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俄国农奴制——以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俄国农奴制——以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俄国农奴制——以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俄国农奴制——以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俄国农奴制——以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俄国农奴制——以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摘要 在整个欧洲,农奴制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剥削制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历 史事实。但是,由于历史过程中内外条件的差异,俄国的农奴制表现出其特别之处:开 始与结束之晚。而这个特点又与俄国的国家结构密切相关:在俄国农奴制的起源、演变 与结束历史进程中,国家、社会、等级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农奴制 的演化也对俄国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形成提供动力, 绝对主义君主制与农奴制成为俄 国政治社会有机体的两个面相。因此,农奴制的问题存在于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存 在于其与社会等级或阶层的相互关系中。写作本文,作者也正是通过对二者相互关系的 考察来对俄国农奴制进行解读的。 在本文中,作者以俄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力图在俄国历史中探寻俄国农奴制 的奠定、产生、嬗变及终结,剖析农奴的解放及农奴解放运动之局限,并进一步指明后 农奴解放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重复着的”俄国模式。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研究思路如下: 引言部分引出论题,说明农奴问题对俄国道路的重要性,表明作者写作意图。 第一部分着力厘清俄罗斯绝对主义国家之奠定与农奴制之开端的关系。 首先, 地理、 国际政治体系、政治结构、君主与贵族,所有因素促使俄罗斯绝对主义国家的形成。其 次,绝对主义国家之奠定的过程贯穿着一个主线,即农民的农奴化过程。 第二部分延续第一部分的历史主线,阐述农奴制在专制下的嬗变与危机。首先,彼 得大帝改革奠定的俄罗斯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与农奴们的命运密切相关。其次,君主与 贵族合作的社会结构模式与农奴命运紧密相关。第三,农奴制度在专制制度下的演化及 俄罗斯在解决农奴问题上的尝试。 第三部分仍是将农奴解放以及后农奴解放时代的形势放在历史中考察。 解放农奴运 动是通过颁布一系列赋予农奴以人身自由、 通过协商与赎买土地以成为自由民的法令进 行的,但这种解放运动由于俄国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及改革纲领本身并没有取得其成 效。在之后的后农奴解放时代,改革的结果仍然是被“不断重复着的”俄国模式所包裹。 结语部分试图通过论文所考察进行两点推测,并重申论文之主题:俄国农奴制存在 2 的特殊性及共性。 关键字:绝对主义国家;农奴制;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农奴解放 1 abstract in the whole europe,serfdom is a common and irrevocable historical fact as a super -economic system of exploitation. the russian serfdom shows its specialty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are late. the fe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ussias national structure: the state,the society and the leve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origin and the evolution and the end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russias serfdom.at the same time,the serfdom of evolution provides the power for the formation of russias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absolutist monarchy and the serfdom become two faces of russias political and social organism. so,the problems of serfdom exist 