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摘 要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是工业化之母,作为正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制造业更是我们的脊梁产业。中国制造业发展从建国以来一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硕果累累。中国的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塑料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导产业。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面临挑战,呈现出不适性:传统比较优势日益下降,贸易条件逐渐恶化,比较优势本土效应弱化,技术进步缓慢。就其原因在于,比较优势理论注重于资源禀赋的静态利益获得,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贸易利益。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强调动态的优势和各国在获得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竞争优势不是靠继承或既定的,而是取决于创新机制和积极竞争。它更强调非价格竞争,更注重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它强调一国政府的职能,主张一国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国内竞争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理论正是符合指导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制造业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本文笔者首先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以及存在比较优势的原因,通过“贸易竞争指数”定量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其后,笔者按照波特的钻石体系定性地研究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再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和总资产贡献率三个指标定量分析制造业中的28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并把28个行业按竞争力强弱分成优势产业、均势产业和劣势产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也逐渐上升,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劳动力资源不再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如果一直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思路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为了使中国制造业能进一步发展,势必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最后针对优势产业、均势产业及劣势产业分别提出具体提升竞争优势的策略。衷心希望本文所做的工作能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细微的参考。关键词: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优势产业,均势产业,劣势产业63ABSTRACT ABSTRACTManufacturing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a country. China, in her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needs this backbone of development more eagerl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nufacturing has been constantly developing and gained great succ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ies. 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has the advantage in labor resources and 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over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us China benefits a lot from her diligent investment in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which have been chinas leading export industries, such as textile, clothing, shoemaking, furnishings and plastic.However, this Chinese-styl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manufacturing appears more and more inadaptable under the force of emerging knowledge economy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declining and trade terms are worsening. The localization effect is weakening and technology is progressing slowly. The real reason is that static interest from source gift is overstressed and the dynamic trading interest is neglected such as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framework,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ystem innovation.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was proposed by American economist Michael Porter in 1980s. This theory stresses that one countrys dynamic advantages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obtain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can not be succeeded or fixed, but acquired through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active competition. Its emphasis is put on the non-price competition, the quality of productive factors and demanding levels of target markets. Government functions are also taken into the consideration to create a fair competing environment for the promotion of products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ng pow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is Chinas natural and necessary choice to guide her manufacturing.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competitive one accords with 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law. In this thesis,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zes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and research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manufacturing. Using the Trade Competition Index to do som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out Chinas manufactur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author find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exists in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Thereafter, the author analyzes Chinas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cording to Porters Diamond Model, and adopts three economic indicators (all-personnel labor productivity, sales revenue, total assets contribution rate) to research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cluding 28 industries, is classified superior, equipollent and inferior industries by competitive level.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and rising labor cost, Chinese labor resources are not unique advantage any more. If Chinas manufacturing develo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it will fall int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rap.