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摘 要 近现代刑法中,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集刑罚社会化、个别化、人道化于一 身,符合刑罚发展基本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本文结合精神医学、法学、心理学 等学科知识,从刑事一体化的视角并在综合运用比较研究与规范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本部分首先介绍了刑法学上精神障碍的 概念和范围, 以精神医学对精神障碍的界定为基础同时考虑刑法本身的目的和责任主义 的要求, 由此得出刑法学中精神障碍的概念。 从医学角度更深入的了解精神障碍的症状、 原因和分类, 由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划分得出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 定义。最后对国内外关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进行了历史回顾,阐明了法律 对这一问题相关规定的演变及其原因,以资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此问题的走向。 第二部分:关于确定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的比较。刑事法律对精神障碍 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立法方式,即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标准。对精神障碍者的 刑事责任能力,各国刑法虽然作了相应的规定,但其判定标准或所采取的立法方式不一 致,分为生物学标准、心理学标准和折衷标准三类。 第三部分:关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等级划分的比较。各国刑法在刑事责任能 力的等级分类方面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制度, 即二分制与三分制。 采用三分制的各国刑法, 对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者,是否必然减轻刑责和从宽处罚,以及刑责减轻和 处罚从宽的程度有所不同,主要有必减制、得减制和特别规定制。 第四部分: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法定标准的具体规定方式的比较。刑事责任能 力法定标准的具体规定方式, 是考察与比较分析各国刑法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 规定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相互关系,限制刑事责 任能力和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判定标准的关系等。 而我国刑事立法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 能力的规定,经历了从 1979 年的刑法典的二分制到 1997 年的刑法典的三分制 的变化。 iii 关键词:精神障碍,刑事责任能力,判定标准,规定方式 iv abstract in modern criminal law,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mental patient ha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ization, individualization and humanity on itself, which accords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unishment and the tide of civilization progress tide. the thesis talks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about provisions of the ment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referring to the psychiatry, jurisprudence and psycholo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integration and by means of comparison study as well as standard analyze.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except preface and conclusion summery. part one,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ment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which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long with the scope of ment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firstly, and the symptom, caus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criminal are discussed more deeply in the point of iatrolog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criminal law, the concept of mental responsibility can be made as “a qualification of mental patient fitting with the provisions about legal mental responsibility who should realize the sequence of his or hers, thus committing offence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ct.” then overview the history of ment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and abroad, some references may be used properly and on which base, the trend of it is analyzed. part two, about comparison of standard mental responsibility determination. though common provisions formulated accordingly about ment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exist in any country, the determination standard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which generally including three kinds of standards, that is, biologic, psychological and composing