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惩罚性赔偿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 一直是一项颇为重要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制度之 一。该制度不仅对英美法国家产生了影响,甚至大陆法国家也颇受其影响,现在也是我 国民事立法和民法学中的一项新课题,它具有补偿受害人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的 多重功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在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知识产权侵 权行为层出不穷,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与一般民事侵权案件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单纯 适用补偿性赔偿不利于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发生, 所以在知识产权侵权领域借鉴境 外相关国家和地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经验是必要的。 惩罚性赔偿制度打破了补偿性赔偿 的填平原则,侧重于对侵权人的惩罚与遏制,该制度在我国知识产权法中确立有相当合 理性和必要性,并且具有经济效率。当然任何一种制度的适用都有其特定的范围,笔者 认为,惩罚性赔偿必须以法条明确规范,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应限于故意且 严重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目前已确立法定赔偿金制度,惩罚性赔 偿应作为法定赔偿金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法定赔偿金范围内确定惩罚性赔偿的数 额,并且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具有密切联系,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使两者保持合 适的比例关系。 本文除去引言和结语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的损害赔偿现 状分析。首先明确了补偿性赔偿在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中占主导地位。然后在分析我 国目前知识产权领域是否存在惩罚性赔偿责任的争论的基础上提出笔者自己在这一方 面的观点,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只在专利侵权赔偿的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中 体现了赔偿的惩罚性因素,法条中并没有明确表述,对惩罚性赔偿尚未作为一种制度以 立法形式予以明确规范。 第二部分是我国知识产权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首先简 单分析了关于知识产权侵权领域是否应当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学术观点争议。 然后提出笔 者自己认为应当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理由, 从六个方面论证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领域应适 用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对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域外相关国家和地区有 ii 关知识产权保护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先进立法模式和经验的比较分析, 为我国在知识产 权侵权案件中构建惩罚性赔偿制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第四部分是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具体构建。 首先论证了在知识产权 侵权中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所可能引发的相关新问题,或是可以克服的,或是可以协调 的,或是可以接受的,总之都是可以解决的,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然后分析了具体 怎样设计出一套完备、合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规则, 笔者认为,在知识产权侵权领域适 用惩罚性赔偿需要具备特殊的要件, 首先适用范围仅限于故意且严重的侵犯知识产权的 行为,其次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必须依被侵权人的请求。另外惩罚性赔偿的数额的应在知 识产权法定赔偿金范围内进行确定,并且在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时,应该与补偿性赔偿 保持一种合理的比例关系。 关键词: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补偿性赔偿,侵权 iii abstract punitive compensation system originated in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 countries, always has been a very important and much argument system. this system affects not only the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 countries, but also affects many the common law countries. now it also is the science of our civil legislation and a new task, it has compensation victim loss, punishment and curb illegal multiple functions. from our country actual situati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oda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behavior emerge in endlessl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cases have many particularity compared with general civil infringement cases, pure apply to compensability compensation can not curb the occurrence of infrin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drawlessonsfrom experiences from outside relevant countries and