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宋朝配隶法研究.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朝配隶法研究.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朝配隶法研究.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朝配隶法研究.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朝配隶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徐粥火和 日期:知j f 年 舌月 6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 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 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刍余锵炜 作者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伽7 年占月日 日期:年月日 摘要 摘要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刑罚制度伴随着社会发展从野蛮不断向文明衍 化,上古时代那种伤人肌肤,损人肢体的肉刑,到了6 世纪末的隋朝已基本被 废除。但是,历史进入1 0 世纪下半叶的宋朝时期,配隶法的出现使历史又发生 了逆转,在犯人脸上刺字这种残酷的肉刑,在司法实践中被大量使用,并一直 影响到明清。在犯人脸上刺字目的有两个:一是起到标志的作用,便于日后追 逃和对累犯定罪量刑;二是要通过这种刑罚方式让受刑人感到人格的贬损、尊 严的丧失和精神的痛苦。然而刺字对面目的损毁,对于减少犯罪来说是极为不 利的。很多罪犯抱着“面目一坏,谁复顾藉 的心态,自暴自弃,于是犯罪越 演越烈。宋朝以后统治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根据犯罪情节,对犯人用所刺 部位的不同加以区别,为初犯者留下了一线自新的希望。刺字的部位除了面部 以外,很多时候也刻在罪犯的颈部、手背和胳膊上。这一特殊的历史想象,至 少从表面上打破了刑罚制度发展的方向。究其社会原因,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 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烈的产物。 统治者创建配隶法是用以宽贷死罪,将它作为代替死刑的特殊手段,这样 就可以把死刑犯转化为可以再利用的劳动力量或军事力量。配隶刑最初并不是 独立适用的法定刑种,在宋朝的基本刑法典宋刑统中,就没有对此加以规 定。自宋太宗以后,配隶法在司法实践中逐渐被普遍适用。有关的诏令也不断 增多,并且被纳入宋朝所特有的立法活动“编敕 中。宋真宗时,关于配隶法 的编敕有4 6 条,宋神宗熙宁二年( 1 0 6 9 ) ,配隶法条就有二百余条。到了南宋 淳熙年间,竟增至5 7 0 多条,由于配隶刑逐渐成为一种经常广泛适用的新刑种, 于是也就失去了原来宽减死罪的作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五刑之外的新刑法制 度。宋朝的配隶法,法条即繁,用刑亦重。配隶法尽管有许多弊端,但对于宋 朝统治者来说,配隶法的存在利大于弊,因此这一制度能与宋朝统治相始相终。 关键词:刑罚制度配隶刺配不刺面配配所拣放流刑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d u r :m gt h el o n g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t h ep e n a l t ys y s t e m 砸t l l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x i a n g w e n m i n gd e f i e df r o ms a v a g ec o n s t a n t l y ,a n c i e n tt i m e st h a th u r t s k i n ,d e l i b e r a t e l yb o d ya b r o g a t i o no rr e s u m p t i o no ft h es u id y n a s t y ,b y6c e n t u r yh a s b a s i c a l l yb e e na b o l i s h e d b u t , h i s t o r yi n t o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i nt h e lo t hc e n t u r y , m a t c hf i v e e i g h t h sl im e t h o dh a sm a d eh i s t o r yh a p p e n e da g a i nc i z ir e v e r s e ,t h e p r i s o n e r sf a c et h i sf f i g h t 舢a b r o g a t i o no rr e s u m p t i o ni nj u d i c i a lp r a c t i c e ,b yt h eu s e o f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n dh a v eb e e na f f e c t e d c i z ip u r p o s ei nt h ep r i s o n e r f a c eh a