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6 6 3 8 7 6 本文对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总 体分析,全文分四部分: 一、古文、骈文及古文运动 古文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唐代中后期,韩愈、柳宗元 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同时也称自己所作之文为古文。骈文之称则始 于柳宗元“骈四俪六”之语。“古文运动”是现代人赋予的它新的 涵义,体现出我们对它社会价值的关注。 二、古文运动发生的经济背景 古文运动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领域也发生了影响深 远的经济改革。均田制最终破产,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赋税 制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系列经济改革的发生,反映在社会 关系上则是劳动力和地主阶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鳃放。雨这种变 化又势必会反映在人们的思维和创作活动上。 三、古文运动发生的政治背景 安史之乱后直到宋初,统治阶级一直面临着重建和加强统治秩 序的问题,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的时 期,适应经济上重大改革的发生,政治上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 地主阶级中新的力量在上升,他们积极参加和领导了当时的朝政改 革,古文运动正是朝政改革在文化领域的深入。 四、古文运动发生的文化背景 经济、政治上一系列的变革和动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思考。 入们认识不到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找不到问题的根源,而过多地 把原因归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紊乱。出于整顿统治秩序的需要,韩愈 等思想家们企图通过恢复儒家独尊的地位来统一民众的思想,借以 重建中央集权的国家。但是文学毕竟已不再是政治和哲学的附庸, 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很好的古文成为百代相传的不朽佳作,而纯粹谈 性论道的性理之作则开宋代理学之先河。 关键词:古文儒学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e x th a sa n a l y s e do v e r a l l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f a r - r e a c h i n gs p o r t 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o f o u r c o u n t r y t h ef u l l t e x td i v i d e si n t of o u r p a r t s : o n e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 ,v e r s ea n ds p o r to f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i sa l le x t e n s i v ec o n c e p t l a t e rs t a g ei nt h e t a n gd y n a s t y ,h a ny u ,l i uz o n g y u a n n a l t l et h ep r o s ew r i t t e ni nq i na n d h a n d y n a s t ya s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yc l a i m w h a t t h e yo n e s e l f h a v ew r i t t e ni s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t o o t h i st i t l eb e g i n si n t h ep h r a s eo f “p i a ns il il i u ”o fl i uz o n g y u a n s p o r t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r o s e ”i st h en e wm e a n i n g t h a tt h em o r d e n g i v e s ,e m b o d yo u t o u rc o n c e r n t oi t ss o c i a l v a l u e t w o :t h ee c o n o m i c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s p o r to f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r o s e i n t h ew h o l ec o u r s e t a k i n gp l a c e i n s p o r t 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r o s e ,t h ef a r - r e a c h i n g e c o n o m i cr e f o r mh a s t a k e n p l a c e t o o i nt h e e c o n o m i cf i e l do fc h i n a , t h eo l dl a n ds y s t e mg ob a n k r u p tf i n a l l ya n dt h e s y s t e mt h a tt h el a n d l o r do w n t h el a n dd e v e l o pf u r t h e ra n dn e wl e v y s y s t e m h a sg r e a tc h a n g e st h e r e u p o n t h es o c i a lr e a c t i o nt oas e r i e so f e c o n o m i cr e f