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 宋以后的文艺思想的基本格局。本文试图在朱熹理学思想体系下,分析朱熹的基 本书法观点。同时通过南北宋思想的发展,寻绎书法在宋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内质 阐变的奥秘。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朱熹的书法经历和家庭背景 一朱熹所持的书法观点进行梳理,结合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考察,从思想根 源上朱熹书评作深层次的探索,以期找到其哲学思想与书法思想的联结点。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朱熹的书学思想是和他的“理学”思想相统一,朱熹的 书论是构成其理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部分。 二将朱熹所持的书法观念放到有宋一代大文化背景下,寻找其书学思想的在前 代根源,通过南北宋书学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到宋代书法思潮始终和宋代学 术演变脉络紧密联系,可以说,宋代书法是宋代儒学复兴在书法上的反映。 “尚意”书风实质上是儒学心性化的产物。儒学由北宋的多元发展到南宋的 理学一统又导致了南宋书法复古保守趋势。南宋理学发展的必然使得以朱熹 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对书学的统治。 三朱熹思想在元代的传播,在元明时代被尊为官方哲学,朱熹思想对书法的全 面渗透,理论上逐渐充实。本文通过元明正统书法理论著作,考察了朱熹思 想各个方面在书法领域的全面贯彻。 i 结语) 内容摘要 朱熹法中国封建社会最俸大。思想家t 寸。朱熹o “理学”思想c i 宋代以来。 文芸思想。基本的智组矗立- ( 。土台它打与立( 寸。本文c i 、朱熹。理学 思想体系。内( 二、朱熹。持,亡害道银念童梭封l 占jel , 亍。南宋t 北宋。 思想。凳展e 害道。变化。内在的五要因它探l 上jel , 寸。 本文c 土次。何部分女、它扣廿与扎 寸: 绪输:朱熹。害道经匪巴家庭背景 一:哲学思想e 舂道思想eo 结矿,c ,亡点它兄,廿t c 允曲i 二、朱熹。持,惫害 道鲵念它整理l - c 、朱熹o “理学”思想它考究l ,( 、思想。根源加岛朱熹。 害道秤瀚老占女、 探究l 卡。氮舻_ ) 驴,点c 土、朱熹。軎道思想c 土彼 o “理学”思想e 一致l ,t co 亡于。朱熹。害道理谕垃彼o “理学”思想体系。 驴巴oo 部分c :智,( l 、七ot 寸。 二:朱熹。持,亡害道馥念它南口) 畴代。文化背景c 二置与( 、圣 ,各害道靓念。 思想根源老兄,廿出l ,。南宋邑北宋。耆道思想。比较窑通【;【、宋代。害 道思潮c i 一贯l ,t 宋代。学衍。移。变= b5 方向它紧密c :结玎付c 于 0 1 亡= eo 结输窑出ll 于。宋代。害道c 土宋代。儒学拼音道c :反映l ,盎o ot f 邑l 、之 寸。“尚意”思潮c i 突赏c :“儒学心性化”o 结果t 卡。儒学。北宋o “多 元倾向”咖6 南宋o “理学一统”一。耘换c 土、宋。害道。後古、保守越势它 6 亡与l 亡。南宋理学。凳展c 土必然的c :理学力 害道它支配冬世 寸。 三:元代、朱熹思想c 土店 低 ) 扎、岂j 邑j 官边思想。地位爱取得o l 盘。 朱熹思想c 土害道( 二全面的【二浸透l ,、理谕c 土次第c 二充突b l ,亡。本文c 土元 代。才一yf ,z 害道理箭著作c :基巧o 、( 、朱熹思想耆道。分野。各 方面c :贯微l ( l 、亡= 巴窑探究l ,l 寸。 童童堕里塑主兰垡垒塞丛翌型望要塞垡壁塑望型兰塑! 塑 绪论 清人梁啉在董其昌的基础上提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以极精练的语言地概括了晋、唐、宋、元明历代独特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趋向。 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一个转折期。一方面,宋代虽处在法度建设完备的唐代 之后,北宋以苏、黄、米为首的三家以其嘎嘎独造的精神,强烈的个人面目, 举起“尚意”书风的大旗,在唐人法度之外,为书法重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奠 定了宋朝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另方面,当历史进入到南宋,书法迅速转入低 谷,逐渐丧失了创造精神,南宋书家或显得亦步亦趋,追随苏米流风,或循规 蹈矩,不敢越古法一步,书坛笼罩在保守复古的气氛之中。不仅于此,后人对 北宋的“尚意”精神的先锋态势也并不看好,苏黄开始遭到了严厉批判。而这 一趋势到了元代,又直接导致了赵孟烦书风在书坛上的一统地位。重法,复古 在元代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同时,书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以书论人,书品 即人品书法伦理学说由宋代开始得到强化,并且贯穿了后世书法发展、书法欣 赏、书法批评的整个过程,成为我国书法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唐代和元代同样是崇尚法度,那么这两者有什么特 质的区别? 宋代在书法发展的同样尚法的唐元两代之间,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 转换作用? 宋代是中国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崇尚学术争鸣和重视 文化建设的高峰。近现代的史学家在回顾和总结中国历史时,对两宋文化给予 了这样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o “中 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 而“程朱理学”恰恰又是这一高峰的主峰之一。