v et w o :o n ei st h er o l eo fp l a ym a r k s ,f a c i l i t a t ef u t u r ep u r s u i ta n df o rt h e r e c i d i v i s tc o n v i c t i o n ;a n o t h e ri st ot h r o u g ht h i sp u n i s h m e n tw a y ,l e tt h ep e r s o nf e e l p e r s o n a l i t yp u n i s h m e n tl o s so fa n dd e r o g a t o r ya n dd i g n i t ys p i r i t u a lp a i n h o w e v e r c i z id a m a g e d ,o p p o s i t ef o rr e d u c i n gc r i m ep u r p o s ei ti se x t r e m e l ya d v e r s e m a n y c r i m i n a l se m b r a c e ”a p p e a r a n c eab a d ,w h oa n s w e rg u j i ”m e n t a l i t ya n dt h ei c eo f p e s s i m i s m ,t h e nc r i m et u r n e du g l y a f t e r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r u l e r sr e c o g n i z e dt h e p r o b l e m ,s t a i - tt op r i s o n e r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t h ec r i m ew i t ht h e d i f f e r e n td i s t i n g u i s hs t a bp a r t sf o rc h u f a n z h el e f tf i r 吼s i n c et h en e wh o p e c i z i p a r t si na d d i t i o n , m o s to ft h et i m eo t h e rt h a nt h ef a c eo fn e c k , a l s oo nc r i m i n a l so f p a l m - d o r s a la n da r m s t h i s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i c a li m a g i n a t i o n ,a tl e a s tf r o mt h es r r f a c e w a sb r o k e no n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d i r e c t i o no fp e n a ls y s t e m i n v e s t i g a t e i t ss o c i a l r e a s o n s ,i sf e u d a ls o c i e t yc l a s s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r u l i n gc l a s sp r o d u c to ff i e r c e i n t e r n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r u l e r sl im e t h o di su s e dt oc r e a t ew o r t h yo fd e a t ha n dw i l li tc o n d o n e st b es p e c i a l m e a n sd e a t hp e n a l t yi n s t e a d ,s ot h a tt h e yc a np u ti n t ot h ei n m a t el a b o u rf o r c eo r r e u s i n gm i l i t a r yf o r c e s l ip u n i s h m e n t 、衍mf i r s tn o ta p p l i e d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l e g a l x i n g z h o n g ,i ns o n gd y n a s t yb a s i cc r i m i n a lp e n a l t y ”s o n go fi n t e g r a t i o n ,n or a t e - a n d p r o v i s i o n s a f t e rt h es o n g ,m a t c hs i n c eh i sl im e t h o di nj u d i c i a lp r a c t i c eg r a d u a l l y b eu n i v e r s a l l ya p p l i c a b l e t h ei m p e r i a le d i c t sa l s or e l a t e di n c r e a s e ,a n db ei n c l u d e d a b s t r a c t i ns o n gd y n a s t y p e c u l i a rl e g i s l a t i v ea c t i v i t i e s ”m a k i n gu p ”i nt h em i s e r a b l e w h e n e m p e r o rs o n gz h e n z o n gl