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and exist 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cial class or the hierarchy. in the thesis,author is trying to interpret the russias serfdom through investigating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in the paper,the author is trying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the transmut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russias serfdom in the history,and analyze the serf liberation movement and the limitations of it, and further point the later serf liberation movement is a repeated russia mode by taking the russias social class structure as a perspectiv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ion leads the topic and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blems of serfdom to the russian rode,and shows the authors intention of writing. the first part trie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russian absolutism count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serfdom. firstly,the geography,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the monarch and the nobilit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ussian absolutism country. secondly,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russian absolutism country runs through a mainline that is process of the farmers transforming to serfs. the second part expounds the transmutation and the crisis of the serfdom in autocracy through continuing the historic mainline of the first part. firstly, the russias political and social structures that are based on the reform of peter the gre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te 2 of serfs. secondly,the mode of social structure that is the cooperation of the monarchy and the nobi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te of serfs. thirdly,it expounds the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of serfdom in autocracy and the russias attemp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erfs. the third part investigates the liberation of serfs and the situation of later liberation of serfs by putting both of them in history.the serf liberation movement carries on through promulgating a series of decrees that giving the serfs the personal freedom and becoming the freemen by consulting and redeeming lands. but the movement has not get its results because of russias political and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reform agenda itself. at the same time,the result of reform is still wrapped over the repeated russia mode in the era of