朱熹( 1 1 3 0 1 2 0 0 年) 崛 起于南宋中前期,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具有影响的名儒,他生 活于宋代,对当时乃至之前的学术文化,均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建立起“综 罗百代”的宏大思想体系;他继往开来,把中唐伊始的儒学复兴运动推向高潮, “致广大而尽精微”成为宋代新型儒学特别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中国传统 。粱崛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5 7 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7 9 年1 0 月 。陈寅恪全明馆丛稿二编 o 刘子健略论南宋的重要性 1 塑塑堕塑些型l 鉴塑塑塑壁燮型 文化的突出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既有合理的成分,又有内在的矛盾,也有时 代的局限,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正如冯友兰在中 国哲学简史中所提出的: 儒家在汉代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 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 渊博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 学家,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程朱理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需要,在后来的几个朝代里,被定为 官学,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导思想。 作为理学大师,朱熹主要精力在阐发圣贤之学上。尽管如此,朱熹在学问 之余,也雅好书法,为南宋著名的书法“四大家”之一。朱熹对古代金石文字, 先贤书迹,多有关注,颇有见地。 朱熹从小出生在爱好金石的家庭环境中,朱熹的父亲,朱松喜好金石收藏, 出于对先贤的景仰之情,曾收藏了一定数量的先贤墨迹,特别是王安石等人的 书迹,这对朱熹习后的书法价值取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作用。这一点可通过 朱熹本人的传世文字得到印证: 予少好古金石文字,家贫,不能有其书,独时时取欧阳子所集录, 观其序跋辨证之词以为乐遇适意时,恍然若手摩挲其金石而目了其 文字也急又怅然自恨身贫贱,居处屏远,弗能尽致所欲得,如公之 为者,或寝食不怡竞日来南泉,又得东武金石录观之,大略如欧阳 子书,然诠序益条理,考证益精博,予心亦益好之于是始去其橐, 得故先君子时所藏与熹后所增益者凡数十种虽不多,要皆奇古可玩。 悉加标饰,因其刻石大小,施横轴悬之壁间,坐对循行卧起恒不去目 前,不待披筐箧,卷舒把玩而后为适也。盖汉魏以前刻石制度简朴, 或出奇诡,皆有可观,存之足以佐嗜古之癖,良非小助其近世刻石, 本制小者或为横卷若书秩,亦以意所便也。盖欧阳子书一千卷,赵氏 书多倍之,而予欲以此数十种者追而与之并,则诚若不可冀。然安知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2 5 章,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4 7 年 2 蔓塑! ! 蔓查堂堡主堂竺丝苎丛堑壁壁望登茎壁差璺塑塑望i ! 塑 积之久,则不若是其富也耶? 姑首是书以俟。o 朱熹有着和欧阳修,赵明诚一样的金石之癖,还曾想象自己若是慢慢收集,能 和欧赵一样富有,可见朱熹对与金石文字爱好颇深。 朱熹对历代书法名作也有过深入研究,如我们可以从一则对兰亭的题跋看 到朱熹识见广博: 世传王羲之兰亭叙,惟定武所藏石刻独得其真,乃欧阳询所摹刻 之唐内府者也。熹尝见三本,纸墨不同而字迹无异。缙绅题者剖析毫 末,议论纷然,大约奇秀浑成,无如此榻。陈舍人至浙东,极论书法, 携此本观之看来后世书者刻者不能及矣,亦可为一概云。 此外朱熹也收藏前人墨迹,家藏王安石墨迹最多: 先君子自少好学荆公书,家藏遗墨数纸,其伪作者率能辨之。先 友x f & - 志宏尝论之,以其学道于河洛,学文于元佑,而学书于荆舒为 不可晓者今观此帖,笔势翩翩,大抵与家藏者不异,恨不使先君见 之,因感- 因而书于后。 也收藏有苏东坡的墨迹: 苏公翰墨为世宝藏,故流俗多伪作者余家有其与德叟先辈书两 纸,词意超然,笔势飞动,观者或疑之,余亦不能辨也今观作肃所 藏源流有自,而二公赏识又如此,其亦可以无疑矣。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面,耳濡目染,培养了朱熹对书法的见识,朱熹对书 法见地自然深刻。 当代美国著名中国画研究专家何惠鉴在他那篇极为精彩的李成传略中 写道:“任何古代画史的研究无论系个别画家,画题,画论以至个别问题的研究, 都没有可能是独立绝缘的,美术史是个有机的整体。”虽然朱熹一生以钻研学问, 潜心著述为事,直接论述书法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凭着朱熹对金石书法的眼界 。家藏石刻序,朱熹集卷七五,3 9 1 8 页,四川教育出版社点枝本,1 9 9 6 年 。跋王羲之兰亭叙,朱熹集( 遗集) 卷三, 5 6 8 5 页 。题荆公帖,朱熹集卷八二,4 2 1 5 页 。跋周司令所藏东坡帖,朱熹集卷八四,4 3 4 8 页 3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精深理解,朱熹对艺术哲学的全面认识,我们不妨揣测朱熹关于书法的论述 中可能包含着的某种观念,代表了中国书法在宋以后的发展的方向。 文章旨从朱熹的理学思想出发,理清朱熹所持的书法观念。进而以此为基 点,通过宋代学术的大致发展脉络,讨论宋代儒学复兴过程中书法观念上产生 的一系列变化,及朱熹的理学对后世书法格局形成的巨大影响。 一理学体系中的朱熹书学思想 ( 一) 义理书学 朱熹关于书法的论述并不多,主要收录在根据朱熹语录编撰的朱子语类 中。另外朱熹集中也保留了朱熹的大量题跋。朱熹作为理学大师,主要精 力在阐发圣贤之学上。然朱熹自幼喜好书法,对书法的认识颇为深刻,同时凭 借渊博的学识修养,对书法的深刻认识,闪烁着真知灼见。 本文在分析朱熹书学思想的同时,简要介绍朱熹的理学思想,试图在大学 术背景下,为朱熹的书法思想在其理学体系内找到相应的位置,也借助其理学 思想深化对其书学思想的认识。可以说朱熹的书学思想也是朱熹学术思想的一 部分,与其理学、经学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其特点是在以理、道、善为本, 以书、艺、美为末的前提下,达到道与艺的和谐统一。 1 书法的“理本体论” 朱熹论书首重“义理”。