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欲望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渴望“速成”的浮躁心理,浸透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尽管书届高层领导一再呼吁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并形象地创立了万岁加一岁的理论。但是,至今书坛上的那股不切书法创新实际的“旋风”,仍势不见弱。只要我们在几张闻名全国的书法大报上留意,随时就可以目击诸如现象。 当这种现象刺激和损伤到我们的审美心理时,我们不得不无奈地叹息,一代可怕的“惊世才子”,竟然把书坛上搞得鱼龙混杂,潮汐暴涨,大有遮天避日之势。让我们深感胀目的是,他们的作品面貌与正宗书法大相迥异,或曰现代书法,或曰流行书风,或曰书画同源,或曰推陈出新。总之,一反常见的态势,使书坛喧闹异常。所谓的传统书法,被他们挤得大显旁落。这帮所谓的“惊世才子”,多是知用巧劲的聪明之辈,既有隔断传统功夫随心造设的本领,又擅交际,舍花钱,知用人。于是,他们功夫不乏浅陋,却有人捧场,还能隔三差五拿回来一个很耀眼的获奖证书。让那些只知道在书案上下功夫的人,猛抬头,顿感目瞪口呆!心里不服劲,嘴上却无言以对。加上这些年,书坛上也出现了一批有钱就吹的甭嘴和尚,诸如“鬼才、怪才、歪才”。许多人毕生精力难以夺得的桂冠戴到了他们的头上,使他们变得耀眼异常。按说,这对真正搞书法的人,并不可怕,不管他们的桂冠多么耀眼,终将损不了别人一根毫毛,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一大批书法爱好者,都是抱有相当重的功利心挤进书法队伍的,他们见到这一现象后,自然是追不舍步,从者如云。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很可怕,斯风若久住,必大害书界!针对怎样在潮汐涌动和喧闹声中把握书法创新方向,笔者欲述一孔之见。 在前人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是书法创新的基础 大凡历史上成就卓越的书法家,无一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有中国书史之祖之称的钟繇,之所以能对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作出很重要的贡献,跟他在继承传统方面所下的苦功是分不开的。他不恃才而“鬼”,也不恃才而“怪”,更不恃才而“歪”,而是扎扎实实地向前人学习。在熟的基础上生巧,在巧的基础上出“神”。他“少时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浮、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嗜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非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他从前人那里,真正悟出了用笔的“神道”,他说:“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繇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这可以说是钟繇对自己毕生书法艺术的总结。 而这个总结归属到一点,就是四个字:“精思苦学。” 观摩他人的笔法无穷尽,从反复的观摩中思考其用笔。若与人住在一起,在地上反反复复地画,躺在床上,在被子面上画,甚至将被子面都画破了,进了厕所,一天出不来。我们从钟的艺术成就和他的努力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传统功夫的重要。 此外,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间的卫夫人,是中国书法史上书法成就首屈一指的女书法家。唐张怀瑾书断品其书传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她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观摩钟繇,遂历多载。可见卫夫人也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才有了大成就的。 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 古人是这样,近代、现代以及当代有成就的书法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如明代中期的书法家沈周、吴宽、王鏊。沈周的行书、楷书书体出自黄庭坚,在黄体的基础上,形成了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风格浑厚的书风。吴宽的行书、楷书,出自苏轼,用笔朴厚,一看便知,苏“神”潜藏于行间毫端。王鏊的行书、草书,取法唐晋,在唐、晋书风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清劲、峭挺的风格。 还有清初的傅山,弱冠学晋、唐人的楷法,后得赵孟兆页、董其昌墨迹,临仿能够乱真,傅拙是在颜拙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他的拙是以工巧秀媚,方圆规矩中生发出来的,古拙而不失流畅,苍劲有力而婀娜多姿。