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名词语法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名词语法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名词语法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名词语法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名词语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名词语法研究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喻遂生 中文摘要 研究方向:汉语史 研究生:唐建立( 2 0 0 0 1 2 3 ) 论语是极具代表性的先秦传世典籍之一。它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汉语的主要特点,对后代汉语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我们研究上直疆 乃至汉语史的重要材料。 本文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成果,对论语名词进行了全面、系统 而深入的定量分析描写。按功能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论语名词可分为 七类:专有名词、个体名词、物质名词、抽象名词、集合名词、无量名词 和过程名词。各类名词除具名词的共性特征外,还各有其个性特点。如专 有名词没有同时出现在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位置上的情况。抽象名词经常在 判断句中作谓语等。 本文对论语名词合成词的语法构成作了定量分析描述。文章还通过 对论语名词“活用”现象的总结,认为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法结构中 获得临时义,并非词性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壤论语痧名词语法i 研究,e t h e s t u d y o nn o u n s g r a m m a r o ft h ea n a l e c t s m a j o r :c h i n e s ep h i l o l o g y s p e c i a l i t y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h i l o l o g y s u p e r v i s o r :y u s u i - s h e n g a u t h o r :t a n g j i a n l i a b s t r a c t t h ea n a l e c t si so n eo f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r e q i nb o o k sb e i n gh a n d e dd o w nf r o m a n c ie n tt i m e s i tr e f l e c t sp r i m a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h i n e s ei nc h u n o i ua n d z h a n g u ot i m e s ,a n dh a sf a r r e a c h i n gr e f l e c t i o nt oc h i n e s eo fm o d e r nt i m e s i t i sak i n do fi m p o r t a n tm a t e r i a lw h i c hw er e s e a r c hc h i n e s eo fa n e i e n tt i m e sa n d 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 r o u n d l y ,s y s t e m i c a t l y a n d i n d e p t h l y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d a n a l y t i c a l l yd e l i n e a t e dn o u n so ft h ea n a l e c t st h r o u g hu s i n gr e s e a r c hp r o d u c t i o n o fm o d e r n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a c c o r d i n gw i t ht h es t a n d a r do ff u n c t i o na n dm e a n i n g c o m b i n i n g ,w em i g h tc l a s s i f yt h ea n a l e c t sn o u n s i n t o7s p e c i e s :p r o p e rn o u n , i n d i v i d u a ln o u n ,m a s sn o u n ,a b s t r a c tn o u n ,c o l l e c t i v en o u n ,i n f i n i t u d en o u na n d c o u r s en o u n e v e r ys o r to fn o u nh a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c o m m o na n dr e s p e c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f o re x a m p l ep r o p e rn o u nw i l ln o ta p p e a rs u b j e c ta n dp r e d i c a t e p o s i t i o no fv e r d i c t s e n t e n c ea tt h es a m et i m e ,a b s t r a c tn o u nu s u a l1 ya c ta s p r e d i c a t eo fv e r d i c ts e n t e n c e ,a n ds o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a l y t i c a l l yd e l i n e a t e dg r a m m a re o m p o s i n go f c o m p l e xn o u n si nt h ea n a l e c t s , a n ds u m m e du p “n e a t l yu s e ” n o u np h e n o m e n o n , a n d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n o u nm a yg a i nt e m p o r a r ym e a n i n gi ng i v e ng r a m m a rs t r u c t u r e , n o tp a r to fs p e e c hh a db e e nc h a n g e d k e yw o r d s :t h ea n a l e c t s n o u ng r a m m a rr e s e a r c h 绪论 一、汉语名词研究概述 ( 一) 关于名词的定义。 