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作为东方国度的中国和日本的两位文学巨子, 在各自营造的文学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追求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 文学全球化的语境之下,对这两位同在2 0 世纪产生广泛影响的中日 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具有明显的文学意义s 本论文主要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两位作家艺术世界的类似性 入手,深入发掘并探讨他们在心理趋向、思想感情、精神境界、审美 追求上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第一章论述他们在作品中抒写的深邃的人 生哲理,以爱与美、死亡、民族历史等人类共同母题为视点,挖掘他 们对人类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的趋同性思考。第二章把他们纳入后现代 理论视野进行比较分析,从他们呈现的两种对立的社会样式,揭示出 隐含其中的对民间风俗的认同感情和对都市文明的批判态度,展现他 们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之后的价值选择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维 护。第三章以他们精心建构的理想世界为平台,从意象的角度阐述他 们不约而同选择的抒情方式的共通之处,同时剖析了沈从文“天人合 一 观念和川端康成“一心法界”思想在民族文化深层次上的互通与 隔膜。第四章对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比较,在充分肯定他们对 女性之美的赞扬与歌颂的同时,探究两位作家在各自道德理想上的不 同,以及在艺术手法选择和运用上的差异。第五章联系作家的身世经 历和生命体验论述二者作品中共同营造的悲剧氛围,同时注重差异性 研究,分析比较沈从文的“郁美风格与川端康成的“悲美风格在 美学思想上的形成性差异。最后一章分别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外来文 化的影响和作家独特的审美个性三个维度逐层阐述沈从文和川端康 成不拘一格却又息息相通的文化选择,展现他们坚持文学民族本位和 追求人类生命价值的共同审美追求。 论文结语部分肯定了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文学价值多元性,并指 出惟有以平等对话的宽容姿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去研究中外文 学的特色和长处,提炼出其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令我们的民族文学之 花在文学全球化的新时代话语潮流中绚丽绽放。 关键词:文学比较;沈从文;川端康成;民族文化 a b s t r a c t s h e nc o n g w e na n dy a s u n a r ik a w a b a t a ,t h el i t e r a r yg i a n t si nt h e e a s t e r nc o u n t r i e s ,c h i n aa n dj a p a n , s h o wa s u r p r i s i n gs i m i l a r i t yi nt h e i r a s e t h e t i c a lp u r s u i ti n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l i t e r a r yw o r l d t h er e a s o nw h y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a i m sa t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nt h et w oi n f l u e n t i a lw r i t e r s i nt h ew o r l dl i e si nt h ef a c tt h a tw h i c hh a so b v i o u sl i t e r a r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 u n d e rt h e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c o n t e x t t ob em o r ec o n c r e t e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a r r i e so n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w h i c hd e r i v ef r o mt h e i rs i m i l a r ya r t i s t i c c r e a t i o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r e n d s ,t h o u g h t sa n df e e l i n g s ,t h es p i r i t u a lr e a l m , a e s t h e t i cp u r s u i t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o nh u m a nc o m m o np r o b l e m s t oa n a l y z e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e o r ye x p r e s s e db ys h e nc o n y a s u n a f ik a w a b a t a ,i n c l u d i n gt h el o v ea n db e a u t y , d e a t h , g w e na n d h i s t o t yo f m a n k i n d ,e t c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p