“义理”是朱熹学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理” 是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天地人物均以“理” 为存在的依据。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 天地之问者,又各得之以为性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朱熹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理”,“理”超于天地而存在,天因其“理”而 为天,地因其“理”而为地,人与物因其“理”而各得其性。因此“理”是涵 盖并主宰天、地、人、物,是永恒的、超时空的形上本体。“理者,天之体。” “理”之所以与天同体,是因为朱熹赋予“理”以某种终极规律,宇宙本源的 属性,天理自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说“非人所能为,乃天理也。天理 自然,各有定体。”。世间万物,莫不有其理。 “理”是超越具体个别事物的超验存在,万物的存在和变化,莫不是因为 事物背后的“理”的作用,“理”的体现。由此我们得出了朱熹书学的“理本体 论”,书法作为一个文化存在,不仅其中有这样一个万殊一同的“理”在,书法 更是“理”的衍生物。无论从文字的产生,到汉字的演化或则是书法艺术的多 样化发展,背后都是一“理”在操纵着。这个“理”可以超越具体的对象,具 体的书法作品,可以超越书法的创作主体,超越书法的历史时期而存在,一旦 把握了这个具体书法现象背后的“理”,那么也就掌握了书法的真谛。 首先,书法赖以生存的汉字,其产生就是“理”的作用下的结果:“问:苍 颉作字亦非细人。朱子曰:此亦非自撰出,自是理如此。如“心”“性”等字, 未有时如何撰得? 只是有此理自流出。”o 任何事物的起源都是值得讨论和探索的,因为它对事物的本质起着重要的 作用。然而许多事物的起源大都是扑朔迷离的,事物的起源的模糊和不确定性 并没有挫伤人们追根溯源的积极性,反而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其结 果是产生了很多的神话传说,人类对自己历史的起源的各种解释基本上属于神 话传说。古人对于书法史的起源也常用神话传说来解释。关于汉字产生有许多 传说和故事。仓颉造字,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淳化阁帖中就有仓颉的字。 文字的产生完全取决于历史上某些杰出个人的创造。基于这样的英雄史观,文 字本身毫无规律可言,历史上书法作品,书法风格完全只是某些书法家的偏好 。读大纪,朱熹集卷七十。 。朱子语类卷一,第1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8 6 年 。朱子语类卷五,第8 2 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8 6 年 o 朱熹集卷三九 。论文下,朱子语类卷一四o ,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8 6 年 5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产物。由此,所有的书法现象都是书法史中的“英雄”们偶然创造的,要在 书法现象中寻找规律显然是不可能的。 朱熹明确地否定了这种个人创造文字的理论,在朱熹看来汉字的出现全是 “理”的结果,汉字不过是“理”的衍生之物。“理”是宇宙间规律的总和,汉 字产生也就是在客观历史规律下,人类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在 观念上是一大进步。朱熹“理”的观念运用到书法中来,使得从文字还是到书 法第一次变得有规律可循,有利于人们对书法认识的加深。 汉字的产生是“从理中流出”,而当汉字一旦存在,也莫不是受到理的作用。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却有暗合处。盖是风气之中有自然之理,便有自然之 字,非人力所能安排,如“福”与“备”通。”。宗白华曾提到理学家论艺术, 无论何种艺术,大凡都有一个艺术本然的样子,这个艺术本然的样子即是“理” 在该种艺术中的显现,也将成为该种艺术的标准。“理”的作用使得汉字有一种 自然的形态,一种本然的形象。这个汉字本然的形态不可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 此时朱熹虽然是在论文字,而这种文字的形态也即是书法的标准。比朱熹稍晚 的姜夔就在其续书谱中说:“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 参之耳。”。如果说朱熹的言论还偏重于文字,那么姜夔这句话则是完完全全从 书法的角度来理解。在“理”的观念下,书法中建立了一个与“理”相对应的 本然的存在形象。 即使是汉文字以外的南方一些较原始民族的文字。朱熹将其和汉字的最初 形态做比较,再一步地肯定了这个道理。虽然和汉字不属于一种文字,然而其 中道理确是一致的,文字的起源有类似的形态,如钟鼎古文,和早期汉字相类 似。而其演变的深层原因,也同是为一个道理,“皆是理中流出”。 南海诸蕃书煞有好者,字画道劲如古钟鼎款识,诸国各不同。风 气初开时,此等事到处皆有,开其先者不独中国也。或问古今字画多 寡之异,日:“古人篆籀笔画虽多,然无一笔可减,今字如此简约, 然亦不可多添一笔便是世变,自然如此。”。 同时汉字从最初钟鼎款识的篆籀经过隶变,又化为行草,最后变成现在这 o 论文下,朱子语类卷一四0 ,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8 6 年 。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3 8 4 页 o 论文下,朱子语类卷一四o ,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8 6 年 6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样子的楷书,也都是天理使然。虽然表面上文字的样子变了,笔画有多少繁 简之异,但是内在的理却是同一个。从文字的发展上看,字体的演变也完全是 “理”的作用。 在此,书法中“理”的思想的导入,使得认识书法现象背后的规律成为可能。 也即认识和把握书法的本然之“理”成为学习书法的第一要义。 