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研究.pdf_第1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研究.pdf_第2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研究.pdf_第3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研究.pdf_第4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安徽大学 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毛兴平 签字日期: 2008 年 4 月 22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安徽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安徽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毛兴平 导师签名:余经林 签字日期:2008 年 4 月 22 日 签字日期:2008 年 4 月 23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i abstract iii 引引 言言 1 一、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运作现状一、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运作现状 3 (一)美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3 (二)日本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4 (三)韩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6 (四)我国台湾地区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7 二、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理论考察二、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理论考察 9 (一)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含义 9 (二)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性质 9 (三)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基本特征 11 (四)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基本功能 12 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其评价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其评价 15 (一)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司法地位和独特功能 17 (二)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分析及改革的必要性 17 四、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与国外及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之比较四、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与国外及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之比较 22 (一)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 22 (二)二者的价值取向不同 23 (三)二者的性质定位不同 23 (四)二者的程序运作上不同 24 五、借鉴法院附设调解制度,重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五、借鉴法院附设调解制度,重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 27 (一)建立诉前申请调解制度,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和异议权 29 (二)实行“调审分离” ,构建法院审前调解委员会制度 30 (三)完善法院调解应遵循的原则 30 (四)重新界定法院调解范围,增设法院调解期限,取消现行法律的有关规 定 31 (五)限制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反悔权,建立罚则制度 32 4 (六)完善违法调解的司法救济程序 33 结结 语语 3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6 致致 谢谢 40 攻读硕士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1 i 摘摘 要要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是现代司法 adr 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其蕴涵着独特 的司法价值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二十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民事司法制 度改革的热潮,人们开始寻求在诉讼之外的纠纷解决途径,强化解决纠纷手段和 方法的多样化,加快了把 adr 直接纳入法院系统的步伐,由此创设了法院附设调 解等制度,并在司法实践中广泛运用。时至今日,美、日、韩等国及我国的台湾 地区已建立较完善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并成为民事司法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部分。 通过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考察, 可以发现它呈现出非 讼性、类司法性的特点。具有附属性、合意性、自治性、程序的灵活性、规范适 用上的非严格性及与诉讼程序的关联性等多种特征。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得以快速 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于大量诉讼案件带来的法院资源匮乏、 诉讼延迟和高成本等社 会压力,因此,它在灵活解决纠纷,高效分流案件以及诉讼经济、合理配置司法 资源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而且,它能够给予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以足够的尊 重,能及时解决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而可以为当事人提供一种与诉 讼异质的纠纷解决途径,从而从质的角度缓和、改善了诉讼的固有弊端。当然, 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譬如它具有反法治化的一面;过度采用也可能会造成司 法失衡,不利于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所以对于这把“双刃剑”, 需要我们因势 利导,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法院调解制度在我国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曾被西方国家美誉为“东方经 验” ,但上个世纪末,因其自身的痼疾没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根治,以及 人们对诉讼的过分倚重等原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一度呈现出萎缩甚至凋谢的态 势。