 9 9 3 年参加全国统考获律师资格,1 9 9 6 年至今被安阳 依法治市领导小组连续聘为市普法讲师团讲师,经常在五县( 市) 四区和市直单位 中心组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执法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法律辅导。1 9 9 8 年出版第 部法律专著并获省奖,对法学特别是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现行民诉法颁布实施了多年,民事再审程序当初的立法指导思想和司法理念已经 再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再审程序不仅与审判监督程序分不清、道不明,而且具体 度设计方面存在着再审程序发起主体多元化,再审发起事由不确定,再审的审级无 等诸多蔽端,尽管最高司法机关通过司法解释对民事再审的次数进行了限制,“再审 限”的缺陷也只是得到了些许的克服,再审制度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不能发挥 应有的作用和效能。结合笔者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长期从事法制工作、信访工作, 常接待人民群众对法院生效裁判反复申诉的实践,深感民事再审程序亟需尽快进一 完善。因此,本文拟从理论上对民事再审程序的概念加以界定,澄清再审制度应有 立法理念,并对构筑民事再审程序的具体制度提出一些建议,对民事再审程序的健 和完善以及司法实践的规范和有序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粗浅见解,以资参考。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法的方法对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其核心在 于对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提出思考和建议。民事再审程序是我国司法制度中设立的 、二审程序之外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审判程序,设立该程序的初衷是旨在对已经发生 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其确有错误,通过法定程序最终得到纠正而获得救济。 但由于受制于立法时各种体制的束缚,民事再审程序设立的缺陷与不足随着我国各种 体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也随之凸现出来,已严重影响了司法独立的程序公正。本论文 主要从理论上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加以界定,对现行民事再审程序 予以评价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澄清民事再审程序的立法理念。对我国民 事再审程序的重构提出完善的必要性、迫切性及其意义,对民事再审程序的健全和完 善以及司法实践的规定和有序进行研究,对改革和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提出提议, 对构建我国再审程序提出立法构想。 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现行民事再审程序的理论基础予以概述,阐述了现 代民事再审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 的概念、意义及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对比的方 法,对国外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程序的历史沿革和我国现代民事再审程序立法和实践 进行考察,找出它们的差异。第三部分论述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了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体系和相关法律规定以及我国现代民事再审程序的特点和 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审制度本身存在的几个矛盾。第四部分分析了我国民事审 判监督程序改革和完善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对改革和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提出了具 体的设想和建议,并提出了关于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立法构想。 关键词:民事再审程序、完善、立法建议 2 s y n o p s l s r e l a t e dt h e o r i e so ft h eu v i lr e t r i a lp r o c e d u r ei no u r c o u n t r ya v es e u d i r d i nt h i sa r t i d c l ew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c o m p a r e t h en u c l e a si st or a i s e t h i n k i n g s a n d s u g g o s t s t op e r f a tt h e a v i lr e r v i a lp t o c e d u t r ei no u r c o n u t r y t h e c i v i lr e t r i a l p r o c e d u r e is i n d e p e n d e n t f r o mf i r s tt r i a la n d s e c o n dt r i a l p r o c e d u r e i nc h i n e s el a w s y s t e m t h ep u r o p s e t of o u n dt h is p r o c e d u r e i st oc o r r e c tt h em i s t a k e si nv a l i dc o u r tv e r d i c t s l i m i t t e d b y k i n d so f s y s t e m s o f l e g i s l a t i o n ,h o w e v e r , i n a d e q u a c y i nc i v i lr e t r i a l p r o c e d u r ea p p e a r sa l o n gw i t hk i n d s o f s y s t e m r e f o r m s i no u r c o u n t r y , a n di to b s t r u c tt h e i n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j