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农民工作为一种新的产业阶层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 的出现,由于农民工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对他们的研究近来已经成为热点,国内 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农民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在这些研 究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较少,为数不多的心理学研究大部分侧重于定性的分析, 开展量化研究的很少。着眼于农民工心理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在广泛查阅相关文 献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的社会认知状况进行了尝试性的量化研究,并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了农民工社会认知状况的特点,提出了改善农民工社会认知状 况的切实可行的教育引导对策。 本文首先综述了关于农民工社会认知状况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农民工的概念 和特点进行了界定,农民工是在城市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但是户口在农村的学历 普遍较低的群体,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弱势性和社会性,接着对国内外关 于农民工社会认知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对当前研究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相 应的分析,然后给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构思和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如下:从心 理学的角度,用实证的方法来探讨农民工的认知状况和认知特点,并且分析影响 其社会认知的因素,提出解决其社会认知中不合理方面的对策,是研究农民工的 一种新的视角。另外,从心理层面分析农民工的心理活动,发现农民工在不同时 段需要引导和帮助的地方。因此从理论价值到实际价值上都有较大的创新之处。 自编的农民工社会认知问卷和农民工社会认知影响因素问卷较为全 面反映了农民工社会认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两个问卷都具有较高的信度、效 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相关要求。通过对不同行业共计3 9 6 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 查发现,进城农民工主要以男性农民工为主,大都已经结婚,他们的学历主要集 中在初中,年龄以2 5 - 4 5 岁之间为最多,每个月的经济收入大部分在1 5 0 0 以下,有 过不止一次的打工经历,打工时闻多在3 年以上。对他们的社会认知状况和影响他 们社会认知的因素进行探索性因素发现,农民工社会认知主要由5 个方面的因素组 成,分别是对内心感受、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城乡差别以及生活现状的认知。 而影响农民工社会认知的除了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等人口学因素和职业、收 入、打工时间等社会学因素外,主要还有7 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疏离、人际关系、 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中文摘要 个人期望、向往程度、个人准备、语言适应以及生活习惯。 农民工的社会认知状况在不同性别、年龄、婚姻、学历和不同打工次数、打 工时间、职业以及不同收入的农民工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男 性农民工的社会认知状况要比女性农民工更加健康和积极,年龄较大的、已婚的、 学历程度为初中的、打工时间长的,收入高的农民工比年龄较小的、未婚的、学 历程度为高中或者中专的、打工时间比较短的、收入较低的农民工在总的认知状 况上要更加健康和积极。在各影响因素中,对农民工社会认知影响的大小依次是; 疏离、人际关系、个人期望、语言适应、个人准备、向往程度和生活习惯。这些 因素对不同个人背景的农民工影响也不一样,且个体差异较大 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对如何改善农民工社会认知状况进行了探讨,并给 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总体上来说改善农民工社会认知状况必须从政府、社会和 农民工本身三管齐下,各方面都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缺一 不可。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认知,影响因素,内心感受,疏离,引导对策 作者:马前广 指导教师:刘电芝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 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 a n d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p o l i c i e st ot h e m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1 9 8 0 s ,f a r m e rw o r k e r sa san e wi n d u s t r i a lg r o u pi nt h ec o u n t r ya p p e a r e d i nal a r g e - s c a l e , b e c a u s eo f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 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r e a r c h e s a b o u tt h e mh a sb e e o m eah o tt o p i cr e c e n t l y , m a n ye x p e r t sa n ds c h o l a r si nd i f f e r e n t s u b j e c t s c o n d u c te x t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 e sa b o u t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f r o mt h e i ro w n p e r s p e c t i v e h o w e v e r , f e ws t u d i e sa r ef r o ma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 a n di nt h e s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 e s , m o s tf o c u s e do n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 