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pdf_第1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pdf_第2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pdf_第3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pdf_第4页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i 中文摘要 师徒传承,是人类最古老且存在时间最久远的学习方法,更是传统武术延绵 不绝的主要延续途径。它由“师与徒双方聚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 利义务,以传习武术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师徒传承作为承 前启后的链接,起到了武术文化纵向继承与横向扩展的作用,从而使得中国武术 更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延续下去。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被视 为提升国力的重要途径,于是出现了各个专业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专业教育。学 院教育则是高等学校的一种,以某种专业教育为主。学院本身就拥有着丰富的专 业文化资源,是直接的、具体的,并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满足人们 学习与接受教育的特殊场所。武术走进学院并借助教育为传承媒介,大面积、规 范地在学院开设武术专业。武术成为学院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武术文化与现代教 育相结合的武术教育,其组织体系、维系关系、技术体现、体认路径、传授方式、 技术规范、内容属性等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针对中 国武术从古代师徒传承到当代学院教育而引发的组织体系、维系关系、技术体现、 传授方式、体认路径、技术规范、内容属性等变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 上对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进行系统性、相对性的比较研究。 研究认为:1. 从组织体系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民间自发,学院教育是政府 主导。 2. 从维系关系角度出发: 师徒传承是模拟血缘, 学院教育是约定契约。 3. 从 技术规范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非标准性,学院教育是标准量化。4. 从体认路径 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打练结合,学院教育是打练分离。5. 从传授方式角度出发: 师徒传承多采用一对一,学院教育多采用一对多。6. 从内容属性角度出发:师徒 传承的“文化性”,学院教育的“知识性”。7. 从技术体现角度出发:师徒传承 的拳种性,学院教育的体育性。 关键词:中国武术;师徒传承;学院教育 作 者:刘帅兵 指导教师:王 岗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中国武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ii chinese martial arts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ollege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abstract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is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and there is a long time the learning methods,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lining the main way to continue. it consists of teacher and pupil both sides together, according to certain standard requirement and the right and obligation to sue martial arts skills as the link and composition of a kind of social activity way.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served as a link, and played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longitudinal inheritance and lateral spreading effect, so that chinese martial arts more has a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re connotation continue.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appeared various professional and modern education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ducation is a kind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ith 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college itself has rich professional culture resources, is a direct and specific, and with targts, plans and organization system to meet the people to learn and accept education special places. martial arts into the college education in order to inherit and with the media, large area, the standard in the college offers professional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become part of the college education, as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modern education combination of martial arts education,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to relate, technology reflect, realize path, teaching method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content attribute and so on have change greatl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use of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logic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ancient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education as a result of organization system, to relate, technology reflect, teaching mode, and realize path,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content attribute and change, and discusses on the basis of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iii chinese martial arts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and college education systematic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relativity. studies suggest that: (1) from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perspective: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is folk spontaneous, college education is led by the government. 