u s t o f j u d i c a t u r e t h i s a r t i c l ei n t r o d n c e s t h e a p p e l l a u ta n dt h e o r y o fc u r r e n tc i v i lr e t r i a l p r o c e d u r e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a f t e r aa n a l y s ea n de v a l u a t et h ec u r r e n tt h e r ea r e s o m e p r o b l e m s i ni t i ti s a n a l y s e d i nt h i sa r t i c l et h a ti ti s v e r yu r g e n t t or e f o r ma n d p e r f e c tt h e c i v i lr e t r i a l p r o c e d u r e 。 a n ds u g g e s t sa r e g i v e d t or e f o r ma n d p e r f e c tt h ec i v ilr e t r i a l p r o c e d u r e i no u r c o u n t r y t h e n s o m ec o n c r e t e p r o b l e m s a n dt h e 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 t ob e p e r f e c t a r e p o i n t t e do u t t h e p r o p o s i t i o no ft h e c h i n e s ec i v i lr e t r i a l p r o c e d u r e i sr a i s e da t t h el a s t t h ea e t i c i e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s e c t i o n s s e c t i o n1 : 3 一 s u m a e i v et h et h u o n r y b a s i co ft h ec u r r e n ta v i lr e t r i a l p r o c e d a r ea n de l a b o r a t et h ec o n c e p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r y co ft h e c u r r e n ta v i lr e t r i a lp r o c e d u r e s e c t i o n 2 : t h r o n g h t h em e t h o do f c o m p a r e ,t h e h i s t o r y o fr e t v i a l p t o c e d u r e o v e r s e a sa n d l e g i s l a t i o n a n d p r a c t i c e o fc h i n e s ec u r r e n n ta v i l r e t r i a l p r o c e d a r e a v e i n s p e c t e d ,a n d d i s t i n c t i o no ft n e ma r e f o u n d s e c tio n 3 :p r i m a r yp r o b l e m so ft h ev u r r e n ta v ilv e t v i a l p r o c e d u r e i no u r c o u n t r y a r ed i s c u s s e f s y s t r m ,v e l a t e dl o w , c h a r a c t o u s ,p r i m a r yp r o l e m s a n dc o n t r a ti nt h ec a r r e n ta v i l r e t r i a l p r o c e d u r e a v ea n a l h s e d s e d tio n 4 :t or e f o r mt h ea v i l r e t r i a l p r o c e d a r e i no u r c o n m t r y is n s u s s a r y a n d u r g e n t c o n c r e t ei d e aa n d p r o p o s ea r er a is e dt o r e f o r ma n d p e r f e c t t h e a v il v r t v y a lp r o c e d a r e i no u r c o u n t r y ,a n dc e g i s l a ti o n p r o p o s i t i o na r ep o s d e ,t o o k e y w o r d :t h ec i v ilr e t r i a i p r o c e d u r e :p e f e c t : l e g i s i a t i o ns u g g e s t s 4 审判监督程序作为一种“事后救济”程序,作为一种非通常的诉讼程序,在民事 诉讼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一国法治水平越高,司法越公正,司 法权威性越高。所需要设置的司法救济的层次就越少。审判监督程序是与我国的法治 状况相适应的,就目前而言,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第1 7 7 条至 1 8 8 条对我国的审判监督程序( 特别是民事再审程序部分) 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实践 中还有诸多不够完善或者很不完善之处,本论文将具体评析。 第一部分现行民事再审程序概述 一、审判监督程序概述 ( 一)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当事人,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既判 力效力的判决、裁定及调解协议确有错误而提起或申请再审,由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 进行审理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 当然,这是有关审判监督程序的传统定义,其与再审程序的定义基本相同。近年 来,这一定义已经受到学者的质疑。笔者认为,严格地讲,审判监督程序与再审程序 是有区别的,审判簸督程序是开启再审程序的方式之一。为了同民事诉讼法的体例保 持一致,在这里,笔者仍然采用审判监督程序的传统的、广义的定义。 ( 二) 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 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置反映了国家对民事纠纷的公力救济的限度,反映了国家对当事 人诉权的保护程序。