关于名词的定义至今也没有个统一的、完全令人满意的说法。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 马氏文通首先从意义的角度给名词下了定义:“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日名字。”并进一步解 释“事物”:“事物二字,一切毕赅矣。在天之之日月星辰,在地之河海华岳,入伦之君臣父子,物 之有形者也。怪力乱神,利命与仁,物之无形者也。”。把名词分为了有形的名词和无形的名词。后 来杨伯竣先生把名词定义为“凡一切事物的名字( n a m e ) 便是名词。”。刘复则称“名词是事物的名称。” 。陈承泽定义为“字之袁物、时、所或物、时、所之一部者为名字。”他们都是从意义的角 度给名词下定义,比较直观,但也容易造成词类模糊不清的情况。如汉语中的抽象名词有借用动词 和形容词的,比如“喜”、“怒”、“美”、“恶”等,这些词我们便不能通过意义把它们归于名词类了。 也就是说,从意义出发,抽象名词和动词、形容词不能截然分开。由此看来,名词的定义还要从语 法功能和语法特点入手才能趋于合理。 ( 二) 关于名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特点。 1 名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句法地位,即它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现在通行的语法书( 如黄伯荣t 现 代汉语) 一般都把名词的功能描述为经常作主语和宾语,也经常作定语。早期的语法学家把词的 功能称为“位”或“格”,通常认为名词有三位:主位( 主语) 、宾位( 宾语) 和领位( 定语) 。o 章 士钊在中等国文典中对名词的各种“位”作了分析,他认为名词为主格( 即作主语) 可以分为 四种,即:“动词之主格者”、“表格”( 即“名词补足语”和“名词之次于自动词为日等字 之后”) 、“呼格”( “凡呼人而语之,必称其名或字,是亦主格。”) 、“虚格”( “凡文未有无主格者 也。然有时以其文语气之不同,或其动词别有特性。而主格竟虚焉,是谓虚格。”) 。名词为宾格即 作宾语又可分为“他动词之目的格”、“前置介词之目的格”、“双格”( 即双宾语) 、“副格”( 名词性 成分单独作状语) 、“先行目的格”( 即目的格立于旬首) 等五种。 关于名词的领位,杨伯峻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说:“领位似与形容词相类,实则大有不同,形 容词的性质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而领位却是表示物件的领属性的。当我们观察语句时,切不要把 那表领位的名词或代名词误作形容词。同时也不要把表修饰性的形容词误作领位。”o “名词也常 常附加于另一名词之上,表明另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特征。”可以说这时的名词“带有修 饰作用;然而它还是名词,不要看作形容词”,魄样就承认了名词可以作修饰定语,而不把名词看 作活用为形容词。 名词除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外,还可以作谓语。名词谓语旬是汉语特殊的一种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中,名词性的词语充当谓语受一定的条件限制,即“限于口语里的肯定句,同时限于说明 时间、天气、籍贯、年龄、数量、容貌等等的短句”。9 古汉语中的名词作说明谓语通常是表示一种 马建忠马氏文通正名 ,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第2 0 页 杨伯峻中国文法语文通解,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7 月,第7 页 刘复中国文法讲话) ,北新书局,1 9 3 2 年1 0 月,第5 6 页。 陈承泽 ,商务印书馆,1 9 5 7 年6 月,第3 3 页。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 ,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第3 8 页 章士钊 中等匿文典 商务印书馆,1 9 2 5 年,第2 8 2 4 页。 杨 自峻( 中国文法语文通解,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第1 8 页 杨伯峻文言语法l ,北京大众出版社,l 9 5 5 年第1 1 7 页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1 1 页 性质或状态。先秦汉语中,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时,传统上被认为是“活用”作动词,实际上, 名词仍是名词,并非词性发生了变化,关于这一点,本文有专节论述。 2 名词的语法特点 词的语法特点是指词的搭配功能。名词能够接受数量词、代词、名词的限制,能够接受形容词 的修饰,一般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因此如果名词前出现了副词或名词后出现了宾语,传统上该名 词通常被认为是“活用”为动词。“名词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因此,名词前一旦出现了副词,该 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名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名词后一旦出现宾语,该名词便失去名词的特点, 活用为动词”,。但这样的观点又回到了“依旬辩品”、“词无定类”的老路上了。