o r l ni s 廿1 a tt h et e n a n tf a r m e ra n dt h el a n d l o r dc l a s sh a v ea l l g o t t e nt h el i b e r a t i o ni nc e r t a i nd e g r e e t h i sk i n do fc h a n g ec e r t a i n l yw i l l r e f l e c to n p e o p l e st h i n k i n ga n d c r e a t i v ea c t i v i t ya g a i n t h r e e :t h ep o l i t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 s p o r t 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r o s e f r o mt h em i d d l et i m e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t os o n g ,t h er u l i n gc l a s ef a c e s t h ep r o b l e mo f r e b u i l d i n ga n ds t r e n g t h e n i m gt h ef e u d a ls y s t e m i ti s a 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e a r l i e r s t a g e o ff e u d a l s o c i e t y t ol a t e r a tt h es a m e t i m e ,a d a p t i n gt ot h ee m r g e n c eo f t h eg r e a te c o n o m i cr e f o r m ,as e r i c so f p o l i t i c a lr e f o r mh a v et a k e np l a c et o o n l es o c i a lp o s i t i o no f m i d d l ea n d i n f e r i o rl a n d o w n e rc l a s si sr i s i n g t h e yp a r t i c i p a t ei na c t i v e l ya n dl e a dt h e a f f a i r so fs t a t er e f o r m s s p o r t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r o s e i s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 p o l i t i c a lr e f o r m f o u r :t h ec u l t u r e b a c k g r o u n go f s p o r t o f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r o s e i i c h a n g e s a n dt u b u l e n et h a te x i s t e di ne c o n o m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f i e l d c a u s et h eg e n e r mt h i n k i n ga b o u ts o c i e t y p e o p l ed o n tk n o w t h er e a ll a w s o fh i s t o r y t h e yt h i n kt h e o r i g i n s o fg u e s t i o nm o s t l yb e l o n g st o t h e d i s o r d e r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s p h e r e o u to fr e c t i f y i n gt h er u l i n go r d e r ,h a ny u w a i t sf o rt h et h i n k e r st o a t t e m p t t o u n i f yp e o p l e st h o u g h tt h r o u g h r e s u m i n g t h es o l ys t a t u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l i t e r a t u r e ,a r e ra l l ,i sn ol o n g e r t h e a p p e n d a g eo fe c o n o m ya n dp o l i t i c s o n l yu n i f yt h e c o n t e n ta n d f o r m ,c a nt h es p o r to f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b ev i c t o r i o u s t h ec o m p l e t e l y p h i l o s o p h i cp r o s ec u l t i v a t ean e w r o a df o r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s o n g a n d m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p r o s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h a ny u ;l i uz o n g y u a n ; o u y a n g x i u l 引言 开始于唐代中叶、成熟并完成于北宋中期的古文运动,是我国 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它不但奠定了后世散文风格的基 础,而且直接影响到其他多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它经历了曲折的辩 证发展过程,经过晚唐五代的式微,在宋代终于进入它的否定之否 定阶段,走向了全面的胜利。这其中既有对骈体文的批判,也有对 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倾向的抛弃。 