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文中子》看《汉语大词典》.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文中子》看《汉语大词典》.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文中子》看《汉语大词典》.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文中子》看《汉语大词典》.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文中子》看《汉语大词典》.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文中子》看《汉语大词典》.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隋朝思想家王通,谥号为“文中子”。文中子,又名中说、文中子中说。 据相关文献记载,王通曾续六经,但今己失传。唯有其门人、子弟汇集其言行、讲学问 答内容的文中子流传至今。由于隋书对王通只字不提、中说体例及行文风 格模仿论语十分明显,因此,自唐以来,历代思想家对此书及王通本人褒贬不一。 宋朝时阮逸、龚鼎臣分别为此书作注,龚本己失传,阮逸本多有篡改。今所见版本均为 宋朝及宋以后刊刻或影印而成的。所以,抛开其真伪,该书至迟为宋代的作品虽然目 前学术界已基本上承认王通与其中说,并予以充分的肯定,但学界对文中子的 研究尚属薄弱,缺乏语言、词汇方面的系统研究。而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具权威性 的汉语语词词典,收词、释义、书证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由于词目浩繁、书证 所涉及的文献十分广泛、编纂时代等因素的局限,难免会有错漏之处。本文以文中子 的词汇为研究对象,采用专书研究的方法,对汉语大词典收录文中子词语的情 况进行全面检验,力求彻底发现并纠正该套辞书在处理文中子词语方面所存在的包 括漏收词目、释义不全、书证偏晚等问题。论文对汉语大词典吸收文中子为书 证的词语进行了穷尽性的描述;补充 a l s on a m e s ( z h o n g s h u o w e n z h o n g z iz h o n g s h u o i ns p i t eo f w a n g t o n g sa c h i e v e m e n t i nl i u j i n ga c c o r d i n gt os o m er e l a t i v eh i s t o r yr e c o r d , w en o w 啪g e t n o t h i n ga b o u ti t h o w e v e r , h a dh a n d e dd o w nt i l lt o d a y , w h i c hc o u e e t e dw h a th e s a i da n dd i dd u r i n gh i sl i f et i m ea n dw a se d i t e db yh i ss t u d e n t sa n dj u n i o 璐b e x m t l s co fn o tb e m e n t i o n e db y a n d ss i n l i a rs l y l , t o , w a n g t o n gr e c e i v e d d i f f e r e n te v e np a r a d o x i c a lc o m m e n t sf r o mm a n yt h i n k e i 暑n om a t t e rw h a tc o n t i n e n t s0 1 1 ,w ec a nn o ti g n o r et h a tt h eb o o kh a di t so w np r i v i l e g e b u tt h es t u d i e sa b o u t i nt h es p h e r e o f l e a r n i n g l m sn o t s t r o n g 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b yn o w i sa l l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c h i n e s ew o r d sa n dp h r a s e sd i c t i o n a r yw h i c hh a s a c h i e v e d 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翻_ 。