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用语言反映世界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最根本的特征,探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本质。2 0 世纪“语言学转向为我们深刻思考文学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背景。作为语言学转向的标志性人物维特根斯坦在其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对于不可说的我们要保持沉默。弦本文在简略阐述逻辑哲学论的基本框架后,论述了维特根斯坦前期“不可说 理论的具体内涵及其思想渊源和特色,在此基础上,试图诠释语言表达世界的一个难题:即能否用以及如何用有限的语言去言说无限的、神秘的世界。同时,以此视角观照中国古代文论,这种对于言意关系的深层辨析,早在先秦著述中,就被特别关注。在庄子一书中,深刻阐述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文艺思想,挑起了长达数千年的“言意之辩”。在对“不可说 理论与“言意之辩的比较- _ ,研究中,发现在语言与表达世界,文学语言与诗性境界这两个方面,两位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笔下,有了“神秘之域 的共通之物。同时,两种理论在传达语言抵达世界真义的过程中,产生了“幸福与“自由一的美学意义。在这个终极意义下审视西本方著名的“维特根斯坦难题 与中国的“言意之辩 ,不仅可以在比较中深化对维特根斯坦难题的讨论,并且也赋予了“言意之辩以现代意义。关键词:维特根斯坦:“不可说 ;庄子;言意之辩:言;世界;道:比较遭:比牧a b s t r a c tl i t e r a t u r ei st h ea r to fl a n g u a g e l i t e r a r yl a n g u a g er e f l e c t st h ew o r l di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o t h e rd i s c i p l i n e so ft h ea r t s ,e x p l o r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l a n g u a g ea n dw o r l di sc o n t r i b u t e dt ot h ef u r t h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n a t u r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l i n g u i s t i ct u r n i n2 0 t hc e n t u r y , p r o v i d i n gt h eb a c k g r o u n df o ro u rp r o f o u n dt h i n k i n gl i t e r a r yl a n g u a g ea n dt h ew o r l d a sas y m b o lo fl i n g u i s t i c s ,i n ”t r a c t a t u sl o g i c o p h i l o s o p h i c u s w i t t g e n s t e i nr e p r e s e n tt h a t :f o ru n s p e a k a b l ew em u s tr e m a i ns i l e n t i nt h i sp a p e r , a f t e rar o u g he x p o s i t i o nt ot h eb a s i cf r a m e w o r ko f t r a c t a t u sl o g i c o p h i l o s o p h i c u s ”,e x p o u n d i n gt h ed e t a i l s ,o r i g i n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h e o r y o nt h i sb a s i s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ap r o b l e m :h o wt ou s el i m i t e dt ot h el a n g u a g es t a t e m e n td e s c r i b e du n l i m i t e d m y s t e r i o u sw o r l d m e a n w h i l e ,v i e wo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 a se a r l ya si nt h ew r i t i n g so ft h ep r e q i n ,i tw a so fp a r t i c u l a rc o n c e ma b o u tl i t e r a r yd i s c o u r s eo nt h ew a yi nt h ed e e p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w o r da n dm e a n i n ga n a l y s i s w i t hz h u a n g z ip r o f o u n d l ye x p o u n d i n gl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t h a t t h el a n g u a g ef a i l st oe x h a u s tt h et h e m e ,a n dt h em e a n i n gi sb e y o n dt h ew o r d sh ,i tp r o v o k e dal o n ga n ds e v e r a lt h o u s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w o r dm e a n i n go p i n i o nn i n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t w o ,i ti sa m y s t e r i o u st e r r i t o r y o fw o r l dl a n g u a g e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p