criterion. part three, about the comparison of mental responsibility classification,even though the common provisions formulated definitely about ment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exist in any country, the ranks of classification in every country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hat the methods of classification are different, which are the binary system and the third system. the countries where the third system is applied have different provisions on the limited mental responsibility that is, whether or not put on them the necessary litigated punishment or lenient punishment, as well as the degree of reducing penalty and lenient punishment being different. necessary reduce system, may reduce system and special provisions system. v part four, comparison about abstract ways of provisions on the legal statutory standard of ment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e actual ways of statutory standard provisions on mental responsibility mainly inclu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entify ability and control ability as well as the determination standard of full ability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limite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 which are three main aspects in total. they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provisions on ment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criminal law of every country, which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e provisions about the ment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criminal law go through the change from the binary system of criminal law of 1979 to the third system of criminal law of 1997. key words: mental disability,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determination standard, the prescribed manner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 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 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 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1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我国的精神障碍者因长期被忽视而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对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 能力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冷落。近些年来,“云南马加爵的故意杀人案”,“陕西邱兴华 特大杀人案”,“福建南平郑民生连杀 8 人重伤 5 人”等重大刑事案件的连续发生,使 人们开始对某些犯罪行为人是否存在精神障碍产生了怀疑,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问 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几起重大恶性案件不但引起了社会的恐慌,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还不断 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人们禁不住要问,什么是精神障碍?怎样判定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 任能力?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精神障碍者不适用刑罚, 那么刑罚的报应与预防目的怎样 实现?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刘仁文曾经到某县调研,听说该县在今年以来共 发生的 16 起杀人案件中,30%都是精神病人所为。这些重大恶性案件与我国精神疾病患 病率不断上升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2009 年初公布的数 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 1 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 5 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 1600 万.有关专家 预测,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在进入 21 世纪后会更加突出,因为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 型时期,当一部分人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即住房、就业、婚姻、子女及养老等这 些问题时,都给本来生活艰辛的人们造就了一些心理阴影。如果没有很好的排解途径和 有效的心理疏导,长期的压抑势必形成精神障碍,他们的挫折与无助,就会成为一触即 发的“引子”。从一般的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患还有一段距离。他们中有许多人,平 常看起来与常人没有区别。但是,这个“炸药包” 会被任何一个“导火索”在瞬间点 燃。因此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已经迈入一个无情的“精神疾病的时代”,面临着精 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由精神障碍者实施的危害行为的现象一直有增无 减。