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韩非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及当代启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 韩非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韩非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指导教师: 苏平富 教授 研究生: 耿立进(2004 级) 学科专业: 伦理学 研究方向:应用伦理 摘要 摘要 黄色文明(黄河流域文明)最显著特点,就是先秦儒家提出的德治思想。这 种德治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由孔子首创,中经孟子发展,集 大成于荀子后,变成了以“仁” 为基本内核和以“礼”为基本形式的思想体系。这是一 个全面而又系统的理论体系,大概说来如下:其一,在政治秩序上,它要求“正名” 、 “复 礼” ;其二,在选拔人才上,主张“举贤与能” ,强调个体道德素养;其三,对执政者要求 上,强调“修身” 、 “垂范”等影响作用,以便通过“由内到外” 、 “由己及人”过程从而达 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内圣外王”的道德境界;最后,在民众治理上,强 调“先富后教” 、 “先教后刑” ,做到“明德慎罚” 。这种德治思想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微观逻 辑点所支撑:1.法先王的复古思想;2.性善论的人性前提;3.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4.以君 主为主的德治对象;5.利益调和的统治策略;6.等级制的社会理想模式。总之,先秦儒家 德治思想是一种以“仁”为体(核心和价值目标) ,以“礼”为用(具体规范和手段) ,以 “礼”达“仁”之“仁政”目标的思想价值体系。 然而,儒家这种以德治国思想却遭到了来自具有当时相似背景而又另辟治国蹊径的法 家集大成者韩非的强烈批判。 从总体上看, 韩非对儒家德治思想所进行的批判集中在“不务 德而务法”( 韩非子显学 )上,这既是他批判儒家德治思想的焦点、核心与中心点,也 是他本人主张以法治国的焦点、核心与中心点。韩非针对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微观逻辑点, 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批判,即:1.以法后王来矫正儒家复古思想;2.以性恶论来质疑儒家人 性前提;3.以为政在法来批驳儒家为政以德;4.以排除君主来萎缩儒家对象范围;5.以利益 对立来反对儒家利益调和观点;6.以“法律平等”来否定儒家等级特权。 就各自人性观与治国方略的内在逻辑而言,儒家在人性问题上都是持比较乐观的态 度,这种乐观的人性观深深影响了它在治国方略上侧重于内因人的方面寻求哲学依据 的必然性和坚定性。人性既然是善的,善性就是德性,那么作为人性主体的人就必定是有 道德的,可以信赖,这样,儒家在国家治理上就最终落脚于“为政在人”观念上,笃信“为 政在人”理念,重在人之“德”的建设上。反过来,这样的理论结论又深化了儒家对人性 善的认识。这也就是说,在儒家那里,人性问题与治国方略二者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影 响、互相深化的互为过程,其内因逻辑推理如下: 善 善 人可信 为政在人 人 有“德” 人可信 为政在人 人 有“德”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 人性观点人性观点 以德治国以德治国 善善 人必可信 人必可信 为政在人 为政在人 德是人“德” 德是人“德” 与儒家相反,法家韩非认为人性趋利避害, “恶”在其中,因而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 在韩非看来,如果在内因人方面找治国方略则是枉费心机,应该诉诸于人之外的外因 上找答案。韩非正是基于人性这种“恶”的悲观估计,才促使它对内因人的失望,并 诉求于外因找治国方略的必然性和坚定性,那么,人性“恶”也便就充当了它法治方略的 哲学依据。在韩非看来,人性之“恶”只有用“法”才能有效约束,以“法”治“恶” , 治恶就是治人,治人就是治国,从而,韩非最终得出“为政在法”结论,并以此作为治国 方略。反过来,这样的理论结论也深化了韩非对人性“恶”的进一步认识,二者同样也是 互为的过程,其外因逻辑推理如下: “恶”“恶” 人不可信人不可信 找外因找外因 人身外之“法” 人身外之“法” 人性观点人性观点 以法治国以法治国 “恶”“恶” 找内因找内因 人必不可信 人必不可信 “法”在人之外“法”在人之外 韩非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反映出中国传统德治与法治的诸多理论缺失,这些理论 缺失主要有:1.在如何对待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关系上的偏失;2.有关人性问题的各 自理论失缺;3.为政在德还是在法上的偏颇;4.韩非在法治对象上的致命弱点;5.各自在价 值追求上的不足。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儒家德治和法家法治虽存在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其实质都属 于传统人治, 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 而是成为传统人治方略中互补两翼。 尽管如此,韩非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仍然对以后中国各个朝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代 中国治国亦有众多启示作用,这主要有:首先,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 国相结合的方针;其次,必须要有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再次,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 的治国理念等;最后,必须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 韩非; 儒家德治; 批判; 启示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ii the criticism of han fei to the thought of virtue ruling in confucian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s name: geng lijing advisor: pro. su pingfu major: ethics specialty: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ve ethics number: 2004010037 grade: 2004 abstract the most obvious trait of “yellow civilization” or the civilization of yellow river valley is the thought of virtue ruling which was raised by confucians in the pre-qin days. the thought of virtue ruling was initiated by confuciu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during this period, it had been developed by mencius and concluded by xunzi as an ideological system which focuses on “benevolence” and formed with “etiquettes”. it i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deology. generally speaking, its principles include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it requires “correct designation” and “return to etiquettes” in the political orders. secondly, the thought of virtue ruling insists that the ruler should select those intelligent and capable elites into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the individual moral qualities should be greatly emphasized. thirdly, it requires the ruler to cultivate his moral characters and keep himself as a good example to others.