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模仿与规则.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模仿与规则.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模仿与规则.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模仿与规则.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模仿与规则.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 论文作者签名:碱一日 期: 导师签名:豸 f j 哉, ) 一 , | 日期: 磋! 兰车羔旦乡目 州j 争。 模仿与规则中文提要 模仿与规则 中文提要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之为人并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是“模仿”,“模仿 是人类文明 的本源动力。论文运用塔尔德模仿理论对规则的形成及其权威性获得进行解释,将模 仿理论所具有的对“普遍性的镜像复制本性与规则在本质上所表现的形成和运作上 的虬叵常性表现”结合起来,论证了规则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其由个体意识上升为群 体意识的过程,并认为在模仿理论之下,规则理论中的“经验产生主义”和“理性设 计主义是可以调和的。在对规则的形成予以论证之后,论文进一步对“规则的权威 性 进行了模仿理论解释,认为规则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模仿理 论中的“心理量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心理量的表现形式区分为“意识驱动力 量”和“习惯性服从力量 ,进一步将“意识驱动力量区分为“内部意识驱动力量” 和“外部意识驱动力量”,总的来讲规则的权威性来源无非是“欲望 、“信念 以及 “本能趋向性 心理量的集合。 关键词:规则模仿心理量欲望信念 作者:何骏 指导老师:周永坤 a b s u a c ti m i t a t i o na n dr u l e s i m i t a t i o na n dr u l e s a b s t r a c t 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b e l i e v e st h a ti m i t a t i o ni st h en a t u r eo fh u m a na n dam a j o r d i s t i n c t i o nf r o mt h ea n i m a l s i m i t a t i o ni st h eo r i g i n a lf o r c eo fh u m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i s a r t i c l er e l i e so nt a r d e sl a w so fi m i t a t i o nt oe x p l a i n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ea u t h o r i t yo f r u l e s t h en a t u r eo fi m i t a t i o na sam i f f o rc o p yo ft h eu n i v e r s a li st h es a m ea st h ec o n s i s t e n t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r u l e sa n dt h ec o n s i s t e n tp e r f o r m a n c eo fr u l e sp e r f o r m a n c ei nt h ef o r m a t i o n a n do p e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 f i r s t l y , t h i sa r t i c l eu s ei m i t a t i o nt h e o r yt oe x p l a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i n d i v i d u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r i s i n g t ot h e g r o u p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 e s p o u s e s t h a t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p r o c e s sa n dt h er a t i o n a ld e s i g np r o c e s sc a nb er e c o n c i l e di ni m i t a t i o nt h e o r y s e c o n d l y , t h i sa r t i c l ef u r t h e ru s e st h es a m et h e o r yt oe x p l a i nt h ea u t h o r i t yo fr u l e sa n d 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p o w e r i st h eu l t i m a t e s t r e n g t h o ft h er u l e s 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a p a c i t yo fr u l e s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d