2 伦理化的书法法度观 朱熹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哲学的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说紧密结合, 把孔盂传统儒学基本的道德观念作为天理的内涵,提升为宇宙本体,又从天理 的高度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及权威性。 朱熹的“义理学说”运用到社会学说中就是“礼法论”。在社会学说领域, 以仁义礼智为理,这是朱熹天理范畴的重要涵义。 天理既浑然,然既谓之理,则便是介有条理底名字故其中所谓 仁义礼智四者合下便各有一个道理不相混杂以其未发,莫见端绪, 不可以一理名,是以谓之浑然,非是浑然里面都无分别,而仁义礼智 却是后来旋次生出四件有形有状之物也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 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仁义礼智”是人在社会中行事所要遵循的法则,而这是“理”在社会领 域中的体现,它也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此一种社会的法则便具有了和 “天理”同等的地位,他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接受,并遵循它规范自己的行 为。行为一旦超越了这一套法则,即有悖于天理。既然礼法移易不得,朱熹的 礼法论,也即要求社会群体中的每一员,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约束在礼法之内, 按着这个礼法行事。因为这个“法则”和规范是必然的,是体现着“天理”的。 朱熹讲“书理”,这个书法之“理”,最终体现出儒家伦理色彩与道德理性。 上一节说到,书法中既然贯穿着“理”,必然有一个与“天理”对应着的汉 字的本然形象,而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这个汉字的本然形象,也就构成了群 o 答何叔京二十八,朱熹集卷四0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体共同遵循的法则和规范。“古人相形造字,自是动不得。如“辔,字,后面一 个“车”,两边从“糸”,即缠绳也,前面口字,即马口也,马口中衔着缠绳也。, ”古人造字必有个规矩。“理”贯于世间切事物,那么在文字中造字的规律就 体现了这个最根本的“理”。因而当书写成为种社会性的行为的时候,这个文 字本然的样子也就成了全社会必须尊从的规范,那么这个规范也就具有了“礼 法”的意味。“笔力到,则字皆好。如胸中别样,即动容周旋中礼。”。“礼”是 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中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朱熹在这里要把书法约束在规范之内。 这个规范具有着伦理的色彩,合不合于“礼”在书写中越过了审美上的美丑标 准,成为书写的第一准则。如果遵循了这一个规范,那么只要笔力到了,无论 怎么写,字就没有好不好的问题。 不仅仅写字如此,同样,朱熹在观画时也是持着这样的观念。 顷年见张敬夫家藏昊画昊天观壁草卷,与此绝相类,但人物差大 耳此卷用纸而不设色,又有补头面手足处,应亦是草本也。吴 笔之妙,冠绝古今,盖所谓不思不勉而从容中道者,兹其所以为画圣 与季路所藏法书名画甚富,计无出其右者既以得为观为幸,因记 多a 亍舆后。4 他说吴道子的画所以最好,吴道子所以能成为画圣,并不在吴道予的画构思的 巧妙,造型的惟妙惟肖,赋色的新丽等艺术方面的因素。反而倒是因为他画画 的时候没有在这个艺术性方面过多的去多少构思,作画时因而显得从容不迫, 一切却又都在法度之内。也就和“理”、“道”相合了。这才是吴道子画冠绝古 今的原因。 在朱熹看来,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何种艺术都有一个法度,这个法度 是本然如此的,是“道”和“理”所贯的。在社会讲礼法,如果从事艺术能在 这个法度之内,那么他的艺术一定是好的。写字虽是小事,而写字所要遵循的 法带有如此强烈的伦理要求。写字与绘画中的这个社会性的规范居然成了作品 的评价的唯一标准。由此艺术标准为伦理标准所取代。 o 论文下,朱子语类卷一四o 。论文下,朱子语类卷一四o ,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8 6 年 。跋吴道子画,朱熹集卷八四,4 3 2 5 页 8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书如其人 “心性论”是构成朱熹哲学体系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天理在社会表现为一整套的社会规范。在涉及到具体的个人,人心乃是禀 理而生,“理”可以为人心所烛照。朱熹哲学的“心”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兼 有善恶的伦理学意义,“心”作为认知主体,具有认识万物及万物之理的功能和 属性。朱熹这里“心”虽未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地位,但“心”是一个禀受的 容器,孟子很早就提出过“心者人之神明”。心是主宰。朱熹继承了这样的思想 “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圆正是有了“心”的容受作用,理才能灌注 到人心当中,人才能认识到“理”。“一心具万理”、“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o “心”是“理”的容器。“理”对书法的作用正是通过个人的书写来完成这 其中,“心”是个重要中介。朱熹对书法的一系列看法莫不是通过人心的角度出 发的。 “心为主宰”的思想主要把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来考察“心”在个体实践活 动中的地位。朱熹又常强调心能“应万事”,“凡事莫非心之所为。”“心者人 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人的实践活动莫不是“心”的作用,书法 作为人的一个实践活动,也是“心”在起作用。所以朱熹向来重视以人论书, 可以通过书法来观人心,认识一个人的性情。 朱熹心为主宰之义在他的“心统性情”说里得到了反映。“心统性情,统犹 兼也,“性其理,情其用,心者兼性情而言,兼性情而言者,包括乎性情也。” 川| 生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统如统兵之统,言有以主 之也。”