近年来,我国逐渐步入“诉讼时代” , 特别是在社会需求、和谐社会建构理 念以及世界性 adr 潮流的推动下,引发了新的一轮法院调解旋风,其命运也因此 峰回路转,人们开始重新关注法院调解制度的复兴与未来。近十几年间,我国法 院调解制度经历了从热到冷,又从冷到热的 “u”型演变。如何完善、复兴我国 的法院调解制度也便成为当今司法改革的热点之一, 而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路径。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二者间存在许多共性 ii 与个性的地方,特别是二者的个性差异异常明显,如在产生的背景、价值取向、 性质定位、 程序运作等诸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二者的关系, 认真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法律传统等特质,借鉴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中先进的做 法 ,大胆地对我国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进行调整和变革: 建立当事人诉前申请调 解制度,赋予其程序选择权和相应的程序异议权;实行“调审分离” ,构建法院 审前调解委员会制度; 完善法院调解遵循的原则; 重新界定法院调解的案件范围, 增设法院调解的期限,取消现行法律二审、再审程序可以调解的规定;限制当事 人对调解协议的反悔权,建立罚则制度等。总之,通过吸纳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中 的合理成分来改造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不失为一个科学、理性的选择,对于法院 调解制度的痼疾的根治无疑是一剂良方,也是其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关键词:法院附设调解;法院调解;比较;重构 iii abstract court-annexed medi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modern judicial adr. people cherish it, because it contains the unique values of the judiciar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civil judicial reform crazed in the worldwide scale, people began to seek the means of resolving disputes beyond the lawsuit, strengthened dispute settlement means and methods of diversification, accelerated the adr directly into the court system,so court-annexed mediation established ,and applied widely in judicial practice. today,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south korea, and chinas taiwan region have established the more perfect court-annexed mediation,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constituent of the civil justice system. the study of court-annexed medi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aiwan region, we may discover that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 lawsuit and similar-judicature. it is annexing, consensus, autonomy, flexibility, the application of non-standard and the relevance to the lawsuit ,and so on. the reason that court-annexed mediation could developed so fast is the social stress such as the sack of resources in the courts,high lawsuit cost ,procedure relay, therefore, it can resolve disputes flexibly, and distribute cases efficiently, and save judicial resources effectively. moreover, it can respect litigants autonomous enough, solve the dispute promptly, and promote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so it may provide the litigant with dispute resolutions ,unlike the lawsuit.thus easing effectively and correcting the inherent shortcomings effectively.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some limitations: for example, it is anti- law; use excessively may cause the judicature to be unbalanced,and do harm to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 and judicial justice. therefore,we need provide this double-edged sword with the correct guidance to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court medi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a profound basis of the humanities, has been named oriental experience by the western countries. but at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because it,s chronic defects didn,t cure effectively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as well as iv relied excessively ,court mediation tended to shrink, even wither.recently, our country marched into “the lawsuit time” gradually, specially impetused by the social demand, the harmonious social construction idea and the worldwide adr tide, a new round of court mediation is triggering, it,s fate turns dramaticly, people start to be re - concerned about the rejuvena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court mediation.over the last 10 years, our court mediation has experienced from heat to cold, from cold to heat, like the u-type. how to perfect and rejuvenate court mediation become the focus of judicial reform, court-annexed mediation provides us with an excellent path. court-annexed mediation and court mediation have strong comparability.