r i v i n gf o r c ea n dt h e h a b i to fo b e d i e n c e 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d r i v i n gf o r c ec a nf u r t h e rb ed i v i d e di n t o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d r i v i n gf o r c ef r o mi n s i d ea n d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d r i v i n gf o r c ef r o mo u t s i d e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t h ea u t h o r i t yo fr u l e si sa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c o l l e c t i o no fd e s i r e , b e l i e fa n di n s t i n c t i v et e n d e n c y k e y w o r d s :r u l e s i m i t a t i o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p o w e rd e s i r eb e l i e f h w r i t t e n b y s u p e r v i s e db y h e j u n z h o uy o n g k u n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规则意识与模仿理论。3 第一节规则的含义针对未来行动的群体共同感觉或意识3 一、生物学与社会学含义下的规则区分3 二、规则的辞源本义4 三、,j 、结6 第二节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6 一、模仿的含义和本质,6 二、模仿律及模仿的作用8 三、反模仿及非模仿8 第三节恒常性规则理论和模仿理论的衔接点9 第二章模仿与规则的形成1 1 第一节模仿形成统一规则意识的可能1 1 一、模仿的镜像复写性对意识传播流变性的应对。1 1 二、作为规则本质的意识是模仿的对象1 2 三、模仿促使习俗结块的作用为共同意识的形成提供正当性1 2 第二节模仿理论下个体意识的形成规则意识形成的初阶段1 4 一、个体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分1 4 二、个体意识与模仿理论下的首创性理论1 4 三、个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个体对存在的模仿1 5 第三节模仿理论下群体意识的形成规则意识形成的完成阶段1 7 一、交往造就群体意识。1 7 二、模仿是交往的最主要形式1 8 三、羊群行为1 9 第四节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规则意识产生在模仿理论下的调和2 1 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2 1 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规则产生2 2 三、模仿与经验主义的一致性2 3 四、模仿理论下的理性设计2 4 第三章模仿与规则的权威2 6 第一节规则的权威从何而来? 2 7 一、模仿的对象心理量厶2 8 二、模仿的几何数集律心理量的几何级聚合2 9 第二节规则权威性内部获得的模仿理论解释3 0 一、欲望功利主义。3 2 二、信念的狂热力量3 3 三、模仿逻辑模仿律下“欲望”和“信念 心理量的聚合过程3 4 第三节规则权威性的外部获得的模仿理论解释3 5 一、物质性强力压迫意识和外部评价形成的模仿理论解释3 7 二、物质性强力压迫意识和外部评价蕴含的模仿心理量解释3 8 第四节规则权威性习惯性服从获得的模仿理论解释4 0 结语。4 4 参考文献4 5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4 8 后记4 9 模仿与规则 引言 引言 人类与动物究竟在本质上有何区别,这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我们通常 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是造就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促使人类文明发展 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 的性质,而人类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 人类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也 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劳动和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 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 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 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 2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族的特征在我们 看来又是什么呢? 是劳动。 