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苇距的财政政策选择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收入差距的矛 盾日益显现,并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缩小个人 收入分配差距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因此,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专门地系统地研 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引用了大量数据,使用了衡量收入分配差距 的多个指标,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测度,并在测度 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结论。同时,从市场体制的 发展、变迁与历史政策,收入再分配手段和功能不足两个方面深入地分析了差距 成因。收入分配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财政政策无疑承担了调节我国个人 收入分配差距的重任。当然,财政政策调节差距需要贯穿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即 贯穿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对于调节目标,则应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把握。最后, 重点从财政收支两个角度提出了缩小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措施。从 财政收入角度,对完善个人所得税、消费税提出了改革建议,对遗产税与赠与税 的是否开征、开征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提出合并房产税与城镇土 地使用税等多种房地产税费统一开征物业税的建议:从财政支出角度,对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同时,提出了应加大教育和就 业、财政支农支出与区域问的转移支付这三个方面的公共支出来缩小个人收入分 配差距。 关键词:收入分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公平 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r e f o r m i n ga n do p e n i n gu p ,c h i n a 。sp e r s o n a li n c o m el e v e lh a v ei n c r e a s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 b u t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i n c o m eg a p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b e c o m em o r ea n d m o r eo b v i o u s , a n di th a db e g o tat r e m e n d o u s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i m p a c t si nc h i n a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n e e dt on a l r r o wt h eg a pb e t w e e np e r s o n a l 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b a l a n c e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i n c o m e s ,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i s s a e e so f d e v o t i n g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i n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i n c o m e sh a v eg r e a t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 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p a p e rc i t e dal o to f d a t at om e a s u r e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g a p , a n da l s ou s e dv a r i o u si n d i c a t o r so f p e r s o n a l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g a p ,a n d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r e s u l t s ,o b t a i n e d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c h i n a sp e r s o n a l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g a pi st o o w i d ea tt h es a m et i m e ,f r o m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r k e ti n s t i t u t i o n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c h a n g e so fp o l i c y , i n c o m e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 , p a p e rm a k e si n - d e p t ha n a l y s i so f t h ec a u s e so ft h eg a p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i n c o m ei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f u n c t i o n so f f i n a n c i a l ,f i s c a lp o l i c yw i l lu n d o u b t e d l yb e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t h ea d j u s t m e n to fc h i n a s p e r s o n a l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g a po f c o u r s e ,f i s c a lp o l i c yf u ra d j u s t i n gg a pw i l ln e e dt o r u nt l l r o u g hs o m ep r i n c i p l e sa n do b j e c t i v e s ,t h a ti s ,t h r o u g h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f a i r n e s sa n d e f f i c i e n c y , t h eg o a lo f a d j u s t m e n ts h o u l db ef r o mt h et w oa s p e c t so f q u a l i t ya n dq u a n t i t y f i n a l l y , w ef o c u si nt h ef i s c a lp o l i c yo fn a r r o w i n gt h eg a pb e t w e e nc h i n a 。