o e t i cl a n g u a g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a l m , i nt w od if f e r e n tt i m e st h i n k e r s t w ot h e o r i e si nt h el a n g u a g ei nt h ew o r l da n dc o n v e yi ll a n g u a g et od e s c r i b et h e ”t a o ,p r o d u c e d h a p p i n e s s a n d f r e e d o m a e s t h e t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t h eu l t i m a t em e a n i n go ft h ew e s t e r nf a m o u s w i t t g e n s t e i n sp r o b l e m s a n dc h i n a sh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w o r dm e a n i n go p i n i o n ,n o to n l yi n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d e e p e n i n go f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w i t t g e n s t e i n sp r o b l e m s ,a n da l s op r o v i d e sa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w o r dm e a n i n go p i n i o n t ot h em o d e ms e n s e k e yw o r d s :w i t t g e n s t e i nl u d w i g :u n s p e a k a b l ez h u a n gz i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w o r dm e a n i n go p i n i o n ;l a n g u a g e ;u n i v e r s e :t a o ;c o m p a r el湖南师范大学学位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变瞧器2 0 0 盘 年j 一月2 - oe t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 、不保密日。(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竹)作者签名:颦躲日期:z o * j r 年j f l 月2 , 0 日导师签名:记人汐日期:矽譬年y 月z j 日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引言语言何时成为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发端于二十世纪的语言学转向。维特根斯坦生前出版的唯一著作逻辑哲学论,凝缩了其前半生3 0 年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他沿着弗雷格和罗素开创的逻辑哲学研究方向,建立了可以用语言清楚表达的思想结构,然后将这一结构置放在不可用语言表达的、神秘的广阔背景上。而就中国哲学而言,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提出则更早。在先秦时期,庄子云:“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始于此,“道”与“言”的关系进而引发的“言意关系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语言与世界的冲突是如何发生的,在中西方两种思维方式的思想者的关注中它呈现着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以及如何看待二者的同异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第一章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按照条文式写作安排线索,一共论述了七个主要问题。以“世界是什么为起点,认为“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力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论述是以“逻辑”为出发点和基调来阐述:世界是由“事实构成,而不是由“事物”构成。世界是一个整体,事实是世界的一部分;“逻辑空间中的诸事鬈逻辑哲学论,p 2 5硕+ 学位论文实就是世界。”事实构成了世界,世界分解成事实。那什么是“事实 呢? 在作者看来“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作者在解释“事态一时引入了“图像 这个概念:图像是人建造的,但图像不是任意建造的;图像是与事实相联系的:为了描画现实,描画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我们创造了图像;而图像之所以能描画现实,是因为图像与事实之间有着共同的逻辑形式。“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它明确地说明,关于事实的图像就是思想。但图像只是一个逻辑概念,思想又该如何表达呢? “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在这一部分,作者指出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征是句子或者说是通过句子体现出来的。句子成为表达思想的命题。紧接着,在具体论述了句子的作用和特征之后,作者试图说明句子的普遍形式,即“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 然后提出“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 这两部分主要从真值函项的角度论述句子和句子的形式。在将世界拆分成颗粒状的可分析的逻辑形式之后,作者论述了世界与语言的关系,即思想与命题构成了我们的语言,逻辑形式决定了语言的表达空间。