u t s t h et w ow r i t e r si nt h e p o s t m o d e m i t yt h e o r ys c o p eo fv i s i o n i nr e g a r d st om o d e m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b o t hs h e nc o n g w e na n dy a s u n a r ik a w a b a t a sw o r k sp r e s e n tt w o o p p o s e dw o r l d ,a n dt h e yb o t ha p p r o v eo f t h ef o l kc u l t u r ef u l lo f h a r m o n ya n dh o l d c r i t i c a l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t h em o d e mc i v i l i z a t i o n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 y s h o wt h e i r p a r t i c u l a r c o n c e mf o r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c h a p t e ri i ir e s e a c h e si n t ot h ei d e a lw o r l dc o n s t r u c t e d m e t i c u l o u s l yb yt h et w ow r i t e r s d i s p i t es h e nc o n g w e na n dy a s u n a r i k a w a b a t ac h o o s e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t h el y r i cw a yt oc r e a t et h e i rw o r k s ,t h e y h o l dad i f f e r e n ta p p r o a c ht oa d v o c a t i n gt h ea f f i n i t yb e t w e e nm a i la n d n a t u r e c h a p t e ri vc a r r i e so u ta n a l y t i c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nt h ef e m a l ei m a g e c r e a t e di nt h e i rw o r k s t h e yv a l u et h eb e a u t yo f f e m a l es i m u t a n e o u s l y a n de n d e a v o rt or e c o n s t r u c ti d e a ls p i r i t u a lc o n c e p mw h i c hs t r o n g l y 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 i r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 c h a p t e rvf o c u s e so n t h et r a g e d ya t m o s p h e r et oa n a l y z et h e i rd i f e r e n ts t y l e sw h i c hr e f l e c t e dt h e w r i t e r a e s t h e t i ci d e o l o g y , c o n n e c t i n gt h e i r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 i r o w n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f i n a lc h a p t e rm a k e saf u r t h e rc o m p a r i s o ni n t h e i ra s e t h e t i c a lp u r s u i t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s u c c e s s i o n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ei m p a c to ff o r e i g nc u l t u r ea n dt h ew r i t e r a s e t h e t i c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 ,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m a k e sas c i e n t i f i cr e m a r k so ns h e nc o n g w e na n d y a s u n a r ik a w a b a t a w r i t i n g i te m p h a s i z e st h e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i n go ft h e t w ow r i t e r e f f o r t s ,i nt h em e a n w h i l ep o i n t so u tt h a tw h e nw ec a r r yo u t t h es t u d yo ft h e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 ,o n l yw i t ha t o l e r a n c ea t t i t u d ea n da no p e nm i n dc a nw ef o r c eo u rn a t i o n a ll i t e r a t u r et o g a i nas c o r eu n d e rt h e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t e x t k e yw o