sp e r s o n a l i n c o m e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r e v e n u ea n de x p e n d i t u r e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r e v e n u e ,p a p e rw i l lg i v e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a b o u ti m p r o v i n gt h ep e r s o n a li n c o m et a x , r e f o r m i n gc o n s u m p t i o nt a x , a l s om a d ei n d e p t ha n a l y s i s0 1 1i n h e r i t a n c et a xa n dg i f it a x , 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l e v y i n gt a xa tt h es a m et i m e , p r o p o s e dt ol e v yat a xi ns t e a do f p r o p e r t yt a x e s , u r b a nl a n d u s et a x ,a n d o t h e rr e a le s t a t ep r o p e r t yt a x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f i n a n c i a le x p e n d i t u r e ,g i v es o m ea d v i s e sa b o u ti m p r o v i n gt h e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s y s t e m , b e g i nt ol e v y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t a x e s ,t on a l t o wt h eg a pb e t w e e np e r s o n a l 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h o u l di n c r e a s ep u b l i cs p e n d i n gi ne d u c a t i o na n de m p l o y m e n t , f i n a n c i a ls u p p o nf o ra g r i c u l t u r ee x p e n d i t u r ea n di n t e r r e g i o n a lt r a n s f e r r i n gp a y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i n c o m e p e r s o n a li n c o m eg a p ,f a i r 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选择 插图索引 图2 1 洛仑兹曲线, 图22 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差值曲线 图2 3 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比值曲线 图2 4 城镇与农村的收入差值曲线一 图2 5 城镇与农村的收入比值曲线 v i 1 0 1 2 1 3 1 4 1 4 硕士学位论文 附表索引 表2l 全国城镇居民按“等分法”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览表1 2 表2 2 全国农村居民按。等分法”的人均纯收入一览表1 3 表2 31 9 7 8 - - - 2 0 0 5 年城镇居民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1 4 表2 41 9 9 5 、2 0 0 0 、2 0 0 5 年最高与最低收入的5 个行业1 6 表2 51 9 7 8 、1 9 9 0 、2 0 0 5 年城镇储蓄与农户储蓄情况1 8 表4 12 0 0 2 2 0 0 6 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情况3 6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批日期:咖矽年,月谚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d 。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日期:弘句年i t 月谚日 日吵胪芗p 日 -卫翟俐1f地砷 燃勿 名名签签者师作导 硕士学位论文 第l 章导论 1 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收入分配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攀升,个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能掩盖其背后的一系列问题,其 中之一就是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个人收入在行业、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 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大。其实,收入差距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存在,但这种 差距一旦超出合理的范围,不仅可能抑制人们生产积极性的正常发挥和经济的健 康发展,而且还可能影响社会秩序稳定和民族团结。换言之,它不仅是一个经济 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实已得到社 会各界的认同,但对于这一差距是否合理的分析与评判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 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差别程度是大致“适度”的:另一种观点 则坚持认为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已经发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过大论”者认为 中国的收入差距己使社会分化成富裕阶层、中间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进而形 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都不同。而且 由于当前滋生蔓延的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和。灰色收入”等等现象的存在,再加 上当前低收入群体没有很好的表达机制,所有这些导致了“仇富心理”的存在, 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适当论”者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虽然扩大了,但仍 然在适度范围内,其依据是从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方面来看,认为我国的收入差 距是扩大了,但这种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而且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稳定, 收入差距的扩大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动荡。 总体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合理的因素和不 合理的因素。由自然条件和市场竞争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逐渐被人们认同和 接受,但由非合理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需要避免。收入分配有其自身的特殊 性,一方面它要求市场法则和市场机制对其效率的调节,另一方面市场法则和市 场机制对其公平方面的调节却是失灵的,即便建立了公平的竞争体制,也不能将 全社会成员都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重新竞争,因为对已经形成的财富占有存有很 大差距的事实无法改变,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调节。因此,公平收入分配的任务责 无旁贷地落到了政府的头上,也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制度的调节作用,以 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达到经济结果的公平。 从我国经济学界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这一问题的研究来看,相关的文献非常 多,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到达一个过大的水平,但对此问 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选择 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从对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差距的现状的研究来看,要么从 实证方面研究收入分配,着重说明收入差距业己存在的实际情况,要么从价值判 断的角度来讲,着重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说明的是这种收入差距“是否公平”, 而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较少。