书法是在人心主宰下文艺活动,最直接的反映了一个人的秉性。 朱熹非常推崇欧阳修的字,因为朱熹通过欧阳修的字迹看到了欧阳修的为 人。只要细细体察,笔墨全是人的性情、精神面貌的体现。 o 孟子集注尽心上 o 朱子语类( 周谟录) 卷九八 o 朱子语类卷九,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8 6 年 o 朱子语类( 童伯羽录) 卷九五 o 朱子语类( 黄升卿录) 卷九八 o 朱子语类( 黄千录) 卷二0 o 朱子语类( 黄卓录) 卷九八 9 墅堕述塑拦墅苎缝熊鲎塑塑塑璧鳖妻壁 郑司业金华被召八诗,慈祥温厚之气蔼然发于笔墨畦径之外。其 门人应君仁仲刻篇,摹本见寄。三复咏叹,如见其人,为之陨涕。 欧阳文忠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申实刚劲,惟腿其深孝碍 之。 朱熹对欧阳修字迹的爱好全在于欧阳修高尚的人格。 朱熹和同时代的人一样,论到书法,运用了一个“心馘”的概念。 陈忠肃公蹦方正盎之操得之天姿,而其烛理之益精,踩义之益切, 瓣学| 蒜之磅有不可诬者境亍诧枯,英克己尊赘、虚心黢善之意游可 识也。墨迹今藏新赠兄孙宗豆之子筠家,而建邺、往林、廷平皆有石 本,顾字画不能无小失真,独沙县乃为版副,犹不足以侉远。今县丞 贽东始复就摹墨迹,磐石刻之县学祠堂,以为此融之入- 6 世之下独当 复有闻风而兴起者,其志远矣。受于心画之妙,刊勒尤精,其凛然不 可犯之色,尚足以为激贪励懦之助。而桂林本有张敬夫题字,以为于 公之意有发明孝,理劳袁4 之。 书法被称作“心画”,而心是入之太极,万事乏理均包含与入心,人心是可以认 识世间之理的,陈忠肃公正直之揉,学问之功,到底还是入的心瑟的改变,而 书法则正体现了陈忠肃“克己尊贤”的“烛理”之心。朱熹的另则题跋中, 他又提到了“心画”这个概念,书法是人心的流露,放“心”最终是和纸上的 书法的点蜮提联系的,来达到观“心”的髓的。“拄公以草书名家,面其攒法谚 劲办蠡碍爱,缔囊心爱,翔见其人。庆元丁巳十月丁熬,毅安朱熹理。”回 在与强敬失煞对话串,逶:j 蓥对王轰磊警法鑫冬讨论。书法帮人心懿关系这样 紧密,通道书法观“入心”,朱熹肴到了韩魏公和芏安石不同静往祷。 张敬夫尝言:“乎生所见王剃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 枣如诲忙事? ”9 h a 戏言,然实切中葵病。今观此卷,玛雀乎日碍见 韩公书述,虽毒亲成卑幼,夯皆竣严谨重,晦与此露,未尝一笔作行 。跋应仁仲所刊郑司业诗,朱熹集卷五五, 1 1 8 5 页 。馥默嘏文怠公帖扎朱熹榘卷五0 , 1 1 8 0 茭, 。跋陈了翁赘泷,朱攥集卷五八, 1 1 8 8 页 o 跋牡祁公与欧鞴文忠公枯。束熹集卷六七,1 1 9 7 页 l o 羔堕唑塑! 塑主兰些堕一丛叁塞翌堂重室垡壁塑暨塑壁塑重! 塑 草势,盖其胸中安静详密,雍容和豫,故无顷刻忙时,亦无纤芥忙意, 与荆公之躁扰急迫正相反也。书札细事,而于人之德性,其相关有如 此者。熹于是窃有警焉。因识其语于左方。 王安石为人躁迫,书法反映了人的性情,故无论怎么也也改变不了这一点。正 因为书法的这个观人心的作用,朱熹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时也有通过书法来警 戒自己,加强自己的修养。 书法能起到观人心,改变人心的作用,而朱熹的这个“人心”最终是以儒 家标准为取舍的。对于历史上不符合儒家道德的人物,朱熹则对其书法并否 定。 余少时喜学此表,时刘共父方学颜书鹿脯帖,余以字画古今诮之, 共夫谓予:“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时余嘿然无以 应。今观此谓“天道祸淫,不终厥命”者,益有感于共父之言也。 这件事发生在朱熹少年时,颜真卿和钟繇的书法有“古今之别”,为人有“忠、 贼”之分,通过论辩,朱熹在少年时就懂得书如其人的道理。 ( - - ) 理学书法史观 写作书法史,必然建立在定的史学观念之上。然而我们发现以前的书法 史著作,极少有系统的历史观,无论是从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还是虞和 的论书表,还是从王僧虔的论书到袁昂的古今书评,几乎都是采用 纪传体的形式,或是对书法家身世的叙述,或者是对作品的美感作形象的比附。 至于为何要选择这几个书法家,书法家在特定的书法史阶段所处的地位,不同 时期的书法现象之后有何必然规律,书法史发展的动因却是一个盲区。 虞觫在其论书表中提出了“古质今妍”的观点: 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 ”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 殊不尔。”子敬答云:“世人那得知。”夫古质而仅妍,数之常也;爱妍 。跋韩魏公与欧阳文忠公帖,朱熹集卷六七,1 1 9 7 页 。题曹操帖, 卷六0 ,1 1 9 0 页 2 3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方面不是孤立的,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彼此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贯穿一致的。 二儒学复兴与朱熹书法思想的形成 ( 一) 朱熹书学产生的背景:宋代书法和学术的紧 密联结“书为心画”和儒学心性化 1 宋代的儒学复兴和“心性化”思潮 ( 1 ) 儒学复兴的背景 公元9 6 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了宋朝,结束了五 代十国时期长期战乱局面。政权重归统一,统治阶级急需找到一种适应大一统 局面的理论体系。同时宋朝统治者以政变的手法篡夺政权后,也需要找到一种 理论说明自己的皇帝之位是天经地义的,以防别人效仿自己。 儒家学说向来讲求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维护的是纲常伦理, 看重的是名分等级,而这些正有利于在位之君用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因此, 从汉代以来,儒学一直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 北宋统治者认为,唐末、五代的离乱是儒学不振的缘故,要维护自己的统 治地位,要使封建国家的体制得到良好运行,迫切需要复兴儒学。儒学的精神, 适应了宋朝封建政权大一统的需要。宋初统治者正从这一种考虑,在政权稳定 之后,即开始大力提倡儒学。 