r d s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s h e nc o n g w e n ;y a s u n a r ik a w a b a t a ; 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i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合任何个人或集体己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张私价球h 奶 湖南爹币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善嘉荔暇以撵瓢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叠l 害 丁l口 在2 0 世纪的东方文坛上,有一位日本作家以其卓越的艺术感受 和高超的小说技巧震撼了世界文坛,并在1 9 6 8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 广泛关注,众所周知,他就是川端康成。在同时代的中国,有一位作 家同样蜚声文坛却拒斥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他宁肯放弃写作转而去 研究古物也要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因而淡出文坛长达三+ 年之久。 而进入8 0 年代以后,对他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 的高潮,这位几经沉浮几经曲折并最终获得了崇高赞誉的文入就是沈 从文: 同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东方作家,沈从文和川端康成在世界文学史 上备受瞩目。国内对沈从文作品的研究始于2 0 世纪3 0 年代,主要以 他的早期创作和乡土题材佟品为对象,并对他的创作进行了以真实性 和典型论为核心的社会学文艺批评,当然也有人对沈从文创作进行了 纯艺术的文化研究,但缺乏力度也缺乏影响力,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以 苏雪林和刘西渭力代表。从新中圜成立到7 0 年代末,沈从文研究陷 入了沉寂期,并未发现多少值得一提的论著。直到8 0 年代以后,国 内的沈从文研究再次崛起,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出现了凌宇、吴 立昌、向成国、韩立群、赵学勇等沈从文研究专家。国外的沈从文研 究则由美国学术界发端,成就斐然的研究者有夏志清、叶威廉、聂华 硕七学位论文 苓和金介甫等人。特别是美国学者金介甫的博士论文沈从文笔下的 中国社会和文化,学术资料价值很高,他甚至把沈从文看成是与福 楼拜、普鲁斯特、鲁迅并列的作家,从而大大提升了沈从文的艺术声 誉 | 昌0 我国对川端康成的研究起步较晚,比日本同行推迟了将近半个世 纪。改革开放后的8 0 年代,在叶渭渠教授等日本文学研究者的不懈 努力下,川端康成的文学技巧开始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课题。这一 时期的川端康成艺术评论仍然沿袭了文革以前的传统,以社会学批评 为主。而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再一次掀起t i l l 端康成的 研究热潮。国内学者翻译出版了日本大师级人物长谷川泉的川端康 成论考、近藤纯孝的川端康成传。国内研究专著主要有叶渭渠教 授的东方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 j 传以及他与美国学者唐纳德金、日本学者千叶宣一共同主编的文 集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同时,川端康成的作品几乎全被 译成中文,相关的评论文章也车载斗量,多若繁星,因而日本学者称 赞我国的有关学术成果“居于外国、包括欧美在内的j i i 端文学研究的 第一位。 但在比较文学领域,目前国内的研究力度明显不足。有的学者把 视点放在了沈从文同福克纳、哈代、劳伦斯的比较领域,也有人将川 端康成同穆时英置入了比较视域,但多聚焦于有关乡土特色的类似性 阐释,或侧重于新感觉派小说特征的比较,只有赵学勇等极少数学者 着眼于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然而,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对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比较研究具有明显的文学意义,这两位生活在 同一时代的伟大作家,在主题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审美的追求、作 品的基调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在文学全球化的语境之下, 对这两位在2 0 世纪产生广泛影响的中日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促 使我们以超民族、超地域的文化眼光来比较二者之间的类同性与差异 性,这也就可能更为深入地探讨整个人类文学活动的规律。 本论文拟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两位作家艺术世界的类似性入 手,深入发掘他们对人类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趋同性思考,并由此 而探讨两位作家在心理趋向、思想感情、精神境界、审美追求上的共 通性。同时本文也注重差异性研究,并以此为契机,来突破以往单一 的乡土性视角的种种局限,从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来考察他们灿烂多姿 的艺术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经验的独特性以及各自不同的 价值取向,并将蕴含在二者作品中的自然质朴、纯美真诚、善良博爱 的人文主义理念传承下来。