同时,由于衡量个人收入差距的方法很多,不同的 指标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对于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也缺乏可 信度。从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来看,要么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讲, 着重描述通过对税收制度的完善来缩小个人收入差距,要么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 讲,通过对社保等转移性支付政策的选择来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实际上,对于我 国收入差距是否公平的价值判断,是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的,两者必须结合 起来研究,而且由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比较复杂,在政策选择上,也应该是一个 包括财政收支政策的政策体系的优化与相互作用来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基于这一 现状,本文选择“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选择”这个题目,着重 讲述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证分析和价值分析相结合,引用了大量的数据、不同 的指标,同时,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得出我国目前个人收入差距已经过大这一 结论,并从价值判断角度提出我国个人收入差距不公平这一结果,分析造成我国 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最后,着重从财政收支两个角度提出若干富有成效的 建议,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2 文献综述 1 2 1 国外研究情况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关注的且争议大的问题之一,在造成收入 分配差距的原因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措施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 1 规模收入分配理论。规模收入理论对收入分配差别进行了定量测度,并进一 步探讨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规模收入分配理论提出衡量个人收入分配差 别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建立洛伦茨曲线和计算基尼系数。在差距成因上,他们认为, 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产生,由于个人所拥有的要素 数量、种类和质量是不同的,他们从市场上获得的收入也就必然有差别,个人收 入分配正是这种所有权分配所决定的。 2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长期趋势。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是k u z n e t s ,他提 出“库兹涅茨假说”( 1 9 5 4 ) ,认为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进入成熟的工业化社会的 发展过程中,收入不均等在早期阶段会恶化,尔后是短暂的稳定,进而在晚期阶 段会逐渐缩小,把这种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描述成曲线,即著名的“倒u 曲 线”( 1 9 9 5 ) i l j 。很多学者利用实证检验,有利地支持了“倒u 型”曲线假说( a d e l m a n , m o r r i s ,1 9 7 3 1 2 1 ;p a u k e r t ,1 9 7 3 0 1 ;a h l u w a l i a ,1 9 7 6 1 4 1 ) ;也有学者通过对亚洲四 2 硕士学位论文 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没有发现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 f e i , 1 9 7 9 1 5 1 ) ,后来有学者进行更大样本范围的研究后认为,“倒u 型”曲线在大约9 0 0 , 4 的样本国家并不存在( d e i n i n g e ra n ds q u i r e ,1 9 9 5 1 卅) 。但大多数经济学家坚持认 为,绝大多数国家都会经历这一曲线所显示的分配格局的演变。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二元经济论”对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与居民收入差距的 变动状况关系进行了研究。刘易斯经典模型揭示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绝对差距 是造成人口在城乡间流动的原因1 7 。,托达罗修正了刘易斯模型,认为造成人口城 乡迁移的原因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是。预期收入”差距嘲。 a l e s i n a 和p e r o t t i ( 1 9 9 6 ) ,g up t a ( 1 9 9 0 ) 关于社会政治不稳定机制的研究表明收 入分配的不平等将引发社会冲突,导致产权保护薄弱,使投资水平下降,生产力 降低,从而妨碍经济增长唧。m u r p h y ,s h l e i f e r 和v i s h n y ( 1 9 8 9 ) 研究了收入分配通 过市场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发现在分配不平等的农业国,富人需求的是国 外时髦的高档消费品,而穷人的购买力有限,导致国内生产的工业品需求不足, 从而制约了国内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i 圳 3 收入再分配问题。市场机制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收入的公平分配问题,在资 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上,效率和平等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两难的选择。只强调 市场的效率而忽略收入分配上的公平,势必会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安全,社会 最好选择一种能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分配制度。 在效率与收入公平分配之间关系问题上的争议焦点为:是结果均等还是机会 均等更利于在兼顾效率的同时促进收入的均等化结果均等论者主张“对所有人 按公平份额进行分配”,按照本世纪7 0 年代的约翰罗尔斯的观点,虽然社会产 品的绝对平均分配是不可取的,但一个正常的社会都应该为改善收入最差者的处 境而做出直接的努力,而。机会均等”者认为,效率与收入的相对公平分配都可 以通过消除机会不均等而实现。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基本上已经超越了是否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讨论,而是 集中在如何在尽量不损害市场制度的效率的条件下实行收入再分配的研究。这些 研究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缩小来自劳动的收入差距。解决劳动收入不 平等的核心是教育机会的平等,使获得高级职业的机会不受限制,职业之间的工 资率会因竞争而缩小。二、有效地降低贫困人口的比例问题。即转移支付的规模 多大,应由哪一级政府支付,应以何种方式补贴。三、在设置税收结构时,核心 问题正是分配的公平性,致力于设计最优所得税结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 廉维克里和詹姆斯米尔利斯( 1 9 9 6 ) 认为,最优所得税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 是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为零。 