3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 自然界中引起变化,丽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 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最终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4 我们不过多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劳动论 作介绍,我们来看看社会学对这 一问题的回答,作为一门实践型学科,社会学的回答往往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实验而为 我们展现的。新华网2 0 0 7 年9 月9 日报道:据路透社报道,欧洲科学家用两周时间, 分别对1 9 5 名2 岁幼儿、1 0 6 只黑猩猩和3 2 只猩猩进行了一系列认知测试。在一项 社会学习能力测试中,研究人员分别向孩子和猩猩演示如何打开一个塑料管,拿到里 面的食物或玩具。孩子观察并模仿了演示者的动作,黑猩猩和猩猩则试图砸开塑料管 或用牙齿把它咬开。5 这项实验结果告知我们的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是学习,学 习造就了人类站在了智慧生物的最顶端。然而有一个问题应运而生:动物难道不会学 习吗? 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动物和人一样具有学习能力。6 二者学习的区别是,对动 物来说,学习仅是一种有生物意义的活动,而对于人类来讲,学习就不是简单地适应 环境的活动,而具有其社会意义。在社会心理学上来讲,这种所谓的社会学意义上的 1 马克思、恩格斯: 2 马克思、恩格斯: 3 马克思、恩格斯: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9 6 页。 ( - q 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7 8 - 7 9 页 ( - q 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3 7 8 页。 ( - q 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3 8 3 页。 5 新华网:h t t p :n e w s x i n h u a n e t c o m t e c h 2 0 0 7 - - 0 9 0 9 c o n t e n t _ 6 6 9 0 0 6 0 h t m ,最后访问时间2 0 1 2 年3 月2 8 日。 6 参阅【英】达尔文; 人类的由来,潘光旦,胡寿文译,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 引 言模仿与规则 学习被定义为“模仿”,并且认为“社会学意义上的模仿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 质的区别,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前进的最根本的动力。 基于社会心理学界学者们的努力,模仿理论早已形成了其独特和系统的体系,同 时模仿在人类的习俗结块以及普适性价值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 说模仿是人类互动关系中的最重要的本质属性。经济学家常常运用模仿理论来解释各 种经济行为,并有学者主张构建“模仿经济学 1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是否能运用 模仿的工具理论来对法理学的一些核心问题予以解释呢? 这就是论文后续所要展现 给大家的核心问题,论文试图运用模仿理论对“规则的产生及其权威性的获得 进行 解释,试图在模仿理论的含义下对这一问题予以全新回答。我们知道有关规则本质的 探讨一直是法理学界的热门话题,虽然没有一种观点能够获得众人的一致认同,但不 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求质精神在不断推动着法学的进步。同时,我们看到,在探讨 规则本质之前,学者们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人性假设,可以说任何有关法学本质的探 讨无不是植根于对于人性的追问之上的。模仿理论提供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新鲜的 人类本性思考,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能否获得一些有关规则本质的新思考呢? 纵观法 学史,它学科理论作为方法论引入法学研究一直是法学获得突破性的重要动力之一。 基于此,借用社会心理学的模仿理论分析法学,必能为认识法学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获得一些创新性、个性化的观点,这就使得对法学的本质要素的认识更为全面和仔细。 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主体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一章,在对规则的意识本性 和模仿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介绍之后,进一步对二者之间的理论衔接点一 恒常性进行了分析,为后续运用模仿理论分析规则的形成及其权威性获得提供了可 能性;第二章,运用模仿理论对规则的产生过程进行了解释;第三章,运用模仿理论 对规则的权威性获得进行了解释。相关内容将在后文中予以全面展开。 1 参见【美】奥伦哈拉利:突破重围模仿经济下的创新价值,齐安甜译,机械丁业i j 版 l :2 0 0 9 年版;任 寿根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载南京大学斯密论坛2 0 0 2 年第l 卷第9 期,总第2 6 期 2 模仿与规则第一章规则意识与模仿理论 第一章规则意识与模仿理论 第一节规则的含义针对未来行动的群体共同感觉或意识1 “规则”在不同的学科思维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论文运用社会心理学“模仿”理论 分析“规则 的产生及其权威性的获得,首先一个前提必是要在社会学含义下使用“规 则 一词。