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needs transformation from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competitive one. Finally, aiming at the actual situation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respective strategies have been raised to deal with superior, equipollent and inferior industries.The author sincerely hopes that this paper would offer a few commonplac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un Yanping (International Trade)Directed by Liang ShengangKEYWORDS: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hinas manufacturing, superior industry, equipollent industry, inferior industry 目 录 目 录引 言1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3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3一、比较优势的概念3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模型3三、小结5第二节竞争优势理论5一、企业竞争优势理论5二、行业竞争优势理论6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7四、小结9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研究9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存在必然联系9二、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存在很大差别10三、小结11第四节 国内学者研究状况12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13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13一、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13二、中国制造业的现状14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及存在原因19一、制造业的比较优势19二、中国制造业存在比较优势的原因20三、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21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23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方法23一、理论分析23二、 指标分析24第二节 实证分析指标与参照系的选定26一、 本文采用的实证分析指标26二、 参照系的选定27第三节 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评析27一、劳动生产率的评价28二、销售收入的评价30三、总资产贡献率的评价30四、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划分30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必要性30第一节 保持比较优势面临的挑战30一、劳动生产率低30二、比较优势被抵消的原因30第二节 比较优势陷阱30一、比较优势陷阱内涵30二、比较优势陷阱形成30第三节 对外开放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30一、本土效应弱化30二、技术进步处于劣势30三、比较优势的“淡化”30第五章 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对策30第一节 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30第二节 提升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对策30第三节 提升劣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对策30第四节 提升均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对策30结 论30致 谢30参考文献30引 言引 言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报刊在介绍、宣传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职能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宋健同志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这种认识“对发达国家也未必准确,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则更应该慎重。特别对工业制造业的历史地位、现在的形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有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分析,从而正确把握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方向,不至于随人长短,陷入迷津。”在当代,信息化无疑能够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但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要,决定了生产物质产品的制造业将是永恒的产业。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是工业化之母,作为正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制造业更是我们的脊梁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不能没有自己强大的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枝独秀,成为世界上制造业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现在世界排名第四位,总体规模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随着各发达国家制造业逐步转移的趋势下,中国工业品出口量高速增长,中国在世界制造业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逐步确立了工业品制造和出口大国的形象。中国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80年仅占0.8%,上升为2005年的7.3%,出口额达到7620亿美元,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大国排名中位居第三位,仅次于德国(9707亿美元)和美国(9043亿美元)。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一直采用比较优势战略,劳动力成本优势是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在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得到充分发展,它们是中国出口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日益被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以及周边国家、拉美国家所模仿,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资源成本比较优势已经无法为中国企业赢得未来。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将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争,且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如果继续凭借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那么中国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只能获得微薄利润,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对于如何实现一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许多经济学家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它填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对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国的竞争优势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同时,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又是联系的。我们既要看到自身比较优势的潜力,又要认识到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依赖比较成本学说的做法,而把比较成本学说和竞争优势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指导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基于上述背景,我把研究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作为我的论文选题。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概括如下: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分析,提出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基础。笔者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必要性。最后针对中国制造业中优势产业、均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分别提出如何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的对策。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论的研究可以追述到将近两个世纪前,由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建立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在此书中并没有对比较优势直接定义,但在其后的国际经济学的各种教科书中都有所阐述。比较具有权威代表之一的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定义比较优势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它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它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由于机会成本的差异给世界各国生产提供了一个互利性重新组合的可能,这种生产上的重组将增大世界经济馅饼的规模,因此可以得出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模型(一)、李嘉图:单一要素模型在李嘉图模型里,劳动是各国产业部门的唯一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个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唯一不同点。李嘉图模型中体现了两个主要含义: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要素;各国进行国际贸易获益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品,一个国家的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来确定。