然而,从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儒家学说自秦汉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和采纳 以后,随着封建国家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和巩固,思想统治亦日趋严密,于是 带有浓厚的入世精神和说教意味的儒学的政治价值凸现出来,被统治者作为加 强思想统治的利器,因此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统局面,而哲学也随 之演化为以注解训i 古为宗旨的经学。儒学丧失了先秦的哲学意味,汉末以来的 动荡局面,又使得儒学解释现实世界方面遇到了困难。儒家学说变成了教条, 并且日益烦琐。 2 4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初,儒教典籍整理尚停留在结集水平,提出创见的极少,不象佛、道二 教成立宗派,建成理论体系。钱大听说“宋初经生帖括,遵守汉唐注疏,音义 异同,必准诸陆氏释文,无敢少有出入。当宋盛时,谈经者墨守注疏,有记 诵而无心得。”。儒教经学不振,甚于南北朝。所谓“儒门淡泊”,指的是缺少哲 学味道。而此时的儒学,依然是南北朝以来烦琐的章句之学的延续。儒学章句 之学,缺少思辩色彩,流于伦理说教,一旦社会略有动荡,在现实生活中儒家 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立即分崩离析,这样的伦理说教便逐渐失去失去了对民众的 吸引力。 而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各个教派理论体系目趋烦琐,浩繁的经卷日趋庞 杂( 到武周时代刊定众经目录,已有3 6 1 6 部,4 8 4 1 卷) ,日益令人厌烦。为了 挽救佛教发展的这一危机,于是在佛教阵营内部爆发了一次革命,出现了以禅 宗为代表的革新派。禅宗六祖惠能一派,大胆摆脱经典教条和宗教仪式的束缚, 论证了世界的本体和人存在的实存性问题。在思想领域,天台、华严、禅三大 宗,在本体论、心性论方面都各有建树,深得人心。佛教以其哲学化,思辩化 的色彩对士人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如何借鉴佛学的理论成果,如何将佛学的思辩挪用到儒学中来,成为 了儒学复兴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儒学的发展是从舍弃以注疏、训诂为事的解经学,从借鉴佛老思想的义理 学说,心性论开始,旨在解决人生存在与宇宙的本源问题。 ( 2 ) _ 心性义理之学”成为时代思潮,是新儒学的重要特征。 伴随着对传统解经学的批判,疑传疑经疑古思潮的深入,范仲淹、胡瑗确 立宋学精神后,儒学己向义理之学逼近。濂学、洛学、关学、荆公新学、苏氏 蜀学、竦水之学、百源之学等新儒学派相继崛起,自由解经、自由讲学、自由 议论、自由争鸣,一时蔚成风气,已经确立的宋学又有向多方面拓展的趋向。 而批评汉唐训诂章旬之学,倡明道德性命之理,成为疑古惑经思潮之后的一大 趋势。 如王安石等撰三经新义,设“经义局”颁三经新义于学官,制定新 。转引自马宗霍中国经学史,1 1 0 页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贡举法,要求考生“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赵秉文称“自王氏之学兴,士 大夫非道德性命不谈。”。到熙宁变法期间,汉儒章旬训诂之学扫荡殆尽,而义 理之学已蔚成风气。王安石写了虔州学记,其中论及道德性命之说:“先王 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诗书能循而达之,非 能夺其所有而予之以其所无也。” 北宋中期神宗熙宁年间,心性论一跃成为学者竞相谈论的热门话题。邵雍 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命焉。”二程学说更以“穷性命之理”为 中心。蜀学也强调性理,苏轼说“夫性命之说,自予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 耻不言性命,此可信也哉。” 思想转进的轨迹已由疑传疑经发展到议古拟圣,心性义理之学得以真正确 立,学术思想也日转精微。 书法家和思想家的双重身份 ( 1 ) 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形成 士人地位至两宋有明显改变,以世俗地主经济为基础的赵宋政权明确昭示: “( 本朝) 与士大夫治天下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人而跪读, 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终宋三世, 文臣无殴刀之辟。”回文人士大夫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下,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 乾德初年“太祖曰:作相须读书人,由是大重儒者。” 宋代以文治国,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从地方诠选人才。科举制度的发达, 也促进了宋代学校教育的进步,前代地方上的各大书院,都在宋代复兴。 宋初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武学、医学六所,所 有学校中以国子学和太学最为重要。宋初,国子学下置三馆“广文教进士,太 学教九经、三礼、三传、学究,律学馆教明律” 太学系其一支而已,庆历四年, o 赵秉文性道教说,滏水文集卷一 。王夫之束论卷一,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 9 9 1 年 o 宋史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o 宋史职官志 2 6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太学自三馆中独立,“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弟子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主。”。这较唐代 “五品以上及郡县子孙,从三品曾孙”的入学资格大为降低。宋朝最高学府的 招生对象的资格要求大大降低,是士族地主覆灭、庶族地主兴起这一时代特征 在学校制度上的反映,他使高等学府向地下的阶层敞开大门。 