a n dq u a n t i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i sr a r e l y , f o c u s e so n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f a r m e r w o r k e r s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k eat r i 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w es u r f iu pt h ef e a t u r e so f 恤e i r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l la tt h e e n dw eg i v es o m e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p o l i c i e s ,s u g g e s t i o n sa n dm e a s u r e st om a k et h e i r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b c | 把f t h i sa r t i c l ef i r s tr e v i e w st h e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l i t e r a t u r eo nf a r m e rw o r k e r s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 n e x td e f i n i t e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c o n c e p t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f a r m e r w o r k e r sa r et h o s ep e o p l ew h oc a r r yo ne a c he c o n o m i ca c t i v i t yi nt h ec i t yb u tt h e i r r e g i s t e r e dp e r m a n e n ta d d r e s s e sa r ei nt h ec o u n t r y t h e i rm o s to b v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e sa r e t h e i rf l u i d i t y , d i s a d v a n t a g ea n ds o c i a l i t y , a n dt h e nm a k eas u n m m l tc o r r e l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a b o u t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 s o c i a lc o g r l i f i o ma n dh a si n s u f f i c i e n tc a r r i e do n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n a l y s i st ot h e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 , a n dt h e np r o d u c et h i sr e s e a r c hb a s i c i d e a s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r e s e a r c h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sf o l l o w s :f r o mt h e p s y c h o l o g ya n g l e ,d i s c u s s e s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哇t ht h er e a ld i a g n o s i sm e t h o d , a n da n a l y s i st h e 矗嵋锄t h a ta f f e c t st h e i r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 p r o p o s e ds e m om e a s u r e st os o l v et h eu n r e a s o n a b l ea s p e c ti nt h e i r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 t h i si san e ww a yt or e s e a r c ht h ef a r m e rw o o e r m o r e o v e r , f r o m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c a l et oa n a l y s i s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a c t i v i t y , p o i n to u t s o m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 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 , w h i c hn e e dt og u i d ei n 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oi th a ss o m ei n n o v a t i o nf r o mt h et h e o r yv a l u et ot h ea c t u a lv a l u e p l a c e , i i i t h ec h a r a o e n o f t h e f a r m e r w o r k e r s 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a n d t h e i n s t r u c t i o a a l p o l i c i e s t o t h e m a b s t r a c t 1 1 a n d a nr e f l e c t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 p r e s e n t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 ;b o t ho ft h e mh a v eah i g h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v a l i d i t y , m a t c ht o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u r v e y i n g u s et h e s et w o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 o v e r3 9 6f a r m e rw o r k e r s 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 , f i n dt h a ti nt h e s ef a r m e rw o r k 铘, m o s to f t h e ma l em a l e , h a v eg o tm a r r i e d , t l l e i re d u c a t i o nd e g r e ec e n 位a l i z eo i lm i d d l es c h o o l 。 