4 人力资本论。美国经济学家、1 9 7 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和1 9 9 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都是人力资本的重要代表i n i 。他们认为,工人在 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选择 劳动质量方面的区别主要是与人力的投资有关,这种投资是对劳动者的健康、文 化技术水平等提高发生作用的一种投资,它包括劳动者的教育支出、卫生保障支 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通过教育支出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增加劳 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从而增加产出。 5 寻租理论。自本世纪7 0 年代寻租理论兴起以来,经济学家们致力于“直接 的非生产性寻求利润活动”的分析,以此拓宽了收入分配的分析范围。在这范围 之内的分配行为具有灰色地带的性质,是一种介乎于合法与非法的混合体。塔洛 克( g o r d o n t u l l o c k ,1 9 6 7 ,1 9 7 5 ) 、克鲁格( a k r u c g e r ,1 9 7 4 ) 和波斯纳( g i c h a r d p o s n e r ,1 9 7 5 ) 虽然承认寻租的支出难以数量化,但坚信他们可能相当可观,因为 这种支出的潜在报酬很大。如果人们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政治交易活动中寻租, 那么,生产性活动就会受到抑止,结果财富再分配领域的。投资”收益率就会大 于生产领域的收益率,仅就财富再分配效应,寻租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只会 招致收入分配不公的加剧。 1 2 2 国内研究情况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悬殊问题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 泛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研究文献,与之形成反差的是, 有关居民收入分配的价值判断( 规范分析) 的研究还是相当有限( 郭平,2 0 0 3 ) , 2 0 世纪8 0 年代以前,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分配的平均主义,并一直被国内外 学者称之为收入分配高度平均主义的经济( r i s k i n ,1 9 8 7 ) 。8 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 经济开始转型,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也开始发生演化,并在改革的不同阶段表现 出不同的特征( 李实,1 9 9 8 ) 。为正确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党的领导人和一些专家、 学者都进行了探索。 邓小平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有卓有成效的探索。1 9 7 8 年,邓小平首次表达了 他的收入分配思想: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单位( 企业) 、 一部分个人先富起来并产生示范作用;先富带后富,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 地向前发展,使全国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 9 8 5 年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新的收 入分配理论:既不是两极分化,也不要共同贫穷,而要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 1 9 9 2 年初,邓小平对收入分配理论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指出:“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收入分配理论,始终强调“重要的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展我们的经济”、 “没有穷的共产主义”、“也没有穷的社会主义”,认为收入分配的结果必须有利于 调动人们进一步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而不是挫伤甚至打击这种积极性。 江泽民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邓小平的“先富后富论”。首先,在收入分配上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其次,主张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4 硕士学位论文 结合起来并采取措施解决先富带动共富问题。他强调要完善分配调节机制,整顿 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先富共富论”的实现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具体要求 是:。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同时,要“规 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 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国内学者对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主要开始于8 0 年代后期,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工作是陈宗胜( 1 9 9 4 ) 提出基于s k u z n e t s 曲线的。公有制经济收入差异倒 u 曲线”假说及其。阶梯形变异”论,以解释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动态特征随 着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中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加剧,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不平等问题的 研究,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赵人伟、 李实、r i s k i n 等中外学者( 1 9 9 4 ) 组成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在两次对 居民住户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及 其变化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多个侧面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解释; 李子奈( 1 9 9 5 ) ,郭熙保( 2 0 0 2 ) 基于sk u z n e t s “倒u 型曲线”理论对中国当前收 入不平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宗胜( 1 9 9 刀、曾国安( 2 0 0 0 ) 从收入来源的角度分析 各分项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林毅夫、蔡畴、李周( 1 9 9 4 、1 9 9 9 ) 认为,我 国收入差距的变化,决定于长期以来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所实行的社会政策; 李实( 2 0 0 1 ) 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主要是制度转型造成的,城乡 二元结构的变动并没有推动居民收入差距“倒u ”变动的效果;陈宗胜( 2 0 0 1 ) 分 析在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各种寻租活动所导致的非正常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别 的影响程度;李实( 2 0 0 3 ) 对中国收入分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内部、城镇内 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原因;岳昌君( 2 0 0 4 ) 的实证研究表明,收入差 距与教育有关,且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赵丽秋( 2 0 0 6 ) 认为,由于 社群分层所导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等,将增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1 3 理论依据概述 1 3 i 合理收入分配是财政的基本职能 从公共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来看,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弥补市场失灵,而由 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是市场失灵的典型表现之一,因而,政府必 须承担起合理收入分配的任务。