reg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field. punitive compensation broke compensatory compensation principle, focused on to fill the punishment and curb infringer in our country, establish this system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has its rationality of law, and also hav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course any kind of system has its particular appliance range, the author holds that punitive compensation must have legal clearly stipulates, and th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punitive compensation should be limited to the applicable intentionally and serious a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punitive compensation should be a necessary par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unitive damage amount should also be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compensation range, and punitive compens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compensatory compensation, when determinate compensation amount, should make keeping proper proportions relations between punitive compensation and compensatory compensation. this paper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ltogether except preface and epilogue. the first part i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amages of our count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first, it introduces compensatory compensation is the main way for damage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then proposed the author himself opinion in this regar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ield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whether existence punitive compensation liabilities debat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view in china at present only in the field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of patent iv infringement compensation in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embodies the punitive compensation factors, the punitive damage not as a system to clarifying standard legislative forms. the second part is to analysi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in chin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apply to punitive compensation. first it analysis the academic viewpoint controversy about whether should apply to punitive compensation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fringement field simply. then presents the author himself opinion that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punitive damage from six aspects reasons, demonstrat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from six aspects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demonstrates tort law should apply to punitive compensation .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nitive compensation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region. based on releva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foreign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punitive compensation system advanced legislation mode and experience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will provides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cases construct punitive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fourth part is specific construction about punitive compensation system of the chin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field. firstly, it demonstrates that will trigger new questions when establish punitive compensation system, but those new questions can be relevant coordinated, or can be overcome, or can be acceptable, anyhow they are