h a v em o r et h a no n et i m ee x p e r i e n c eo fw o r k i n gf o ro t h e r s , m o s to ft 1 1 e i ri n c o m ei s 1 0 0 0 1 5 0 0y u a n m o n t h , w ef i n dt h a tt h c i r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a r em a d el l po ff i v e 自咖璐 a n dt h e r ea r e7f a c t o r sa f f e c tt h e i r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t h r o u g he x p l o r a t o r yf a c t o ra n a l y s i s 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 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a 托d i f f e r e n ti nm a n ya s p e c t s f o re x a l l p e , d i f f e r e n ts e x , a g e , e d u c a t i o nd e g r e e ,m a r r i a g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h a v ed i f f e r e n t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a l s o ,d i f f e r e n te ) 【i e f i e n c e ,j o b ,a n di n c o m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h a v ed i f f e r e n t 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 i n 羽加m 越y ,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w h oa r em a l e , o l d e r , h a v eg o tm a r r i e d , w o r kf o ral o n gt i m ei nt h ec i t y , h a v eah i g l li n t e r n e ,t h e i r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i s m o r eh e a l t h i e ra n dp o s i t i v et h a nt h o s ew h oa r ef e m a l e ,y o u n g , h a v en o tg o tm a r r i e d , s t a yi nc i t yf o ra s h o r tt i m e , w i t hal o wi n c o m e i nt h ef a c t o r sw h i c ha f f e c tt h ef a l - m e r w o r k e r s 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 , t h e i ri m p o r t a n c ef r o mt h eg r e a tt ol i t t l eo n eb yo n ea r e a l i e n a t i o n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p e r s o n a le x p e c t a t i o n , l a n g u a g e ,p e r s o n a l p r e p a r a t i o n ,p e r s o n a ly e a r n i n g ,a n dt h e i rh a b i t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 so ft h e s ef a c t o r sa 诧 d i f f e r e n tt 0d i f f e r e n tf a r m e rw o r k e r sw h oh a v ed i f f e r e n tp e r s o n a lb a c k g r o u n d i nt h ee n do ft h ea r t i c l e , w ed i s c u s sh o wt om a k e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b e t t e rb a s e do no u rr e s u l to ft h er e s e a r c h _ w et r yt og i v es o m ed o a b l e s u g g e s t i o n sa n dm e a s u r e st om a k et h e mb e t t e r o v e r a l ls p e a k i n g , t oi m p r o v e st h e f a r m e rw o r k e r s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w eh a v et om a k e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 t h es o c i e t y a n dt h ef a r m e rw o r k e r ss e l v e sd ot h e i ro w nt h i i l g , sw e l l 。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a l in e e dt o f u l f i l lt h e i ro w n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p r a c t i c a l l y , o n l yd ot h e s e w e 眦a b l et oi m p r o v et h e f a r m e rw o r k e r s 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 , a n dt h e s ea s p e c t sa r e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k e yw o r d s :f a r m e rw o r k e r , 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 , 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 s ,i n n e rf e e l i n g , a l i e n a t i o n , 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p o l i c i e s w r i t t e nb y :m aq i a n g u a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l i ud i a n z h i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墨面z 日期:銎型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 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阱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黝z 日期:型z :墨2 导师签名:丛螳期:斛 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燕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l 农民工相关研究 1 1 农民工出现的背景与规模 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我国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的,大规模的,持续 性的跨地区往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形成了浩浩 荡荡的民工潮,据统计1 9 8 9 年之前,离开自己的家乡远赴异地打工的农民工约有 2 0 0 0 一3 0 0 0 万。