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教案.doc_第1页
送魏万之京 教案.doc_第2页
送魏万之京 教案.doc_第3页
送魏万之京 教案.doc_第4页
送魏万之京 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送魏万之京教案高二年级语文组教学目标:1.掌握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2.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常见意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古代送别诗不胜枚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二、相关知识1.作者介绍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诗作风格豪放,慷慨悲凉。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2.背景介绍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三、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1.重点字词积累离歌:离别的歌。云山况是客中过:何况你途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催寒近:催得寒气越来越近。向晚:傍晚。空令岁月易蹉跎: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2.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四、鉴赏诗歌内容小组讨论,完成诗歌内容鉴赏。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深秋天降微霜,送别时萧瑟的景象。抒发了悲秋伤别和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劝勉之情。2.首联和颔联写出的季节特征即离别的环境,请简要分析。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明确】“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环境特点,借以传达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3.“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明确】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4.“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写的妙处。【明确】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再加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5.砧声也是诗人常常引进的意象,说说这个意象的情愫。【明确】砧声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现,又为长安特有,李白曾有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砧声里渗透的情愫有:亲人即将别离,怀一种思念之意;同时月夜里那咚咚的砧声衬托夜的寂静,突现那种旷阔幽眇的意境,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淡淡哀愁。于写景中抒情确实十分感人。6.分析最后两句寄寓怎样的意味。【明确】“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7.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不要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8.本诗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景?抒了什么情?体会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明确】事:叙写送魏万进京赶考之事。景:朝唱离歌,昨霜渡河,鸿雁长鸣,关城树黄,御苑砧声。情:体现了诗人离别时的悲伤,以及对朋友的牵挂关切之情。9.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明确】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五、拓展练习(2013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选自宋诗精华录)【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明确】“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明确】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