solvable, they are not the real problems. secondly, it analyzes how to specific design a set of complete and reasonable punitive compensation system rule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need to have special requirements when apply to punitive compensation in the field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field, firstly, applicable scope should be limited in the deliberately and serious a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secondly, punitive compens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licable must be infringed party request. in addit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unitive damage amount should also be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compensation range, and punitive compens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compensatory compensation, when determinate compensation amount, should make keeping proper proportions relations between punitive compensation and compensatory compensation. key word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unitive damages, compensatory damages, infringement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 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 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 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1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随着知识和信息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知识产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越来越重要。知识产权客体具有无形性并且本身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在给知识产权人 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无形中成为不法竞争者侵害的目标。伴随着知识产权的经济价 值日益凸现, 不道德、 不公平、 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却越来越严重, 这种现象必须加以遏制。在刑事、行政、民事这三大救济方式中,最能弥补受害人损失 的无疑是民事救济, 在侵犯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设计上, 补偿性赔偿向来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日趋增加的知识产权纠纷不仅说明广大知识产权受害主体维权意识的提高, 另一方 面也反映出补偿性赔偿不足以形成对知识产权侵权人的威慑。 基于知识产权领域的特殊 性,我国在知识产权侵权赔偿中,除了适用补偿性赔偿责任外,也有必要将惩罚性赔偿 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明确规范,以期能够充分调动受害人维权的积极性,全面保护其合法 权利,同时能够更加有力的打击、遏制侵权行为,净化市场交易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秩 序。 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领域中,英美法系处于世界领先的前沿地 带,颇具代表性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尤其以美国为代表,惩罚性赔偿的数额虽 然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对惩罚性赔偿也给予了适当的限制。在美国相关立法中有关 于惩罚性赔偿的专门条款,彰显了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强化了对知识产 权保护的一般威慑和特殊威慑功能,充分发挥了它的预防功能,成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 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的领衔之秀。惩罚性赔偿制度不仅对英美法国家产生了影响,而且 对大陆法系国家包括我国也颇有影响。关于侵害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原则,我国立法主 要还是补偿性赔偿,即实际赔偿原则,目前只在专利侵权赔偿的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中 体现了赔偿的惩罚性因素,法条中并没有明确表述,对惩罚性赔偿尚未作为一种制度以 立法形式予以明确规范。我国目前这种做法虽然也能在一些方面缓解补偿性赔偿的弊 病,但是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规范,导致在适用上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适用范围仅限 制在了专利侵权,忽视了其他知识产权侵权领域。所以在知识产权侵权赔偿中应将惩罚 性赔偿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明确规范, 以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惩罚性赔偿, 构建出一套合理、 适当的制度规则,使惩罚性赔偿不但在专利侵权中可以适用,在其他知识产权侵权中也 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2 有适用的空间, 以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利, 这应是我国今后立法和研究的努力方向。 本论文拟从知识产权侵权的损害赔偿现状和知识产权学者对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惩 罚性赔偿的争论入手,详细论证了在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针对我国现行法律对侵害知识产权的惩罚性赔偿缺乏制度性规范的问题, 通过对域外有 关知识产权保护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先进立法模式的比较研究, 拟从充分保护受害人的 利益、彻底遏制侵权行为发生、积极鼓励市场交易的理念出发,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 构建惩罚性赔偿制度略陈己见, 提出建立完善可行的知识产权侵权的损害赔偿制度的井 底建言,以期对我国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有所益处。 