后来由于1 9 8 8 - - 1 9 9 1 年国家经济调整,约有1 0 0 0 多万农民工被压 缩回农村。1 9 9 2 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大量的农民工开 始进城打工,那时每年猛增1 0 0 0 多万人,到1 9 9 5 年,据有关方面统计已超过5 0 0 0 万人。1 9 9 5 - - 1 9 9 7 年国家宏观经济调整,又有约1 0 0 0 多万农民工返农。1 9 9 7 年以 后,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又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据2 0 0 0 年第五次人口普 查显示,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打工人口为1 2 亿,其中在二三产业单位打工 的农民工约为8 0 0 0 万人( 谢建社,2 0 0 4 ) 。 农民工的出现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 制实施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加上国家对 个人流动控制的减弱,社会流动自由度的加大,不仅农民经济收入上分化加剧, 同时农民的心理、观念和行为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沙莲香,2 0 0 4 ) 。从世界范围 看,农民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的种共同趋势, 在发达国家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农民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对于我国来说,这些流 动的农民有其特殊的地方,他们之中很多人并不能因此留在城市,而且由于我国 特殊的户籍管理体制,他们很难获得和城里人平等的待遇,各方面的限制使这些 农民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特的社会结构单元( 刘电芝,2 0 0 6 ) 。他们带着寻找幸福 的信念走出农村,在漂泊的生活中试图改变贫困的命运。他们在备受歧视的社会 意识和舆论压力中生存,在汗水和泪水的艰辛中承担着各种风险。但是不可否认 的是,他们始终在对个人的幸福的追求中,创造着城市的繁华和富足,并以此保 证自我存在的人格和尊严。这造成了农民工特殊的社会认知状况。 近年来,“城市农民工”问题逐渐引起了国家有关行政部门高度重视:1 9 9 5 年 吴邦国在全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流动人口问题,己不仅仅是个农村 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镱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经济、政治问题 ( 人民日报,1 9 9 5 ) 。”2 0 0 3 年3 月5 日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朱镕基做的政府 工作报告( 朱镕基,2 0 0 3 ) 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们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就 业,清理和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加 强引导和管理。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顺利转移,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和谐社 会的构建,更是攸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另外不同学科的学者也从各自的角度出 发对农民工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遗憾的是,从心理学角度对农民工进行研 究的相对较少。而农民工的社会认知作为了解农民工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应该 引起足够的重视。 1 2 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出现后,我国的社会学、人口学、医学等领域一 直没有停止过对该特殊人群的研究。在学术界,农民工还有其它一些常见的称呼, 如农民工人、流动民工、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农民、城市农民工、打工仔、外来 人口等( 谭正萍,2 0 0 3 ) 这些称谓在不同的研究中有其特指的群体范围,但研究 的对象都是身份是农民却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群体。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有人认为农民工为“流动民工气有人认为农民工不仅包括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 还包括在农村就地为其他人从事有偿的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还有人认为农民工 即是农民出身的工人。但是这些对农民工的定义相对笼统,本文研究的农民工指 的是在现行户籍制度下,那些户籍在农村,在农闲或一定时期内暂时停留在城市, 以谋生盈利为主要目的,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暂住人口。他们从农村流动到城镇 从事各种非农活动,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收入,其经济活动和生活重心己从农村转 移到城市,但户籍仍在农村。 