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深邃的人生哲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 潮湘文化色彩嚣著称的作家,他从二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直至四十年代 末封笔,始终把生命、人生、命运等古老而又常新的主题作为创作的 价值导向,极力表现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方式。川端康成作为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从初涉文 坛直到晚年,他一直精力旺盛,文学活动频繁,以文笔的优美和艺术 技巧的高超而享誉世界。虽然他的创作思想具有纷繁复杂和异彩纷呈 的特色,但贯穿其中的仍然是爱情、理想、艺术、人生等亘吉不变的 人类共同文学母题。这两位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伟大作家,来自两个隔 海相望、一衣带水的东方民族,不曾有机会相识相知,但他们却用两 颗息息相通的心为我们建构了同样美仑美奂的艺术世界,并且不约而 同地采用文字传达出鲁己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的咏唱,对自然的崇 尚,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1 1 生命中的爱与美 。 。 沈从文 在沈从文的审美视野里,爱与美是生命的基本属性,爱即对生命 存在的爱,对同类的关怀;美即生命所投射出的真诚与美丽,因而焕 发出令人炫冒的光彩。生命进入了爱和美的圣境便获 ! 导了升华,获得 了“神性”,这也就成为人性的最高表现。完美的生命形式就是“爱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与美 的和谐与统一,亦即人的生命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和谐,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因而和谐就是美。由此可见,爱与美是 沈从文艺术创作的永恒追求。曾经有人询问他为什么要写作,他不无 自矜地说道:“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 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 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绪促我来写作, 不断的写作,没有厌倦,我的写作就是赞颂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 美丽与智慧。”他还坦诚地说道:“美是文学的本质内涵,文学的启 蒙作用,就是人性的美化,发现美、创造美是艺术家的天职。” 他怀着这种宗教般的虔诚,孜孜不倦地笔耕三十年,为我们呈现了一 个充满着爱与美的湘西世界,并以如泣如诉的美丽文字来颂扬这块承 载着古老传统、张扬着朴纳人性和充满着神奇魅力的土地上的人性之 * 夫。 在沈从文描绘的乡村世界里,生命是以一种最原始的方式存在 着,由于山高皇帝远,古老纯朴的民俗民风浸润着人们的心灵,父老 乡亲们享受着与生俱来的自由,遵循着生命律动的轨迹而健康地生活 着,并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对生命的真切体验之中。无论船夫、 农人还是娼妓、土匪,都“从容地各在那里尽其生命之理 ,他们生 命的年轮随着春花秋月而慢慢流逝,并由此而生生息息,以享天年。 在雨后里,四狗与他钟情的女子在山草棚里以天为被,以地为褥, 。沈从文( 篙下集题记沈从文文集( 8 ) 【m 1 广州:花城出版社1 9 8 2 年第2 页 。韩立群沈从文论一一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m 】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第4 5 页 硕十学能论文 尽情享受生命之爱的情趣与欢悦。夫妇里,年轻夫妇在宁静、幽 深的自然怀抱里随心所欲,尽显生命的本真与自在尊七个野人和最 后一个迎春节里,野人用精彩嘹亮的歌喉引女子入洞过夜,第二天 便护送下山,这类野性的爱情没有利益的纠葛更没有金钱的阴谋,完 全是男女两情相悦的相互给予,因而堪称人 仑天性的自然显露。龙 朱中的白耳族王子龙朱“美丽强壮如狮子 ,“温和谦驯如小羊”, “是美男子中之美男子,却也爱得热烈,爱得勇敢,他看见自己所爱 的姑娘经过,便“猛如豹子擒羊,把女人连衣抱起飞向最近的一个山 洞中去,从而实现了两相愉悦的恋情。很明显,这种爱正是劳伦斯 所说的“自然之爱 ,天性之爱。尽管这种爱有几分粗犷也有几分野 蛮,却比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或者金钱禁锢的都市爱情要高尚得多,也 温情得多。 柏子用欢快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水手和一位吊脚楼妓女之间有 情有义的故事。柏子是一个为生活所迫而终日漂泊在长河之上的水 手,但他有着自己心仪的对象,每天都过得健康快乐尊虽然不能随心 所欲地上岸,但他的心却无时不摇摇荡荡地飞到所熟习的吊脚楼上 去。妇人的身份虽然是妓女,却同样牵挂和企盼着柏子,她的爱是率 性而真诚的,总是掐指算着柏子归来的尽子,一如妻子在等候远方归 来的丈夫。他们之间的情爱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本真的,因而这种情爱 品格神圣而美好,而且是合乎自然人性的,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从 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美化了水手圈妓女之间的关系,他所坦露的艺 国沈从文龙寒沈从文文集7 f 闲广州:花城澎版社1 9 8 2 年第1 6 9 瑟 6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术思维分明在缅怀着一种从山乡古老的小农经济中衍生出来的美好 而恒定的入情昧。 。 湘西地区的乡情浓郁,人们重亲情,尚袍俗辛这里的男子正直, 少女多情,人民重义轻利,兵卒纯善如民,朋友、亲戚、同乡之间互 爱互助,即使对待陌生人,乡亲们也热情诚恳、慷慨无私。人情之美 流溢在边城的每一个角落,犹如烈酒一般地浓郁芬芳。长河中写 到当地桔农热情地邀请过路人吃桔子,不肯卖钱只叫人家尽管吃饱吃 好,小小一个细节就写尽了尚未遭遇拜金主义污染的民风乡俗的古朴 和淳厚。