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which ranges from inner world to outside world, from oneself to others to achieve the moral state which emphasizes individual cultivation, family arrangement, country administration and world suppression and finally to achieve a state of inner saint and outer king. at last, on citizens administering, it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richen the people then educate them and first educate the people then punish if they are outlaw, and it pursues a condition of advocating morality and cautiously punishing. this kind of thought of virtue ruling is based on six microcosmic logic points: first, the thought of restoring ancient ways of the former ruler; second, the humanity premise of good-nature theory; third, the key viewpoint of administering the country with moralities; forth, the ruling target which focuses on the sovereign; fifth, the same class stand in common interest; sixth, the ideal social model with social position and estate system. in short, the thought of virtue ruling of confucianism in pre-qin days is an ideological system which focuses on benevolence, formed by etiquettes, and aims at benevolence policy through etiquettes and benevolence. however, with the similar background yet differ on country administering, han fei, who synthesized all the previous teachings of legalist thinkers, strongly criticized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virtue ruling. by and large, the criticism to the virtue ruling thought by han fei concentrates on non-morality-inclined and law-inclined policy in han fei zixian xue. it is the focus, core and center both of the criticism to the virtue ruling thought and his law ruling proposition. han fei waged a tit for tat criticism against the thought of virtue ruling and its microcosmic logic points. first, he rectified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restoring ancient ways to today; second, he challenged the confucian humanity premise with bad-nature theory; third, refuted the benevolent ruling with law ruling; forth, narrowed the confucian ruling target range by eliminating the sovereign; fifth, opposed the view of common interests with contrary interest; at last, he negated the social position and estate privilege with law equal principle. on the intrinsic logics of different views of human nature and ruling tactics, the confucians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v took an optimistic attitude on human nature. this attitude deeply influenced its ruling tactics which emphasized on internal causesto look for the necessity and perseverance of the philosophic basis on human beings. that is to say, as the human nature is good, then goodness equals to morality, therefore, the subject of humanity, human, must be moral and trustworthy. so the confucian ruling tactic finally rests on the concept of man-ruling, insists on man-ruling and lays great emphasis on the morality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rary, this theoretical conclusion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good human nature. in other words, in confucianism, it is an interactive course between the humanity issue and the ruling tactics, which are interplaying and interacting. its logic