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门独立的课程在全国四个实 验省( 区) 普通高中首先进行实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创造性 地开展学习和研究,综合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生活实际,去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使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增长知识,锻炼和提高能力。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便是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开展过程,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这门课程。全文 共有六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 法。 第二部分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和主要特征,着重总结了几种 活动模式供大家参考,同时对活动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首先论述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 理论基础、指导思想,之后着重概括了课程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流程,最后提出了 几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活动方式,并强调这些活动方式应是 具有灵活性和发展性的。 第四部分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在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 践活动课中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指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要结合自己 周围的实际,找到自己应努力的目标和奋进的方向。 第五部分指出了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会出现的一些 问题和现象,并分析了原因,论述了防止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第六部分则是给出了几个具体案例,以此来形象地说明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 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研究 i i a b s t r a c t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o f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p r a c t i c ea c t i o n ,w h i c hi sr e g a r d e d a si n d e p e n d e n c e ,h a sb e e nc a r r i e do u ti nn e wr o u n dr e f o r m i n g o f c u r r i c u l u m i tc a nh e l pt h es t u d e n t st oa c t u a l i z es t u d ya n dr e s e a r c h c r e a t i v e l y , a n di n t e g r a t et h ek n o w l e d g ea n ds k i l l st oa n a l y z ea n dr e s o l v e t h ec o n c r e t ep r o b l e m si na c t u a ll i f e ,s ot h a tt h e yc a n i n c r e a s et h e k n o w l e d g ea n da b i l i t y 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i st h e s i si sh o w t oc a r r yo u tt h e c u 玎i c u l u ma n dh o wt od oi tw i t h 玎n ep 印e rc o n s i s t so fs i xp a r t sa s f o l l o w i n g : p a r to n e :as t a t e m e n to f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p u r p o s ea n d w a y so ft h i n k i n ga n dr e s e a r c h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os t a t et h eg o a l ,c o n t e n ta n dm a i nf e a t u r eo f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 ,a n de m p h a s i s s e v e r a la c t i o nm o d e l sa n dd e b a t et h e a s s e s s m e n to ft h ec u r r i c u l u m t h et h i r dp a r te l a b o r a t e st h eb a s eo ft h et h e o r ya n d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i n k i n gf i r s t t h e ni t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d e s i g na n dt h ec o u r s eo f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 a f t e rt h a t ,t h et h e s i so f f e r sk i n d so fc o n c r e t em o d e l sa n d s t a t e st h a tt h em o d e l sa r ef l e x i b l ea n di n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t e a c h e r s a b i l i t ya n de s s e n t i a lo nu s i n g i t , a r g u e st h a t t h et e a c h e r ss h o u l df i n do u tt h ed e s t i n a t i o na n dg o a l t h r o u g ht h ec o u r s eo ft h e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 i n g t h ef i f t h p a r tf i g u r e so u t t h e 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a n d u n i l a t e r a l p h e n o m e n o no ft h e c o u r s eb a s e do ni t , a n da n a l y s e st h er e a s o n s , 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w a y sa n ds t r a t e g yt oa v o i dt h ep r o b l e m s t h es i x t hp a r tg i v e ss e v e r a lc o n c r e t ee x a m p l e st o i l l u s t r a t et h e r e s e a r c ha n de x p l o r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c u r r i c u l u m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p r a c t i c ea c t i o n ,r e s e a r c he x p l o r a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一、 签名:f 亟堕鱼:r 期:苎墨么垒丛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躲i :型蔓! 导师签名 日期 e 。l 。,。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台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第一部分绪论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背景及内容 近年来,世界各国为培养适应社会急剧变化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纷纷推出高 中课程改革方案,并对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这些调 整和改革,不仅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等方面,还涉 及到课程思想、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行为习惯、教学方式、甚至人才培养模式 等深层改革领域“。 为适应这种潮流,我国也进行了相应的工作。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 深入,教育部已于2 0 0 4 年秋季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个实验区进行普通 高中课程实验。这是我国中等教育应对新世纪挑战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我国从 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重 新调整,也是对新世纪基础教育基本理念的全新构建。