目前在农民工群体中,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据统计,2 0 0 4 年,全国农 民工中1 6 3 0 岁的占6 l ,3 1 4 0 岁的占2 3 ,4 l 岁以上的占1 6 ;农民工的 平均年龄为2 8 6 岁;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 6 ,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占近2 4 ; 他们以自发性外出为主,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 来的社会信息网络,在地域上,农民工以中西部地区的居多,他们大多前往到东 2 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镱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部和南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就业,2 0 0 4 年,中部地区外出农民t4 7 2 8 万人,占全国 农民工总量的4 0 ;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3 1 6 1 万人,占2 6 7 。东部地区、大中 城市就业容量大、收入高,吸引了大量农民t (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 组,2 0 0 6 ) 。 从相关研究分析来看,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 1 ) 流动性:农民工的最显著特点在于他的流动性,他们不同于有着固定住 所和收入的城市居民,也不同子那些留在农村种地的典型农民,他们具有非常大 的流动性,哪儿工资高,哪儿能找到工作,哪儿能住好又省钱,他们就往哪儿去。 根据我们初步访谈的结果,很多人都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城市打过工,而且农 民工的流动性还表现在地区之间、职业之问进行流动。从大的范围内来看,农民 工主要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 农民工个体来讲,其流动性还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他们更多的追逐一种相对较高 的收入,像前面所说,哪几工资待遇好,哪个行业待遇好,只要需要,他就可能 往那个行业和地区流动。但是他们的流动性并不是盲目性的,他们往往以亲缘、 地缘等为纽带而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信息网络。 ( 2 ) 弱势性:似乎提到农民工就能够联系到农民工的悲惨遭遇那些报道,从 民工以跳楼的方式追讨薪水到孙志刚事件的发生,从城市收容所里的无处可去的 打工者到超负荷工作,我们总能感受到其弱势的特点。在当前的中国,农民工作 为中国新兴的产业阶层,他们的弱势性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变,表现在:首先, 农民工的基本经济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城市里受到侵害的情 况层出不穷;其次,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他们没有城市居民的 医疗保险和其他各种社会保障,基本上处于一种无任何保障的状态,比如政府为 了解决下岗问题,时常成批地清退外来民工,失业和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随时可 能处于断绝生活来源的境地。城市社会的养老保险因为农民工在农村有一定的承 包土地,而没有将其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再次,由于当前中国特有的二元户籍 制度,农民工处于既不完全是农民也不全是城里人的边缘地带,经常受到歧视; 第四,农民工缺乏政治参与的正常渠道和机制。农民工由于长年在外,脱离了乡 村,无法参与乡村的村委会选举,而在城市政治生活中,他们又几乎完全被隔绝 在外,由于他们户口不在就业的城市,所以不能在当地参加任何选举活动( 王恒 亮,2 0 0 3 ) 。 3 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簧 第一部分闯题的提出 ( 3 ) 社会性:农民工特别是老一辈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打工一般生活的都很辛 苦,他们往往经历了诸般困难,饱受了各种艰辛,但是在目睹和经历了城市的繁 华生活之后,也激起了他们一度沉睡甚至麻木的对城市的向往和期望,也指引和 促使他们向城市靠拢。在这一过程之中,对真正的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在城市中生 活的体验都在有意无意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使其趋同于城市文明。无论是 流动经历还是城市体验,都是一个普通农民完成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不可或缺的 因素( 周晓虹,1 9 9 8 ) 。英克尔斯( 1 9 8 3 ) 认为农民与城市接触的经验“也许能成为 促进现代化的学校”。从朱考金( 2 0 0 3 ) 对南京市6 1 0 名农民工的调查可以清楚地 看到农民现代性的提升。城市农民工观念的变化,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他们家 乡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乡村社会在价值观念上的变化。因此,农民在外打工的 过程,既是促进其本身社会化的过程,也对其家乡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 刘电芝,2 0 0 6 ) 。 1 _ 3 国内关于农民工的研究 对农民工的研究是近年社会科学研究的关注题目之一,国内学者从经济学、 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城市地理、心理学、犯罪学等学科以及政府有关部门、 外援项目工作者等从各自的角度,采用综合调查、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等方式对 这一现象和人群展开了研究。比如从社会学角度,近年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农 民工流动行为的研究,包括外出的动因、流动方式、社会网络、组织化程度、家 庭模式、主体意识、失范等;农民工内部分化或分层状况研究,包括不同来源地、 不同职业群体的研究;农民工群体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包括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 社会排斥和不平等、有关管理和社会政策;以及有关社区的研究等 对农民工的研究以社会学学科为多,有研究者( 渠敬东,2 0 0 1 ) 总结认为, 近年社会学有关农民工研究主要以两种分析框架为主:一是结构分析。将社会流 动放在社会结构中探讨,它首先设定社会是以分层或地位的方式构成的,然后再 将流动的概念放入其间来考察;二是社会网络分析,将个体的流动过程看成是其 通过建立社会网络来实现的,它不强调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属性,而是 强调个体在其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处的相对优越位置。并进一步认为,研究预设和 方法本身有可能会简化材料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甚至排除那些难以归类却恰恰最 具有社会效果的现象;结构分析也不能等于社会研究的全部。因此,他提倡新经 济社会学提出的网络分析范式,认为从社会鼹络的角度切入这一群体的互动关系 4 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蘸第一韶分问题的提出 及其结成的社会纽带,是一种更容易走避他们特殊生活的研究范式。从某种意义 上说,农村外来人口本身,以及他们的社会网络乃至社区,都是社会网络及其运 动的效果。 