reference of internal cause is as the following chart: good man is trustworthy man administrating man has morality and virtue the viewpoint of humanity rule a country with virtue goodman must be trustworthy man administrating morality is the humans morality contrary to confucianism, the representative of legalists, han fei, thought that humanity tends to go after profit while avoid damage, with evil in humanity, thus he held a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 human nature. in han feis opinion, looking for the ruling tactics on man is useless and the answer of ruling a country should be found on external cause which doesnt rest on man. exactly because of the pessimistic judgment of human evil, han fei was urged to be disappointed of the internal causeman and consisted in resorting to external world for ruling tactics perseveringly. as a result, the evil humanity is served a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tactic of law ruling. in han fei, the evil of humanity can only be efficiently restrained by law, with law to control evil, thus punishing evil is ruling man; ruling man is ruling country. finally, he drew a conclusion that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should resort to law and took it as the ruling strategy. in the contrary, this theoretical conclusion also deepens hi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il of humanity. as with the confucianism, there is an interactive course between them which contain the following external logical reference: evil man is unreliable look for external cause the law which is outside of man the viewpoint of humanity rule a country with law evil look for internal cause man mustnt be trusted law is outside of man the criticism of han fei to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virtue ruling reflects a lot of theoretical faults, which include, first, the deviation on jud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reality, tradition and invention; second, common theoretical mistakes on the humanity issue; third, deviation on the contradiction of law ruling and virtue ruling; forth, the fatal weakness of law ruling target in legalists; fifth, the lack in value seeking in both ideologies. in short, though there are partial differences and opposition between the confucian virtue ruling and the legal law ruling, substantially they belong to the traditional man ruling.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without eliminating one side or replaying the other, they become two wings complementary to the traditional man ruling tactics. even though, han feis criticism to the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v confucian virtue ruling influenced the following dynasties of china profoundly; moreover, it enlightened the administering strategy a lot in modern china. these enlightenmen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above of all, we must firmly insist on the policy of combining virtue ruling and law ruling; second, we must follow the correct scientific theories; third, we must establish the administering concept of human-orientation; last but not the least, we must constitute the ideal social model of harmonious society hardly. key words: han fei; the virtue ruling in confucianism; criticism; enlightenment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前前 言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 ” 【1】当今,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的日益加剧,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 的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也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总体宏观趋势而 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都会呈现出积极向 上、乐观喜人的态势。但就现实的微观层面来看,各个国家或地区有时却往往呈现出暂时 的二律悖反现象。