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与银行监管体系.pdf_第1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与银行监管体系.pdf_第2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与银行监管体系.pdf_第3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与银行监管体系.pdf_第4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与银行监管体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 l 银行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重要的金融媒介,它的健康与稳定已不仅仅 是银行本身的问题。由于银行与储户之间的有限责任和非对称信息,银行有着 偏离期望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而转向风险最大化。为了纠正银行扭曲的行为和市 场失效,需要监管部门对银行施加外部的限制。但正如银行危机的起因是多元 化的,建立高效率监管体系的原则也必须与之相对应。监管体系应当包括范围 广泛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其目的在于还原银行的行为,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定 并保护储户的利益。遗憾的是,我们往往看到监管当局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 监管体系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它的监管要素。再加上监管要素之间相互制 约的作用,整个监管体系的效率就值得怀疑了o 文章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监管体系的重心不是在监管制度和市场约束之 间;或是监管制度和管制措旌之间做出更优的选择。正相反,高效率的监管体 系应该考虑如何整合各种监管要素以实现金融体系稳定和消费者保护的最终目 标。监管者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如何运用各种措施直接实现目标,他们也 可以考虑各监管要素对整个监管体系带来的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监管 制度可以影响银行内部激励机制的同时,市场的监督和约束也可以实现同样的 目的。 全文的第一部分首先解释了需要对银行进行监管的原因,其中构筑了一个 简单的模型分析了银行在有限责任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扭曲。在随后的第二部 分中,介绍了通常运用的监管制度和措施。第三部分回顾了近年来发生在世界 范围内的几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并总结了其中共同的原因。最后的第四部分, 这也是整篇论文的重点和写作难点,在总结过去银行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高效率监管体系的框架和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互相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非对称信息、坼部性j ”银行危机、银行监管、监管体系 分类号: f 8 3 2 1 a b s t r a c t b a n ka c t sa sa ni m p o r t a n tf i n a n c i a lm e d i ai nm o d e mm a r k e te c o n o m ys y s t e ms oi t sh e a l t h y a n ds t a b i l i t ya r en ol o n g e rt h eb a n k so w np r o b l e m s o w i n gt ot h el i m i t e d l i a b i l i t ya n d a s y m m e t r i ci n f o r m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b a n ka n dd e p o s i t o r s ,b a n kh a st h ei n c e n t i v et oc h a n g ei t s t a r g e tf r o mm a x i m u mp r o f i tt om a x i m u mr i s k i no r d e rt oc o r r e c td i s t o r t e db a n kb e h a v i o r sa n d m a r k e tf a i l u r e ,w en e e de x t e r n a lr e g u l a t i o nf r o ms u p e r v i s i o na u t h o r i t i e s h o w e v e r , j u s ta st h e c a u s e so fb a n kd i s t r e s s e sa r em u l t i - d i m e n s i o n a l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e f f i c i e n tr e g u l a t i o ns y s t e m s h o u l da l s ob e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 t h er e g u i a t i o nr e g i m es h o u l di n v o l v es e r i e so fp o l i c i e sa n d m e a s u r e st or e s t o r et h eb a n kb e h a v i o r , s t a b i l i z et h eb a n ks y s t e ma n dp r o t e c tt h ei n t e r e s t so f d e p o s i t o r su n f o r t u n a t e l y , w ew i m e s st h a tr e g u l a t i o na g e n c i e sp u tt o om u c ha t t e n t i o no nc e r t a i n a s p e c t so ft h er e g u l a t o r yr e g i m ew h i l ei g n o r i n gs o m eo t h e r s i na d d i t i o nw i t ht h et r a d e - o f f e f f e c t sb e t w e e nr e g u l a t