古文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发生于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 后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在经济、政治领域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 革,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前一阶段的鲜明特色,古文运动正是这一巨 大变革在文学领域的反应与延伸。对于古文运动的研究,学者们多 把唐代阶段和宋代阶段分开探讨,而且往往在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方面着力较多,至今仍缺少一个对它整个发展过程的发生背景进行 整体的、全面的分析的研究论著。本文试图兼跨文史,对这样一个 易为学者们所忽视的课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对古文运动发生的 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作一些分析,鄙陋不当之处,必定不少,但 还是希望它能略微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古文、骈文及古文运动 “古文”在古代是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 其一它指用古代文字传抄的古代书籍。如史记太史公自 序有:“年十岁则诵古文”之句。【l 】其二指古代文字。汉许慎说 文解字叙称:“宣王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2 】这里 广义古文是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小篆以前战国时诸侯国所用文 字,狭义是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其三指经学今古文学派中 的“古文经”。王国维说:“盖诸经之冠以古字者,所以别其家 数,非徒以其文字也。六艺于书籍中为最尊,而古文于六艺中又自 为一派。于是古文二字,遂由书体之名而变为学派之名。故地理志 于古文尚书家说亦单谓之古文。” 3 1 其四则泛指文言文。1 9 1 9 年“五 四运动”时,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古文在此时则有相对于白话 文的涵义。鲁迅说:“单是文学革新是不够的,因为腐败思想,能 用古文做,也能用白话文做。”【4 1 其五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文体涵 义。 唐代中期,韩愈继承唐初陈子昂发扬汉魏风骨的文学主张,反 对当时盛行的绮丽颓靡的骈体文而称秦汉之文为古文。题欧阳生 哀辞后称彭城刘伉:“君喜古文”,“其志在古文耳”。【5 1 韩愈还称自 己所为文为“古文”。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b j 因此就有日本学者把秦汉古文称为“真正的古文”,韩愈所为之文毕 竟不同于先秦两汉之文,只是师其意而已,称其及韩柳之后的“古 文”为“拟古文”。【7 】总之,文体意义上的“古文”之称,无论是用来追 述秦汉,还是自指,实启于唐代。韩愈提出“古文”是要与“俗下文 字”【8 】相对立。他所称的“俗下文字”当指骈文和与骈文相近的律赋一 类的科举时文。 骈文亦称骈俪文或骈体文,源于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 锦心绣口”p 】之句。骈为两马并驾一车之意,俪意为成对。骈体文字 数上四下六,或上六下四,或上下皆四,上联与下联对偶,如两马 并驾;音律方面则要求平仄相对,有时叶韵;行文多用典与藻饰。 骈文形成予魏晋,在南北朝时与散文合二为一而达到极盛。不仅 书、论、章、表、颂、赞等传统散文用骈语,连抒情、写景甚至日 常交往的文字,也都骈化。散文的骈化有它自身发展的原因:汉字 是集形音意于一体的单音节文字,很容易自由组合成词义相同、字 数相等的格式,从而为排句、偶句的形成提供方便:汉字音调的抑 扬顿挫,轻重悉异可以产生强烈的节奏感,从而产生音乐美感;此 外,人们对客观世界奇偶相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总结从而在认识事物 时产生正反对比、前后对照、类比推导等逻辑思维,反映到语言文 字上,就是对偶的运用;同时,文笔之辩也促成了散文的骈化。魏 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魏晋文人过分注重追求文学的审美价值,重 文轻笔,也成为推动散文骈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 还是世风之影响。因为文学的审美因素很多,不只骈偶一途。魏晋 社会动乱,文人脱离政治转向清淡,由清淡而侈谈“才性”,崇尚文 雅,江东尤以才辩相高,形成很浓的追求形式美的风气。上有帝王 天子倡言,下有子弟词臣附和,骈文就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形成 了。盛唐时期王维、李白、任华骈散兼擅,颇多盛唐气象。玄宗时 更有所谓“燕许大手笔”之说,但是早在唐初即有以魏征、王绩为代 表的盛世骈体作家开始进行骈体文的改革,他们的骈文打破四六对 仗句式、对偶句法,而不拘声律,不事用典。四杰之骈文则内容充 实,文中常有不平之气,内容上更通俗化。这一时期骈文用语质 朴、形式上散化、淡化的趋向逐渐明显,一洗六朝金粉气。安史乱 后,朝政日非,社会分裂动荡,已不复有盛唐雍容典雅之气,政事 纷繁,文人们也不再有从容应对、排比铺陈的闲情逸致,但这时的 文人或是经历过开元盛世或对盛唐文明心向往之,他们更多的是忧 时悯国之心和救国救民之志,憧憬着李唐王朝的复兴。他们在积极 进行朝政改革的同时,也对于不利于改革的空虚、颓丧、脱离现实 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革新。通过复兴儒学来强化人们的主体意识, 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抛弃已经严重束缚人手脚的骈体形式,用经过 改革与创新的“古文”来为政治的刷新作宣传和呼应,这正是古文运 动兴起的社会沃土。 在骈文形成、发展、达到极盛的几百年间,并不是没有一个人 意识到骈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早在西晋,就有夏侯湛仿昆弟 诰作尚书周诰,与骈文对立。东晋陶潜以散体作五柳先 生传、孟府君传,陈姚察父子也以散体撰梁书、陈 书之论赞。西魏宇文泰还令苏绰仿尚书作大诰。