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新政及其影响.doc_第1页
浅析清末新政及其影响.doc_第2页
浅析清末新政及其影响.doc_第3页
浅析清末新政及其影响.doc_第4页
浅析清末新政及其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清末新政及其影响摘要 清末,中国不断的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化。在此过程中,清廷进行了多次改革,本文以清末新政为例,阐述了新政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在经过众多改革之后,病入膏肓的清廷终于还是倒下了,但留给后人的反思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还是大有所在。给当代中国的前进发展方向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China has suffered from world powers invasion of China, take step by step to semi-feudal semi-colony. In this process, the Qing government carried out many reforms, based on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elaborated the new deal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reform. After many reforms, the government regarded as hopeless. Finally fell, but left to posterity the reflection and worthwhile place or a place. To contemporary China forward direction also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关键词 清末新政;改革;影响;12目 录一、清末改革背景3二、清末改革内容42.1政治改革42.2经济改革42.3教育改革52.4军事改革52.5其他改革6三、清末改革失败及原因63.1新政本质的畸形63.2清政府政权衰弱63.3变革时机的错失73.4世界格局形势的限制7四、改革的启示和借鉴84.1致力于引导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加强民族间的国家认同感84.2在政治转型的过程中,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是非常关键的94.3必须处理好国家建设与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104.4改革过程中应警惕和完善党的领导,推动法制化和民主化10参考文献12一、 清末改革背景谢缵泰先生绘制的时局图1840年6月,随着英军舰队的一声炮响,揭开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章,本论文举两个影响最为深远的侵略战争为清末改革的原因。第一, 两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自乾隆后期中国就因“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潮。在于外贸易时处于优势地位,使英国极为不安。鸦片战争始于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随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1856186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 望厦条约:海关中外条约.卷1.页677-690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甲午战争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到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可惜由于统治者腐败无能以及政治制度的极端落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二、 清末改革内容新政改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在政治制度层面,从“改官制 改官制:财经.雷颐.2011年第11期”扩展到“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财经.雷颐.2011年第11期”,并探索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在经济制度层面,从奖励农工商业扩展到试图确立以个人为本位的财产权制度;在军事制度层面,从编练新军扩展到确立现代军制;在文教制度层面,从建立学堂、废除科举扩展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可谓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运动。2.1政治改革前期主要是整顿吏治,裁撤合并中央和地方一些旧有机构,同时创立商部、学部,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等。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遂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厘定中央官制,确立司法独立和自治原则,设资政院、咨议局,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360doc个人图书馆2012-02-17,制定一系列新的法规等。政治改革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开始了君主立宪的实践,开始由君主专制制度向现代政治迈步。清末新政改革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改革方向。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大纲,尽管君主仍有很大权力,但也提出了司法、行政、立法的分立问题;设立了资政院、咨议局,作为成立正式国会的准备;确立了司法独立的原则;筹建各级审判厅,实行州县、城镇地方自治,这些改革尽管很不彻底,但都是对原有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改造,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一步。2.2经济改革设商部,其地位仅次于外交部。可见清王朝对振兴工商业的重视。制定商律,颁行了一系列商法,保护工商业的社会地位。虽然大多流于形式,但它毕竟符合资本主义日益发展的客观要求。奖励工商业者多属官样文章,但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有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劝办商会 ,根据商会颁行的商会简明章程 ,“全国凡商务繁庶之区,无论是否省会,均应设立商务总会,商务稍次之地则设立分会,各分会分别隶属本省总会。”据不完全统计,清政十年全国共设商务总会23处,分会733处,遍布全国24个省。“正是有了商会,才使资产阶级有组织地参与社会重大政治改革运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积极改革措施,受到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投资实业热潮兴起,这一热潮成为推动早期现代化过程的强劲动力。新政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空前发展。从1902年,清廷连降谕旨,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工矿、铁路,并取得显著成效。民间投资超过了洋务运动30年的国家投资总额。在冶矿业方面,从18721911年40年共投资4100万元,而1905年1909年的5年间投资共近1600万元。铁路方面,1895年仅400公里,至1911年已达9600公里。这一时期可谓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2.3教育改革其内容是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采用现代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科举制的废除加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代表着中国与过去一刀两断”。 “使整个社会失去了特有制度体系。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不亚于一场革命。”实行现代学制,兴办新式学堂,使新政时期学生数量激增。自1901年,不断下诏令各省派学生出国游学,而且公费鼓励,还派宗室八旗子弟出国留学,“广为造就”“图治育大” 3当时主要去往日本留学,因为“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访行”。4当然,清政府教育改革的本意在于因应时势,培养既忠于朝廷又懂得西方的后补官员,但是留学的学生系统地接受了当时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先进成果,不再是主张开明专制、预备立宪,而是倡导民主共和,他们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推动了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2.4军事改革改革兵制,1901年清廷下谕停止武举,淘汰绿营,编练新军,制定新军军制,设立各种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赴外学习军事以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新军是清政府为镇压人民的反抗而建立的然而新军的相当多部分以后逐渐被革命党人所掌握,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新军成为一支反清力量,是清朝统治者始料未及的。