;c s s i n c o l l e c t i n gv o c a b u l a r y , p h o n e t i ca l p h a b e t , e x p l a i n i n gt h em e a n i n g , p r o o f so fb o o ke t c h o w e v e r , b e c a u s eo fi t sh e a v ya n dc o m p l i c a t e d t e r m sa n di t se x t e n s i v ed o c u m e n t sw h i c hi sr e l a t e dt op r o o f so fb o o k , w ef i n dm a n y p r o b l e m s w h e nw c 惦e i no r d e rt od om yb i t sf o rd i c t i o n a r y se d i t i n ga n d r e v i s i n g , t h i sp a p e ri n t e n dt 0p r o b ei n t ot h ec a r e l e s so m i s s i o na n ds h o r t a g eo f s 的mt h ea n g l eo f sq u o t a t i o n s v o c a b u l a r yr e s e a r c h , 璐i n gt h em e t h o d o fs p e c i a lb o o ks t u d y i n ga n df r o mt h ea n g l eo fb e n e f i t i n gt od i c t i o n a r ye d i t i n g t h ep a p e r d e s c r i b e st h ev o c a b u l a r i e sw h i c ha d o p t sq u o t a t i o n s s e n t e n c e 勰t h ep r o o fo f b o o ki nd e t a i la n ds u p p l i e se i g h t e e no m i s s i o no ft e r m sa n dn i n ei n c o m p l e t i o no fm e a n i n g i t e m sf o r t oc o m p l e m e n ti t ss h o r t a g e s t h ep a p e ra l s ob r i n g sf o r w a r d sf i r s tb o o kp r o o f o fs e v e n t e e nv o c a b u l a r i e s k e yw o r d s : ; ;s l m m a n n i n g s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滔际静 日期;d 7 年s 月,8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 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 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馐酶箭 指导教师签名:氍娃 日期:o 7 工昭 日期:0 7 厂群 引言 ( 一) 王通其人 文中子,又名中说、文中子中说,四库全书总目载:。旧本题隋 王通撰。唐志:文中子中说五卷,通考及玉海则作十卷,与今本合。” 王通,字仲淹,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1 人,隋朝思想家、哲学家。由众多材料可知, 王通生于北周大象二年( 5 8 0 年) ,卒于隋大业十三年( 6 1 7 年) ,或者生于开皇四年 ( 5 8 4 年) ,卒于大业十四年。死后其门人私谥。文中子”。虽然史书无传,但旧唐 书的 王缋传( 王通之弟) 、王孰传( 王通之孙) 积王质传( 王通五代孙) 中均载有其事迹2 ,称其为。大业中名儒”、。隋末大儒”。唐礼部尚书陈叔达在给王绩 的书信中提及文中子时多赞美之辞:“是贤兄文中子知其若此也。恐后之笔削,陷于繁 碎,宏缀正典,暗而不宣。乃兴元经。以定真统。”。初唐哩杰”之一的杨j 羁在给 王勃集作的序中也论及王通:。祖父通,隋秀才高第,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 读。大业末,退讲艺于龙门。其卒也,门人谥之日文中子。”铡禹锡在为王质所作的神 道碑中亦提及王通:。并州六代孙名通、字体淹。在隋朝诸儒,唯遥能明王道, 隐居白牛溪,游其门皆天下俊杰,著书行于世,既没,谥日文中子。”唐末的皮日 休曾作文中子碑,将王通与孟子,苟子、韩愈相提并论。 由于现存的官方史带南书以及北史等没有王遇的名字。l b 唐书新唐书 亦没有专门立传,这就引起了后代学者的怀疑,从北宋初年的宋咸到清初的姚际恒等文 人都对王通是否存在提出质疑。有人提出,并无王通其人,中说是一本伪书等等。 另外一些学者则遁过考证,确认王通真有箕入,并菲后人假托,只是记载有部分失实而 已。直至明朝嘉靖年间,王通在儒学中的地位才正式确定,以大儒的身份从祀孔庙,名 字捧在董仲舒、后苍、杜子春之后。 由零散的文献记载可推知王通的家事梗概。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家学渊源深厚。其 兄弟三人:王通为长,王凝次之,三为王绩。王凝字叔恬,曾任太原县令,被称为太原 1 今山西省万案县通化镇,一说河津县。 2 旧唐书王绩传在叙述王通事迹之后又说王通。自有传”,可睢原本计划有王通的传 3 见答王绩书 ,唐文粹卷八十二 4 见王勃集序) ,杨炯集卷三 府君,后因得罪权贵,出为姑苏令,解印后回乡,整理王通的遗稿续六经和中说。 王绩字无功,新、旧唐书均有传。王通出生时,其父铜川府君筮卦,遇坤之师,请 教其祖父安康献公,献公说这是素王之卦,二爻阴变阳,是上德而居下位,虽有君德而 生非其时,所以此子长成,“必能通天下之志”,遂起名日通。