对于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 义。 1 、审判监督程序是确保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重要手段。司法认知总是逆向 的,即从现在的事实推断先前的事实。诚然,我国两审终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 证法院认定的法律事实能够与客观事实相吻合,但是由于法官的素质、能力和人格等 主观因素和认知手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有些案件中,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可能会 6 , 不一致,甚至可能会截然相反,这必然会影响到实体公正。而在适用法律这一闯题 上,法官的良心和职业道德等主观因素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再审程序,对 案件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进行再次审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障碍。同时,审判 监督程序也具有监督作用,为法官设置了监督者。出于对自身名誉的珍惜和对案件最 终处理结果的担心,法官会努力按照法定程序审理案件,赋予当事人充分的程序保 障,从而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 2 、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置有利于吸收当事人的不满,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树立 司法权威。作为民事权益争议或纠纷处理结果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协议,如果在认 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或者是违反了法定程序,必然会损害司法权威,导致 当事人对司法救济的不满。而审判监督程序赋予了当事人发泄不满的途径,也赋予了 法院弥补自身过错的机会,对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司法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审判监督程序也有其消极作用。它不利于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从社会角度 来看,可能会使诉讼成本过高,这些都是在完善我国审判监督程序时应当考虑的因 素。我们不能否认,审判监督程序只能是“事后补救”措施,是非通常的诉讼程序。 ( 三) 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审判监督程序不同于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也不同于特别程序,它有自己的特 点。l 、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非通常的诉讼程序;2 、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事后救济程 序:3 、审判监督程序有特殊的提起方式。 二、民事再审程序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再审程序( 又称民事审判监督程序) ,是指为了纠正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 民事裁判中存在的错误而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再审制度设立民事再审程序的 宗旨是为确保法院民事裁判的公正性、合法性,从而维护法院的权威和社会正义。 民事再审程序是我国司法制度中设立的一、二审程序之外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审判 程序,设立该程序的初衷是旨在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 误,依法对案件进行再审的程序。再审程序不同于民事一、二审程序,民事再审程序 既不是民事案件审理的一级程序,也不是审理裁决民事争议的一种独立程序,而是 种特殊的纠错和救济程序,是在一般救济手段即一审或二审程序终结之后,对已经发 7 生法律效力,但仍有错误的民事判决和裁定加以纠正的程序。即可以通过撤消已经生 效的判决和裁定,以再次审理来保障民事争议解决的公正性。由于是对已经发生法律 效力的裁判的否定,这就意味将破坏已经稳定的法律关系,导致所谓通过裁判的诉讼 终结实际上并不存在。因此,为了保持法律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作为一种事后的 补救程序,就要求该程序的启动应有严格的限制,否则,也会影响民事争议解决的效 率。科学地设定提起民事再审韵事由是为了在实现再审程序目的对实体正义和程 序正义的追求与保障生效裁决稳定性以及争议解决效率性之间求得一种衡平。民 事再审事由即法院审查应否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理由或根据,是打开再审程序之门的 “钥匙”。 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设置完整的再审程序,关于民事再审程序的规定大多数在 “审判监督程序”中规定,因此在立法结构上很不合理,这也间接造成了学理上的混 乱,将“再审程序”混同于“审判监督程序”。因此很有必要对民事再审程序加以认真 的研究,梳理其与审判监督程序以及普通审判程序的异同,澄清一些学理上的混乱。 三、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价值基础 从保证案件公正处理的角度考虑,只要裁判发生错误就应予以纠正:我国现行民事 再审程序构筑的价值基础就是基于“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之上,体现了对实 体公正的追求和当事人利益的保护。但从维护生效裁判效力的终局性及程序安定性的 角度出发,应尽量避免案件的反复审理:从保障当事人私法自治和处分权的角度考 虑,国家权力应避免介入民事诉讼:从诉讼经济的角度出发,生效裁判不应反复多次 审理。该价值基础突出了司法公正的衡平原则,但忽略了民事诉讼自身的特点,必然 会产生片面性。只要有新的证据、新的事实出现,已生效的裁判随时都有被推翻重新 审理的可髓,人们不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国法院的判决何时才产生终局性的效 力? 纵然举证时限的实施改善了此问题,但是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主体在决定是否 应该再审时并不看重举证时限制度,相反对判决实质上是否公正则视为终极目标,不 顾程序自身的稳定性和诉讼成本极力追求。