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9 0 年代以后,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失业问题十分突出,呈 现出诸多特点:如失业人口增加迅速、失业类型多样化、失业人员构 成复杂等。大规模失业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危害极大。我国失业问 题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从一般意义上看,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 必然产物,这是失业产生的基本原因;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 于特殊时期,劳动年龄人v l 高速增长、体制冲突与错位、产业结构大 调整、经济萧条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 起,导致我国失业人口膨胀,失业问题严重。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必 须多角度着眼,应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从扩大就业需求、疏 通流动渠道和调节劳动力供给三方面人手,采取综合措施,平衡劳 动力供求关系。 关键词:失业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 j il运i飞 t;,i:l l iil-1,。 a b s t r a c t i n l 9 9 0 s ,t h ej o bs i t u a t i o no fo u rc o u n t r yi sb e c o m i n gm o r ea n dn l o r es e v e r e r a n dt h ep o p u l a t i o no u to fw o r ki sb e c o m i n gm o r ea n dm o r el a r g e r ,t h i ss i t u a t i o ni s r e s t r i c t i n go u rs y s t e mr e f o r ma n de c o n o m i cd e c v e l o p m e n ts e r i o u s l y ,a n de v e ne n d a n g e r i n gt h e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t h eg r a n ds i t u a t i o n f o l l o w i n gt h el o g i c a li d e af r o m t h eg e n e r dt ot h es p e c i a la n df r o m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t ot h ee s s e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t h ep r o b l e mo fu n e m p l o y m e n t i ti n c l u d e st h r e em a i np a r t s :f i r s to fa l l ,is t u d i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t h eu n e m p l o y m e n ti nc h i n aa n dt h ec o n s e q u e n th a r mf r o mt h el a r g e s c a l eu n - e m p l o y m e n t s e o a n d l y 。ia n a l y s ec o m p l e t e l yt h er e a s o n st h a tc a u s e dt h ep r o b l e m o fu n e m p l o y m e n to fc h i n a ,f i n d i n gt h a tw eh a v et h eg e n e r a lr e a s o n sa n dt h es p e c i a lr e a s o r t sa sw e l l ,w h e r et h e 【a t t e rf o c u so nt h ep o p u l a t i o ni n c r e a s e m e n t ,s y s t e m s w i t c h ,i n d u s t r i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d j u s t m e n t ,e c o n o m i cf l u c t u a t i o n sa n dt h et r a n s f e r o ft h e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p r e v i o u st w op a r t s ,t h e t h i r dp a r to ft h i sa r t i c l ep r o v i d ea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t ot h ep r o b l e mo fu n e m p l o y m e n to f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w o r k e ro u to fj o b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已近1 3 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2 1 。广大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9 0 年 代以后,随着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失业人口不断增 加。大量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下岗职工和农村流动人v i 汇聚在一起,给社会就 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在世纪之交,能否妥善解决我国失业问题,是关系 新世纪改革进程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的失业状况 ( 一) 我国失业人数估计 据国家统计局( 1 9 9 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1 9 9 9 年末 全国从业人员7 0 5 8 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 2 9 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 1 0 1 4 万人,比上年来增加3 3 6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 1 ,与上年持平。 一般而言,失业率2 4 被判定为充分就业。按上面的数字,我国基本实 现充分就业。但事实并非如此,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能反映我国失业的真实状 况和面临的就业压力。因为国家统计局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统计范围狭窄, 统计范围仅限于城镇而不包括农村,只统计曾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 工作的失业人数,而不统计曾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失业人数,只统计在就业 服务机构登记的人而不统计离开工作单位,没有工作,但以其他方式寻找工作 的人。