2. maintain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is simulated blood, college education is agreed contract. (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is a standard sex, college education is a standard quantitative. 4. the path from awareness perspective: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is a combined with practice, college education is playing practice separation. 5.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mode,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is used more one-on-one, college education with one to many. 6. from the content attribute perspective: teacher and pupil of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 college education knowledge. 7. reflected from the technical perspective: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college education of sex seperated sports. keywords: chinese martial arts;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college education written by: liu shuaibing supervised by: wang gang 目 录 1 引言 . 1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 1.2 文献综述 . 2 1.2.1 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 . 2 1.2.2 有关中国武术师徒传承的研究 . 3 1.2.3 有关中国武术学院教育的相关研究. 6 1.2.4 有关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 . 9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2.1 研究对象 . 11 2.2 研究方法 . 11 2.2.1 文献资料法 . 11 2.2.2 逻辑分析法 . 11 2.2.3 专家访谈法 . 11 2.2.4 比较分析法 . 11 3 研究内容 . 12 3.1 研究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背景的论述 . 12 3.1.1 研究概念的界定 . 12 3.1.2 研究内容的背景论述 . 13 3.2 从组织体系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民间自发,学院教育是政府主导 . 15 3.3 从维系关系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模拟血缘,学院教育是约定契约 . 18 3.4 从技术规范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非标准性,学院教育是标准量化 . 20 3.5 从体认路径角度出发:师徒传承是打练结合,学院教育是打练分离 . 22 3.6 从传授方式角度出发:师徒传承多采用一对一,学院教育多采用一对多 . 23 3.7 从内容属性角度出发:师徒传承的“文化性”,学院教育的“知识性” . 25 3.8 从技术体现角度出发:师徒传承的拳种性,学院教育的体育性 . 28 4 结论 . 31 5 创新点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6 研究展望 . 33 7 参考文献 . 34 8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40 9 致谢 . 41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1 引言引言 1 1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师徒传承,是人类最古老且存在时间最久远的学习方法,更是传统武术延绵 不绝的主要延续途径。它由“师与徒双方聚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 利义务,以传习武术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师徒传承作为承 前启后的链接,起到了武术文化纵向继承与横向扩展的作用,从而使得中国武术 更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延续下去。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被视 为提升国力的重要途径,于是出现了各个专业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专业教育。学 院教育则是高等学校的一种,以某种专业教育为主。学院本身就拥有着丰富的专 业文化资源,是直接的、具体的,并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满足人们 学习与接受教育的特殊场所。武术走进学院并借助教育为传承媒介,大面积、规 范地在学院开设武术专业。武术成为学院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武术文化与现代教 育相结合的武术教育,其组织体系、维系关系、技术体现、体认路径、传授方式、 技术规范、内容属性等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中国武术从古代师徒传承到当代学院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到目前为 止,这两种模式仍存在着,并且两种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近些年,国外特别是 欧美国家对多元化师资培育(师徒制的引进)蔚然成风,并颇有成效。反观国内, 虽有这方面的涉及,但实际应用还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包括如何突破师徒传承与 学院教育的双轨制,如何跨越与重组和构建师徒制协助学院教育的策略,还处于 无序的状态。面对倡导两种模式有效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之势态,对中国武术师 徒传承模式与学院教育模式进行比较,明确两者之利弊,扬长避短,有效融合之 迫切。笔者便尝试着进行研究,以下研究并非扩大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 之间的对立矛盾,只是试图从他们对立面入手去探寻其之间的差异性,以便为武 术教育采用“师徒制”的应用策略献微薄之力。 当下民间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与古代民间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虽有变化,但 与之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裂变,因此笔者所研究师徒传承的范围是把古代和 当代视为一个有机体。学院教育则是以设置武术专业学院为主,时间跨度从 1958 邱丕相.中国武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7 月:134 1 引言引言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2 年在北京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相继成立的武术系至今为止。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 王岗教授在论文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竞技武术中指出, 传统武术与近代武术、现代武术与竞技武术之间,应该是隶属关系的。“也就是 现代武术源于传统武术,而竞技武术更是在近代武术的基础上,通过 20 世纪 50 年代现代武术体育化后的一种存在方式”。文章还指出“传统武术的存在贯穿历 史长河之中,现代武术的发展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竞技武术运动的形成,更是 建立在近代武术改良和现代武术的全面西化基础上的” 。 邱丕相教授在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一书中写到,中国武术“它所承载的传 统文化内容、它所折射的民族精神光彩,是丰富的、深厚的、内蕴的。在这个意 义上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 汪海涛教授在论文文化冲突中武术的传承与变异中指出,“武术的文化 是指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文化内核,有了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实践中有了专门 的职业人员、器械、场所、社会组织,拳经剑谱及流派,各类风格的拳种,术语 中稳定的传统文化的语境指向并作为交流的特殊语境等。” 