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又称心理现象,心理。2、个性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想象。(包括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3、心理动机: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4、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应。5、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识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6、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7、记忆:人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储存。8、思维:人间接的、概括的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9、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没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持续时间可能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10、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个性。11、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12、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13、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4、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关系/答、1、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相互作用的2、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3、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15、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里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16、意识:是指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17、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的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18、个体心理:19、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性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合。20、行为:是内部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里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21、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答、1、唯理论:法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动)。2、经验论: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22、西方的心理学流派: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传见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答、1、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 2、机能主义:美国的科学家詹姆士3、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是斯金纳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依德23、心理学的发展答、1、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2、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主张促进人格发展。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3、观察法:观察学生外部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4、实验法:控制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的影响。5、调查法: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对象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口头/书面)。6、个案基本法: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任务?答、特性:是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属于自然学科,属于理论性应用科学。研究对象决定了首要任务:揭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体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心理规律;揭示关系,提高科学性,同时为教师提供帮助。8、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答、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1、教育任务不同,2、教育对象不同,3、社会职能不同,4、地位作用不同,5、培养方式不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4个):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 ,2、是反映高等专科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研究对象的主题是大学生,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依据(教学中教的成分降低、学的成分增加/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教学和实践相结合)9、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答:方法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主要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学生外部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法:控制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其影响。 3、调察法: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对象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4、个案法: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10、教育心理学对高等教育的作用?*答、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素质/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11、教学过程的构成环节?心理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12、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估。、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房宗岳1908年翻译日本小泉著的教育使用心理学。中国最早自编的教材是廖世承1924年的教育心理学。解放后的第一本是潘菽主编的1963年教育心理学1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答、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2、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3、教学心理研究,4、德育心理研究,5、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1、角色:亦称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2、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3、角色认同:是指教师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4、角色信念:是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个体的心理需要。5、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的特点。6、罗森塔尔效应: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的称呼。7、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8、结果预期: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后果的判断。9、效能预期: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10、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有三种:对活动的反思、在活动中反思、为活动反思。11、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的计划、检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2、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的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13、教师角色类型?*j 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答、人类文化的传播者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1、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性。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最理想),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的举止言行对学生的影响。14、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答、1、外部环境: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 2、自身因素:价值观和自我概念。15、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成分有哪些? 答、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集中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呈述。16、教育机智的影响因素和表现方式?答、教育机智的影响因素:1、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表现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17、理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学生的影响并能用实例说明,分析教学监控能力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18、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19、角色期望: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20、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21、自我效能感:人对于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部分。22、教师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23、师爱的特征:职业对象性/原则性/广博性。24、师爱的心理功能:*j 答、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25、师爱的表现形式?*j 答、1、关心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1、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此广义指人类的学习。狭义指学生的学习。2、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得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特征。3、先行组织者:是先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本身,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4、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5、短时记忆:是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变为神经信息,进入感觉登记后进入短时记忆,信息一般维持二三十秒钟,一般储存器为7个左右信息。6、长时记忆:信息经过编码过程储存在长时记忆中,是个永久性的信息储存库。7、刺激泛化律和分化律:泛化律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种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分化律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用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8、强化与正强化: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也是一种操作。有阳性强化(积极强化、正强化)与阴性强化(消极强化和负强化)9、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通过厌恶刺激得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的发生率。10、认知结构11、国外心理学家对学习分类的主张?答、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12、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答、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13、不同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答、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认知学习观:学习的本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过程包括三个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2、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的一般理解。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理(好胜、求知的内驱力/胜任、成功欲望的内驱力/互惠、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内驱力)/结构原则,任何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须语言帮助;图像表象借助表象进行学习,已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现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恰好发生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时刻。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客观(材料具有逻辑性),主观性:首先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即心理意义。 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性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先行组织者:是先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本身,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组成。/控制结构:包括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 2、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学习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四、构建注意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1、构建主意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客观主意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 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 强化人类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jd 知识观:构建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人类的进步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地吸引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构建他人不可取代。 