im e t h o d ,谢也e da b o u tt h em i s e r a b l e ,、) ,i 廿14 6y e a r s f x a n m gs o n gg o dp o p ei n ) ,m a t c h10 6 9l il a wh a v e2 0 0b a r t oc h u n x iy e a r s ,h a v e i n c r e a s e dt os o u t h e ml ip u n i s h m e n t 研mm o t et h a n5 7 ,g r a d u a l l yb e c o m i n ga w i d e l yu s e dn e wx i n g z h o n go f t e n ,a l s ol o s tt h eo r i g i n a lc o n c e s s i o nd e s e r v e s w u x i n gr o l e ,b e c o m e st h en e wc r i m i n a ll a wo u t s i d eo ff e u d a ls y s t e m w i t l l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l im e t h o d ,l a wn a m e l yn u m e r o u s ,t o r t u r e da l s oh e a v y l im e t h o dw i t h d e s p i t eal o to fd r a w b a c k s ,b u tf o r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r u l e r ss p e a k i n g ,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l im e t h o dw i t ho u t w e i g ht h ec o s t s ,t h u st h es y s t e mc a n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r u l et h e e n d k e y w o r d s :p e n a l t ys y s t e m m a t c h sl ic i p e i d o n ts t a bs u r f a c em a t c h c o m b u s t i o np i c kp u t l i u x i n g m 目录 目录 1 引言1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及原因分析3 2 1 宋朝配隶制度的确立3 2 1 1 配隶制度的发展过程3 2 1 2 宋朝配隶法的立法情况4 2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的原因5 2 2 1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权的需要5 2 2 2 经济基础的变革5 2 2 3 补充兵源的需要6 2 2 4 无偿获取劳动力6 2 2 5 完善刑罚体系的需要7 3 配隶法在宋朝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9 3 1宋朝配隶法的适用对象9 3 1 1 判处徒以上的“盗贼”犯9 3 1 2 贪赃枉法罪的官吏1 0 3 1 3 犯罪的军人1 0 3 1 4 违法的经营者1 0 3 1 5 危害地方的恶霸1 1 3 1 6 累犯1 1 3 1 7 杂犯:1 1 3 2 配隶法施刑的程序1 2 3 2 1 杖脊1 2 i v 目录 3 2 2 刺面 3 2 3 部送 3 3 配所的确定 3 3 1 衙门 3 3 2 沙门岛1 7 3 3 3 厢军1 7 3 3 4 禁军1 8 3 3 5 官营场务1 8 3 4 拣放、量移1 9 3 4 1 配隶的刑期1 9 3 4 2 拣放2 0 3 4 3 量移2 0 4 对宋朝配隶法的评析2 1 4 1 配隶法在宋朝刑法体系中的地位2 1 4 2 配隶法的“配 与封建五刑中的“流 的异同2 1 4 3 大规模集中监管罪犯的尝试2 2 4 3 1 配所不同于当时和后世的监狱2 2 4 3 2 犯人一般在军中服役2 3 4 3 3 可以拣放、量移2 3 4 3 4 家属可以随往配所2 3 4 4 配隶法是宋朝广泛适用的刑罚制度2 4 4 4 1适应了刑罚制度的变化2 4 4 4 2 适应了兵制的变化2 4 4 4 3 满足了封建政府对劳动力的获取2 4 4 5 宋朝配隶法的弊端2 5 4 5 1 配隶法的残酷2 5 4 5 2 配隶法不利于改造犯罪2 6 4 6 配隶法对后世的影响2 7 v 目录 4 6 1 配隶法对充军制度的影响2 7 4 6 2 配隶法对当今的借鉴意义2 8 5 结语3 0 参考文献:3 1 致谢3 4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 5 v i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及原因分析 1 引言 配隶法,是宋朝为宽宥死罪而将决杖、刺面、流配合并使用的新刑种。配 隶法并未出现在宋朝的刑法典宋刑统中,而见诸于敕或编敕,宋会要辑稿 刑法部分有配隶一节,宋史刑法志对配隶也有专门记载,宋人文集等 史料中对配隶法也有不少记载配隶法作为宋朝刑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相 当丰富的内容,加之其适用范围极为广泛,成为宋朝刑罚体系中最主要的刑罚 方法。一些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宋朝这一特殊的刑罚方法,例如水浒中就描 写了诸多梁山好汉如武松、宋江、林冲等人受配隶法惩罚的具体过程。