o r yf a c t o r s ,o v e r a l le f f e c to f t h er e g u l a t i o ni sd o u b t f u l 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v i e w so ft h i sp a p e ri st h a tt h ef o c u so fr e g u l a t i o nr e g i m es h o u l d n o tb et h ec h o i c eb e t w e e nr e g u l a t o r yp o l i c i e sa n dm a r k e td i s c i p l i n e s ,o rb e t w e e nr e g u l a t i o na n d s u p e r v i s i o n c o n t r a r i l y , h i g he f f i c i e n tr e g u l a t i o ns y s t e ms h o u l dc o n s i d e r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m u l t i p l er e g u l a t o r yf a c t o r st os t a b i l i z et h e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a n dp r o t e c tc o n s u m e r s t h eo b j e c t i v e o fr e g u l a t o rs h o u l dn o to n l yb ec o n f i n e db yh o wt oe m p l o yd i r e c tm e a s u r e s t h e ym u s ta l s ot a k e i n t oa c c o u n tt h ei m p a c to f d i f f e r e n tr e g u l a t o r yf a c t o r st ot h ee n t f f er e g u l a t o r ys y s t e m e s p e c i a l l y , w h i l et h er e g u l a t i o na f f e c t sb a n k si n t e r n a li n c e n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 ,m a r k e ts u p e r v i s i o na n dd i s c i p l i n e c a na l s oa c h i e v et h es a m et a r g e t c h a p t e ro n ee x p l a i n sw h yb a n k sn e e dr e g u l a t i o n am o d e li ss e tu pt oa n a l y z et h ed i s t o r t e d b a n kb e h a v i o r w i t hl i m i t e dl i a b i l i t y 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c h a p t e rt w o ,t h e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s c o m m o nr e g u l a t i o np o l i c i e sa n dm e a s u r e s a n dc h a p t e rt h r e er e v i e w st h er e c e n tg l o b a lb a n k c r i s e sa n dc o n c l u d e ss o m ec o m m o nc a u s e s t h ef i n a lp a r t ,c h a p t e rf o u rw h i c hi sa l s ot h ek e y p a r to ft h ep a p e r d r a w st h ee x p e r i e n c ef r o mp a s tb a n kc r i s e sa n dd e v e l o p saf r a m e w o r kf o rah i g h e f f i c i e n tr e g u l a t i o ns y s t e ma sw e l la si t sc o m p o n e n t sa n d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e a c ho t h e r k e vw o r d s a s y m m e t r i ci n f o r m a t i o n e x t e r n a l i t y b a n kc r i s i s b a n kr e g u l a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r e g i m e 斐堕壁焦星:丛塑生皇堡堡鳖篁堡墨一一! 亘 本文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引言 2 0 0 2 年1 月1 8 日,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消息, 将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违规行为做出总计达2 0 0 0 万美元的罚款。这些被称为 “不安全和不可靠的行为”,主要包括“给单个客户风险暴露过高、协助桩信 用证诈骗案,未经许可提前放弃抵押品并隐蹒不报等行为”。这无疑给我们本已 脆弱的银行金融体系再一次敲晌了警钟。 金融机构的特性决定了风险永远是无法消除的。如果监管机构可以有效地监 控,早臼提出专业化的解决办法,就可以控制风险,将损失减少到最小。这是监 管有效的表现。但是回顾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恶性事件( 见表一) ,发人深省的 是:监管当局均是在金融机构发生了挤兑、挤提、资不抵债或恶性事件等重大风 险以后,才开始关注和采取行动的。 表】 资料来源! 妨经杂志2 0 0 2 年努三静。 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与银行监管体系 引言 无一例外的是,近年来爆发在世界各地的银行危机,都可以从薄弱的监管体 系中找到原因。离我们最近的就是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于银行松散的风险管理 和监管部门软弱的监控措施,金融风险不断的在银行内部积聚。等到其全面爆发 出来的时候,我们能做的也许就只有亡羊补牢了。因此,居安思危,认真的审视 银行业的风险特征和近年来银行危机的经验教训,建立高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已迫 在眉睫。 