因此,刑事法上怎样应对这一挑战,在实践中应如何处理,都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 答。 通过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使我们了解前人对这个问题上的认 识和各国法律所作规定的演变及其原因,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东西。精神障碍者刑事责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研究 2 任能力成为刑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仅有 200 年历史。 这是因为刑法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 和规定,最后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精神医学和刑法学的发展水平。以美 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立法为主要分析对象。其中,英美两国 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的前沿地带,英美两国采取判例法,在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问 题的处理上没有刑法典的限制,对处理规则可以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从刑事法学的角度来看,我国显然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理论研究存在着 不足,我国学者很少有这方面的专著。刑法学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黄京平著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研究、赵秉志著的犯罪主体论,这些著作在把刑事责任能力 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进行研究的同时, 对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也进行了较为深入 的探讨。而张智辉著的刑事责任通论、王晨著的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周其华 著的刑事责任读解、冯军著的刑事责任论,在把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要件即责 任能力进行研究的同时,对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也略作了分析。林准主编的精 神疾患者刑事责任能力和医疗监护措施、刘白驹著的精神障碍与犯罪 (上、下)、 孙东东编著的精神病人的法律能力、张丽卿著的司法精神医学-刑事法与精神 医学的整合,主要从精神医学的角度对精神病的鉴定和对精神病人的处遇进行了比较 研究。另外,在刑法学著作和一些教材中也涉及到精神障碍者责任能力问题,而且近几 年关于这一问题的论文也日渐增多起来。但关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精神 障碍的范围和本质及界定标准、精神障碍者的责任能力如何在立法中合理的表现,在判 定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时是否存在较为科学合理的判断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判定 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应该遵循哪些程序,对于触犯刑律的精神障碍者,除不适用 刑罚外,还有哪些可用的处罚措施等,这些问题在我国刑法理论上目前还没有找到合理 的解释。 从立法来看, 虽然我国刑法在第 18 条中对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的问题作了 规定,但此规定在实践中的操作性并不强,并且也没有其他相关法律的补充,从而导致 了我国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与对精神障碍者的处罚有些混乱, 需要进一步 完善。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困难,较大的困难就是目前我国对精神障碍者刑 事责任能力问题的研究较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尤其是我国学者对国外相关问题的 研究甚少,而本人水平较低,参考的一手资料较少,资料给我的启发也是很有限的。 鉴 引 言 3 于实践中,理论上和立法的需要,笔者运用刑法学、精神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 论知识,通过国内外刑事责任制度的比较,精神障碍者实施危害行为的处理上需要从刑 法理论和精神医学理论上进行规范和完善, 也需要从立法上确立科学的判断标准和实施 规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检讨和完善,更需要从法律制度上进行规范和完善。精神障碍者 刑事责任能力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各国刑法的制度既表现出共性也有一些差别。因此, 笔者希望通过系统的比较研究, 对我国关于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问题研究 有所裨益。 文章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不同部分根据文章的需要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第 一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采用了概念分析、归纳分析的方法对刑法学中精神障碍的概念 和精神障碍刑事责任能力定义、精神障碍刑事责任能力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使我们 了解前人对此问题的认识和法律所做规定的变化及原因,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东西。第 二、三、四部分采用了实证分析、比较分析、资料分析等方法对精神障碍刑事责任能力 的制定标准、等级划分、和具体规方式的比较和我国刑法规定的变化,找出所存在的缺 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措施及其完善。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5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一)精神医学上精神障碍的概念和范围 所谓“障碍”, 是指由于某种机能不全或欠缺,而对其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 某些制约,范围包括智能障碍、身体障碍和精神障碍。在精神医学的领域中,精神障碍 是以行动、情绪、心理及精神状态为研究对象,因而不能依照普通医学的分类和诊断的 概念来界定精神障碍。 对于精神障碍的概念, 各学派见解也不一样。 例如精神医学认为, 精神障碍指个人在行为上失却“常态”(nomality)而构成变态(abnomality),即具有 心理的或生理的精神缺陷。犯罪心理学却认为,精神障碍是心智缺陷(mental deficiency)、精神上疾病(mental disease)及精神病态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的总称。 