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谓作为社会学之哲学和法学无不是在社会学含义下使用 “规则 一词,然社会学含义下之“规则”究竟有何独特之本质,其与其相对应的生 物学含义下之“规则 又有何种区分? 这将是本节所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基础之上, 我们将对“规则 的确切含义予以一个界定,并以其作为后文分析之理论基点。 一、生物学与社会学含义下的规则区分 欲在“模仿 理论下理解“规则 首先必须对“规则 作两个含义上的区分:生 物学含义下之规则和社会学含义下之规则。而在明确二者的区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 以主客体法理念的思维2 ,依据“规则 制定主体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对与人类有关之 “规则 作以下层次的划分:“上帝 制定用以规范所有“上帝造物”之“规则 、“上 帝 制定用以专门规范“上帝造人 之“规则”、“上帝造人”制定用以规范“上帝造 人”之“规则。之所以在主客体际思维下对“规则 作以上划分,一方面在于该思 维下的区分能够基本涵盖全部之规则存在,另一方面是我们能在此划分下找寻到规则 存在所具有的某种共通性并使得对“规则 的界定能够与后续“模仿 理论的解释在 前提上有一个更好的衔接。 1 有关规则的本质可参阅童世骏:论“规则”,载东方法学2 0 0 8 年第l 期;童世骏:没有“主体问性” 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载复旦学报2 0 0 2 年第5 期;林振林,马凯:从规则到行为: 试论我们为何守法,载政法学刊2 0 1 0 年第4 期。 2 周水坤教授认为主客体法理念与主体际法理念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法工具理念。主客体法理念将法律看成足主体 创造出来解决主客体关系的工具,是达到主体目的与实现主体利益的工具。此种工具理念将人分为造法的人和 受法约束的人两类,第一类是法律的主人,法律代表他的意志和利益,第二类人只是法律处置的客体。主体际 法理念将法律看作是主体间合理交往、和平解决纠纷的合意或技术。在法是人造的达到人的目的这个意义上, 法律也是工具,但是这里的工具是与主客体的工具截然对立的,在此种法工具理念里,法是“人”这个“类” 存在物达到自身自由与解放的工具,法是所有人的,法不是或至少不应当是部分人手中的工具。并认为作为建 构法律的指导理念应选择主体际法工具理念,法工具理念应由主客体法理念向主体际理念进化。参见周永坤: 法理学,法律f l l 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6 2 1 6 3 页。论文在此处运用主客体理念对规范的类别进行划分,目的 在于使得读者在常规法理念模式下能对本文所表达的观点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实际上本文在此处的规则划分中 虽然运用了主客体法理念的分析工具,但综观全篇所表达的思想无不是站在主体际法理念的角度1 :来分析和思 考的。模仿理论作为一种传播理论其所表达的正是一种主体问合理交往的合意和技术。这在后文论述模仿理论 下规则的产生及其权威性获得方面将有史好的表达 3 第一章规则意识与模仿理论 模仿与规则 基于以上划分我们不难找出其所体现出来的共通性:“某种意识力量的存在 决 定着“规则的产生及其权威性之获得”,以上体现的“某种意识力量 要么来自于“上 帝 ,要么来自于“上帝造人 。这就是论文探视“规则”所具有的第一个眼光:我们 统一以“意识 的本质眼光来看待“规则 ,除了通常理解之“人类意识 我们假设 了一种超“人类意识 之存在,并将自然运作之规律归结为某种自然意识或自然理性 ( 在此我们无妨用“上帝 一词来表达这一自然意识) 。 这就是生物学和社会学对规则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生物学含义下的规则本质是 “上帝意识 ,在非主客体际思维之下即主体际思维之下,其也常被称理解为一种自 然运作之规律。而社会学含义下的规则本质则是“上帝造人之意识 ,这就是论文必 须前后一致地所坚持的社会学意义下的“规则 含义。 结合以上对于“规则 三个层面之划分来看第一、二层次之规则含义较具“生物 性”和“自然性 ,第三层面之“规则 较具“社会性”,从这个含义上来讲,第三层 面之含义是论文所讨论之社会学含义下的规则无疑。那么是否意味着社会学含义下的 规则只包含以上划分中的第三层面之含义呢? 回答是否定的,社会学含义下的规则除 了包含人类意识作为制定主体的第三层面规则之外还应包含人类意识对于第一、第二 层面规则含义的理解意识,人类意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有能力对上帝意识予以发现 和理解,当然这种发现和理解也许永远都没有也将不可能探寻到上帝意识的真谛。总 而言之,论文所谓之规则是社会学含义下之规则,它既包含人类意识制定之规则,亦 包含人类意识理解之规则,并在本质上这种社会学含义下的规则存在所体现的正是某 种“意识”,既然规则在内容上体现为某种意识,那么我们将规则的本质归结为“意 识”就无可厚非了。 二、规则的辞源本义 在对“规则 做以上理解之后,我们还需在辞源上对“规则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予以探讨。辞海中有关“规则 的定义为:“1 、规范;2 、整齐;合乎一定的方式;3 、 就某一或某些事项所制定的书面档。”,而对于“规范 的定义则为:“1 、标准;法式; 2 、模范;典范”。1 “从词源上看,现代英语中的规则( r u l e ) 一词在中古英语中为 r e u l e ,它来源于古法语,并可进一步追溯到拉丁文的r e g u l a 和r e g e r e ( 它们分别是直 1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3 7 7 7 页 4 模仿与规则第一章规则意识与模仿理论 尺、标尺和指导、统治、管理的意思) ,后来r u l e 又逐渐引申为规则,规章, 规定,条例等,同时也有依规章来指导、统治、管理的意思。