二、本文研究的方法 由于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频频爆发的银行危机,关于银行监管的理论研究文献 已十分丰富。9 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更是进一步激发了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对于 银行监管问题的研究热情。但遗憾的是,现在大部分的文献或是运用数理方法分 析金融工具在银行规避风险中的运用,或是讨论监管制度之间的优越性和相互取 舍。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数理模型,通过抽象分析银行面临的选择环境,论证了 银行在现实环境中的理性选择将偏离帕累托最优,而损害银行债权人( 存款人) 的利益。 其次,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世界各地爆发的银行危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了危机发生的原因。在最后一章,也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利用前面数理分析 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建立高效率监管体系的理论框架。 型堡竖墅型坠! ! 塑堡皇塑堑堕重堡墨 塞塑塑堡堕笪堕堕塑 第一章实施银行监管的原因 当一个竞争性市场具备高效率的产出时,并没有理由要对其进行监管。但 是当市场失灵发生时,例如一系列的市场价格偏离的帕雷托最优的结果,就产 生了对管制的需求。在银行业中主要有三种市场失灵,分别是外部性、信息不 对称和垄断。丽有意思的是: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它的产生就是为了 消除市场上的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并最小化代理成本。 第一节银行业内的市场失灵 ( 1 ) 外部性问题。所谓外部性,指的是:“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 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发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 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1 。”当外部性出现的时候, 完全的自由竞争便无法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外部性问 题的实质是个人边际成本( a m c ) 和社会边际成本( s m c ) 之间的差异2 。”当 个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外部性为负,厂商不必承担生产产品的所有成本, 因此会导致供给过多。相反,当个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时,表现为正的外部性, 厂商承担了额外的成本,导致供给不足。 金融机构与一般的企业不同,特别是银行业,高负债经营是其基本特点。 一般企业倒闭时,受损失的只是少数的企业主。但如果金融企业倒闭,由于金 融机构所有者的自有资本只占银行整个资产的很小比例,受损失的是广大的银 行客户,尤其是中小储户的利益。 此外,银行经营中最明显的外部性就是银行挤兑的“传染”。一家银行的倒 闭会加大其它银行倒闭的风险。这是由于银行间存在直接的财务上的联系( 例 如,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 ,或是银行存款人在看到其他银行倒闭之后对自己存 款银行的信心下降。由于大部分的存款人无法辨别资产质量好的银行和资产质 量差的银行,因此即便是资产质量和流动性都不存在问题的银行,也有可能面 临挤兑风险。这种传染性的银行危机会给整个宏观经济严重的损害。发生问题 的银行往往会要求贷款人提前偿还贷款3 ,进而导致整个支付机制的失效。 ( 2 ) 非对称性信息。对于金融服务的购买者( 尤其是银行存款人) 来说, 要获得所购买服务的金融质量好坏的信息,不仅困难而且代价高昂。这使他们 相对于银行来说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他们不得不面对被诱导、欺诈、甚至银 行倒闭的风险。这一现象对银行零售业务的使用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用 户希望银行可以安全地保管他们的资产,而合约( 例如,银行存单) 又往往是 j 蟹塑! 丛生塑堡皇垦堑堕笪堡墨 窒塑堡笪堕塑塑堕塑 一次性的且期限较长。同时,这些用户又几乎不可能对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做出 全面准确的评估。很明显,这类非对称信息对于批发业务的存款人( 例如银行 问市场) 往往就不那么重要。因为后者拥有更高质量的信息,更强的谈判能力, 并且银行互相之间的交易又是重复性而非一次性的。 ( 3 ) 垄断。另一类市场失灵发生的情况是垄断,这往往发生于规模效益导 致的某种程度的自然垄断。某些银行业的垄断也可能由于退出市场时存在的沉 淀成本。( epd a v i d s ,1 9 9 3 ) 这使得新进入者无法让市场上原有银行的利润率 降至完全竞争时的水平。同时,政策壁垒本身( 例如对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的限 制) 和老银行在关系、声誉和专业经验方面的优势也有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 我们不能将这些导致市场失败的原因相互割裂开来。例如,银行挤兑引起 的外部性问题的根源往往是某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当储户缺乏关于银行资产 质量的信息时,资产质量再好的银行也会由于挤兑导致的流动性不足而倒闭。 ( 显面易见的推论是:加大银行信息披露的力度有助于降低挤兑的风险。) 由于 零售业务的储户过于分散,他们无法有效地监督银行的管理,也无法经济地获 得类似的信息,因此,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就尤为脆目g 。 第二节市场失灵和竞争 经验表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和竞争的程度之间存在着 此消彼长的关系。换言之,垄断程度的降低会加大非对称信息和外部性的危害。 在竞争性市场中,当非对称信息导致卖方通过削减产品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来 扩大利润和市场份额时,买方就会以集体退出市场来作为回应,引发整个市场 机制失灵。激烈竞争带来的声誉和客户关系价值的下降则是这些机会主义行为 的罪魁祸首。 正如d a v i s ( 1 9 9 2 ) 所论述的那样,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加大对风险 的偏好,在某些时候,加剧了银行倒闭的传染性。