隋文帝 时,治书御吏李谔上书请革骈文之弊,文帝深感“时俗词藻”之“淫 丽”,有碍政令推行,在开皇四年九月下诏“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并 且把文词华艳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付有司治罪”。【1 0 】唐太宗李世民 也曾对房玄龄讲过司马相如、扬雄之文“文体浮华,无益劝诫”【l u 。 意识到南朝文风对社会、政治的危害,武后时期的陈子昂则以其复 古革新理论和创作实践呼唤了古文运动的到来。正如员兴宗所说: “不知者以退之倡古文于唐,知者以为无陈而无以为之也。”【1 2 】 但是,古文运动前人们的反骈活动,或者单纯模仿训诰面貌, 语言艰涩难懂;或者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忽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 律;或者革新思想只出现于若干个进步作家身上,还处于点的阶 段,没有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写作群体。这一切表明,古文运动的条 件还没有成熟。如欧阳修所说,唐太宗一代英主,其致治“几乎三王 之盛,独于文章,不能稍变其体”。 1 3 1 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但 是,古文运动已是躁动于母腹的胎儿,只要稍假时日,就会破腹而 出了。 古文运动中“运动”一词在中国最古老的涵义是指转动运行或指 运用。“五四”运动后,才赋予了它现代意义上的新涵义。“五四”运 动前,对一些较大的文学现象都称为“派”或“体”,如“上官体”,“西 昆体”,“江西诗派”,“桐城派”等等。1 9 1 8 年版谢无量的中国大文 学史对古文运动尚称韩柳古文派。直到2 0 世纪2 0 3 0 年代的文学 史才普遍称之为散文的复古运动或古文运动。 “五四”运动后,开始把“运动”引入文学领域,但是也并非所有 的文学现象都可以称之为运动。律诗、词、曲、小说等在它们形成 与发展阶段也都有着尖锐的冲突和斗争,但那主要是文学本身发展 的结果,而与重大的社会政治活动关系不大,因而它们只能限于文 学一隅。古文运动却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联的,有着 广泛的社会影响,我们称它为古文运动,更侧重于从社会价值方面 去考察和认识它。 二、古文运动发生的经济背景 ( 一) 大土地所有制充分发展 思格斯说:“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 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 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 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 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 t 4 1 古文运动作 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的文学运动,自然应该首先关 注它产生、发展的经济背景。 唐宋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的时代,经济发展 呈现出一种承前启后的特色。安史之乱后,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 分的发展,经济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主阶级由身 份性向非身份性的过渡,佃农所受的超经济强制也逐渐减弱。经济 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人们并没有对它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发生 于这一时期的古文运动正是这一重大经济转折时期的哲学思考。 我国大抵自春秋中叶以来以公社土地所有制为内容的国家土地 所有制开始瓦解,土她的私有制便随之出现。秦汉以降,私有的封 建主的土地所有制已经成为封建所有制的基本形式,虽然国家土地 所有制仍然存在,但它已不是春秋中叶的土地所有制了。战国秦汉 后的土地国有制是土地私有制的一种补充。作为土地国有制形式的 国家土地所有制,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前提的。这表现为在占田 制或均田制推行时对地主所原有土地的承认和尊重,并且时时给予 照顾。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并不十分发达,所以封 建政权还容易获得大量的无主荒地,而且在每次农民起义以后,这 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占田制和均田制的推行正以这样一种经济状况 为前提。唐高祖武德七年,唐政权继承北魏以来的田制,颁布均田 令。均田制的推行,在隋末大乱后,百废待兴、亟须恢复和发展生 产的唐初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把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从 而恢复了生产,稳定了社会,为盛唐时的经济繁荣、社会昌盛打下 了基础。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土地作 为当时最重要的商品也在政府的禁令下买卖起来。天宝十一年十一 月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称:“如闻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 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惺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因之侵夺,置 牧者唯指山谷,不限多少,爰及口分永业,违法买卖,或改籍书, 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既夺居人 之业,实生浮惰之端,远近皆然,因循亦久,不有篷革,为弊虑 深。”l l 爿其主旨虽是在禁止土地买卖,但也说明那时候违禁买卖土地 的事已经很多了。杜佑曾描述那时由土地买卖引起的土地兼并状 况:“虽有此制,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驰坏,兼并之弊,有逾 汉成哀之间。”【l 刨史载“张易之兄弟骄贵,疆夺庄宅、奴婢姬妾,不 可胜数。”