当前城镇登记失业率既反映不了我国城镇的真实失业程度,也反映不 了全社会的失业程度。 那么,究竟什么是失业? 在我国哪些人属于失业人员? 失业是就业的对称,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 一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是 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失业主体必须满足三个基 本条件:第一,没有工作,这是失业的基本特征。第二,属于劳动力范畴,具有 劳动能力,这是就业的基本条件。第三,曾以各种方式寻找过工作,如到政府 指定的失业登记地点进行登记,或到招聘单位去求职、面试、或托亲友絮勋寻 找工作等等,但未找到工作。据此,我国失业人员( 主要指公开失业) 不仅包括 蛭挤日报,2 0 0 0 年2 月1 9 日n 1 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还应包括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失业人员。 社会各界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看法基本一致。不过仍需明确一点,即 毕业或肆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新生劳动力也是失业人员。有人认为,就业转为 失业可称为失业,新生劳动力未能及时就业,无业可失,不能算作失业者,而应 看作是“待业青年”。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待业”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用 来称呼那些新生劳动者等待国家分配工作的现象的,它是传统体制下计划安 置型就业制度的反映。在今天,“待业”一词应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而退 出历史舞台。最主要的是这种观念没有看到失业的内在规定性。就失业的规 定性而论,凡有劳动能力的适龄者有就业要求而未能获得工作,不论其以前有 无职业,都应归之为失业人员。“待业青年”作为初次失业者,是失业结构中的 青年组,是失业人口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排斥在失业人员之外。 下岗职工在定义上虽然与失业者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就是失业者。1 9 9 8 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经贸委等6 部门,对下岗职工作了明确界 定:下岗职工是指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正式职工( 不含从农村招收 的临时工) ,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合同期未满的职工,由于企业 的生产的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企业 从事其他工作,但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 员。从表面上看,下岗与失业是有区别的,即下岗职工没有同企业解除劳动关 系,存在着上岗的可能性。但是,下岗职工虽然与原企业还存在着劳动关系, 保留着下岗津贴、养老和医疗保险等“职工待遇”,可事实上他们同一般的失业 人员样,处于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状态,并且努力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所以, 下岗职工属于失业人员,是一种“准失业”。 农民工失业人员是指那些未找到工作或失去工作的进城民工。这部分人 是农村人口,仍与土地存在着承包关系,但实际上已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这 些进城民工找不到工作或失去工作,又不想返乡务农,从而成为事实上的失业 者。 以上三部分失业人口综合起来构成城镇实际失业人口,其规模远远大于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据胡鞍钢保守估计,1 9 9 8 年中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 指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失业人员3 部分之和) 在1 5 4 0 万一 1 6 0 0 万人之间,实际失业率在8 左右山。 另外我国还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主要包括企业富余人员和滞留在农村的 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者虽然在形式i 是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但这种结合是非 效率的。在我国,隐性失业是非常严重的。据估计,1 9 9 7 年我国国有企业富 垃信、陆学艺、单天伦:( 2 0 0 0 年:中国社舍形势分析与砸测 社台科学史棘出版牡,第2 6 0 撕。 2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余人员数在2 5 0 0 万3 0 0 0 万人之间,占企业职工总效的1 4 以上,除去近两 年下岗职工人数,估计企业富余人员仍有1 0 0 0 多万。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 总数随着转移速度加快,近年有所下降,但仍多达1 2 亿。 由此可见,城镇实际失业人员再加上城乡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人员,我国 社会综合失业规模是极为庞大的。据著名的劳动经济学专家冯兰瑞测算,“九 五”期末,我国全社会综台失业人数将达1 5 3 亿,社会综合失业率高达2 1 4 。 ( 二) 我国失业状况的基本特点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失业人口增加迅速。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 9 9 1 年为 3 5 2 万人,1 9 9 8 年增加到5 7 1 万人o ;下岗职工规模也不断扩大,1 9 9 4 年下岗 职工有3 0 0 多万,到1 9 9 9 年末总数多达1 1 7 0 万,与1 9 9 4 年相比增加了近3 倍( d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更大,据农业部的抽样调查,1 9 9 9 年外出打工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7 5 加万之多。 从失业类型看,情况复杂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六种类型。第 一种情况是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并存;第二种情况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 失业并存;第三种情况是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并存。这三种情况的六种类型 在现实中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在某些失业者身上多种情况重合。