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它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14、联结学习与认知学习的区别和联系?答、区别:1、联结学习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映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个体学到在反复练习与强化的习惯。 2、认知学习首先是肯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个体事在把新的知识结构和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已获得新的知识。15、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校工作的指导作用?16、学习的特性:答、 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又反复经验引起的。17、学习的一般分类*j答、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技能、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五章学习的动机及培养1、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4、学习驱力:包括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交往内驱力。5、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可以使学生把学习行为指向在当前学校学习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行为指向未来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成就和地位。6、附属的内驱力:是在儿童早期,他们努力学习以获得学业成就,到了后期和少年时代,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代替了对长者的依赖。7、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刺激。8、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到目标的主观评估,它是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基本要素。9、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的行为的主观判断。10、结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猜测。11、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12、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13、耶克斯多德森法则: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倒u曲线)1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jd答、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15、学习动机的构成因素及作用答、1、学习需要内驱力: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待与诱因:将静态的学习期待转化为动态的目标,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的诱因。 3、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关系:学习需要在动机中占主导地位,期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16、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实现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关于学习动机的主要观点?答、1、强化动机理论:由连接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 2、成就动机理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力求成功动机/避免失败动机。 3、成功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成三个纬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应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成败原因即行为责任: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4、自我实现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5、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的行为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现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我们说的强化,范围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17、运用学习动机的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进行评价。18、学习动机的种类答、1、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利他主义)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利己主义),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来源于学习内容或结果的兴趣)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 3、内部学习动机(由个体需要引起)和外部学习动机(由个体外部引起的)。19、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5种方式?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育,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励,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六章学习迁移及促进1、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2、正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积极迁移。3、负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是阻碍作用,消极迁移。4、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5、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水平迁移。6、顺向迁移: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续学习的影响。7、特殊迁移:特殊成分迁移,指学习迁移变化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8、普通迁移:非特殊成分迁移,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9、什么是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泛化说、关系转换说、认知结构说、经验整合说?答、1、训练形式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功能心理学,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宫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是自动的。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宫能是教学的重点,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 2、相同要素说:1963年桑代,标志独立学科的产生 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为另一个机能。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学习迁移。 3、经验泛化说:贾德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在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 4、关系转换说:苛勒 “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5、认知结构说: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说是指学生已有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的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认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三个变量: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6、经验整合说:学习迁移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的整合过程,经验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 同化:已有经验结构吸收新的经验成分或把新的经验成分纳入已有的经验结构之中的过程。 顺应:已有经验结构不能把新的经验成分吸收纳入自身之中时,个体调整原有经验结构,从而形成能包含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重组:结构重组,只习得的经验成分在新的组合中,仅在结构关系上进行了调整和重新组合,经验结构成分不变。10、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怎样有效促进?答、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 2、已有的经验水平的概括: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是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与整合过程。 3、认知技能与策略: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及掌握水平影响迁移的实现。 4、定势作用:心向,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促进: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2、科学精选教材内容,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11、分析学习迁移对知识的获得、能力与品德形成的作用?12、学习迁移的作用?答、1、学习迁移的实质与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学习理论, 2、学习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能更好的调节行为作用于客观世界。 3、学习迁移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1、感觉: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2、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3、思维:是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4、分析与综合:教材的概括与理解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分析是指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过滤式和综合性分析)。综合指把各个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整体(联想式和创造性综合)。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5、比较:是把各种对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6、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7、教材直观:*jd答、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知活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教材的直观与知识感知方式。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指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像直观(指通过直观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耳机你效能感的一种直观方式)和语言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三种。8、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9、感性概括:即知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10、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有利于概括信息。11、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有利于辨别信息。12、变式:使用不同的形式的直观教材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13、大学生观察、思维发展的特点?*jd答、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 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思维发展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14、科学概括的基本过程?答、1、分析与综合/2、比较/3、抽象与概括15、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答、1、语言前思维阶段,2、知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16、比较三种直观方式的优缺点?答、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17、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组织教材概括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非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8、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语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19、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20、活动律:活动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巩固1、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是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知识的识记:是人们在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3、知识的保持:是识记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是信息的储存过程。4、遗忘:记忆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是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5、前摄抑制: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的学习材料的干扰,6、倒摄抑制:后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前面的学习材料的干扰,7、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8、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答、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等各种品质得到发展,尤其是记忆的敏捷性和精确性品质得到突出的发展,人生的记忆力达到成熟和最旺盛的时期。9、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答、1、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 2、语音听觉编码 3、语义编码(长时记忆系统中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易于以编码的方式进行加工) 4、语言中介编码10、知识遗忘的进程和特点答、1、能再认不能回忆:不完全回忆, 2、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完全遗忘 3、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暂时性遗忘,4、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永久性遗忘。 特点: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进展很快,逐渐缓慢。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在遗忘,它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短时记忆遗忘的特征:未重复的情况下迅速遗忘。 