在现代精神医学上,精神障碍是机体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的 脑功能紊乱或失调,主要表现在精神活动(心理活动)不同程度异常的疾病。其特征是 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还会伴有功能的损害和痛苦体验。 精神障碍分为狭义 和广义。狭义的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病平均程度以上的精神偏畸状态,而广义的精神障碍 是指包括精神医学上所有研究对象在内的病理现象。 精神疾病与精神障碍这两个概念含 义的差别在于:精神障碍是兼具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特征的概念,而精神疾病只是 生物学上的概念。目前,精神医学已经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单纯的 生物学模式,在精神医学的分类与命名系统中已很少使用精神疾病这一概念,而广泛使 用精神障碍这一概念。 因此本文也采用精神障碍这一概念。 在我国,因精神医学发展的水平不高,把精神医学称为精神病学,精神疾病和精 神障碍通称为精神病。所以精神病分为有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精神病,是指精神活动异 常并达到一定程度重性的精神病、严重的智能障碍与精神病等状态较严重的精神障碍, 不包括轻度精神发育迟滞、 神经官能症、 性心理障碍及变态人格等轻度的精神异常。 广 黄丁全著:刑事责任能力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第 137 页。 李建明主编司法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年 6 月第 1 版。 贾谊诚主编:实用司法精神病学,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9 页。 贾谊诚主编:实用司法精神病学,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9 页。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研究 6 义的精神病泛指以各类精神活动表现异常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1)重性精神病,如 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等;2)轻度的精神异常,如神经官能症、 精神发育迟滞、变态人格和性心理障碍等;3)各种持久性的精神障碍和阵发性、短暂性 的精神障碍;4)各种内源性的精神疾病;5)各种中毒、脑部器质性病变和各种因躯体 疾病等因素导致的精神活动改变。 因此,依照精神病学的定义,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 都称为精神病。仅在严重程度上有所区别:人格障碍和神经官能症等比较轻的精神障碍 被称为“轻性精神病”,而偏执狂和精神分裂症等此类严重的精神障碍被称为“重型精 神病”。现代精神医学广泛认为,精神障碍的发生是因社会环境的压力、心理人格的冲 突以及个体生物体质上的弱点共同造成的,因此,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精神疾病 观念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精神障碍观念所取代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现代精神医学把精神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包括癔病性精 神病、各类器质性症状性精神病、妄想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心理性精神病、 白痴和痴呆、情感性精神病等;而另一类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神 经官能症,如癔症、神经衰弱、性变态、变态人格、心身疾患、还不到精神病程度的反 应状态式的情绪反应和程度较轻的智能发育不全等。 现代精神医学到现在没能对像精神分裂症一类的精神障碍的本质彻底的揭示,所 以对精神障碍作理论性的定义只能采取描述性的定义, 仅对常见的精神障碍现象作了描 述和界定,没有过多的涉及到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本质及病理基础病因这些内容。此 种定义方式具有三方面特征:(1)社会功能严重受损;(2)严重脱离现实,即现实检 验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病人不能区分客观现实与主观想象而把二者混为一谈;(3) 缺乏症状自知力。 据此,广义的精神障碍是指因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作用而引起的大 脑的功能失调,产生以情感、认知、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障碍作为 主要得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而狭义的精神障碍是指在精神疾病中的一组疾病, 就是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础与精神活动异常并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而且持续一定时间 的精神障碍。 贾谊诚主编:实用司法精神病学,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9 页。 陈霆宇: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问题的再认识,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第 72 页。 陈霆宇: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问题的再认识,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第 72 页。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7 (二)刑法学上精神障碍的概念和范围 精神医学对精神障碍界定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治疗与预防,因此一般从 精神障碍产生的原因与症状等方面来进行界定。而刑法学对精神障碍的界定,目的是为 了确定行为人的精神障碍对自己的辨认与控制能力是否有影响, 确定精神障碍和行为人 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二者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由此来判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和刑事 责任。而在刑法中所规定的精神障碍,一方面对实施危害行为的精神障碍者减轻或免除 刑事责任来保障其合法权利,以符合由现代刑法要求的责任主义原则;另一方面还要防 卫社会的安全,以使社会避免受到精神障碍者的侵害。所以,两者界定的目的不一样, 因精神医学的快速发展,对精神障碍的命名和分类也推陈出新,而法律要求具有一定的 稳定性。如果把精神医学中精神障碍的概念直接照搬到刑法学中去,会产生许多矛盾, 也不现实。因此刑法学中精神障碍的概念不能从精神医学中直接照搬。 