由于汉语的词类与 句子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句法成分可以由多种词类来充当,同时,同一种词类也可 以拥有不同的语法地位。因此,仅靠功能并不能把词类截然分开,划分词类时主要考虑的是词的语 法特点。 ( 三) 关于名词的分类。 划归名词的每一个词的语法功能不尽相同。名词的内部还有很多区别。因此,在名词这个大类 之f 还可以再分出子类,子类对词语的语法属性的刻画更深刻,更细致。子类的划分对汉语语法研 究的深入和汉语信息处理都是很有意义的。汉语名词予类的划分,语法学界已有不少研究。但至今 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各家划出的子类也不尽相同。 对名词类别的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氏文通,马建忠依据名词的意义,把名词分为“本名” ( 指称某人某物) 和“公名”( 指同类指人物) ,“公名”又可细分为“群名”( 称人物之聚者) 和“通名” ( 表“人物之色相,盖离乎体质以为言也。”) 9 马建忠以后的语法学著作基本上秉承了他的这种按意 义分类的做法。章士钊说:“固有名词者,谓其名为其人其物之所固有,非他人他物之已有此名,而 彼因而用之,亦非他人他物之所可通用者也。“普通名词者,谓其名之通用于同类之人物者也。“集 合名词者,谓人物之相合而成一名者也。物质者,谓其物有一定之原质,为他物之所从出者也。“抽 象者,对于具体而言之也,如人、禽、兽等,有实物之可指者,谓之具体之字,具体者,有形者也。 如黑、白、富、贵、道、德、惠、敏、知、能等,徒存色相者,谓之抽象之字,抽象者,无形者。 故普通名词亦谓之有形名词,而抽象名词亦谓之无形名词。“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把名词分 为特有名词、普通名词和抽象名词,又把普通名词分为表个体的、表质料的和表集合的。杨伯峻中 国文法语文通解把名词分为独有名词、公共名词、集合名词、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刘复、杨树 达也有类似的分类。尽管各家的分类不全相同,但本质上都是五类:专有名词、具体名词、物质名 词、集合名词和抽象名词。王力先生按照意义标准,在中国现代语法中把名词分为三类:通名、 专名、单位名词,吕叔湘先生的( o e 国文法要略则分为四类:人物、物件、物质、无形。 从马氏文通首先按意义标准把汉语的名词区分为“公名”和“本名”,又从“公名”里区分为“群 名”和“通名”两个小类,“公名”的其他部分,后来的很多语法学家一般分为“具体名词”和“物质名词”, 这样就形成了我们前文提到的传统的五类分法,“这种分类法是因袭西方语法书的,一方面可说是大 体合理,另一方面又觉得对汉语并无多大的必要,因为不象西方语言里不同种类的名词跟能不能可 数以及前面用不用冠词有关”。 朱德熙先生按照名词与量词的选择关系把名词分为5 类,即可数名词( 有自己适用的个体量词) 、 不可数名词( 没有自己适用的个体量词,只能选择度量词、临时量词) 、集合名词( 只能适合集合 量词和不定量词) 、抽象名词( 只能适用种类量词和动量词) 、专有名词( 一般不受数量词修饰) 。 房玉清、邢公畹、胡明扬等的语法著作基本上都采用了类似的名词子类划分体系,只是对个别名称 作了调整。 。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 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第1 6 1 9 页。 。马建忠 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第3 3 页3 4 页。 。章士钊中等国文典,商务印书馆,1 9 2 5 年,第2 8 4 2 页 。吕叔湘、王海菜马氏文通读本导言 ,上海教育出版杜, 9 8 6 i g 2 我们认为,由于汉语大多数名词都可以受数量词组的修饰,不同的名词适用不同的量词,因此, 按与量词的搭配能力进行名词子类的划分是行得通的。只是依据功能标准划分出来的每个子类在意 义上有共性,这是因为名词与不同类型量词的结合,正是取决于名词不同的语义特征。 ( 四) 关于先秦汉语名词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传统的汉语语法研究一直不注意对名词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 0 年代开始,学界对名词的研究日 渐关注,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名词的文章,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名词在句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有人甚至提出了“名词定格论”的思想。但这些名词研究的新成就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的名词研 究方面,对古汉语,尤其是先秦汉语( 或称上古汉语) 名词的研究依然欠缺。目前有关先秦汉语名 词研究的论著并不多见便是明证,这些研究可以按特点归结为四类:一是对先秦汉语的名词进行概 述性、举例性的论述。如李佐丰文言实词将名词从不同的角度( 主要依据功能) 分为三种不同 的类别,即有生名词和无生名词、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又从意义出发,把 有生名词分为国家名词、人物名词、生物名词和自然名词,把无生名词分为处所名词、事物名词、 辞章名词和事件名词,以先秦汉语的代表性作品如左传、论语等的材料为语料,对各类名词 的语法功能和特点作了独到的分析。o 二是对与名词有关的某一方面问题的论述,这主要见于发表 在各级刊物上的专题文章。如张家文 古汉语名词活用说的再认识、9 魏德胜古汉语中名词的结 构义、o 欧阳国泰( 论语) 、( 孟子) 构词法比较等。三是专书的语法或词汇研究涉及到名词部 分。如管燮初左传句法研究定性、定量地分析研究了名词作兼语、名词作补语以及名词的修饰 语等方面的问题。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以意义为基点,把名词中的基本词汇分为有关天象、 地理、动物、植物、方位、时令等1 8 个类别。四是古汉语名词的专书研讨。目前能够见到只有张 文国左传名词研究一书,该书结合功能和意义的标准把左传里的名词分为专有名词、有生 名词、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各类之下又分出小类,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书中还对名动两用现象、 名词的省略、名词在先秦汉语中的地位等方面的问题作了详尽论述。 