开皇十八年,王通在父亲 勉励下,“于是始有四方之志”,辞家游学四方。受书、春秋于东海李育;学诗 于会稽夏王典;闯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三易之义于族父仲华。”5 游学 也使他成为饱学之士,中说立命日:“夫子十五为人师”。隋文帝仁寿三年( 6 0 3 年) , 王通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见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 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得到隋文帝赞赏,但下议公卿时却被冷落排挤,最终没有被 采纳。此后,虽被任命为蜀郡司户书佐( 管理户口、负责文书工作的小官) 、蜀王侍读, 但不久便因对朝廷失去信心而辞官归乡,隐居于白牛溪,专心著述和讲学。隋朝政府曾 经几次征召他入朝作官,但他都没有出山。 王通用九年的时间著成续六经( 亦称王氏六经) ,包括续诗,续书、礼 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 0 卷。其撰著的目的在于“服先人之义,稽仲 尼之心。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自 远而至,盛况空前,有“河汾门下”之称。王通不仅弟子多达千余入,还结交了许多朋 友,其中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龄、魏征、王琏、杜如晦、李靖、陈叔 达等均为隋唐之际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王通死后,众弟子将他奉为“至人”,称“王 孔子”或“文中子”,后世更有“河汾道统”之誉。 在中国学术史上、在儒学发展史中,王通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思想界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 - - ) 文中子与王通 王氏家书杂录6 道:“( 杜) 淹日:“昔门人成存记焉,盖薛收、姚义缀而名日 中说。兹书,天下之昌言也,微而显,曲而当,旁贯大义,宏阐教源。门人请问之 端,文中行事之迹,则备矣。子7 盍求诸家? ”由此可推断,文中子并非王通本人 所撰,而是王通之门人薛收、姚义汇集其言行、讲学问答内容的记录,由其弟王凝初编, 取王通思想的核心“中道”之义,署为中说。 5 见文中子世家, 王福畴撰。 7 指王通弟王凝 2 薛收、姚义所辑中说到王凝手中时,他“得 中说一百余纸,大底杂记不著 篇目,首卷及序则蠢绝磨灭,未能诠次。”王凝可能是中说的初编者,他傲了初步 整理,但未归类。后来王凝又将中说授王福畴,王福畴在王凝整理的基础上,重新 分类编排,“余因而辨类分宗,编为十编,勒成十卷,其门人弟子姓字本末,则访诸纪 膜,列于外传,以备宗本焉。”按照这种说法,文中子虽不是王通本人所写。但定 稿是在王通之子王福畴手中完成的。 宋代出现的幼学蒙书三字经中有“文中子,及老庄”。可见,在宋代人的意识 中,王通在学术史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王通和中说在宋代引起了学者的广泛 关注,并引发了真伪之争,且从北宋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其中,最早认为中说是伪 书的是宋咸。由于其书已佚,论据无从知晓。而后,南宋的洪迈力证中说乃“阮逸 所作”,并从门人、时闻中出现的矛盾的角度提出嘤点依据。明初,宋濂提出中说 是王通之子王福郊、王福畴伪造的。清代的俞正燮通过“家庙必东南向”、“朝服祭器不 假”、“躬耕”三件事指出不合理。而梁启超则别出心裁,认为中说是王通自己伪造 的。 由于成书于唐初的隋书对王通只字不提,加上中说体例及行文风格模仿论 语十分明显,因而,自唐以来,历代思想家对此书及王通本人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毁者认为其模仿论语过甚、文中所述有与史实不符或于情理不通之处,誉者贝 j 称王 通确为儒家之一代巨擎,可与孔子相提并论。也有如程颐、朱熹、司马光等折衷者,认 为中说虽然有可疑之处,但亦有可取之处,王通也许不胜“诛泗之宗子”之称,但 亦非平庸无聊之辈。其中司马光作的考证性的 文中子补传持论较为公允;。余读其 书,想其为人,诚好学笃行之儒。惜也,其自任太重,其子弟誉之太过,使后人莫之敢 信也。余恐世人讥其僭而累其美,故采其行事于理可通,而所言切于事情者著于篇,以 补t 隋书之朗。”在学术史上,司马光对王通持谨慎而又重视的态度,他虽然对隋 书不载王通一事疑而不解,但仍然采取了中说及其附录文中子世家中的材料, 将“诣阙献太平十二策”等事迹,以及王通与弟子贾琼的一段对话编进了资治通 鉴。 古今有不少学者对文中子进行专研,王通及其思想的研究都取得了成果。 在唐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王通在学术史上的重要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还未进 。见王氏家书杂录 见舞治通鉴 眷1 7 9 靖纪三文帝仁寿三年豢 3 入真正的研究。