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鲁迅对妻子、孩子的爱.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鲁迅对妻子、孩子的爱.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鲁迅对妻子、孩子的爱.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鲁迅对妻子、孩子的爱.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鲁迅对妻子、孩子的爱.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鲁迅对妻子、孩子的爱.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鲁迅对妻子、孩子的爱 摘 要 鲁迅作为享誉 2 0世纪中国文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爱”这一 主题是其思想和作品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作品中所表现出 来的“爱”是多样的,具有丰富的内涵。 而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鲁迅先生同样拥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 本文着力研究鲁迅 先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文中绝大多数材料均来自鲁迅先生的书 信、日记、传记和他人的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 本文从梳理鲁迅先生的两次婚姻对其内心中婚姻观念的影响入 手, 深入剖析鲁迅婚姻观念的覆灭和重生的过程及其原因, 并选取 “妻 子”、“孩子”这两个在婚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对象作为研究客体。 通过分析鲁迅对其两个“妻子”的不同态度,展开对“鲁迅对妻子的 爱”的内涵研究,阐明“鲁迅对妻子的爱”的表达方式,并得出其中 所包含的矛盾性特点的结论; 通过鲁迅对其子周海婴的教育方式的研 究,得出“鲁迅对孩子的爱”中所体现出的深刻的历史中间物特点的 结论。 鲁迅的情感世界是深刻而丰富的,他有着强烈的“爱”,但他也 有着自私、冷酷的一面,在对待他所喜好与不喜好的对象时所表现出 的态度截然有别,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鲁迅,而非政治化了的爱国者的 范式。 关键词: 鲁迅,婚姻观念,崩溃与重建,妻子和孩子,爱的表达方 式,爱的特点 on luxun s love to his wife and child abstract as a reputed writer and thinker in chinese literary world in 20 century, the theme of love was the core of luxun s works and thoughts. love in his work was diversified and endowed with rich contents. also, as a lively individual, luxun enjoyed a rich and complex inner world. this treatise is trying to discuss luxun s inner world, objectively and truly. so, most of the arguments are derived from luxun s original letters, diaries as well as biographies and memories written by others. this treatise began from the way, how the two marriages affecting luxun s inner marital conception, to the process of how his marrying concept been exchanging from doom to rebirth. luxun s wife and child were picked as two objects for researching his marriage life. this treatise made a conclusion on the way how luxun expressing his love, as well as, the obvious paradox of love, through analyzing his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wo wives and studying the connotation of his love to one. by the way of researching how he taught child,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luxun is a historical medium. luxun s emotional world would be rich and profound. he had strong affective and also the selfish and cold- blooded side, so that he expressed quite different attitudes to what his preferred or what he hated, which was a real luxun, rather than a model of political patriots. key words: luxun, inner marital conception, doom and rebirth, wife and child, the way