边城就是这样一幅带有浓厚怀| 叠意识的湘嚣民情风俗画 卷,在这片桃花源式的芙蓉国里,不仅演绎着感情炽烈纯美的爱情故 事,而且同样也演绎着一幕幕长幼互爱、兄弟情深、邻里互助的感人 情景。年轻人健壮勤劳,生命力蓬勃;父辈们宽容憨厚,超然于物质 贪欲之外。年轻人对老年入谦虚有礼,长辈们对小辈们爱护有加,兄 弟姐妹之间谦和相让,乡里之间平等互助,当地驻军也同百姓和睦共 处,相安无事,一派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总之,这是一个纯净丽丰 饶的世界,这种乌托邦式的乡村文化氛围显然是沈从文社会理想的真 实写照,同时又跟上海十里洋场纸醉金迷道德堕落的文化景观构成了 极其尖锐的对比,因而字里行间也就表现| 出极其深刻的文化反思意义 和文化批判意义。作者对都市文化的厌倦,对金钱主义的憎恨,也由 此而溢于言表。 沈从文曾说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 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 硕士学位论文 堆砌它口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这里的“人性弦内涵显现为对生命的珍 视、对爱的尊重,当然也包括对人的真诚、对生命和自然的诗意感受 等等,从而“流露着具有东方人特色的情感。生命的尊严、人格的 孝 、厚、爱情的纯美,这些发自人性底层的东嚣也就成为沈从文笔下永 恒的主题。所以,当穆时英等海派作家在吹晌一曲曲醉生梦死、忧郁 低沉的洋场萨克斯时,沈从文却毫不动摇地坚守着自己对世界的观照 方式,执着地演奏着一首首幽婉动听、健康朴素的湘谣民歌。他怀着 一份极其深邃又极其真诚的爱守护着这一片古老蛮荒的神奇土地,同 时也在守护着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这种固执而坚定的乡村守护意识 也就建构了沈从文的文化人格。 1 。1 。2 川端康成 同沈从文相比,川端康成文学创作所溢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则更 加脆弱,更加隐晦,他的艺术空间很少表现社会生活或影射重大时事, 面是聚焦于比时代更久远的文化和比文化更久远的自然和生命。他崇 尚自然事物的美,自然在他的笔下不仅仅作为环境出现,有时也演变 成为主角,花开花落、斗转星移、鸟唱虫鸣等四季微妙的变化都牵 动着他的情思;他讴歌纯朴的爱情和执着的生命,而他笔下的爱情故 事却伴随着自然与心灵的相互渗透和对话,让充满着爱与美的生命鲜 活而灵性地舞动起来。 随意打开川端康成的一篇作品,我们都能看到对大自然景观诗情 。王亚蓉沈从文晚年口述嘲】西安:陕秀蜘范大学出舨社,2 0 0 3 年第2 1 4 页 岱朱光潜张允和我所蔽谖盼浣从文【溯。长沙:岳麓窭舨社1 9 8 6 年。第1 5 9 燹 8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画意的描绘,也能在情与景的交相辉映中感受到生命那迷人的风采和 活力。伊豆的舞女用充满诗意和娓娓动情的优雅笔调描绘了一次 美丽的邂逅:大学生“我”和情窦初开的舞女薰子在旅行的途中产生 了朦胧的爱意,男女之间律动的青春情感展示的却不是肮脏的色情, 而是清新、真诚、如水晶般纯净的人性之美。“我 是一个孤独而忧 郁的青年学生,对那些悲苦的巡回演出艺人非但没有歧视,反而充满 了同情,因而被舞女称为“好人 。舞女年纪虽小,却也温柔体贴, 无忧无虑,她的感情真挚而细腻,尽管天真浪漫,然而又小鸟依人, 情意绵长。“我们 之间的交往隔绝了金钱的污染,成为纯粹的心灵 交流和纯洁的感情倾慕。这种清纯的初恋显然是将青春气息的感动升 华为对人性光辉的生命追求,因而这是一首青春的颂歌,更是一首人 性的颂歌。 古都以京都四季的景物、祭典和风俗为背景,描写了纯洁真 挚的人情美,全篇都洋溢着丰富、明净而又真挚的手足之情、亲子之 情、友情和恋情。千重子是一个弃儿,但养父母却待她如亲生女儿一 般,百般呵护,疼爱有加。为了让干重子摆脱身世的感伤,父母也愿 意把苗子接过来一同抚养。千重子对同胞姐妹苗子情深义重,苗子对 她也体贴照顾,姐妹之情真挚得令人感动。同时,纯真的姐妹之情又 交织着充满爱恋的男女之情,小伙子真一、秀男、龙助同少女千重子、 苗子之间纯真的友情和朦胧的爱意也置身于优美恬淡的自然环境中, 并由此而彰显出生命的美丽。这些人物都善良而纯真,对生活充满了 热爱,他们拥有人类天性中最纯朴最真挚的情感,因而这些鲜活灵动 硕十学位论文 的性格也就被誉为“人性之花。” 沈从文展示了生命形态的丰富多样,川端康成也用他那支诗意的 画笔呈现了美的形态的多种多样。在他的笔下,有青春美、野性美、 朦胧美,也有颓废美、悲哀美、妖艳美,有动态美,也有静态美,有 生之美,亦有死亡之美。尽管一个在挖掘生命的丰蕴内涵,另一个偏 重于考核美的人文价值,然而他们对人性的追求却又达到了惊人的契 合与认同。雪国是川端康成诠释其美之追求的登峰造极之作。驹 子热情纯真又妖媚淫邪,她虽然在屈辱的环境中长大,历经人间沧桑, 但却有着坚强的意志,认真地对待生活,热切地渴求真挚的爱情。叶 子有着同驹子相似的悲凉身世,在岛村眼里成为镜花水月般的虚幻美 的化身,但纯朴善良的叶子对驹子的同情、对弟弟和行男的关爱却静 静地流露出一丝丝人生的暖意和人性的光辉。在谈到雪国这部作 品时,川端本人曾经说过:“也许有人会感到意外,其实贯穿全书的 是对人类生命的憧憬。”这就说明,川端同样表现出对未受现代工业 文明污染的生命意识的憧憬和挚爱。同时,沈从文笔下那一幅幅如诗 如画的乡村小景也显现出惟美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由此可 见,两位大师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情趣有着惊人的契合,他们关注生命 也关注美,只是二者的偏重之点略有差池罢了。 即使被视为颓废病态的千只鹤、山音、睡美人等作品, 也可以将它们看成是作家对“官能美 和“死亡美 的艺术探索轨迹, 视为作家在人性的基础上去把握美的一种努力,一种尝试。千只鹤 o 孟庆枢译( 长谷川泉文学论著选川端康成论t o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3 年第2 3 页 一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描写太田夫人为爱自杀,山音描写信吾因怀念青春的美好而对儿 媳产生了非分之想,睡美人描写老头子不得不借助对睡美人的占 有来驱逐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这些变态或病态的心理在作家笔下被 描写得干净自然,毫无色情的渲染。