“逻辑充满世界,世界的界限也就是逻辑的界限 ,o 于是语言是有界限的,“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以上这七大问题依次概括为:世界事实思想句子一逻辑哲学论,p 2 5 逻辑哲学论,p 2 5 ( 逻辑哲学论,p 3 1逻辑哲学论,p 4 1逻辑哲学论,p 6 2逻辑哲学论,p 8 7逻辑哲学论,p 8 5嵌逻辑哲学论,p 1 0 5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一真值函项界限“神秘之域 同时,这七大问题勾勒出了全书的四大基本框架,即世界的逻辑结构;语言的逻辑结构;世界和语言的界限;世界之外的“神秘之域 。以上内容构成了维特根斯坦前期的哲学思考。在逻辑哲学论的自序中,维特根斯坦开宗明义:“本书的全部意义可用一句话概括:凡可以说的都可以说得清楚;而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因此本书想要给思想划一个界限,或者毋宁说,不是给思想,而是给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因为要给思想划一个界限,我们必须能够想到这界限的两边( 这样我们就必须能够想那不能想的东西) 。 从上述表达中可以看出,逻辑哲学论t 实际上就是由“可说的 和。不可说的 两个部分所组成。而划定“可说的”与“不可说的 边界也是研究维氏前期哲学“不可说 理论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具体来说,维特根斯坦是这样处理逻辑观指导下的世界的:首先,分析了世界的结构,然后分析了思想和语言的结构,并得出它们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的结论,由此最终得出命题可以描述世界中的事实,也就是事实“可说”的结论;但是,在所有事实之外有没有其他存在?或者说在事实世界之外有没有一个非事实的、超事实的、不可说的领域? 对这样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世界上的事实并不是终结。那么,这个超事实或超事态的领域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域?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个领域就是他沉浸于其中的“神秘之域。于是,在维氏前期哲学中,“可说的部分与事实、世界、语言。鬟逻辑哲学论,p 2 3硕十学位论文等有关;“不可说的 的部分则指向那些“只能显现”、“外在于事实的 “神秘的 、“应当保持沉默的东西”。1 1“可说 之“说 的内涵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严格限定了“可说 之“说的内涵:1 1 1“可说 之“说 由命题承担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把“世界 定义为事实的总体,事实通过“事实事态对象”的关系构造成世界的逻辑结构。事实是诸事态的存在,事态是对象的结合,对象包含着一切状况的可能性,对象构成世界。“可说的”作为事实总体的世界,对它的“说刀关于它的言说是命题。1 1 2 命题是意义的承担者物质的属性是通过命题来表述的,命题通过“命题命题意义名称的关系构造成语言的逻辑结构。思想在命题中得到一种可由感官感知的表达,我们通过这些能够感知的记号思考命题的意义,这些命题记号即是事实,虽然被通常的书写和印刷的表达形式所掩盖,但只有事实才能表达意义,一组名称却不能。1 1 3有意义的命题是事实性的、显示性的逻辑图像逻辑图像是为了描画事实而存在的,它是事实的逻辑投影,同时,可以根据逻辑被完全分析。在前面的分析中,命题与世界相沟通的方式即是共同的逻辑。但很明显,逻辑本身是不能被语言表达只能显示的。所以,当有意义的命题存在时,我们看到的就是事实性的、显示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性的逻辑图像。1 :2“可说的 内涵可“说 的是事实,可以理解的、有意义的言说是关于事实的命题,有意义的命题、语言、思想与逻辑图像互为表里。在这层层递进并不断扩展的“可说 的内容中,“可说的 实质内涵却越来越小。维特根斯坦从一开始就引入动态的、逻辑的世界,用世界与事实的对应关系,指出世界是动态的关系网。因此,逻辑空间中的事实总和,不仅是现实的事实总和,更是可能的事实总和。在提出事实、事态与世界的对应关系之后,引入“图像 进一步细化世界。维特根斯坦指出这事实世界中的一种独特的事实:我们为自己制造的事实图像。图像的要素与事实的要素相对应,图像的要素的结合方式与事实的要素的结合方式也是相对应的。因此,图像与事实存在着共同的描画形式,即逻辑图像与逻辑形式。逻辑图像也就体现逻辑与世界的关系。在以上的论述中,图像与事实的描画关系,还没有通过“语言”来建立。于是,维特根斯坦引入“命题刀、“语言力的描画关系,指出由命题和语言描画的逻辑图像构成思想。正是在这一层面上,维特根斯坦发现了命题记号与现实构成的投影关系中容易发生的混淆,从而提出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逻辑句法,建立完善的符号系统来解决描画关系。r在建立了命题、语言描画世界的逻辑关联之后,维特根斯坦指出:人可以在不知道“指谓 的情况下构造语言;同时,日常语言在长期硕十学位论文的历史积累中,已经失去了明确的逻辑。在这种情况下,命题、语言意义不再是真和假的矛盾,而变成了有意义与无意义的区分。紧接着,维特根斯坦指出:_ 切真命题的总和构成整个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以知识性的语言为范型。至此,维特根斯坦开始由“可说的 东西步入“不可说的力东西。1 3“不可说 的内涵逻辑哲学论的七大问题,可以看作是从“可说的 一极到“不可说 的一极的过渡。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不可说”的部分显然更为重要。除开引述的逻辑哲学论序言对该书主旨的说明,在争取该书出版而给费克尔的信中,维氏也建议他去读该书的结尾这样的一段文字:“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也还完全没有触及到人生问题。当然那时不再有问题留下来,而这也就正是解答。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确实有不可说的东西。他们显示自己,他们是神秘的东西。1 j哲学中正确的方式是:除了可说的东西,即自然科学的命题也就是与哲学无关的某种东西之外,就不再说什么,而且一旦有入想说某种形而上学的东西时,立刻就向他指明,他没有给他的命题中的某些记号以指谓。虽然有人会不满意这种方法一他不觉得我们是在教他哲学一旦是这却是唯一严格的正确的方法。我的命题应当是如下方式来起阐明作用:任何理解我的人,当他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用这些命题为梯级而超越了它们时,就会终于认识到它们是无意义的。