of expressing love, the character of love 附件四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汪雨申 日期:2008 年 1 月 15 日 附件五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 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汪雨申 指导教师签名:文学武 日期: 2 0 0 8 年 1 月 1 5 日 日期:2 0 0 8 年 1 月 1 5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1 论鲁迅对妻子、孩子的爱 引言 站在历史的角度,今天我们无法否认鲁迅的伟大,他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发 展的贡献、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对于唤醒国人民族自觉意识的贡献,凡 此种种,无疑都佐证了鲁迅的伟大。然而,或许正因为拥有了这些伟大之处,鲁 迅则被塑造成了一个勇敢的斗士、一个伟大的旗手、一个孤独的呐喊者、一个令 万人敬仰而高高在上的雕像。于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鲁迅,已并非其人,就连鲁 迅的孩子周海婴也不得不在 21 世纪的今天发出“鲁迅是谁?”的疑问。当然, 作为鲁迅之子的周海婴先生当然知道鲁迅是谁, 只是他越来越发觉人们接触到的 和谈论中的鲁迅,却不像是他可亲可敬的父亲。而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具有强 烈象征意义的元素,被人们频繁的使用着,并且这种使用往往又是出于盲目,甚 至是出于对鲁迅的误读。这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的多了,自然令周海婴先生 再也坐不住了,他首先要站出来,大声的告诉人们鲁迅是谁。 鲁迅是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的平凡中国人, 他是一位拥有 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作家。他一生著述众多,特别以其针砭时 弊的杂文见长,他的杂文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旧社会黑暗的本质, “揭下黑暗的 一块皮来” ;他的小说创作也颇为丰富,多以短、中篇为主,叙事虽没有庞大的 结构体系,但却能在较短的篇幅内,让读者感受到灵魂的震颤。鲁迅的文学创作 都源自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因此,如果说是什么成就了鲁迅的“伟大” ,那么无 疑应该大多归功于那个“可诅咒”的时代。然而,在“伟大”光环照耀下的人物, 都难免“失真” ,鲁迅也不例外。因此,当代的鲁迅研究的重点终于开始关注鲁 迅作为一个生命本体存在的研究,也就是要还一个真实的鲁迅给世人。钱理群先 生的心灵的探寻 、王晓明先生的无法直面的人生以及朱寿桐先生的孤 独的旗帜等都是在这一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的,笔者也是受了这些学者的启发, 尝试着沿这条路走下去,从鲁迅的情感世界着手,试着客观的审视鲁迅其人,这 个在生活上平凡、情感上自然、思想上伟大的鲁迅。 本文主要从鲁迅对妻子、孩子的爱来展开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2 第一章 鲁迅对婚姻的绝望 “婚姻是爱的结束,也是爱的尝试,也是爱的起头! ”1 老舍 婚姻是组建家庭的基础, 而家庭成员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他们之间相互的关 系,则成为这段婚姻、这个家庭幸福与否的关键。幸福的婚姻也必须要有一个基 础条件,那便是“爱情” ,反之,则为人生之大不幸。鲁迅一生中就遭遇了情形 完全两样的婚姻,也因为两次婚姻缔结的方式与最终的结果有着天壤之别,因此 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扮演着一个“特殊”角色。这特殊性便在于鲁迅的内心一直 徘徊在对于婚姻的“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之间,他的一生能够在一直坚持着 一份“无爱”婚姻的同时,却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真爱,执 着的与自己的爱人分享着“有爱”婚姻带来的幸福与甜蜜,来成就自己的一个完 整的家庭。 如常人一样, 鲁迅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 鲁迅的个性是刚毅和坚持的, 在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时也不例外。他坚持自己的感情操守,即便是自己无法逃 避母亲一手安排的婚姻后,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精神打击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 对于真爱和家庭的渴望,一直默默的守候着,直到发现自己已经遇到自己的真爱 之后,便像被注入了强心剂一样,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追求,勇敢而执着的表达 自己的感情,这些变化,着实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推想,这大概便是鲁迅坚毅不 屈的性格使然,要归功于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不会放弃希望,即便不能直接的对 抗黑暗而仅仅于黑暗处“捣乱” ,也能使他得到大欢喜的缘故。 第一节 绝望的开始 凡是世上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都将其记录在某处,后人观之历史,则不能 明知其有却避而不谈。