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individualities, particularly the individualities ,such as the backgrou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e natural localization, the procedure operation, and so on. therefore, we shoul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rt-annexed mediation and court mediation,based on our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traditions, consulting the advantages of court-annexed mediation promotes boldly the reform of our court-mediation: establish the litigant,s applications for the mediation before the lawsuit, given them the right to choose or object to the procedures; separate the mediation from the trial, construct the pre-trial court mediation committee system;perfect the principles which the courts mediation should follow. redefine the scope of the case, additionally build the deadline of court mediation, cancel stipulation which the second trial and the third trial could mediate; limit the litigant to renege on a promise to the mediation agreement, establish the penal regulations system, and so on. in brief, absorbing reasonable ingredients from court-annexed mediation to transform our court mediation is a scientific, rational choice , in view of the chronic disease of court mediation, no doubt it is a effective prescription, it is the revival way that must be taken. keywords:court-annexed mediation; court-mediation ;compare; reconstruction 引 言 1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 较研究较研究 引引 言言 上个世纪 70 年代后,adr 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各种非诉讼纠纷解 决机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大量民间性、自治性的调解、仲裁,也有各种 行政性、司法性的 adr,其中作为现代司法 adr 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的法院附设 调解制度因其蕴涵着独特的司法价值和功能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作为现 代 adr 运动的策源地、主要实践地的美国,在上世纪 60 年代后,由于产业复杂 化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诉讼大爆炸”的局面开始形成,法院因不堪重负而导致 诉讼迟延严重,一场以效率为目标,简化诉讼程序的司法改革热潮在全美范围内 悄然高涨,人们开始寻求在诉讼之外的纠纷解决途径,强化解决纠纷手段和方法 的多样化,加快了把 adr 直接纳入法院系统的步伐,由此创设了法院附设调解 (court-annexed mediation)、法院附设仲裁(court-annexed arbitration) 、 简易陪审团审理等司法 adr 体系,特别是 1998 年 10 月克林顿总统签署可选择 性纠纷解决法 (adr 法) 将 adr 运动推向了极致。 在当今许多西方国家步入 “后 诉讼时代”的司法背景下,司法 adr 体系中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因在缓解司法危 机,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分流案件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备 受青睐,欧洲及亚洲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等)竟相效仿,发展迅猛,使用广 泛,使之成为民事司法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台湾地区在发展旧中 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了日本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相关规定,也建立了 较完备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随着当今司法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这一制度对调 解制度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的我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我国作为 adr 的传统国,调解制度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 “儒家思想构成了 我国仲裁与调解的哲理基础,并且对现今的调解制度已经并继续发挥着影响” 。 它对消弭纷争, 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曾为西方国家借鉴、 发展, 范愉主编: adr 原理与实务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53 页。 范愉主编: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88 页。 