( 可以说,在登上高处之后他必须把梯子扔掉。)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然后他就会正确看待世界。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最后一句,是在论述完前六个命题之后,而最终到达了“可说的”之外的领域。1 3 1“逻辑形式不可说逻辑形式是命题、语言在描画现实时与现实所共有的。逻辑形式是维特根斯坦指明的第一种不可说的东西。维特根斯坦强调,命题描画现实时与现实所共同具有的逻辑形式,只能显示,而不能说出。“命题能够表现全部的实在,但它不能表现为了能够表现实在而必须与之共同具有的东西逻辑形式” 对此,维特根斯坦给出了一个假设论证:如果逻辑形式是可说的,那么就需要使用语言和命题。为了说明一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就需要使用该命题本身或者另外的命题,但“没有一个命题能对其自身有所陈述 ,因而,命题就不能说命题本身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形式。另一方面,命题本身不能说明自己的逻辑形式,那么就需要使用另外的命题去说明,这样的结果变是陷入了无穷的后退之中。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我们必须能够和命题一起置身于逻辑之外,也就是说,置身于世界之外”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而,命题的逻辑形式,也是事实的逻辑形式是“不可说的”。逻辑哲学论,p 1 0 4 - 1 0 5逻辑哲学论,p 4 9鬈逻辑哲学论,p 3 8逻辑哲学论,p 4 9硕七学t ) :论文1 3 2“哲学问题”是不可说的维特根斯坦在第四个命题下,发现了日常语言的无逻辑性,引发了真假命题与命题意义之间的争论。由此,他进入了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问题并不在于命题是真是假,这似乎是哲学家们长久以来的困惑。我们对哲学问题对与错的判断正是由于我们错误地理解了语言的逻辑。实际上,我们所探讨的哲学问题实质并不在于命题的真假之争,而在于命题是否有意义口为什么如此说呢?哲学与真命题总和的自然科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维特根斯坦得出一段关于哲学的观点:“哲学不是自然科学的一种。( 哲学一词应该表示在自然科学之上或之下的东西,而不是与自然科学并列的东西。)哲学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清晰。哲学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项活动。哲学著作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一些解释构成的。哲学的成果不是一些“哲学命题,而是命题的澄清。一囝在这一段话中,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与自然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另l j ,它们处在不同的平面之上。自然科学以探究世界中的事实为对象,而事实是“可说的,。但自然科学的这种探究不能完全满足全部的需要。而哲学却恰恰能给予这部分不能被满足的需要。紧接着,维特根斯坦氏指出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逻辑哲学论,p 4 8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没有哲学,思想就会模糊不清:哲学应该使思想清晰,并且为思想划定明确的界限。哲学为自然科学划定可以在其中进行争论的范围。哲学应当为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从而也为不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哲学应当从内部通过能思考的东西为不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哲学将通过清楚地表达可说的东西来指谓那不可说的东西。基于此,“哲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论述就在于它提供自然科学不能解答的问题的解答,为人生注入意义。因此,在逻辑哲学论结尾处,维特根斯坦为哲学作为一种理论的存在定下了这样的性质:“哲学的正当方法真正说来应该是这样:除可说的东西,即自然科学命题因而也就是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外,什么也不说。 1 3 3“价值 不可说维特根斯坦一再申明,世界是一个有限的整体,命题是表达世界的事实,却不是世界的一个事实。探讨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就落在了世界之外。由此,有关伦理、人生意义、美学、善恶标准等等不表达世界的价值领域,成为了一个“不可说的内涵。在1 9 1 4 1 9 1 6 年笔记中,维特根斯坦有一段自我问询开始的文字:“关于上帝与人生的目的,我知道些什么?逻辑哲学论,p 4 8 - - p 4 9圆鬈逻辑哲学论,p 1 0 49硕十学位论文我知道:存在着这个世界。我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方式宛如我的眼睛存在于其视域之中。我们称之为世界的意义的某个东西是有关它的问题,这个意义不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外。人生是世界。我的意志正在渗透于世界之中我的意志或善或恶。因此,善和恶与世界的意义间存在着某些联系我们可以将人生的意义即世界的意义称之为上帝。而将上帝喻为父亲与此相关联。祈祷是有关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不能令发生于世界中的事件服从于我的意志,我完全是软弱无力的。只有凭借放弃影响事件的打算,我才能够令自己独立于世界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世界。刀。这部分所针对的是人生、上帝、善、恶与美等。这样的主题在逻辑哲学论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在命题6 4 之后,维特根斯坦用命题的价值这一概念与前面谈及的真假命题这一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可说的东西区分开来。