如他的行书丹凤阁记。笔画圆润而又劲健,寓刚于柔,结体壮实中,又含秀逸,兼有颜、柳、二王之气韵。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朱耷,也是一位风格奇特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学钟、王,颜真卿,也得力于董其昌。此外,石涛的书法,吸取苏轼笔意,特别是他的隶书,六朝造象记笔意甚浓。王铎则是从米芾圆转的篆意来写转折,使字体显得沉着含蓄。清朝末年的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三位大书法家,更是传统功力深厚。何绍基早年学颜真卿“悬腕作藏锋书,日课五百字,大如碗。”(清稗类钞)。后宗碑版,上至周秦两汉古籀篆,下至六朝南北碑,元所不习,尤得力于礼器碑、张迁碑、张黑女志。六十岁方始写篆、隶,他兼工篆、隶、楷、行四体,最精楷书。赵之谦,著名画家、篆刻家、书法家。书法方面,初师颜真卿,后受包世臣等人影响。吴昌硕的书法,篆书最负盛名,他临摹石鼓文,并掺以两周金文及秦代诸石刻,融合篆刻用笔 时下,一些心存浮躁,急功近利者,耐不得在传统碑帖上下功夫,玩了两下花脚绣腿,侥幸地遮了一些人耳目,为给自己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大发感慨,说什么书法无需从楷书入手,可以直接入手行书,书法重在创造一种形式美,勿需在线条、结构上讲究,要避免小家子气等等。一句话,书法可以离开传统去随心臆造。这种理论很可怕,他等于是让农民割断耕耘的过程直接收获,让建筑工不筑房基而造高楼。看看历史上所有大师走过的路,我们不难看出以上理论浅陋到了令人发笑的地步! 线条的质感,字体的神韵,是书法创新的灵魂 约在两年前,我参加过一次一些人组织的冲刺国展作品观摩会,这一次让我大开了“眼界”,它给我的感觉是:字不怪,“专家”不爱。许多作品明显看出书家对他所书写的那种书体,心中根本无谱,从笔画的起、止、运行到字体的结构,明显带有生疏和无奈,线条更没有质感和美感可谈,可“专家”却说,从熟到生,是书法的另一种境界,“生”表明了书家的用笔有思想,整副作品有情感在流动。当时我甚感不解。我不能说“专家”的理论讲的不正确,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这的确是书家的一种境界。问题是“专家”也不能见“生”就认为是一种境界。当时我身边就有几位握笔时间不长的人,作品一下子在“专家”的面前得宠,心里禁不住沾沾自喜。但是,这几位并非是真正聪明之人,加上“专家”最后说了一句:“回家后,再临一下帖!”回家后,他们只好翻出原来的帖下起了苦功,结果,再次把作品拿给“专家”看的时候,“专家”却吃了一惊,连连摇头说:“俗了!”这几位年轻书家也顿感茫然和困惑。他们想:“上次并非真正下功夫,却得专家的宠,现在真正下到了功夫,专家反说俗,这究竟是为什么?” 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按照帖写,确实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随心所欲写下去,写出的作品自己不能看。究其原因,他们无错,错在“专家”的误导上。因“专家”对真生和假生把握不准,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说穿了,这还是一个功夫造化问题。这几个人茫然,是因为他们没有功夫。他们的生,不是在熟的基础上生出的“巧”。不仅笔画变化无度,更无质感。因此,字体的神韵也自然难以出来。所以,“专家”在观摩作品时,不能只观其形而不见其实,这样是要误人子弟的。还有一种现象是企图借形掩实,以所谓的“流行书风”、“现代书法”、“书画同源”等外在的形式来掩盖书法线条的质感和字体的神韵。一句话,企图以花取胜。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凑效。某某书家,功夫不怎么样,结果突然获奖。这是因为这些年,有些评委也确实把形式美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但因书家的功底不实,原来可能还有点功夫,获奖后,尝到了形式美的甜头,就把原来的一点功夫丢弃了,只去追那些形式的东西。结果,越写越不如从前,从前屡屡得奖、参展,几年过后,展也入不了了,奖更获不了了,自己大惑不解。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总想回光反照,总想找回曾经有过的那次机会。所以拚命地玩形式,结果越玩越糟,甚至到后来,业内的人都认为他已经出“道”,而自己还在拚命地玩。结果,玩下去,只能是离获奖的距离越来越远。曾有的那次机会永远不会再来!因为当时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他的作品中,除了形式的东西在那里领着,还有功夫的东西在那里撑着。后来就不一样了,这说明形式的东西是害人的。同时说明,流行书风也是害人的。他们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最初害他们的也是流行书风。好象是当时买到了一张车票,在一个小城,他们作了短暂的逗留,等到车次换了,还想再凭老车票上车,结果,老车票已经过时了。 下边的书家,想猜中流行书风,实际上那是很难的一件事。就像农民猜什么时候会下雨一样,唯有凭功力才能常立不败之地。