这不仅 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而且也说明配隶法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专门研究“宋朝配隶法”的专著,迄今为止尚未刊行,有些宋代断代法制 史研究论著也只是对宋代配隶法的一部分刺配作了一些简单的叙述。近年 来,有少量论著将配隶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刑罚方法进行论述,而且观点上也颇 有创新,但这些论著对宋朝配隶法中的某些问题的把握仍不够准确,对其评价 也不够全面。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宋朝配隶法作进一步探析,欲 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宋朝这一独特的刑罚制度。 对宋朝配隶法的研究,学界已有相关的论文问世。如,郭东旭先生的宋 代法制研究一书专列宋代刑罚制度一章,对配隶法中的刺配作了详细地 介绍,论述了刺配法的刑名、立法、适用和行刑。但刺配仅是配隶法的一个组 成部分,所以该书未能展示宋朝配隶法的全貌。王云海先生主编的宋代司法 制度一书,在第七章论述了编配的刑罚内容及执行,由于该书是将刺配法与 编管法结合起来一起介绍宋朝的这一新刑种,所以对配隶法的介绍是笼统、简 单的,许多细节问题都未提及。薛梅卿、赵晓耕先生主编的两宋法制通论, 其第七章对刺配的行刑方式作了简要的介绍,从决杖、刺面、流放三个方面去 考察的。由于该书的立足点就是对两宋法制的通论,因此对配隶法也就没有展 开详尽的描述。魏殿金先生的宋代刑罚制度研究一书的第二章、第四章分 别论述了编配的刑罚内容及行刑,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配 刑的溯源、“配 刑 有刺面与不刺面之分、决杖不是配的刑罚内容等。应该说魏殿金先生还是对配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及原因分析 隶法作了细致的研究,但是对配隶法介绍还是停留在表象上,未能做系统的探 究。戴建国先生的宋代刑法史研究一书的第五章、第七章分别对配隶刑的 内容和执行作了详细的论述,介绍了配隶刑的溯源、刺字的规范、刺配的等级、 配隶的刑期等。但是本书对配隶法的论述还是不全面的,例如就未介绍配隶法 适用的范围。淮建利先生的宋朝厢军研究一书的第七章第一节,详尽的阐 述了宋朝配军是配隶法的产物、配军在厢军中的分布、配军制度存在的原因等 配隶法与配军的关系。由于该书侧重于研究厢军中的配军,对配隶法的介绍也 是依托于对配军的研究,所以不能详尽的论述配隶法的内容和执行情况。学界 已有的研究成果,给了笔者以极大的启发和教益,但也感到以往的研究对宋朝 的配隶法的有关内容理解片面甚至曲解、误解。例如在宁汉林、魏克家所著的 中国刑法简史一书中,论述宋朝的劳役刑时写道:“应配,是指判处流刑或 者徒刑的罪犯,遣送至流放处所或者服劳役的场所。 并说:“宋王朝对劳役刑 作如此变更,表明封建制度已处于崩溃前夕。 笔者认为这是对宋朝配隶法没有 作深入仔细研究而得出的错误的结论。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文献资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充分利用了宋 史、宋会要、庆元条法事类、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通考等史料来 考证宋朝的配隶法。除此之外,本文还力求广泛接触有关宋朝配隶法的其他资 料,例如宋朝及其后世文人的文学作品。 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配隶法在宋朝的确立、滋蔓,包括配 隶制度的溯源、宋朝配隶制度的确立以及滋蔓的原因。二是配隶法在宋朝司法 实践中的适用,包括配隶法适用的对象、执行程序、配所的确定、配隶的刑期 及移放等。三是对宋朝配隶法的评价,包括配隶法在宋朝刑法体系中的地位及 对后世的影响;对宋代配隶法利弊辨析;配隶法反映了宋朝“以宽为本,严以 济宽”的刑事政策;宋朝的刑事政策对当今的影响。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宋 朝配隶法问题,对配隶法研究中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如“配 是不是“流 、配隶 刑是主刑还是附加刑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了论据,在辨析配隶法的利弊 时,提出了对配隶实行监外执行、军事化监管促进了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新 观点,并认为配隶法对明清的充军制度影响深远。 2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及原因分析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及原因分析 2 1 宋朝配隶制度的确立 2 1 1 配隶制度的发展过程 配隶法并非宋朝首创,配隶制度中“配 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 谪戍。谪戍就是将罪犯谪发为兵或者戍守边疆。而“配 的最早文献记载出现 隋书中,隋书刑法志记载:“开皇十三年,改徒及流并为配防。”按清 朝沈家本对“配防 n 1 的解释为戍边。唐朝初年也有将罪犯发配到军队效力的 记载,如新唐书刑法志记载了唐玄宗的诏书:“徒非重刑,而役者寒暑不 释械系。杖,古以代肉刑也,或犯非巨蠹而捶以至于死,其皆免,以配诸军自 效。”