1 1 7 “张昌宗强市人田”, 1 8 1 “寺观广占田地及水碾础,侵损 百姓”。l l 剐在疯狂的土地兼并下,一切禁令均成具文。大概杜佑之 时,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土地兼并的发生,是社会生产发展 后,地主土地所有制随之发展的表现。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使得国有土地逐渐减少,因此土地即使在经过唐末农民起义及五代 战乱后,也没有出现大量无主荒地。唐代耕作技术的提高,使得南 方的土地大体上都已开垦成为良田。开元时,唐玄宗称:“今原田弥 望,亩浍连属,繇来榛棘之所,遍为杭稻之川。”【2 0 】元结亦称:“开 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1 2 l j 因 此,即使中原发生战乱,四散逃亡的地主也不可能在异地他乡找到 易开垦的土地,所以大多数的人在战乱结束后仍会返回故乡,重理 旧业。如安史之乱时,赵郡李莹、李岷兄弟南下避乱,“岷家田地多 为人所影占”,战乱平定后,他们回到故里,就“皆公讼收复之”。睇2 j 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制:“天下诸郡逃 户,有田宅产业,妄被人破除,并缘欠负租庸,先已亲邻买卖,及其 归复,无所依投。永言此流,须加安辑,应有复业者,宜并却 还。”【2 3 】五代时,后周政权也规定:“逃户庄田,许人请射承佃、供 纳租税。如三周年后,本户来归业者,其桑土不以荒熟,并庄田交 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 2 4 1 这就使得国家所能掌 握和处理的无主旷土极为有限。北宋政府承认了这种既成事实,采 取了“田制不立”1 2 5 j 的经济政策。表面上看来,这似乎不是什么经济 政策,但它的确是一种不同于汉唐的经济政策。田制不立,标志着 对旧的封建田制的抛弃,而以两税法为开端的田制变革的完成,正 所谓“两税之法既立,三代之制皆不复见。”t 2 6 宋代统治者不是没有 考虑过恢复古制。开宝六年九月,南唐潘佑“因请复井田之法,深抑 兼并,有买贫者田,皆令归之。又依周礼造民籍,复造牛籍, 使尽辟旷土以种桑,荐平判司农寺以督之。符命行下,急于星 火,百姓大扰,国主遽遣罢之。” 2 7 1 此外太宗至道年间也有陈靖欲改 古制,但都归于失败,这表明历史的发展是不能抗拒的。据漆侠先 生统计,宋代豪强地主直接控制的土地至少达百分之六七十。t 2 8 1 北 宋仁宗初年朝臣的奏折中就称“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所占” 2 9 1 。 ( 二) 赋役制度及租佃关系随之发生t :瑚j n - j 代意义的变化 与这种土地制度相适应,唐中叶到宋的赋役制度也发生了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唐末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向政府纳租庸调的课 户,不断破产沦为客户。旧唐书卷九玄宗纪载“( 天宝十三 载) 户部计今年见管州县户口: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二百五十 四,三百八十八万六千五百四不课,五百三十万一千四十四课;口 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四千五百二十一万八千四百八十不 课,七百六十六万二千八百课。”【3 ,纳租调之口,如此之少。均田 制的破产使系于丁身的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宣告破产,政府不得不 考虑新的税收方案。针对代宗大历年间,地税和户税开始成为唐代 税收重要来源、而租庸调的征收已居其次的现实,唐德宗于建中元 年( 公元7 8 0 年) 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正式废除了因人而税的租 庸调制,采用因地而税的新的税收政策,制称:“自艰难已来,征赋 名目繁杂,委黜陟使与诸观察使刺使作年支两税征纳,比来新旧征 科色目一切停罢。两税外辄别率一钱,四等官准擅兴赋以枉法 论”【3 ”。两税法的具体内容则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 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 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 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变者正之。其租庸 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 十四年( 7 7 9 ) 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 一月。”p 2 1 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租庸调只问丁身,不问资产,两 税法则依据土地的多少规定田亩之税,唯以资产为宗,不问丁身, 资产多者多纳税,少者少纳税;租庸调征收的主要是实物,在租庸 调实行期间,只有户税计钱,只占租庸调全部赋税的二三十分之 一,而两税法中的居人之税则完全以钱纳税,虽在实际征收中可配 纳绫绢,但钱币征收在整个赋税中的比重是大大增加了:从纳税对 象来看,在租庸调制下,纳税对象主要是均田的编户农民,两税法 下,则客户、商人都要纳税,不论有田无田,都要纳税。纳税未必 有田,力役系于户税,这正是南宋郑樵所说:“建中天子,用杨炎为 相,遂作两税之法,自两税之法行,则赋与田不相系也。”1 3 3 虽然在 两税法实行以后,杨炎被封建史学家批评为“千古罪人”,从唐代起 不断遭到攻击,并且两税法还被认为是兼并盛行、贫富悬殊的罪魁 祸首,但两税法最终还是推行下去了。两税法的推行,是封建经济 向前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从而使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发展的 结果。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它继承了唐代两税之 法。宋代实行“二税”之制完全地的数量与优劣纳税。比唐代更前 进了一步。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革,引起了租佃关系的巨大变化。地 主阶级对农民的超经济强制向着减弱的方向发展。农民对地主阶级 的依附性大大减轻了。唐代奴婢和部曲的社会地位很低, 高宗时长 孙无忌的唐律疏议称:“奴婢贱人,律比畜产”【3 4 1 ,“奴婢视同 资财,即合由主处分”。