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个人的收入分配取决于初 始的要素禀赋分配,而这种初始禀赋的分配状况并不公平,长期累积的结果则更 不公平,特别是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的存在,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如家庭关系、社会 地位、性别差异等等因素,使得收入分配状况纷繁复杂这更需要政府从社会公 平准则出发,把收入分配分配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从中西方财政学理论来看, 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选择 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学家都已经认识到分配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国内的经济学 家认为应把分配职能作为财政的基本职能。 美国经济学家、西方现代财政学的主要代表人物m u s g r a v e ,r i c h a r d a ,m u s g r a v e , p e g g yb 认为,财政的主要职能是配置职能、分配职能和稳定职能;财政之所以具 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是由于人的生财能力不同,积累和继承的财富也不同, 市场分配方式特别是资本收入分配的方式包含很大程度的不平等。我国理论界, 对于财政的职能,分别有一、二、三、四、五、六职能说。这六种职能的说法, 都认为财政的基本职能包括分配职能,其中。五职能说”还特别强调财政“公平 分配职能”,即财政需要调节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水平。这些财政职能 的理论表明了财政的重要职能是分配职能,那么国民财富到底如何分配。当然也 是财政责无旁贷需要研究的问题。 1 3 2 国民收入三次分配需要政府参与 一般说来,国民收入会经过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 配,再次分配是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第三次分配是指个人出于自愿, 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所实现的收入的 再一次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财富初次分配的总量取决于经济运行效率,也即生 产要素配置效率。在市场中,每个经济活动主体经营的目标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这就要求微观经济主体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从而 实现宏观效率的提高,只有宏观效率提高,才能保证分配的财富的总量,所以在 初次分配中应注重效率。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实现效率,政府是不可取代市场作 用,但是政府也应该有所作为。首先,应营造市场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如规范 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打击垄断,通过财税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同 时,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与所提供的生产要 素在生产中贡献的大小相挂钩。 由于初次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必然造成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这是 市场失灵的一种重要表现,根据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社会收 入分配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是通过市场的供求、竞争和价格 机制来配置的,这些机制鼓励人们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淘汰更多没有效率的要 素,同时,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也能获得收入,而居民从一出生拥有的资本 要素就不同,因此,纯粹通过市场来分配的结果必然导致收入差距,若财政不进 行调节,必然导致恶性循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 初次分配的结果,要求政府介入到再分配中,对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情况进行治理, 以防止收入分配过大。政府在再分配中,通过财政收支可以调整收入分配差距过 6 硕士学位论文 大的问题,即通过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取得财政收入同时合理调节高收入的收入 水平,并且安排合理的支出,在保证政府所必要的支出外,向低收入者、落后地 区、落后行业和落后部门倾斜,以提升其收入水平。 第三次分配同样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需要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财政政策 以鼓励第三次分配的进行,如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鼓励富人捐资建立公益性或慈 善性基金,允许基金可以个人或企业的名字命名,允许设立者对该基金的运行章 程有一定的话语权,并且免除捐款的所得税等等。同时,政府应在全社会宣传倡 导慈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慈善文化 综上所述,从三次分配的角度看,都需要政府不同程度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 节收入分配问题。 1 4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结构 本文的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研究的:首先,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对我国的 个人收入差距状况进行测度,得出我国个人收入差距过大这一结论,并对其原因 进行分析;再探讨财政政策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则、目标及手段,并针对 我国财政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财政收支两个角度来探讨具体 如何完善这些财政政策。 本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简要地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外文献综述、理论依据概述与文章的基本思路和结构。第二章对建国以来,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进行了回顾;同时,引用了大量数据、不同的指标对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且对现状进行了评价,得出了我国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结论。第三章深入分析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成因, 并提出两大原因,一是市场体制的发展、变迁与历史政策因素,二是收入再分配 手段和功能不足,政府宏观调控乏力。第四章首先对财政政策调节我国的个人收 入分配的原则与目标进行了描述,提出了调节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兼顾公平 和效率。