此阶段属文献著录时期,既有记王通其人的文献记载,又有记其书中 说、续六经的,还记载了后人疑其为伪书而流传至今的元经。这些记载中,一 为王通的后人所记,一为其它文入学者所记,从未有人怀疑过其人其书。宋代属注释、 整理和简单评价文中子时期,给王通以应有的学术地位,文中子注本出现。在 此阶段儒家思想家们对王通与文中子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但未能从考据方面解决王 通与文中子的真伪问题,因而未能取得一般学者的信服。他们从思想价值和学术价 值方面来研究,肯定了王通思想的意义。金元时期的研究材料很少见到。文中子”,只 有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集有前朝学者对中说及元经的评价。明代对文中子 的研究,既有公允之言,亦有怀疑的微辞。清代对王通其人其书的看法,真伪存半。 近代迄今,梁启超、章太炎在书或文章中论及文中子,一些研究哲学思想、文学或 教育思想的书列章或节来讲王通。桐城汪吟龙的文中子考信录分人考和书考两部分, 收集材料最为广博,以坚实的文献考证作基础,得出了比较公允的结论。王立中的文 中子真伪汇考( 仅3 4 页) 承认有王通其人,但于其书所持态度与四库提要同。尹 协理、魏明的 王通论有考证,有思想研究,但主要是关于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 的。该书是迄今文中子研究中最有学术价值的一部著作,考证材料比较详实,亦有突破 之处,不过考证时所用材料来源不足,尤其是对原始文献的利用加。杂志期刊上近些年 来有关文中子研究的文章不多,且偏重于王通教育思想方面,较有学术价值的有王冀民、 王素的文中子辨,徐朔方的王通门人考辨,段熙仲的王通王凝资料正伪。台 湾骆建人的文中子研究1 1 偏重于文献方面的研究,搜集版本较为全面,考证时所用 原始材料较多,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而从语言文献的角度对文中子进行的研究却 少之又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出版的“二十二子详注全译”之一文中子中说 译注,属普及性读物,然而错漏百出,不但对词语、句子的翻译错误连连,就连断句、 原文也有很大问题。 虽然学术界已基本上承认王通与其中说,并予以充分的肯定。但是,部分人仍 然坚持宋咸以来的观点,疑人疑书,如王冀民、王素的文中子辨,段熙仲的 王通 王凝资料正伪1 2 。所以,还有必要进一步做基础性的工作,从原始文献出发进行翔实 地考证。况且,语言的研究应该尊重语言事实,而不应该仅仅以文献在思想史、文学史 上的地位高低来衡量其价值。 见邓小军博士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 ,第页,台湾文津出版社,中华民田8 2 年9 月初版 1 1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9 年版 口见文史 第二十七辑第3 2 3 页,中华书局1 9 铂年版 4 ( 三) 文中子的版本 据新、旧唐书记录,唐末五代时流传的中说有五卷本,但并未保存下来。 北宋时期流行的至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阮逸刊印、注释的本子”,另一种是龚鼎臣刊 印注释本。 宋史艺文志艺文四题作文中子,则以其谥号为书名。今传本多 收录于各种丛书中,既有题为中说的,如纂图互注五子、六子全书、十 子全书、广汉魏丛书、增订汉魏丛书、续古逸丛书、四库全书、 四 部丛刊、 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又有题为 文中子的,如六子书、 注释九子全书、二十子、诸子汇函,还有题为文中子中说的,如( - - 十家子书、二十二子、子书二十二种、( - - 十五子汇函、子书二十八种、 子书四十八种、子书百家、百子全书等。 宋人王观国承认阮逸注文中子,但是他不赞同阮逸给每篇命名的做法,说:“阮 逸注文中子,又作叙篇,阮氏不察,乃以 ,并自述起因与 编排情况:“余以暇日,参取阮氏、龚氏本,正其本文,以类相从,次为十六篇,其无 条目可入,与凡可略者,往往不录,以为王氏正书。”1 6 可惜此本亦不存。 流传至今的阮逸本,每篇取首句二字为题。前有阮逸所作文中子中说序,后有 。现流传往本,四库总目 有记 1 学林 ,田瑞娟点校,第4 8 页,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 廿经籍考 ,文献通考 卷3 6 第8 5 4 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 坫见陈亮集增订本 ,邓广铭点技,第2 4 9 页,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 5 叙篇、杜淹文中子世家、王福畴 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及王氏家书杂录等 文章。文中子中的多处谬误,尤其是一些与史实不相符的地方,多出自阮逸的任意 篡改。 今所见版本均为宋朝及宋以后刊刻或影印而成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 籍善本书目在子部总类中辑录文中子2 0 种,在子部儒家类牛录2 7 种”。 