一、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的损害赔偿现状 3 一、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的损害赔偿现状 (一)补偿性赔偿 众所周知,补偿性赔偿是现代民法的最基本的赔偿原则,也是各国侵权行为立法和 司法实践的通例。我国也不例外,在民事侵权领域, 民法通则第 117 条至第 119 条 确立了我国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补偿性原则,即实际赔偿原则,因侵权行为而 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应当以实际损害为限。知识产权作为民法的特别法,也沿袭了这一 原则,从我国立法来看,在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规定最为详 尽的是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2001 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和 商标法规定,侵犯著作权或商标权的,侵权人应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 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进行赔偿。赔偿数额还包括为制止侵 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2008 年最新修订的专利法也有类似规定,侵犯专利权, 应当根据权利人所受的实际损失确定赔偿额;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所 获的利益进行确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获利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 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以上知识产权方面的专门立法可以看出,我国的立法在知识产 权侵权损害赔偿上还是以实际赔偿为原则,以实际损失为限对被害人进行赔偿, “包括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根据上述条文可以看出,直接损失指知识权利人因侵权行为 所遭受的销量减少、利润降低等方面的损失;间接损失主要指知识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 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著作权法 、 专利法 、 商标法在修改以前,计算侵权赔偿数额是根据侵权行 为所获得的利润,这种计算方法非常不科学,而且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遭到很多学 者及司法实务人员的质疑,这也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修改后 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将“利润”改为“利益” ,并且还以立法形式正式确立了知识产权 法定赔偿金制度,即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违法所得均难以确定的,由法院根据 侵权情节确定赔偿数额。在著作权法中,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 不能确定的,由法院根据侵权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 商标法也规定 李玲: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探讨 ,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2 期,第 37 页。 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4 了五十万元以下的法定赔偿金。同时在专利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只是将法定赔偿 金的数额的上限提高到了一百万元。可见,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立法中已经较全面的确立 了法定赔偿金制度, 但上述规定仍然以补偿性赔偿为基础, 赔偿数额均以实际损失为限。 以上补偿性赔偿原则,强调救济与损害对等,被害人所能获得的赔偿只能是实际损 失,并且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实际损失的具体数额由受害者进行举证。这 种看似公平的做法在实践中常常缺乏可操作性,因为实践中,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处理 有以下难点。首先,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取证比较困难。其次,权利人的具体损失数额 难以计算。 人民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常常因为无法确定侵权所造成的实际损 失的具体数额,进而无法进行实际准确的补偿性赔偿。虽然可以采用以上提到的法定赔 偿制度来确定损害赔偿数额,但是由于单纯的强调方法的平等,没有区分加害人主观上 的善意和恶意,实际上是忽视了对故意违法行为的惩罚,使得法律的预防和惩戒功能难 以充分彰显,从而法律的权威性也将受到挑战。另外一方面,对于被害人言,由于市场 因素变动性和精神损害的不确定性,受害人自身权益的损害往往得不到完全的恢复,所 以就实际而论, “排除执行难的因素, 越打官司越吃亏的例子绝非个别” 。 在笔者看来,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的区别是:第一,补偿性赔偿强调损害与救 济对等,遭受多少损害就获得多少赔偿,所以补偿性赔偿的数额具有确定性,等于被害 人的实际损失。在确定具体赔偿数额时只需要考虑被害人实际损失这一个因素即可。而 惩罚性赔偿的金额不具有确定性,由法官根据侵权情节等各方面的因素酌情确定,往往 大于被害人的实际损失。在确定赔偿数额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第二,补偿性赔偿一 般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无论行为人故意还是过失都不影响责任的成立。但是惩罚 性赔偿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惩罚性赔偿只适用于故意侵权的情形,行为人必须具有 故意才成立惩罚性赔偿责任。第三,补偿性赔偿的数额可以由原被告双方进行约定,但 是惩罚性赔偿的数额具有法定性,一般是法律直接规定的,或者是法律对赔偿上限作出 规定。第四,补偿性赔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补偿。但惩罚性赔偿的目的是多元的, 不仅有补偿,还有惩罚和遏制。 庄秀峰: 保护知识产权应增设惩罚性赔偿 ,载法学杂志2002 年第 5 期,第 59 页。 