刑法学如何对精神障碍下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可从精神障碍导致的意思自由或 不自由的角度来进行定义;也有学者提出,可从精神障碍对辨认与控制能力的影响这一 角度来进行定义; 还有的学者直接把精神障碍当法学概念,提出“精神不正常在医学 和法学中有不同的评价,为了区别,应该以精神障碍表示精神不正常的法学评价,而以 精神疾患来表示精神不正常的精神医学评价”。意思自由与否的具体表现就是辨认与控 制能力是否存在,是否具有行为能力,所以,前两种观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从立 法的目的与功能的角度来考虑精神障碍的定义。因此,刑法中设置的精神障碍概念,从 目的上看是为了符合保安主义与责任主义的要求, 以确定行为人在行为时的辨认与控制 能力是否受到影响。从功能上看,是精神医学和刑法学的连接点,把责任能力的判断以 精神专家的精神鉴定作为基础, 也是法官与精神医学鉴定人在判断行为人责任能力时学 科的交汇点。因此,以这个角度对刑法中的精神障碍来进行界定是合适的。第三种观点 表明精神障碍是对精神失常的法学评价,此观点是正确的,但它只是把精神障碍与精神 疾病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没有明确指出二者所存在的本质区别,因此无法达到对概 念进行界定的要求。 由上所述,刑法中的精神障碍是指能使个体在其实施危害行为时的辨认能力与控 制能力都受到损害的各种异常的精神状态。 蔡墩铭著:精神病与犯罪行为,载刑事法杂志第 18 卷第 6 期,第 7 页;廖正豪著:精神障碍影响刑事 责任能力规定之探讨,载刑事法杂志第 19 期第 5 期,第 68 页。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研究 8 精神医学中广义的精神障碍的范围,和刑法中精神障碍的范围大致相当,因为刑 法学与精神医学的目的不一样,而各国司法实践的需求和精神医学水平也不同,所以各 国刑法中的精神障碍的范围也各不一样,各国刑法对精神障碍所采取的规定方式不一 样,而对其范围的理解也各有差异。在采取概括式规定的国家,刑法本身未规定精神障 碍的种类,完全依赖于精神医学的解释,在判定时结合刑法的目的来看此种精神障碍是 否使行为人的辨认与控制能力受到影响即可,因此其精神障碍的范围较为广泛,与精神 医学中广义的精神障碍的范围大致相同,并且还可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而扩大。在采取 列举式规定的国家,立法规定了精神障碍的种类,在解释上必须首先确定是否属于哪一 类的精神障碍,才能进一步来判断其对行为人的辨认与控制能力是否有影响;另外,即 使是明确规定了精神障碍的种类,其范围也会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因此, 总体上看来,各国刑法中的精神障碍的范围是相一致的。 我国刑法中精神障碍的规定,1979 年刑法的第 15 条、1997 年刑法的第 18 条都规 定为“精神病人”。在修订 1997 年刑法之前,因受精神医学发展的限制,精神疾病与 精神障碍都通称为精神病, 这和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精神医学的研究对象只局限在少数 明显的精神疾病,及人们对精神病的本质认识还很肤浅的现状有关。到 20 世纪 50 年代 后,人们认识问题不断的深入,广义的精神病的概念表现出来的弊端使得精神医学对精 神病这一词的使用日趋严格起来,把“精神病”一词用在了特指精神分裂症等较为严重 的精神疾病,而抛弃了“轻型精神病”与“重型精神病”之类的概念,其他的精神疾病 则归入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范畴。 而精神病的涵义在精神医学发生的变化,对 我国刑法中的精神障碍的范围的界定也产生了必然影响。对我国刑法中的“精神病”一 词,一种观点认为应采用狭义解释,仅指精神活动异常并且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严重的智 能障碍者、状态严重的精神障碍者与重性精神病患者,不包括神经官能症、轻度精神发 育迟滞、 变态人格和性心理障碍等轻度精神异常者。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采用广义解释, “它既可以指医学上所说的狭义的精神病, 也可以指医学上所说的精神发育迟缓或者某 些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 1997 年刑法修订后,刑法中对精神障碍虽然还采用“精 神病人”的表述,但学者们认为,刑法中精神病和精神医学中广义的精神障碍的范围是 陈霆宇: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问题的再认识,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第 72 页。 林准主编:精神疾病患者刑事责任能力和医疗监护措施,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7 页。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9 一致的。 笔者认为,在刑法中精神障碍的范围,无论采取概括式规定或列举式规定,都应 该以精神医学中精神障碍的范围为基础。但其范围应和精神医学的确定标准有所不同。 无论是精神性疾病还是非精神性疾病,甚至是类似精神病的,即处于向心理变态或者精 神性、脑器官性的的人格改变的边界范围或过渡范围的精神异常,均属于刑法中的精神 障碍。换言之,判断的标准应在于此种症状是否导致了行为人对规范理解能力的降低或 丧失,是否破坏了行为人的人格完整性,而不在于此种症状是否属于精神医学的范畴。 (三)精神障碍的症状、原因和分类 1精神障碍的症状 所谓精神障碍的症状,又称为精神症状或病理表现,是指人的大脑结构缺陷或机 能紊乱所造成的精神障碍的表现,精神障碍者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其外显的行为,即言 谈、书写、表情、动作等行为表现出来。 常见的精神症状如下分述: (1)感知觉障碍 感觉障碍表现在:1)感觉减退与迟钝,是对强刺激甚至损伤性刺激也不会产生相 应的感觉与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因感觉的消失而不会对刺激产生任何感觉;2)感觉过 敏或增强,则是较弱的外部刺激就会引起很强的主体感觉,例如普通的气味就引起难以 忍受的刺鼻感,把普通的声音认为是震耳的轰鸣;3)感觉不适或感觉倒错,前者是指 躯体内部所产生的各种不舒适的感觉, 后者指对外界刺激所产生与一般人不一样甚至相 反的感受。 知觉障碍表现在:1)错觉。错觉与感觉一样,是很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很多心理 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应。许多结构类型不同的错觉,形成各 不相同的机制。如根据主体对错觉的态度可分为真性错觉和幻想错觉;根据不同的感觉 通路加以区别,可分为听错觉、视错觉、嗅错觉、味错觉和性错觉等。错觉也会偶见于 健康人中,尤其是在入睡、过度疲劳或在某些特殊心境下以及刚从睡眠中醒来时,会容 易出现错觉。2)幻觉。幻觉是比较特殊的表象,当幻觉出现时,主体会有类似知觉的 赵秉志、刘志伟:精神障碍者犯罪之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第 1 期, 第 14 页。 刘白驹著:精神障碍与犯罪(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8 页;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 4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 页。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研究 10 体验并且把它当作知觉。