制定新军军制,成为现代军队的雏形。创立军事学堂及派留学生学习军事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民族意识的队伍。 2.5其他改革清末新政还涉及社会习俗的改革,像准许满汉通婚,禁止妇女缠足,严禁鸦片等都取得部分成效。 从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场改革是符合生产力和化发展要求、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映了历史的进步性。从变革的时效来看,它取得的改革成就超过了以往的历次改革。在新政的十多年时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夭折,但由于这次改革发生在中国现代化历程已启动的时期,所以新政一开始就不自觉地纳入现代化的运行轨道,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三、 清末改革失败及原因清末新政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中断,清政府又一次现代化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半个世纪以来,清政府自上而下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大转轨最终没有成功。究其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3.1新政本质的畸形新政本质是借改革欺骗人民,挽救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因此,改革破产是必然的结果。3.2清政府政权衰弱国家政权的强弱是引导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获得各阶层普遍支持的、高效的中央政权是现代化获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而强有力的政权在某种程度上则更多依赖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高效的、强有力的现代化领导核心。而20世纪初的清政府,已是一个权威丧失、中央政权软弱的领导班子,无力领导这一变革。清末新政的前期领导者是慈禧,后期是载沣,这些传统统治者目光短浅,因循守旧,缺乏现代化的强烈意识。慈禧关心的是个人权势和地位,没有推动中国走上现代化的任何意识。她之所以主持新政,“不过是对于国内不满的搪塞,贿赂和对于外国无力的软弱屈服”。而载沣因其“施政寡术,用人无力”,在新政推动中,犯下一系列重大错误,导致满汉之间、朝官与疆吏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尖锐,引发统治集团内部大分裂,使得清政府的政权合力遭到极大削弱,决定了晚清政权不仅无力领导清末这一全面的现代化变革,而且势必走向崩溃。 3.3变革时机的错失统治者延误了现代化变革的时机是清末新政失败的又一原因。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化后起国家,起步越晚,形势越复杂。由于清政府一味坚持君主专制和皇族集权,把近代化特别是政治近代化的任务一直拖到20世纪初,此时,国际国内形势极其复杂,决定了新政一旦推行,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导致失败。 20世纪初的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权威扫地,政治资源丧失殆尽,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的庚子赔款,造成清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无力支撑新政的需要,只好增加苛捐杂税,盘剥人民,结果招致人民对新政的不满,引发普遍的反清斗争,使支持现代化变革所需的社会认同无法形成。新政期间,此起彼伏的民变与声浪日隆的反清革命给新政笼罩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3.4世界格局形势的限制另外,此时的世界形势大大加剧了清末新政改革的风险。这一时期,壮大了的资产阶级受西方各种现代化方案学说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并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不同的宪政改革方案。他们对政治现代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革命派鼓吹民主共和,立宪派则要求君主立宪,与清政府开明的君主专制形成尖锐的对立和冲突。面临危局,清政府却不能审时度势,调整政策,作出让步,与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立宪派合作,扩大其政权基础,反而在筹备立宪的每个环节上与立宪派冲突抵触,最终使本来在一定程度上想支持清廷的立宪派与其决裂,转向革命,加速了清末立宪的失败。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的改革是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迁的重要环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近代化改革运动,它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尽管,新政措施中有不少是其迫于形势对资产阶级作出的让步,但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文化,教育,近代军事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进步意义是勿庸置疑的。在近代中国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清政府主持的“新政”这一现代化的尝试,为的是挽救和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推行的结果不但没起到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反而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培养造就了异己的社会力量,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四、 改革的启示和借鉴由于内外种种结构性因素的制约,清末的宪政改革和国家转型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联系当代中国,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改革时代,中国共产党秉承“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精神正在逐步推进各项改革,力图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制度成熟的现代民主国家。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首次重大变革清末宪政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促进中国政治的顺利转型。国内有学者正是在对清末宪政改革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做出了颇为有益的思考,笔者的问题意识与之类似。当然,清末政治与当代政治的情势多有不同:清末中国处于险恶的国际格局之中,当代中国正处于难得的和平建设时期;清末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起步阶段,当代中国已具备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清末中央政府异常衰弱,当代中国的中央政府较为强大,等等。尽管清末政治与当代政治存在上述种种差异,但两者从一定意义上说均属于“改革”政治或者说“转型”政治的范畴,面临着一系列类似的难题,将两者进行对比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今人而言,清末国家转型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有下边四点:4.1致力于引导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加强民族间的国家认同感直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没有实现完全的统一,香港、澳门固然已经回归祖国,但台湾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中国的国家统一问题一直与国际因素尤其是美国因素纠缠在一起。统一问题牵动着国人的神经,并常常刺激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滑向非理性的方向。对此,党和政府应予以积极引导,一方面促使民族主义情感成为支持国家统一的舆论力量,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其导致党和政府在处理中外关系时陷入被动局面,从而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及中外关系的和谐。