如一些登 计失业人员,体力强,精力足,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或因业务技术不对路,或 因素质偏低等,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而失业,这种失业同时具有显性失 业、非自愿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特点。 从失业人员的构成看,呈现出“四多”现象。一是失业分布区域构成中的 中部地区多。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快吸收劳动力功能 强,失业较少。相对而言,西部改革最为滞后,旧经济体制的格局依然存在失 业危机还投有完全显现。而中部地区改革开放程度中等,旧体制刚刚打破,失 业率较高。二是行业结构中,传统产业部门比新兴产业部门多。例如,上海的 下岗失业职工主要集中在纺织、轻工、机电、化工等传统产业部门。仅上海纺 织业的老企业计1 6 4 家被销号,压缩了3 0 的初级加工能力,纺织职工从5 5 万多精简到3 3 1 万,净减员2 2 万 。三是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 有企业多。据调查,失业者失业前所在单位大多数属于公有制企业,比例占全 部失业者的9 1 4 o 。又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 9 9 9 年1 9 月份新增下 害是鹭黧番籍要羹璧船嚣备器翌i 职:麓要葛觜蔷翠辩别管理世界l 嗍年第4 飙 ( 中国统计年鉴) ( 1 9 9 9 年) 中国统计出版杜1 9 9 9 年版,第1 3 3 厦 l 瓣辩i 辩辕靴瓶器嚣黜黼燃 鬻僦。期u 蜜萋銎呈: 羹盖萼嚣肇丢 黉粪篓盏要舞凿客嚣葬著舂;镞墨奎暴轰器辑鬣;怎著毒絮j 期。 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岗职工为5 3 5 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4 1 4 万人,约占全部新增下岗职 工的7 7 。四是素质构成中低素质多。天津市劳动局1 9 9 6 年的调查显示, 失业人员中3 5 岁以上的占6 4 1 9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 6 5 2 ,非技术 工人占6 5 2 。 从对失业状况特点的分析中,可看到我国失业情况是复杂的,就业形势是 严峻的。 失业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 消极方面。失业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高效 运行。但大规模失业给社会经济发展及劳动者个人带来的影响是消极的,具 有很大的危害性。这主要表现在:失业使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受损,贫困化加 剧,据统计,1 9 9 6 年城镇1 1 7 6 万贫困人口中,失业下岗人员约占8 4 o ;不仅 如此,失业还削弱社会稳定的基础,恶化经济发展环境,据上海、天津、南京三 市公安部门统计,1 9 9 3 年7 月至1 9 9 4 年6 月一年间,这些地区发生的抢劫、强 奸、流氓斗殴等各类案件中,平均有5 6 4 以上系城镇失业青年和闲散在家 的企业下岗职工所为o ;另外,失业还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引起经济 损失,而且直接影响到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我国失业问题是个综合问题,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的 叠加效应使失业问题的潜在发展之势不可阻挡。要控制这种趋势的发展,减 缓失业的冲力必须先找到失业原因。 ( 一) 失业原因:市场经济角度的解释 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任何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和 地区,都摆脱不了失业这一阴影。失业并非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有现象, 而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 1 竞争规律的优胜劣汰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由于生产条 件不同,企业在竞争中有优势和劣势之分。优势企业通常由于技术先进、规模 合理、经营管理科学、劳动生产率高等原因,拥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而且有望 随着实力的增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成为竞争中的优胜者;相反,劣势企业则 害釜要芸差蠡英蚕籀;i l 器? 鑫翟g 景兰意罱萋誊 l ;署,k 社会科学立献出版牡r 第2 6 0 页口 窖嚷妻亲盈器釜柏忧息,兰州大学出版社第l 酆页。 4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往往因技术陈旧落后、规模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而导致市场份额 萎缩,最终被淘汰出局。市场竞争的这种优胜劣汰机制客观上有利于技术进 步和提高管理水平,但同时,还会产生相当数量的竞争失利者。在竞争中被淘 汰的企业,其职工自然会失去原有的工作而加入下岗失业者队伍。 由竞争劣汰性引起的失业具有广泛性和经常性。它不仅发生在生产经营 者竞争中,也发生在劳动者就业竞争中。不同的是,生产经营者之间竞争引 起的失业是间接的,而劳动者之问的竞争导致的失业往往是直接的。总之,只 要有竞争存在,就会引起失业。 在我国,成熟的市场经济虽尚未形成,但多种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已导 致市场主体的确立和市场竞争的出现。并且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济活动 也离不开市场,不得不加入到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具有 的各种矛盾,不能适应残酷的竞争,不少企业招架不住,陷入经营困境,以致停 工、停产,甚至倒闭、破产,从而引起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出现。 2 杜会总产品供给与需求结构的差异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是决定经济运行稳定、均衡与否的最重要 因素。供给与需求相比,其差异性既有数量上的差别,也有结构上的差异。在 较为健全的总量调控条件下,社会产品供给与需求结构的相互协调问题便成 为宏观经济运行健康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供给结构 和需求结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并且需求结构同供给 结构相比,其变动通常较为主动。当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后,供给结构只有及时 调整去适应这种变化,才能保证宏观经济链康运行。而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 构总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必定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结 构性差异。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供给与需求间的结构性差异具体表现为社会 总产品供给总量中的某些部分相对于需求而言是过剩的,另一些部分则可能 短缺。因此,缩小供求结构差异就有必要及时压缩过剩产品的生产,扩大短缺 产品的生产。