这也就是说,人们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时反而出 现了某种程度的暂时的滑坡现象,例如,在某些人思想中存在着金钱之上的拜金主义;贪 图享受的享乐主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无道德主义;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 等等,也时常听到有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 “人间多了一份冷漠,少了一份温情” 等等。这种暂时的道德滑坡现象也蔓延到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生活之中,例如贪污腐 败、腐化堕落、以权谋私、损公肥私、长官意识、官僚作风、以上压下、恶意刁难、打击 报复、压制民主、互相推诿等等。这些反常的社会伦理道德滑坡之现象,就像黎明前的蚊 子一样出现了异常骚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不采取果断措施来应对,把它扼杀于 摇篮之中,势必会造成更大危害。 为此,各国政府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旨在寻求建立公正合理、积极有效的治国方 略。诸多学者、专家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发现,正如北宋开国宰相赵普所言,半部论语 治天下 【2】 , 作为人类精神文化源头之一的儒家, 其德治思想不仅具有横跨时空的普世意义, 而且能为当今世界各国提供切实可行的治国理路。基于此,笔者顺着儒学研究盛行的大好 潮流,试图以粗浅见识管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旨在为我国当今实行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 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寻求科学、健全的理论体系,从而为加快我国“两个文明” (政治文 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和科学健全的实践运行机制而服务。以希为当代中国治国方略的 合理构建而服务或有所补益,这就是我要研究本课题的最终目的、意义和初衷所在。 在这里,笔者觉得有必要先解释一个概念,这就是“治国方略” 。笔者认为,所谓“治 国方略”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在国家治理方法上所采取的战略性指 导原则和全局性路线、方针、政策。 先秦儒家治国方略主要是指其独特的以德治国思想体系及其现实主张,我们习惯上把 它称之为“德治” (这是与“法治”相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思想、理 论或学说的产生,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阶级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这对先秦原儒大师们所提出的德治思想而言也不例外,正如恩格斯所言: “人们自觉地或 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 的经济关系中, 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 【3】由此可见, 作为人类优秀精神文化遗产的先秦儒 家德治思想是历史的,具体的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其自身难免会有其历史与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 阶级的局限性和不足,如果我们抛开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简单粗暴地戴上望 远镜远程窥视它,管窥它,进而评价它,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封建社会儒生们把它褒之 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骨髓、精粹; “五四”和十年文革期间人们又把它贬之为虚伪、迂 阔,是中华民族一切祸患之根源;折中主义者则持貌似一分为二之辨证观,好似公允地指 出其不足,又道出其价值。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造成这种众说纷纭现象 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科学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 界观和方法论,而只是用当代眼光而不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即不能够用古人当时背 景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古人, 评价古人所致。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 换一个视角,从具有相似背景,且又另辟治国蹊径的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视角,通过 他对儒家德治思想进行批判这样的一个角度,找出其中的理论缺失,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客观科学地考察、研究,进而分析、评 价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并且对韩非治国理论以法治国思想(简称法治思想) 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同样找出其理论缺失,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从而为当今治国提供 有益启示,这样,也许更科学些,更有说服力些。这也正是笔者选择该论文题( 韩非对 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的旨意所在。如果说该拙作有特色的话,那么,这也 许算是该拙作特色之一吧! 拙作特色之二在于,贯穿于全文的一条马克思主义辨证否定观的应用即“肯定否 定否定之否定(新的肯定) ”观的应用,这是一条辩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文章 三个部分浑然一体,具体的说,大致如下: 肯定肯定 (一、韩非之“的” (靶子)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否定否定 (二、韩非之“箭” :韩非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 否定之否定(新的肯定)否定之否定(新的肯定) (三、韩非批判之反思与启示) 拙作特色之三在于,不只是用伦理的观点来阐述伦理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用哲学的观 点来阐述伦理的问题。用伦理的观点阐述伦理现象,用哲学的观点阐述这些现象背后的本 质和动因,从深层次上挖掘先秦时期儒、法两家两种治国方略的各自内在逻辑及其本质, 进而找出它们各自的理论缺失与困境,旨在为我国当代治国寻求科学、健全的理论体系, 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绵薄之力,这恰恰正是拙作最终之落脚点或价值 归旨所在!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一、 韩非之“的” (靶子)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内在逻辑一、 韩非之“的” (靶子)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或学说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才得以产生 和发展的。既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既定思想、理论或学说得以孕育的土壤,没有这种现实 的土壤就不可能产生既定的思想、理论或学说。