基于这个理念,人才培养 成为了本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本次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和实 施,既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在实践中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更好地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素质和 能力,又能使学生对各门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形成相互联系的 体系,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仍是分科的、结构化的,比较偏重知识性, 这并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所探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不同 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分科课程,又不同于结构化、知识化的综合课程,也不同于实 践课程,它应当具有多元性、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合作性、生成 性、可操作性和主体性等特点,是以“问题”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它可以发 挥出整体效应,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能真丁f 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理论到实际、接 受到创造、学习到生活的沟通“。 这次新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定为普通高中八大领域之一的必修课,不 从属于其他学科课程。它基于学生的基本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 生活,是一门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规定:“在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 践三个领域。研究性学习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三年共计1 5 学分。此外,学生 每学年必须参加1 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 学分,三年中参加不少于1 0 个工作目 的社区服务,获得2 学分。”由此可知,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必修课的总学分为 2 3 学分,占所有必修课学分的2 0 ,是必修课中学分最高的。如果再加上选修课 程的2 8 个学分,它们将占到全部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是本次新课改的特 色之一,也是亮点之一。 ( 二) 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活动的影响及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 领域,课程的信息化和综合化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 课程的开展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应用,而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手段和优势, 即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交流的互动性、表现的多样性、时空的非限制 性等等,极大地拓展了各门课程开展的视野和领域,提升了教学活动开展的层次 和水平。 ( 三) 信息技术在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意义和作用 现代学科教育提倡打破禁锢学生思维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将学校、课堂办成 一个多样综合的教育空间,以传统的小课堂为基础,形成课堂内外结合、校内外 结合、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相结合的开放的大课堂。这实际上就是设置综合实践 活动课的初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广阔的内涵,按照相关的规定,可以分为三个领域, 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这三个领域当中,可 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手段,进行适宜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在信息技术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上,本人初步认为它们应该是相 辅相成、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个领域当中,信息技术 以其特有的手段和方式在每个领域当中都可以发挥作用,只不过有的作用显得比 较关键,有的作用则只是辅助的。比如,在研究性学习当中,信息技术可为其提 供强有力的帮助,好似为学生插上了学习的翅膀;而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当中, 信息技术( 网络) 能够为这两项学习提供学习资料、支持材料等技术支撑。综合 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如同其它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一样,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应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体现“以人为本” 的发展思想。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对学生信息素 苯十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养的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增强,都是很有益处的。因此,在丌展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教学当中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有着很积极 的意义,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 四) 研究课题的提出 作为一门较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目前不仅缺乏具体、明确的教育教 学理论指导与相关的支持环境和联系环节,而且更缺少有代表性的教学实践的总 结和积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更是如此。所以,如何 开展和实施,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手段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 学,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正是源于对以上教学实践的思 考,本文试图从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整合理念出 发,找出这两方面的交汇点,并从更多方面和更多层次上分析信息技术与综合实 践活动课整合的有效性,弄清这种整合对学校硬、软件建设和潜在条件的基本要 求,包括实施的物质基础、教师的素质、学生的能力水平等,最终通过研究来有 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使他们会学、乐学。从上述角 度来讲,这个课题的提出具有较深层次的现实基础,也具备一定的研究的可行性 和具体实践运用的可操作性。 二、论文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立论和研究,目的是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一些 审视和构思,并对此展开调查和探索,初步探讨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 地位和它应发挥的作用,研究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相整合的理论基础、实 施方式和所需的环境和条件等。同时,研究更进一步的目的是对今后此类的教学 活动提供初步的经验,为更深入的理论构建和教学研究提供实例和素材,为更有 效的开展相关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希望本课题能对广大基层学校高中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有所借鉴。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1 、通过文献检索、调查分析,吸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科学实用的研究 方法,初步完成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框架。 2 、进一步研究相关基础理论,同时收集资料、总结原始材料和实践经验, 力争得到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和详实可靠的资料,使本论文有曙实的理论和实践基 础。 撼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台实践活动谍的实施探究 3 、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做进一步系统的分析、整理和 归纳,形成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内容。 4 、将研究论文进行理论检验和实践检验,并结合实际,形成几个典型的研 究案例。 ( 二) 研究方法 l 、行动研究法:本研究论文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由笔者本人积极参加, 争取其他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在实际教学中边研究,边归纳和提炼,逐步完善。 强调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动态结合与反馈,以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2 、理论研究法:借助已有的理论基础,对理论材料及实践材料做进一步整 理,构建出新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并对现有的理论观点做出评价、整合和转换, 形成较系统的研究理论。 3 、调查研究法:在研究中,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 测量等方法,对研究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 4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研大量现有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批 判性的借鉴其中合理的内容,并融入到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当中。 