在哲学词典中, 规则往往被用来指称行动或行为的指导( p r e s c r i b e dg u i d ef o rc o n d u c to ra c t i o n ) , 并被分为游戏规则、形式系统中的规则、语言的规则、道德的规则和法律的规则等; 另外,规则还表示一种经验的常规性( a ne m p i r i c a lr e g u l a r i t y ) 。 1 引用以上的辞源分析无非想得出有关规则的以下含义要素:规则表现为恒常性, 这种恒常性部分表现为产生含义下的某种普遍意识,部分表现为运作含义下的针对未 来的某种普遍性适用力量。用论文的论点可简单表述为:l 、认识论上的恒常性,即 “规则 意味某部分人形成了某种共同感觉或意识;2 、实践论上的恒常性,即“规 则 意味着一定范围( 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 内的惯常适用。认识论上的恒常性表现 为规则的产生,实践论上的恒常性表现为规则的权威性。一个规则在认识论含义上即 已实现了产生之含义,运作上的含义只是为证明该规则具有权威性,能够得以反复适 用而已。是故单从发生学含义上来讲“规则”的本质无非就是一种“被群体所认同的 共同感觉意识 ,而实践论上的恒常性无非是完成这种“共同意识”的手段而已。基 于此,可以认为“规则”所体现出来的两点本质含义实际上并非在同一个层面上具有 并列关系,仅在认识论基础上“规则”即已产生,而实践论基础上乃是“规则 得以 产生和进一步运作的手段或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将“感觉 作为与“意识”并列的“规则”发生学意义上的 本质,是基于以下考虑:存在某种单个人并未形成“意识之“规则”,依此为前提 一定群体更无法就此种“规则”形成某种共同之意识,在此种情况下“共同 一词的 宾语暂且只能用“感觉 一词填补。这一规则也即是哈耶克在其法律、立法与自由 一著中所提到的“未阐明的规则 :“在一种意义上,我们知道默会地知道_ 我们遵 循的是什么,但在另一个意义上,我们不知道一明确地知道我们遵循的具体的是什 么。( i no n es e n s ew et h u sk n o ww h a tw eo b s e r v e ,b u ti na n o t h e rs e n s ew ed on o tk n o w w h a ti ti st h a tw et h u so b s e r v e ) 2 虽然感觉与意识有别,但同作为“规则”发生学意 义上的并列本质,必然具有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所表达的正是群体感觉或意识的 某种“共同性 ,也就是哈耶克所说的“必须要我们能达成辨明( a c h i e v e d 1 转引自段俊:哈耶克规则理论序要。华东师范大学2 0 0 1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2 页。 2 转引自段俊:哈耶克规则理论序要,华东师范人学2 0 0 1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3 3 - 3 4 页。 5 第一章规则意识与模仿理论模仿与规则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 ,这种辨明是指我们通过不同的感觉形式感知到的行动模式之间的一致 性( 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e s t a b l i s h e db e t w e e nm o v e m e n tp a t t e r n sw h i c ha l ep e r c e i v e d t h r o u g hd i f f e r e n ts e n s em o d a l i t i e s ) 。 1 三、小结 以上分析告知我们,所谓“规则”应具备以下理解:首先,规则在本质上表现为 一种意识,可用“规则意识 一诃表达规则第一个层面的本质含义,而这种“规则意 识 一方面表现为生物学意义,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学意义,而论文使用“规则 一 词意指社会学意义之规则意识;其次,规则第二个层面的本质含义表现为“恒常性 , 它包括了产生意义上的含义和运作意义上的含义,其中产生意义上的含义回答了“规 则 之所以为“规则”的本质,而运作意义上的含义回答了“规则之所以能为舻规 则”的外在和内在力量保障,即产生含义表达规则的产生,运作含义表达规则的权威 性;最后,从概念定义的角度来讲规则的本质含义仅指发生意义上的含义,论文认为 “规则 是一种“针对未来行动的被群体所认同的共同感觉或意识 。 第二节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模仿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较为成熟的理论2 ,作为人类心理的一种基本倾向, 模仿在社会制度中的运作体现在群体间的互动中,模仿是社会心理学中群体与互动理 论的核心概念。论文欲使用模仿理论对规则的产生及其权威性获得进行解释,必首先 需对模仿理论有一个大体上的理解。本节即将对模仿的相关社会心理学理论作一个介 绍,以使得后文的论证能够找到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持。当然后文具体的论证过程将会 运用到此处的相应理论,为避免有重复之嫌,此处将会是一个浅论式的、简要的介绍, 具体理论将在后文的论证过程中得以展开和深入。 一、模仿的含义和本质 在介绍“模仿 理论之前需要明确“模仿”一词的确切社会心理学含义,塔尔德 1 转引白段俊: 哈耶克规则理论序要,华东师范大学2 0 0 1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3 4 页。 