再审制度当初制定时的指导思想和立法目 r 的在2 l 世纪的法治实践中已经有所偏颇,不可能适应正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 民事再审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混乱引起了司法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极大的关 注,围绕着如何完善该制度发表了许多有益和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 亟待给予进一步研究的方面。首先,现有的著作和论文都未对民事再审程序的历史演 变进行深入的论述和探究,没有从根本上区别其与审判监督程序;其次,关于民事再 审的发起主体和事由等现实问题和弊端给予了过多的关注,迫切希望能够迅速改变民 事再审程序在实践中的混乱和无序状态,但是对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并无涉及或者 很少涉及,例如,法院不能自行发起再审程序,检察机关也不应享有民事案件的抗诉 权( 在不涉及公共利益和国家权利的私法案件中,检察机关不应该干涉,即使涉及公 益和国家权益,检察机关也应该改变干预的方法和形式,例如代表公益或国家利益作 为原告起诉、上诉、申请再审等,这时候其是作为当事人参与诉讼的,与其作为法律 监督机关参与民事诉讼有着根本的区别) ,确立当事人申请再审之诉制度等:再次,对 一些具体制度的设计也不尽完美,例如再审程序本身是应该一审终审还是二审,抑或 沿用现在的规定,即根据原生效裁决的审级来决定使用审理程序,再审的法院也没有 严格限制。再审中当事人撤诉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继续予以完善。本论文主要 通过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民事再审程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在些基础上提 出了自己的一些自认有益的观点,以期能够对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略尽绵薄之力。 第二部分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历史沿革及中外对比 一、对国外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程序的考察 再审程序是大陆法系国家特有的诉讼制度。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制度以德国诉讼 法最为典型。日本、我国台湾、原苏联等国家的诉讼法都是以德国诉讼法为蓝本,而 我国的诉讼制度又深受原苏联诉讼制度的影响。所以,本论文着重对德国、原苏联审 判监督程序进行考察。 ( 一) 德国的再审程序。再审是当事人对已经确定的判决以诉讼程序上有重大瑕 疵或作为其判断的基础资料有严重缺陷为理由,请求撤销该判决并且恢复已终了的诉 讼,进行重新审判、非常不服声明的办法。德国民诉法对再审的种类、提起再审之诉 o 的条件、再审的管辖,审理程序、时间限制以及对再审之诉诉状的要求、内容都作了 详细的规定。l 、再审分为二种形式,即取消之诉与回复原状之诉。当事人对诉讼程序 上有重大瑕疵可提起取消之诉;对作为其判断的基础资料有严重缺陷,可提起回复原 状之诉。2 、可提起取消之诉的四种情况:判决的法院不是依法组成:依法不得执 行法官职务的法官参与裁判( 但回避申请未经准许的除外) :法官应回避:且回避申 请已宣告有理由,但法官未回避;当事人一方在诉讼中未经合法代理,但当事人对 诉讼进行以明示或默示地承认的除外。第一、第三种情况,如果可以通过上诉提出, 不能提起取消之诉。3 、可提起回复原状之诉的七种情况:对方当事人宣誓作证,犯 有故意或过失违反宣誓义务的罪行;判决所依据的证据系伪造;证人或鉴定人犯 有违反真实义务的罪行;代理人犯有与该诉讼有关的罪行,而判决基于该行为作 出;参与判决的法官犯有与该诉讼有关的,不利于当事人的罪行:( 前五种情况,只 有在犯罪行为得到有罪判决,或刑事诉讼程序因欠缺证据之外的原因不能开始或进行 时,才能提出回复原状之诉) ;判决所依据的另一生效判决被撤销;当事人发现以 前就同一事件所作的确定判决或证书,这种判决或证书可以使自己得到有利裁判的。 回复原状之诉只能在当事人非因自己过失,丽不能在前一诉讼程序中提出时,才准许 提起。4 、再审之诉由作出该判决的法院管辖。5 、再审之诉应在当事人知悉不服原因 一个月内提出。6 、再审程序适用一般规定。 ( 二) 原苏联的再审制度。其规定了二种情况,即根据新发现情况对判决的再审 与依照原审判监督程序对判决的再审。前者是指由于发现了制作判决对尚不知道和未 估计到的对案件具有重要意义的情节而必须再审。这种再审只有在法律严格规定的条 件下才能由申请人提起。其条件与德国诉讼法第五百八十条规定的“回复原状之诉” 的条件基本相似。后者的再审只有根据由法律专门规定有此权力的法院公职人员和检 察长的抗诉才能进行。它是对生效判决实施调阅案卷、审查、抗诉和再审等诉讼行为 的总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案件的审查范围包括适用法律、实旌各种诉讼行 为、判断证据方面是否正确。有权提出抗诉的公职人员仅限苏联总检察长、副总检察 长,最高法院院长、副院长,各加盟共和国检察长、副检察长,法院院长、副院长, 及边疆区、州、市法院院长、检察长。他们提起抗诉的权限、范围,法律都有明确限 制。另外,苏联民诉法对二种再审的审理程序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依照审判监督对判 决的再审,是原苏联诉讼法的首创,一是将检察机关列为民事诉讼的监督组织;二是 将确定判决适用实体法是否正确纳入了监督的范围。 1 0 二、对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立法和实践考察 我国民诉法第十六章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程序设置上基本沿袭了原苏联的制 度,但审判监督的组织和申请再审的范围比原苏联的制度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其中 当事人可以就确定判决适用实体法的错误提起再审之诉,可谓是开世界诉讼制度的先 河。 我国审判监督程序制度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审 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认为确有错误, 而提起再审或申请再审的程序。狭义的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司法机关为了保证法院裁判 的公正,使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但认为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得虬纠正,从而防止适用 法律和诉讼程序上的偏差,而特设的一种补救和监督的程序。