依据正常的直觉性情况,把幻觉可分为假性幻觉与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定位在主体的内部空间,并不是通过感官得来的,好像是从脑子里发出来的, 并不需要用眼睛看或耳朵听。虽然幻觉的内容不够生动、鲜明和完整,但幻觉的主体却 坚信是真正知觉到了。假性幻觉主要在于病人认为它是不真实的,常出现在精神分裂病 人中。 真性幻觉投射在外部空间, 通过主体相应的对觉器官而出现, 内容比较完整、 “真 实”。 具有真性幻觉的人,确认这种知觉来自附近的某一处,是知觉亲耳所闻,内容 生动而具体。3)感知综合障碍,是指病人对事物的本质能够正确感知,只对该事物的 部分属性,如大小、形式、比例、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等出现的歪曲反映。常见的感知 综合障碍有时间、空间、运动和自身躯体结构的知觉障碍。 (2)思维障碍 是指在对客观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中 所存在的异常现象。思维障碍是精神症状学研究的重点,是比较常见和最重要的精神病 理现象。主要包括: 1)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症状有:思维奔逸,思 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病理性赘述、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强制性 思维、思维化声、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有强迫观念、超价观念与妄想等几种形式。其中,以妄想是最 常见,它是一种荒唐而又与现实脱离的固执想法。这种想法非常顽固而且与病人的社会 背景、文化程度及平时思想都不相干,也不能通过说服教育与各种验证途径而使其丝毫 动摇,并且具有妄想的人对所妄想的内容坚信不移,缺乏认识与判断能力。 3)智能障碍。是智力与技能的总称。在精神医学上,智力与智能可作为同义词互 用。 智力包括对客体的认知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包括理解能力、 记忆能力、 判断能力、计算能力、常识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智能障碍,除靠一 般精神检查外,还需要靠智力测验。根据智力缺损的性质和原因与智力测验的结果,可 以分为四种类型,即全面性痴呆、假性痴呆、情意性痴呆和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 4)情绪和情感障碍 是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识过程而伴随的主观体验及其外在表现。其特征是情绪与 情感过程和外界环境互不协调,和主体对外界所认识的过程不协调。根据情绪和情感障 碍的强度、性质、稳定性与协调性等变化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其性质与强度可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11 区分为情感低落、情感高涨、恐怖和焦虑等不同的状态。情感障碍一般多见于焦虑性神 经症、情感性精神病与恐怖症中。根据情绪与情感过程的协调性,可以分为情感淡漠、 情感倒错、矛盾情感、情感迟钝、欣快状态和强制性哭笑等。这些症状的共同点在于情 感体验和情感表现之间的不协调,或者和外部环境不相协调。 5)意志和意志行为障碍 表现为意志减弱与意志行为的抑制、意志增强与意志行为的过度及意志行为的缺 失与意志行为的不协调。 6)意识障碍 包括自我意识与环境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存在和状态的一般性的了解。 自我意识障碍表现在对自己的地位、身份和自我状态的歪曲了解。此类病理心理,以双 重人格、人格解体、多重交替人格、自知力缺失和交替人格等形式出现。环境意识是指 某人的意识持续性停留在清醒至昏迷之间的某一水平上。深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此时对外部的各种刺激的后天均得反应和先天的本能反应活动消失了, 但仍能保持着对 强刺激的本能反应。在昏迷或昏睡时,很难进行其他的心理活动。应特别重视从清醒至 昏迷之间的另一大类,称为意识模糊状态。此类障碍的共同特点是:意识范围缩小,意 识清晰度不同程度地降低,并伴有意识内容的改变。意识模糊又分为意识朦胧、意识混 浊、梦样状态和瞻望状态等。 7)人格障碍 一般分为原发性人格改变、继发性人格改变和性变态三大类。原发性人格改变, 是在发育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人格改变。继发性人格改变,是某些精神病后遗症的人格改 变。性变态也是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有很多种常见的精神病后遗症的人格改变。如由 慢性精神分裂症造成的衰退性人格障碍。癫痫性人格障碍是以自私、狭隘、易激惹粘滞 和残酷为特征的性格变化。原发性人格障碍可以分为八类,在法律问题上涉及比较多的 是悖德型,特点是经常无理取闹,做出有碍社会公德的行为,难于适应社会生活。性变 态是以性行为和性意向异常为特征的人格改变。 2精神障碍的原因 精神障碍者犯罪受精神障碍的支配,那么,精神障碍是如何产生的?人类一直在 黄丁全著:刑事责任能力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第 140152 页。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研究 12 探索这一问题。在古代,因泛神论观念的存在,把精神障碍认为是恶魔和神灵等超自然 力量作用的结果。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学者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在理论上,关于对精神障碍原因的解释,有强调心理分析层面的行为学习模式和精神分 析模式,有强调个体生物层面的生物模式、遗传模式和社会学模式,还有强调社会文化 层面的人类文化学习模式和压力适应模式等。关于精神障碍的原因,我国的学者提出包 括五类原因,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个体因素、性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笔者认为, 引起的精神障碍的原因是相互作用和相互综合的,心理、生物、社会因素的划分是相对 的,并且每一种精神障碍的原因都不一样,重要的是在某种类型的精神障碍中,哪一种 因素的作用会更大、影响更多些。 从生物方面来看,早期精神医学认为是体内的液体失衡而导致人的精神障碍。例 如,西方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存在着四种基本的液体:粘液、血液、 黑胆汁和黄胆汁。如果这四种血液能正常地混合起来,人就健康;如果它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失常,或者其中的一种过少或过多,人就会出现精神障碍。 到 20 世纪时,现代精 神医学中精神药学的发现及生化科技、遗传的进步,使生物精神医学迅速发展。认为在 生物的层面引起的精神障碍的因素包括:器质性因素如脑瘤、颅脑外伤、传染病、脑组 织退化、内脏疾病、代谢障碍、内分泌与营养缺乏、疲劳与中毒、衰竭等因素;另外还 有性别、遗传、年龄等因素。 从心理层面上看,心理学家提出了解释精神障碍的各种理论,主要有:(1)行为 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 当外界出现了刺激, 个体就产生相应的反应, 当此反应不断增强时, 学习就发生了, 因此精神障碍仅是个体对外界刺激后过度的反应。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应激理论、认知论和挫折理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从心理层面来 分析产生精神障碍的原因。