在这一部分,价值进入了“不可说”领域。世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世界之外,如果存在有价值的价值,它必定是处在一切发生的以1 9 1 4 1 9 1 6 年笔记,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及既存的世界之外的。所以,关于伦理、审美、生命意义等价值问题是“不可说”的。1 3 4“形而上 主体不可说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和世界有着共同的逻辑结构,所以,语言可以描述世界,世界可以被语言描述,命题是世界的逻辑图像。于是,维氏得出以下结论: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对“我的语言解释为:我能用我的语言所描述的东西的总和就是我的世界的全部。因而,世界就是我所发现、所经验所报道的全部东西的总和,世界就是我所发现的那样。在此基础上,维特根斯坦推出了形而上学主体:“如果我要写一部叫做我所发现的世界的书,无意这本书应包括关于我的身体的,并且说明哪些部分服从我的意志,哪些部分不服从我的意志,等等。这是一种孤立主体的方法,或者不如说,是在一种重要意义上表明并没有主体的办法;因为在这本书里惟独不能谈到的就是主体。主体不属于世界;但它却是世界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用这样的方式导出了形而上学主体,还用眼睛和视野的关系来说明。形而上学主体和世界的关系恰如眼睛和视野的关系:眼睛能看到除了自身以外的所有东西,但它自己并不属于它的视野,它是视野的界限。同样,形而上学主体虽然能描述世乔中的一切事实,但他本身并不属于世界。由于形而上学主体不是世界的一部分而是世界的界限,因而形而上学“主体是“不可说 的。逻辑哲学论,p 8 5 - 8 6硕十学位论文1 4“不可说 如何传达“神秘之域尽管逻辑哲学论用了绝大部分来论述“可说的 东西,“但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他思想中的这个神秘的方面和他逻辑与语言方面的论述同样重要( 也许更为重要) ,“维特根斯坦甚至狂热地相信,根据他的观点,人类生活中所有重要的东西,正是我们必须保持沉默的东西”,在这里,逻辑分析只是维特根斯坦抵达“神秘之域的工具和手段,而“神秘之域才是该书的最终归宿。正如作者本人所表明的“我的著作由两部分组成:写在这里的再加上我没有写的,正是这第二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1 4 1“神秘之域 的产生循着作者对待逻辑哲学论内容的态度,在充分论述了维特根坦笔下“可说的力与“不可说”世界的内涵之后,接下来探究维特根斯坦如何得出这最重要的部分“神秘之域”的。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分析了世界的逻辑结构,然后分析了语言的逻辑结构,最后得出两者有着相同逻辑结构的结论。语言可以描述世界,事实是“可说的 。但维氏的探究并没有停止在这个地方,而是继续发问:在事实之外有没有什么东西存在? 在事实之外有没有什么超事实的领域? 维特根斯坦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世界上的事实并不是事情的终结。 在他看来,这个领域就是“神秘之域,是绝对价值、绝对善的所在,也是人生终极意义的所在。思格尔曼,维特根斯坦书信集,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1 9 9 7 ,p 1 3 2思格尔曼,维特根斯坦书信集,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1 9 9 7 ,p 1 4 3战时笔记:1 9 1 4 年- - 1 9 1 7 年,p 7 41 2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1 4 2 语言与“神秘之域以逻辑方式建构的语言划分了“可说的 和“不可说的界限,界限之外的“神秘之域”是“不可说的 。语言只能描述事实性的现实的东西,即“我们的语言的命题只能言说与它具有相同结构形式的东西;而神秘之域或其内的诸事项是不可分析的没有结构的,它们是混沌的一片,是不可言说的。既然不可言说,如果你坚持言说它们,那么你所说出的东西只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似是而非的命题或胡说。一同时,由于言说与认识的同一性,所以“神秘之域”的不可言说性,也就决定了其不可认识性。但对于这其中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的惟一方式是否就只能是保持沉默呢? 维特根斯坦对此也给出了他的理解,维氏认为,在“不可言说领域,只要使“形而上 主体超越经验主体的言说,那么“神秘之域 就会不拘泥于“说 来显示,而是通过经验主体提升到“形而上 的主体显现出来,从而进入一种洞察生活本真意义的“神秘之域 。可说的东西由于语言与世界的同构关系而表达清楚。不可说的东西先是在命题中显示的逻辑形式,然后是哲学,以及作为有限整体的世界之外的伦理与“形而上主体,等等。世界与逻辑的同构关系决定了我们只能在语言和逻辑之内生活,不可能走出语言和逻辑之外。在语言和逻辑之内表达的是世界的事实。语言和世界所共有的逻辑形式,是在表达事实的命题中显示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世界作为事实的有限整体显示:在世界之外有比事实更重要的东西。可al d :m r co ne t h i c s ,p 8硕十学 ! 7 :论文是,由于它们超出世界,超出语言和逻辑,成为“不可说 的。所以,对于真正重要却“不可说”的东西,只能“无言”。1 5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特色及其思想根源一在以上的分析中,清晰地了解到了维特根斯坦在谈论“语言与世界”这一哲学基本命题时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思考,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仍然被西方哲学传统浸润着。1 5 1思想来源通过阅读维特根斯坦生平,笔者认为维氏的哲学之路起源于罗素的引导和赞赏,他吸收了罗素的现代逻辑分析思想方法,并在不断的思考中完善了罗素在逻辑分析上遗留下来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成熟的逻辑系统。在( 1 9 1 4 年1 9 1 6 年战时笔记的附录里,记载了维特根斯坦在形成初步的、纲要式的逻辑分析思想之后与罗素之间的一篇对话,在这篇对话里,逻辑哲学论的部分思想已经出现,比如关于哲学的性质,他提出“在哲学上没有演绎;它是纯粹描述性的。”