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 定的审判监督程序实际上是广义的审判监督程序。 我国历来具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的三大诉 讼法经历了从制订试行到修改完善的发展过程,一套较为公正的诉讼程序体系已经建 立。民事诉讼法也经过了1 9 8 2 年的试行法到现行1 9 9 1 年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过 程,其中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现行民诉法对原试行法进行了很多方面的修 正,如当事人有在符合法定理由的情况下提出再审申请的权利等。 1 9 9 1 年民事诉讼法第1 7 7 条至1 8 8 条对再审程序的启动、法定理由及审理程序作 了规定。分析立法规范的内容可以概括出现行再审程序的几个特点:1 、再审程序启动 主体多元化。与1 9 8 2 年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程序的规定相比1 9 9 1 年民事诉讼法增加 了当事人以申请再审的方式启动再审程序,这是对当事人诉权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完 善和落实了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监督权的内容及方式。1 9 8 2 年民事诉讼法对再审程序 的规定比较原则,特别是对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更是缺乏具体的内容。修改后的民事 诉讼法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对象及途径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2 、再审程序职权 化。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程序的启动,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法院及检察 机关有较大的主动权。3 、再审程序的发动不受时间限制。除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在法定 期限内提出外,法院及检察机关行使职权发动再程序不受时间限制。从1 9 9 1 年民事诉 讼法规定的内容来看,可以说是比1 9 8 2 年的民事诉讼法有了较大进步。但从实际运作 来看尚不够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是对法院行使监督权自行启动再审程序缺乏 1 1 必要的约束;二是检察机关行使民事抗诉权的范围模糊,容易导致法院与检察机关的 冲突:三是当事入申请再审缺乏必要的程序保障。由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程序规 则过分简略,在操作上产生了一些困难,一方面造成当事人申请再审权难以实现;另 一方面对法院、检察院两家再审启动权缺乏必要的、有效的制约,造成一些案件又被 不断地重复再审,既浪费了国家及当事人的人力、物力,又使得法院生效裁判的稳定 性遭受了严熏的损害。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制度设计本身的 缺陷却是本源性的,有必要加以重构。 纵观大陆法系国家,民事再审程序通常都是由案件当事人的再审之诉引起的,而 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也是发动再审程序的惟一途径。例如德国、法国、日本的诉讼法 都是这样规定的。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私法自治”原则使得其民事再审程序具有共 同的属性。而关于提起再审的主体为案件当事人之规定,是符合实体处分权利决定程 序权利的法理的。而我国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且其中当事人通过实 现自己的诉权而启动再审程序,还是现行民诉法对原试行法进行修订的结果。另外, 我国民诉法仅对当事人申请再审规定了时间限制,即应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后二年内提出。”而对法、检两院依职权启动再审则没有做出任何时限规定。在国外大 多数国家和地区中,民事诉讼中申请再审是有期限限制的。在具体期限上各国不尽一 致,有的规定为2 个月,有的甚至达到数年,如日本、台湾规定自判决生效后经过5 年不得提起再审。 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 异。当然,我们并不着意于强调差异的本身,我们对中外的一切法律、法学应该抱着 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借鉴对我们有用的思想和知识。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正 和效益。为纠正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司法公正,确有 必要设立民事再审程序。我国再审制度设立的宗旨是为确保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合法 性,从而维护法院的权威和社会正义。设立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该程序本着有错必纠的精神,修正已经形成的错误,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 不论是旧的民事诉讼法还是新的民诉法都对民事再审程序做出了规定,而且现行民诉法 对原试行法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修改,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 2 第三部分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立法宗旨偏颇,现行民事再审程序的立法宗旨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重视保 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意在使每一个错案都得到彻底的纠正,由于一味地追求纠正错 案而牺牲裁判的稳定性,因而其正确性就不是绝对了。 一、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体系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规定了三种途径,既可以是当事人提 出申请,也可以由各级人民法院基于审判监督权而直接提起再审,还可以由人民检察 院依法提起抗诉。