可以说,这也显示了川端康成对 自然人性的关怀和认同。 尽管沈从文幂n ) l l 端康成对宇宙生命的认知有异,文学表现技巧和 思维视角也各有不同,但他们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和信奉明显地趋向于 一致,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以及人性的纯善作为建构 理想世界的基石,并由此而表现出对充满爱与美的永恒生命的讴歌。 1 2 死亡:生的变奏曲 死亡是每一个生命都无法避免的最终走向。在社会人生的大舞- 台上,每时每刻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衰老病死及自戕所致 的生离死别的悲剧故事,不管你是否愿意或是否喜欢,总会要面对亲 人的逝去和朋友的离散;也不论你是恐惧或者勇敢,命运之神都将引 领你走向世界的彼岸。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成为 永恒的主题出现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或用无奈的笔触去 抒写悲剧发生的不幸与残酷,或用哲学理性的态度来审视人类不同的 生死观念,并将他们对生和死的真切体验与抽象哲学思考灌注到自己 的文学文本之中。在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笔下,我们就可以发现十分 醒目的死亡的意象和图景,而且出现的频率也高得惊人。川端康成有 将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同死亡意象联系在一起,其掌上小说也有七分之 一的篇目将死亡列为主题,如金丝雀、白花、遗容、情死、 硕+ 学位论文 灵柩车、化妆、五十分银币、拾遗骨等。其他描写死亡意 象的作品还有:千代、葬礼的名人、十六岁的日记、杀死女 人的女人、禽兽、临终的眼、农村剧院、爱、冬之曲、 水月、离合等等,在这一长串几乎望不到尽头的作品名单中, 人们可以清晰地洞察n ) l l 端康成对死亡意象的感悟与偏爱。沈从文对 死亡意象也同样具有难以割舍的情怀,并且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 绘。据学者统计,他的小说散文中有六十多篇关涉到死亡主题。笔者 也发现,在沈从文小说选( 凌宇编) 里,5 0 个篇目竟然有2 3 篇 关涉到死亡意象,这在中国作家群体甚至世界作家群体都是十分罕见 的。很明显,两位大师都在运用文字来传达出对死亡的体验和感觉, 并由此而诠释对人类生存和死亡这一母题的理解和思考。换句话说, 他们分明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死亡这支“生的变奏曲”演奏得 楚楚动人,并给读者留下了无法忘怀的深刻印象。 1 2 1 死亡的无常和偶然性 沈从文是一个热衷于表现各种生命形态的作家,他小说中的乡村 人物大都活得健康洒脱、坦荡自然,这就同都市人虚伪压抑、怯懦卑 俗的生活情境构成了惊心动魄的反差。但是,在这一首首激烈昂扬的 乐章之中,我们也隐隐约约听到了几个不和谐音符在发出深情而沉重 的哀叹。由此可见,沈从文在满怀激情地展示生命的美丽和壮观的同 时,也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这类人生感悟显然同沈从文 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也同作者对生命殒落的深刻体验有 关。他曾亲眼目睹了命运“无常”对人的无情捉弄:例如,一次偶然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的伤寒险些夺去了他的性命,还有好友陆驶突然被淹死,堂兄沈万林 被人错杀,小姑被电影中血淋淋的场面活活吓死,许多老乡和熟人也 因为阴差阳错而莫名其妙地断掉了脑袋这正如王毅在试论沈从 文创作中的宿命论所说:“这些生命的毁灭无疑曾强烈地震撼过沈 从文的心灵世界,不可避免地导致他对生命的思考以及由此而来的对 命运的悲观。也许正是见得太多,一切死亡形式都不再让他感到惊异。 他在小说和散文中很随意地谈论死亡,尤其是他的悲剧性小说中,死 亡都表现得非常偶然、急促和莫名其妙。他往往只交代死亡本身 而不太说明理由。死了就是死了。 , 沈从文的小说名篇黎明、堂兄、记陆瞍等作品都关涉到 人类生离死别的伤感情愫,这类小说的正文大都兴致勃勃地展现生命 的鲜活与强健,而补记却笔锋一转,大写“死 的偶然与无常。作者 通过正文同补记的鲜明对照,将生与死的反差极其强烈地凸现了出 来,并哀叹人们( 包括作者) 在命运面前的茫然无助。很显然,这类 描写大大强化了小说的宿命色彩与悲剧色彩,或者说,就人生命的短 暂与艰辛而言,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陷入了一个无可挽回的悲剧 循环,而且这种悲剧是绝对的,注定的,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或许也 是一条残酷的人生真理。同时,沈从文还将这些“死之体验投射到 其他作品的更多人物身上,例如,初八那日描写七老在定亲的大 喜日子竟然被一段突然倒下来的大黄松木活活压死,石子船描写 天真善良的拦头水手八牛在河流里潜水摸鱼,仅仅因为“石头咬他的 。王彀 试论沈从文创作中的宿命论载贵州社会科学报【j 】1 9 9 6 年第3 期第7 2 页 1 3 硕十学位论文 手”类小变故,便永远地葬身于水底。阿黑小史里的五明和阿 黑喜气冲冲地准备结婚,突然之间其中一个就不见了。早上一 堆土一个兵里的那个年轻人仅仅在战场上“啊 地叫了一声,话还 没说完便中弹死亡了。由此可见,沈从文并没有着眼于描写他笔下的 人物怎么死,为侍么死,而是定位于反映“死殍之偶然和不可预测, 从而表现那神秘莫测的命运的凶险和恐怖。毫无疑问,沈从文的内心 是悲伤而沉重的,虽然他寥寥几笔就能把自己的遭遇以及他人的命运 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但有关人生无常与凶险无比的生命领悟却让他 痛心疾首,无法释怀。因此,人们好奇而欣喜地阅读着这块神奇土地 上发生的种种故事,却“没有人能够了解一个人生活里被这种上百个 故事压住时,他用的是一种如何心情过臣子。挣 川端康成的创作也同样浸润了浓浓的死亡意识,他的许多作品也 大量关涉到死亡主题。例如,作者的处女作十六岁的日记就在明 白无误地表现死亡母题,并且把死亡写得凄惨缠绵,一波三折。