the later liberation of serf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tries to speculate by the inspection of the paper and reiterates the theme that is the particularity and the common of the russian serfdom. keywords : the absolutism country; serfdom; political structure;social structure;liberation of the serfs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 1 一、绝对主义国家的奠定与农奴制的开端一、绝对主义国家的奠定与农奴制的开端 . 4 (一)俄罗斯绝对主义君主国 . 6 (二)俄罗斯的贵族与贵族土地所有制 . 12 (三)农奴制度的奠定 . 16 二、专制下的嬗变与危机二、专制下的嬗变与危机 . 18 (一)专制君主彼得大帝 . 18 (二)君主与贵族的合作 . 22 (三)专制下的农奴制度 . 26 三、农奴解放及后农奴解放时代的形势三、农奴解放及后农奴解放时代的形势 . 32 (一)农奴解放 . 32 (二)后农奴解放时代的形势 . 36 结结 语语 . 4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42 论俄国农奴制以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 1 引 言 农奴制度是欧洲封建时期的一种经济制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在本质 上更是一种超经济的剥削制度。佩里.安德森在论述封建生产方式时精炼而准确地概况 了农奴制的含义, 他认为农奴制度的法律定义提供了封建生产方式中直接生产者与生产 资料之间那种特有社会关系的文字形式, “受束缚于土地,农奴的流动在法律上是受限 制的。占用和耕种土地的农民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农业财产由一个封建领主阶级私人控 制, 他们用政治法律的强制关系向农民剥削剩余产品。 这种超经济的强制, 采取劳役、 实物租或习惯性捐税的形式,由农民向作为个人的领主支付,体现在直接属于领主个人 的庄园自由地上,也在农民耕种的条形佃地活份地上。它必然的结果是经济剥削与政治 权威的一种法律融合体。 ” 在整个欧洲, 无论是西欧还是东欧, 作为超经济剥削制度的农奴制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是无可改变的历史事实。但是,由于历史过程中内外条件的差异,以法国为典型的西 欧农奴制与以俄罗斯为典型的东欧农奴制又是在根本上有差别的。 马克布洛赫明确 地把今天的东欧地区排除在他所研究的大陆社会之外, “东部斯拉夫人的大多数地区不 可能归入其中。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不可能把它们西部的邻邦相提并论。完全不 同的社会结构和特殊的发展轨迹绝对不允许类似的混淆,就像 19 世纪经济史中将欧洲 和欧化的国家与中国和波斯混为一谈一样” 。 自其经典著作封建社会出版以来,在 四分之三世纪的时间内关于封建制度的研究可谓异彩纷呈;然而,在这个篇幅有限的开 场白似的描述中,只有基本的而又最少引起疑义的内容才有必要加以保留。在布洛赫关 于西欧封建制度的论述中,一种连续的阶段划分是清晰可见的。一言以蔽之,存在着两 个连续发展、性质不同的“封建”阶段。人口再聚居的进展,交通的更为通畅,曾引起 西方世界混乱和恐惧的各族入侵的停止,以及商业的复兴是 9 世纪中期至 11 世纪中期 英佩里安德森: 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 ,郭方,刘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51 页。 对欧洲东西部地区的划分早已是历史学家讨论的传统问题。实际上,在现代实证主义历史学学派创始人兰克的第 一部著作拉丁和日耳曼国家的统一史纲中,这一传统已是全书的基础。只有西部欧洲人才参与了蛮族入侵、中 世纪的十字架东征和现代的殖民征服运动。就笔者阅读而言,除了兰克,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布洛赫的封建 社会 、麦金德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以及安德森的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中, 这一传统都有明显的存在。 转引自,法马克布洛赫: 历史文集 (第一卷) ,巴黎,1963 年版,第 123-12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这个第一阶段时期和 11 世纪中期至 13 世纪中期这个第二阶段时期的分界标志。 紧随 其后的乃是 14、15 世纪的封建制危机。以超经济的剥削制度为本质特征的农奴制度是 封建制度的核心,但是,农奴制度并非随着封建制危机的发酵而立即终结,即使在封建 制度最为典型的法国,农奴制度的消失也是一个漫长的延续过程。 “农奴消失的大规模 过程始于 13 世纪,继续到 16 世纪中叶。各地奴役性的义务多半由于直接废除而消失。 然而,一般说来,这是明文规定的行动, 解放农奴是确定的事,农奴逐个逐个地或 者至少是逐户逐户地,有时整个村庄地获得自由。这种自由更多地不是给与他们的,而 是卖与他们的。到处是仍处于奴隶地位的人,他们一直继续存在到大革命为止。