2 有关模仿理论详细的社会心理学论述请参阅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图人民火学h 版社1 9 9 3 年版; 【美】艾略特阿伦森: 社会心理学入门,郑i | 昌,张珠江译,群众i l ;版社1 9 8 5 年版;【英】阿尔们特班德拉: 社会学习理论,周晓虹译,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 9 9 5 年版;【奥1 两格蒙德弗洛伊德:群众心理学和自我 的分析,夏斧心译,j :海译文出版社1 9 8 6 年版;【苏】f m 安德列耶娃: l :会心理学,南开人学社会学系 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版。 6 模仿与规则第一章规则意识与模仿理论 在其模仿律一著中对“模仿 作了如下定义:“一个头脑对隔着一段距离的另一 个头脑的作用,一个大脑上的表象在另一个感光灵敏的大脑皮层上产生的类似照相的 复写我所谓模仿就是这种类似于心际间的照相术,无论这个过程是有意的还是无 意的,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如果我们说,凡是两个活生生的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社会关 系,两者之间就存在着这个意义上的模仿。 1 中国学者周晓虹对“模仿”的定义是: “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 2 可见社会心理学对“模仿 一词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类似的复写或反应,或者通俗地将就是一种“照抄”的心理 交际方式。我们仔细观察以上两个定义也会发现二者存在细微差别,那就是塔尔德强 调的模仿是一种“大脑上的皮层反应 ,而周晓虹所谓的模仿则是一种“行为方式”, 在此不去过多关注这一差别,仅仅需要指出的是“模仿 不单单是行为论上的含义, 它更强调认识论上的含义。 关于模仿的本质,社会心理学存在“本能论 和“非本能论 的区分,本能论认 为“模仿是一种人类一般或非特殊性先天倾向,是一种伪本能( p s e u d o - - i n s t i n c s ) 。在三 种最重要的伪本能中,模仿( i m i t a t i o n ) 与其他两种伪本能暗示( s u g g e s t i o n ) 、移情 ( s y m p a t h y ) 是相互依赖的,扩展的模仿涵盖暗示、移情蕴含的过程。”3 非本能论 或称之为学习理论认为“模仿是人类的一种通过后天强化习得形成的”4 ,很多社会 心理学学者也通过社会心理学实验来证实模仿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 “实际上,模仿可能是本能性的,也可能是非本能性的。现代社会心理学把模仿分为 自发模仿和自觉模仿两种类型,自发模仿是指模仿者无意识模仿示范人。根据其产生 的原因,自发模仿又可分为先天本能模仿和后天习得模仿。自觉模仿是指有意识模仿 他人。按照模仿意识的程度,自觉模仿又可分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适应性模 仿是指模仿人为适应新的环境而模仿他人的行为。选择性模仿是指模仿人经过思考而 有选择地模仿。5 但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坚持本能论的模仿本质还是坚持非本能论的 模仿本质,无法改变的一个论点是关注模仿应着重于模仿所包含的社会性因素,“亦 即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6 ,而社会性因素则无论如何只要在人类的含义下才 1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二版序第7 页 2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2 4 页。 3 任寿根: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载南京大学斯密论坛2 0 0 2 年第l 卷第9 期,总第2 6 期。 4 任寿根: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载南京大学斯密论坛2 0 0 2 年第】卷第9 期,总第2 6 期。 5 任寿根: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载南京人学斯密论坛2 0 0 2 年第l 卷第9 期,总第2 6 期。 6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2 7 页。 7 第一章规则意识与模仿理论模仿与规则 能得以解释,从这个含义上来讲,论文将模仿定义为人类心理的一种基本倾向则是无 可厚非的。 二、模仿律及模仿的作用 作为人类心理的一种基本倾向,塔尔德在其模仿律一著中将模仿的规律区分 为逻辑模仿律和超逻辑模仿律两类。所谓的逻辑模仿律是指“范本成为模仿对象的内 在逻辑规律。和传统越接近的发明越容易成为模仿对象,与先进技术越接近的发明越 容易成为模仿对象;地位越高、距离最近的人最容易成为模仿的对象。 1 所谓的超逻 辑模仿律是指“范本成为模仿对象的外在社会规律,越是满足主导文化的文明,越可 能被模仿。 2 在这之外,塔尔德归纳出了几点较为重要的具体的模仿律:“一是下降 律,即下层群体有模仿上层群体的倾向;二是几何级数律,即在无其他因素干扰的情 况下,模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三是先内后外律,模仿者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 式的模仿一般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3 这些规律将在后文的具体论证过程中 得到运用和展示。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解,“模仿的作用有保守作用和进步作用之分。模仿的保守 作用主要体现在习俗结块( t h ec a k eo fc u s t o m ) 方面,它使不同群体的习俗和传统以路 径依赖的方式沿传下来,从而形成不同群体组成个体的行为特色,个体通过模仿而获 得的传统性格比先天性格占优势。