一、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的损害赔偿现状 5 (二)惩罚性赔偿的制度缺失 1知识产权侵权领域惩罚性赔偿责任的争论 对于我国目前在有关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规范中是否规定了惩罚性赔偿责任, 学界 上有不同的认识。 (1)肯定观点 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 都有主张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范中实际上包含 惩罚性赔偿责任。在理论界,有学者认为,我国专利法的司法解释中已出现了惩罚性赔 偿的一些规定, 关于审理专利侵权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 20 条第 3 款,侵 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可以根据侵权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总数乘以每件侵权产品的 合理利润所得之积计算。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利益一般按照侵权人的营业利润计算,对于 完全以侵权为业的侵权人,可以按照销售利润计算。第 21 条,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 侵权人的非法获利难以确定的,有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的,可以根据侵权行为的性 质和情节、专利许可使用费的数额、专利权的类型、专利许可的种类、性质、时间、范 围等因素, 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一至三倍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持肯定论的学者认为, 以上条文中实际上已包含了惩罚性赔偿责任。 而在实践中,也有不少法官认为,目前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规范中实际上已体现 出了惩罚性赔偿因素。在他们看来,除了上述的司法解释,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 权三部法律,适用这些法律条文来处理知识产权案件,可能会导致下面后果:尽管被害 人所受损失难以确定、无从查证,并且加害人还没有获利或者仅获利很少,人民法院都 可以根据侵权情节轻重,酌情确定赔偿数额;而在侵犯专利权的案件中,依照最新修订 的专利法, “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确定赔偿数额” ,这种计算方法不但可能高于被 害人的实际损失,同时可能高于侵权人的违法所得。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我国知识产权 侵权损害赔偿领域已存在惩罚性赔偿。 (2)否定观点 否定论者认为,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三部法律所确定的计算损害赔偿额的方法 是建立在损害已经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的,这意味着只有客观上先有损害事实存在,然后 才能根据上述方法来确定损害赔偿数额。例如,侵权人如果仅购买了注册商标标识,准 备用于其生产的产品上来进行销售,但产品还未流入市场。在这种情形下,由于商标权 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6 人还并未实际遭受到损失,所以法官最多可能判处该加害人停止侵害或者赔礼道歉,而 不太可能会要求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 因为这种情况下被害人的实际损害事 实尚没有出现。同时,根据著作权法 、 商标法 、 专利法有关损害赔偿的规定, 在被害人的损失和加害人的违法所得均难以确定的情况下, 人民法院可以酌情确定损害 赔偿数额。法律作出这种规定同样只是提供了一种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的参照标准, 人 民法院同样需要首先认定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 进而才能依据该种参照标准来确定赔偿 数额。当然,适用这种方式来确定损害赔偿数额可能会导致加害人所作出的赔偿远远大 于其非法获利,或者被害人所获得的赔偿远远高于其可能遭受的实际损失,这种结果实 际上与适用惩罚性赔偿无异。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就此断言我国知识产权侵权领域采 用了惩罚性赔偿,因为根据以上法律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使用这种确定损害赔偿计算 方法的前提是实际损害和违法获利均难以计算的情况。 言外之意仍然必须要首先认定实 际损害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难以计算而已,并且只有此基础上,人民法院才可以根据 侵权行为的情节轻重等因素来酌定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额。所以实际上,这种计算方法的 理论基础仍然是补偿性赔偿。 2笔者观点 以上关于我国知识产权领域是否已经存在惩罚性赔偿的正反不同观点,笔者认为, 其中的分析各有其道理。从立法层面上看,有关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法条表述还是 遵循了大陆法系民法的补偿性原则,即以赔偿被害人的实际损失为限,这在商标法 第 56 条和著作权法第 48 条体现的最为明显。但又由于知识产权客体的特殊性使得 计算侵害知识产权的赔偿数额颇为困难, 这一社会现实使得立法者不得不借助其他因素 来确定具体的损害赔偿数额, 比如 “侵权人的非法所得” 、“参照许可使用费的合理倍数” 、 甚至“法定赔偿金”制度等。可以说,有关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的多样 性是以补偿性赔偿为基础而所作出的不得已延伸。所以,在立法层面上,知识产权侵权 领域并未采纳惩罚性赔偿。但在司法层面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常常是对立法的 操作性细化,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中的相关规 定, 确也超越了补偿性赔偿原则的界限, 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所确定的赔偿数额, 不但可能高于被害人的实际损失,而且也可能高于侵权人的违法所得,对侵权人来说无 易健雄,邓宏光: 应在知识产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 ,载法律适用2009 年第 4 期,第 92 页。 一、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的损害赔偿现状 7 疑是一种惩罚,该规定确实体现出了惩罚性因素,但是对惩罚性赔偿责任,法条上却没 有明确的表述,更没有将其作为一种制度在知识产权侵权领域予以规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知识产权领域只在专利侵权赔偿的司法解释的相关 规定中体现了赔偿的惩罚性因素,并没有以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惩罚性赔偿,对惩罚性赔 偿尚未作为一种制度以立法形式予以明确规范。