但 正如人们知道的,奴隶的地位已大不同于原来的状态。 ” 因此,至少就法国而言,农奴 制是与封建制度密切关联;在布洛赫的论述中,庄园与农奴制劳动是西欧中世纪封建制 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农奴制残余仍然存续于整个法国的绝对主义国家时期。就东欧 而言,特别是俄罗斯,它缺少那种产生典型意义上的封建制度的西方特有的综合,即在 “以原始农业为基础的分散的部落公社生产方式,及原始的武士贵族统治的一方,与 正在瓦解的有着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广泛城市文明的奴隶制生产方式, 并有着帝国体制 的一方之间的综合。 ” 在 14、15 世纪,以西欧封建制危机为动因的农奴制消解开始时, 俄罗斯却开始了以结束封邑制度为目标的莫斯科公国统一大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奠 定了俄罗斯农奴制度的开端,由此而导致了与西方迥异的俄罗斯农奴制演化道路。 俄罗斯农奴制的最大特点是其出现与结束之晚, 而这个特点则导源于农奴制与国家 结构的相互关系。国家在俄罗斯农奴制的开端、演化和终结这一完整过程中都扮演着无 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绝对主义君主国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初期,这在整个西方都是绝 无仅有的奇观; 与其相伴的是长达三个世纪的残酷农奴制, 虽然 1861 年 2 月 19 日的 解 放法令在法律层面给予了俄国 2000 万农奴形式上的人身自由,但是土地赎金与村社 的习惯权利又将其束缚了至少 50 年。 在 19 世纪与 20 世纪初的俄国历史当中,农奴制 问题或者说农民问题成为了所有俄罗斯改革人士思考的中心议题; 它奠定了俄国工业资 法马克布洛赫: 封建社会 ,张绪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第 121-139 页。 法马克布洛赫: 法国农村史 ,余中先,张朋浩,车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 123-124 页, 第 130 页。 英佩里安德森: 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 ,郭方,刘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27 页。 论者通常一般而言的 1861 年农奴解放法令只是特别针对地主农民的,有关皇室(宫廷)农民和国家农民的解放则 是分别由 1863 年和 1866 年的解放法令规定。在农奴解放前 1857 年的人口调查中,地主农民占到所有农民的 47.3%, 皇室农民和国家农民则分别占到 3.9%和 48.8%。参见,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 俄国社会史 (上 卷) ,张广翔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10 页。 论俄国农奴制以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 3 本主义发展的禀性与方向,它或许也暗示了维特与斯托雷平改革的最终失败;对它的不 同认知甚至最终决定了俄国道路的不同选择。韦伯在其述评 1905 年俄国革命的俄国 的资产阶级民主一文中指出: “农民的问题事关全局,这个问题不但决定了立宪民主 运动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它还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基本纲领的未来,此外还决定了一种 西欧意义上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 那么,世界历史当中的各民族在其命运中有什 么命定的东西么?美和真的思想是预先注定要发生在希腊的么?对法典的敏锐是必然 只有罗马人才会有的么?对作者而言,更为迫切的是,隐藏在迷雾之中的漫长的农奴制 度又是罗斯大地注定的命运么?历史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当然是否定的。因为, “历史过 程的秘密绝不在于国家和民族本身,至少并不仅仅在于它们本身,并不仅仅在于它们内 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特质,而是在于历史发展的内外条件所形成的形形色色、千变万 化、成功或不成功的结合中” 。 本文作者正是基于对内外条件所形成的形形色色、千变 万化、成功或不成功的结合的考察,致力的目标则是重述俄国农奴制的发展脉络。正如 本文开头安德森对农奴制的定义所揭示的,农奴制所表达的只是某种特有的社会关系; 就整个俄罗斯历史而言,也并没有某项特别法律文件来专门论述这种所谓的农奴“制 度” ,所谓的农奴制只是存在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之中,社会各等级或者阶层的相互关 系之中; “农奴制不是一种制度 ,它像农奴主那样种类繁多,主要是各人私下的安排, 在实践中双方都有许多办法逃避最有害、最有失身份的约束” 。本文作者也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来论述农奴制的,在国家、社会、各等级的相互关系中厘清农奴制何以出现? 何以嬗变和发展?何以终结?终结之后又产生了何种影响?就农奴制而论农奴制或者 分析农奴制度本身的各项构成与演化,那是专门历史学家们的工作;这一点是本文作者 需要申明的。 