2、长时记忆的遗忘特征:因学习材料的性质不同而呈现不同特征,机械学习迅速遗忘,理解学习不容易遗忘。11、遗忘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答、1、衰退说: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3、同化说:有意义的学习,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 4、动机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时记忆的被压抑,也叫压抑理论。12、记忆的三个环节,怎样防止遗忘。答、包括:1、识记,是主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2、保持,是已获得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过程,3、再认或是回忆,是从头脑中提取和恢复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两个环节来实现。 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得当/ 2、复习方法合理/ 3、复习次数要得当:熟练程度达到150%时最好。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来综合考虑。13、记忆的类型答、 1、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瞬间记忆(储存时间0.25-2秒,受到特别注意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时间5-2秒,容量有限7+2个组块,编码形式以语言听觉为为主,及时复述转为长期记忆被长期保存),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无限。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是统一的记忆系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信息加工阶段。)14、影响知识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答、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3、对教材意义的理解度, 4、组块编码5、尽可能使用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推测其存在知识。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4、智慧技能: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5、策略性知识:是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6、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7、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8、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包括:元认知知识(个体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元认知控制(个体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包括:计划、监视、调节)9、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10、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11、知识的心理分类系统?答、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12、教学中常用的认知策略及教学原则?答、1、注意策略、2、编码与组织策略、3、精加工策略,4、复述策略 教学原则: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2、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5、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13、知识、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之间的关系?答、按现代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指陈述性知识;广义的知识包含:陈述性知识、对外办事的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和对内控制的一般性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和策略性知识)。心智技能可界定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用来解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认知活动。14、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心智技能间的关系?15、心智技能的实质及形成?答、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形成:1、原形定向,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的心智活动方向或操作程序,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以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形操作,是根据心智技能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的操作方法付诸实施。 3、原形内化:是指心智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16、怎样培养学生心智技能?答、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形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教师在集体教学是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力求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第十章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1、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2、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过程。3、问题空间:就是人对问题的内部表征,包含: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4、算子:也叫操作,就是问题解决者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5、算法策略:指解题的一套规则,精确地指明了解题的步骤。6、启发式策略:指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7、手段目标分析策略:指从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出发,首先将需要到达的问题的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然后以问题的当前状态为起点,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方法来逐步实现这一系列的子目标,以最终到达总目标。8、目标递归策略: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9、定势:是在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10、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式。11、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12、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有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13、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14、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形成品的能力或特征。分为:真创造(产生某种独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产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是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造性)15、发散性思维: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循常规的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个可能性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起更多的信息。*16、问题的基本成分和分类。答、基本成分问题一般包括、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构成问题的描述,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认知操作才能改变给定状态,逐渐达到目标状态。17、问题解决的实质及基本特点。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过程。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18、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答 、1、问题表征:将任务范围或作业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2、选择操作19、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答、思维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不仅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20、创造性与智力、人格的关系。答、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有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智商水平有可能高,也有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创造性和人格:1、高创造性与高智商的个体,适应良好; 2、高创造性与低智商的个体,常有冲突和不适应感;3、低创造性与高智商的个体,是学业成就的强有力获得者;4、低创造性与低智商的个体,被许多防御机制所困扰。21、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和补充意见/鼓励多种想法/追求与众不同、关系不密切,甚至离题的想法。2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答、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美国心理学家20世纪提出的,认为错误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它也是有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的。 2、苛勒的顿悟模型: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认为问题解决要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顿悟过程。 3、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1910年美国心理学家,问题解决分五个步骤:失调/诊断/假设/推断/验证。 4、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1962英国心理学家,“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验证期。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以自我教育1、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2、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现在的我的认识。3、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由此产生自我感。4、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5、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6、悦纳自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是否悦纳自己是能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7、自我意识的结构答、1、自我认识(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 、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等)和自我控制(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 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3、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8、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答、过程1、自我意识分化(理想自我/现实自我),2、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以学习成才、以社交活动、以个人未来及发展、以自我社会价值为中心),3、自我意识统一:自我肯定(积极统一)/自我否定(消极统一)/3、自我矛盾(自我意识难于统一)/4、自我扩张(消极统一)5、自我萎缩(消极统一)9、大学生自我意识统一的积极类型和消极类型答、积极:自我肯定/消极:自我否定、自我矛盾、自我扩张、自我萎缩10、大学生自我体验中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的想象。答、大学生自尊感特别强烈,首先他们将自尊放在其他情感之上,首先维护自尊,其次,自尊情感体验特别强烈,第三、对自尊特别敏感。少数大学生有自卑感。11、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答、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2、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任有片面性3、自我概念的变化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三个基本特征: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2、态度与能力不同,态度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任务3、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3、强化理论:强化是联结的核心理论。4、态度与品德的区别和联系答、联系:1、态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品德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2、他们的结构相同:由认知、情感、行为构成。区别: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范围大,只有涉及到的那一部分稳定的态度才成为品德。 2、价值内化程度不同:态度从轻微持有且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间有多种程度变化, 品德专指价值观念经过组织并已成为人性格的一部分的稳定态度。5、什么是道德发展阶段论、价值观辨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答、道德发展阶段论:1、皮亚杰研究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捣碎工具手工具市场洞察报告
- 家用切肉机市场洞察报告
- 个人用磨脚石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明治盒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医用紧身胸衣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水龙头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无熏硫红无核蜜枣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石河子大学《医药数理统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市场营销学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解密食品添加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卷含答案
-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大数据处理服务合同
-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
- 8.3 法治社会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 刘润年度演讲2024
- 缘起、流变与现状:当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思考
- 2020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报告(最新)
- 工地观摩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 FZT01002_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计算办法及基本定额
-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_数字多用表校准装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