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王剑) 莫泊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渗透点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三、课时安排:拟用二课时完成。 四、实施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 2、导入新课,亮标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3、初步了解全文内容,初步理解主题思想 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讨论明确上述问题。 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三个人)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说明 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结果: 。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如于勒是品德很好的人,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如果他们不那么好面子,结局不会如此。 。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3、归纳概括。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将4个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回答,用一段话表述清楚。 这个环节,是将前面分点、分角度的讨论进行综合整体。学生理解本文,从听读开始,是整体感知;分成4个问题讨论,是化整为点,深入理解;综合起4个答题内容,将对课文的理解又回到整体上去,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起到训练听说能力的作用。 4、重点阅读,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1、读课文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提示学生听读时注意:作者利用人物语言和神态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2、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各自找出的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或神态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结合课后练习,使学生体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菲利普装阔气好虚荣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虚伪、爱面子的心理的手法。 5、课堂练习 1、1这篇小说的中主要事件是什么?菲利普夫妇随于勒生活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 主要人物是谁?菲利普夫妇 安排故事情节线索是什么?于勒的贫富变化。 主题是什么?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哲尔赛旅行 发展:发现于勒 高潮:证实于勒归来 结局:躲开于勒 2、下面三组句子,各表现了母亲在希望破灭时怎样的心理和感情? 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勤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的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的“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 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的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什么心理?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6、课后作业 1、继续熟悉、阅读课文 三、教后随感: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主题思想、写作特点。 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习。 二、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新课,亮标 3、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1、讨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2、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3、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4、也允许学生将于勒视为主人公。 4、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 1、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选说得好的三四位同学,在全班说。时间允许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说。 5、分角色朗读课文。 1、请5位同学分别读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长、于勒。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6、课堂练习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就介绍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这样的叙述是在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人都急切盼望他归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吸引力。 2、文章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待的?这部分内容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这才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心,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故事情节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小费的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7、课后作业 1、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三、教后随感: 四、补充讨论的内容 1、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 选材巧。在这极为常见的普通人的遭遇里,集中笔墨写出反映当时社会人情冷暖,揭露社会病态的文章,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 处理安排巧。本文则着重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随着于勒的暴发与沦落,我们看到的是菲利普夫妇的冷暖炎凉。作者从解剖一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入手,着重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的利害关系,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小说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我”存在。这也是小说构思的特点之一。.“我”是小说事情叙述者,但又不同于竞选州长中的“我”,这“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线的作用。“我”是于勒的侄儿,由“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的态度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这个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显得突出。 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本文情节是由于勒与菲利普夫妇这两条线交织发展构成的,围绕着于勒身世的浮沉来展开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前后不同的变化。 穷富穷 撵盼怕躲。 2、本文情节安排的特点? 分析:全文情节总体上是大起大落,这急骤变化,不使人感到突然,却让人感到真切、可信,这就是“曲折”的妙用了。 讨论要点:(1)开头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境况之后,并不忙着介绍于勒,却突然用了一句“可是每星期日”,像电影的短镜头似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人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这一家都盼望他回来?于勒的情况就是用这种曲折的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的。 (2)接下去,作者又回过头来,前后对比着介绍于勒。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介绍是介于同样两个镜头之间(“每到星期日”“于是每星期日”),是插叙。既简洁交待了事情因果,又使我们产生了不得不看下去的欲望。这插叙的内容本身,就形成了情节的“曲折”。 (3)一般说,接下来就可以直接告诉读者,这一家人终于见到了于勒或没有见到手勒,但这样一来未免直露了,使文章故事一览无余。这里需要“曲折”的布置。而“乘船游玩”这一情节就是“曲折”的设计。开辟了一个让人物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希望的肥皂泡一直吹到最大限度,再突然破灭、消失,使故事更加强烈、感人。 (4)于勒的出现,如果用兄弟俩突然撞见的方式就没戏可看了,不吸引人。作者故意安排吃牡砺这个小插曲,让人物有更多的表演余地,这里面又可设计更多的波澜。 (5)船上相遇,由“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到“出大乱子了!”突出了菲利普夫妇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父亲)猜测否定不放心与船长搭话真相大白。(母亲)莫名其妙伯哆嗦马上回答暴怒。人物感情变化曲折复杂。如果直面相对,一下认出来,内容就简单直露了,人物也显得单薄。 3、本文是怎样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 莫泊桑巧妙地运用了悬念,不仅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了,而且将故事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故事一开始,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什么“父亲”急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商企业产品描述翻译协议
- 市场调查公司租赁合同
- 保险公司水磨石地面安装合同
- 仪器租用合同:舞台特效设备
- 城市供气工程土建施工合同范本
- 水产养殖水产品存储与配送制度
- 苗木种植项目合作合同
- 康复医院医生聘用合同样本
- 野生动物园山坡租赁合同
- 医院捐赠物资使用规范
- 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我国陆军专业知识讲座
- 煤矿机电运输安全培训课件
- 货车安全隐患排查表
- 学前教育职业规划书
- 教师专业成长概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PPT培训课件
- 球磨机安装专项施工方案
- 2023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25217.10-2019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第10部分:煤层钻孔卸压防治方法
- GB/T 20284-2006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单体燃烧试验
- GB/T 15604-2008粉尘防爆术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