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风民俗课件.ppt_第1页
安徽民风民俗课件.ppt_第2页
安徽民风民俗课件.ppt_第3页
安徽民风民俗课件.ppt_第4页
安徽民风民俗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民风民俗,班级:24030501学号:2012040305025姓名:王志文,黄梅戏,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黄梅戏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女驸马,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天仙配,淮南豆腐文化节,中国豆腐文化节是由原商业部、原国内贸易部、原国家国内贸易局、中商会先后分别与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淮南市人民政府承办,每年9月15日海峡两岸(淮南、台北)同时举办的,集文化、旅游、经贸于一体的国际性商旅文化节庆,自1992年起连续在淮南举办了十一届。,徽州人的节令习俗,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黟县、休宁县北乡一带还晒干豆腐,称“腊八豆腐”。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还要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户户祭灶,供送“九田东厨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称“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这一天,家家堂前挂祖宗画,画上记载历代祖先名讳,或绘制祖先遗像。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接祖宗来家过年。从这天起,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干干净净迎接新年。除夕:谚云“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吃个年夜饭,午夜放个炮竹什么的,这与外地的差别倒是不大。,腊八粥,春节: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辈向长辈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之间也互相恭喜。这一天,讲究忌讳,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下锅煎炒(忌吵),不沾扫帚,不向门外泼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骂儿童。认为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他灾祸。祁门县还有“喊年”的习俗。即正月初一、初二两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齐复声:“应该来的”。别有一番意思。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还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画像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户户还要张挂彩灯,徽州区岩寺镇的元宵戏灯最为盛行。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古徽州称为“龙抬头”。大约是因进入仲夏时节,雨水渐多,可以听到雷声了,所以有这种说法。在农村,这一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一天。绩溪县的规矩,这一天还有包扎一生糯米一个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为百花生日,故又称“花朝节”,这一天,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安徽习俗-归根与怀乡,古皖大地有关怀乡归故土的史事尤为显著。史记项羽本纪载,起兵江淮的西楚霸王项羽在灭秦屠咸阳、志得意满之余,便是“心怀思欲东归”,说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对于汹涌未定的天下大势,他倒不去细想如何来稳定。与此相反,崛起于芒砀大地的刘邦被迫迁往汉中后,其部将“士卒皆歌思东归。”谋臣们分析为“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歧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刘邦听信建议,极好地利用了这个思乡情结,五年之内东败项羽平定天下。在当上皇帝后才上演同样的一曲“衣锦还乡”的欢喜剧,大宴乡邻,还气度不凡地高唱了词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大风歌。居巢人范增因良苦谋略得不到采纳,愤极发病而求“赐骸骨归”故里,此为“叶落归根”的典型例子。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不做官,回故乡彭泽山中过“?菊东蓠下”的隐居生活,今东至县东流镇还保存有陶公祠的遗迹。明初朱元璋强迁苏、松、杭、嘉、湖等地富户40万定居凤阳开垦荒田。百姓心中暗恨而生怀乡之苦,每年底都化装成乞丐绕道湖北、江西而回老家江浙祭祖扫墓,并在漫漫“行乞”的途中唱出了“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词。因而,自古及今凡在外地行止到晚年的人,最后一个心愿便是叶落归根,在故乡安度晚年或求得身葬故土;即使在海外或因故隔绝,生平不得归根者,临终也要嘱咐子孙一定要找机会回老家看看。在外谋事的人,旧历年底前要挤出时间回家乡过年;,或在清明时节专程回家乡“做清明”,扫墓祭祖,深表一腔游子怀乡的心意。在外行事出了偏差,谋事无成或丢丑露短,心理上总要产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感觉,甚至怕回家乡怕见家人。这种乡荣习俗也会给人一种激励上进的作用。,项羽,2019/12/15,10,可编辑,安徽名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黄山,原名黟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主体以花岗岩构成,最高处莲花峰,海拔1864米。黄山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1990年12月黄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安徽省境内共存在着现代汉语四大方言,它们从北向南逐渐变化。依次是:北方方言、赣语、吴语和徽语。其中北方方言从北至南又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另外,受历史上移民影响,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湘语、闽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畲话,也零星分布于皖南许多县市,受其他方言包围,逐步形成方言岛。中原官话。以阜阳话为代表,包括本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和长丰县下塘集以北地区。其语言特点:声母n与L不混,韵母和普通话韵类关系对应较为一致,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语法上普通话的“不知道”说成“知不道”。江淮官话。以合肥话为代表,包括怀远县和江淮之间的21个市县,以及沿江安庆市、贵池市、青阳县、铜陵市、芜湖市、芜湖县、南陵县、宣州市、郎溪县、广德县、当涂县和马鞍山市。其语音特点:n与L不分,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5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选择疑问句如“你去不去”在境内说成“你可去”?赣语。以岳西话为代表,包括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及东南角)等县市。传说境内先民系明朝初年从江西吉安地区迁来。其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今已清化、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都读送气声母;古寒、桓两韵见溪声母的字今音韵母相同;古咸、衔两韵的端系声母字的韵母今音也相同。有阴平、阳平、阴去、阳去、上声和入声6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给我报纸”说成“把报纸我”。,安徽地方语言,吴语。以铜陵县话为代表,包括皖南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14个县市,即铜陵县、繁昌县、泾县、南陵县(山区和圩区)、当涂县(东部和南部)、青阳县、贵池市、石台县、黄山市黄山区的部分地区以及宣州市、芜湖县、宁国县、广德县、郎溪县,当地土著居民的老一代一般说吴语。其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今音仍自成一类,境内石台、泾县等地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铜陵县、芜湖县、繁昌县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声调,广德、郎溪、黄山区有67个声调。如黄山区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6个声调。徽语。以歙县话为代表,包括祁门县、黟县、休宁县、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黄山风景区)、歙县、绩溪县、旌德县。其语音特点:知章组声母在三等韵前读j、p、x,古全浊声母今音全部清化,其塞音、塞擦音声母大多读送气音,古疑、影母在开口呼前今音读声母;咸山宕江摄阳声韵大多转化成阴声韵,西片徽语有长元音韵母;境内大多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6个声调。语法上“再玩一天吧”说成“嬉一日添”。,安徽习俗五猖会,农历五月一日,是休宁县海阳五猖庙会之日。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此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龙灯,九华山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龙灯以竹篾扎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长约1.5米,内燃蜡烛,少则九板、多则数十板(均为奇数),每板1人扛舞,并敲锣打鼓随行.龙灯是民间庆贺喜庆的一项大型集体活动,所到之处观者如潮,十分热闹。,仗鼓舞,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商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伏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旗,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张贴门神,春节贴门神为民间传统风俗。据晋代干宝搜神传称:“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茶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晋时习俗,民家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