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利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将国际贸易看作是一种间接的生产方式,这种间接生产方式比直接生产方式的效率高了;第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消费其产出不同的组合,即国际贸易扩大了一个国家的消费可能性,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二)、萨缪尔森:特定要素模型特定要素模型是由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共同创建发展的。李嘉图模型提出所有的国家从贸易中获利,由于贸易没有影响收入分配,每个人的福利都得到改善。然而在现实中,贸易对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有着极大的影响。要现实地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上必须超越李嘉图模型,关注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特定要素模型正是一个有关研究收入分配效应的有用模型。特定要素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只能用来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要素。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劳动(L)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资本(K)只用来生产制造品,土地(T)只能用来生产粮食,所以K和T是两种特定要素。国际贸易对国家内部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原因有两个:其一,特定资源不可能立刻无成本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其二,各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所以,虽然国家整体会从贸易中获益,但内部各利益集团收入分配却不一样。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拥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的拥有者受损。流动要素的拥有者可能受益,也可能受损。(三)、赫克歇尔俄林:要素比例模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比较优势源于各国生产劳动率的不同,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1919)和伯蒂尔俄林(1933)对比较优势提出一个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比较优势是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引起的。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而不同的要素产生了不同的要素成本,一种要素越丰富,其成本越低。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从理论上推导出,各国将出口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进行了更加深层次的研究,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寻求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因此该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提出的政策主张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该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上,忽略了现实经济中的动态因素,因而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的差距很大。(四)、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改变了前面三个模型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探讨边际收益递增引起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之市场结构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国际贸易使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贸易能够扩大市场规模的思想成为垄断竞争模型在贸易中运用的基础,一个更大的市场导致更低的平均价格和更多的商品种类,使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都获得利益。所有的人都能从一体化市场得到好处;要实现一体化带来的好处,各国必须参与国际贸易。为了达到规模经济,各厂商必须集中生产,要么在国内,要么在外国;但必须在两个市场同时销售。最终,任何产品均只在一国生产并出口到另一国。由此很好地解释了要素差别无关的,在资本、劳动和技术水平相似的国家间进行的行业内贸易。目前,随着主要工业国家在技术水平、资本、技术工人、资源储备上日益相似,许多国际贸易采取了由规模经济推动的行业内双向贸易形式。三、小结经过两百年的发展,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不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也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在不同的产业之间有贸易,也在同产业内有国际贸易,用比较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越来越复杂。解释比较优势的来源,需要综合考虑,不单单只来自生产率的差异,或资源禀赋的差异,也有后天积累创造的资本、技术;而且一国的比较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源在各国间流动,一国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变化,比如目前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工资的上涨,市场的开放,劳动力要素的流动,经济技术的发展等原因,未来中国的比较优势可能会转移到资本、技术优势。第二节 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的研究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战略管理学、产业经济学、跨国投资理论等许多学科。历史上对于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沿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方向由企业竞争优势经行业竞争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另一个方向由传统贸易理论经新贸易理论到跨国投资理论。对于后一个方向,笔者把它作为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范畴,由于本论文要研究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所以对于竞争优势的理论笔者认为沿第一个方向较为合理。一、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波特为代表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资源理论、到超越竞争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受到了日本、西欧国家的强大的压力。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当时美国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面临的紧迫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他先后于1980年、1985年、1990年发表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论著。其中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主要研究企业竞争优势。在竞争战略中,波特提出了著名的竞争力五要素模型 影响产业竞争态势的因素有五项,分别是“新加入者的威胁”、“购买者(客户)的议价能力”、“取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力量”及“现有竞争者之竞争程度”。透过这五方面的分析,可以测知该产业的竞争强度与获利潜力。,他认为,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决定了它的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而长时间维持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拥有的两种基本竞争优势为: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范围相结合,可产生在企业所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竞争优势阐述了企业可以选择和推行一种基本战略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并以价值链 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方法,即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察这些活动本身及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竞争优势。作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基本分析工具,阐述了企业在实践中将上述三种竞争战略付诸实施,以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能力理论是当代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因此,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代替,而且是对彼特将产业分析模式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分析方法的替代。企业资源理论试图将公司的内部分析与行业和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强调资源问题的重要性,一个企业要获得佳绩,就必须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并将其配置到竞争战略中去。超越竞争理论是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主要包括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越竞争模型等。