王岗教授在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文章中指出,中国武术是 “内敛而不张扬、追求整体而不抵拒局部、追求结果而更重视过程、讲究技击而 不提倡技击、强调规范而不压抑个性等等的文化特性,在某种程度是近乎完全的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在身体语言中全面的寓言,是民族文化在身体文化中的 文化归宿” 。 权黎明在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中指出,中国武术具有“自身的 文化性;技法的哲理性;过程的教化性;节奏的律动性;演练的艺术性” 。 王岗教授在中国武术文化要义文章中指出,“中国武技在侠义思想 的感召下,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在不征服意念的指导下,形成了以套路为 核心的演练形式;在伦理道德的约束下,追求崇尚着君子的风度和气质,久经锤 王岗.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竞技武术j.中华武术,2005:26-27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汪海涛.文化冲突中武术的传承与变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 :589-591 王岗,田桂菊.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j.中国体育科技, 2007,45(5):53-64。 权黎明,王岗.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9) :40-43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1 引言引言 3 炼,终于嬗变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武术” 。 李印东在论文论中国武术发展的先进性中指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积极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渗透着中国传统 文化的色彩。因此,“武术文化在理论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在行为方 式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在中国传统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中发展,既有中国传 统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特性”。文章还指出“武术文化是典型的东方 文化,它处处体现东方哲学、宗教和审美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典 范” 。 郭玉成教授在论文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中指出,“中国武术的功能 定位是道德教育和大众教育,中国武术武德教育和大众教育能够为建立社会主义 和谐价值体系服务,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 分” 。 以上研究不仅把传统武术、现代武术、近代武术、竞技武术的隶属关系讲明, 而且指出,中国武术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武术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嬗变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身体文化。即使现今,它也为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2.2 有关中国武术师徒传承的研究 1.2.2.1 师徒传承的优点 曾恒辉在论文文化自觉视阈下武术传承方式的反思与整合一文中指出, “师徒传承主要是指传统武术的传承,是一对一的组织形式,这样为师者可 以充分顾及每位学徒的特点因材施教,并且在施教过程中进行细致的武德感化。 传统师徒传承虽然教学效率低,但其传承意味着中华文化的血脉相传” 。 郭玉成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武术传播论中指出,“中国传统武术是十分重 视道德教育,拳以立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礼仪道德 的教育是武术教育的核心” 。 李通国在论文论传统师徒关系在现代武术教育中的延续与嬗变一文中指 出,“师徒关系是保证武术系统化传承的手段之一。师徒关系作为传统文化的承 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山西科学出版社,2009, (9) :1 李印东.论中国武术发展的先进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 :592-596 郭玉成,郭玉亭.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6) :69-71 曾恒辉.文化自觉视阈下武术传承方式的反思与整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6) :99-103 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2 月:5 1 引言引言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4 载者,不一定能从根本上改进武术发展的现状,但是在武术系统化传承上能够起 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周伟良教授在论文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中指出,师徒 传承在现代的意义 “首先是有利于拳种技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发展。一批批各类 拳种的传承者们,他们在一种巨大的文化感召下,恪守传统,甘心于贫穷与寂寞, 不为荣辱贵贱所动,把习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为本们技艺穷毕生之精力;其次 是具有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群体凝聚价值。师徒传承是血缘宗法在传统武术 文化的投射,双方以武术的传承为纽带,通过对伦理准则的认同而自愿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张充满人情味的人伦网络” 。 袁勤在论文武术传承方式的现代教学论诠释中指出,“从现代教育学的 原理出发,传统武术一对一的师徒传承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个别教学的组织形 式,与现代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对比,个别教学中师傅可以充分顾及徒弟的特点, 实行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能使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得到充 分的发展” 。 虞定海教授在论文传统武术传承场域嬗变论析中指出,“传统武术的师 徒传承可以看作精英教育,有助于文化的提高与创新,对于文化的纵向承继至关 重要” 。 周伟良教授在论文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指出,“中国 传统农耕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宗法社会。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 组成的师徒传承,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一切有 历史跨度的,以经验认知为主导的文化现象,也必然交付这种延绵” 。 周伟良教授在论文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指出,“传统 武术中的师徒关系,本是多边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但在传统社会中,这层关系也 被血缘化、伦理化了。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所有拳种 坚奉不渝的信条,同时体现了师在这层关系中的至高地位。” 薛欣,薛扬等在论文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中指出,“中国武术要发展, 传统武术是基础,武术要走向世界,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传承方式问题 李通国.论传统师徒关系在现代武术教育中的延续与嬗变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1) :15-17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4(5) :583-588 袁勤.武术传承方式的现代教学论诠释j.体育与科学,2009,30(4) :97-99 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传承场域嬗变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2(6) :149-155 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j.