这样,原来生产过剩产品的部门和企业的职工就会减少工作量, 甚至失去工作。如果他们不能很快进入其他部门和企业就会失业。这种失业 根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供给与需求结构的不一致,因而是一种与 市场经济共始终的失业。 3 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选择性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的供给方与需求方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双方都以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自主地作出供给与需求决策。对劳动力的供 给方即劳动者而言,影响他们决策的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劳动条件方面的 因素,包括工作的困难程度与劳累程度、劳动场所的环境与安全保障条件、工 s 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园及对策研究 作在人们观念中的地位、工作本身所能满足人的成就感程度等;二是劳动报酬 方面的因素,包括基本工资水平、晋级办法、退休待遇以及各种附加利益。对 劳动力的需求方即公司企业而言,影响他们决策的主要因素也有两方面:一是 劳动者本身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态度是否能满足劳动岗位的需要;二是劳动者 所要求的报酬与待遇是否合理、适当。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市场上按 照各自的要求,进行寻找比较,而后作出选择。双方寻找比较和作出选择是需 要时间的。这段时间的长短,既取决于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和获取所需的时 间,也取决于供求双方比较、选择及达成协议所需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一 般来说,劳动者并未就业,实际上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由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选 择性引起的失业是暂时的,也是经常的。 可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机 制来调节,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 二) 我国失业问题:特殊背景的分析 上面从一般意义上对失业产生原因的论述表明: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中 的必然产物。这里主要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背景出发去分析我国 失业问题的特殊原因。 1 过快的人口增长导致劳动力供给长期居高不下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近1 3 亿,而且仍以每年 1 0 0 0 多万的速度增长。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人口观和人口 政策。 人口观一般是指对人口总体数量变动的看法和对人口增减所持的基本态 度。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众民主义人口观和节制主义人口观。通 常人们所持的人口观不同,生育意愿就不同。 建国初期,我国占统治地位的人口观是众民主义人口观。这种人1 :3 观产 生于春秋战国,其统治地位确立于明朝,它是同封建时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相联系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子孙满 堂”等等,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对人类生育行为的要求。长期的封建统治使这 种“多子多福”的人口观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观念一经产生,就会具有相 对独立性。建国后某些地区生产方式依然落后,追求人多、追求男劳动力的客 观性也还存在。所以新中国的建立并投有改变人们的人口观,人们的生育意 愿依然很高。而当时人口政策的主调也是鼓励生育的。这样以来,在社会安 定、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我国人口增长很快由高出生、高死亡、 低增长的阶段进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生 育高峰。1 9 4 9 一1 9 5 7 年生育高峰期内年均净增加1 3 0 0 多万人,年均人口增 6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率高达2 2 4 山。 面对建国初期人口高速增长的状况,一些有识之士产生忧虑,以马寅初为 代表率先发表文章,力主控制人口增长,但遭到批判。节制主义人口观一度无 人问津。而政府推行的人口政策依然是鼓励生育的。结果,我国人口迅速膨 胀,出现又一次生育高峰。这次生育高峰持续时间较长,从1 9 6 2 年一直持续 到1 9 7 1 年。1 0 年间,年平均人口出生率在3 0 0 以上,其中1 9 6 3 年高达4 3 3 7 。这一时期年平均净增人口1 9 3 7 万,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2 6 1 o 。 受众民主义人口观和错误的人口政策的影响,我国人口总数从1 9 4 9 年的 5 4 亿猛增到1 9 7 2 年的8 7 亿。此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基数 过大,尽管自然增长速度逐渐降低,人口增长绝对数仍很大,每年都在千万之 上。 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年龄人口的膨胀,给现在和今后带来巨大 的失业源。据统计,1 9 6 2 1 9 7 5 年出生人口达3 5 5 亿。以1 5 年为人口一劳 动力的成长周期,这部分人口到1 9 7 8 一1 9 9 1 年间陆续进入劳动年龄。8 0 年 代后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1 9 5 3 年、 1 9 6 4 年第一、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劳动年龄人1 2 1 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 5 0 0 , 6 ;到1 9 9 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这一比重上升为6 0 左右o 。据报 载,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1 2 1 的比重已上升为6 3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 估箅,人口峰值到2 l 世纪3 0 年代中期将达到1 5 6 亿,比现在多2 亿多人o 。 劳动年龄人口在2 0 1 5 年左右达到峰值9 3 9 亿,其后将逐渐减少到2 0 4 0 年的 8 6 4 2 亿 。这意味着近2 0 年的时间里,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约1 0 0 0 万。 