模仿的保守作用充分显示由模仿获得的行为方式比 思考和感觉的方式更稳固。模仿的进步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模仿,使一 个民族中特别优秀的成员所产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得以随时在这个民族中传播。第 二,通过模仿,使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民族传播到另一个民族。 4 这也是本文运用 模仿理论对规则的形成及其权威性获得进行解释的一个重要价值前提,运用模仿理论 解释规则目的在于追求习俗结块所体现的全球普遍核心价值的存在。 三、反模仿及非模仿 反模仿是塔尔德在其模仿律一著第二版序中表达的一个新观点:“实际上, 1 何道宽: 模仿律中译者前言,参见【淘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年版,第7 页。 2 何道宽:模仿律中译者前言。参见【法1 1 l u 布里埃尔塔尔德: 年版,第8 页。 模仿律) ,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8 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周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8 3 任寿根: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载南京人学斯 瞥论坛2 0 0 2 年第l 卷第9 期,总第2 6 期。 任寿根: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i 模仿经济学。载南京人学斯密论坛2 0 0 2 年第l 卷第9 期,总第2 6 期。 模仿与规则第一章规则意识与模仿理论 模仿有两种,一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对象,一种是反其道而行之。社会由一群人 组成,他们表现表现出来的许多相似性,是模仿或反模仿( c o u n t e r - i m i t a t i o n ) 造成的。 人们经常进行着反模仿,尤其是在不虚心向别人学习或没有能力搞发明的时候。在反 模仿的时候,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别人的所作所为,刚好是相反的。”1 他又说:“我不 是说反模仿一无是处。虽然反模仿培养党派精神,也就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平和与好斗 的分裂,但是它使争鸣的人享受到探讨问题的纯社会性的乐趣。 z 所谓非模仿( n o n - i m i t a t i o n ) 就是无模仿。塔尔德说“我们不能够把反模仿和系 统的非模仿混为一谈非模仿并非总是一个简单的否定的事实。由于不可能接触而 没有社会接触,没有接触就没有模仿。”3 纵向的非模仿就是斩断传统,横向的非模 仿就是拒绝模仿邻居、异族,拒绝屈从于外来压力。 塔尔德认为非模仿是正常的情 况,他告诫中国人:“如果中国下决心承认,我们在某些方面比她强,她也会最热烈 地欢迎我们的文化。不过为她自己的好处起见,我希望她承认,我们并非在一切方面 都超过她。 4 第三节恒常性规则理论和模仿理论的衔接点 想要对规则理论进行模仿理论嫁接,首先要做的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座桥梁。基 于上文论述,规则所具有的本质含义无非体现在“恒常性”一词上,无论它是指“认 识论上的恒常性 还是指“实践论上的恒常性 。而模仿理论正是一门解释社会现象 恒常性的学问,这样一来这座连接二者的桥梁就非“恒常性莫属了,当然在模仿理 论的相关著作中这种恒常性也常被常被称为“普遍的重复性5 或者“社会相似性”6 。 以下就将对“模仿 理论中所体现的“社会现象恒常性”予以简要介绍。 “模仿 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旨在通过揭示人类“模仿 的心理 本性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果来解释社会现象。“模仿 理论的开山之人是法国的加布 里埃尔塔尔德( g a b r i e lt a r d e ,1 8 4 3 - 1 9 0 4 ) ,他也是法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在 【法】力口布里埃尔 【法】力n 布单埃尔 【法】力口布里埃尔 【法仂u 布里埃尔 【法】力】布里埃尔 i 法】力口布坐埃尔 塔尔德 塔尔德 塔尔德 塔尔德 塔尔德 塔尔德 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i 版社2 0 0 8 年版,第二版序第9 页。 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f j j 版社2 0 0 8 年版,第二版序第l o 页 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人学 j 版社2 0 0 8 年版,第二版序第1 0 页。 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二版序第l l 页 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火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1 页。 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 0 0 8 年版,第3 7 页。 9 第一章规则意识与模仿理论模仿与规则 模仿律一著中对模仿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认为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一 样具有同质性或者称相似性,“可以还原为一丛又丛的细微而同质的现象 ,1 在这 种前提下社会科学的存在是必然的,其目的就在于将这些细微而同质的社会现象还原 为一个个的公示和定律,进而就可以用这些公式和定律来分析社会现象。