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及活动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 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综合实践活 动课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 一)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研究专题,主动获 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通过实践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 创新意识,学习科研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可 以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色,研究的主题内容丰富,包含性强,既有课程专题,又有人文气息, 各种内容都可以不断的渗透到研究性学习活动当中。 ( 二)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耿直接经 基于竹息拉术的- 苘中综合实践活动训的实施探究 验,发展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课程要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关心社会 和科技进步、关心自然与生存环境、形成独立思考习惯和热爱劳动的观念为出发 点和归宿。 ( 三)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活动是公益性活动,强调服务,主要包括社区文化活动( 包括法制 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文艺活动等) 、社区环境建设、见习社区干 部、社区志愿活动等。 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是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大组成部 分,当然这并非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而是为了更加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指导纲要而特别指定的领域。它们三者之间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能割裂开 来。在教学实践中应倡导将小组学习作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提倡探 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将这种方式融合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 另外,学生同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以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相结合,共同构建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及特点 ( 一) 目标 众所周知,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总目标都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到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而教育总目标的实现, 依赖于具体化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 力、探究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 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它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学 生参与实践,发展综合运用知t 的能力:坚持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强调面向学生生活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 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涮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实现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突 出了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 (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表现特点 l 、参加实践活动的自愿性和活动过程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 在实践活动内容的具体选择与设计 二,可以根据学生、学校与社区的具体条件, 綦十信息技术的- 锸中综含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灵活地选择活动项目。因为只有符合学生本人意愿和内在需要的活动,y j 能够产 生巨大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活动时才有更强烈地自愿性、迫切性和持久性。此 外,学生还将参与活动的设计、准备、安排和组织,整个活动都以学生自我活动 为中心,学生在自学、自治、自理中克服各种挫折,经受各种考验,培养独立性、 自觉性、创造性及各种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独立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尊重、照顾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 主题, 2 、实践活动内容的实践性和知识技能的应用性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它要求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结合生活实 际,投身到社会、投身到自然的实践中去,灵活地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设计与操作”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 来,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实践活动为核心,有比较具体的动手实践内容,有完成 动手实践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应用的真切体验,从而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3 、活动要求的灵活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个性。这意味着:一,实践活动的目标确定不 是统一的,有较大的弹性。活动课程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为目的,由于学生客 观上存在着差异性,要求每个学生达到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可以因人、凶组、 因班而异;二,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参加学生的特点,活动范围可宽可窄,人数可 多可少,活动内容可深可浅,富有伸缩性;三,活动的时间,时i h j 可长可短。至 于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采取不同形式。f 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了内容广泛性和活动形式多样性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群 体智能的多元倾向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从这一点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实施,才是从真f 意义上实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主体成长”的素质教育观。 4 、活动内容和方式的趣味性以及活动环境、气氛的j 喻悦性 这是实践活动的生命线。综合实践活动应力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和主观要求进行活动设计。通常而言,趣味性应当包括内容有趣、形式有趣、情 境有趣、目标有趣、方法趣味,这是由学生学习心理的内在需要决定的。实践活 动的内容安排保持新颖会引起学生好奇心。如果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能 激发学生良性竞争的好胜心。若是教师安排的活动结果有诱惑力,还能激励学生 乐学、好学。同时,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活动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抓究 师生关系,造就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固,学生在其中可以无拘无束地参加活动, 尽情地显露自己的才能,因而又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潜在个性特长的 作用。 5 、与必修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 这种相关性是指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学科类实践活动课程与必修课程在内 容上的相关。这种相关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一是实践活动的某些内容,要 以必修课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二是在精心创设的实践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必修 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性是指绝大多数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单学科活 动,也不可能是纯学科活动,它总带有一定程度的学科内或不同学科间的综合性。 