2 体制冲突错位,下岗失业规模扩大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就业体 制改革引起的冲突错位是导致大规模下岗失业的深层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计划安置型就业制度,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在劳动就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其基本特点是:国家对城镇劳动者的 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用行政办法把劳动者统一分配到企业,以固定工的形式 使他们和企业保持终身固定的劳动关系,企业承担各种社会保障职责。这种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就业制度,对于保证劳动者就业、安定社会生活和促 进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就业制度却没有随 。吕红平:( 中目人口忧思录中国 口出版社,第3 4 剪。 雷壁妻誊菇磊英业舳中国) 经济日摄出版杜第l o l 页。 善| | | i ;毳燃穗雾熬器勰赭蜜躲;! 灞毒韶数学默杆社版,1 9 9 3 年第龇 苏树厚:宏观调节的着力点:控镧劳动力过度供给) ,城算范学院学报) ( 杆社版) 年第3 朋。 7 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着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相应的改革,以致统得过死、包得过多、能进 不能出、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下面从政府、企业、劳动 者三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从政府来看,政府为了实现普遍就业的目标,最直接、最迅速的办法莫过 于计划安置,也就是借助于行政手段按国家计划往企业硬性分配,强制要求企 业实行“低工资、高就业”,通过牺牲效率来吸纳劳动人i z l 。从根本上说,计划 经济体制下,国家是将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重担交给了企业,把就业矛盾从社 会转嫁给了企业,并投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从企业来看,在传统就业制度下,企业没有用人自主权,不能根据经营状 况增减人员,只有按计划接收的义务。同时,职工人数是考察企业规模、测定 级别的主要指标之一,且企业职工人数增长不受经济效益约束,国家按人头确 定工资总额。从而形成了许多企业的劳动饥渴症,企业像争生产资料指标一 样争劳动指标。这样,企业既不能减员,又不想减员,结果企业富余人员日益 增多,生产效率下降。另外,企业作为社会保障事业的主体或事实上的承担 者,包揽了职工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一切责任,随着职工数量的增加,企业办 社会的负担日益加重。 从劳动者来说,在传统就业制度下,劳动者没有择业权,只能服从统一分 配。国有企业没有解聘职工的实际权利,劳动者进人国有企业就等于进入了 “保险箱”,端起了“铁饭碗”,而且企业化的保障制度使国有企业的职工,不仅 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和劳保福利待遇,还可以分配到住房,享受国家、地方政府 及所在单位给予的各种优惠和照顾,如取暖、伙食、理发、子女人托入学等等。 这种一包到底的企业化保障制度不仅限制劳动力流动,还吸引众多劳动者千 方百计进入福利高、保障完善的国有企业,而且使职工一劳永逸,养成吃“大锅 饭”的习惯,严重扼制企业的活力。也挫伤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起来说,在传统就业制度下,统包统配、只进不出,结果使企业的冗员 “囤积”现象越来越严重。在8 0 年代后,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初步突破了“统包 统配”。这些改革主要包括: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推行劳动合同制和企业 优化劳动组合。虽然这几步改革冲击了“统包统配”,但并未动摇对原有固定 工“包就业”的根基,也不足以革豫传统就业制度的主要弊端,企业的冗员并未 减少,企业负担依然很重。 传统就业制度的统包统配、固定用工和社会保障企业化,都与市场经济所 要求的竞争、流动不相适应。于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 程中,我国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就业制度就出现体制性错位和矛盾。 在市场化改革中,国有企业逐渐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政 r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府的附属部门转变为市场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时,在追求利润 最大化原则和严格的成本约束机制作用下,企业不可能继续容许计划体制下 形成的大量冗员存在。而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成了国有企业释放冗员的突 破口,大量“囤积”的富余人员陆续转化为公开的下岗失业人员。 伴随着就业制度的变革,企业封闭式保障制度也逐渐向社会化保障制度 过渡。但两种保障制度之间缺乏正常的衔接,对在国有企业工作多年、一直享 受企业化保障的职工的社会化保障问题考虑不足。现有的社会保障资金中并 不包含这些职工多年工作应得的保障金,他们的这部分保障金还留存于原企 业之中。职工一旦离开原企业,就失去了这部分应得的保障金,同时又得不到 现有社会化保障机制提供的保障。因此,在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条 件下,国有企业职工面对事实上的失业,拒绝进人市场化就业体系,拒绝同原 来的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到其他企业就业。这样一来,随着国有企业“减员增效 下岗分流”改革措施的实施,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势必增加。 3 经济萧条。劳动力需求减少 在经济波动周期里,当经济运行处于扩张和繁荣阶段时,社会需求旺盛, 企业普遍开足马力生产,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就会大量增加,企业 内部富余人员也会相应减少。而当经济运行处于收缩和萧条阶段时,社会需 求萎缩,企业普遍压缩生产,甚至停工倒闭,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势必相应减 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就随之下降,这时,不仅相当一部分社会新增劳动力难以 及时找到工作,而且原有就业人1 2 1 中也会有一部分人失去工作。 我国自8 0 年代以来,宏观经济运行大体经历了三次较明显的周期波动。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第三次波动周期的下半周期,这次波动周期的高涨阶段 是1 9 9 5 年,之后进入衰退阶段。现在正处于波动的第四个阶段萧条阶 段。在这一阶段,总需求严重不足,尤其是国内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 1 ) 投 资需求不足。我国投资机制比较僵化,不利于投资增加;私人投资受国家产业 政策约束,投资领域狭窄,融资方式单一;同时,由于眼下经济萧条,市场疲软, 短期收益不大乐观,投资风险较大,所以投资主体投资意愿降低。( 2 ) 消费需 求不足,随着就业、医疗、住房、保障等制度改革的推进,人们预期支出增大,但 对收入的预期却不乐观,从而降低了消费倾向,减少了即期消费,导致消费需 求不足。此外,出口需求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到去年年末基本呈下降走 势。