教育的平民化使得宋代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文化层次较高的文人士大夫 阶层。佑文政策势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学术和文艺活 动。宋代书法家和前代相比,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宋代书家队伍大都由文人士 大夫阶层构成。唐朝的书法家虽然也是文化阶层,但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和他 们相比心态上有明显的差异,是一个全新的阶层的。比起前代,他们的文化创 造活动渗透着更为强烈的文化精神和文人气质。宋朝的书法呈现出文人化的倾 向,而书法的这种文人化气质实际上更多的体现出作者文化思想在书法中的流 露。 ( 2 ) 学校教育 宋徽宗时中央官学中还设立了书学、画学、算学。书学的设立的着眼点并 不仅仅居于文字的应用性,培养一些机械的抄书匠。还在书学设立之前: “真宗亲为教授事”“张侍中耆与杨太尉崇勋,夏太尉守赞,俱 缘藩邸致位使相,尝因侍立,真宗谓:知汝等好学文笔,甚善,吾 当亲为教授张耆等拜于庭下曰:实臣等之幸也乃命张耆为学 长,张景宗观察为副学长,杨崇勋,夏守贽为学察,安守中团练而下 为学生,帝授以孝经论语,又教以虞世南字法,时以为荣。”。 这是学校进行书法教育的尝试,书法教育不仅仅至于虞世南字法。而又授 之以孝经,论语等儒学经典,学生须具备全面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修养。 设置书学是宋朝书坛的盛事,这对于宋代书法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宋朝佑文政策士大夫阶层的出现,书法教育中儒 家思想的主导作用,时代学术思想对宋朝书学观念必然会产生全方位的渗透。 。宋史选举三 o 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宋代书论的主体化倾向与“心性化”思潮 ( 1 ) 尚意书风与宋代书学的主体化倾向 清人梁嵫在董其昌的基础上提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宋尚意” 几乎成了对宋代书法的定论。这应该能大体概括出宋代书法的时代风格和审美 趣味。 然而宋人自己却并没有把自己亲手创造的这种书风,一言以蔽之地界定为 “尚意”,宋人对自己的书法的概括和称谓,还是众说不一,五花 k l 3 的。有时 它被称作“韵”或“气韵格韵”。如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虽然笔 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其韵胜耳。” 李之仪“虽然规模前人点画,不离法度, 要亦气韵各有所在,略不系其工拙也。” 苏轼所说的“国初李建中号为能书, 然格韵卑浊,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 有时它被称作“笔意”。如董卣所说的 “书价贵在得笔意,若拘于法者,正似唐经所传者耳。”。;岳珂所说的“临贴 出于游艺,必有以观笔意。”o 有时它被称作“趣”。如米芾说的“故必真迹观之, 乃得趣”,“裴修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有时又被称作“风神”,如 姜夔说的“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刻之金石,岂可苟哉? ” “尚意”书风的“意”实际上就是指上述“韵”,“趣”,“精神”,“笔意”之 类的范畴。然而“韵趣精神”“笔意”在宋以前也常被用到书法中来。那 么宋朝人运用这些“概念”来描述自己的书法与前代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看到以上“韵”,“风神”,无论哪种称谓,都着重于书法家的学养,气 质,风度等主体的因素,并有逐渐取代了书法作品本身的趋势。“书为心画”是 宋代书法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书法直接反映了人的内心学养。我们看到, 到了宋代,书法批评发生了向主体意识的转换。 宋人心目中的书法艺术所必不可少的神采和气韵,无论是与以韵为尚的晋 书相比,抑或是与以法为尚的唐书相较,其内涵与外延的疆域,是颇有差别的。 。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5 7 5 页 o 山谷文集卷二七 o 山谷题跋 o 李之仪姑溪居士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9 3 年 。见佩文摘书画谱卷十, o 董迫广川书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o 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7 5 年 2 8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譬如宋人所理解的神采、气韵属性,以强烈的个性意识为必要条件。就是说, 书法艺术之神采、气韵必须充分体现书法家的个性特质。晋代书家所追求的, 主要是属于书法艺术共性的那种笔墨情趣;艺术自我意识,尚处于朦胧状态。 唐代书法家之个性意识虽有极大增强,但毕竟为法所拘、空间有限,而仍不能 与宋代书家相颉颃。唐人仍然将客体的“法”视为书法最最重要的因素,置之 于本体的地位,所谓“纤微相背,毫发死生”。 宋人的观念与此大相径庭,已经毫不含糊得视神采、气韵为指归,而视法 度技巧为手段了。以上书论都是很好的证明。宋代的书法将“艺术的本体”从 书法点画外在的形质转移到了神采,气韵等因素。 ( 2 ) 宋代书法的尚意理论,是心性化思潮在书法上的体现。 如上所说,“意”作为宋书的那种别具一格的直观风格形态。其背后的深层 美学底蕴不是别的,而正是以胸襟、怀抱、识见、学养、道义、风操等为主体 构架的,书家那千汇万状、如面各异的心灵世界。所以苏轼认为,人们的书法 艺术于其“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粗云”。就是说,书法 艺术的神韵趣味,是一个人“为人如何”的大体表现。黄庭坚认为,苏轼之书 之所以为他人“终莫能及”,乃是苏轼那超迈不群的“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 地“发于笔墨之间”的缘故:而王著之书之所以“美而病韵”,周越之书之所以 “劲而病韵”,并非他们工夫不逮,实皆渠侬胸次之罪,倘使他们“胸中有书于 卷”,又能“不随世碌碌”,那么他们的书法就不“病韵”了。