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点有利于学科问横向联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活动方式 ( 一) 组织实施的原则 第一,选题要精心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应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导学生的学习,并以提高每 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目的,所以课题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有合理的 知识沉淀,有充分开展的条件,又要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能贴近学生生活,使学 生有积极的参与性。因此教师在规划和选题时,应有充分考虑,使选题既能够贴 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研究的实际价值,切忌流于形式。 第二,要有合理的分工与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孥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关键就是要注意 活动中学生的合理分工的问题。合理的分工有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进行自主的 探索。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小组内需要明确分工,明确 每个人的责任,让每个人都投入到学习和活动中去。 第三,需要竞争与合作的有机统一。 首先,竞争有助于使学生保持专注的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并激发他们的潜 能。进行评比竞争,让每个小组( 或个人) 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使他们有成功 感和进取信心。其次,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之问进行合作的能力。合作能促进学 生之间的沟通,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在合作的环境中,学生不仅 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提高,而且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关注。 第四,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深度与广度。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台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当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收 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来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 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这些能力和品质也决定或影响着学生参与活动的 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如何发挥较好的导航作用,如何指导学生和协调学生, 以及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都将对活动的开展和活动的深度、广度有着直 接作用。 第五,充分运用评价功能。 评价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将对活动 的开展赋予活力与生机,使同学们精神专注,求知欲旺盛,在活动中不断充实、 发展,实现活动的最终目标。 (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模式 从国内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看,学生的活动方式应是丰富多彩 的。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如下几种选取活动的方式: i 、以问题探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生活,选取有意义的主题来进行探究的过 程。研究性学习包括自然问题的探究和社会问题的探究两大类。核心是课题研究, 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 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再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 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2 、以智力开发和思维拓展为基本目的的探索性综合活动 智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必然和某些具体问题的解决相关联,即创造 性思维必然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任务驱动, 对开放性、专题性的问题开展研究,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和目标去探索,可以 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些针对性强的专题研究,如小发明、小创造或智力 丌发活动等,把一些有创意的范例介绍给学生,具体、形象、新颖的范例对学生 更具吸引和启发,通过启发来促成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并进行大胆的猜测。实践表明,一些新奇的范例经常会撞击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火花。专题研究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贴近实际,并在相应的实践过程中锻炼思维。 它不拘泥于对现成结论的死记硬背,而是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突出现成 基于信息技术的矗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知识的动态性和能力结构的稳定性。 在具体实践中,要多引导学生将现有知识和创造发明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创 造活动应加以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对学生的创造成果应给以鼓励,并纳入成绩 考核范围,使学生主动积极、活跃持久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目的的培养学 生一问多思的习惯,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鼓励“标新立异”;要求学生有思维 广度,不满足于对问题已有的一个答案,对问题要从正向、逆向、侧向、横向等 多方面去思考,要从平面、立体、宏观、微观、主观、客观多角度、多方位去思 考。 3 、以社会考察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并包含着社会交往。 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通过接触社会,使学生形 成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反思与批判。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 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社会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历史和文 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等。 4 、以社会参与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 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实践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的根本 特征是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 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 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三种方式。 5 、以设计制作为基本形式的应用性学习活动 设计制作包括设计一种产品或作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并创造出实施的 办法,使之更科学、更便捷。这种活动方式和学生的r 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它 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学生参与的方式比较多样,活动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比如 一项小制作,或是改进某一系统,或对活动所需要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整体的规划 和设计等。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活动具有定的创造性、玎发性,着重 于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它更强调操作性和针对性,更注 重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当然,一l 述几种典型的活动模式,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各个学校完 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地域特点或学生特点,来创造性地丌展富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 色的活动模式。同时,这些活动模式也是在不断派生、改进和转化的,它必将随 基于信息技术的- 中综合实践活动讹的实施探究 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坚持重在活动、重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不但要注意评价 的多元化、过程性和整体观,而且评价的重点应落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 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和“社会成员参照”标准的结合,而不仅仅 是按照“科学参照”标准来制定,即应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突出 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 合理性;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或划分的 评价方式。