德马克斯韦伯: 论俄国革命 ,潘建雷,何雯雯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年版,第 87 页。 俄克柳切夫斯基: 俄国史教程 (第一卷) ,张草纫,浦允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 14 页。 美拉伊夫: 独裁下的嬗变与危机 ,蒋学帧,王瑞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年版,前言第 9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一、绝对主义国家的奠定与农奴制的开端 无论我们将俄罗斯的起源溯及到七世纪时喀尔巴阡山脉的斯拉夫人军事联盟在阿 瓦尔人的军事压力下向东迁移, 还是将其开端定位在九世纪中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瓦 兰亚吉人的到来,都不会影响我们对俄罗斯历史的理解和解释。因为,众所周知,九世 纪末崛起于第聂伯河地区的基辅公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俄罗斯国家; 而对基辅公 国意义最为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支柱则是“从瓦兰吉亚人到希腊人”的那条伟大的南北商 道。七世纪迁移至第聂伯河及其各支流地区的东斯拉夫人建立了大批的商业城市,这些 商业城市在外部威胁的压力之下,形成了罗斯最初的地方政权:这就是城市领区,即受 设防城市管辖的城市四周的商业区,城市同时也就是这些地区的工业中心。同时或者稍 后,大批瓦兰亚吉人在八、九世纪时进入这些商业城市,他们起初扮演的是通商伙伴和 雇佣商道保卫者的角色,但是逐渐成为了这些商业城市的统治者,由此形成了另一种地 方性政体,即瓦兰亚吉公国。在这些地方政权中,基辅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抵抗草原 敌人的主要前哨,又是罗斯商业的出口中心站;正是在这些条件的推动下,瓦兰亚吉诸 公国和保持独立的城市领区联合起来,建立了基辅公国。就我们最为关注的社会地位关 系而言,12 世纪的罗斯法典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在罗斯法典中,立法者将基辅 公国时期的整个公民社会分成了三个等级:为王公个人效劳的自由人(王公臣仆) ,结 为社团向王公纳税的自由人(自由民)和为个人效劳的非自由人(家奴) 。第一种人与 王公的关系是个人关系,第二种人与王公的关系是集体关系,第三种人则是间接关系。 1240 年,基辅城被蒙古人完全摧毁,后者在被征服的罗斯开始了自己的统治,由此基辅 公国也就瓦解了。 从 13 世纪中叶至 15 世纪中叶是俄罗斯历史的第二个时期。在这第二个时期中,罗 斯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首先, 罗斯人口的主体由第聂伯河地区转向了伏尔加河上游; 其次, 政治及经济秩序的缔造者与领导者由大型商业城市变成了各自封邑上的世袭领主 (王公) 。但是,随着政治上的分裂,封邑王公的政府作用也逐渐消亡,在他的领地内, 他实际上已不再是政治上的统治者,而只是财产领有者。社会阶层的划分乃是各阶层同 领主之间的民事经济契约,整个社会分成了下列六个阶层:1、大贵族;2、自由职役; 论俄国农奴制以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 5 3、宫廷职役;4、城乡黎民;5、典身奴;6、家奴。此一时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 历史事实则是莫斯科开始统一封邑制罗斯。在十五世纪中叶以前,莫斯科王公们取得了 巨大的政治成就和民族成就:1、扩大了公国领土。2、取得了大公的宝座。3、遏制了 鞑靼入侵并使得王公们结成了莫斯科联盟,莫斯科王公由此成为了北部罗斯的民族领 袖。4、东正教总主教教坛移到莫斯科,莫斯科成为罗斯的宗教首府。 正如西方谚语所说,开端孕育了终结所需的一切因素。农奴制的开端时期也就是马 夫罗金所说的“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时期,即一般俄罗斯历史分期中的莫斯科罗斯 时代 (伊凡三世继位至大混乱时期结束) , 也较少的源于罗曼洛夫王朝早期, 尤其是 1649 年的议会法典。我们可以说,在农奴制的兴起过程中,俄罗斯绝对主义国家的奠定成为 了基本的推动力。在其后的俄罗斯历史中,绝对主义君主制和农奴制成为了俄国政治社 会有机体的两个面相;绝对主义君主制的建立要求农奴制提供的动力,并为其提供了制 度和法律保障, 而延续三百年的农奴制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俄国绝对主义君主制的基础和 保证。伊凡三世时期结束时,俄罗斯统一国家已经基本完成, “伊凡三世在位(1462 1505)初期,仍然臣属于鞑靼人;他的权威仍受到拥有封土的王公们的竞争;俄罗斯诸 共和国中为首的诺夫哥罗德统治着俄罗斯北部;波兰立陶宛正力图征服莫斯科公国; 最后,利沃尼亚骑士团尚未解除武装。但是到了他在位的末期,我们就看到伊凡三世坐 在独立的宝座上,身旁是拜占庭末代皇帝的公主;脚下是喀山汗,金帐汗国的余部也群 集来朝;诺夫哥罗德和俄罗斯其他共和国都已屈服。立陶宛萎缩了,它的君主成了 伊凡手中的一个工具, 利沃尼亚骑士团也被击败了。 惊惶的欧洲, 在伊凡在位之初, 几乎不知道夹在鞑靼人和立陶宛人之间还存在一个莫斯科公国, 这时看到一个庞大的帝 国突然出现在它的东部边境而弄得目瞪口呆;甚至使欧洲发抖的土耳其苏丹巴耶济德 (1481-1512)本人也破天荒第一次听到了这个莫斯科公国人的傲慢的语言。 ” 11然而, 莫斯科罗斯国家的军事地理形势陡然一变,开始直面各种异族敌人。东南面的鞑靼忧 患依然存在,而此时更为严重的是西面的欧洲各国,尤其是瑞典和波兰。莫斯科罗斯的 各朝君主迫切需要国内贵族阶层的政治效忠以加强军事实力; 伊凡三世正是在这种形势 下开创了“领地制度” ,使得土地与军事服役相结合,这奠定了俄国绝对主义的最初基 础。而俄国相对开放的地理空间(无确定国境) ,诱使不堪忍受贵族地主压迫的农民大 1111 德马克思: 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70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批流亡。劳动力成为了对贵族生死攸关的问题。在贵族的压力之下,一批批限制农民人 生自由、使得农民农奴化的法令、政令接踵而出;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乏两种贵族 对农村劳动力支配问题的争执;但是,面临着整个农民农奴阶层的反抗,整个贵族阶 层自然而然的又会团结起来,进一步迅速地推进农奴化进程。克柳切夫斯基在俄国各 阶层史中提出,莫斯科国家建立时期(15、16、17 世纪)阶层划分的基础是国家义务 的差异,也正是这同一种含意。他指出“莫斯科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对所有阶层都只分 配义务而不结合权利。诚然,这里也有与义务相结合的不一致的优惠,但这些优惠并不 是什么阶层权利, 而仅仅是为了使之能承担义务而予以的经济资助。 ” 12他同时也提到了, “国家制度的这种特殊结构,主要原因在于促成这一制度的共同厉害关系。这个厉害关 系就是人民受到外来危险的威胁,惟其如此,原来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各部分人民才能团 结在一个政权之下。 ” 13 (一)俄罗斯绝对主义君主国 1.地理与俄罗斯民族 古典时代,地理习惯上划归运气或者命运的范畴,与战争的关系至为密切;而民族 命运或者政治衰亡则是现代人“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的集体功业,归人掌管。地理与 民族命运之论题由此是一个神学政治论题。 14近代以来,法国哲人孟德斯鸠更是以对 法律(政制、政体)与地理(气候、土壤)关系的考察将这一论题阐发到极致。 15实际 上,自希罗多德以来,历史学家就被地理因素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所吸引;这位历史之 父认为, 俄罗斯南部广阔的草原以及这片草原上的土著西徐亚人对环境的适应就是强大 的波斯人不能征服他们的原因。近现代的俄罗斯史家,包括克柳切夫斯基、索洛维约夫 以及像克尔纳(kerner) 16和萨姆纳(sumner)这样知名的西方作家,都强调地理在俄 罗斯历史中的重要性。在俄罗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总进程中,作为最主要过渡时期之一 的莫斯科罗斯时期标志着社会发展的重心由一个制度转向另一个制度。 17因为,作为莫 12 俄克柳切夫斯基: 俄国各阶层史 ,徐昌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第 87 页。 13 同上注,克柳切夫斯基, 俄国各阶层史 ,第 87 页。 14 本节受到林国基教授“地理之于美国民主的利与弊”一文的启发。 15 法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三卷。 16 kerner r.j., the urge to sea:the course of russian history,new york:rusell and russell,1971. 17 按照巴甫洛夫-西利万斯基的论述,另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 12-13 世纪过渡到诸公割据状态的时代,标志性事件 论俄国农奴制以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 7 斯科罗斯一贯政策的诸公世袭领地的没收以及军事服役领地的发展, 造就了俄罗斯绝对 主义国家,也促使了农奴制的最终形成。那么,神赐之物地之理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 意义又是如何彰显出来的呢? 在莫斯科罗斯时期(1613 年以前) ,罗斯的整个历史活动范围绝对没有超越欧俄这 个地理名词所限定的范围;我们所谈论的这个名词,实际上是想表明俄罗斯对处于它西 面的各国的地理关系, 或者是想把俄罗斯在乌拉尔山以西的领土和乌拉尔山以东的领土 区别开来。其实,罗斯绝大部分居民只是从伏尔加河上游地区向南部和东部分散至顿河 和伏尔加河中游的黑土地带。甚至,当麦金德在三个世纪以后谈论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 时也只是这样界定的, “事实上,俄国比地图上简单的标志所表明的要小得很多。俄罗 斯人本乡本土的俄国全部在欧洲,所占的地区只有我们一般称为俄属欧洲的一半。 顺着地图上的一根线,从彼得格勒向东,沿伏尔加河上游到这条河大转弯的叫喀山的地 方,然后沿伏尔加河中游向南,到这条河第二个大转弯的叫察里金的地方,最后沿顿河 下游向西南到罗斯托夫和亚述海。在这个线条内,即在线之南和线之西,有一亿多俄罗 斯人民。这一片延绵不断的人口一伸展到上面指出的这条线,便几乎沿着线突然打 住了。 ” 18然而,北俄罗斯(彼得格勒和喀山以北) 、东俄罗斯(伏尔加河和顿河以东至 乌拉尔山脉和里海)以及整个西伯利亚的全部人口不过 2500 万左右。