从学科的角度来讲,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农民工群体进行了研究,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从人口学的角度,了解了农民工的集聚形态和生存状 况,如蔡防( 2 0 0 1 ) 的中国流动人口问题里专门探讨了农民的人口迁移闯题, 另外许多研究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来解释农民流动的宏观因素,特别是地区经 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构因素,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流向发达地区和城市i ( 2 ) 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流动成本和收入状况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 促进作用;( 3 )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对农民工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如宁秀 华等的青年民工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叶旭军的城市外来农民工 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等;( 4 ) 从犯罪学的角度,探讨了农民工的犯罪类 型和原因等,如陈义平、熊充发的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根源与对策,廖显赤、 张胜康的城市外来无业人员犯罪问题初探等;( 5 ) 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了农 民工的国民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如王琳琳等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 国民待遇问题研究,刘洪彬的社会转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闯题探析等;( 6 ) 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如罗忆源的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 究等;( 7 )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农民工的心理卫生、歧视问题、人际交往、 弱势凸理、情绪等闯题,如李强的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等。 现在不仅很多学者研究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同样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 高度关注,2 0 0 5 年,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对农民工问题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 院研究室会同有关部门从深层次研究农民工问题,割定和完善涉及农民工的各项 政策,由国务院领导批准的“农民工问题调研和文件起草组”于2 0 0 5 年4 月4 日成 立。调研起草组由国务院研究室牵头,中央和国务院1 7 个部门、8 个农民工输出或 输入大省( 市) 为成员单位,并邀请5 位长期从事农民工问题研究的专家参加。中 央成员单位提交了3 3 篇专题研究报告,地方成员单位提供了1 2 篇专题研究报告, 各位专家提供了l o 篇专题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作用和发展 趋势,深入剖析了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总 体思路和目标,针对农民工存在的十大方面的问题提出若干政荧建议,并在促进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与改善城市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等维护农民工 5 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燕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的切身利益方面阐明了应对之策。 2 社会认知相关研究 2 1 社会认知定义 社会认知的定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早期社会认知仅仅是指人们对于 人的认识,比如f i s k 和t a y l o r ( 1 9 8 6 ) 将社会认知定义为“社会认知是种对别 人和自己的思考”后来逐步发展到对人、事、物等各方面的认识,比如s h e r m a n ( 1 9 8 9 ) 等认为,社会认知是通过研究社会现象的认知结构与加工来理解社会心 理现象的一种概念性和经验性的途径或方法。j e n n i f e rs b e e r ( 2 0 0 6 ) 等认为社会认 知是对所有人,包括自己、社会规范和程序在内的信息加工过程。国内学者也对 这个概念做了相关的界定,周晓虹( 1 9 9 7 ) 指出,就认知对象而言,社会认知指 的是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而不是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后来随着社 会认知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杨彬、杨洪杰等在社会认 知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认知定义为:社会认知,顾名思议就是对社会的认识 和了解。章志光、金盛华( 1 9 9 6 ) 认为,社会认知是对来自他人、自己的及周围 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推理的复杂过程。钟毅平( 1 9 9 9 ) 社会认知可以定义 为用认知的方法研究和解释杜会行为的一门科学。林崇德、张文新( 1 9 9 6 ) 综合 国内外研究,将社会认知的定义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1 ) 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 有影响人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因素以及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关系 的思考。( 2 ) 社会认知是一种强调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复杂社会行为的一 把钥匙。( 3 ) 社会认知有两个相互关系的意思:社会认知的“组织方面”是指构 成一个入的社会知识、对社会现实认识的范畴和原则;社会认知的“过程方面” 是指通过社会互动而发生沟通和加工信息的一切方式,如注意、记忆,也包括一 些严格的社会性过程,如沟通和观点采择。( 4 ) 社会认知通常是指两种认知关 于人、群体的认知和具有情感、动机态度、情绪色彩的认知。( 5 ) 社会认知通常 是指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角色和规则的认知,以及这些观点与社会 行为关系的认识和推断。