王生长主编: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与实务 ,法律出版社 2001 版,第 106 页。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研究 2 被誉为“东方经验”或“东方一枝花” 。但上个世纪末以来,人们的法律意识开 始从传统的“贱讼” 、 “息讼”向现代的“健讼”转变。同时,法治主义的宣扬与 倡导,司法改革的有效导入,都使人们解决民事诉讼的主要方法、手段发生了重 大变化,诉讼在中国获得了空前的重视与过重的期待,从某种程度上讲,诉讼已 被视为第一道甚至是唯一、最后一道社会正义的防线。 再加上法院调解制度本 身存在的弊端等,致使调解制度在我国逐步萎缩,甚至凋谢。对法院解决纠纷的 过分倚重,对诉讼的过分依赖及人们诉讼意识的变化直接催生了我国的“诉讼时 代” 。 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熟人社会的脉脉温情在利益个体化浪潮中 逐渐淡化,我国社会矛盾与纠纷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尖锐化、群体化等特点,加 上人们对诉讼的过分倚重,法院也因此积案堆积,不堪重负,迫使人们寻求更快 捷、高效的争议解决方式,一度被冷落的法院调解制度的命运也因此峰回路转,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 纵观近十几年间我国法院调解的司法实 践,呈现出复杂而耐人寻味的轨迹:从 1991 年至今,法院调解在法院系统内遭 遇了从热到冷,又从冷到热的起伏跌荡,形成了法院调解的“u”型演变。 特别 是在社会需求、和谐社会建构理念以及世界性 adr 潮流的推动下,法院调解得到 了强势反弹,引发了新的一轮法院调解旋风,甚至呈现出一种强势作为,这要求 我们对时下态势要进行冷静、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辨证地 看待法院调解制度的复兴与未来,使其日趋完善。 目前,学界对如何完善、复兴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尽管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法院 附设调解制度, 但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在民事司法实践中仍与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存 在着一些相类似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它为我们改造、完善我国的法院调 解制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路径。 本文从介绍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制 度的现状入手,在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 的改革和完善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 姚志坚: 当前法院附设 adr 调查与思考 , 法律适用 ,2006 年第 4 期。 张卫平: 我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 , 法律适用 ,2005 年第 2 期。 张卫平: 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 , 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2007 年第 9 期。 一、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动作现状 3 一、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一、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 制度的运作现状制度的运作现状 (一)美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一)美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1974 年,美国的民事案件管理计划( civilappealsmanagement plan, “camp” )规定在诉讼程序中引入法院附设调解,该项计划的首要目的是鼓励缩 短繁琐的诉讼程序以求迅速解决该类案件。法院附设调解首先在小额案件中试 行,很快于世纪之交时因其低风险及非正式性而在州及联邦法院中广泛运用,结 案率相当惊人。 作为 adr 主要形式之一的法院附设调解,是当事人双方在中立第三方的协 助下,在没有强力迫使解决争议的前提下,通过谈判相互协商以求得双方均满意 的争议解决方案的一种非正式程序。具体而言,美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是指当 事人之间运用协商方式在中立第三人(调解人)的帮助下达成和解的纠纷解决方 式,它可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种类型。一般而言,涉及婚姻、家庭、 邻里纠纷、小额或简单纠纷案等法院可以把调解规定为诉讼的前置程序。除此之 外,其他类型案件可由双方自愿提出调解,或由法院提议调解,但允许当事人在 特定时间内提出该异议。当然,这种“强制性”和“自愿性”仅仅是描述案件如 何进入调解程序,而不是用来描述在调解程序中所发生的或达成的结果类型。尽 管法院对于调解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从本质上说,它仍是通过当事人的合 意解决纠纷的方式。 从调解组织组成和调解员的选任上看:美国的法官不参加调解,而是将案件 交给非营利团体的调解协会进行调解,但其程序必须根据法院制定的规则来进 行。法院委派专门负责调解工作的秘书协助当事人选定调解员,调解员一般由经 过专门训练并经法院认可的律师担任。 双方当事人的律师可从法院提供的调解员 名册中选出一位调解员并共同选任第三名中立的调解员,由三人担任调解委员。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由一名调解员主持调解,该调解员有时由其他法官或治安 法官担任,但更多地由律师担任。调解程序设置上:法院通常在证据开示进入尾 杨严炎: 美国的司法 adr , 政治与法律 ,2002 年第 6 期。 章武生: 司法 adr 研究 , 法学评论 ,2003 年第 2 期。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研究 4 声时指令案件进行调解。在正式调解前,当事人向调解委员提出与在法律上和事 实上的主要要点和争执点有关的证据和文书的复印件, 未能按期提供的将会处以 一定的罚款。双方当事人必须出席调解会议。调解团或调解员的作用是认真听取 律师对主要事实和法律问题所做的简短陈述、审慎地认定证据。在调解审理后, 调解员分别与各方当事人的律师进行私下会谈, 以期发现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解方 案。如果双方当事人同意,经法院审查批准,调解员可以做出正式裁定,该调解 决定具有拘束力。如果当事人未能表示同意也未在一定期限内提出异议,该调解 决定也具有拘束力。如果一方当事人在调解决定做出 30 天或 40 天内提出异议, 则该案件将进入正式诉讼程序,并将调解决定密封保存,由法院重新审理。在法 官重新审理案件时,双方当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法官透露调解决定的内容。为 了敦促当事人接受调解决定,减轻法院负担,一些地方法院还规定:通过重新审 判,原告未取得与调解结果相比超出 50%的赔偿,或被告所支付的赔偿未能低于 调解决定的 10%,则将给予一定的经济制裁。 譬如向对方支付诉讼费用以示惩 罚等。鉴于上述程序设计的特点,有人将之形象地称为“丝绒锤”或“密歇根式 调解” 。 (二)日本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二)日本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日本是近现代开发利用 adr 方式较早、制度较健全的国家之一,其特点是传 统型的 adr 与现代型的 adr 并存、相得益彰,与诉讼构成一个多元化的纠纷解决 系统,调停和仲裁是日本的替代诉讼解决纠纷程序的代表性程序。特别是上世纪 70 年代以后,日本在尝试对传统调停制度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多元化的纠纷解 决机制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发挥诉讼中和解的功能, 确立了 “和解兼辩论” 或 “辩 论兼和解”制度;另一方面各种行政性和民间性的纠纷解决机构应运而生,在解 决特殊类型纠纷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调停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对于日本法制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而现代调停制度则源自 1951 制定的民事调停法 ,该法将除家事和劳 动争议以外的各种调停制度加以统一,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民事、家事两大调停制 范瑜主编: adr 原理与实务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68 页。 范愉著: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35 页。 周群: 日本 adr 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6 期。 一、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动作现状 5 度,民事调停和家事调停性质属于法院附设调解制度。日本有关民事调停的内容 集中规定在民事调停法 ,该法由通则、特则和罚则三章共三十八条以及两条 附则构成。 日本最高裁判所根据该法律制定的民事调解规则对上述内容作了更加 详细、具体的进一步规定。此外, 家事审判法第三章规定了家事调停制度。 这些法规构成了日本调停制度的总体架构。 日本的司法 adr 主要是法院内的调解。调解程序属于传统的司法 adr ,是指 设置于法院内的调解委员会的斡旋、调停 ,使当事人达成解决纠纷合意的程序。 调解制度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为解决种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方法之一 , 系透过适应不同的对象,采取个别立法的办法而逐步完备的。 日本的调解可以 分为民事调停法规定的民事调解和家事审判法规定的家事调解。家事调 解,一般是由设置在家事法院的调解委员会针对有关家庭事件进行的调解,而对 除此之外的民事事件进行的调解,则属于民事调解。 调解虽属自治性解决纷争 方式,但同时又包含一定的强制性因素,比如,接受调解程序后的关系人,有参 加的义务。如无正当理由而不按时参加,会受到罚款的制裁(民事调解法第 34 条, 家事审判法第 27 条) 。 此外, 可以在调解之前命令关系人履行一定的事项(民 事调解法第 12 条), 亦可对关系人作履行义务的劝告或者命令(家事审判法第 25 条第 2 项、第 15 条第 5 及第 6 项),对不服从该命令者也可处以罚款(民事调解 法第 35 条、家事审判法第 28 条)。将调解制度有组织、有系统地纳入司法制度 的国家并不多见。从统计数据上看,在日本,采用民事调解和家事调解的事件数 几乎与民事诉讼事件的总数相等。 根据日本民事调停法规定,除特别情况外,调停案件由管辖对方当事人 住所、居所、营业所或事务所的所在地简易法院,或者由当事人以协议决定的地 方法院或简易法院管辖(第 3 条)。调停委员会由调停主任 1 名和调停委员会 2 名以上的人组成。调停主任由法官担任,在适当的情况下,法官也可以单独进行 调停(第 5、6、7 条)。其他民事调停委员为非专职人员,一般具有解决某些类 型纠纷的专门知识和经验,根据法院的任命参与调停工作,还受法院的命令对其 他的调停案件,发表基于专门知识经验的意见。根据法律规定,应向民事调停委 日三月章著: 日本民事诉讼法 ,汪一凡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7 年版,第 6-7 页。 日中村英郎著: 新民事诉讼法讲义 ,陈刚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4-15 页。 日三月章著: 日本民事诉讼法 ,汪一凡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7 年版,第 8 页。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研究 6 员支付津贴,并按最高法院规定付给其旅费、日薪及住宿费(第 8、9 条)。调停 程序通常由当事人申请开始。在当事人提起诉讼后,受诉法院亦可依职权对认为 应进行调停的案件进行调停(第 2、20 条)。当事人在调停中达成合意,并记载在 笔录上 ,就作为调停成立,原记载的笔录与诉讼上的和解具有同等效力(第 16 条)。调停委员会认为,案件的性质不适合进行调停,或者当事人怀有不正当的 目的而胡乱提出调停时,可以终止案件,不进行调停(第 13 条)。在当事人之间 无法达成和解的情况下, 法院认为适当时, 可以根据调停委员的意见, 进行衡平, 在不违反当事人基本主张的限度内,依职权作出处理案件的决定,决定可以包括 要求当事人支付金钱、交付物品及其他财产上给付。决定不具终局拘束力,当事 人可以在规定期限内(2 周)提出异议。但如果逾期未提出异议,则决定生效,产 生与诉讼上的和解的同等效力。当事人对于决定可以上诉(第 17 条、18 条、21 条)。 (三)韩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三)韩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韩国代替诉讼的纠争解决手段有和解、仲裁、调解,其中法院调停属于本文 研究的法院附设 adr 的范畴。调停是指法官或者调停委员会介入纷争当事人之 间,促成双方当事人和解的程序。韩国的调停有法院调停和由行政机关内设置的 调停委员会进行调停的行政委员会调停两种。 受法院干预并由法院在双方当事人 之间进行斡旋达成的和解称为法院调停。 法院调停的目的在于通过仔细分析相关 的证据和法律,以及各方当事人的根本利益、需要和优势,达成令多方满意的协 议,使整个争议或部分得以解决。 1990 年, 民事调停法制定后,民事案件不管种类(包括集团纷争)或额 数如何,都可以适用调停程序。对于家事案件,在家事诉讼法另外规定了家 事调停程序。调停的优点是费用负担比较少,而且除了法官,民间的调停委员也 可以介入而灵活地运用程序。法院调停是按下列程序来进行的: 首先,从法院调停的申请或者依职权的调停回附看,纷争的当事人可以选择 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申请调停。如选择调停,就直接开始调停程序。当事人选择 提起诉讼时,法院认为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依职权回附调停( 民事调停法第 章武生著: 民事简易程序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4-305 页。 一、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动作现状 7 6 条) 。其次,从调停的实施看,调停也有由法官单独进行的情况,但一般由法 官(调停担当法官)与两人以上的民间调停委员组成的调停委员会进行( 民事 调停法第 6 条、第 7 条) 。为了促成双方当事人之间和解的成立,调停委员会 进行斡旋。调停可以不在公开的法庭进行,而且只要在适当的场所就可以进行, 这是与诉讼不相同的。再次,从调停的成立与职权的调停看,如果双方当事人之 间的和解成立,可以制作调停书来终结案件。双方当事人之间不能成立调停,或 者双方当事人之间已成立的合议不适当的情况下, 以及被申请人在调停期日没有 出席的情况下,法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