学术界,2007(1) :63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4(5) :583-588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1 引言引言 5 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旦武术文化传承的断裂,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将 彻底消失” 。 以上研究可看出,师徒关系是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结合起来的,其内部充满 了人情味的“父与子”、“兄与弟”。师徒传承在现今可看作是一种精英教育, 是一对一的教学,这种方式保障了武术系统化的传承。师父在施教的过程中不仅 进行技术传授,而且还进行细致的武德感化,使其“拳以立德”。这种传承方式 使武术独具特色,并保持着这种特色血脉相传。 1.2.2.2 师徒传承的缺点 蔡金明在论文传统武术传播的方式与特征指出,师徒传承是民间武术的 传承模式,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固有的文化形态。它植根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 坏境,漫长的农业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社会是武术师徒传承的阵地,“严 格的家族、宗教、礼仪与封建等级制度是其长久繁荣的根基,师徒传承带有浓厚 的血缘倾向和地域保守性” 。 曾恒辉在论文文化自觉视阈下武术传承方式的反思与整合中指出,师徒 传承“它的门派保守性、不利于广泛传播性、传授的效率低等特征很难再与高节 奏的现代社会相适应” 。 李重申在论文寻求中国武术发展的突破点中指出,师徒“在那种等级深 严、尊卑分明的传统礼制影响下,中国武术始终没有走向推崇个性,以民族为尊 的现代体育形态” 。 周伟良教授在论文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中指出,“要 发展传统武术,最后的归着点也就对传统拳种具体拳理技法的发展上,注意消除 的应是由此而可能滋生的彼此之间的文化心理隔阂,这也正是现代社会对传统武 术实现历史转型的一个要求和难点” 。 薛欣在论文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中指出,师徒传承保证了拳种门派的独 立性,但“却制约了本门派传播对象的扩大化,使本拳种的生命力减弱。因为各 流派对外表现相当的文化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不利于拳种之间正常的融摄取补, 还可能导致失去活力,未来的发展空间变小” 。 薛欣,薛扬.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j.体育学刊,2009,16(2) :105-108 蔡金明.传统武术传播的方式与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35-36 曾恒辉.文化自觉视阈下武术传承方式的反思与整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6) :99-103 李重申,谢谨.寻求中国武术发展的突破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50-51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4(5) :583-588 薛欣,薛扬.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j.体育学刊,2009,16(2) :105-108 1 引言引言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6 周伟良教授在论文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中指出,“师 徒传承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就是手把手的教。由于受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传 统的思维方式以及传统武术本身活动特点等方面的制约,为师者熟悉并运用自如 的是知其然的经验感知和实践把握,而并不在意知其所以然的理论说 明” 。 李仲轩大师在逝去的武林中说过,“师徒之间的武术技艺传承,相对而 言缺少互动的交流。师傅的正宗与威严在徒弟面前总是那样的伟大与正 确,徒弟的新鲜思想与师傅固有的观念难以得到沟通” 。 以上研究可看出,师徒传承带有浓厚的血缘倾向性和地域保守性,这样不利 于中国武术的广泛传播,其传播效率低与现今的高节奏社会不适应。由于具有强 烈的门户之见,对其他门派有排他性。师徒之间尊卑分明,缺乏师徒双方互动, 徒弟的新鲜思想与师傅固有的观念难以得到沟通。 1.2.3 有关中国武术学院教育的相关研究 1.2.3.1 学院教育存在的不足 温搏教授在论文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现状及其反思中指出,“武术学校 体育化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国武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步伐,从学校武术教育目标、 课时目标、单元目标的制定,到武术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沿用了体育教育的范式, 而难以实现自身的教育特色” 。 李通国在论文论传统师徒关系在现代武术教育中的延续与嬗变指出,“现 代的学校教育,把武术作为体育的一种方式归属到体育课程中,它更多的是作为 体育技术而不是作为文化的方式进行教育,这使武术在今天的普通学校里变得日 益微不足道。如果就娱乐和时尚而言,它无法与新兴娱乐式的体育项目相抗衡。 传统的师徒关系演变成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断裂” 。 朱佳斌在论文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中指出,“目前,我国开 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近 40 所,分布在全国的不同省市,他们本应该是最佳 的传统武术传承场所,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现代武术的青睐,传统武术的大学 教育出现了空穴现象” 。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4(5) :583-588 李仲轩口述,徐浩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 年的求武纪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温搏.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现状及其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 :25-27 李通国.论传统师徒关系在现代武术教育中的延续与嬗变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1) :15-17 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4) :292-295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1 引言引言 7 郭玉成教授在论文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中指出,“人们对待武术一 如对待西方体育项目一样,以西方体育价值观的角度认识武术,缺乏对其传统文 化内涵的深入认知,致使武术看似进入了教育领域,但只属体育专业中的一个体 育项目。武术的发展模式并未突破西方体育的局限,缺乏传统文化特色” 。 袁勤在论文武术传承方式的现代教学论诠释中指出,“课程制教学中师 生处于一对多的开放式状态,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抹煞 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学校课程制传承方式把纷繁复杂的传统武术简化为单 一的课程标准,最终将导致丰富多彩的武术流派消减成唯一竞技武术” 。 杨建营教授在论文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改革一文中指出, “在学校武术教育领域,中小学成为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造成 学校武术教学竞技化” 。 康戈武教授在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指出,“近半个 世纪,由国家武术行政管理部门主持编制和推广的新编武术,在计划经济和 体育举国体制的框架内,几乎占据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部领域” 。 邱丕相教授在论文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指出,“几十年一 成不变的老三样(初级拳、初级剑和简化太极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 教育形势” 。 