可见,名词研究的成果并不丰富,名词研究的这种状况是与语法学界长期重视对动词的研究而 忽视对名词的研究分不开的。林同济先生以动词的出现频率高为依据,首先提出了“动词重点论”,9 他的的依据基于两点:无动词不能成句和动词的出现频率很高。从汉语语言的事实来看,这两点理 由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名词谓语句,并不是没有动词就不能成句;词类出现 频率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和语言的使用相关,和其句法功用的关系应该不大,以此判断地 位的高低有点牵强附会。其实,林先生的这种看法显然是受了西语的影响,如英语是以动词为重点 的。与“动词重点论”相对立的是郭绍虞先生首倡的“名词重点说”,9 郭先生的“名词重点说”的依 据是名词最实,是从名词所表达的意义方面确定名词的地位,也和名词的句法功用没什么关系。 迄今为止,汉语中哪个词类更重要已经争论了很多年,其实二者的地位,无法用量化的标准做 出明确的对比,我们应该重视任何一种语言现象或语言事实的描写和研究。但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 的事实是,“动词熏点”占了上风,对动词的研究在汉语语法学界一直是长盛不衰的热点,而有关名 词的研究成果则凤毛麟角,对名词研究的轻视是不争的事实。汉语语法史的研究应建立在各个时期、 各种著作、各种语法现象的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名词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 概括汉语语法规律,更真实地反映汉语语法史、汉语史乃至汉语言学的真实厩貌。 ”刑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充分”,载湖北大学学报,1 9 9 1 年第6 期。 。李佐丰文言实词,语文出版社,1 9 9 4 年。 。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载河南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1 期。 。载厦门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2 期 。管燮初( 左传) 句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 。毛远明( 左传词汇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4 张文国( 左传) 名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 。林同济t 现代英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0 年 “郭绍虞汉语词组对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性 ,载复旦学报) ,1 9 7 8 年第1 期 二、本文的材料和研究方法 ( 一) 本文的材料 1 关于论语的概况和研究意义 论语是极具代表性的先秦传世典籍之一,它记载着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汉书艺 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总字数有1 5 8 0 6 字,除去重复,论语共用字有1 4 1 0 个。和先秦其他传世典籍相比, 尤其是与左传相比,论语的字数和用字在数量上相对较少。这也造成多年以来对 论语 语言研究的忽视,更多的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左传等书上,这是我们选择论语作为研究对 象的初衷之一。其次,论语的材料是可信的。论语是汉初学者的必读书,是汉人启蒙书的一 种,自汉代以来,就有很多人为论语作注。汉人所注释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残 存的以郑玄的注的较多。其他各家多半存于何晏论语集解中。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 注疏用的就是何晏集解,宋人邢爵的疏。 十三经注疏除了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大都沿用的 是阮元的南昌刻本,该版本后附有校勘记,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其三,论语的成书年代基本可 考。据杨伯峻考证,“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大概是接近于 历史事实的”,。因此论语的成书要在左传之前。所以他还说:“我很同意刘宝楠在论语 正义( 公山章) 的主张,我们应该相信论语来补充左传,不应该根据左传来怀疑论 语。”。这与日本学者山下寅次在( 论语) 编纂年代考中得出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总之,论 语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主要特点,对后代汉语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语言学的角度看, 论语是我们研究上古汉语乃至汉语史的重要材料。 2 关于 论语的版本和注释书籍 关于论语的版本,历来争议较多。东汉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 作论语注。我们今天所用的本子,基本上就是“张侯论”。值得一提的是,1 9 7 3 年出土的定州汉 墓竹简论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但因其多为残简,最后嫌成释文的只有7 5 7 6 个 字,不足今本论语的一半。该本子是公元前5 5 年以前的本子,当时鲁论、齐论和 古论 三种本子共存,所以简本论语应该是研究论语的最新的重要材料。简本论语在章节划 分、文字、词句等方面与今本论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简本论语的发现对深入研究论 语语言文字及论语的版本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今中外关于论语的注释书籍举不胜举,仅日本学者林泰辅在论语年谱中所著录的就 有三千种之多。重要的注释书籍除了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外,还有宋人朱熹的论语 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程树德的论语集释,以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等。