对于启动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现行法律的规定是比较笼统和 原则化的。法院主动启动再审程序的条件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 现确有错误。”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和检察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应当符合的条 件,现行法律分别做出了规定,但是规定的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现行民诉法设专章对再审程序的启动、审理程序、法定事由做出了规定。这些规 定使得我国的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如再审程序的启动途径具有多 样性;国家对私权领域的广泛干涉;除了对当事人申请再审规定了时间限制,法、检 两院启动再审的时间均未做出规定,等等。上述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从另一个 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存在的问题。关于对民事审判监督 程序的改造,学术界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设立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实事求是,有 错必纠”的立法指导思想存在极大的不科学性,有学者提出再审之诉应当交纳诉讼 费,也有人鉴于再审程序存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不足,提出拓展审级,有条件的实施三 审终审制。 二、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讯行民事再审程序的特点 l 、民事再审程序是一种救济程序。再审程序不是独立的审级,它不是审理每个 案件的必经程序。只有在发现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需要再审的,才能启 动再审程序。因此,再审程序具有救济功能。 1 3 2 、民事再审程序是由特定主体提起的。依民诉法规定,提起再审程序的途径有: 生效裁判文书中的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人民法院( 包括原审法院院 长、上级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依职权提起。因此再审程序提起的主体是特定的。 3 、民事再审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提起再审的原因 是原裁判确有错误。再审程序的启动,般情况下是法院接受监督的结果,但也有极 少数案件是由于与其他案件有牵连而实体处理结果必须服从那些案件,进而由法院主 动依职权提起再审。法院接受这种监督与普通的一、二审程序的事中监督不同,这种 监督属于事后监督,是对生效裁判的监督。 4 、启动再审程序审理的案件程序既统一,又不尽相同。我国除特殊案件外,实 行的是两审终审制。再审程序不是一个独立的审级,它既可适用一审程序再审,也可 适用二审程序再审。 5 、现行民诉法中的再审事由及缺陷 民事诉讼法第1 7 7 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该条第2 款 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 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 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该条可以理解为法院提起再审的理由即再审事由是原判 决、裁定“确有错误”。但何谓“确有错误”,该条中并不明确,进一步的说明可以在 民事诉讼法第1 7 9 条中找到。第1 7 9 条中规定,当事人申诉的场合,人民法院应当提 起再审的事由有五种,即;1 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2 原判决、 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3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4 人民法 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导致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5 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 有贪污受贿、循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同时,民事诉讼法第1 8 5 条也规定,最高 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 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该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 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些情形是:1 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2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3 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 决、裁定的;4 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循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 8 6 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提起再 审。因此,人民俭察院提起抗诉的事由实际上也是再审的事由。检察院抗诉的事由与 当事人的申诉事由相比,除了当事人申诉事由中的第1 项在检察院的抗诉事由中没有之 外,其他全部相同。 ( 二) 存在问题分析 从再审的司法实践、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发展、再审制度的目的以及再审制度的 有效运行来看,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事由的规定尚欠不足。 其一,关于法定再审事由的表述不够准确、合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关于“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所谓新的证据应当理解为在原审程序没有提出的证据。