【3 5 1 几乎沦落到会说话的工具的地步。至于地 主阶级田庄中的佃农,虽然在形式上是“佣力客作”【3 6 1 ,但也并非是 真正的雇佣关系,这些佣力的庄客们声称:“我佣居袁庄七年矣”p ” 这样长期固定的雇佣关系说明农民对地主仍有很强的依附性,而且 田庄主对依附农虽不能买卖,但私刑审讯的情况肯定是有的,因为 有人说:“依富室为奴客,役罚峻于州县。”【3 驯但是唐代以战俘、奴 婢赏赐军功的情况已不能同南北朝时期同日而语了,唐代有关部曲 的记载已大大减少。唐代出现了新的地租剥削形式,即定额租制。 这表明唐代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地主已经不必 直接监督生产而可以保证地租额。这种新的剥削形式的产生,使租 佃关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民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自由。两税 法的课户对象扩展到客户,就深刻地反映了客户地位的提高。与南 北朝时期奴僮脸上往往刺字、部曲逃亡被捕后要处以极刑相比,唐 中后期的客户甚至有了自由经商的自由。据太平广记载:“天宝 中,相州王叟者,家邺城,富有财,唯夫与妻,更无儿女,积粟近 至万斛;而夫妻俭啬颇甚,常食陈物,才以充肠,不求丰厚,庄宅 尤广。客二百余户,叟尝巡行客坊,忽见一客方食,盘飧丰盛,叟 问其业,客云:唯卖杂粉而已。叟问:汝有几财,而衣食过丰 也。此人云:唯有五千之本,逐月食利,但存其本,不望其余, 故衣食常得足耳。”,【39 】庄客而从事商业活动,并且有五千之本,这充 分说明了封建依附关系的减轻。同时这一时期府兵制的瓦解,雇佣 兵制的出现,也是依附关系减轻的一个反映。与租佃关系的进步相 伴随的是士族的进一步衰落。唐中叶前,封建主们的土地往往累世 相承,并且凭籍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各据要津,成为一批讲究身 份、地望、婚娅、谱牒的子孙世袭、资业不坠的贵族集团。这些集 团的形成,是以占有一大批依附农民、剥削他们的劳动力为基础 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资本主义以土地所有权取得 纯粹的经济的形态,不过因为它脱却了以前一切政治的和社会的装 饰品和混合物,简单地说,就是脱却了一切传统的附属物。”【4 u j 这种 和土地所有权相胶固的“附属物”,就是人身所有权。封建社会前 期,这种所有关系是十分强烈的,但是它对生产的发展极为不利。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突破这种约束。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后, 农民大量破产。但在经济比较活跃的情况下,破产农民也可以“舍本 逐末”转化为小生产者或小工商业者。南朝的沈约就说:“昏作役 苦,故穑人去而从商:商子事逸,末业流而漫广。” 4 1 】北魏太和年间 韩麒麟也说:“今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宝 货盈于市里”,“今耕者日少,田有荒芜” 4 2 1 。隋代京师“去农从 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竟锥刀之末。”1 4 3 j 唐代城市空前繁荣, 商业空前发展,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均田制断断续续的推行也使部 分依附农转化为编户齐民,从而剥弱了士家大族对农民的超经济强 制。宋代契约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性更加减 弱。太平兴国七年( 9 8 2 ) 十二月的诏书就称:“明立要契,举借粮 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 4 4 1 租佃关系的契约化,表明了 经济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超经济强制的作 用。宋代客户有了起移的自由,就体现了这一点。北宋天圣五年 ( 1 0 2 7 年) 十一月,宋廷诏称;“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 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追,给与凭由, 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 主人凭由。须每田( 年) 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 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4 刘 ( 三) 农民和地主阶级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新的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据唐 会要籍帐载:“客户若住经一年以上,自贴买得田地,有农桑 者,无问于庄荫家住,及自造屋舍,勒一切编附为百姓差科比居人例 量减一半。 4 6 1 五代会耍亦称:“其浮寄人户有农桑者,仍收为 正户。”m 1 宋代政府继续发展了这些政策。宋真宗景德四年,诏称 “诸路所供升降户i s ,自今招到及创居户,委的开落得帐上荒税,合 该升降,即拨入主户供申,内分烟析生,不增赋税,及新收不纳税 浮居客户,并不得虚计在内。【4 8 3 承认通过垦荒取得土地的人为主 户。几年后,又明确规定:“诸州县,自今招来户口,及创居入中开 垦荒田者,许依格式申入户籍,无得以客户增数。”1 4 w 虽然封建政府 为客户提供转化为主户的渠道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和大地主争夺 劳动人口,但它毕竟是一个进步的方向。宋代客户人身依附关系的 减轻,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 展。宋代客户大多从事于商业和手工业。“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 林通判家佃户,后稍居储羡,或出入贩贸绵帛海物”,【5 0 j 就是一个佃 客从商的例子。宋代手工业繁荣,矿冶、造船、陶瓷、造纸、印刷 等行业都比唐代更加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又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金石续编记韶州盛产五金,则“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 利而至者不下十万”【5 ”,这成千上万的“弃农亩”之人,既有破产自耕 农,但更多的是离开地主土地的客户。