综合诸书所录文中子的情况,大致可以得知其版本情况如下: 宋刻本有三种:常熟瞿氏铁栗铜剑楼藏宋隐士王氏取瑟堂刊本,日本藏古楼藏宋本, 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宋本。 元刻本有一种:纂图互注六子六十卷元刻明递修本,存四十八卷。 明刻本较多,其中纂图互注五子本两种,分别为五十卷本和四十卷本,刻者不 详。纂图互注六子本有两种:元刻明递修本和明初刻本。六子书本有五种:樊川 别业刻本、顾春世德堂刻本、桐阴书屋刻本、芸窗书院刻本,还有一种刻者不详。六 子全书本有三种:金陵胡东塘刻本、陈昆泉积善堂刻本,还有一种刻者不详。( - - 十家 子本有三种:吉藩崇德书院刻本、吴勉学刻本、黄之案刻本。除此之外,还有重刊京 本 纂图互注六子全书本,敬忍居刻本,何允中刻 广汉魏丛书本,河汾书院刻崔 铣中说考。清朝至民国的多为宋本、明本的影印本。日本刻本有:日本文化三年( 1 8 2 0 年) 松山堂重刻本,玉树堂刻本,日本文政十年据宋本影刻本。至于明陶宗仪纂说郛 中的 文中子一卷( 涵芬楼百卷本) 及明刊归有光辑诸子汇函本文中子五卷, 则为文中子的节本。 一汉语大词典对文中子的吸收采纳 文中子材料丰富,学说主张亦有可取之处,是研究思想史的主要参考资料。然 而,历史上对文中子的研究大都是从哲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的,多局限于其人其 书真伪的争论,真正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文中子进行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几乎为一 片空白。同时,对文中子文体的分析研究也尚未展开,人们多以其文体仿论语 作结。其实,除了对话特征而外,文中子里有许多富于哲理、文字优美的句子,值 ”包括明代崔铣撰中说考 6 得从散文的角度重新评价和认识。至于 。大词 典出版后,已有多篇文章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过商榷。经“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 0 0 7 年5 月l o 日检索,从1 9 9 9 年到2 0 0 6 年,仅篇名中含有“汉语大词典。的论文已达1 9 3 篇,如果包括未收录的论文,肯定超过2 0 0 篇。其中如方一新( 1 9 9 7 ) 复音词条始见例的 补充、毛远明( 2 0 0 0 ) ( 汉语大词典 书证中的几个问题等。这些文章有的指出作者 在使用、研读大词典中所发现的问题,有的指出大词典在某一方面所存在的不 足,带有随机往、札记性、举例性,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大词典中出现的漏收 词条、误释词义、漏收义项、书证偏晚、引证失当等问题,需要后人不断修补,使其日 臻完善。弥补这些疏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汉语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应该是词汇的研究,个别语词的考释,古代和现代 学者都做了不少,但是,在全部汉语词汇史中所占的比例仍是微小的。“j 汉语词汇史的 建立,必然以踏踏实实的专书研究和断代研究为基础。笔者在对文中子词汇进行研 究的过程中,不时查阅大词典,得到了许多有益解答,同时也发现大词典对文 中子的利用还很不够。因此,本论文拟以文中子中的词汇为研究对象,采用专书 研究的方法,从有利于辞书编纂的角度集中探讨大词典的失误,力图发现、纠正其 在收词、释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使这部权威性的辞书更科学、准确,提高其使用价 值。 系统,科学汉语词汇史的建立,系统、完备辞书的编纂,需要对文献进行词汇研究。 饵以下简称大词典,出现在文章题目中时不简称 口吕叔湘汉语丈词典的性质和重要性 ,辞书研究 1 9 8 2 年第三期 7 汉语大词典在收录词语时没有忘记文中子,对它的吸收与采纳表现为四个方面: ( 一) 以文中子为某词语或某义项的唯一书证 文中子作为唯一书证材料的共计5 1 例,其中单义词2 5 例。 1 载录大词典:。引申为史文。隋王通中说王道”:吾欲续书,按 诸载录,不足征也。阮逸注:史官载言所录。” 2 羹藜含糗大词典:。羹藜啥糗:泛指饮食粗劣。文选王褒 :羹藜啥糗者,不足与论太牢之滋味。李周翰注:藜,野菜;哈,食也。亦 作羹藜含糗。其后书证是隋王通中说王道:“越公以食经遗子,子不受, 日:羹藜含糗,无所用也。” 3 鲜食大词典:“鲜美之食。隋王通中说? 天地:士有靡衣鲜食而乐 道者,吾未之见也。” 4 无至大词典:“无所不至,没有止境。隋王通中说天地:或问彼之 说,子日:“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 ”阮逸注:圣人与神道并行,无所至, 无不至。” 5 懑 大词典:“昏。隋王通中说天地:子谓叔恬日:汝不为续诗 乎,则其视七代损益终懑然也。阮逸注:懑,昏也。” 6 疏属大词典:“山名。隋王通中说事君:。疏属之南,汾水之曲, 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阮逸注:疏属山名。” 7 纤人大词典:“指气质柔弱的人。隋王通中说事君:谢庄、王融, 古之纤人也,其文碎。” 