可见,在经济波动的衰退、萧条阶段,内需不足再加上日趋下降的出1 :2 需 求,必然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企业压缩生产或停产,势必裁员减人。同时需 求不足还导致公有制企业内部的隐性失业人员增多。可见,经济萧条带来的 叠加效应,使我国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9 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4 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产生结构性失业 过去僵化的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经济体 制改革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制度条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核心内容突出表 现在两方面,即各产业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部 门的衰落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堀起。 各产业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会产生劳动溢出的效应,导致失业。尽管从 长远看,产业部门内部技术水平的提高可有力地促进本部门生产向纵深发展, 最终有利于扩大就业容量。但从短期来看,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客观上却对 劳动力具有明显的排斥性。在局部范围内,这种排斥直观地表现为机器对劳 动力的替代,从而使部分劳动力溢出。如宝钢集团,为了提高效率和效益,增 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改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结果是在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职工却日益减少:1 9 8 5 年钢产量3 1 2 万吨,职工3 3 万人:1 9 9 3 年钢产量为 7 2 0 万吨,职工却减为2 3 万人;1 9 9 7 年钢产量近9 0 0 万吨,职工却只剩下约 1 万人。 传统产业的衰落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势必导致产业结构性摩擦,产生结构 性失业。我国传统产业结构中,生产相对集中于纺织、煤炭、机械、冶金、军工、 化工、轻工等行业,从业人员也相对集中于这些部门。如今,由于产品供求格 局的变动,或资源萎缩的影响,这些传统产业程度不同地出现生产能力过剩或 利用不充分,许多部门处于亏损、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这样,调整就意味着一 部分传统产业部门要破产、转产或压缩生产能力、缩小生产规模,从而要求这 些部门中的职工转换就业岗位。由于素质和技能等方面的原因,这些职工一 时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就不得不下岗失业。据有关资料显示,1 9 9 6 1 9 9 8 年年底,全国纺织行业共淘汰5 1 2 万棉纺锭。下岗职工超过6 0 万o 。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还包括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制止低水平的重复 建设。我国经济生活中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中部和东部工业结构的相似达 9 3 5 ,而西部和中部的工业结构相似率竞高达9 7 9 o 。重复建设的后果 是:生产能力闲置、资源浪费;企业分布过于分散,规模小,竞争力弱。在市场 竞争中,一方面引起竞争过度,损害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使国内企业无力冲击 国际市场。这些都不利于扩大就业。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领域中重复建 设、重复生产、效率低下的痼疾,国家加大了对重复建设的整顿力度。在整顿 过程中,那些规模小、资源浪费严重、污染严重的企业首当其冲。去年,批小 煤矿和小炼钢厂、小水泥厂、小炼油厂、小火电厂、小玻璃厂等“五小”企业被取 害蓁差昱: 盏蒌橐荦普丐舌暴查兰盏矗鸶器晕磬薯蓄元置盏;登景盖罕瓷? 8 年第4 期。 毛泽盛、季傻:调整产业结拘:解决失业问艇的根奉途径 ( 安庆摔范学院学报) ( 祉科版) 1 9 孵年第2 期。 1 0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缔或关闭,其职工的就业必然受到影响。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 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我国农村人口不仅绝对数占全球人口的1 6 ,而 且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也高达3 4 。可见,我国在二元社会结构转型过程 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是艰巨的。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是坎坷不平的。建国后,农村劳动力转 移一度停滞,不仅如此,农村还成为缓解城市就业危机的“蓄水池”。改革开放 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镇的转移重新启动。8 0 年代后,越来 越多的农民卷进流动大潮中,从乡村到城镇,从农业到非农产业,从不发达地 区到发达地区,流速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何以如此呢? 首先,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尖锐。据统计,农村现有劳动力4 4 亿人,占全 社会劳动力总数的7 3 ,每年还以1 3 0 0 万人的速度增加;现有耕地面积9 5 6 3 万公顷,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0 2 1 公顷地,平均每户不到半公顷。由此可 见,与耕地资源相比,农村劳动力是过剩的。 其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可能性。农 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大大提 高。1 9 7 9 1 9 9 3 年的1 5 年间,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4 7 ,劳均宦造国民收 入( 可比价) 年递增率比1 9 5 2 1 9 7 8 年间的0 2 4 增加了1 6 倍。单位农产品 用工量及单位耕地用工量太为减少,1 9 7 8 - - 1 9 8 8 年闻,单位耕地用工减少了 3 5 ,单位农产品用工只及原来的5 3 ,节约了1 3 以上的劳动量o ,为农村 劳动力从种植业转向多种经营,进入非农产业在时间上提供了可能性。此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在承担法定责 任和义务的前提下,可以亲自耕种土地,也可以委托他人耕种。这说明农民在 拥有士地使用权的同时,也拥有了自由支配劳动的权利,从而有了离土离乡、 进入非农产业的自由。 再次,工农差距和城乡差别的存在,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的根本动因。