唐朝中期以后,决“配”的诏令日渐增多,同时“配 在概念术语与内容 上都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唐肃宗于乾元元年( 7 5 8 ) 四月下诏:“百姓中有事亲 不孝,别籍异财,玷污风俗,亏损名教,先决六十,配隶碛西。有官品者禁身 奏闻。 晗1 唐宪宗于元和八年( 8 1 3 ) 九月下诏,两京及关内、河南、河东、河北、 淮南、山南西道州府在押的罪犯,除了犯大逆及杀人罪外,“其余应入死罪,并 免死配流天德五城诸镇,有妻儿者亦任自随。又缘顷年以来所有配隶或非重辟 便至远迁,有司上陈又烦年限,向后如有轻犯更不得配流五城 d ,这两份诏令 表明了中唐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配隶 这一概念,但是两份诏令中“配隶 的 含义却不尽相同,肃宗诏令中的“配隶 是个动词,意为遣配为隶。而唐宪宗 诏令中的“配隶 已名词化,意为被处配隶刑的人。同时中唐以后,关于配隶 的刑罚内容规定的也更具体,配隶的服役地点为天德五城诸镇,服役期限为七 年。刺字,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墨刑。墨又称“黥 ,即先在脸上刺字, 然后蒙上沾有墨汁的毛巾,这样脸上刺字的地方就会着色并且无法褪去。到了 秦朝,黥刑成为常用的身体刑之一,但此时它不再单独适用,而是和劓刑和并 适用,有时还会与徒刑一起适用。汉初,汉承秦制,黥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 徒刑复合适用的,到了汉文帝进行刑制改革时,首先就废除了肉刑,将其中的 黥刑改为了髡钳城旦舂,结束了自三代以来的黥刑。到了五代时期,配隶法的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及原因分析 内容基本定型,将流配和脊杖、刺面结合使用,并且开始配往沙门岛。据容 斋三笔卷七记载:后唐明宗天成三年( 9 2 8 ) ,京师巡检军使浑公儿,因谎奏致 使杀人,被“杖脊配流登州”。后晋天福三年( 9 3 8 ) ,左街使韩延嗣被平民百姓 李延晖冲撞,本街使未能阻止李延晖,便将其殴打致死。皇帝敕大理寺定议韩 延嗣罪刑,大理寺认为,韩延嗣“比不因斗殴故伤人辜内死者,依杀人论,盖 微相类,且非本条,罪有可疑,法当在宥 。遂判定韩延嗣“徒二年半,刺面配 华州发运务收管。川4 3 后周广顺三年( 9 5 3 ) ,内衣库使齐藏珍奉诏修河,“弛慢致 河决,被除名,配沙门岛”。晦1 到了宋朝,配隶法全面形成,把中唐以来的决杖配流和五代的“刺面之法 结合在一起,使一人犯罪“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 事之犯而受三刑也”,3 成为有宋一代“自立一王之法”。口3 2 1 2 宋朝配隶法的立法情况 作为特贷死罪的配隶法,最初并未定制,皆由皇帝随事酌情确定,以诏书 的形式出现。因此,宋朝刑法典宋刑统中没有配隶法,而主要规定于敕或 编敕之中。宋朝政府通过颁诏敕,不断充实配隶法的内容。 宋朝关于配隶法的规定,最早见于太祖开宝二年( 9 6 9 ) 的诏敕:“岭南民犯 窃盗,赃满五贯至十贯者,决杖、黥面、配役,十贯以上乃死”。宋太祖时,配 隶法只限于宽贷死罪,所以法条较少。自宋太宗开始,随着配隶法适用范围的 扩大,诏敕日渐增多,遂渐成为编敕的一项重要内容。宋仁宗庆历时翰林学士 张方平在请减刺配刑名的奏章中说:百年来,“虽累圣以慈恕御天下,钦恤 惨怛,留神刑典,而科禁条章其实烦密臣尝检会祥符编敕,刺配之罪四十 六条,天圣编敕五十四条,今庆历编敕九十九条,诸系禁奏取旨又七十一条。 比之天圣盖已增倍,其间亦有一条该刑名数节,详而究之,比祥符敕几三倍矣 。 可见自祥符至庆历三十年间,配隶法条就增加了三倍。到神宗熙宁三年( 1 0 7 0 ) , 配隶法条,大概二百余条。“至于淳熙,又增至五百七十条,则四倍于庆历矣 阻1 。可见当时有关配隶法的条文就多达五百七十条,比唐律的条目还多, 比宋刑统仅少一百四十条,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法网。这样繁密的科条,早 已失去了宽贷死罪的原始意义,而成转变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常用刑。 4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及原因分析 2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的原因 配隶法在宋朝形成制度,成为两宋使用最广泛、最持久的刑罚依据。其原 因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2 2 1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权的需要 五代纷争之际,政权更换频繁,各种社会矛盾也十分尖锐激烈,统治者采 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宋朝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严峻的社 会形势:一是社会不稳定,疆域未统一,地方割据势力还很强大;二是五代以 来形成的苛政酷刑局面严重影响着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宋太祖深知要笼络人 心,缓和社会矛盾,就必须消减五代时期的繁法重刑,贯彻“宽简刑罚的政 策,树立起新君仁义宽厚的形象,才能达到稳定政权的目的。宋朝统治者相继 制定和实施了“折杖法”和“配隶法 ,以及大量的法外开恩的制度,对缓和社 会矛盾,巩固政权,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宽贷死罪的配隶法,都是皇 帝临时以诏敕的形式发布,法令中没有具体的规定。对死刑罪犯的贷与不贷, 如何贷,都由皇帝根据实际情况临时下诏颁布。