圆宣和书谱也 曾反复强调,王安石于书每逸笔草草,“初未尝略经意,唯达其辞而已”,但其 格致风韵,却仍是那些勤于笔墨的人。虽竭尽全力也“莫能到”的,个中奥秘, 就在于平生“视富贵真如浮云,不溺于财利声色”的王安石,其胸次是不同寻 常的,所谓“其胸次有大过人者,故笔端造次便见不凡”。 在中国思想史上,以宋代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运动标志着儒学发展的一个 新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主要表现在理学思想对于儒家“内圣”学说的空 前发扬与光大。由孔、孟开其先河,继之由韩愈、李翱推其波而助其澜的儒家 o 东坡题跋苏轼全集,中国书店,1 9 8 6 年 o 山谷题跋 o 宣和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 9 9 9 年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圣”之学,在宋代理学家的手里,终于今非营比地建构起了自己相当精致 而完备的,将宇宙观与伦理观熔于一炉的“心性义理”思想体系。 这时,“,心性义理”成为时代主潮的条件下,“内圣”之学的基本功和出发 点“修身”问题,亦即人类个体的身心修养问题,已经不只是通向“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中介环节,而且同时也是实现人性向天理回归的必由之路了。 宋代的名儒正是从提高自身的修养开始自己的为学为道路程。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家中奉为开山大师的人物,他启迪二程“寻颜子仲尼乐 处”,使二程“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孔颜乐处”是一个人生 理想境界,周敦颐明确提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志伊尹之所志,学 颜子所学”。并写了著名的爱莲说以象征挺立道德人格之价值。 黄庭坚对周敦颐以“性命自得”之学及其身体力行之功十分钦佩,赞扬周 敦颐说:“濂溪先生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檄福而 后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婪,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对周氏精神境界体 验极为深切。自周敦颐后,“寻孔颜乐处”成为宋明理学的中心课题。苏东坡、 黄庭坚属于旧党中人,无情的党争使他们遭贬投荒,然而他并没有将新法的失 误归咎于王安石,而对王安石的道德人格推崇备至:“然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 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力酒色,一世伟人也。”固儒家真生命乃寄于身体力行之 中,挺立道德人格。 我们说q 心性义理”学说,赋予了人的自我修养问题以更为不可等闲视之 的意义。而正是这种观念意识,又通过宋代这一兼具学者与书家身份的文人士 大夫阶层的主体探索与实践,导致了书法美学思想领域,“书为心画”理论的强 化与突出。 结论:宋代的大一统局面客观上要求儒学在宋代复兴,宋代的儒学复兴又 促成了心性学说成为时代思想主潮,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形成与 文治政策使得书法和时代的思想潮流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大 文化背景下,宋代书学思想的变化始终与宋代学术思潮的转换趋势 o 明道先生行状,二程集卷一一,中华书局,1 9 8 1 年 o 通书志学第十,周濂溪集,丛书集成本 o 周濂溪集卷九,丛书集成本 o 黄山谷集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始终。 ( 二) 从朱熹书学分析宋代书风的流变 1 从朱熹对苏黄的批评看“尚意”书风的衰落 宋代书学思想的形成实质上是儒学对书法影响的结果。而在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学派在对待儒释道问题态度上的差异又导致了其对书法认识的差异,这 集中反映在书论南北宋的巨大变化上。 苏学在宋代被认为是“杂学”的代表,苏黄书学体现出禅学和道家色彩。 朱熹对苏学的批评本质上是正统儒学对杂学的批判,学风的转向最终导致了苏 黄书风在南宋的消退。 ( 1 ) 儒家正统对佛老的排斥 a 三教调和与佛老思想 儒学复兴运动初期,主要任务是借鉴佛老“心性学”的理论成果和思辩色 彩。宋代思想家大都精通佛老,融佛入儒,导致了北宋思想界中三教调和思想 的盛行。 熙宁、元丰之间,道德性命之学日渐成为各大学派关注的中心课题,而心 性义理之学,则一本于内,惟当向内求。“性命自得”的学问,各家各派都在探 索、反省、体验,但心性论又是隋唐以来释、老哲学的热点,佛教讲佛性,道 教也讲道性,心性论成为唐代哲学的主潮,故王安石有“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 中”之说。北宋诸儒对待释、道心性论的看法,随着“心性义理之学”的讨论 不断深入,分歧自然出现。 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关学及洛学的代表人物,在对待释、道心性论的问 题上,直接地或间接地展开了学术争鸣。大致上说,王安石、苏轼等是以儒为 主,兼容释、老,尤其晚年更是如此。苏轼在王安石赠太傅制词中称王安 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实亦夫子自道。西清诗话还记载苏轼与王 安石晚年在江宁半山园“俱味禅悦”,“诵诗,说佛”。王安石用佛礼写字说,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疏解楞严经,舍宅为禅室,苏轼贬谪黄周后,杜门深居“读释氏书,深悟实 相,参之孑l 、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他十分熟悉维摩、圆觉、 楞枷诸经及禅师语录,其诗文内蕴透脱的禅理。苏轼祭龙井辩才文明 确提出融会儒、释、道的观点,认为“孔老异门,儒、释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