二、行业竞争优势理论各国行业是行业竞争优势研究的对象,而研究者观察的对象是各个行业的产品和企业,研究的客观资料是相关国家特定行业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行业竞争优势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客观描述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而且要发现决定或影响各国特定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因素,即寻找行业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以及未来趋势的原因,从而揭示和论证各行业竞争优势的因果关系。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形成于迈克尔波特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著作的发表中。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竞争优势理论由企业上述到国家,提出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分析钻石模型,试图解释“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母国基地”。(一)、崭新的分析工具钻石模型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波特认为,要了解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展露头脚,答案必须从每个国家都有的四项环境因素中讨论。这些因素可能会加强本国企业创造国内竞争优势的速度,也可能造成企业发展停滞不前。这四项因素分别是:(1)生产要素,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人工素质或基础设施的良莠不齐;(2)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指该国是否具备这些产业的上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它们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指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变数。产业发展的机会通常要等基础发明、技术、战争、政治环境、国外市场等出现重大变革或突破时出现。而各层次政府部门通过法令法规、教育制度、保护措施、经济政策等,也对钻石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图1-1 完整的钻石体系如图1-1,钻石体系中的每个关键因素都是相互依赖的,它是一个互动体系,其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拥有钻石体系中的一项优势不等于必然拥有了国际竞争优势;要能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企业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国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摧毁的。(二)、生产要素的转变波特认为,要根据钻石模型的四因素构建一国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最关键之处是放弃传统上对初级产品和要素资源的依赖思想,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反之,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性生产要素时,这一优势通常是浮动不稳的,一旦新的国家踏上相同的发展阶梯,也就是该国竞争优势结束之时。要获得专业、高级生产要素,必须摒弃先天继承的传统观点而注重对生产要素的后天创造。因为,正如一般性和初级生产要素基本是先天形成的,专业性和高级生产要素通常是市场造出来的,甚至往往由不利的初级要素迫使产生。资源匮乏而以独特技术形成高层次竞争优势的日本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它进口原材料和简单的加工零件,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简而言之,对国家竞争优势起作用的生产要素不是一般性的初级生产要素,而是专业型的高级生产要素;不是先天继承的生产要素,而是后天创造的生产要素。(三)、政府作用的关键既然专业型和高级生产要素都是通过后天创造出来的,就需要国家对发展环境既包括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包括教育、研发等社会人文环境进行投资建设,特别是要针对环境中最不利的部分进行大量、持续的投资。能拥有高级研究环境的国家,其竞争力也将提高。所以,土地、矿山等硬件资源对国家财富的重要性让位于国家制度软环境。由于依靠资源的比较优势已经没落,政府行为中加强比较优势的经济政策:如扶植性的产业政策、补贴性的贸易政策,都不会真正起作用。国家不能干预经济,应该让企业和产业自由发展,培养和显示出自己经过市场考验的真实竞争力。一国政府需要做的是教育、培训、研发、法制、基础设施等社会政策的制定,这是能够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从而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行为。简而言之,政府的最主要作用是采取社会政策而不是经济政策,因为对一国优势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硬资源而是软环境。四、小结 竞争优势理论,强调动态发展观,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只要企业敢于创新,积极竞争,一个后进的国家也有可能成为有竞争优势的国家,而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失去了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个国家的市场失去了竞争刺激,则先进的国家也有可能失去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理论更强调非价格竞争,更注重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它强调一国政府的职能,主张一国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国内竞争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研究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存在必然联系比较优势是一国利用要素禀赋比较利益作为国际竞争的基础以获得的相对优势,它意味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比较利益。而竞争优势是指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机构和竞争、机遇和政府等因素组成的价值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它来源于产业内部的效率。二者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一种互补关系。第一,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挥作用。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在一切产业中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也表明,竞争优势不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较优势。第二,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即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第三,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相应地,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一些国家原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由于国际比较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失去竞争优势的案例,以及一些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在国际转移的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总之,在各国产业发展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常常是相互依存的,其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二、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存在很大差别(1)两种理论的前提不同。比较优势是建立在完全竞争,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李嘉图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才得出比较利益结论的,而H-O理论也是假设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竞争优势理论则承认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存在,并充分考虑了需求条件、竞争状况和相关产业的影响。(2)两种理论对国际贸易发生的范围的解释不同。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产业间贸易。而竞争优势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竞争优势理论承认规模经济和产品的非同质性,在这种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从而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3)两种理论所主张的贸易政策不同。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自由贸易,认为通过自由贸易,贸易各方都得到了贸易利益,世界的福利也得到了提高,因此世界各国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竞争优势理论的要旨在于,国家应该尽可能地为企业创造有利于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环境。竞争优势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因此国家的职责就是利用国家机器来干预贸易,使本国企业拥有或保持其竞争力。同时,各国应该出口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这种产品不但要有价格优势,还要有非价格竞争优势。(4)两种理论所强调的优势不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静态的比较优势,注重的是各国现有的要素禀赋,比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初级要素。而竞争优势理论则更加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和各国在获得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国家的繁荣和竞争优势不是靠继承的或既定的,而是通过后天创造得来的。(5)两种理论对国内需求的认识不同。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具有一定影响,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却忽视这一点。