在我们所界定的 这个地理范围内,首先值得强调的是它的东南部与亚洲的同质性。其南部形成了一片一 望无际、水源稀少和没有森林的草原。按照其地质构造来说,这片草原完全像亚洲内陆 的一些草原,而在地理上它又是这些草原直接的、毫无间隔的延续,在乌拉尔山脉和里 海之间有许多宽广的草原地带,使它和中亚的一些草原连接起来,这好像是从亚洲插入 欧洲大陆的一个楔子。从五世纪到十六世纪的全部时期中,图兰语系的游牧民族匈奴 人、阿瓦尔人、保加利亚人、马扎尔人、可萨人、佩切涅哥人人、库曼人、蒙古人从人 们所不了解的亚洲内地,穿越草原,正是通过乌拉尔山与里海之间的这个隘口,令人惊 异地接踵而至。 19罗斯大地正是欧洲大陆直面这些游牧力量的前哨,这些游牧民族必然 给罗斯的历史发展打上了明晰的烙印;他们促使基辅公国得以建立,促使罗斯民族的主 是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 1169 年攻占基辅。西利万斯基也正是通过这个过渡时期来完成其俄罗斯历史的三阶段划分 的。参见,俄巴甫洛夫-西利万斯基: 俄国封建主义 ,吕和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第 179-182 页。 18 英麦金德: 民主的理想与现实 ,武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年版,第 105-106 页。 19 实际上,在匈奴人以前,通过这一隘口而进入并统治南俄草原的还有金麦里人(bc1000-bc700) 、西徐亚人(公元 前 7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末) 、萨尔马特人(公元前 3 世纪末至公元 3 世纪初) 。参见,美尼古拉梁赞诺夫,马 克斯坦伯格: 俄罗斯史 ,杨烨,卿文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9-15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要力量由西南罗斯向东北罗斯转移;更重要的是,它们促使了莫斯科罗斯军功服役阶层 的兴起、农奴制度的加深,并最终使得莫斯科罗斯绝对主义国家结构得以奠定。索洛维 约夫一如既往地以其概括长时段历史事实的天赋评述了这种地理形势及其对俄罗斯历 史的影响, “伟大的平原在东南部四通八达,与中亚草原直接衔接,一群群游牧民族从 远古以来就到达了乌拉尔山脉和里海之间的广阔门户,在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下 游一带占据了一些使得他们感到自由自在的地区亚洲不断派出掠夺成性的汗国部 队。他们想牺牲定居居民的利益而生活:同草原野蛮人的不断斗争,成为这种定居居民 历史中的主要现象之一,这是显而易见的” 20除此以外,欧俄大平原上植物地带的二分 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特征。 “当大平原上冬天的雪幕向北消退时,接踵而至的 是雨水,最大雨量在黑海沿岸出现在 5 月和 6 月,在波罗地海和白海附近则推迟到 7 月 和 8 月。南部的晚夏是一个干旱时期。作为这种气候体系下的后果是,北部和西北部为 仅被沼泽分隔的森林地带;南部和东南部则是一望无际的禾草草原,仅仅在河流两岸才 长着树木。分割这两个区域的界限,是从喀尔巴阡山脉北端向东北斜伸到距乌拉尔山南 端近于其北端的一个地点。莫斯科位于这条界线以北不远,或者换句话说,位于森林这 一边” 。 21森林带必然阻碍了游牧民族曾在草原带上发挥到极致的机动性,这是罗斯重心 由西南基辅向东北莫斯科转移,并于此地积蓄力量,开始统一扩张的重要原因。同时, 南部肥沃的黑土带 22又成为了莫斯科国家在抵制游牧力量的过程中分封给军役阶层的天 然农业土地; 国家疆域扩张和保护与领地分配相辅相成, 俨然一种俄国模式的屯边制度。 这种制度对莫斯科罗斯军事服役领地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农奴制度的推进是下文将要叙 述的。 2.欧洲“国际政治体系”中的俄罗斯民族 15 世纪中叶,莫斯科罗斯统一进程开始加速;至伊凡三世去世,莫斯科罗斯已基本 上完成了罗斯的统一。 23“在俄国,在征服了诸侯同时,又挣脱了鞑靼人的压迫,这种 20 转引自,俄普列汉诺夫: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一卷) ,孙静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年版,第 38 页。 21 英麦金德: 历史的地理枢纽 ,林尔蔚,陈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 52-53 页。 22 关于俄罗斯土壤地带的形成、分布及其历史意义,参见,俄克柳切夫斯基: 俄国史教程 (第一卷) ,张草纫, 浦允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 46-47 及 57 页。又见,美尼古拉梁赞诺夫,马克斯坦伯格: 俄 罗斯史 ,杨烨,卿文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4-5 页插图。 23 莫斯科罗斯统一进程:雅罗斯拉夫(1463 年) 、大诺夫哥罗德及其各州(1470 年代) 、佩尔姆邦(1472 年) 、罗斯 托夫(1474 年) 、特维尔(1485 年) 、维亚特卡(1489 年) ;普斯科夫及其各州(1510 年) 、 斯摩棱斯克公国(1514 年) 、梁赞公国(1517 年) 、切尔尼戈夫及舍米亚奇(1517-1523 年) 。 论俄国农奴制以社会阶层结构为视角 9 局面是由伊凡三世最后固定下来的。 ” 24然而,这种统一成就也使得莫斯科公国的外部形 势发生了变化。在这以前,它的周围同外部敌人之间隔着其他罗斯公国或自由城市公社 的领土:北方有特维尔公国,东北和东方有雅罗斯拉夫尔公国、罗斯托夫公国,在十五 世纪末以前还有下哥罗德公国,南方有梁赞公国和奥卡河上游的一些小公国,西方有斯 摩棱斯克公国(在维托夫特 1404 年夺取它以前) ,西北有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邦。从 十五世纪中叶起,所有这些外部屏障都消失了,莫斯科公国开始同不属于罗斯公国家族 的外国直接对峙。自伊凡三世起,莫斯科的政治活动范围空前扩展了:莫斯科同西欧国 家,同波兰、立陶宛、瑞典,同条顿骑士团和利沃尼亚骑士团,同德意志等国的皇帝保 持着复杂的关系。 此时, 经由乌拉尔山脉与里海之间的隘口进入罗斯大地的鞑靼人所造成的政治军事 压力已经不是最主要的; 1480 年伊凡三世宣布自己以及罗斯不再效忠可汗, 而鞑靼人却 已未能有效地进行反击; 伊凡四世时期, 罗斯扩张并且吞并掉了金帐汗国的两个继承国, 喀山汗国(1552 年)和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 年) 。对伊凡四世而言,他在取得对东方 的胜利以后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即奉行面向波罗的海的西进政策,而不是转向南方对 付金帐汗国的最后一个继承国克里木汗国, 而后者又是危及俄国安全与稳定的一个持久 负担。 25尽管经过军事体制、领地制和行政税收体制的革新,新兴的俄国军事力量当时 已能击败凶残却相对原始的东方游牧民族, 但却不能同用西方武器和战术武装起来的更 先进的波兰或瑞典军队相抗衡。长达 25 年的利沃尼亚战争(1558-1583 年)迫使莫斯科 公国近一步地深切感受到西欧的压力,为了集中资源抵制这种压力,其后的俄罗斯国家 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加深和巩固自己的绝对主义国家结构。正如安德森所说: “正是西欧 绝对主义更强大的封建贵族集团统治更先进的社会结构的国家压力, 迫使东欧 贵族(当然包括俄国贵族)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用同样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 ” 26此处 有必要加以强调说明的是, 西欧的绝对主义国家是接受了代役租的封建阶级经过调整的 政治机构,它是对农奴制消亡的补偿;相比之下,俄国的绝对主义国家是刚刚抹杀了穷 人的传统公社自由的封建阶级的镇压机器,它是巩固农奴制度的手段。 从 16 世纪起,西方的军事威胁总是比东方的军事威胁大得多,作为战争手段,野 24 德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1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458页。 25 当时,俄罗斯政府面前有 3 条扩张道路可供选择:征服南方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兼并西部处于波兰立陶宛统治 下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国土;或者征服西北部的利沃尼亚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26 英佩里安德森: 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 ,郭方,刘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05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战炮兵和近代步兵总是很容易击败骑马的弓箭手。因此,俄国向绝对主义的转变主要是 由于欧洲国际政治体系的压力决定的。麦金德曾言, “形成与仅仅是一群有人性的动物 相对立的一个国家的各种观念, 通常是在共同苦难的压力和抵抗外来力量的共同需要下 才被接受的。一个讨厌的人物,在使他的敌人联合方面完成了一种有价值的社会功 能。 ” 27对俄罗斯而言,扮演“苦难” 、 “外来力”以及“一个讨厌人物”这些角色的,最 重要的非瑞典莫属。瑞典绝对主义国家始于 1523 年古斯塔夫瓦萨一世击败丹麦人建立 瓦萨王朝。 通过对教会制度、 行政机构以及领地制度的改革, 瑞典的政治军事势力大增, 由此开始成为了俄罗斯人的梦魇。在利沃尼亚战争中,古斯塔夫一世的儿子约翰根据 1582 年的扬扎波尔斯基条约吞并控制北波罗的海沿岸的跳板爱沙尼亚。混乱时期, 瑞典军队曾长驱直入俄国腹地;混乱时期结束后,新政权旋即被迫把卡累利亚和英格利 亚给让给瑞典。此后 10 年,瑞典又从波兰夺走了整个利沃尼亚,从而实际上完全控制 了波罗的海。最后,在 18 世纪初,建立起庞大国家大厦的彼得大帝又需要抗击查理十 世领导的瑞典对俄国的军事入侵。因此,正是在同瑞典帝国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国际 斗争中,沙皇在俄国的权力受到考验和锻造;正是作为敌对者的瑞典的时刻存在,代表 着来自国际政治体系的压力,形塑了此后长达一个半世纪(从 1558 年开始的利沃尼亚 战争至 1721 年结束的大北方战争)的俄罗斯的绝对主义国家结构。 3.俄罗斯绝对主义君主国的社会政治结构 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罗斯完成基本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