比如,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原子命题”、“分子命题 和“概况命题 对命题进行的三个层次的分析等等,这些萦绕在维特根斯坦整个前期思想中的问题,都深深受到了罗素以及以罗素为代表的逻辑分析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影响更大的部分则是德国哲学传统。维特根斯坦哲学气质明显与康德相似:在康德那里,有“知识领域 和“本体领域”,而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变成了“可说的 东鬈1 9 1 4 一一1 9 1 6 年战时笔记,p 1 0 2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西与“不可说力的东西;在康德那里,“本体领域 的重要性与维特根斯坦对“神秘之域 保持沉默的态度相承接等等。同时,叔本华的著作也对维特根斯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维特根斯坦自己曾说过,“青年时期读了叔本华的作为表象的世界,而且最初的哲学思想就是叔本华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 在叔本华那里提到的“先验主体 和维特根斯坦认为的“行而上弦主体都不是世界中的一个物体:维特根斯坦更是沿用了叔本华用眼睛和视野的关系来比喻“形而上一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但笔者认为,谈论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就不得不提到康德哲学对他的影响,二者之间紧密的联系,甚至在其中有一脉相承的线索。虽然就思想来源来说,维特根斯坦并没有说明他的哲学与康德哲学之间的联系,甚至指出自己“所思考的东西在我之前是否已有他人思考过,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 但在读逻辑哲学论时,会发现在一些重要的观点上有康德的影子。从对维特根斯坦“可说的一领域内涵的探讨可以得知,维特根斯坦“可说的”领域,即命题可以描述的世界、事实领域是时空中的领域:“空间、时间和颜色( 有色性) 是对象的形式。 “对象就是实体,对象的配置构成事态,事态的存在即是事实。而康德的“知识领域则是关于现象的知识,是先天感性直观即空间与时间、先天知性概念( 范畴) 和先天原理运用于经验对象的结果。从领域对象的内含来乔治亨利克冯赖特,回忆维特根斯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p 4逻辑哲学论,p 1 8鬈逻辑哲学论,p 2 8硕十学何论文看,维氏的“可说的”领域深受康德“知识领域影响。同时,维特根斯坦将“可说的”领域或可用命题表达的领域定义为自然科学的领域:“真命题的总和是全部自然科学( 或各门自然科学的总和) 。乃这又与康德的论述不谋而合。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的全部命题和自然科学纯粹部分( 基础部分) 的全部原理都是由先天综台判断构成的,即关于这两个领域的知识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适用于经验对象。承接之处还不限于此,在将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直指自然科学之后,维特根斯坦还把自然科学与哲学区分开来:“哲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刀科学问题都是有意义的,是真正的问题,其答案可以言说。但是,神秘的事实如人生问题其答案不可言说。哲学要为语言划出界限,同时也是为自然科学的领域划出界限。而在康德那里,自然科学成为知识的领域,他的任务是要说明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即为它们作出哲学的论证。在这样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维特根斯坦和康德的理论中,“可说的”领域和“知识”领域都是指自然科学的领域。虽然他们对于自然科学领域里“数学学科的归类产生了分歧,却并没有改变对于大的模块的划分:“可说的”领域与“知识”的领域是自然科学的对象。当然,“可说的并不是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重点,在逻辑哲学论中更重要的是“不可说 的部分。即“神秘之域 。在维特逻辑哲学论,p 4 8镁逻辑哲学论,p 4 8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根斯坦的“神秘之域 中所包含的伦理和“形而上 主体是“必须保持沉默一的主要领域。维特根斯坦说,“显然,伦理是不可说的。伦理是超验的。”在康德那里,伦理领域是指意志活动的领域,它不受外界影响,不能用规律去描述,是绝对自由的。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在对世界认知和划分上与康德有着许多的相似性。维特根斯坦与康德同时将世界划分成为两个领域即属于知识领域、科学领域的事实、现象、实在,这部分是语言能够有意义地表达的领域;另一部分则是由伦理、“形而上”主体等等组成的,在这个领域里,科学意义上的“语言 变得没有意义了。更为相似的一点就是维特根斯坦和康德都认为:后者的地位高于前者。虽然,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并没有明确使用“世界划分刀的术语,但是关于这两个领域划分的基本思想却是相当明确的。而维特根斯坦与康德在世界划分问题上极其类似的归类绝非巧合,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对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 3 2 特色维特根斯坦“不可说 理论的特别之处,或者说,以这一理论为代表的维氏的前期哲学思想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了他所追寻的哲学气质上:一种是追求逻辑清晰的科学主义气质,另一种是追求神秘性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可说的部分,维特根斯坦以语言逻辑分析建立起来的世界,充分展示了他的科学主义气质;同时,由于成长环境鬈逻辑哲学论,p 1 0 2硕七学位论文带给他的艺术气质,使他深受“诗人哲学家 和“哲学家诗人力的感染,叔本华、克尔凯戈尔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这些大思想家所具有的悲剧式人生体验和神秘的宗教关怀以及他们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倾向深深地影响着维特根斯坦,在“不可说的”部分,他对人类存在以及人类生存意义方面的体验,明显地体现出他的人文主义关怀。