这对于儒家德治学说来说也同样如此。那 么,作为代表黄色文明(即黄河流域的文明)的儒家德治思想是在怎样历史条件或时代背 景下孕育出来的呢? (一)儒家德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一)儒家德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前 551前 479 年) 、孟子(约前 385约 前 304 年)和荀子(约前 325约前 235 年) 【4】 【5】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春秋时期为前 771前 476 年)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战国时期为前 475前 221 年) ,而荀子则生活在 战国晚期,习惯上,我们笼统地把三位原儒大师所生活的年代定位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血雨风腥的大变革时期。这种大变 革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这三个层面,具体说来如下: 从经济层面看,奴隶制经济开始崩溃,封建制经济初见端倪,以至最终形成。春秋战 国时期,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和向前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开始出现越 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态势。这种态势集中表现在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 (公田制)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的瓦解和崩溃上。出现了“公田(井田)不治” 、 “道路不 可知,田在草间”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铁制农具等生产工具的大量使用和牛耕技术等 的大力推行,生产力获得了实质性提高。私田买卖也蔚然成风。种种迹象表明,封建制生 产关系开始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已经有了实质性变化。 从政治层面看,经济基础的实质性变化必然会引起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由于奴隶主 贵族巧取豪夺、兼并和霸占土地、横征暴敛,贪得无厌致使奴隶、平民与奴隶主贵族之间 的阶级矛盾异常激化,奴隶起义、平民暴动此起彼伏,严重地威胁和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 反动统治。另一方面,由通过大量购买私田的商人、世袭土地的贵族和因战功显赫而获得 封赏土地的将帅而转化来的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并强烈要求保护既得的土地私有权和 参与政治的强烈愿望。此外,对苦心经营的周王室而言,政治上还出现了礼崩乐坏、以下 反上、天子失势、国将不国、诸侯倾扎、枭雄争霸的政治结构性坍塌的局面。 从思想文化层面看,经济基础的实质性变化必然也会引起思想上层建筑的变化。春秋 战国时期多元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引起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百家争鸣,出现了墨、儒、法、道 等诸子百家。他们广招门徒,著书立说,力图从各自的阶级立场阐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治 国主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当时最显学的儒家学说,其以德治国主张显赫于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孔、孟、荀三位是由 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封建贵族利益在思想上的代言人。为新兴的封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 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教育和警示广大劳动人民安分守己,建立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和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秩序,成了他们提出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 (二)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内在逻辑(二)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儒家德治思想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学说。它由孔子创立,中经孟子发展,集大成于荀 子。其直接理论源头在于继承和发展了夏、商、周以来的“敬天保民” 、 “明德慎刑”和“礼 治”主张,中经三位原儒大师系统化后,变成以“仁”为基本内核和以“礼”为基本形式 的以德治国思想理论体系。这种思想理论体系大概说来如下: 首先,在政治秩序上,要求“正名” 、 “复礼” 。所谓“正名”就是把已经失序、不合 礼治的名分给纠正过来。所谓“复礼”就是指要恢复象周王室那样的礼治,并赋以新的内 涵,以便确定等级秩序。礼治是商、周文化的主流,周人以礼为准则,确定自己的社会等 级名分,规定特定的社会交往方式,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但到了东周后期, 由于“礼”制已经流于形式,变成死板僵化的条文,孔子对此尤为不满并斥责道: “礼云 礼云,玉帛云乎?” ( 论语 阳货 ) 由于古时的“礼”是社会等级秩序的外在表现,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形式, “礼”的 败坏必然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大夫乃至家臣越礼犯上甚 至“陪臣执国命” ,臣弑君、子弑父的所谓无父无君的无“礼”局面导致了社会局势严重 动荡。对此,孔子认为必须首先要“正名” 、 “复礼” 。子路曾问孔子说,如果你执政,首 先要做的是什么?他毫不含糊地答道“必也正名乎! ”并且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可见,孔子是把正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接着他又提出“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 ( 论语 颜渊 ) 。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 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 务。 ” 【6】而当时的社会症结就在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只要人人都够严 格恪守自己的名和分,社会秩序就会自然安定下来。于是孔子把“礼”予以“仁”的新内 涵,说道: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 论语 子路 )由于礼治是德 治的制度化,一旦到了“天下归仁”的境界,也就实现了儒家心目中的德治理想社会。 再一方面,以礼治国还是儒家第三号人物荀子治国的一大特色。荀子把“礼”定义为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贵贱皆有称也。 ” ( 荀子 富国 )他还剔除了传统礼 条文中的陈腐内容,把“礼”界定为君、臣、父、子等各守其位。