(2)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该种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 自我和超我所组成,多数人的行为都来自潜意识本能。本我在人格中是最原始、最难觉 察、最不成熟的部分。本我所遵循的是享乐原则,是原发思考程序且缺乏逻辑。自我在 人格中是最成熟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处理个体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 则,是续发思考程序且有逻辑性。超我是个体在其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从父母、老师和 宗教学习中形成的,在人格中有监督和批判的功能,包括良心与理想自我。超我遵循的 是道德原则,以学到的道德标准来限制自我和批判本我的欲望,如果自我违反到超我的 赵洪均等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19 页。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13 标准,个体便出现自责的心理。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相协调时,人就正常,当自 我功能出现障碍时,产生“自我防卫机转”,那么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就无法互相协 调合作,精神障碍就产生了。 从社会层面上看,人的精神状态要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从宏观上看 ,一个个体 的精神状态是其所处在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因素。从微观上看,影响行 为人的精神状态是其所处在的具体环境、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因素。 所以,精神障碍是由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在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中, 各方面因素占的比重不同而导致的精神障碍者所实施犯罪的原因也不一样。 3精神障碍的分类 在精神医学领域中,因各国精神医学发展程度不同,理论流派不同,对精神障碍 使用的命名和分类也不同,因此不利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目前,对精神障碍影 响比较大的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法: 第一种是 1992 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 国际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统计分类第十修 订版把精神障碍分为了 11 类:(1)精神作用物质滥用而导致精神及行为障碍。(2) 器质性精神疾病和症状性精神障碍。(3)心境障碍。(4)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和妄想 性障碍。(5)生理障碍和躯体因素性行为症候群。(6)神经症性、应激性、躯体形式 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8)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9)儿童与少年期发病行 为和情感障碍。(10)心理发展障碍。(11)有待于分类的精神障碍。 第二种是由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把精神障碍分为 17 类:(1)痴呆、 谵妄、失忆和其他认知的障碍。(2)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疾患。(3)成瘾物质滥用所 导致的致精神障碍。 (4)由躯体情况引起和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 (5)情绪障碍。 (6)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的精神病性障碍。(7)躯体形式障碍。(8)焦虑障碍。(9) 分离性障碍。(10)做作性障碍。(11)性与性别认同障碍。(12)睡眠障碍。(13) 进食障碍。(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15)人格障碍。(16)适应障碍。 (17) 临床上应注意的其他情况, 包括受心理因素影响的一般疾病情况、 人际关系问题、 药源性运动障碍、照顾疏忽问题或虐待等。 第三种是把精神疾病分为“精神病”与“非精神病性精神疾病”两类。“精神病” 张丽卿著:司法精神医学-刑事法学与精神医学之整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 页。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比较研究 14 是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包括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病、妄想性精神 病等;则“非精神病性精神疾病”包括人格违常、精神官能症、智能不足、药瘾和酒瘾 等。 (四)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本质 有学者认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精神障碍 者,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诉讼主体资格。” 在阐述这一概念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明确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 划分。 依据刑法第 17 条、 18 条和 19 条规定, 可以把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分为以下四种: (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包括不满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与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或控制 能力的精神病人;(2)完全负刑事责任能力,指精神正常年满 16 周岁的成年人;(3) 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包括已满 14 周岁未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盲人或又聋又哑的人与 还未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 (4)相对负刑事责任能力,仅指对部 分的犯罪具有责任能力的人;由此可见,如果年龄未满 14 周岁或已满 14 周岁但其所涉 嫌的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故意杀人等 8 种之外的罪行,则根据年龄直接就可判 定其不负刑事责任能力, 不用涉及到精神障碍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