今日来审视鲁迅的婚姻,就不能仅仅关注鲁迅与许广平, 而忽略了鲁迅的原配之妻, “山阴朱女士”朱安。朱安在鲁迅一生中到底扮 演着一个什么样子的角色,是个一时无法解答的难题。一个 28 岁的女子,嫁给 一个 25 岁的男子,女子比男子大三岁在当时的绍兴是个不成文的风俗,预示着 这桩婚事的美满,然而,在那个风雨飘摇、处处都在孕育革新的时代,由母亲一 手包办的这桩婚姻,不仅使鲁迅对于自己的婚姻彻底绝望,同时也令朱安跌入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3 个永远等待却毫无结果的深渊。 1906 年,鲁迅的母亲假托自己病重,催促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回国, 鲁迅虽然也预料到这事情来的如此突然,可能事出有因,然而自己身为长子,宁 愿被骗,也要尊崇母亲的意志。鲁迅回国后才明白,原来母亲并未生病,而是担 心自己娶个日本女子回家而“辱没了门风” ,所以为自己早早安排好了一桩婚事, 对方就是朱安。朱安,生于 1878 年绍兴城里丁家弄的一个富裕之家,祖上曾在 扬州一带做官,家中也有屋宇数间,在当地算得上是殷实之家。1899 年,由邻 居谦少奶奶将其介绍给鲁母,一来两家门当户对,二来按照当地风俗,女子要比 男子大二至四岁,以便于更好的照顾家中老小,加之又是熟人介绍,鲁母也就应 允下来,并于 1899 年至 1901 年间,在鲁迅不知情的情况下,为鲁迅确定了这门 婚事,而鲁迅则是到日本后不久从母亲的书信中得知这个消息的。当时的鲁迅刚 刚二十岁出头,也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况且受到的是新式的教育,思维开阔、 眼界高远,当然也有对自己婚姻爱情的打算,但当他得知母亲为自己的婚姻已经 做了主,并且对方还是一个“缠了足的小脚女人” ,鲁迅就已经预想到了自己今 后的婚姻生活是多么的乏味痛苦,他虽然也复信表示明确的反对,并提出了“要 朱家姑娘另外嫁人”的意见2。然而,鲁迅作为被家族寄予了厚望的长子长孙, 作为一个从小就不愿违抗母亲的乖孩子,在得不到母亲的理解之后,也只能无奈 的接受这一切的安排,唯有提出让朱安“放脚”的要求而已。然而鲁迅是极度痛 苦的,他在日本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并且拍了一张断发照,在寄给好友许寿裳的 照片背面题写了一首诗句,足以表达他当时的心境: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磬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的鲁迅身处日本,思想上正在慢慢的起着变化,在日本期间,他也多次 参加革命进步团体的活动,对于中国的一些封建传统正欲弃之而后快。剪掉自己 的辫子,一方面表示自己是一个顺应变革的新青年,要与落后的中国传统分道扬 镳; 另一方面, 也是要向他人证明自己要有自我选择的权力, 不能总是受人摆布, 要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然而,这一切在遭遇来自母亲的压力时, “无奈” ,便成 了鲁迅当时最深的感受,如他诗中所说那样:灵台再高,也无法逃开来自神发出 的箭,我自己的理想再高远、再想逃开身旁的束缚,一旦遇到来自母亲的压力, 便也都无济于事了,一切都一如往常一样,我必须听从母亲的安排而压抑住自我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4 的欲望;于是,我只能把这些痛苦寄托给天空中的寒星,将自己的感情从此深深 掩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用我的热血去证明我自己的存在。这是 鲁迅在极度痛苦的状态下写成的诗句, 是鲁迅自知无法摆脱母亲的束缚而发出的 哀号,同时也预示着鲁迅将如何面对自己的这段婚姻。 第二节 无爱的婚姻 鲁迅的这次婚姻,是母亲一手安排的,是出于鲁迅的无奈才被迫接受的,因 此,面对着无奈的结合,对鲁迅的打击是相当大的。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 面临着人生的无数种可能在找寻自己前进的方向,心中充满着斗志和理想,爱情 本还没有萌芽,却被母亲“无意”的安排击打的粉碎,从此二十年间,鲁迅一直 生活在这个有名无实的“无爱”的婚姻里。鲁迅是受了新式教育的,对于爱情当 然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只是在母亲不理解自己的情况下,也因为自己当时没有 成熟的爱情观念,从而缺乏与母亲抗争的勇气,只得自己咽下这杯苦酒。1919 年,鲁迅曾接到一位少年写来的一首新诗,题名爱情 : 我是一个可怜的中国人。爱情!我不知道你是什么。 我有父母,教我育我,待我很好;我待他们,也还不差。我有兄弟姊妹,幼时共我玩 耍,长来同我切磋,待我很好,我待他们,也还不差。但是没有人曾经“爱”过我,我也 不曾“爱”过他。 我年十九,父母给我讨老婆。于今数年,我们两个,也还和睦。可是这婚姻,是全凭 别人的主张,别人撮合:把他们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 命令: “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儿罢! ” 爱情!可怜我不知道你是什么! 鲁迅看过后评价说:这“却对于我有意义” ,认为“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 的人的真声音。 ”3这是鲁迅在时隔十余年之后的感慨,当时的鲁迅确如诗中所 说, “不知道爱情是什么” 。但也正因为鲁母的精心安排,让尚不知道爱情是什么 的鲁迅,却深深的知道要找寻自己的“爱情”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鲁迅只有 一个方法面对现实, 那就是远远的逃开。 婚后仅仅四天的鲁迅, 便匆匆返回日本, 继续自己的留学生涯。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5 鲁迅与朱安自结婚之日起, 直至鲁迅逝世的三十多年中, 二人仅有夫妻之名, 却无夫妻之实。恩格斯曾经说过: “不以相互性爱和夫妻真正自由同意为基础的 任何婚姻都是不道德的。 ”4而面对这不道德的婚姻,鲁迅选择了逃避,因为母 亲的原因,他无心反抗,甘愿牺牲;而朱安则一直陪伴在鲁母身旁,也以近乎于 牺牲的代价终其一生,维护着自己“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5的信条。用鲁 母的话说: “他们两人好像越来越疏远,精神上都很痛苦, ” “不知为什么,他们 总是好不起来。他们既不吵嘴,也不打架,平时不多说话,但没有感情,两人各 归各,不像夫妻。 ”6事实情况是,在鲁迅与朱安之间,有一道自觉的屏障,让 二人相处起来,总是那么的相敬如宾。这屏障,恐怕就要归于“爱”了。婚姻本 应以爱为基础,无爱的婚姻本仅徒有其表,名不副实,若要在这无爱的婚姻中还 要加之某些表演,那可是鲁迅所无法做到的。鲁迅曾与增田涉交谈中被问及自己 与原配夫人的关系时说: “因为是母亲娶来的,所以送给母亲了。 ”7这就是鲁迅 的真实心态,朱安是母亲送给自己的一个礼物,是母亲娶来的媳妇,因此,就送 还给母亲,自己什么都不要留下。鲁迅 25 岁成婚,便遭遇到如此打击,承受着 无爱婚姻的苦痛,直到二十年后与许广平相遇。二十年,是人生中并不短暂的时 光,而且是鲁迅二十岁到四十岁的最可宝贵的二十年。一个成年男子,在社会中 留存,却对于异性毫无兴趣,对于婚姻家庭毫无渴望,如果不了解鲁迅曾承受过 如此打击的话,定是无可想象的。然而现实却总是如此残酷,无爱的婚姻给鲁迅 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道情感上的伤疤, 更重要的是深深的使鲁迅对于婚姻中的爱情 产生了某种恐惧,丧失了敢爱的勇气,使他对于婚姻彻底的绝望。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这段悲剧性婚姻的另外一个当事人朱安。朱安 28 岁嫁给鲁迅,直到鲁迅 1936 年去世,也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更无法成 为一个母亲。这对于一个旧式的妇女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1947 年朱安在北 京病逝,在这段长达 41 年的有名无实的悲剧性婚姻中,朱安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和最值得同情的人。而鲁迅对待朱安的态度是一如既往的冷漠,从新婚三日后的 逃离开始,鲁迅从来没有把朱安当成自己的妻子看,在鲁迅眼里,朱安仅仅是一 件“礼物” ,而且还是母亲喜欢而自己不喜欢的“礼物” ,除了将她摆放在母亲身 边让母亲高兴之外,就别无用处了。尽管鲁迅此举却有让人理解之处,然而,站 在女性的立场上,鲁迅的做法却也显得过于冷酷无情。从这一点来说,鲁迅对待 自己的感情是自私的,他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了成就自己报答母爱的决心 而牺牲了自己的感情和朱安的一生。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6 就笔者的观点来看,鲁迅如此的选择却有可以商榷之处。鲁迅是出于无奈才 被迫接受这段婚姻的,而强迫他意志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鲁迅是个孝子,知道 母亲的恩情比天高,要想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恐怕非要“听话”不可。于是鲁 迅接受了母亲的安排,然而,令笔者不解的是,鲁迅为何不坚持自己成就报答母 爱的决心,与朱安做一对真正的夫妻,组建一个家庭,并生儿育女呢?相反却选 择了远远的逃开。况且我们知道鲁迅本身是喜欢孩子的,他身为长子,鲁母为他 操持婚事的目的也是要为周家留下香火,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个道 理鲁迅怎会不懂?如果鲁迅是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被迫接受的话, 那么按 照常理,为了真正的满足母亲的心愿,他理所当然应该即便是牺牲自己的感情也 要坚持到底。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诚如上文提到的,面对这桩婚事,鲁迅是痛 苦的,其感受唯有无奈,可想在婚礼当日,鲁迅的心中也是跌宕起伏、犹豫不决 的, 他何尝不明白母亲要他成亲的道理, 但是面对自己和母亲二者的立场选择上, 鲁迅在反复的犹豫和彷徨后,终于在婚后的第三天,在错误的接受了这段婚姻之 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己的立场,拂袖而去。他无法再继续让自己一错再错, 终究用冷酷的方式终结了事情的发展。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后来有人劝鲁迅与朱安 离婚时,鲁迅也没有接受的道理。因为鲁迅知道,按照绍兴的旧俗,离婚的女子 将被视为被男方抛弃的人,是会被所有族人不耻的,倘真如此,鲁迅担心朱安将 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与其让朱安回到族人面前悲惨的死去,不如留她在自己的母 亲身边做伴,两害相权取其轻,至少这样可以让朱安继续活下去。 鲁迅最终选择的这种方式来解决他和朱安之间的关系,是情非得以,却也让 人发现了鲁迅性格当中冷酷甚至无情的一面;尽管有情可原,但也无法掩饰人在 面对自我和他人利益的选择时,往往总会选择前者的道理。鲁迅即便再伟大,他 也是一个凡人,于是在他和朱安之间的这段婚姻才更具有悲剧性,也更让人感到 悲伤。 第三节 悲剧性婚姻的成因 造成鲁迅与朱安悲剧性婚姻的原因,首要就是那“可诅咒”的时代。十九世 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仍然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尽管已有“西学东渐”之势, 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祖上的传统还是必须恪守的教条。