主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努力构建一种以“自我反思性” 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从而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需要“。 (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开展应包含学生的态度、能力与知识三个层面,所以对 其评价也应以此为基本依据。 态度:指一个人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稳定的观点和行为表现。具体的来说又 表现为关心,即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参与,即指一个人带着责任 感投入实践活动之中,摆脱了个人的、冷漠的旁观者的角色,而成为积极的行动 者;进取,即指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力求做出最大贡献。 能力:对于实践活动而言,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 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 的能力以及动手制作、创作的能力。 知识:主要指学生在接受和理解颓知识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等方面取得了哪 些进步。 ( 二) 从发展的角度确定评价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可以具体列为以下内容: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活动 技能、在老师指导下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课外实践能力、活动品质和积极性、发苦 讨论的积极性、课外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与人的合作性、接受他人的帮助、创 造性和知识技能等,更重要的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主题的规划设计能力 等。而对于合作的集体,应当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例如,研究方案是否科 学可行、小组分工是否合理、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如何,组员参与度如何,课题 完成质量如何等等。 对教师也要有相应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活动设计的能力、活动 o 某1 。竹息披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指导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的念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精神状念,还有 对学生的参与程度的设计和调动、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方式的采用、活动的学 具教具的使用等。 ( 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运用多元化评价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 基础,是综合实践课程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要求中,“学 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见附录) 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 价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报告、问卷调查、同学问互评、活动考核、行动观察、行 动记录、角色互换扮演等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6 。应注意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 合,同时做到自评、互评相结合。具体操作时是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 记录,根据评价指标的内容、设计和实际记录进行打分,而对于有些不宜打分的 活动和学习,则进行描述性评价。老师和学生记录时,力求及时、公正。也可充 分运用传统的笔试答卷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确定等级用a 、b 、c 三级为宜。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 理论和实践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皮亚杰认为智慧本 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 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做出反应。因此从功能一l 讲,智慧是一种高级 的能动适应结构,智慧本质上就是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构造。 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发 现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概念是如何建构的,学习 环境应包括哪些因素。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从上世纪9 0 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 路的出现提出柬的,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全面深入地 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通过建立全新 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 这也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具体到新课改的综台实践活动课中,运用信 幕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综合素质,也是同样有效和适用的。 ( 二) 探究式学习理论 探究式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教授施瓦布在他1 9 6 1 年所作的一场名为作 为探究的科学教学报告中提出来的,后来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对“探究式学习” 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因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它重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教什 么,以及学什么”,强调了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以及对科 学研究过程的理解“。这一理论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 趣、有信心、有责任感地探究和解决问题;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 能,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学习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融合。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它不局限于一问教室或一所 学校,也不局限于一门课或几本书,只要具备相应的环境和条件,都可以利用这 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去探究和研究尤其网络资源 中,更是为学生自由的探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在这一理论下,为了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必须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融入到 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在探索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一过程不 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探究式学习不是以学生得出一个或两个结论而 告终,它还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再运用到现实环境中。从实践中来,到 实践中去,不但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而且对周围的环境和现状也 有着一定的积极帮助。 ( 三) 混合式学习理论 混合式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出现在教育领域里的一个新理论,在研究信息技术 和学科整合这一课题当中,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混合式学习理论实质上指 的是备种学习方法的结合:既把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 来,又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混合式学习”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将近十年的网络教育 实践后之经验教训的超越和提升。以这些国家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柬 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并不能取代传统式的教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不是力能的,是有其局限的。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候,不能把 信息技术神秘化,也不能生搬硬套、泛泛地运用信息技术,而是要在能够发挥信 基十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息技术优势的地方来有效地、适宜地运用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借助一些教具精一i i , 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 探索客观世界规律,同样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样也取得了很多教学成果,但相对 而言,这个过程是抽象晦涩、单调乏味的。