本文对论 语的名词研究,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材料的分类整理主要参考李运益、喻遂生主编的 论语词典。该书以阮刻十三经注疏为底本,校以朱熹四书集注和刘宝楠论语正义, 本文对语义的理解和词条的划分,以及篇内分章等,基本上依据该书。对个别有疑义的语句,还参 考了杨伯峻所著论语译注。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专书语言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工程。本文对论语名词的研究力求做到计量、穷尽,理 论的应用方面,尝试将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古汉语的词类研究中。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名词的研究方法和整个汉语词类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名词的研究方法就要从词的确定、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3 0 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3 1 页 。李运益、喻遂生论语词典,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 4 词类的划分和词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这些问题谈起。我们选择名词作为研究的对象,首先就默认了 这样一些基本前提:汉语中存在词,词是有定类的。但只简单地这样认为,对于研究显然是不够的, 对那些似乎已有定论而又不无争论的问题还有必要再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以便确定本文在具体问题 上所采取的标准。 1 关于汉语的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比语素高级的句法单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 。从词的定义出发,似乎很容易划出汉语的词来,事实远非如此,目前,现代汉语语法学中,词的 确定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概念标准。这种标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个词表示一 个概念,词是有固定而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整个语言片段的意义等于它构 成成分的意义的相加,则是词。这种方法运用了词的意义方面的特性,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存在问题, 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因为一个词表示一个概念,但表示一个概念的并非一定是词,事实上,“字组 的长度与语义功能、句法功能明确性的反比关系”。是造成汉语的“词”难以确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我 们经常难以确定意义的变化是在词一级还是语素一级上发生的。二是同型替代。这种观点认为词是 用同型替代法在成段的语言中分析出来的单位。如“我吃饭”这一语言片段中的三个成分可分别用 “你、他”、“煮、盛”、“面、饺子”去替换,那么,“我”、“吃”、“饭”都是词。但用这种方法分析出来 可能是语素,并且,一些虚词也无法自由地替换,如“和、的、得”等;三是扩展法。也就是看在一 个语言片段的构成成分之间能否插进一些成分使它的长度发生变化,如果能插,这个语言单位就是 短语,如果不能插入任何成分,这个语言单位就是词。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 程度来确定词和非词的界限”。四是自由运用或自由活动。这种观点认为词是语言中能自由活动的 是小单位,正如布龙菲尔德所说的最小的自由形式的自由是指能游离出来,在适当的条件下作为 一句完全的话说出来。即单说”。但象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是无法游离出来的。布龙菲尔德 的说法显然不是通过对汉语的研究才说这番话的,因此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五是根据是否有重音 来判定词和非词。这种观点认为一个词只有一个重音,但很多单音节词,特别是虚词在成段的话语 里是没有重音的。以上的方法都注意了汉语词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性,对于确定词都有一定的 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具有定的局限性。确定词的关键是找出词和非词语素、短语等语法单位 之间的区别特征,但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记”以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的观念差异,汉语中的词 很难用一个标准做到刀切”,并且划分出的单位究竟是词还是词组( 短语) 分歧很大。 汉语的词和非词的分界问题之所以成为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仍习 惯于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看待汉语的语言现象,其实汉语的“词”和印欧系语言的w o r d 实际上不是一种 性质的结构单位,w o r d 受句法一致关系及其相关规则的支配,汉语的词则受语义规律的制约,也许 把“词”称之为“词组”或“固定词组”,甚至“字结”更确切、合适,但“词”这个概念已成主流,我们也不 必废旧革新,因为“确定介乎音节词和句子之间的那级单位是什么类型的,至于把这些类型的单位叫 做什么,应该是其次考虑的问题”。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词是欧洲语言学家以欧洲诸语言为材料 发展出来的语言学概念。就大多数欧洲语言说,正字法上的词是现成的事实,语言学家提出种种关 1 :词的理论是要设法概括这现成的事实。不管理论如何多种多样,实际上词的分界主要是依靠形态 标志。形态越丰富的语言,疑难问题越少,比如俄语里的词比英语里的词就明确得多。