在笔者看来,补偿性赔偿作为传统民事 责任制度的核心,虽然它在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中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由于知识 产权侵权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其客体的无形性, 按照现行法律计算出的损失常常低于实际 损失,从而导致无法真正弥补受害人的实际损失,反倒让侵权人有利可图,放纵了他们 的侥幸心理。所以我国在知识产权侵权赔偿中,除了适用补偿性赔偿责任外,有必要将 惩罚性赔偿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明确规范,以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惩罚性赔偿,使其不仅能 在专利侵权赔偿中适用,在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也应有适用的余地,从而更 加全面的保护知识权利人的权益,打击侵权,维护社会秩序。 二、知识产权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 9 二、知识产权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 (一)知识产权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学术观点争议 所谓惩罚性赔偿,又称示范性的赔偿或报复性的赔偿,指由法院所作出侵权人向被 侵权人支付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 该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主要在美 国法中采用,惩罚性赔偿在牛津法律大辞典中的解释为: “系一个术语,用来指判 定的损害赔偿金,不仅是对原告人的补偿,而且也是对故意加害人的惩罚” ,所以它具 有补偿受害人的损失、遏制和惩罚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惩罚性赔 偿一直是一项复杂而又争议颇多制度,它的发展不仅对英美法国家有深刻影响,甚至对 大陆法国家也产生了某种影响。近年来,我国根据我国的实际,先后在消费者权益保 护法 、 合同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 题的解释 、 食品安全法 、 侵权行为法中确认了惩罚性赔偿,但其中均未涉及知识 产权侵权领域。在知识产权领域,如上所分析,对惩罚性赔偿尚未作为一种制度以立法 形式予以明确规范。关于是否应当在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有支持和反对两种 言论。 1支持者观点 赞成在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学者认为, 补偿性赔偿对保护知识产权是不 全面、甚至有时是不利的,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补偿性赔偿起不到遏制与制裁的功能,有 时却客观的放纵了侵权行为。因为补偿性赔偿潜在的助长了侵权人的投机心理,在侵权 人眼里,侵权后能否被发现的几率各占一半,即使是侵权后被抓住,补偿后自己仍然有 利可图,最坏就是全面赔偿被害人的损失,自己虽没有获利但也没有损失,并且还有一 半不被抓住而单纯获利的几率。在现代社会,知识产权侵权者多是经营者,侵权行为往 往伴随着经营行为产生,当不法获利大于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时,即使对被害人进行全 面赔偿,侵权人仍有大量获利,这种侥幸心理助长了侵权。所以如果仅加以补偿性赔偿 无异于怂恿侵权人继续侵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重不足,应适用惩罚性赔偿来填补以 上不足。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相比, “是一种含蓄的补偿,目的在于补偿不能依补 王利明: 惩罚性赔偿研究 ,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 年第 4 期,第 112 页。 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10 偿性赔偿正常补偿的各种损害和费用” ,总的来说,支持者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应在 知识产权侵权方面确立的理由为: (1)知识产权案件中的侵权行为往往比较隐蔽,相对于其他侵权行为而言,不易 被发现,被查处的概率也较低,并且侵权者从侵权行为中所获得的非法利益也常常难以 被查清,这就助长了侵权者的投机心理和冒险倾向,为打击这种投机倾向,应在知识产 权侵权领域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2)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智力成果信息,具有信息性、无形性、非排他性特点,容 易被大量的复制和传播。权利人对知识产权客体的控制较之其他权利客体较弱,权利人 很难通过控制权利标的来避免侵权,所以知识产权是一项非常脆弱的权利,对它的侵害 不仅容易,而且普遍,并且权利被侵害后,权利人所遭受的损失往往难以计算,单单补 偿性赔偿难以充分弥补受害人的损失。这就决定了其必须受到特殊的保护,应适用惩罚 性赔偿对其进行保护。 (3)惩罚性赔偿是以故意侵权为适用要件的,故意侵权同时又是构成刑事制裁的 前提,与之相适应,在知识产权相关案件的侵权中也应得到体现。在现今社会中,侵权 者为获取高额利润,对知识产权的故意侵权往往集中在在驰名商标或知名作品上,惩罚 性赔偿的确立也正能体现出我国对驰名商标和知名作品的保护和重视。 (4)惩罚性赔偿可以鼓励市场交易。在知识产权侵权的相关案件中,如果一项权 利比如一项专利在市场自由交易的价格高于该专利被侵害后赔偿给权利人的补偿性损 害赔偿金,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已经发生的侵权行为,如果仅要求侵权人支付补偿性赔 偿金, 那么就等于潜在的鼓励侵权者通过侵权而不是购买许可使用权来使用权利人的权 利。 相反如果在补偿性赔偿之外再要求加害人支付惩罚性赔偿金,不仅弥补了权利人 应得的利益,而且会使侵权人的损害赔偿超过非法获益,从而使潜在侵权者放弃侵权转 而向权利人购买权利,从而鼓励了市场交易。 2反对者观点 关于反对在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者的意见,笔者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 种: 王卫国: 中国消费者保护法上的欺诈行为与惩罚性赔偿 ,载法学1998 年第 5 期,第 25 页。 (美)理查德a波斯纳: 法律的经济分析 ,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67 页。 二、知识产权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 11 (1)惩罚属于国家专有权,而知识产权属于民法特别领域,惩罚不应由民事制度 来规范,并且公民之间是一律平等的,相互不能实施惩罚。 (2)在知识产权侵权领域,虽然对侵权行为判处惩罚性赔偿金的惩罚目的可以实 现,但生产商往往将其付出的巨额赔偿金转化为生产成本,进而转嫁给消费者,而且产 品的价格提高,可能会导致企业竞争力降低,从而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3)知识产权虽然具有隐蔽性不容易查出,但这应当通过改革执法体制,增强执 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的方式解决,高额的惩罚性赔偿金并不能有利于侵权行为的 查处。 (4)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对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进行有效限制,赔偿金额不确定性 大,受高额赔偿金的诱惑,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往往可能会随意诉讼,浪费了社会财富。 并且由于惩罚性赔偿可能会使被侵权人得到比没有被侵权时多倍的利益, 这就使得权利 人可能为获得高倍赔偿而引诱他人侵权,从而使上当的侵权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5)将惩罚性赔偿纳入知识产权将使该制度的适用缺乏可操作性,因为我国惩罚 性赔偿理论研究不深入,容易与其他相关制度发生冲突,当与其它相关制度冲突时,缺 少解决冲突的理论基础。 (6)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的高低,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原则,而惩罚性赔偿制度 超出了我国的保护水平,不利于国家利益的维护。我国主要是作为知识产品输出国存在 的,在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上,应持谨慎态度。 笔者认为,关于第一种反对意见,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双倍”赔偿原 则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其取得的良好的社会效果,就是对这种观点的最好的反驳。 而第二种观点 “生产商往往将其付出的巨额赔偿金转化为生产成本, 进而转嫁给消费者, 产品的价格提高,会导致企业竞争力降低,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的说法更是站不住 脚。首先,由于侵权,侵权产品可能已经被禁止生产了,又何来将惩罚性赔偿金转化成 生产成本后转嫁给消费者的可能?即使没有被禁止生产,在支付了惩罚性赔偿金后,生 产者的生产成本比知识产权人的还高,价格也比权利人的产品高,消费者有何理由要购 买价格更高的产品呢?其次,对于侵权企业的竞争力,法律没有保护它的理由,这些企 业竞争力的降低不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相反,只有将这些侵权企业淘汰出去,经济才 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第三条反对理由,虽然加强执法是打击侵权的有利手段,但是 袁真富: 论知识产权全球化 ,刊于中国法学网。 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研究 12 不能因此而否认惩罚性赔偿对于侵权的遏制作用。 惩罚性赔偿金不仅是对潜在侵权人的 一种警戒,更是对以后的被侵权者的一种激励。在高额的惩罚性赔偿金的激励下,日后 的被侵权人就会积极提起维权诉讼,这显然会促进对侵权的法律制裁。 当然,以上反对者观点中有一些可能确实有其道理,他们所指出的问题有些也可能 确实存在,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其是否应当存在,应该看它存在的价值是否大 于它给社会带来的不便。笔者认为,惩罚性赔偿就是这样一种价值大于不便的事物,其 应当适用于知识产权领域,以充分发挥其在这一领域应有的价值。 (二)知识产权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合理性分析 应当看到,现代侵权法中侵权责任的惩戒功能有逐渐衰弱趋势,这是因为侵权责任 更注重对被害人的救济,而不在意对加害人主观过错的制裁。但如果不法加害人拥有足 够多的财产而对赔偿数额并不在乎,则无法防止侵权行为再次发生。所以惩罚性赔偿被 广泛的提及,惩罚性赔偿就是采取利益消除的方式来遏制侵权行为,使侵权人考量成本 效益, 从利益机制上对其行为进行遏制, 这就形成了一种最优化的遏制方式。 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可行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 析: 1从惩罚性赔偿的功能价值分析 惩罚性赔偿可以有效地惩治侵权人,威慑潜在侵权人,并能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给予 全面赔偿。在知识产权侵权的相关案件中,由于侵权产品的成本比权利产品低,同时被 害人举证证明自己的实际损失或加害人的非法收益很难被法院认证或者仅能被认证一 部分,导致侵权人所得的不法收益往往大于被害人的实际损失,只有适用惩罚性赔偿, 判定侵权人支付的赔偿金大于其从中获得的非法收益,才能有效惩治侵权人,从根本上 遏制侵权行为。另外,惩罚性赔偿还可以很好的威慑社会上的其他潜在侵权人。补偿性 赔偿对潜在侵权人的警戒和威慑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如上所述,并不是所有的侵权都必 然会受到追究,在一些情况,侵权行为可能不会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了,也不一定会被 追究责任,基于此,在科以补偿性赔偿时,风险爱好者基于不被追究的投机心理就可能 实施侵权。而惩罚性赔偿则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一问题,它严厉的惩罚形式使得潜在侵权 者认识到自己的侵权行为得不偿失,从而有效遏制潜在侵权者的冒险动机。 二、知识产权侵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 13 从“搭便车”的理论来看,惩罚性赔偿也确实能较好的遏制侵权行为。首先对于 侵权人,由于被发现的侵权人要弥补其他未被发现的侵权人所造成的损失,这就产生 了搭便车现象,其侵权行为比适用补偿性赔偿时存在更大的外部性,自己的侵权行为 可能会一并为其他侵权人造成的损失“买单” 。其次对于潜在侵权人,如果社会其他潜 在侵权人意识到自己的侵权行为要承担其他侵权者的赔偿责任而其他未被发现的侵权 者由此获利,他也不会冒险去侵权而让别人来搭便车。 现行知识产权立法对权利人的赔偿以实际损失为限, 对于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可能丧 失的未来可得利益以及所造成的精神损失等这些方面的损失却不在赔偿范围之内, 这 对权利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可得利益在诉讼时可能没有完全显现,它虽然不是现实的利 益,但却具有现实意义,它是权利人竞争优势的削弱或者丧失,这种利益不能获得法律 的保护,受害人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救济,适用惩罚性赔偿则可以使受害人的这部分损 失就能得到很好的弥补。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精神利益损害的赔偿。在知识产权侵权的情况下,被害人可能 遭受一定的精神损害,对于内在精神损害,依据被害人自身的反应和外部表现来认证, 如侵权导致被害人痛苦、压抑甚至精神失常等;外在精神损害则根据社会反应来认证, 如侵权使社会舆论或相关社会组织对被害人的名声、品行、信用等评价有所下降;自 然人受到侵权,精神损失理应得到赔偿,而法人或其他组织,虽然没有内在精神损害, 但其信用、商誉也会受到贬低,所以在这方面也应给予赔偿。但是由于精神损害的赔 偿很难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在一些情况下用惩罚性赔偿来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