宋朝政府对此没有明文规定, 使人事先无法预知,这样不仅有利于达到恩归天子及减轻刑罚的目的,同时又 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尤其是官吏贪污、受贿的 现象十分突出,统治者也借用配隶法将矛头指向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打击统 治阶层中的犯罪,以减少各级官吏对国家财政侵蚀,同时也能起到平息民愤的 作用。 2 2 2 经济基础的变革 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均田制的土崩瓦解,大量的农民 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唐朝政府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实行两税法, 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宋朝政府沿袭了晚唐的土地政策,推行 不抑兼并的政策,为土地兼并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自耕农民 沦落为无地的佃户,租佃制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关系。租佃制确立了地主 与农民的关系成为主户与客户的关系。然而,土地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却是 无限的,这势必造成大量农民没有土地。同时地租的剥削力度也在逐渐加重, 5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及原因分析 生活在社会底层民众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忍受着地主阶级的压迫。为了 活下去,广大农民举起“均贫富 、“等贵贱 、“均田免粮”以及“凡天下田天 下人同耕 的旗帜,反抗沉重的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反抗斗争一年多如一年, 一伙强如一伙,使宋朝统治者惶惶不安,一方面借助武力镇压此起彼伏的农民 反抗;另一方面在常法之外,针对特定地区、特定犯罪,制定特别法规实行特 殊法的统治。对于五代时期遗留下来的配隶刑罚,不是拒之千里而是欣然接受 并且加以推广,用来对付那些侵犯地主阶级利益、危害封建统治的阶级反抗。 2 2 3 补充兵源的需要 中国古代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国家只在战时征调 农民为兵。唐朝前期,土地政策延续前代的均田制,再加上唐朝政府推行有利 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农业经济空前繁荣。农业的繁荣为唐朝实行府兵制打下了 坚实的经济基础。府兵就是平时散居于全国,定期接受军事训练,遇到战事, 自备资粮,就近接受征调上战场的战士。国家虽然有常备军队,却不需要大量 财政支出养兵。唐中期以来,剧烈的土地兼并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从而又使 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府兵制无法延续。宋朝政府沿袭了晚唐的土地政策,最终 确立了私有制,取代了均田制。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无力自备资粮完成政府委 派的兵役。这种封建土地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募兵制产生,并 逐渐成为宋代主要兵制。但是募兵制从兵源上看,一般是招募平民,但是宋朝 军人的社会地位地下不足以吸引平民入伍,使得兵源受到很大限制。配隶法可 以强制犯人到军中服役,于是便成为宋朝募兵制以外组织兵源的重要形式。以 配隶法为依据的配军制度存于两宋两百多年,而且配军的数量较大,广泛分布 于禁军、厢军和南宋的屯驻军中。配军在厢军中的数量居多,而又以牢城营为 集中地场所。所以,宋朝的配隶法并不单纯的具有刑罚作用,而且是国家强制 性变相征兵的法律依据。嘲 2 2 4 无偿获取劳动力 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均田制因剧烈的土地兼并而破坏,为了保证国 家的财政收入,政府己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的私人占有,封建租佃关系在宋朝 6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及原因分析 取得了主导地位。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流民,成为流民的他们同时失去 的还有政府依托于土地之上的劳役。而此时的政府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感到了劳 动力的价值。宋朝虽然也能无偿的使用民力,但是与前朝相比已经有所减少。 同时因为宋代差役制度存在着不少弊端,百姓避之不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矛 盾也很尖锐。为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宋朝统治者便将一些官府杂役交由配隶之人承担。除此之外,很多罪犯被发送 到厢军作役兵使用。庆历二年( 1 0 4 2 ) 十一月,皇帝下诏:“罪人累犯为盗,及 诸凶恶依法决迄,并黥面,徒以逐州远近差次,籍为役兵。川1 0 3 在厢军作为役兵 使用的配隶之人,一般充当采造务、钱监兵、壮城、作院指挥、运粮指挥、作 坊工匠、东西窑务、车营务、广固、广济、河清等指挥。