目前,我国农业仍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狭小形不成规模效 益,农业开发深度和广度不够,农业比较利益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如 1 9 8 0 1 9 8 4 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为1 5 1 ;1 9 8 5 - - 1 9 8 8 年为5 ;1 9 8 9 1 9 9 3 年仅为2 ,远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近l o 的水平o 。与此同 时,由于物价的逐步放开,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却一涨再涨。以化肥为例, 7 0 - - 8 0 年代化肥与粮食比价、化肥与棉花比价、化肥与油料比价分别为0 8 : o 周德田 露襄熬 中国 民大学出版杜第2 1 2 页。 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1 、1 :1 、0 1 5 :1 ,而9 0 年代则上升为1 2 :1 、1 5 :1 、0 2 :1 ( 1 ) 。这些都伤害了农 民的务农积极性,迫使他们弃农向非农产业流动。而优越的城镇生活和工作 环境,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产生了强大的吸此力。 第四,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打破了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藩篱。城镇居民 粮油制度的改革,取消了粮票、油票,城镇的粮油由供应品变成了商品,从而进 城农民的吃饭问题有了着落。同时城镇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企业逐步拥有 了用工自主权。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非国有经济实体如三资企业、私营企 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一开始就拥有用工自主权,可以根据需要,依法雇用劳动 力。后来国有企业也开始招收合同工和临时工。这些变化给农村劳动力进城 务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长期实行的重工业化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转 移长期受阻,从而积蓄了巨大的流动势能。因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增长所 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同时城乡分割的户籍 制度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设置了坚固的制度壁垒,工农就业结构变动大大滞 后于工农业产值结构的变动。据统计,农业占国民收人的比重从1 9 5 2 年的 5 7 7 下降为1 9 7 8 年的3 2 8 ,而同期农业劳动力比重仅从8 3 3 下降到 7 0 5 o 。可见,长期重工业化战略和体制上的隔离壁垒,为农村劳动力的流 动储存了很大的势能。当市场趋向的经济改革从体制上和产业机会上为农村 劳动力流动提供了可能性时,这种转移具有极大的初始动力。事实上也正是 如此,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越来越大。1 9 9 3 年全 国农村出县就业的劳动力约5 7 0 0 万人,到1 9 9 8 年外出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已达7 5 0 0 多万,其中有7 0 以上为跨省流动o 。 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长期存在的企业内部隐失业显性 化,不仅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而且还会通过下岗分流方式向社会释 放冗员。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对技术型、知识型等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 减少了对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差的劳动力需求,这些都不和于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这反映了相对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求,城镇化是滞后的。 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另方面城镇和农村工业又不具备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充分吸纳的条件。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所在。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近9 亿人,其中4 4 亿劳动年龄人口,这表明我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庞大。此外,与城镇相比,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每年新增人口近千万,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在增量也 雾帮赣麓数潞瑟麓黼徽融赭豁勰要舒大学出舨杜第2 6 3 要o o 茸索计委宏观殛济讲兜院谭题组:。十五时期的就韭形势分析爰对蘸) ,宏观经济研究m 9 9 9 年笫6 期。 1 2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很大的。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亚洲问题专 家江濡山先生认为:中国农村滞留的大规模剩余劳动力,对社会暂不构成威 胁,但从2 0 0 5 年前后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活化”为公开的失业大军。从 这个角度看,我国失业问题真正的潜在危机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 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失业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说,解决失业问题 的根本出路是就业。但就业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密 切关系的。因此,扩大就业不能片面强调劳动力安置,为就业而就业,而应以 协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为前提,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当前 劳动力供给不会有明显缩减的情况下,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应从系统角度,着眼 于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具体来说,就是应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从扩 大就业需求、疏通流动渠道和调节劳动力供给三方面人手,采取综合措施,平 衡劳动力供求关系。