汉语的词之 所以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正是因为汉语的形态标记极其贫乏,汉语的主要构词手段不是派生 而是复合,因而词的界限不能一望而知。”。因此,我们认为,划出一个语言片段的目的在于说明、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第1 1 页。 。徐通锵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载世界汉语教学,1 9 9 4 年第3 期。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第1 3 页。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第2 1 8 页。 8 赵元任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1 9 7 5 年,第2 4 0 页,见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赵元任语 言学论文选,清华大学出敝社,1 9 9 3 年 8 吕叔湘汉语里“词”的问题概述) ,载汉语语法论文集) 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 分析问题,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忽略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 事实上诃和非词韵问题很难弄清楚,这是 由汉语的独有特点所决定的) ,把精力放在语言现象的描写与分析上来,而非一定要在汉语中规定 出严格意义的词来,毕竟汉语的词与西语的词并非同等性质的概念,西语中词是句子的最基本单位t 而汉语中旬子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字( 从文字的形态上判断) ,但这并不能就说汉语中没有词,只是 汉语中的词更具开放性,它缺乏形式上的判断标准,不能把它与词组( 短语) 严格区分开来,不顾 汉语的事实讨论词和非词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例如:“草”和“木”是两个单独的词,但当“草木”作为 一个完整的结构出现在句子中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词而非联合词组,再如有人认为“鲁公”、“周 公”“孔子”、“子文”等结构是词组,不能算作专有名词,这样看问题未免太机械,将其看作专有 名词进行语法分析也许能更准确地描述汉语语法的事实。因为在语法分析时,一个语言片段的性质 不仅要受其语义规律的制约。还应该照顾到句法分析的需要。 总之,我们认为汉语中是有词的,但汉语中的词不同于西语中的“w o r d ,没有严格的标准把词 和词组区分开来,因此词和非词的划分可以采取不同的标准,只是划分时至少应考虑两点,一是要 便于说明语法规律。二是不能自相矛盾。 2 关于汉语的词类 词类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的重点和难点,这体现在词类的划分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 热点之。关于汉语词类的问题,实际上有两种基本的观点。一是认为汉语没有词类的分别,这种 观点以高名凯先生为代表,高先生在 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里说,汉语的词只能分虚词和实词, 实词不能再分。高先生观点的主要支撑点就是认为形态是划分词类的唯一标准,而汉语没有形态的 变化,当然汉语也就没有词类的分别。另一种观点当然是汉语存在词类的分别,这种观点占主导地 位,但在词类的划分标准上却分歧很大。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有没有词类分别,这个问题最好用实 践来回答。事实上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分类法能说是完善,现有的各家词类体系用来讲语 法也都收到一定的效果。这也证明,把汉语里的词按讲语法的目的作适当的分类不是完全不可能”。 他还说:“认清区分词类的目的,对于回答汉语的词能不能区分词类这个问题有帮助。如果为了讲语 法不得不区分词类,咱们就多方面去想办法。“ 划分词类的目的是把语法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词归在一起,以便概括地描述词语的语法属性。同 类的词自然有共同的语法功能。如名词一般都能作主、宾语,受数量词组的修饰,但不受副词修饰, 不直接作状语或补语。这样看来,为了讲语法。划分词类是必要的,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分类, 而是如何分类了。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的变化,不能象印欧语那样按词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作为划分依据,而研 究汉语的人对词类的划分依据又“缺乏明确、一致的认识”,于是,造成了汉语词类的划分分歧很大, “不管合适不合适,就或按意义,或按句子成分来给汉语的词分类。自马氏文通以来基本上都是 这样做的,以至于长期来在汉语划分词类问题上造成谒有定类( 依据意义) 。依旬转类( 依据句子 成分) 的混乱局面。 “8 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汉语词类问题,做了不少踏踏实实的研究工作,在划分词类的 依据上逐渐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认识到划分词类的根据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强调指出, 这对汉语来说是这样,对于别的语言也一样适用。”。吕叔湘先生指出,“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功能 的类。但是根据语法功能分出的类,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可见词的功能和意义之间有密切 的关系。不过我们划分词类的时候,却只能根据功能,不能根据意义。“朱德熙先生也说:“汉语词 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它们之间是一对多对应。”由于汉语的词和它担任 的语法功能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得根据功能我们并不能划出唯一的词类,因此划分时还要 。