而且配隶到牢城的役 兵也被用于各种生产活动,从事治河、筑城等公益工程。宋朝政府在配隶罪犯 时,往往是有目的地将其发送某一地方或军分,以便补充那里的劳动力不足, 满足政府对劳动力的需要。 2 2 5 完善刑罚体系的需要 宋朝政府在制定刑法典宋刑统时,仍然沿用了封建的五刑制度,为笞、 杖、徒、流、死,但之后确立的“折杖法 使其刑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据宋史刑法志一载:“太祖受禅,始定折杖之制。凡流刑四:加役流,脊 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流二千五百里,脊杖十八;流二千 里,脊杖十七;并配役一年。凡徒刑五:徒三年,脊杖二十;徒二年半,脊杖 十八;徒二年,脊杖十七;徒一年半,脊杖十五;徒一年,脊杖十三。凡杖刑 五:杖一百,臀杖二十;杖九十,臀杖十八;杖八十,臀杖十七;杖七十,臀 杖十五;杖六十,臀杖十三。凡笞刑五:笞五十,臀杖十下;笞四十、三十, 臀杖八下;笞二十、十,臀杖七下。常行官杖如周显德五年制,长三尺五寸, 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得过九分。徒、流、笞通用常行杖,徒罪决而 不役。 按照“折杖法 ,笞、杖、徒刑被折算为臀杖或脊杖执行后即予释放,三等 流刑和加役流被处脊杖后,其一年或三年的劳役刑就在本地执行,不必远徙。 这样,宋刑统中所规定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就变成杖刑( 包括殿杖和 脊杖) 、徒刑和死刑,而且徒刑的适用范围还很窄,于是就形成了“刑轻不能止 7 2 配隶法在宋朝确立及原因分析 恶,故犯法日益众,其终必至于杀戮,是欲轻反重n 妇的局面,刑罚体系轻重 失衡,等级结构极不合理。流刑名存实亡,死刑之下即为杖刑,刑罚明显过于 宽大。于是,宋朝政府为了弥补“折杖法”给刑罚体系造成的缺陷,遂在前代 的基础上充实了配隶法的内容,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 8 性质或情节严重的罪犯,均可适用配隶法。此外,虽然犯罪性质、情节不严重, 但依法应处死刑而被减轻处罚的罪犯,也可以适用配隶法。 3 1 1判处徒以上的“盗贼”犯 宋朝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贯穿始终的朝代。“盗贼”纵横,此起彼伏, 是宋朝统治者的心腹之患,因此宋代对“盗贼犯罪一律严惩,多适用配隶法。 “盗 和“贼”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犯罪行为。我国封建社会所谓 的“盗 就是拿取不属于自己的财物。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强盗 和“窃盗 两种。“强盗 是指以武力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窃盗 是指秘密 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所谓的“贼 则分为一般的杀人行为和武装反抗统治阶 级的叛逆行为。无论是“盗 还是“贼”,都严重威胁着统治者的生命和财产, 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严惩“盗贼 作为自己的打击目标。宋太宗在淳化元 年( 9 9 0 ) 十一月的诏令中规定:“窃盗、强盗至徒以上,并窃贼罪在赦前而少 壮者,并黥面配本城。川1 2 3 这是对犯强窃盗罪处徒以上罪行而适用配隶法的第一 道诏令。宋真宗于景德二年( 1 0 0 5 ) 十月的诏令中进一步规定:“自今盗贼黥面 配牢城者,并于千里之外 。n 3 3 到了熙宁四年( 1 0 7 1 ) ,宋神宗在贼盗重法 中规定:“凡劫盗罪当死者,籍其家赀以赏告人,妻子编置千里。 n 钔从此可以 看出对贼盗罪的处罚进一步加重了,不仅对罪犯本人,而且对其家人都可适用 配隶法。宋朝的法律还规定奴仆盗主财“五贯以上杖脊、黥面、配牢城。”n 朝 对于盗窃地主的佃户统治者是加重处罚的。统治者为了加强京师的治安,对于 9 3 配隶法在宋朝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 在京城内持杖盗窃的罪犯处罚也较他处重,“得财为钱四千,亦刺为兵。 n 们随 着阶级斗争的发展,“盗贼”逐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污蔑农民武装起义的代名词。 宋朝所谓的“群盗、“妖贼 、“军贼 都是对农民起义和士兵暴动的蔑称。 3 1 2 贪赃枉法罪的官吏 宋太祖以重典治赃吏,用以打击官僚集团内部的贪污、受贿等犯罪,凡官 吏犯赃枉法坐死特贷者,皆“决杖、黥面、配远州牢城”。n 刀在北宋前期,官吏 犯赃枉法被杖脊刺配沙门岛或远恶州军者为数不少。但到了宋仁宗天圣八年 ( 1 0 3 0 ) ,监翰林司阁们副使郭承佑监守自盗,依法可以适用配隶法,而宋仁宗 最终“特贷命,免决杖、除名,配岳州衙前编管 。n 印自此官吏犯赃不再适用刺 面配。因此配隶法对官吏犯罪的适用范围愈来愈小,量刑也愈来愈轻。 3 1 3 犯罪的军人 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士兵主要来源于所谓的“失职狂悍之徒 ,为了加强 对军队的管束,对士兵的犯罪行为多适用配隶法。宋真宗在景德二年( 1 0 0 5 ) 八月的诏书中说:“亡命军士罪至死者,杖脊、黥面、流沙门岛”。n 钔为了防范 士兵逃避兵役,真宗于祥符三年( 1 0 1 0 ) 六月的诏书中说:“诸军故断手足指以 避征役及图徒便郡者决配本乡五百里外牢城 。啪3 宋仁宗天圣七年,开封府 上奏:“军人作贼不以厢、禁军,逃亡捉获、曾持杖贡墙罪皆至流者,并决讫、 配千里外牢城”。乜妇仁宗准奏。