作品 娓娓记叙了老祖父是如何被死神一步一步地逼上了绝路,并且极力描 述家人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这个处女作似乎奠定了他一生创作的基 调与悲哀相随,与死亡同在。葬礼的名人、拾遗骨、给父 母的信等篇霉都是以故去的亲人为主题的,因而死亡情结也就成为 川端笔下最动人的艺术景观之一。应该说,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 是同他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人生遭遇密不可分的。川端自幼就经历了同 所有骨肉至亲生离死别的情感挫折,而且他青年时代的几次恋爱都以 。韩立群沈跌文论作家修养载文史哲癸【l 】1 9 9 1 年筹5 期第9 5 夏 1 4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失败而告终,婚后也没有生下自己的子女,再加上他一些文坛挚友的 先后故世,这些悲剧都给川端的一生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于是,对死 亡的描摹,对孤独的咏叹,绵长而幽远地贯穿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 中。常言说,小说是作家的文学自传,川端小说中的死亡素材显然来 自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例如,山音中的信吾看到了太多的死亡, 这就大大加强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朋友鸟山受老婆虐待而死,划艇协 会副会长夫妇为情自杀,水田在带着女子去温泉旅馆寻欢时猝死,北 本发疯而死,这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叠加,显然强化了小说中的宿命主 题。另一篇小说多次出现的虹则用哀婉的笔触叙述了生活中处处 弥漫的死亡气息:百子母亲的自杀、启太的战死、百子的堕胎,还有 其男友竹宫的自杀以及百子的自杀未遂。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阴风惨 惨的死亡描写在川端作品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例如伊豆的舞女 中的婴儿之死,千只鹤中的太田夫人之死,名人中的棋圣秀哉 之死,湖中的银平父母之死等等。很显然,作者笔下的死亡情结 构成了一种本体论的宿命意识,这就同宗教意识中的本体宿命理念异 曲而同工了。在他的眼里,死亡不仅是人类生命的结局,而且构成了 人类生命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既然生命短暂如花,肉体常朽如草, 那么世俗的享乐也就犹如过眼烟云一般微不足道了。而人的灵魂却能 永存,因而惟灵主义也就成为人生的一大选择。由此可见,一方面, 死亡的悲与美在其作品中如鬼魅般如影随形,成为川端康成独特的审 美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作家却强调美与灵魂一样,成为不朽,成为 永恒,因而作家对美的追求也就同对灵魂的追求一样,成为人类的永 硕士学位论文 恒轨迹。在这个层面上,川端康成对美的追求也就同宗教学说对灵魂 的追求一样,成为一种绵长无尽的永恒,这种惟美主义的美学建构也 许就是川端康成艺术追求的真谛。 无独有偶的是,川端康成在小说中也充分表现了生命的无常和死 亡的随意性。在河边的小镇中,房子的弟弟虽然平时体弱多病, 却仅仅因为一次小小的流感而离开了人世。深爱着房子的达吉也是在 一种极其偶然的状态下走向了死亡,他因为舍身救助房子而感染了破 伤风,这原本是无关性命危险的小病,在漫不经心的疏忽之中,充满 青春活力的达吉却死于非命。睡美人也同样如此,小说不仅描写 了福良老人在与睡美人共度良宵时猝然死亡,还让一位被江口老人慨 叹“这就是生命 的年轻姑娘在深夜里无声死去。雪国中的叶子 之死则更富有戏剧性,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这位为爱献身的美 丽善良的女子竟然无怨无悔地死去,她洁白的躯体在一片火光和消防 水龙头喷出的一道弧形水柱前平躺着落下来。很显然,这种佛教涅巢 式的坠落是川端康成的人生无常生命理念的畅快宣泄。 1 2 2 “生命永生 与“死亡之美 在叙述死亡时,沈从文和川端康成都运用了一种平静祥和的话语 模式,并由此而表现出恬淡甚至欣喜的人生情愫,这类艺术处理显然 同他们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视域息息相关。众所周知,西方文化将死 作为生的对立面,强调死亡的“彼岸性 和不可逆转性。而东方文化 观念却表现出与此大相径庭的文化意蕴,他们认为,死与生处于同一 变化的轨迹之中,“死生一体 ,生是死的继承,死是生的开始。死亡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不过是“与物冥 、“浑然与物同体 或者“体天地而合变化”而已, 因此,死不是对生的否定,而是与生相连,成为生命链条的一个不可 或缺的环节。在“生死再生 的循环轮回中,死亡使得生命 获得永久的更新,从而实现人类生命永恒的崇高意义,这就是生死相 依的辩证法,旧的一代死去,而新的一代又产生,一如春花秋月,反 反复复,无穷无尽。 。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位作家都在不约而同地感叹命运的不可捉 摸和反复无常,尽管他们都在传达死亡意象的哲理意义和入文价值, 但两位作家各自的表现方式还是有所不同的,这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 验密切相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却表现为中日两个民族生死观的明显差 异。所以,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特色造就了不同作家的文化人 格,而这类文化人格又映射到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 这便是两位作家所显现的差异,而差异的实质又表现为文化人格的差 异。 沈从文在作品中极力表现的是命运的不可知性和不可把握性,从 而凸显出生与死之间的巨大反差,这也就清晰地显现出几千年来中国 传统文化乐天知命型的宿命观。