汤立许在论文建国 60 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中指出, “学校武术教育逐渐被形式化,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但无人 教、 无人学, 强化的武术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学实践正在形成强烈的反差” 。 以上研究从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模式与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学院教育 采用的是体育教育的范式,把武术作为体育技术而不是作为文化的方式进行教育, 从而缺乏传统文化的色彩。学校课程制传承方式把纷繁复杂的传统武术简化为单 一的课程标准,最终将导致丰富多彩的武术流派消减成唯一体育武术或竞技武术, 更甚者学校武术教育逐渐被形式化。 1.2.3.2 学院教育的优点 王林,虞定海教授在论文传统武术传承场域嬗变论析中指出,“现今的 郭玉成,郭玉亭.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6) :69-71 袁勤.武术传承方式的现代教学论诠释j.体育与科学,2009,30(4) :97-99 杨建营,邱丕相.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8) :94-96 康戈武.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13-19 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2005,22(6) :1-7 汤立许.建国 60 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2010,27(4) :449-452 1 引言引言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8 班级授课制则可以看作大众教育,有助于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对于文化的横向播 散举足轻重” 。 王国志副教授在论文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中指出,“武术教育, 不仅仅是指武术教学,他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 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 。 倪依克,邱丕相教授在论文社会学视阈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中指 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如何薪火相传,教育是基本的途径,这其中,学校体育 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中国传统文化曾孕育过雏形的学校体育” 。 他还指出, “武 术文化也应该通过一定的仪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武术文化的传承,光靠技术 是不行的,他需要文使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 石毕毕,翟少红在论文学校武术的教育性与开展形式的反思中指出,“学 校是武术教育的最为集中化、规模化、高效率的教学场所,各级各类的学校通常 都有武术教学内容” 。 李通国在论文论传统师徒关系在现代武术教育中的延续与嬗变中指出, 武术进入学校,扩大了武术的普及推广,“改变了武术师徒教授不易推广的缺陷。 学校课堂集体教学方式改变了民间武术传统的学习方法” 。 李俊卿在论文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比较中 指出,武术进入学校,“促进了武术团体教练法的编制和逐步完善。武术教材的 编写,促进了对传统拳械套路的整理,也促进了武术理论研究” 。 曾恒辉在论文文化自觉视阈下武术传承方式的反思与整合中指出,武术 进入学院,借助现代的武术教学手段,“如录像机、数码相机、计算机的使用, 利用现代技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形式多样,能使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情景 中进行学习” 。 程大力,黄静等在论文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中指出, “武术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所以武术 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传承场域嬗变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2(6) :149-155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 :76-78 倪依克,邱丕相.社会学视阈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1) :15-20 倪依克,邱丕相.社会学视阈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1) :15-20 石毕毕,翟少红.学校武术的教育性与开展形式的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 :366-370 李通国.论传统师徒关系在现代武术教育中的延续与嬗变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1) :15-17 李俊卿.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 :95-97 曾恒辉.文化自觉视阈下武术传承方式的反思与整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6) :99-103 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1 引言引言 9 教育更能起到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 孙岩城在论文武术教育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的思考 中指出,“武 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生活的人,通过合理的武术教学和科学的自我 锻炼过程,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 以上研究从学院本身的特点出发,阐释了学院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是集中 化、规模化、高效率的教学场所。它打破武术师徒教授不易推广的限制,有利于 武术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同时借助现代的武术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 松学习武术,从而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进一步起到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1.2.4 有关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 朱佳斌在论文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中指出,“实现大学教育 体系与民间优秀资源的结合,在专门的体育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的武术系部定 期聘请民间传统拳师授拳,让植根于民间的优秀拳种走向高雅的学术殿堂,这样 实现了民间武术与学校武术的互动” 。 温搏教授在论文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现状及其反思中指出,“武术教育模 式也应该是一种文化传承模式,在武术教育中传承武术文化势在必行” 。 郭玉成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武术传播论中指出,“以竞技武术主享武术资 源的今天,民间传统武术在体育中的传播,仅仅留下了抱拳礼和几个演练套路。 在没有师承与人生哲学过程的传习中,中国武术的传承已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民间传统武术需要研究、需要传承” 。 曾恒辉在论文文化自觉视阈下武术传承方式的反思与整合中指出,“无 论是传统的师徒教授制还是现代的班级授课制,它们的目的都是育人,它们的功 能都在于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文化”。他还指出,“它们之 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认同和现代班级教授制的改 进,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这两种武术教学制度,形成新的武术传承方式,以利于武 术的承袭和发展” 。 程大力教授在保留传统武术的原有承传方式尤其重要一文中指出,“保 留传统武术的承传方式、理论体系、技术体系、选材方式、训练方式、礼节仪式、 程大力,黄静.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1) :16-19 孙岩城.武术教育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