( 6 ) 社会认知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发生在他人和自己身上 的心理事件,以及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思考。 综合看来,社会认知是指入对来自他人、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比如 社会性客体之间关系( 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自我、社会角色、周围环境) 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6 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2 2 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围 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但这一复杂领域可以用下面的图来概括 ( j ,f l a v e l l ,1 9 8 5 ) 图中s 或d 代表认知主体或自我,o 代表他人或团体。虚线箭头代表社会认 知的行动和结果,它们包括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品质的理解、判断、推理,因 此在图中能穿透目标。实线箭头代表外显社会行动,上面一部分表示自我能对自 身以及他人或团体进行的各种认知方式。下面一部分表示社会认知也包含个人或 团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和交往。联系上下部的垂直虚线表示自我既能独立地思考自 身或他人、团体,也能思考自我与他人或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人或团体之间的 关系。 2 3 社会认知的相关理论 社会认知的研究受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的“中介变量”概念、格式塔心理学, 以及勒温的“场论”的影响( 周晓虹,1 9 9 7 ) ,但真正对社会认知的研究起源于2 0 世纪7 0 年代,此时产生了两个新的思维者模型( 王炳芳,2 0 0 5 ) :第一种模式是 “朴素的科学家”,人总是努力发现人们的行为根源,即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 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7 0 年代初,它成了社会认知研究的前沿,归因 理论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人们有了足够的时间,就会像一个朴素科学家,先收集 全部有关材料,然后得出最合乎逻辑的结论。第二种模式是:人们实际上干什么, 而不是他们应该干什么。这一观点称为认知吝啬模型,这一模型基本思想是:人 们信息加工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可能的话都会走捷径。此 模型使社会认知研究出现了以下特点:首先,忽视情感动机在认知中的作用,“冷” 认知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第二,把人当作一个孤立的信息加工器,忽视社会背 景的作用,认为社会认知的理论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的途径和社会认知的加工阶段。 7 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镱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第三,很少进行外显社会行为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现在发现它本身转变成一个主 要关心的不是人的行为,而是加工社会刺激的思想家或信息加工器”。 2 3 1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影响人的社会认知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国1 3 所高等院校社会 心理学编写组编,2 0 0 6 ) ,一是认知者因素,包括( 1 ) 认知者的原有经验,我 们原有的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个体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概 括对象特征的标准、原型,从而使认知判断更加简捷、明了;( 2 ) 价值观念,个 人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 3 ) 情感状态,个人的情感体验如何直接影响其认知活动的积极性;( 4 ) 认知偏见, 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时时影响认知的准确性,使认知发生偏差。这种 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克服的。二是认知对象因素,主要包括( 1 ) 认知对象的魅力,构成个体魅力的因素既有外表特征和行为反应方式方面,又有 内在的性格特点方面;( 2 ) 知名度,一个入知名度的大小也影响着别人对他的认 知;( 3 ) 认知对象的自我表现,在表现的好的情况下会给认知者带来积极的评价, 反之相反。三是认知情景因素,包括( 1 ) 空间距离;( 2 ) 背景参考,在认知活动 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系统。国外学者从不同方面考查 了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要因素。 2 3 2 目前社会认知研究现状简括 ( 1 ) 社会认知的途径的研究,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认知,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 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而实现的,所有这些组成了社 会认知活动的基本途径。通过这些途径,个人方可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对他 人及其行为做出判断与评价,并进步解释和推论他人的行为。 ( 2 ) 社会认知的加工阶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钟毅平,1 9 9 9 ) :社会知觉、 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社会知觉是指人通过感觉器官对社会客体属性直接的整体 的感知,与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不同。比如知觉对象有区别。社会知觉指的是社 会客体,主要指社会物、社会人、社会事件,而普通心理学所讲的知觉,其对象 是指纯自然的客体,一般不带有社会的属性。社会印象是指人通过与社会刺激的 相互作用,形成并藏在记忆中的关于认知对象的形象。这些形象往往是以表象的 形式储存。由于社会刺激可以是社会物,也可以是社会人,所以表象的形式非常 复杂和丰富多彩。社会印象是社会认知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它是在社会知觉的基 8 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信息而形成的,是社会知觉的高级阶段并为社会 判断提供素材,是社会判断的基础。社会判断是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