波特理论毫不含糊地指出了国内需求同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国内买主的结构、买主的性质、需求的增长、需求结构的变化都对一国的竞争优势有决定性的影响。三、小结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超越。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除了少数的初级产品可以被近似地认为是完全竞争市场,很多产品市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垄断,从而使得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全竞争与无规模经济的假设前提基本不能成立;比较优势理论产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间,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新贸易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大量出现的产业内贸易使得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自由贸易,而当今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则比比皆是,有增无减;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各国出口产品一定是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比较优势的产品却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而能够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产品却一定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既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出口产品而并非是一种真正的出口产品。相反,竞争优势理论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和局部分析方法,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作为理论前提,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才能使一国在贸易活动中得到福利更多一些,生产效率提高地更快一些,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它既考虑现实的利益,更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考虑怎样才能使一国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以便从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它认为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认为只要企业敢于创新,积极竞争,一个后进的国家也有可能成为有竞争优势的国家,而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失去了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个国家的市场失去了竞争刺激,则先进的国家也有可能失去竞争优势;它更加强调非价格竞争,更注重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它强调一国政府的职能,主张一国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国内竞争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比较优势理论越来越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贸易现象,凸现出较大的局限性,而竞争优势理论更符合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第四节 国内学者研究状况对于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我国学者陶然、周巨泰在1996年把“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作为国际经济理论的新视角”,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相比于比较成本理论所具有的政策价值。洪银兴(1997)提出“比较利益陷阱”,他认为一国单纯以要素禀赋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会掉入“比较利益陷阱”,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静态化,很难升级,中国应该依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创造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刘力(1999)则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巴拉萨的外贸优势转移假说,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首先立足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对于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政府应予以适当保护;同时,创造条件,积累资本和技术,推动比较优势升级。在向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很多学者如盛晓白(1998)等开始转向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并对其进行拓展。认为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并非只在于企业,还依赖于整个国家的创新机制,企业的创新能力需要国家多方面行为和政策的协调配合。扬帆(2001)认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很难使现有比较优势升级。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国家的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新经济和全球化中的竞争主体不仅是企业,更重要的是国家,甚至是国家集团。所以,以国家力量支持大企业,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企业和产业,以此来创造和发展比较优势。王佃凯(2002)认为,发展中国家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国际贸易,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反而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贸易利益。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这使得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由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国内学者对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主要从国际贸易的结构或者国际贸易理论角度来研究,而对于制造业应如何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目前这方面研究不多,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任何经济发展阶段,制造业的发展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是国家的脊梁与发展基石,所以笔者试图从制造业的发展如何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又如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价值。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一、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制造业各行业按其用途属性,大体分为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三大部分 朱高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按照中国现行统计的划分,制造业包含工业中的29个行业,具体的行业分布及构成,见下表2-1:表2-1 2003年中国制造业的行业分布及构成制造业所述的29个行业 从中国统计年鉴2004开始,新增加“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笔者分析制造业较长年份有关数据,为了统计数据口径一致,仍旧采用29个行业标准,笔者在下文分析中把“其他制造业”忽略不计,仅采用28个行业来分析工业增加值(亿元)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大类划分制造业合计34088.70100(1)食品加工业1466.424.30 轻 纺 制 造 业(2)食品制造业667.091.96(3)饮料制造业795.972.33(4)烟草加工业1573.484.62(5)纺织业1906.705.59(6)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916.542.69(7)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591.351.73(8)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265.720.78(9)家具制造业182.960.54(10)造纸及纸制品业681.422.00(11)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334.460.98(1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49.930.73(1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287.453.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无息借款协议书
- 遗留房产分割协议书
- 煤矿采煤师徒协议书
- 软体工厂转让协议书
- 医院员工培训协议书
- 垃圾分类服务协议书
- 区域经销代理协议书
- 货款结算协议书参考
- 妻子转让协议书范文
- 养殖安全协议书模板
- 2025 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实施方案
- 《Python程序设计》全套教学课件
- 2025年空压机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唐山一中等“五个一”名校高三全真模拟(最后一卷)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院科两级人员紧急替代程序与替代方案
- 《金属加工基础(第二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2025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模拟卷(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新疆克州中考英语一模试卷
- 2024年新疆伊犁州直检察机关招聘聘用制书记员笔试真题
- 口腔四手操作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