客户们流入宋代大大小小的 城市中,对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客户取得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的同时,地主阶级也实现了一 定程度的解放。唐代士族地主进一步衰落。商品货币关系也松动了 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的社会关系。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这些士家大 族再也难葆其昔日的辉煌地位,而“名虽著于州间,身未免于贫 贱。”【5 2 】相反,这一时期上升的却是那些新兴的庶族。西京主中 “金宝不可胜计 5 3 1 的豪商邹风炽,出身都是“先贫,尝以小车推蒸饼 卖之” 5 4 1 的人,号称富家翁的卫庆原是“汝南编户,家世游堕, 至庆乃服田,饭牛四百蹄,垦田二千亩,其余丝集他物称是, 十余年间,郁为富家翁”。【5 5 】洛阳百姓王清,“佣力得钱五锭, 十余年巨富,遂甏钱成龙形,号王清本,” 5 6 】此外,通过科举而取得 出身的庶族官僚也因官致富。据说元载“城南膏腴别墅,连疆接畛, 凡数十所”p ”,而懿宗时相国韦宙“江陵府东有别业,良田美产,最 号膏腴。”1 58 】非身份性地主已经逐渐取代了身份性地主的经济地位。 宋代则完全成了非身份性地主的天下。宋代出现了官府印制的“标准 契约”,土地买卖必须经过官府办理“输钱印契手续”,否则法律不予 承认。太祖开宝二年九月“初令民典卖田土者,输钱印契”。 5 9 】这样 政治地位和政治关系就不能再固定地保持它的经济地位。有钱则可 以买田,买田手续合法,政府则加以承认和保护。地主阶级更多的 是依靠经济力量来取得身份地位,这样就为出身寒薄的更广大的士 农工商阶层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提供了便利和机会。宋代“人亡政 息”的情况经常存在。名相富弼辅佑三朝,但死后不久便家世零替。 杜淹罢相死后,其夫人竟无法维持生活。宋代累世卿相的大地主已 不复存在,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已不再固定。宋代地主阶级还取得 了法律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据顾炎武考证,“田主”一称出现于宋 代:“汉武帝时,董仲舒言: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唐德宗时 陆贽言:夫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 徒,居然受利仲舒所言则今之分租,贽所言则今之包租也。然 犹谓之豪民,谓之兼并之徒,宋以下则公然号为田主矣。”岬l 而出现 于唐代的“地主”一称,则更流行。对持有田契的地主,宋政府承认 他们的土地所有者身份,对购买田产的新业主,只要“输钱印契”的 法律手续完备,如果卖主嗣后反悔,政府则予以保护。“仁宗天圣八 年二月,审刑院言:两浙白天圣元年已前,人户买卖田产,见有契 券印税,改割税赋分明者,其业主( 卖主) 却称是当日卑幼蒙昧, 尊长卖过,却论认者,官司更不为理,并依元( 原) 立契为主。所 有天圣元年已后人户交易,如有论争,并依前后敕条施行,从 之。”【6 lj 以至于过去民间未办理合法手续的买卖田宅的人大都去补办 手续,秦州官府在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三月至四月间,就受理了开宝 以后未税契者要求“标正户籍”的州民申请千七百余件,官府发给 印契后,“民悉无讼。”【6 2 】宋代对地主土地私有权的肯定,是地主土 地所有制发展的结果,也是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唐宋时期随 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身份、谱系对新兴地主阶级束缚的减轻,官僚 机构也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科举制就是普通地主阶层入仕的 敲门砖。发展到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备、严密,并且在社会中所 起的作用起来越大。唐代虽已实行科举,但士大夫们很看重谱系、 地望、姓氏、婚姻等。唐代由科举入仕的人也很少,并且考试程度 不严格,允许公卿大臣向知贡的主考官推荐举人,因而请托成风。 中唐以后,其弊弥甚。贡举为权豪势要所操纵,形同虚设。宋代则 排除了唐代“工商之家不得予于士”【6 3 】的人为障碍,广开才路,并且 采用糊名、誊录之法,不分地域、家世,为天下之士提供了参与平 等竞争的广阔天地和难得机遇。所谓“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 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 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6 4 1 正如欧阳修所讲:“窃以国家 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 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 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 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 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 可易之制也。”【6 5 1 虽不无溢美之辞,但也大抵是实。并且宋代科举考 试的内容也从重文辞诗赋发展到制策,这种转变也促成了宋人好议 论的士风。 通过对唐宋这一阶段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发展,公元九到十 一世纪的我国社会,在地权关系、经济结构、赋役制度、阶级构 成、政治体制乃至社会习俗、心理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引入 注目的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是我国由封建社会的前期向后期过渡的 时期,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既有宋代的短期效应,也有直到明清 和“五四”运动以前的长期效应。