但这个观点 只是模仿律一书的前提性观点,塔尔德的学术贡献突出表现在其运用构建的“模 仿”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之间所具有的同质性或称相似性。他的核心观点是“一切相 似性都归因于重复( a l lr e s e m b l a n c ei sd u et or e p e t i t i o n ) ,其进一步将这一观点细分为 三个主要命题:“1 、化学、物理学、天文学里的一切相似性,都可能完全是由周期性 的运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振动的现象引起的;2 、生物学界生命起源地一切相似性 都是遗传的结果,是有机体内繁衍或有机体外繁衍的结果:4 、社会中一切相似性的 社会根源是各种形式的模仿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结果这些模仿有风俗模仿或时尚 模仿、同感模仿或服从模仿、感知模仿或教育模仿、无意识的模仿或有意识的模仿, 如此等等。”2 在此基础上塔尔德总结到“社会存在物基本上是模仿的存在物模仿 在社会里扮演的角色类似于遗传在有机体生命里扮演的角色,类似于振动在无机体里 扮演的角色。3 这就是模仿律一著的核心观点。既然一切社会存在物的相似性都 基于模仿而由,那么社会规则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其所具有的“恒常性”属性当然 可以从“模仿”理论中得到解释,可以说模仿理论就是为了解释一切社会存在物的恒 常性而存在的,那么社会存在物的恒常性究竟是如何在“模仿”理论中得以体现的呢? 进一步问“模仿 是要如何才能解释规则所体现的恒常性的昵? 这些问题都将留在论 文第二章和第三章进行详尽地介绍和解答。 1 【法】力l j 布里埃尔塔尔德; 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 i ;版社2 0 0 8 年版,第l 页 2 【法】加布鹗埃尔塔尔德: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固人民火学j j 版 :2 0 0 8 年版,第l l 页。 3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模仿律,何道宽译,中国人民人学小版社2 0 0 8 年版,第8 页 l o 模仿与规财第二辜模仿与规则的形成 第二章模仿与规则的形成1 第一节模仿形成统一规则意识的可能 在论述规则形成的模仿理论解释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探讨模仿形成统一规则意识 的可能性问题,这些可能性为我们运用模仿理论解释统一规则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一些 正当性的前提,使得后续的解释不会成为无源之水。论文欲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模仿 与规则意识形成之间的可能性联系:社会事实的同质性与模仿的复写性、模仿的对象 及模仿的先内后外律、模仿的传播与扩散律。 一、模仿的镜像复写性对意识传播流变性的应对 作为模仿理论解释规则意识形成的第一个可能性要素规则与模仿的恒常性 本质在论文第一章第三节即“恒常性规则理论和模仿理论的衔接点部分已 经有所介绍。可以说规则与模仿的恒常性本质不单单是模仿形成统一规则意识的前 提,也是后文模仿形成统一的规则实践的前提,试想如果模仿与规则之间在本质上不 存在任何的桥梁性连接,那么用模仿理论来解释规则理论也只能是天方夜谭了。我们 可以试图在上文的论述前提下进一步将这一问题交待清楚:众所周知,理性源于交流, 其原因就在于交流过程中各种意识能够发生传播性的流动,流动又为意识的集聚提供 了可能性,意识集聚的结果往往就是共识的形成。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交流在造就共识 的同时,它不可避免地又具有某种流变性,因为我们常常发现一个简单的意识在经过 长线段传播后很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这对于共识的形成无疑是灾难性的,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就需要找寻到交流过程中存在的某种行为方式或者称思维以对抗这种流变 性并保持意识恒常性,那么何种行为方式或称思维最适合作为对抗交流过程中的意识 流变性的工具呢? 无疑模仿天生所具有的复写性本质为这一切提供了前提性的可能, 因为它是镜像的,是复写的,它使得意识在交流传播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着它原始的 面貌,使得获知这一意识的单个主体对于他们所认识的某种意识在信息量上能达到最 大化的同质。这就是模仿能够成为解释规则意识形成的最直接的前提。 1 有关规则的形成理论可参阅吴元元; 规则是如何形成的从哈耶克的“自发演化”论开始,载西南政 法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4 期。 l l 第二章模仿与规则的形成 模仿与规则 二、作为规则本质的意识是模仿的对象 我们可以在模仿的对象理论及模仿的先内后外律中找到更进一步的前提性支持。 首先在论文第一章的第一节首先对规则的本质含义进行了论证,认为在产生意义上规 则应被定义为“针对未来行动的被群体所认同的共同感觉或意识”,简单的说规则在 产生意义上实则是一种意识或者感觉。那么模仿作为一种镜像行为方式,在其所复写 的对象层面上能否找寻到某种与规则意识发生一致性的连接呢? 如果模仿的对象在 本质上亦被认为是一种意识或感觉,那么无疑作为一种意识和感觉的规则亦应可能成 为模仿的对象,其形成模式理所当然地是能够被模仿理论予以解释。我们发现社会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