但是,凭功夫崭露头角又很难,因为这些年来,上边的评委,总是强调形式的东西多一点,传统的东西少一点,有些展览,评委们单一主张形式美,这是不是也得引起评委们的一点思考?我认为,书家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基本功,只有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谈形式美。不然只顾形式美,没有内在功,只能是有美丽的眼睛而无神。流行书风就像烟毒一样,一旦上了瘾,就很难控制住自己。一会儿把字写得肥胖、臃肿无比,一会儿又把字写得瘦若河虾,一会儿又把字体写得特宽特扁,一会儿再把字写得特长。还有的故意把字写得夸张性伸胳膊蹬腿。总之,追风往往追得他们眼花缭乱。但实际上追风也会让他们始终有一种舍本求末的破坏心理相伴。如果说我所看到的那次观摩展有些偏颇的话,随便翻一下近些年来的书法报纸或看一些大赛的作品集,就该是一目了然了。实话说,看完那么大一张报纸或那么厚一本作品集,留下好的印象的作品实在不多。那些自称为名家的人,自喻宗王摹颜,并钻研了张黑女墓志,董其昌、傅山等大家作品的人,写出的作品一点也不带大家味,不知是这些“名家”真实地改变了古帖的面貌,还是大家们的帖把这些“名家”带坏了,反正他们的作品实在不能让人震撼。我怀疑他们全是为了装饰自己,临时弄来古代大家的名字披到自己的身上,其实,他们平时,因忙于跟风,说不定对这些古代大家的作品很少光顾。仔细想想,有这个必要吗?古人的书法,都是在一定美感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有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古人云:“肥伤骨”,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是,一些跟风的书家,偏偏要逆古训而行,把笔画写得又肥又大又长,仿佛笔画不粗大得吓人总不够。在这里,他要的不是骨,更不是神,是墨色带来的刺激。还有的字只注意一味地伸胳膊蹬腿,而实际上早已失度,他并不知道。按说书法有些变化,也未尝不可,而他们的变化,恨不能变得万里无疆。 我在读先贤大作的时候,发现他们也有伸胳膊蹬腿般的变化。如:岳飞、黄庭坚、董其昌、王铎、毛泽东、于佑任、潘天寿等人的书法作品都有伸胳膊蹬腿的地方,但他们确实是为了展示一种气势,因他们伸、蹬有度,所以给人一种非伸非蹬不可的感觉。他们在伸和蹬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把握整体上的度,更能把握线条上的质感和美感。书法忌笔画上的露,书法更讲究整体上的精气神。当今一些所谓的书法创新高手,他们只记着胆大,而忽略了这一切,结果其作品只能是有形体,而无精神。还有一些书家,借口现代书法或书画同源,而在一副作品上,胡乱涂鸦。要么以所谓的现代书法面貌出现,要么将书和画混为一谈,使书法作品的本身,丧失了自己的个性,跌入画河,并随波逐流。笔者认为,书画同源的说法并非准确,书和画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应该有其严格意义上的界线。应该说书画同流。既是同流,就当各有个性相守。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将书法与画混为一谈,书法将自然地失去其本真面目,也难见其真正的灵魂。 适应时代的审美心理,是书法创新的必走之路 西方哲学家把美分为四种。即优美、悲美、壮美和丑美。 不同的时代,人们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心理。歌舞升平的年代,人们的审美心理大多停留在优美的状态上,战争年代和战争过后,人们的审美心理大多停留在悲美和壮美的状态上。探索的年代,一些人的审美心理会停留在丑美(抽象美)的状态上,任何艺术的内蕴,集结的都是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因子,也可以说,一个时代的艺术精华,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精、气、神或典型特征。只有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气、神和那个时代典型的特征,才有可能被那个时代推为至美和精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华夏民族统一而分裂的时期,先是魏属吴三国鼎峙,随后由司马氏暂时统一于西晋,维持了三十九年的小康局面。北方少数民族兴起,问鼎中原,十六国连年战乱,哀鸿遍野,于是又进入一个分裂的时代。直到五世纪初,才由北魏拓跋焘统一,后为东魏、西魏、北周、北齐所更替,称为北朝。西晋被逐东迁,偏安江左,称东晋,五世纪初为宋、齐、梁、陈所更替,世称南朝。于是长期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是时政局的动荡,带来经济的衰退。这种惨烈的社会局面,迫使不同层面的人都在渴望和平与统一,王羲之身为那个社会名门望族中的一员,自然也极度渴望和平与统一。也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正是在这种心理呼唤下产生的。时代的特征,促使他的书法,所具有的明显特点是:气脉相连,酣畅淋漓;和谐统一,雅俗共赏。如:他的兰亭序、姨母帖、初月帖等,都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