8 夸人大词典:“言辞夸诞的人。隋王通中说事君:徐陵、庾信, 古之夸人也,其文诞。” 9 诡人 大词典:“狡诈邪恶的人。隋王通中说事君:江搀,诡人也。 其文虚。阮逸注:摁,字招持,与陈后主为长夜之饮,相和为诗,不持政事,此诡佞 可见矣。” 1 0 辩道 大词典:“阐明事理。隋王通中说事君:房玄龄问史,子e l = 。古之史也辩道,今之史也耀文。”阮逸注:辩道,约理明变。” 柚篇名作“中说一还是一文中子 均按照大词典 所录下同 8 1 1 风变大词典:“指诗国风中的“变风”部分。隋王通中说事 君:敢闯列国之风变,伤两不怨,鄂县之政变,怨两不伤,何谓也2 ” 1 2 黄白大词典:。黄色与白色。为正色。隋王通中说事君:君子非 黄白不御,妇人则有青碧。” 1 3 ,贰馔大词典;。多样的菜肴。隋王通中说事君:子宴宾,无贰馔。 阮逸注:不重味” 1 4 大厦将颠 大词典:“喻情势危急,频临崩溃。隋王通中说事君:( 文 中子) 退而谓董常日:“大厦将颠,菲一木所支也,” 1 5 迫人大词典:。指见识浅陋的人。隋王通中说周公:杜淹问:“崔 浩何人也? ”子日:“迫人也。执小道,乱大经。” 1 6 畏天悯人大词典:“敬畏天命,悯惜世人的困苦。隋王通中说周公: 易之忧患,业业焉,孜孜焉,其畏天悯人,思及时而动乎? ” 1 7 道器大词典:“通权达变与拘泥古板。隋王通中说周公:温彦博 闯:。嵇康、阮籍何人也7 ”子日:“古之名理者,而不能穷也。”日:“何谓也? 。子日: 。道不足而器有余。”日:。敢问道器? ”子日:。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 1 8 干旄大词典:“诗藤风篇名。诗序谓此诗是赞美卫文公臣子 多好善,贤者乐告以善道也。隋王通文中子周公:越公聘子。子谓其使者日; 。存而行之可也。”歌干旄以遣之。阮逸注:干旄,卫诗,美臣子多好菩。? 1 9 达臣大词典:“通达事理之臣。隋王通中说问易:广仁益智,奠善 于问;乘事演道,奠善于对。非明君,孰能广问? 非达臣,孰能专对乎? ” 2 0 变理大词典:“辩理,论道。变,通辩。隋王通中说问易:子 谓董常几于道,可使变理。” 2 1 战兵大词典:“谓以武力决胜负。文中子问易:强国战兵,霸国战 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 2 2 王国大词典:“古谓旅行王道的国家隋王通中说问易:。强国战 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 。 2 3 皇国大词典:“传说中的三皇时代。隋王通中说问易:强国战兵, 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 2 4 正体大词典:“ 犹正统。隋王通文中子问易:晋宋之王,近于正 体,于是乎未忘中国。” 拿 2 5 贡诗大词典:“献诗。古代的一种制度。将地方上的民情风俗写在诗里,进 献给朝廷,以达到讽谏或歌颂的目的。隋王通中说问易:诸侯不贡诗,天子不 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别久矣! ” 2 6 采风大词典:“搜集民间歌谣。隋王通中说问易:诸侯不贡诗,天 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 ” 2 7 颓如大词典:“不矜持之貌。隋王通中说礼乐子谓薛收普接小人。 远而不竦,近而不狎,颓如也。阮逸注:颓如,不矜持之貌。” 2 8 充欲大词典:“满足要求。隋王通中说礼乐:程元日:“夫子之成 也,吾侪慕道久矣,未尝不充欲焉。”阮逸注:所问道,必充其欲。” 2 9 人隐大词典:“指处在世俗之中的避世者。隋王通中说礼乐:问 东方朔,子日:人隐者也。阮逸注:诡迹混俗,不自求别于众人,故日人隐。” 3 0 漯名大词典:。端正名号。隋王通中说礼乐:漯名索实,此不可 去。其为帝实失而名存矣。” 3 1 懿识大词典:“远见卓识。隋王通中说述史:子慨然欺日:“通也 敢忘大皇昭烈之懿识,孔明、公瑾之盛心哉! ” 3 2 预事大词典;“干预其事。隋王通中说述史:妇人预事,而汉道 危矣。” 3 3 针药 大诃典:“施针用药,治疗。隋王通中说魏相:子谓北山黄 公善医,先寝食而后针药。” , 3 4 敦如f 大词典:“厚重貌。隋王通中说魏相:目,灿如也,澈而不 瞬;口,敦如也,闳而不张。” 3 5 俯然大词典:。俯就貌隋王通中说魏相:与之行,俯然而色卑; 与之言,泛然而后应。” 3 6 三有 大词典:“指仁慈、节俭、不为天下先这三种美德。隋王通中说魏 相:仇璋谓薛收日:“子闻三有七无乎? 。薛收日:“请闻三有。”璋日:。有慈, 有俭,有不为天下先。” 3 7 正主 大词典:“匡正君主。隋王通中说魏相:房玄龄问正主庇民 之道。子日:“先遗其身。” 3 8 纤侄大词典:。吝啬。隋王通中说魏相:凝滞者,智之蝥也;忿憾 者,仁之媵也:纤馐者,2 2 - 毒也。” 1 0 3 9 后交 大词典:“谓了解之后才交友。隋王通中说魏相:君子先择 而后交,小入先交而后择,鼓君子寡尤,小人多怨,” 4 0 权义大词典:“谓守原则又能变通。行事合乎常道日义,应时变通日权。隋- 3 e 通文中子魏相:文中子日:“元经有常也,所正以道于是乎见义;元经有变也, 所行有适于是乎见权。权义举而皇极立矣。” 4 1 狎法 大词典:“亵渎法制。隋王通中说立命:骤而语书则狎法, 骤而语易则玩神。” 4 2 放入 大词典:“放浪于礼俗之外的入,隋王通中说立命:。或问陶 元亮,子日:“放人也。归去柬有避地之心焉。” 4 3 元形大词典:“大自然赋予的形态,指万物。