这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 情况,当事人在原审程序中没有发现该证据,因而不可能提出该证据。第二种情况, 当事人知道存在该证据,但因无法收集而没有提出。此种情况也包括当事人虽然向法 院提出证据线索,但法院没有收集该证据或没有收集到该证据。最后一种是当事人持 有该证据,但因各种原因而没有提出,例如,未能充分认识其证据的重要性和关联性 等。因上述两种情况当事人没有提出的证据,在原判决、裁定生效以后提出的,经法 院审查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场合,当属于再审事由,法院应提起再审。但还存在 第三种情况,这种情况比较复杂。现在有不少法院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推行证据失 权制度,即在法院指定或确定的期间或期限内没有提出的证据,不得在以后提出,即 使提出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即法院将不予采纳,作为裁判的依据。现在有的法院例如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在庭审前没有提出的证据,在以后不得提出。即使在没有明 确规定证据失权制度的许多法院中,也存在法官在庭审的法庭调查时,确定当事人以 后提出证据的时限,如必须在一周以内提出证据,如未提出法院将不予采用。证据失 权的合法性尽管在学术晃尚存争论,但由于证据失权制度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实现 诉讼时间上的经济性,促进诉讼的进行,因此,有其存在的必要。如果证据失权制度 合法化,则现行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这一再审事由就不够准确。如果不对何谓“新的 证据”加以界定,就可能与证据失权制度相冲突。在证据失权制度化后,对“新的证 1 5 据”的限制可以是,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时间或诉讼阶段无正当理由而没有提出来的 证据除外。也就是说,即使是原来没有提出来的证据,而且也能够推翻原判决、裁 定,但由于已经失权,不能成为有效的证据,当事人就不能在申诉中以新的证据理由 要求提起再审。当然,证据失权对我们原有的一些观念造成冲突。因为从实体正义的 角度来看,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就应该作为再审的理由。但如果从程 序正义的角度看,既然程序已经规定了证据失权,即使该证据是真实的,也因为没有 证据效力,而不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2 关于“原判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原判决、裁定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根据再审纠错的基本目的,应当提起再 审,原则上构成再审事由。问题在于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作为一项具体的 再审事由不够明确。该事由的规定不过是“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简单展开。“原 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可以直接展开为“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确有错误”和“原判 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然而这种简单平面的展开并没有给予我们更具体的,有 助于判断是否应当提起再审的标准或根据。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仍然是比较原则和含糊的表述。“适用法律有错 误”总体上可以解释为法院适用的法律不正确或不准确。大体上有以下情形:( 1 ) 应当 适用此法,却适用了彼法;( 2 ) 应当适用此法的此款,却适用了彼法的彼款或此法的彼 款;( 3 ) 应当适用新法,却适用了旧法;( 4 ) 应当适用旧法,却适用了新法;( 5 ) 应当适 用的法律,却没有适用:( 6 ) 适用了已经废除或尚未生效的法律;( 7 ) 断章取义地适用该 条法律规定等等。 法官适用法律,首先要理解法律。由于人们对法律规定的语义往往会有不同的理 解,因此法律规定的内容就因认识主体的不同而具有了相对性或不确定性。这一点在 审判实践当中是经常发生的。不同的法官对法律的理解也自然会存在差异。因此如果 以法官个人的理解来判断原判决、裁定是否存在错误就有可能导致再审提起的随意 性。笔者并非指责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此规定的错误,只是指明这样的规定不利于更好 地把握再审的启动。如果能够十分明确、具体地规定再审的事由将能够有效防止再审 启动的随意性。 1 6 其二,忽视了违反了程序正义作为再审事由的独立存在。 在再审事由方面,议论最多的莫过于民事诉讼法关于“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 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规定。这里涉及的问题是,在理论上,作为再审的 事r h 是否一定要求有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这样的限制。按照现在民诉法的规 定,虽然违反了法定程序,但如果没有影响判决、裁定的正确性就不能提起再审。这 样限制的依据显然是因为判决、裁定在实体上是正确的,这种理解也是基于民事诉讼 法规定的“确有错误”中的错误是指实体上的错误,而不是指程序上的错误,否则, 就不会将违反法定程序与判决、裁定的正确性加以分离。随着人们对程序正义独立价 值认识的加深,这种限制就存在了问题。依照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事由规定可以发 现,违反法定程序不能成为再审的事由,所有事由都是以实体正义为基准的。这样一 来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实际上就不存在,所谓程序就只能仍然依附于实体,而只具有 工具价值。从程序正义、实体正义与法律正义的关系来看,法律正义应当是程序正义 与实体正义的统一。诉讼的任何结果都只能从该结果是否充分满足程序正义和实体正 义,只要有一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这个结果就不是正义的,是不合法的。对结果的 合法性,不能只看是否满足实体正义,仅从实体上来加以考察。这正是程序正义论所 要强调的。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纠错救济程序,如果也只强调实体正义,而忽视程序正 义,则必然动摇一审、二审程序的独立价值。