这类事例比比皆是,例如:作者“堂 兄 被错杀,水性很好的“路议 被偶然淹死,边城中的大老在 短短时间内被河流吞噬,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偶然的机缘和巧合 中发生,毫无疑问,这类飞来横祸的巧合机遇都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可 以改变的,使人油然而联想到宿命的“注定 。即使像“山大王 、“土 匪一类具有阳刚之美和英雄气概的人物,在死亡降临时也是毫无反 硕十学位论文 应地献身,或是“视死如归 地认命。这种从容和恬淡固然可以看成 是沈从文有意涂抹在人物身上的英雄主义色彩,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中 华文化中所谓“命中注定 的宿命论理念。沈从文对待死亡的态度也 同整个民族的心态有关。自古以来,中国人安于天命,却讳于谈“死 , 而且用来代替“死”的词语也特别多,例如“没”、“殒”、“崩、“殂”、 “逝世等等。在中国人看来,“未知生,焉知死,“知生之道则知死 之道 ,“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这类充满 人生哲理意味的感悟便成为宿命理念的诠释。正因为深谙死之不可避 免,人们也就更加珍惜生之可贵。这一点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也有 相通之处,他们都把死亡看作是个人存在的一部分,人的生存是面向 死亡的生存,死亡是属于生命的,“生就意味着死”,这样一来,生与 死也就成为了生命理念的二元构合。很明显,沈从文对这种“死生一 体 的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他领悟到:超越“死亡 命运的 最佳方式就是积极地“生 ,用生命的鲜活和美丽去对抗死亡之不可 逆转。“死亡意识对人的生命并不是一桩无关紧要的事,它是个人生 命的一个终极的参照座标,因而对死亡的观照可以激发人们的现世生 存的更强烈更自觉的生命活力。”沈从文曾说:“我过于爱有生一切, 爱与死为邻,我因此常常想到死。 正是对生命之爱和美的执着追寻, 促成了沈从文将宁静淡泊的死亡意识上升到对生命的珍爱和颂扬。他 把死亡当作生命的祭献,并以此来实现爱的完满,甚至借助死亡来讴 歌湘西儿女热烈奔放、充满活力的情欲人生,在这种情况下,沈从文 。朱寿桐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m 】上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4 7 页 1 8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同样把生死理念哲理化了。如月下小景中的小寨主同女孩真挚地 相爱,却无法在现实中结合,于是他们坚定而快乐地选择了死亡,来 实现爱的圆满。在这里,“死亡被赋予了肯定的价值,使人生超越现 实的禁锢实现生命的神性。” 虽然同属于东方文化圈,但中日两个民族的生死观还是存在着明 显的差异。中国的文人雅士历来喜欢惜春悲秋,将春看成是万物之伊 始,视秋为生命之没落。而日本作家则全然不同,他们笔下的秋是美 仑美奂的,而且对深秋的“红叶 更是情有独钟,例如,最早的日本 歌集万叶集中咏秋的诗就多达1 4 0 余首。大和民族对存在和死寂 有着独特的感受,认为生亦美,死亦美,甚至死比生更美。源氏物 语中皇帝的更衣死了,作者紫式部不禁赞叹说:“生前诚可恨,死 后皆可爱。”日本人似乎对死存在着一种向往和渴望,以致吴舜立先 生论述说:“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 界限,在日本人的审美目光中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链接的两个 阶段,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流转的生”,“日本人 正是在对这种沉沉寂灭的深情凝望中,让灼热的目光望穿这寂灭,使 生的鲜活从中透露。 川端康成是一位深深迷恋古典传统的作家。他十分自然地接受了 这种生死观,把死视为起点,认为死亡是一种美的极致,死也构成了 最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他还在自己的人文思想中加入了佛教的生死 。杨玉珍东方神韵一一东方文学与文化视野下的沈从文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 0 0 6 年第1 4 2 页 。吴舜立佛禅与川端康成的虚无载(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j 】1 9 9 9 年第4 期 硕十学位论文 无常、轮回转生等信条,并以此来对死亡进行审美观照,所以谭晶华 先生评论说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故事代替道理:《勇敢说出你的答案》
- 2025年变频与逆变电源装置合作协议书
- 2025商场超市消防改造合同
- 2025年稀土农用材料项目建议书
- 2025买卖合同与承揽合同之区别及地域管辖的判定
- 2025调整劳动合同告知书
- 2025建筑工程设计合同格式范本
- 年度财务健康检查和改善措施计划
- 2025年电力系统安装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增强班级活动吸引力的方案计划
- GB/T 14975-2012结构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 贵州省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中考文综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 例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开展(讲座)课件
- 农产品食品检验员(中级)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吊车牵引放线跨越公路和停电10千伏线路方案说明
- 幼儿园中班安全《会咬人的电》课件
- 幼儿园维稳排查记录表
- 活动一:文明好宝宝(语言活动)课件
- 2005雷克萨斯gs430gs300原厂维修手册中文sa
-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对策
- 风险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