隋王通中说立命:地 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一 4 4 元识大词典:。谓先天具备的认识能力。隋王通中说立命:人者, 统元识焉,非止圆首方足之谓也。” 4 5 自首北面大词典:。谓年已老犹从师受业。形容好学不倦。隋王通中说立 命:琼日:“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自首北面,岂以年乎? 琼闻之,德不在年,道不在位。” 。 4 6 里居大词典:“聚居于里中。隋王通中说关朗:人不里居,地不 井受,终苟道也。” 4 7 藤大词典:。 通穗。耕耘。隋王通中说关朗:是藤是蓑,则 有丰年。” 4 8 四代大词典:“四个朝代。指北朝的魏、周、齐和南朝的陈。文中子关 朗:除四代之法,以乘天命。阮逸注:四代,谓北朝魏、周、齐,南朝陈也。” 4 9 公舍大词典;“指官家宅舍。隋王通文中子- 关朗:魏永为龙门令, 下车而广公舍。子闻之,日:“非所先也。” 5 0 面誉背毁大词典:“谓当面称赞,背后诽谤。隋王通中说关郎:亲 朋有非义者,必正之日:“面誉背毁,吾不忍也。”群居纵言,未尝及人之短。” 5 1 - 四教大词典:“旧时的四项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对象而异。( 1 ) 孔子以 文、行、忠、信为教人的四要目。( 2 ) 指儒家所传授的四门学科:诗、书、礼、乐。( 3 ) 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书证略)( 4 ) 指治家的四条准则:勤、俭、恭、恕。文 中子关朗:御家以四教:勤、俭、恭、恕。” 1 1 ( 二) 以 文中子为某词语某义项的首例书证 1 成调大词典:“前人成文的教诲。”首例书证为文中子王道:。余小子, 获睹成硼,勤九载矣。” 2 侈心大词典:。夸耀自大之心。”首例书证是中说王道:。封禅之费非 古也,徒以夸天下,其秦汉之侈心乎? ” 3 振奇人大词典:“特出、非凡的入。”首例书证为中说天地;“或问扬雄、 张衡,子日:古之振奇人也。其思苦,其言艰。” 4 端序大词典:“头绪;条理。”首例书证为中说天地:“吾上陈应刘,下 述沈谢,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 5 登场 大词典:。谷物收割后运到场上。借指收获完毕。”首例书证为中说天 地:。子艺黍登场,岁不过数石。” 6 圣经 大词典:“旧指儒家经典。”首例书证为文中子天地:“谓范宁有 志于春秋,征圣经而诘众传。” , 7 歆向大词典:“西汉刘歆及其父刘向的合称。”首例书证是中说天地: “使范宁不尽美于春秋,歆向之罪也。”阮逸注:。刘向理谷梁,文4 歆好左氏, 各守一家而不能贯圣经之本,是古学之罪也。” 8 九师 大词典:“汉书艺文志: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 易 者九人,号九师说。因称 易经学者为九师。”首例书证是中说天地;“盖 九师兴而易道微,三传作而春秋散。” 9 敬而远之大词典:“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语本 论语雍也:务民之 义,敬鬼神而远之。”首例书证为 中说天地:。陈叔达问事鬼神之道。子日:敬 面远之。” 1 0 论财 大词典:“计较财物。”首例书证是中说事君:“子日:婚娶而论 财,夷虏之道也。” 1 1 恭恭大词典:“恭敬貌。”首例书证是中说事君:。其接长者,恭恭然 如不足。” 1 2 从仕 大词典:“做官。”首例书证为中说事君:。古之从仕者养人,今 之从仕者养己。” 1 3 醉经大词典:“隋王通中说事君:子游河间之渚,河上丈人日:“何 居乎斯人也? 心若醉六经,目若营四海。”后以醉经指潜心经学。” 1 4 少思 大词典:“减少思虑;少想。”首例书证是中说事君:。恶衣薄 食,少思寡欲。” 1 5 登仕 大词典:“任官;当官。”首例书证为中说事君:“吏而登仕,劳 而进官,非古也。” 1 6 温温然 大词典 :“和蔼可亲貌。”首例书证为 中说事君:“子闲居俨 然其接长者恭恭然如不足,接幼者温温然如有就。” 1 7 执方 大词典:“按照常规办事。”首例书证为中说周公) :“子日:通 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 1 8 圆机 大词典:“指见解超脱,圆通机变。”首例书证为中说周公:“安 得圆机之士,与之共言九流哉! ” 1 9 锵如大词典:“形容玉声清脆。”首例书证是中说周公:“衣裳檐如, 剑佩锵如,皆所以防其躁也。”阮逸注:“带剑示威,垂佩合节。锵如,响声。”一 2 0 天隐 大词典:。称隐而不仕之最高境界。”例证首例是中说周公:。至 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2 1 地隐 大词典:。谓隐居于偏僻之地。”例证首例是文中子周公篇:“薛 收问隐。子e l :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阮逸注:。辟地山林,高身全节。” 2 2 名隐 大词典:“谓隐于朝市。亦谓不求名而隐居山林。”所举第一、乜二条例 证分别是中说周公:“薛收问隐。子日: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阮 逸注:“名混朝市,心在世外。”中说礼乐:“或问严光、樊英名隐。子日:古之避 言人也。”阮逸注:。此并不求名而隐,故日名隐。” 