子女的婚姻,从 根本上说,是具有强烈的家族色彩的大事,婚姻并非以夫妻二人是否生活幸福为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7 首要目标,而是二人是否门当户对、八字相合,是否可以为家族传宗接代、延续 香火。当婚姻以生殖为第一目的时,现代婚姻观念中的“爱情”之有无,便成了 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在子女婚姻的问题上,子女是没有发言权的,惟有“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天条一样的铁律,不容破坏。鲁迅虽深受西化教育,对 于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无奈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赋予他“惟命 是从”的“义务” ,无力违抗。 原因之二乃是伟大而盲目的母爱。 这桩悲剧性婚姻的始作俑者是鲁迅的母亲 鲁瑞,鲁瑞一直十分疼爱鲁迅,这使得在孩童时期的鲁迅心中就建立起对母亲的 崇敬和同情。鲁迅故家的败落,特别是鲁迅父亲病重之后,真个家庭当中的顶梁 柱就是母亲, 这让那时的鲁迅深深感到母亲的不易, 尽量多的帮助母亲分担家务, 往返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为父亲买药, 忍受着世人的冷眼。 当时的鲁迅所感受到的, 其实是笼罩在整个周家的阴霾,并非仅仅针对鲁迅一人而已。因此,在鲁迅心中 对于母亲,不仅仅具有母恩难报的崇敬之情,更有与母亲共同面对世态炎凉的同 情之意。然而,正是犹豫这种特殊母子感情关系的存在,使得鲁迅在面对母亲给 自己包办的婚姻问题时,错误的妥协于母亲的压力,最终酿成终生大错。 原因三,便是鲁迅自身的刚毅的性格使然。鲁迅童年的遭遇,使鲁迅过早的 感受到现实世界的冷漠, 诸多的世态炎凉, 让鲁迅曾经热切的心逐渐的冰冷下来, 对于自我意识的强调让鲁迅的性格变得刚毅和坚持。而当这种坚持遭遇“母爱” 时,鲁迅犹豫了,这样的犹豫让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就是明知道自己不会 接受这段婚姻,却接受了下来;明知道自己无法完全满足母亲的愿望,却又部分 的去满足;明知道这样会伤害到朱安,却又坚持的去伤害。鲁迅为自己的这次错 误的选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没有遇到许广平之前,鲁迅是做好了要陪朱安 “做一世的牺牲”的准备的,而目的却单纯的只是为了满足母亲的意愿,以此来 报答母亲的恩情。但就今日之观点来看,鲁迅如此的选择,不但牺牲了自己和朱 安,同时也伤害了自己的母亲,鲁母后来回忆说: “就这样过了十几年,他们两 人好像越来越疏远,精神上都很痛苦。看他们这样,我也很苦恼,所以二、三先 生的婚事我就不管了。 ”8看得出来,鲁母在十几年后对于自己曾经的安排,是 颇有悔意的,这又佐证了鲁迅不仅没有真正满足母亲的愿望,反而让母亲自悔当 初的决定太过盲目。 朱安的善良和懦弱也是成就了这段悲剧性婚姻的原因之四。 朱安是一个典型 的旧式妇女,她虽出生在官宦世家,却遭遇家道中落,因受了封建传统伦理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8 的毒害,而不善学习、不思进取,亦不关心国家大事,严守着封建伦理纲常,整 日围着自己的婆婆,甘心的守着“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 她甚至在思想上还没有鲁迅的母亲开明,剪发的事情还是鲁母再先,现身说 法后,朱安才肯剪掉自己长久一来“盘踞”在头顶的发髻。据当时在北京与她们 曾经相处过的俞芳回忆: “在年龄上,大师母比太师母小二十多岁,但太师母性 格开朗,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文化,爱学习,天天看报,思想跟得上时 代潮流。 ” “大师母不识字,似有自己已是中年,年纪也差不多了的想法,不想再 学文化;思想保守,封建意识浓厚。因此,从思想上看,她比太师母衰老、落后, 常给人以未老先衰的感觉。 ”9 朱安正是因为恪守了封建礼教的约束,为人 虽善良,却性格懦弱,不敢站出来对鲁迅提出要求,致使自己落得个“空巢夫人” 的境地,可悲可叹。相比她的悲惨,与鲁迅同处一个时代的胡适先生的夫人江冬 秀就要刚烈的多,也因为她的刚烈,才迫使胡适尽管遇到自己的真爱也不敢离弃 自己的“糟糠之妻” ,甚至迫使胡适让自己的爱人打掉腹中的胎儿。江冬秀是使 用强力手段来捍卫自己婚姻的,而其强力之源,自然是江冬秀刚烈不甘的性格所 致,这一点正是朱安所不具备的。因此,朱安也就没有了捍卫自己婚姻的勇气和 能力,也只好默默的接受着悲剧性婚姻对自己的摧残。 婚姻的不幸,究其因,应该源自夫妻二人缺乏感情基础上来。那么鲁迅对朱 安为何就爱不起来呢?笔者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缺乏对话交流基础,志不 同、道不合。鲁迅接受新式教育,思想开放;而朱安是封建制度下的旧式妇女, 思想境界差异太大。爱情不能单纯的等同于“性爱” ,它应该包含丰富的社会内 容。真正的爱情发生,应该是相遇相知相恋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复杂程 度不亚于任何一次核反应。拿 1906 年成婚时的鲁迅来说,他受到了西方先进科 学的熏陶,正在为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而努力探索,并随着自己思想的成熟,逐 渐改变着自己的追求,最终决定“弃医从文” ,准备为唤起国民的自觉意识而奉 献自己, 对待自己的感情问题, 也有着自己的设想; 而朱安是一个恪守封建传统, 缠了足、盘了头,只知道顺从,一心秉承着“嫁鸡随鸡”思想的典型旧式妇女。 如此的差距,从一开始就为他们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思想境界的不同本就 使二人无法同处,加之生活细节当中的一些问题,更加让鲁迅对朱安爱不起来。 比如鲁迅带着母亲和朱安刚刚搬到北京砖塔胡同时,有一天鲁迅的学生常维钧 来,天很热,扇着扇子还出汗,而朱安除泡了两杯热茶外,还送去两碗热气腾腾 的藕粉当点心。客人接了点心,很尴尬,热上加热,怎么吃呢?鲁迅此时对常维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9 钧摇摇头,苦笑着说: “既然拿来了,就吃吧,无非是再出一身汗而已。 ”10类 似这样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还有很多,之所以如此,一来说明朱安做事不够妥 当,二来说明鲁迅根本不加理会朱安,无论你做对做错,与朱安都没有交流。试 想一对夫妻,连生活的小事都没有交流,又怎会迸发出爱的火花呢。 第四节 鲁迅对婚姻的绝望 鲁迅和朱安,一个是积极向往进步和光明,勇敢的要破除封建礼教的斗士; 一个是甘于封锁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不愿自救的旧式奴隶,即便是再没有经历 过爱情的人也能够窥出,二人怎可能共枕同眠呢?且不说同床异梦了,恐怕就连 同处一室也觉得别扭。鲁迅的妇女观非常明确: “在真的解放之前,是战斗。 ” “不 断的为解放思想、经济等等而战斗。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 ”11而如果 用这一标准来衡量朱安的话,她当然无法符合这样的标准,非但不符合标准,却 正是鲁迅所倡导的应该首先改造的对象。 二人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维系婚姻的基础一旦丧失,那么这段婚 姻维持的时间越长,对双方的伤害越大。然而,让我们惋惜的是,鲁迅和朱安都 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开放时代的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中,他们根本无法获得真 正的自我选择的权力。鲁迅是早觉悟的人,因此他在遭遇这段婚姻之初就坚定了 自己的信念,便是远远的逃开,一点点也不沾染。不像胡适那样,要接受就全盘 接受,要牺牲就牺牲到底,和自己的小脚太太终其一生。鲁迅则不同,他无法接 受这样的现实,因为在他的信念中对于婚姻已经彻底的绝望,既然无法摆脱,就 只有绝望的接受,而后远远的逃开。 这对于鲁迅是痛苦的,而对于朱安又何尝不是呢?若鲁迅还有所逃遁的话, 朱安可以往何处逃呢?新婚燕儿的新娘满心充斥了对于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向 往,却不想婚后三日,自己的丈夫便舍己而去,一别三载;好不容易盼到可以在 北京与自己的丈夫同处一地,却遭遇到丈夫的冷遇,整日连句整话也听不到,更 何谈夫妻之间的体己之语。即便如此,朱安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条,尽管这信条 在今日看来是多么的愚昧。在朱安看来,她只要一直对鲁迅好,一直在鲁迅身边 照顾着他,终究有一天他们会好起来的,她一直相信这一天终究会来到。然而, 当她得知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结婚”的消息后,才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等待 是永远不会有所结果的: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10 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 再好,也是无用。 ”12 朱安的等待换来的是鲁迅重新成立家庭的消息,这个消 息,虽然是朱安早已料想到的,但是知道这个消息成为真实,才迫使朱安不得不 相信,自己的坚持是无用的。此刻的朱安,用一种欲哭无泪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 于婚姻的绝望。 相比鲁迅对于婚姻的绝望而言, 朱安这份坚持了二十年后的绝望, 才让人更加感到悲哀。 这样的悲哀不仅仅属于鲁迅, 属于朱安, 更加属于那个 “可 诅咒”的时代。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孩子的爱 11 第二章 鲁迅婚姻的重建 朱安作为鲁迅的妻子,从鲁迅那里却从未得到过妻子应该得到的任何东西,鲁迅将 这个妻子当作“物”来看待,而非“人”来看待,这是鲁迅性格中残酷的一面,这种残 酷是建立在鲁迅对于婚姻已经彻底绝望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鲁迅的婚姻观念在遭遇 到打击后便几乎完全崩溃,他心中已然没有再对婚姻抱有任何幻想,只是全身心的投入 到事业中去。然而众所周知,鲁迅并非是个残酷之人,他对待家人、朋友非常热情,特 别是当他遇到许广平之后,在对待许广平时,又显现出他足够温情的一面。究其因,是 许广平给予鲁迅重建婚姻的希望,而鲁迅因此也将许广平当作“妻子”看待,充分的敞 开了他的情感世界。 第一节 两地书 鲁迅逝世后不久,许广平在她写的一首题为为了爱的诗中曾记: 一切经过, 看两地书就成, 那里没有灿烂的花, 没有热恋的情。 “在深彻了解之下, 你说: 我可以爱 。 你就爱我一个人。 ” “在亚当夏娃的心目里, 恋爱结合神经; 在将来解放的社会里, 恋爱,再 志同道合,成就婚姻。 ”13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12 许广平在这首诗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鲁迅的爱意,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鲁迅 在面对真爱时的勇气,他也会大声的发出“我可以爱”的呼声。鲁迅的第一次婚 姻是失败的,而且是痛苦的,这一直折磨着鲁迅的神经,鲁迅也因此对婚姻本不 抱有希望。那么又是什么触动了鲁迅的爱情神经,成就了鲁迅的第二次婚姻呢? 这要归功于许广平的出现。从无爱的婚姻,到“我可以爱” ,这中间隔着二十多 年光阴。 正如许广平在诗中所说,她与鲁迅之间爱情的产生,全在两地书中,其 中既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绵,更没有海誓山盟的约定,有的只是两颗心的交融、两 个人的相知。但要细究起来,二人的爱情是如何萌芽的,又是如何发展的,期间 是否遭遇什么挫折等等疑问,不妨我们去两地书中去寻寻答案。 许广平,广东番禺人,比鲁迅小 17 岁。她是一个受到西方民主思潮影响, 并勇敢与旧势力做斗争的新女性、一个已经觉悟了的新青年。