毕竟,中外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和谐之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鉴于海外“藏独”势力的活跃以及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非法宣传和活动,党和政府必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构建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针对2008年“314”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犯罪事件,2008年11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联合下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人大九届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一项议案,决定把每年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纪念50年前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这些都体现了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为加强民族团结而做出的积极努力。我们必须认识到,“藏独”势力的自治要求有着深刻的政治目的,党和政府有必要以更加智慧的修辞和表达让国际社会明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内涵,以及民族自治地区在经济和政治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中国必须加快国家的各项制度建设,增加中国的软实力以及对台湾和国际社会的政治吸引力,从而促进国家的和平统一。中国的民主化必须循序渐进的推进,必须坚持国家的制度化建设优于民主化(普选、民族自决等)的策略,因为民主化只是国家建设的一个步骤。在缺乏完善的法制和强大国家的前提下,民主化不仅不会促进国家建设,反而会“毁灭”国家,在多民族国家,“民主化经常表现为多民族国家的解体和消失”。前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的解体与混乱即是最好的例证。4.2在政治转型的过程中,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是非常关键的中央政府必须保持强大的政治能力(或者说国家能力),具体包括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强制能力等等,以避免地方“割据”的出现。毕竟,只有中央政府具有全国性眼光,并能超越具体的地方利益以促进国家政治的整体转型。近代以来地方主义的兴起对国家整体政治的损害,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虽然统一集权有可能造成地方自主性、积极性和灵活性减少,但地方割据状态对于国家的危害往往更大。在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更有效的设计和政制安排之前,保持中央政府的集权和强大是十分必要的。“虽然不能保证中央集权一定带来和平统一,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安定的政治局面,但是毕竟这种局面只有在中央集权的条件下才能出现。”为增强经济活力,1978年后的中国选择了中央向地方放权的政经改革,但它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在国税上做手脚,挖中央收入”,严重损害了中央政府的汲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这种局面直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才逐步得以扭转。从某种意义上讲,分税制改革不仅仅是一次税制改革,它还具有深远的宪政意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政治发展的联邦制方案,但是就中国近代史的经验和现实国情而言,这种方案显然不具有操作性,实践起来恐怕是弊多利少。当然,如何以制度手段加强中央集权并逐渐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是一个并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如学者所指出的,既要“加强和改进中央集权,又要顺应人民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每一步都要涉及重新分配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权力和经济利益,涉及中央职能机构的专业建设和对各级政府公职人员的权力制约,必然面对来自很多方面的阻力,但是中国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选择,惟有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积极学习和吸收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去开创政治改革的新局面”。我们相信,当代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摆脱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中央和地方恶性博弈、治乱循环的局面。4.3必须处理好国家建设与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中国是人民民主国家,这决定了建设一个法制健全的公民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政治转型阶段如何处理好国家建设与社会舆论界、民众运动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之间既有可能产生良性互动的关系,也有可能因矛盾激化走向对抗,这要求党和政府以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性的政治智慧来平衡两者的关系,从而实现共赢的局面。一方面,“稳定压倒一切”是正确的方针政策,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一切政治和经济建设都不可能进行;另一方面,又不能以稳定为借口压制民众正常的利益诉求。党和政府各级领导人必须认识到,适度的社会冲突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可使社会问题更早暴露出来,从而为制度性解决方式的创建赢得机会。有学者认为,适度的社会冲突能够起到一种安全阀的作用。如果单纯的采取压制手段,只会激化既有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状态。此外,在政治转型阶段,政府对社会舆论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是必要的,这是因为中国的新闻法制还不太健全,新闻报刊业本身的发展多存不规范之处。不过,在一个电脑日益普及的网络时代,网络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手段,政府如何处理与网络舆论的关系成为一个新的政治课题,它要求政府必须具有灵活的应对政策,而不能对网络民意置之不理。在政治转型阶段,民众往往具有高度“政治化”的特点,一些地方性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造成政府与民众的恶性博弈(清末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申报详细报道华文库 2012-8-31的激化及其后果即是最好的例证),当代中国各级政府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4.4改革过程中应警惕和完善党的领导,推动法制化和民主化清末宣统年间的权力真空局面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故而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对于国家建设和政治转型的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各项制度建设。现代化进程需要强大的政党和精英集团进行领导,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缺乏现代政党制度和强大的政党而陷入混乱状态。亨廷顿指出,高水平的政治参与和低水平的政党制度往往导致政治紊乱和暴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心,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所发挥的功能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而且还起到了文化整合和社会整合 文化整合和社会整合: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刘小枫.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1-1的作用如刘小枫所指出的,“现代中国具有社会法权的大政党均不是纯政治性的政党,而是有宗教承担的宗法性政党,它们提供对世界和人生的意义解释,规定国家伦理秩序的正当性,划定社会精神生活的方向”。清末的科举废除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政治精英的分裂和文化秩序的解体,而中国共产党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成功的整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诸多成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近代政治和当代宪政发展的关系,不宜用西方的政党理论和民主制度做简单比附,更不宜认为应将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