只叔湘汉语里“间”的问题概述,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 。陆俭明 8 0 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上的建树,载世界汉语教学,1 9 9 1 年第4 期。 。陆俭明( 8 0 年代现代汉语语 盘研究理论上的建树,载世界汉语教学,1 9 9 | 年第4 期。 。n 叔湘汉语里“词”的问题概述) ,载汉语语法论文集 增订奉,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 。朱德熙语法答问汉语语法的特点 ,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 6 进一步考虑它们之间不同的语法特点( 指它和其它词的搭配或结合的能力) ,对于最终不能分开的, 我们还用兼类和活用的办法来解释。词类的划分方法应该采取多层次、层层对立的方法来进行。比 如,先划分出虚词和非虚词,非虚词再划分出体词和非体词,非体词再继续望下划,同样,虚词划 分出语气词和非语气词,非语气词再继续划,这样层层进行的划分,区别性特征在每一个划分层次 中都很明显,识别词性也就非常简便。在选择标准时,“可以选取词的特殊功能作标准,也可以用一 般功能作标准,只要能把同一层次的几类词划开就行了”。 总之,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点来分的。在汉语里,不是所有的词,或者所有的实词,语法特 点都相同,所以汉语的词,包括实词,是可以分类的。划分词类基本上可以做到词有定类。 3 关于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 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可以有多种选择,从马建忠开始,各级单位都有人看作基本单位,并且都 确实有自己的一定道理。马建忠马氏文通的体系是“词本位”的,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的体 系是“句本位”的,张志公主持制定的( 中学教学语法暂拟系统采取了妥协的办法,可以称为“词和 句子复本位语法”。这三种语法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受到了很多批评。上世纪8 0 年代以后,朱德熙先 生首倡“词组本位”,论述了词组的重要性;邢福义先生提出了,j 、句中枢,徐通锵先生提出了“字本 位”,还有人提出,如果各级单位都可以成为基本单位的论点可以成立,那就意味着哪一级单位也不 是基本单位,于是又有了“无本位说”。马庆株先生则提出了以词和词组为本位的“复本位”说。9 我们 从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汉语的本质 特点还没有真正揭示出来。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便于说明汉语的语法规律,我们选择 哪一级单位作为研究的基点都是可以的,关键是看你要在句法层面还是词法层面上分析问题。 第一节论语: 名词的分类和数量 一、古汉语名词的分类。 从前文可知,名词的分类尤其是古汉语名词的分类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给名词作更加合理的 分类,我们不妨先做一些简单分析,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划分必须遵守三个规则:1 、每次划 分只能使用一个标准( 可以是几个特点构成的标准) :2 、划分出来的次类应该互不相容;3 、次类 之和要与大类的范围相等。我们根据这几条标准对名词进行划分,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如前 文提到的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具体名词、物质名词、集合名词和抽象名词五类,这五类之问,具 体名词和物质名词、集合名词没有明显的界限,一些名词无法归入相应的类,如:总额、高低等。 之所以提这五类词,也许只是为了突出具有明显特点的实体类别( 实体类别指根据事物属性归纳出 来的类) 。但如果作为实体类别显然这五类不应该是并列关系。理想的做法是进行多次划分先 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再把非专有名词划分为抽象名词和非抽象名词,再把非抽象名 词分为物质名词和非物质名词,再往下怎么分呢? 我们划出的子类之间又可能出现了交叉,从理论 上讲,划分应该做到穷尽,但实际上类别的划分很难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这 种层层对立的词类划分方法只能是理想化的,现实上很难操作,并且也不一定有利于研究工作,这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词类的划分就很难做到穷尽造成的,一些词我们很难把它们归入相应的类,如“在 望”、“在即”等。 既然很难做到逻辑严密的分类,那我们在分类时就只能尽量逼近比较合理稳定的子类划分方 法。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采取什么标准对名词进行分类,朱德熙先生说:“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只能是 词的语法功能而不是词的意义或形态变化”,我们认为在子类划分时同样应该基于功能标准。由于 。喻遂生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讲义,第1 i 页。 。马庆株词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地位问题,载 语言学问题集刊,第一辑,2 0 0 1 年,1 3 7 1 3 8 页。 。文炼划分和切分,载中国语文 ,1 9 9 9 年,第4 期 。朱德熙语法答问 ,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 了 汉语里大多数名词都- 1 - 以受数量词组的修饰,而且不同的名词适用不同的量词,因此按照与量词的 搭配能力进行名词子类的划分是行得通的。并且依据功能标准划分出的名词子类在意义上有共同 性,因为归根结底,名词与不同类型量词的结合正体现了名词不同的语义特征,因此,也可以说功 能标准是基础,但不是唯一的,意义标准应该作为辅助,二者可相互参证。 但是有人认为,按照与量词的关系进行分类只能适用于现代汉语。由于先秦汉语中的个体量词 很少,因此在分类时只能考虑名词与数词的关系,物质名词不能附以数词,抽象名词不能加数词。 如此看来,能否与数词结合不能分出名词的类别。