不但如此,他还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指出,社会成员之间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才学和德行而变,他如 是说道: “虽王公大夫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 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 ( 荀子 王制 )以礼治 国在荀子看来是实现以德治国的一条快捷途径。 其次,在选拔人才上,主张“举贤与能” 。儒家普遍认为“为政在人”并且重在人之 “德”上,因此,主张贤人治政,即德才兼备之士来治国理政。孔子曾经说到, “举贤才” ( 论语 子路 ) 、 “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 ” ( 论语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 为政 )孟子也曾说道,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 与?” ( 孟子 告子下 )意思是说,国家不用德才兼备之士,就会灭亡,何止是削弱呢? 所以他特别强调指出,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 “尊贤使能” ( 孟子 公孙丑下 ) , “惟仁 者宜在高位” ( 孟子 离娄上 ) 。荀子也认为,国家“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 ( 荀子 君道 )他还指出,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 ( 荀子 王制 ) 。可见儒家在 选拔人才上,都一致主张“举贤与能” , “贤人治政” ,旨在实现“以德治国”的伦理诉求。 再次,在对执政者要求上,强调“修身” 、 “垂范”作用。应该说,儒家以德治国方略 的着重点就是放在执政者的个人内在道德上,通过执政者内在道德的高强要求,从而实现 外在净化“空气” 、纯洁“环境” 、垂范他人的作用。那么,这个内在的高强要求是什么呢? 这就是严格“修身” 、 “正己” 。执政者一旦严格“修身” 、 “正己” ,就会既达到自己“内圣” 目的,又有达到垂范他人的“外王”作用,从而最终实现由执政者内圣外王到国家内圣外 王的德治理想社会。孔子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论语 颜渊 )他 认为,为政之道在于执政者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并在其感召垂范影响下, 底下和周围的人就没有敢不效仿的。他还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 论语 子路 )在孔子看来,如果执政者自己端正了自己的言行,即使没有命令也会行 得通,如果执政者自己不端正自己的言行,纵然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因此,儒 家倡导“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 礼记 大学 )为此,他还制定了“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的和具体步骤,如下图所示: 修身修身 齐家齐家 治国 治国 平天下平天下 一个人只有修好身,才能进而齐好家;也只有齐好家,才能治好国;只有治好国,进 而才能最终“平天下” , (古时的“国”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指在中国大地上存在 的各个小诸侯国,因而这里的“平天下”实际上是指统一中国的意思。 )从而实现由个人 的内圣外王到国家的内圣外王,最终达到德治的理想社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修 身” ( “正己” )处于最核心、最基础的位置。 孟子也曾说, “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也。 ” ( 孟子 离娄上 )意思是说,君主 要带头端正自己的行为,没有不跟着修正自己行为的,一旦君主这样做了,那么整过国家 就会自然安定下来。荀子也曾说过, “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盘圆而水 圆;君者,孟也,孟方而水方。 ” ( 荀子 君道 ) 由此可见,儒家在个体道德上,看法都是一致的,即都强调“修身” ( “正己” )和“垂 范”的作用,以便通过“由内到外” 、 “由己及人”的过程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和“内圣外王”的德治状态。 最后,在对民众治理上,强调“先富后教” 、 “先教后刑”及“明德慎罚” 。儒家充分 认识到经济在社会发展与稳定中的重要性。在对待民众的治理上,首先强调了“先富后教”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这一基本立足点。据论语 子路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庶矣哉!冉有曰: 既 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 ”亚圣孟子也认 识到: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 己。 ”所以孟子要求统治者“制民之产” ,他说: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 孟子 梁惠王上 )那么, “民富”之后则 应采取“教之” ,进而“先教后刑”及“明德慎罚” 。在儒家看来,这是因为如果采取严刑 峻法,不教而杀,则只能使老百姓畏惧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老百姓的犯罪。换句话说,刑 罚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儒家一致要求统治者必须对人民要节刑减法, “慎刑恤刑” 。 孔子认为: “不教而诛谓之虐。 ” ( 论语 尧曰 )认为“刑”与“教”相比,首先是“教” 然后才是 “刑” 。 孟子也说, “无罪而杀士, 则大夫可以去; 无罪而戮民, 则士可以徙。 ” ( 孟 子 离娄上 )荀子也曾说,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 ( 荀子 富国 )他还说道, “故 先王既陈之以道,上先服之,若不可,尚贤以綦之,若不可,废不能以单之,綦三年而百 姓往矣,邪民不从,然而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 ( 荀子 宥坐 )只有通过“教” ,才能 “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 ( 礼记 经解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白酒合同转让协议
- 土地借用合同协议
- 离婚协议的合同生效时间
- 充电桩安装租赁合同协议
- 工程联营协议合同
- 金蝶公司合同协议
- 承包协议书合同格式要求
- 医美合伙人协议合同
- 车位购买合同协议
- 租用冠名协议协议合同
- 腱鞘炎康复治疗
- 中考物理复习《浮力液面高度变化量计算方法与技巧》
-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英语考试真题
- 电子商域视觉设计应用规范手册
- 品牌经理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2025年
-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同步训练题(含答案)(部编版)
- 幼儿园大班班本课程绳彩飞扬
- GB/T 44625-2024动态响应同步调相机技术要求
- 大学物理: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 2024年青岛中小学教师招聘真题
-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地理+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