1922 年她考入北 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3 年作为鲁迅的学生第一次见到鲁迅,并于 1925 年 3 月 11 日给鲁迅写去的一封书信。此后一直到 1932 年 11 月间,他们二人的通信 共计 164 封,后经编辑成书,取名曰两地书14。其中包括二人在北京的通 信、厦门与广州的通信及上海至北京的通信三部分,统看起来,这三个部分也恰 恰是二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即情感萌芽发展期、情感稳定期及婚姻生活期。翻开 两地书便很容易的发现,凡二人一旦分开两地,无论时间长短,必然有信, 而且信大都在路上就写成,到了当地立刻投寄,生怕耽误了对方的收信。此中深 意,凡有恋爱之体验者均可鉴之。 第二节 鲁迅“爱”的闸门 1925 年 3 月 11 日,鲁迅收到了一封来信,每日收信是鲁迅必做之事,是没 有什么可以觉得特殊之处的,当鲁迅拆开这封署名为“谨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 平”的信时,自然也不会一下子就迸发出他已久违的“爱”来。不过曾有人说过, “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爱情是从他们一开始通信就有了的” ,笔者殊不赞同。 “鲁迅先生: 现在执笔写信给你的:是一个受了你快要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希有的,每星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13 期三十点一点钟小说史听讲的,是当你授课时,坐在头一排的坐位,每每忘形地直率地凭 其相同的刚决的言语,在听讲时好发言的一个小学生:他有许多怀疑而愤懑不平的久蓄于 中的话;这时许是按抑不住了吧,所以向先生陈述: ”15 这是许广平写给鲁迅的第一封书信,信的一开始便显出了许广平的不安。这 不安应该来自于许广平对鲁迅会如何回应自己的信件完全的没有把握。 自觉唐突 的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如此直白的想法,自己所崇敬的老师会如 何回应自己呢?这种担忧是任何人都能够理解的, 一次的袒露心中 “久蓄” 的话, 对方会不会接受这样的唐突呢?此外,许广平的不安还表现在这封信的“注解” 中。许广平在第一封信落款之后,又增添了如下的文字: “他虽然被人视为学生二字上应加一女字,但是他之不敢以小姐自居也如同先生 之不以老爷少爷自命,因为他实在不配居小姐的身分地位,请先生不要怀疑。一笑。 ”16 这段对整个信件的注解,可以理解出以下几层意思:一、许广平怕鲁迅见到 自己如此唐突的信件,不加理会,因此在信中一开始便强调了自己的确实存在, 希望能够引起鲁迅的注意并加以重视;二来,对自己在鲁迅心中留下的印象确有 把握,因此必须在注解中说明自己明明为女性,却在信中用“他”来指代自己, 想说明自己不是有意隐瞒性别,而是另有原因,于是解释之;第三,担心鲁迅没 有想起自己到底是哪位学生,因此特意用这段补充说明表明自己的身份,以免造 成误会。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许广平对鲁迅没有好感的话,为何要写信呢?自然,好 感当然有,不光有,而且还是大大的有,然而,此好感非彼“好感”也。此时许 广平对鲁迅是充满着崇敬之情, 确是因为生活中和在自己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遭遇 到了现实带来的疑窦,积极的寻找解答,而鲁迅便是她所认定的可以回答这些问 题的人物,希望可以从鲁迅那里得到自己思想的可靠支持和前进的动力。若要硬 把这种好感说成是二人爱情的萌芽,实在荒谬。 当时的鲁迅与许广平都早已度过感情的孩童时期,鲁迅此时 45 岁,许广平 28 岁,他们都是经历过感情挫折的人,因此对待感情问题,二人也有着近乎相 同的态度,那就是静静的守候。 鲁迅自从成婚之后, 就已经把自己的感情深深的藏匿于内心之中, 从不视人,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14 要说他自此就对异性、对感情失去了兴趣,那也是不对的。鲁迅在写给韦素园的 信中说过: “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己明白各种缺点,深恐 辱没了对手。然而一到爱起来,气起来,是什么都不管的。 ”17 这话说得多么 直白,也正符合鲁迅的气质,就是有话直说,而鲁迅的有话,往往不是随口说说, 却都是他思想深处精华的闪现。 所以可以得知, 鲁迅虽然遭遇了一次失败的婚姻, 但是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爱情的希望,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生活中的 变化对于鲁迅来说是不习惯于拒绝的,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中说到: “我再说我自己如何在世上混过去的方法,以供参考罢 一、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 ,倘若墨翟先生,相 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 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倘遇见老实人,也许夺他食物充饥,但是不问路,因为我知道他并不 知道的。如果遇见老虎,我就爬上树去,等它饿得走去了再下来,倘它竟不走,我就自己 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死尸也决不给它吃。但倘若没有树呢?那么,没有法 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也不妨也咬它一口。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 回,我却也像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但我也并无遇到全是 荆棘毫无可走的地方过,不知道世上是否本无所谓穷途,还是我幸而没有遇着。 