我们认为由于名词与不同类型的量词结合在本质 上体现的是名词不同的语义特征,而我们研究先秦汉语的名词也首先要在语义上进行理解,因此, 古今语义的相通、相同之处正是我们按照与量词的关系对名词进行分类的结合点。这里可以分析两 类情况:一是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单音节词所表示的概念或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很多都要用 双音节词来表示,例如“军”现在用“军队”、“问”现在用“学问”、“戎”现在用“战争”、“牖” 现在用“窗户”等。词的形式虽然不同了,但意义上古今总能对应。二是古汉语中相当多的词( 主 要是具体名词) 与现代汉语的词是一致的,如“马”、“羊”、“水”“山”。这类词可以说意义没有发 生任何变化,古今意义应该完全等同。古今汉语的这种承继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中的各 类量词“投影”到古代汉语中去,因为量词的采用,归根结底是与逻辑事理密切相关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给名词划出更合理的子类。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用现代 汉语的量词去搭配古代汉语的名诃,因为,把两个不同时代的东西生拉在一起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 我们只是将古今汉语意义上的相通、相同之处作为参照系,对古汉语的名词进行分类,以便于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主要采纳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对名词所作的子类划分,根据名词与 与9 类量词( 九类量词分别是:个体量词,如:把、本、部等;集体量词,如:班、帮、笔等;度 量词,如:丈、尺、寸等;容量词,如:包、杯、车等;种类量词,如;级、类、种等:成形量词, 如:把、层、串等;不定量词,如:点、些等;动量词,如:次、场、回等;时量词,如“年、天、 阵等。) 的搭配关系,把名词分为7 类。 ( 1 ) 个体名词。 有自己专用的个体量词,并且可以和几乎所有的量词类型搭配,如位君子、一扇窗户( 古 汉语用牖) 、一只虎”等。 ( 2 ) 物质名词。 表示一种物质,该物质不能用个体量词或动量词、时量词计数,只能用度量词或容量词来度量, 如吨水、一团火”等,物质名词也可以与集体量词、种类量词、成形量词、不定量词搭配。 ( 3 ) 集合名词。 描述成群成组的事物,可用集体量词修饰,有些也可以受容器量词、种类量词或不定量词修饰, 一部分集合名词可以受“一”以外的数词加个体量词的修饰,这部分集合名词可称为可分集合名词, 其余称为不可分集合名词。如“两个师徒、一支军队”等。 ( 4 ) 抽象名词。 与量词的结合能力比较弱,只受种类量词修饰,如种能力”等,一些可以受成形量词或不定 量词的修饰,如“一点德”等。 ( 5 ) 专有名词。 指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主要是人名、地名等,一般不受数量词的修饰。在特殊情况下受 个体量词的修饰,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 6 ) 过程名词。 只能受动量词或时量词的修饰,如阵风,一场雨”等。 ( 7 ) 无量名词。 不能受任何数量结构的直接修饰。如“家父、众人”等。 二、论语名词的类别和数量。 论语中其有名词7 4 0 个,按照功能和意义标准,对论语中的名词进行分类,我们发现 窘 类别专有 个体物质抽象 无量集台过程 l 数量 2 5 52 9 84 09 7 1 72 3 1 0 比例3 4 3 4 0 5 4 1 3 1 2 3 3 2 1 7 谈到名 词和量词的结合关系时,只强调了专有名词一般不受量词的修饰,实际上,不能与任何量词结合的 无量名词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占2 3 ,这个比例在现代汉语中更高,达到了1 9 。 第二节专有名词 一、专有名词的认定。 专有名词表示特殊而具体的个体的名称,在意义上多表示有生命能活动的事物。专有名词又称 “专名”、“固有名词”、“独有名词”、“本名”等,马氏文通首次把名词区分为“公名”和“本名”,把 专有名词专列为名词的一类。马建忠说:“名字共分二宗,一以命同类之人物,日公名。禽兽二名, 凡翼者皆名禽,凡蹄者皆名兽,故禽兽为公名。凡名之不止名一物者,旨此类也。一以名某人某物 者,日本名。日尧日舜者,古今来止一人为尧,一人为舜,故称日本名。嵩岳泰岱止一山之名江 淮河汉止一水之名,皆日本名。 在认定专有名词时,必须明确几点。一是唯一性,即专有名词指称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 虽然有入以“一名数实”的现象为由,认为专有名词并非所指唯一,但这种看法其实忽略了对词语 的语义和语用两个不同层面的区分。例如,“子家”在春秋时可以指齐国的庆封、蔡国的公孙归生、 郑国的公子归生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其所指还是明确的,此“子家”非彼“子家”,即仍然 是“一名一实”。二是要有历史的观点,不能说所指唯一的就一定是专有名词,如“日”、“月”等虽然 指称的是独一无二的事物,但由于在词汇的长期演变中,它们已经通俗化了,不宣再看作是专有名 词,而应归于个体名词。三是不要拘泥于所谓词和词组的界限问题。有学者认为,论语中,凡 带有身份、职位、国名、邑名、排行、爵位、姓氏的功能的组合都是称谓形式,如“周公、鲁公、 有子”等属于偏正词组,只有名字才是专有名词。我们认为把这些结构看成定中结构的名词更合 适。根据这些分析,论语中的专有名词主要包括人名、国名、地名和篇章名等。 值得注意的是,专有名词属于非常特殊的一类词,它是开放性的,不定量的。它的音和义的关 系通常不是约定俗成的,用来表示专有名词的结构( 语素、词或词组) 可以是汉语中的任何一类结 构,而这种结构不管是词还是词组都可以分属于不同的词类性质或词组结构。因此,我们孤立地看 专有名词时,它具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个是字面义,另一个是它的专门指代义。比如,“夏”、 “禽”、“丘”、“牛( 司马牛) ”等是名词,“求( 冉求) ”是动词,“迟( 樊迟) ”、“贱( 子贱) ”等是 形容词等。因此,西方的一些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甚至认为专有名词通常只指明该名称的个体 并不表明或暗示这个个体的任何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专有名词没有词汇内涵,即没有词汇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