这样的诗性气质,不仅仅在形式上使维特根斯坦创造性地用条文写作来完成他的哲学思考,还在写作的具体内容中体现着类似于诗歌写作的跳跃式的思维。我们在阅读精炼的逻辑哲学论时,更能从中捕捉到“可说 与“不可说 之间无限广大的遐想空间。对维特根斯坦来说,“最要紧的是哲学,而不是逻辑”,真正的哲学不是哲学命题,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在维特根斯坦前期的思想中,哲学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体验存在,哲学和生活的紧密相连,使维特根斯坦信仰“幸福的生活, 在生活的过程中就生出个意义来。正因为如此,冯赖特就曾指出:“维特根斯坦从哲学、宗教和诗歌的边缘领域的作家那里受到的影响更为深些。 逻辑哲学论以格言体般的独特风格,晶体般的严密结构,以及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成果,高度原创性的内容成为哲学史少有的具有独创性的名著。而写作逻辑哲学论的维特根斯坦则为在思想途中行走的人们洒下了诗意的光亮。第二章庄子“言意之辩思格尔曼维特根斯坦书信集【c 】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p 9 7( 1 9 1 4 年一一1 9 1 6 年战时笔记,p 7 5乔治。亨利克冯赖特回忆维特根斯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p 1 7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在对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 理论进行探讨之后,我们发现,西方现代哲学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第一,我们怎样才能断定自己的知识是符合世界的本质的;第二,如果我们的知识并不指向具体的事物,而是指向虚无,应该怎么办? 维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反关中国哲学,对上述疑问的解惑早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就进行了探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对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同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庄子认为与世界的无限性相比,人的认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庄子秋水篇中,河伯看到初秋时节,百川灌河的壮阔景象“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但是当他到了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不禁感慨道:“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刀庄子对此举,引申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碧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 面对世界的无限和人认知的有限,庄子清楚地看到,人认知的命运就如同井底之蛙和夏虫一样被自己存在的时空所限定,拥有了对世界局部的了解就自认为与真理同在,只会引起“大方之家”的嘲笑。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应该怎样达到相互符合呢? 如果不能符合,又应该怎么办呢?硕七学位论文2 1 “言不及道庄子在思考“道 的本真意义时就开始论述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在天道篇中,庄子以辩析的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关注语言的本质问题:“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一庄子认为语言得以被珍视的地方是其所传达的“意 ,并不在语言本身。进而考究,“意 是一种存在( “随”) ,作为存在的“意 是不可言传的。因而应“贵意”而非“贵言”。这是庄子明确地提出“意”( “道) 的不可言说性。因此,在探讨语言与“道”的关系问题时,首先要了解的是庄子哲学的核心“道 。“道 的含义在庄子思想中起源于超脱生死的途径、逍遥尘垢的方法,以及神气的道术之意。在大宗师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獬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这是庄子关于“道一的原初意义的描述,它以“道路 、“途径“方法刀的意象来_ o - 一表不。然后,庄子将“道 从原初意义上升华,成为大家所熟知的以宇宙观和本体论为基础的“道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渔夫) “夫道,覆载万物者也。( 天地) 。“道”成为天地万物的本原。这时,“道的核心是“无为”。“道”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并不是庄子“道”论的终结,随后,庄子进一步将“道”发展成为一种有关人的现实存在以及进入精神绝对自由境界可能性的生命终极意义的体验。庄子所追寻的“道,指向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自由的境界,以获得精神的逍遥和解脱为宗旨。他的“闻道”、“知道 、“体道 :“得道 等等,是让精神从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最终通往那个精神解脱的自由境界。这样的“道才是庄子“道论 的基本精神。正是由于“道 从原初意义上升到“道 之真义其间的复杂性,以及超言绝象、不可思议、不可表达的特性,所以语言在“道 的面前是蹩脚的;“道”,不仅仅是知识,不是语言能完全表达的;“道”“虚无缥缈的本体论意义使它“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知北游) ,对“道”的言说实际上就沦为了“言之无物 。