二、对于社会的战斗,我是并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劝别人牺牲什么之类者就为此。欧 战的时候,最重“壕堑战” ,战士伏在壕中,有时吸烟,也唱歌,打纸牌,喝酒,也在壕内 开美术展览会,但有时忽向敌人开他几枪。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这种 战法是必要的罢。但恐怕也有时会迫到非短兵相接不可的,这时候,没有法子,就短兵相 接。 总结起来,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 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但临末也还是归结到没有法子,这真是没有法子! ”18 这时鲁迅当时确立的自己的生存哲学,对于“苦闷” ,只是“没有法子” 。而 无爱的婚姻给鲁迅造成的苦闷已经整整二十多年,鲁迅却依旧是“没有法子” , 无力反抗。于是只能是把自己感情锁闭起来,默默的承受着那份无奈接受的“无 爱婚姻”所带来的“苦闷” ,即不能反抗,也不甘心妥协,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 封存,鲁迅此时并未打开他的“爱”的闸门放任何人过去,而选择去做一个默默 的爱情守候者。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15 第三节 许广平初恋的毁灭 再看许广平,在遇到鲁迅之前,许广平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许 广平 1917 年随兄北上后,先进入直隶第一女师学习,1922 年毕业后直接考入北 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女师大” 。在女师大的第一年,也就是 1922 年, 时年 24 岁的她与一名广东同乡,也是她的一个远房表亲李小辉相爱了。李 小辉当时本打算去法国勤工俭学才从广东来到北京,但因错过了考期,于是进入 北京大学学习。 李小辉比许广平大 2 岁, 二人都是新式的青年, 拥有共同的志向, 又都是身处异地的同乡,感情发展的非常快,不久二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 1923 年底,许广平因为帮助自己的好友常瑞麟照顾身患猩红热病症的病人, 不幸自己也被传染,自己却浑然不知。直到当年的农历除夕,就是 1924 年 2 月 5 日,正当一群同学开心之际,许广平发觉喉痛,请医生来诊后得出“扁桃体炎” 的错误结论, 根本没有发觉自己其实已被感染猩红热, 便暂时留在常瑞麟家休养。 李小辉得知消息之后,当夜便去探望,之后又有数次探望,并于 1924 年 2 月 9 日一天里连续三次探望, “李即与许广平吻别而去。 ”19 自那一别,三天后,李 小辉被传染上的病症开始发作,因无钱医治而离开了人世。而此时的许广平,在 朋友的精心照料下,被及时发现所患病症实乃猩红热,于是经手术后,不久康复 如常。当她正在猜测李小辉为何那日一别后便再无音讯的原因时,却得到了李小 辉已经去世的噩耗。这对于一个正值青春年华,刚刚体味到爱情的甜美的女性来 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和几乎无法承受的。对于这次爱情的结局,许广平一生难 忘,在 1940 年,她还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一篇咏怀散文新年 ,详细讲述了 她与李小辉的这段感情经历。 “辉没有了! 这一声霹雳,使霞(即许广平引者)禁不住失声而号,再追 问情由,才晓得他染了霞一样的病,就在一月七日的夜里没有了。这一位热情、任侠、豪 爽、廉洁、聪明、好学,只差半年就要毕业的辉,与世长辞了!刚刚起到人生旅途的头一 步,就突然的倒下了,能不痛伤吗?霞一直没有知道自己患的是猩红热,因为医生一直没 有警告过她,她因此更不知道要回避见人,可是为了这缘故,辉便来探病并传染着了,她 内心上的悲怆,自然不需解释的了。悲痛之中,首先想到她要去吊祭死去了的辉, 再多方设法探到辉停柩的地方,见到了几个写在棺木上的名字,证实了他的确死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鲁迅对妻子、 孩子的爱 16 去,此外就只听到天井边的乌鸦,呀呀地叫个不停,和霞的哭声相合。 到了第十八年纪念的今天,也许辉的家里都早已忘记了他罢,然而每到此时此际,霞 的怆痛,就象那串骨节酸痛者的遇到节气一样,自然会敏感到记忆到的,因为它曾经摧毁 了一个处女纯净的心,永没有苏转。 ”20 经历过与自己的爱人如此的死别,当时的许广平可谓是心灰意冷,对感情的 事情,短期内是无法从怆痛中恢复过来的。她能够做的,也正如鲁迅一样,去忙 些别的事情,让自己尽量的忘却这些不快的记忆,在无法重新面对感情之前,不 如暂且封存它们,也做一个静静的守候者。 可以这么说,许广平是在热恋中成了鲁迅的学生,认识了鲁迅,那时许广平 的爱情很甜蜜,断然不会对鲁迅产生爱意。直到 1924 年 2 月失掉了恋人,此后 的许广平,是完全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 心只读圣贤书” ,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后,加之时局变化之快和让人难懂,对于 许广平如此一个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抱负的新女性来说, 心思又几乎全都转移到 了对于时局的关注上,也正因为此,才会在 1925 年 3 月份给鲁迅写出了第一封 信函。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二人在通信之初,是绝对不会对对方有任何“企图” 的,鲁迅在后来写给萧军的信中也证实了笔者的判断: “ 两地书其实并不像所谓情书 ,一者因为我们通信之初,实在并未有什么关于 后来的豫料的;二则年龄,境遇,都已倾向了沈(沉)静方面,所以决不会显出什么热烈。 ” 21 由此便可得出结论,二人通信之初,是断然没有所谓“爱的萌芽”等问题的。 此外,鲁迅当天收到信件后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