而发生于这一时期的古文运动,其 流风也直接影响到宋以后整个文坛的散文写作。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迁,使得士大夫们的经济观也 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关心时政、关心民生的知识分子,他 们敏锐的眼光抓住了新的社会现象,提出了一些新鲜独特的经济思 想。柳宗元有一篇名为吏商的文章,把为官比为经商,认为为 官主是要谋利,只不过要以其道,就能谋大利;而世道中却多是鼠 目寸光、急功近利的“污吏”,“吏而商也,污吏之为商,不若廉吏之 商,其为利也博。”其结尾则驳斥了“君子谋道不谋富”的观点,他解 释说孟子否定利是“好道而无情”,“其功缓以疏”,而孔子是“急民” 的。【6 6 】其实,这不过是柳宗元在急民众之急,厌恶空疏无情的道。 在宋清传中,他也阐述了同样的道理,取利要远,故能大。 6 7 】 柳宗元突破了儒家“罕吉利”的传统思想,大谈取利之道,而且把为 官比作经商,就是要谋利。他这种对利的明确追求的思想,不能不 说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的一种表现。韩愈也把“圣人” 与“相养生之道”联系起来,其原道一文中说:“古之时,人之害 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6 8 1 ,圣人为民驱虫 蛇禽兽,寒为之衣,饥为之食,造宫室,作器用,工贾通有无,医 药济生死。圣人不再是脱离生活实际空疏大言的人,而是渗透于民 人整个经济生活的人。韩愈不但重农,而且工商并重,认为农工商 之间的关系是相生相养,都不可偏废。欧阳修的道也是“不远人”之 道,他的道教人树桑麻、畜鸡豚、紧紧围绕人民的经济生活。【6 州所 以他也反对夺商之利,对待商人要因势利导,与之共利。“夫兴利广 则上难专,必与下而共之,然后流通之不滞。”【7 叫 社会的变迁导致人们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古文运动发生在这 一重大的历史转变时期,正是上层建筑领域对这一经济变迁的适 应。正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所指出的:“直接的物质 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 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的 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 释,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7 q 唐代两税法的施行,标志着对中 古田制以及田制基础上的赋役制度的抛弃,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 赋役制度的推行,封建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超经济强制大大减 弱。地主土地所有制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土地占有形态的变更, 原有的变相世袭世禄制的士族专政的逐渐瓦解,使得封建政权实现 了更大程度的开放。士农工商通过科举插足仕宦,中小地主阶级的 上升,为社会带来新的活跃的思想。佃农的解放,活跃了城市商品 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则促使人们甚至是固守儒家传统重农抑商观 念的士大夫们也大谈兴利,不再只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真正 深入到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关心他们的经济利益。他们为官一方, 造福一方,对被谪配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 促进作用,至今还被人们深切怀念。士族的没落、经济作用的加 强,也拉近了各阶层人们的距离。士大夫们不再把目光仅仅注视于 高高在上的豪门权贵,也注意起普通的地主阶级和工商杂类。韩愈 改革创新了碑传体,抛弃了它原有的一味铺排郡望、藻饰官阶、歌 功颂德的公式,而代之以新鲜活泼,能歌贝i j 歌,愿讽则讽,志一入 似一人的新特点。碑传的主人也不再全是腰横金紫、出将入相之 人,而大部分是一些没有什么业迹可以铭之于金石的普通地主阶 级、下层文人。柳宗元的纪传则有善树、善梓、善药的小人物,他 不但不以士大夫惯有的优势心理居高临下地看待他们,反而把这些 小人物写成深明大道理的人而寄寓自己的政治思想。柳宗元的碑铭 甚至有妓女之流,如果我们不从经济发展、观念变迁的角度来考察 这一问题,是难以理解的。 经济结构的变迁,形成了这一时期不同于前期的文化风格。经 济观念的深入,使人们走向一种简约、务实的作风。盛唐的恢宏气 势已经过去,而代之以精审细密的宋人风格。铺排华丽的辞藻既繁 琐又臃肿不实用,再也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而古文文字简洁、随意 短长则是较好的选择。经济的发展使人的价值更加凸现出来,也少 了身份地位的限制,知识分子们怀着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 社会政治。他们关心民生,补救时弊,讨论国事,文体与语言风格 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文运动在这一时期的开展正是适应了 历史发展的趋势。经过韩柳改造的古文长于叙事、思辩,能满足人 们日常交际的需要,也能满足人们议政的需要。古文的发展又直接 推动了知识分子哲学思辩能力的提高,对唯心主义理学的形成和发 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都是经济基础得到发展的体现,也是 新的经济背景下出现的新的文化现象。 古文运动发生的政治背景 ( 一) “中兴”的呼声与永贞革新 一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实质上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 争。文学思想领域中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同样反映了这一时期尖 锐复杂的社会政治斗争。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固然有其本身 的发展规律,但推动它发展的政治因素也是需要引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