这是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依此思路,提出以 下提议。 ( 一) 重视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需求 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关键是以大力发展经济为手段,通过增加新的就业 增长点的方式,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城乡劳动力的需求。 1 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持续增长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长久动力。虽然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不 能同步增长,但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还具有正相关关系。g d 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社会就业总量就会相应扩 大。从社会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这种依赖关系看,扩大就业的关键是保持一定 的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的增长上。由于世界经济形势 尚未根本好转,扩大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难以起到明显拉动作用。因此,保持 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必须积极扩大内需,即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扩 大投资需求方面,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和重点领 域的投资。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为此应放宽投资领域,引导社会投资投 向国家鼓励的建设项目;利用资金市场,开辟非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对企业自 主决策并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政府采用参股、贴息等方式,分散社会投资的 风险。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应做到:稳定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注意挖 掘市场潜力,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市场潜力;拓宽消费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创造 1 3 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良好的消费环境;注意引导消费,采取消费信贷、抵押贷款、分期付款等多种方 式刺激居民对住房、农用机械、汽车、家电等高档耐用商品的消费,促进使消费 结构升级换代。 2 调整就业结构扩大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 就业弹性不同,每一个经济增长百分点的就业容量也不同。就业弹性越 大,就业容量就越多。因而,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容量的重点是调整就业结构, 提高就业弹性系数,扩大就业需求。 从优化产业的就业结构看,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多数行业 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同等数额的投资可以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资 料统计,将1 0 0 万元投资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可分别安置4 0 0 、 7 0 0 和1 0 0 0 多人就业。并且,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如餐饮业、批发和零售 业、交通运输业等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要求不太高,比较符合当 前我国失业人员劳动素质较低的现状。而且第三产业在我国发展空间广阔。 1 9 9 7 年第三产业占g d p 的比重仅为1 3 ,低于发达国家5 0 左右的水平:从 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为”,而印度1 9 9 7 年约为5 5 o 。可见,第三产业的发 展可以作为吸纳劳动力,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尽管如此,第三产业也不能无 视目前的消费水平和社会对第三产业的实际需求盲目发展,而应与我国第一、 第二产业相协调。在这一前提下,应优先发展当前社会急需的金融、保险、通 迅、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同时应特别注意发展投资少、见效快、 就业潜力大的第三产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信息咨询、旅游等。 从所有制结构看,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近几年来,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长迅速。1 9 9 6 年,全国私营及个体企业雇佣 人数达6 2 0 0 万人,年增长率为1 1 ;城市私营部门雇佣员工达6 2 0 万人,年增 长率为2 8 ;城市个体企业人数达到1 7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教育企业师资合作合同
- 2024年教师工作录用协议
- 信息必刷卷02-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信息必刷卷(河北专用)(原卷版)
- 2024年建筑信息模型(BIM)合作合同
-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教育教学计划(3篇)
- 2024年度建筑材料供应与质量保证合同
- 2024年新式企业信息化管理合作协议
- 2024年度商务咨询与策划承包合同
- 2024天津生物医药研发贷款合同
- 2024年打印纸国际采购合同
- 两癌知识科普课件
- 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建议书
- 东营港加油、LNG加气站工程环评报告表
- 2024年日历(打印版每月一张)
-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管理规范 第2部分:回收服务网点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新剑桥少儿英语第六册全册配套文本
- 科学预测方案
- 职业生涯规划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 T-WAPIA 052.2-2023 无线局域网设备技术规范 第2部分:终端
- 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排水管道的施工
- 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与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