还有的军士因事材场失火,被“杖脊、黥面、配 沙门岛 2 2 l 有的军士因盗伐堤埽榆柳枝被“刺配西京开山军 瞳割;军士如果 在与盗贼的战斗中弃枪逃跑,则会被“配广南远恶州军 嘲1 。透过颁布的诏敕 可以看出配隶法几乎适用于军士的各种犯罪活动。 3 1 4 违法的经营者 宋朝的国家财政负担严重,对严重破坏国家经济秩序特别是禁榷管理的经 营者,一般都从重处罚,多适用配隶法。在庆元条法事类卷二十八“卫禁 敕 中规定:“诸以铜钱与蕃商博易者徒二年,五百文加一等,过徒三年一贯加 1 0 3 配隶法在宋朝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 一等;徒罪配二千里,从者配千里;流罪配三千里,从者配二千里;五贯配广 南,从者配三千里;十贯配远恶州,从者配广南。 这类规定在该法典的禁榷门 中随处可见。其他违反经济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罪犯,如在京偷盗牲口宰杀为 首者、乡书手移减税务者、内外贸易违禁者,均要“决配断罪 。 3 1 5 危害地方的恶霸 扰乱社会秩序、斗殴杀伤乡民的凶徒,往往为害一方,不仅影响宋朝正常 的统治秩序,有的势力坐大还会直接于官府对抗。为此宋朝政府对此往往加以 严惩,也适用配隶法。大中祥符八年( 1 0 1 5 ) 开封府百姓崔白是当地的一个无 赖,为了强卖邻居张氏的房产,每天都找些人往张氏家砸石块进行威吓。张氏 告到官府,崔白向官吏行贿,张氏反而受到杖刑。此案后来被皇城司廉知得闻, 将崔白捕获至御史台,拷问得到实情。崔白最终被杖脊并配往崖州牢城,其子 端被决杖并配往江洲本城。 3 1 6累犯 累犯主观恶性极大,屡犯不改,属怙恶不俊。配隶法同样适用于累犯。宋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1 0 1 0 ) 五月,知升州张咏上书本州系水陆要冲之地,多有凶 恶之辈放火为盗,请奏准诏刺配谭、贺州充军。真宗下诏:“须累犯凶恶合申奏 者及放火、盗财,杖讫刺配一千里外牢城”。瞵3 到了宋仁宗明道二年( 1 0 3 3 ) 十一 月三日,龙图阁直学士狄斐上书:“广州杂犯罪人五犯杖罪不以赦前赦后决讫配 岭北州军本城,近改更赦后五犯方行刺配,乞并依元敕。仁宗下诏:“五犯杖 罪,赦前者送邻州编管,赦后者即依前降指挥施行。川矧庆历元年( 1 0 4 1 ) ,仁 宗再次下诏对累犯的惩处,“罪人累犯为盗及诸凶恶,依法决讫,并黥面徒, 以逐州远近差次籍为役兵 。瞳7 3 3 1 7 杂犯 “杂犯罪 是指除了十恶、故意杀人、监主自盗、受赃枉法、监守内奸等 重大罪名以外的一切犯罪行为。从有关诏敕和案例中可归纳出在宋朝适用配隶 3 配隶法在宋朝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 法的杂犯为:( 1 ) 传习妖教并蛊惑民众的,为首者处斩,“余配远恶处 瞌8 1 ;( 2 ) 为父报仇而杀人被免除死罪的,“刺配邻州 呦3 ;( 3 ) 放火烧毁他人住所的,“刺 配五百里外牢城”啪1 ;( 4 ) 诬告他人谋反的,刺配沙门岛1 ;( 5 ) 编造妖言; 跨越皇城、宫城、殿垣,宽贷死罪的b 羽;( 6 ) 将人口拐卖出境的,“决杖、黥面、 配牢城 】;( 7 ) 违反禁令狂妄上书的,决杖刺配口4 1 ;( 8 ) 伪造官印的,“配 隶广南牢城 m 1 。 以上是宋朝罪犯适用配隶法的几个主要方面,但配隶法的适用对象远比以 上谈到的更为广泛。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9 8 1 ) ,江南四路转运使张齐贤在蕲 州见到“南剑州吏送罪人者,索得州帖视之,二人皆逢贩私盐者,为荷盐笼得 盐二斤;又六人皆尝见贩盐而不告者,并黥决传送,而五人已死于路建州 民二人,本田家客户,尝于主家塘内以锥刺得鱼一斤半,并杖脊、黥面,送阙 下”;“及虔州送三囚,尝市得牛肉,并家属十二人悉旨阙,而杀牛贼不获。 仅 “江州司理院自正月至二月,经过寄禁罪人,计三百二十四人”。m 1 从张齐贤在 蕲州和江州见到的情况可知,自宋太宗初年,配隶法就已经相当枉滥,更何况 “州军长吏,往往擅配罪人 。口7 1 所以说,配隶法的实际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3 2 配隶法施刑的程序 3 2 1 杖脊 在宋朝,对适用配隶法的罪犯,要先执行其“本罪”然后再“配”,如仁宗 天圣八年( 1 0 3 0 ) 的敕文明确规定:“自今应梢工偷拆官船钉板之类货卖者,计 赃从监主自盗法,杖罪决讫,刺配五百里外牢城,徒罪决讫,刺配千里外牢城, 流罪决讫,刺配二千里外牢城,罪至死者,奏裁。川嘲对配隶先决杖,就是执行 “本罪 。所谓“本罪”即指宋朝官员对某一案件作出判决时首先要根据五刑系 统之法定刑名称宣告其本刑。按照“折杖法的规定,对本罪为杖、徒、流的 罪犯,均执行折杖决罚。从配隶法的诏敕和案例中看,凡是“坐死特贷者”,无 论配役到沙门岛,还是到远恶州军牢城,要先被脊杖二十,个别的脊杖十七或 “免真诀 ,不过这只是皇帝特旨对官吏的一种恩减。配役到其他地方的配隶之 人,也都先要被杖脊,杖决数没有统一规定,是与罪行的轻重、发配的远近及 1 2 3 配隶法在宋朝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 役年的长短相适应,有等次差别。到了宋神宗熙宁二年( 1 0 6 9 ) 苏颂请免命官 杖黥之后,命官大都无需再受杖黥之刑,然而百姓适用配隶法时,仍然要被杖 脊、黥面,终宋之朝未予减免。 3 2 2 刺面 在犯人脸上刺字,为古代的黥刑。自汉文帝废除肉刑,当受黥刑者改为髡 钳城旦春。直到南朝刘宋时期,宋文帝为赦宥劫贼,遂在罪犯脸上刺上“劫贼” 二字。黥刑得以复活,到了五代时期,逐渐兴盛。 在宋朝,配隶之人可分为刺面和不刺面两种,刺面不是犯人受刑的必备内 容。庆元条法事类卷7 5 “编配流役 名例敕规定:“诸称配者,刺面。 然而这决不是说配隶必刺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