但对于“道 的解读并没有停止,人们也一直竭尽所能用语言解硕十学位论文释“道 的内涵,使“道 之真义大白于天下。但同时,人们很快就发现越是努力地解说“道”,离“道 却会越远,产生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为何呢?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及由“道 衍生而来的庄子对于“世界”的划分。在齐物论篇中有这样的阐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得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在这段关于天地万物即世界的论述里,分析出了庄子所划分的“三重世界”:第一重世界是浑沌恢宏的自然,庄子将人也归为这自然中的一分子,和天地万物没有区别。第二重世界是语言和意识介入之后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世界,这第二重世界可用人类单独个体的具体语言来描述和谈论;而这些谈论所组成的语言世界就成为第三重世界。庄子的搿道 主要是指那种浑沌合一的第一重世界的状态。在“浑沌自然“人的意识”“语言世界 的链条里,可以看到从第一重世界到第三重世界人与“道 的本义并不是直接对应的。于是,在运用语言去描画“道”的本义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隔阂与误差。庄子在探索“道”的本义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语言在表达世界面前的巨大横沟,而为了回到“道 的本真,庄子对语言产生了怀疑。在庄子看来,语言虽然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语之所贵者,意也一( 天道) ,但却仅限于“期于有形者 ( 秋水) 的具体之物:“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 秋水) 。而对于“万物之所由”( - 渔父)的“大道”( 齐物论) 来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北游) 。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在庄子看来,人类的语言活动是一种有别于“使其自已刀、“咸其自取刀的搿天籁 ( 齐物论) ,人类语言活动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它拥有了具体人的个体意识的介入,语言出于人为:夫言非吹也。( 齐物论) 它不再属于“第一重世界 ,于是语言活动对于“道的描述,则是由第二重世界来表达第一重世界,语言在一开始便显出了它先天性的缺陷和无力。正因为语言活动的人为性质,语言“由人说的时候就代表人类的思想。它们表示肯定与否定,表示每个个人从他自己特殊的有限的观点所形成的意见。既然有限,这些意见都必然是片面的。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意见都是根据有限的观点。于是,语言就成了语言主体“人,“有为 的结果。这样的语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却缺乏客观性。用这样的语言去言说“道”常常会使语言主体陷入到表达世界的困境之中:作为世界总体、宇宙根源的“道”,其本性是无为、齐一万物的,用语言说“道”这样一种“有为力的行为必定会破坏和戕害“道 的本义,使“道力“失其常然 ( 骈拇) 。由此,“言 与“道 是疏离的,言不及“道”。2 2言搿不可说一从“道”的不可言说的性质说明了语言对“道的描述的不可行性之后,继续从语言自身的性质来探讨庄子所认为的有“道刀之人,依赖“道,而不依赖“言。在庄子看来世人看见的世界是形体和颜色的现象,听见的世界是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六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9 ,1 22 3硕七学位论文名称和声音的表现,依靠形色名声是始终不会了解世界的实质和世界的规律“道 的。在这里,庄子所谈及的形体和颜色、名称和声音是语言用来表意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材料。在庄子看来,一般的对于世界的理性认识可用语言传达,但人对世界本真的认知以及人对世界的鲜活的感性体验则不是靠语言可以传达的。对世界现象的描述可以运用到语言,而对于“道”的本义的认知则必然要放弃语言。语言对世界的复杂与微妙到底能传达多少呢? 这是庄子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中核心的内容。首先,相较于语言,庄子非常注重用“体悟 来获得“道 的真义。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 等方式才可以做到与“道 通。什么是庄子所认为的“心斋 呢? 庄子认为:人的心灵主要的功能就在于感觉、思考、感受等等,人们的心灵在自觉不自觉地活动过程中就不可能接受万物本质同一的观点,即天地“道”的同一所以为了能达到对“道”的把握,必须完全停止心灵的正常活动:不感觉,不思考,没有意欲等等,这样才能最终回归于“道的本义。与“心斋类似的“坐忘 也是庄子所倡导的体“道的方式。庄子认为,人只有遗忘仁义道德,礼乐常识等行色声名之具象,超越形体的感觉和智能的局限,“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 大宗师) 。其次,庄子从名与实的关系角度确定了语言无力把握“道”。在逍遥游中,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他承认先有实,后有名,实为主,名为客。紧接着,在齐物论中,庄子又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清代王先谦对此解释道:“凡物称之而名立,非先固有维特根斯坦“不可说”与庄子“言意之辩”比较此名也。故指马可日非指马,非指马亦可日指马。 在这个注解里,我们可以认为庄子进一步指出了“名的随意性。因此庄子在齐物论中为“道 与言进行了界限上的区分:“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 在这里,庄子认为“言是多变而有限的,“未始有常 ,因而处在形而上领域且指向无限的“道是不能被有限且不稳定的形而下的“言 所命名和言说的,言不能尽“道 之本义。在知北游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