同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或者有限 地控制学习内容和资源,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学 习主动性不强。 由其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将信息技术引入现代教学,恰恰可以解决传统教学 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 一) 学习内容和信息来源的广泛性 信息的丰富性是信息技术的特点之一。比如在模拟诸如原子、分子运动等无 法直观表现的学习内容时,可以将丰富的信息以多媒体的表现形态引入教学过 程,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创建了一个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将抽象 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维习惯,从 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这是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所在。同样, 网络可实现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课堂等,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 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 ( 二) 学习方式的交互性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集中于 微型计算机,采用可视化界面、窗口交互式操作使人机互动能力大大提高;网络 电子教室的建立,进一步为交互式学习创造了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 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之问可能存在的隔阂。比如在演示一个平抛物体的交互 课件时,可以任意调整平抛物体的质量、角度、初速度等参数,学生可以直接观 察参数调整后引起的变化,理解这些参数的变化对物体平抛运动的影响。这种交 互性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是近乎实时的,同时这种交互性可以利用多种 渠道来实现,比如电子邮件、b b s 、共享、网上在线交谈和一些协作学习系统等 等。 ( 三) 学习和活动的丌放性 丌放性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最大特点我们凭借i n t e r n e t 链接的指引,可 以在知识的海洋罩任意邀游。因为丌放性,老师和学生能够广泛收集信息,把新 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和活动中,用现代手段来辅助教学。此外,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宴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每个学生( 或学生小组) 都可以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速度,使同学们有着较自由的 自我安排。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全方位借助信息技术来整理资料、探讨 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将一个问题深入地研 究下去。信息技术将贯穿于这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其特征如下图所示。 网 l 壁重 口 口口 口 圈圈圈圈 ( 四) 评价的及时性 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活动 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很多限制,也是比较困难的:不但耗费人力、物力,有时 还不及时。而通过网络上的数据库、电子题库和自动评价系统,可以使学生及时 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和有针对性的诊断,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活动o ”。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提高学 生掌握知识和增强能力的质量、效率。如果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以上特点,将会为 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极大地激发学生个体和群体学习的兴趣和内部 动机。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也同样如此。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当中也有其特殊性。具体到综合 实践活动课的实际开展方面,信息技术的作用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才会有比较显 著的作用:一是提供资源;二是提供交互环境;三是提供信息加工工具与发布平 台。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 ( 一)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和实施是近些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是 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在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过程当中 基十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是在接受和扩充着新型的学习方式。新型学习方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创新性学习 和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外部环境的极大 支持,也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善而不断充实和发展。与此同时,这些新型的学习方 式也不断地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学习的封闭性,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运 用也对学生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进行基于信息 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不断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及时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他们 明确信息时代的学习将是终身化的学习的道理,较早地认识到基于信息技术的新 型学习的重要性,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二) 须明确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使用范围和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领域,由此可 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盖的范围很宽广。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 获取和应用知识,在此情况下,如果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和支持,那么将对学生 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以及视野的开阔和能力的提高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引导。 这种影响力是深远的、具有革命性的,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内容。至于社会 实践和社区服务,需要学生走向现实,走向社会生活,关注社会,关心自然环境 和周围事物,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去感悟去领略,进而增长他们的见识,促进他们 的全面发展。在这两个领域运用信息技术,则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或许信息 技术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仅仅应用在个别方面而已。 ( 三) 应具备充分、适宜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思想意识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更 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这是教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客观要求。以个人电脑、 网络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 物质基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 程中的普遍应用”,并进一步阐述: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 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 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 习工具。”这就需要我们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 工具性的本质特征,从而防止技术无用论和技术至上主义的两个极端。一定要提 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 幕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究 教育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从传 统到现实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统筹兼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