因此,笔者认为,违反法定程序应当独 立成为再审事由,具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即不管是否会影响案件的正确判决、裁定都 应当可以提起再审。判决、裁定形成过程中的瑕疵已经转化为其自身的瑕疵。 其三,现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遗漏了应当作为再审事由的诸多事项。例如, 无权审判的法官参加了审判;当事人在诉讼中被剥夺辩论权;作为判决、裁定根据的 主要证据是虚假的等等。遗漏了重要的再审事由对于正确有效地运行再审制度,达到 再审制度的目的自然是不利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其确有错误,通过法定程序最终得 到纠正而获得救济。但由于受制于立法时各种体制的束缚,民事再审程序设立的缺陷 与不足随着我国各种体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也随之凸现出来。 ( 三) 再审程序制度本身存在的几个矛盾 1 、绝对的客观真实与程序利益的矛盾 1 7 根据诉讼法有关理论,程序法盼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 即自身价值) 和外在价值( 即 工具价值) 。民事诉讼的内在价值亦称目的性价值,体现在程序的公正自由和效益上。 民事诉讼程序的外在价值( 即程序工具价值) ,是指实现民事诉讼程序外在目的之手段 或工具。它是人们据以评价和判断一项民事诉讼程序,在保护民事权利、维护法律秩 序以及解决纠纷方面是否有用和有效的标准。在民事再审程序中,它主要体现在实现 实体的公正,保障任何一项民事裁判都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和法律适用正确两个标准。 纵观诉讼制度的发展史,始终存在着程序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冲突与协调的 过程。从理论上讲,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能够保障裁判结果的公正性。但由于实践 中各种非程序因素及程序本身科学性的影响,有时公正的程序并不必然产生公正的结 果,这样就产生了程序的内、外价值的相互协调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由于受传统法 律文件及原苏联、东欧立法理论的影响,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及司法界一直是强调程序 的外在价值,即绝对工具论,认为诉讼以客观真实为唯一目的,因为“任何审判权, 按其观念和实质来说,都应该是探求真理,恢复真实和保护真实。只有以保护真实 的,即存在于诉讼程序以外并且不以程序为转移的实体权利作为自己任务的审判权, 才可能是真实的公正。”这一思想在民事再审程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立法者鉴于再审 程序是保障实体权利的最后一道障碍,在再审程序中尽力突出程序朐工具性价值,力 图追求实体上的绝对公正。审判实践中一直提倡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也正是这 一思想的反映。对此笔者想阐述一点看法:实体绝对公正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 实体 绝对公正的前提即是事实的绝对真实,按照唯物论的观点,事实的绝对真实只能发生 在事实产生的过程中,事后的任何试图再现的努力只能是相对的,尽量接近事实本身 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诉讼中所再现的只是法律意义上的事实,而非原始状 态的实际事实。审判上所能达到的只能是形式真实,决不可能是事实真实。”因此,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中,立法者追求个案实体绝对公正的诉讼目的实际上很难实现,相 当一批案件的处理结果可能并不符合绝对的客观真实。但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在民 事再审程序中过于追求实体上的利益,扩张程序的工具价值,必然造成冲击。造成程 序利益与实体利益,程序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不可避免的冲突,最终付出的只能是 程序利益的牺牲。但由于追求个案的绝对公正,而牺牲整个民事诉讼体系的程序利 1 r 。 益,那又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这种牺牲与所取得的成果之间并不是对称的,在这里立 法者似乎陷入了两难境地,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更新我国民事诉讼的诉讼目 的。 2 、司法部门职能的扩张与当事人处分权行使的矛盾 私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据私法自治的原理,只要 不涉及到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当事人可以在私权的范围内行 使其权利,包括决定是否提起诉讼,向哪些主体主张权利,主张什么权利等。应该 说,这些权利的行使在私法中是由当事人自行决定的,法院不得随意干预。但由于我 国民事再审程序超职权模式的影响,法院及相关机关,恰恰在这些方面被赋予了相当 大的权力,法院、检察院可以在当事人未提出申请的情况下主动依职权引发再审程序 ( 参见民诉法第1 7 7 条,第1 8 5 条) :法院可以超越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对案件进行全面 审查( 起码在立法上对此并无禁止性规定) ;法院可以自行追加案件的当事人( 参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若干问题第2 11 条) 。立法 上做这样的规定目的在于给法院纠正裁判一切可能存在错误的机会,事实上我们也不 能排除一些裁判或裁判所涉的部分内容确有错误存在的可能。但问题在于如果当事人 对此并未提出异议,这就说明绝大多数当事人对这些裁判的结果是接受的,或者虽觉 不满意,但从各种因素考虑( 如诉讼成本因素) ,权衡利弊,决定放弃再审请求权的行 使。而此时法院、检察院若强行予以干预,岂不是构成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侵犯,有违 “私权自治”的民法原则? 从实际需要看,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中的一些过强的职权性规定也无太大存在必 要。以监督途径为例,目前我国由于法院自身监督和检察院抗诉提起再审的,几乎百 分之百是由当事人申请或向其反映而引起的。靠法院、检察院自身主动检查、搜集材 料而引发再审的情况微乎其微,而且在目前审判人员数量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实际操 作亦有较大难度。因此笔者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