2 3 湛然 大词典:“淡泊。”列举书证以后补充道。亦指清静“清净”义的首 例书证便是中说周公:。其上湛然,其下恬然。”阮逸注:。湛、恬皆静。” 2 4 推波助澜 大词典:“比喻助长声势。”首例书证是中说问易:“真君、 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2 5 纵风止燎 大词典:“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 其声势。”首例书证是中说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2 6 西教 大词典:“指佛教。”首例书证是中说周公:“或问佛子,日圣 人也。日其教何如,日西方之教也。 2 7 会逢其适大词典:。恰巧碰上那个场合。”首例书证为中说周公:。子 谓仲长子光日:山林可居乎? 日:会逢其适也,焉知其可。” 2 8 汾亭大词典:“隋王通因上策不用,退居河汾之间,授徒自给,尝讲学游憩 于汾亭。确址已不可考。”首例书证是中说礼乐:“子游汾亭,坐鼓琴。” 2 9 ;琴意大词典:。琴声中寄托的情意。”首例书证为中说礼乐:。子游汾 亭,坐鼓琴,有舟而钓者过日:美哉琴意,伤而和,怨而静,在山泽而有廊庙之志。” 3 0 避言 大词典:。谓避世人议论”书证首例为中说礼乐) ;“或问严光、 樊英名隐。子日:古之避言人也。”阮逸注:“避毁誉之言而已。 3 1 盛心 大词典:“深厚美好的情意。”首例书证是中说述史:“子慨然叹 日:通也,敢忘大皇昭烈之懿识、孔明公瑾之盛心哉l ” 3 2 更新 大词典:“革新,除旧布新。”首例书证为中说述史:“盖伤先 王之道尽坠,故君子大其言,极其败,于是乎扫地而求更新也。” 3 3 淫溺大词典:“耽于积习;沉迷于癖好。”书证首例为文中子述史: “内史薛公谓子日:吾文章可谓淫溺矣。”阮逸注:“薛道衡自谓淫文溺于所习。” 3 4 婚会大词典:“婚礼;结婚”首例书证是中说魏相:“裴嘉有婚会, 薛方士预焉。酒中乐作,方士非之而出。” 3 5 悄然大词典:“忧伤貌。”首例书证为中说魏相:“子悄然作色日: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3 6 控勒大词典:“犹控制。”首例书证是中说魏相:“严子陵钓于湍石, 尔朱荣控勒天下,故君子不贵得位。” 3 7 忿憾 大词典:“怨恨。”首例书证是隋王通中说魏相:“忿憾者,仁 之媵也。” 38 负樵 大词典:“背柴。”首例书证为中说魏相:“吾闻礼于关生,见 负樵者几焉;正乐于霍生,见持竿者几焉。吾将退而求诸野矣。” 3 9 养蒙大词典:。教养童蒙。”首例书证是中说立命:“不学春秋 无以立断,不学 乐无以知和,不学书无以议制,不学易无以通理。四者非 具体不能及,故圣人后之,岂养蒙之具耶? ” 4 0 早婚 大词典:“亦作早昏。谓未到一定年龄而结婚。”首例书证为中 说魏相:。早婚少娉,教人以偷。” 4 1 谠人大词典:。正直敢言的人。”首例书证为中说立命:。如晦出,谓 窦威日:谠人容其扦,佞人杜其渐,赏罚在其中,吾知乎为政矣。” 1 4 4 2 歉 大词典:“收成不好。”首例书证是中说立命:“仁生于歉,义生 于丰。” 4 3 神会 大词典:“在心神上领会。”首例书证为 中说关朗:“淹日:敢 问藏之之说。子日:泯其迹,弱其心,可以神会,难以事求,斯其说也。” 4 4 四礼 大词典:“古代加冠、婚嫁、治丧、祭祀仪式的合称”首例书证是 中说关朗:“正家以四礼,冠婚丧祭。” ( 三) 以文中子为书证之一但非首例 1 残秽 大词典:“邪恶污秽。”例证第二条为中说王道:“汉之统天下也, 其除残秽,与民更始,而兴其视听乎? ” 2 不假 大词典:。不借用。”例证第二条为中说王道:。子之家六经毕备, 朝服祭器不假。”阮逸注:。不假借。” 3 制述 大词典:“著述。”例证第二条是中说王道:“江州府君之述日五 经决绿五篇,其言圣贤制述之意备矣。 4 发大词典:“o 阐发。”例证第三条为中说王道:。子读乐毅论日: 仁哉乐毅,善藏其用;智哉太初,善发其蕴。” 5 折冲樽俎 大词典:。谓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语本战国策i 齐 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例证第 二条是中说王道:“通闻迩者悦,远者来,折冲樽俎可矣,何必临边。” 6 乱 大词典:“无秩序;混乱。”例证第三条是中说王道:“制理者参而 不一乎,陈事者乱而无绪乎? ” 7 芜 大词典:“杂乱。”例证第三条为中说天地:。大义之芜甚矣, 诗 书可以不续乎? ” 8 明王 大词典:“圣明的君主。”例证第二条为中说天地:。愿执明王之 法,使天下无冤人。” 9 直人 大词典:“正直的人;直爽的人。”例证第二条为中说天地:“子 谓魏征日:汝与凝皆天之直人也:征也遂,凝也挺,若并行于时,有用舍焉。” 1 0 伤生 大词典:“妨害活人。”例证第三条是中说天地:“古者不以死 伤生,不以厚为礼” i i 君子人 大词典a :“即君子。指才德出众者。”例证第二条是文中子天地: “子日:过而不立,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君子人哉! ” 1 2 率然大词典:。急遽貌。”例证第二条为中说天地:“今之好异轻进 者,率然而作,无所取焉。” 1 3 养人大词典:“供给人民生活所需。”例证第二条为中说事君:“古 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