并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提出了财政政策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目标;然 后从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与我国客观经济环境出发提出了调节我国收入 分配差距的基本构想与手段。第五章提出了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财 政政策,从财政收支两个角度提出了缩小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包括税收、社 会保障和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从财政收入角度,主要是从个人所 得税、消费税、遗产税与赠与税、财产税的重塑的角度提出建议;从财政支出角 度,提出应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公共性转移支出二个大方面的来缩小个人 收入分配差距。 7 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选择 第2 章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状况 2 1 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 时期的“大锅饭”的分配原则,到现在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 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 2 1 1 计划经济时期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总体上实行的是高度均等化的收入分配体制,但有些机 制也体现出收入差距的不公平。在这个时期,虽然一直提倡。各尽所能、按劳分 配”的原则,但在理论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工资报酬不能恰当地 反映劳动者的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被同等对待,出现了“造原子弹的不如 卖茶叶蛋的”现象。同时,城乡差距已经初见端倪,社会保障的不公平也对以后 的收入分配体制有深远的影响。 从建国到5 0 年代中期,在这个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 也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在城市,存在着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私营工商 多种经济成分,民族资本的收入形式是利润,官僚资本主义则实行原职原薪的政 策,私营工商实行劳资的工资政策。在农村,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 料被没收,彻底消除了农村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剥削制度,在农村建立起了以平均 占有生产资料和土地私有制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产关系。 从5 0 年代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生产资料所有 制只存在单一的公有制,并把按劳分配看成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当 时的“按劳分配”有两种形式,即工资和工分【1 2 i ,城市的工资等级、工资标准、 工资水平均由国家制定,同一部门、同一产业行业的工资等级、工资标准基本上 全国划一,只是在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略有差别”i 。 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土地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集体经营单位,农民按“工分” 取得劳动报酬,。工分”的分值取决于生产队的纯收入,生产队的纯收入又取决于 农产品的数量和价格,而当时农产品的价格绝大部分又由国家计划调节,所以, 农民的收入水平实际上也由国家计划调节。 在表面平均主义的掩盖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平等的因素。一是城乡居民之 间的收入拉开了差距,如1 9 7 8 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 2 3 6 倍。二是福利补贴上的高度不平等,农村居民没有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如公费 医疗、公共教育、实物补贴,对于城镇居民来说,高级消费品如住宅、汽车、电 话等按职位高低实行差别供应,也体现了不平等。 硕士学位论文 总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主要倾向是强调高度平均化, 工资制度和工分制度,抹煞了劳动者之间质与量的差别,干多干少一个样,简单 劳动和复杂劳动一个样。这种均等化的分配制度、不平等因素再加上这一时期政 治运动频繁,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 1 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2 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按劳分配原则逐步得到贯彻,并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分配方 式。在公有制经济内部,由于允许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出现了工资、奖金与职工持股分红,技术管理入股分红等多种分配形式,初步形 成了多元化收入分配格局。我国的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 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并存,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 结合的演变过程。具体来讲,经历了四个阶段的突破并逐步推进。 1 从1 9 7 8 年到1 9 8 6 年。收入均等化的格局逐步被打破1 9 7 8 年从农村兴起 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在城镇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从实行承包制、工效挂钩等开始,逐步使职工的收入由企业的效益和职工对企业 的贡献大小来决定,企业内部分配扩大工资差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职务 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工资收入与本人责任、劳绩相联系。 , 2 从1 9 8 7 年到1 9 9 2 年,突破单一分配方式,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 方式为补充的收入分配格局。在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公平和效率,运用包括市场在内 的各种调节手段,即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个人收入除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农民的承包收 入及其他形式的劳动收入外,还有诸如雇工收入、投资收入、利息、证券分红等 各种形式的非劳动收入。这一阶段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拉大并存,行业之间、社 会成员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但在单位内部平均主义仍普遍存在,奖金、补 贴基本上是平均发放。 3 从1 9 9 3 年到1 9 9 6 年,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阶段。党 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新 观念,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提出做出了铺垫,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 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这一阶段,虽然还存在该拉开的差 距没有完全拉开的问题,但行业之间、社会成员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 大,特别是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过大差距,使这一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4 从1 9 9 7 年至今,为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阶段。十五大明 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 9 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选择 要素结合起来”。十六大指出,“理顺分配关系,确定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且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同时,把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深化了对劳动和劳动价 值理论的认识。 应该说,分配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使得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不仅个人收入增长很快,个人 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个人收入差距也不 断扩大。 2 2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 中国当前的居民收入差距现状,需要从总体和分类两个大的角度来把握。对 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总体的测度有多种方法,其中在西方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是洛伦 兹曲线、基尼系数与等分法。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实际上同一种测度方法,只 不过,洛伦兹曲线是通过曲线来表现收入分配差距,而基尼系数是通过一个数值 反映总体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等分法则通过把全体居民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来分别 考察不同层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除了全国总体的收入差距外,我国的收入分 配格局还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区域间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财产收入分配 差距等特点。 2 2 1 运用基尼系数描述我国总体收入分配差距 衡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中使用得最普遍的是基尼系数,实际上,基尼 系数是根据洛仑兹曲线计算出来的。洛仑兹曲线是在一定的国家和年度下,一定 人口( 或家庭) 比重所对应的收入比重的曲线( 如图0 m l ) 。洛伦兹曲线l 与绝 对平均线o a 的距离越近,说明居民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洛伦兹曲线l 与绝对 o a 的距离越远,说明居民收入分配越不平均1 1 4 i 。 i o o 收 入 百 分 比 。人口百分比1 0 0 图2 i 洛仑兹曲线 基尼系数即a ( a + b ) 的比值,它表示某一经济主体一定比例的人口与其占 0 硕士学位论文 有的该经济体总财富的百分比关系,它反映了社会财富的集中程度1 1 5 1 。国际通常 标准认为,基尼系数在0 2 以下表示居民收入差距处于高度平均状态,在02 0 3 时收入分配差距处于相对平均状态,在0 3 0 4 时收入分配差距较为合理,通常把 0 4 作为警戒线,超过0 4 则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超过0 6 则为收入差距高度不 平均。 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到底是多少,无论是官方还是理论界,都没有给出统一 的数据。就2 0 0 5 年来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0 4 左右,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课题组的数据是0 4 5 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是o 4 5 ,南开大学的研究成果已 经超过o 5 【“i 。我国2 0 0 6 年的基尼系数,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在0 4 6 以上。世界银 行1 9 9 7 年发布的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提出,我国2 0 世纪8 0 年代初的 基尼系数为0 2 8 ,1 9 9 5 年为0 ,3 8 ,到9 0 年代末为04 5 8 。造成基尼系数的数值的 差别的主要原因是除了货币收入的其他收入,如实物收入、非法收入和非正常收 入是否纳入计算体系内。 我们暂且不论基尼系数的准确性,但总的看来,中国的基尼系数确实是存在 不断上升的趋势。按照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大概数据,8 0 年代初期,中国的基尼系 数为0 3 左右,到了2 0 0 0 年,基尼系数首次超过了0 4 ,到2 0 0 6 年,基尼系数超 过了0 4 6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若不进行 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2 2 2 运用。等分法”描述我国总体收入分配差距 。等分法”是将居民收入划分成若干份,按高低顺序排队,拿收入最高的一 份人口的收入与收入最低的比较,用其差值或者比值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种 方法,通常用的比较多的是“五等分”法1 1 7 i 。根据联合国2 0 0 4 年研究报告,中国 最穷的l 5 人口占总消费的4 7 。最富的l 5 人口占总消费的2 5 。由于全 国的不同收入等级的收入资料不全,在本节中把城镇居民的收入和农村居民的收 入按。等分法”分开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分析,农 村收入用农村人均纯收入来分析 调节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选择 表2 1 全国城镇居民按。等分法”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览表( 单位:元) 按收入等级分类 最低收低收中等偏中等收中等偏高收最高收 年份全国 入户入户下户入户上户入户入户 ( 1 0 ) ( 1 0 )( 2 0 )( 2 0 0 0 )( 2 0 )( 1 0 )( 1 0 ) 1 9 9 75 1 6 0 3 22 4 3 0 2 43 2 2 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动感单车俱乐部会员合同
- 2024年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报告合同
- 海洋工程钢板桩支护施工方案
- 2024年修订版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合同
- 英语词汇掌握教程模板
- 幼儿园中班家长培训《学会放手》
- 糖尿病患者护理措施
- 济宁学院《大学体育健美操》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物业客服人员礼仪培训
- 残疾人义工培训
- 建筑幕墙施工方案
- 第二章 地图(考点串讲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24)
- 【9道期中】安徽省黄山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含详解)
- 2024年健身房管理制度(六篇)
- 期中测试卷(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车辆绿本抵押借款合同
- 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制度
- GB/T 18029.6-2024轮椅车第6 部分:电动轮椅车最大速度的测定
- 2024至2030年中国学前教育(幼儿园)行业研究报告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13课全册教材“活动课”参考答案
- 2024年北京海淀区初三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