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 银行会被迫降低对风险的定价以获取市场份额等长期性的竞争优势。当经济发 生衰退,如果借款人违约无法如期偿还贷款,银行会因为对这些高风险贷款的 定价过低而无法取得足够的收入来弥补其损失,从而促发循环性的危机。这种 故意降低贷款定价的战略最有可能出现在新银行进入市场的时候。由于市场上 原有的银行在信息、客户关系、声誉等方面的优势,如果大家的利率相似,借 款人毫无疑问会选择老银行。新银行降低定价的战略很快会导致整个行业内利 差的缩小,同时损害银行关于借款人信息的质量,影响对信贷的正确评估4 。不 断缩小的利差也有可能发生于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战,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 1 e 对称信息、外部性与银行监管体系 实糟银行监管的原斟 期望别人早日退出市场,以获得晚期垄断市场的利润。此外,银行本身也有增 长最大化的动力。这有可能是经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或银行认为建立主导 的市场地位满足于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第三节非对称信息和负外部性条件下银行行为的扭曲一个 模型 银行兑现储户的可能性取决于银行发放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以及贷款项 目破产时银行的自由资本数量。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越高,其资本数量越少,那 么我们可以认为储户手中银行存单的质量就越低。 如果储户可以有效地监督银行的投资决策并可以观测到银行自有资本的数 量和质量,他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惩罚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要求更高的 利率或者就不向这家银行存款。银行业就因此无法通过降低资产的质量来提高 回报的期望值。但是,当存在非对称信息的时候,比如无法完全获知一家银行 的风险选择,银行就可以通过降低贷款还款的期望值来降低储户手中存单的质 量,而无须支付更高的利率作为回报。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现实的银行业务中,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假设:外部 人几乎不可能通过监督来获得足够的信息,进而运用这些信息来与银行谈判, 惩罚各种形式的机会主义行为。 为了正式研究银行和其债权人( 储户、银行债券持有人等) 之间的信息不 对称关系,我们首先引入一个将银行视为市场中介的模型。在阐述的过程中, 分析将从简化的银行无限责任的模型开始。 假设资本市场上存在3 种资产: ( 1 )固定回报率为s 的无风险资产,例如政府的国债 ( 2 ) 银行承诺的,但却未必定会兑现的收益率为r 的银行存单( 或金融 债券) ( 3 )目标收益率为q 的银行商业贷款。假设收益率只有在业务成功收 回贷款的时候才能实现,其可能性为p ,o p l 。如果产生坏帐,则 将损失所有的利息及本金。 在这一模型中,无风险资产的回报率s 为外生变量,r 和q 则可以被解释为 内生变量。 私人家庭可直接投资于第一及第二类资产,但要投资于第三类资产,就必 须间接地通过银行这个中介。因为直接投资于商业贷款将产生高昂的交易成本。 市场上有一组固定数量的银行面对着企业无弹性的资金需求f 。银行通过控制 i ! 翌塑堕星:丛塑竺皇堡堡堕笪堡墨 圭塑堡堑堕篁塑堕旦 其提供融资的贷款企业的类型来自由地选择目标收益率q 。银行可以选择较高 的收益率q 和较低的成功可能性p 的组合,或者相反。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我 们都可以将银行面临的收益率概率函数定义为p ( q ) ,p r f ,那方程4 就可以化简 为方程2 ,均衡的条件也就和前面讨论的相一致。如果银行自有资本的数量不 足以偿还所有的债务,即s c r f ,那么有限责任的前提就会导致人为的风险偏 好并最终改变银行的行为。这正是下一步讨论中所关注的问题。 立釜堕堡堡生! 堕! ! ! :堡堑堕笪堡墨 茎塑堡笪鉴笪塑璺旦 图一:扭曲的银行收益 论收益 风险资产 收益 风险偏好的本质可以借用s i n n ( 1 9 8 0 ) 关于扭曲的银行效用的论述,在图 一中得到说明。图一表明了贷款业务“成功”和“失败”的两种状态。横坐标 表示银行承担无限责任时的终期“理论”收益,纵坐标则表示实际银行承担有 限责任时的终期收益。在没有贷款业务的情况下,理论和实际收益都为s c 。当 发生贷款行为时,理论收益包括两种状态:业务成功时的s c 十( g r ) f 和业务 失败时的j c 一。由于银行的资产有限,无论理论收益的负值有多大,实际收 益都不可能低于零理论收益的情况。因此,即便s c r f 为负值,在业务失败的 时候实际收益也只能等于零。 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下银行的期望收益和与理论收益相等价的无风险资产。 期望收益为两种情况下效用水平s c + ( q r ) f 和0 的线性组合,概率分别为p 和卜p 。由于理论收益是同样概率的j c + ( q r ) f 和s c 一的线性组合。等价 的无风险资产被定义为“在既定概率分布下能产生同等收益的无风险资产” ( s i r r a ,2 0 0 1 ) 。从图中呈凸性的效用曲线,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银行的行为具有 风险偏好性。s i r r a 同时也指出:“与银行理论收益等价的无风险资产值大于银行 期望的理论收益值,且风险溢价为负。”因此,当银行在安全和冒险两种战略之 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它更愿意放弃理论收益而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在给定 对储户存款回报率的情况下,更大的风险会产生更高的期望实际收益,对银行 的效用也更大。 风险中性意味着市场均衡时,银行债权人的资产在银行存单和无风险资产 j ! ! ! ! 亟星:盐塑竺! 堡堑鉴篁堡至 塞塑堡堡堕塑:塑堕型 之间的合理分配。由于银行存单的回报等于业务成功时银行承诺的本息之和, 或业务失败时银行的自有资本数量,均衡条件可以被改写为: p ( q ) r f + ( 1 一p ( g ) ) s c = s f 因为r f s c f 5 1 然而,正如前文所阐述的,个人对于银行行为的信息并不足以用来判断存 款利息是否合适。如果银行债权人无法监督银行的事后行为( e xa j l t ea c t i o n s ) , 进而也无法判断银行在某一利率水平下的行为,那么银行的决策问题就不再与 方程( 2 ) 相一致。因为银行在改变其风险策略时无需调整承诺的利率r 。为了 进一步理解银行在利率固定为r 的情况下的行为,方程4 可以被改写为: e 石= ( q ) q r p + o f s c x l 一p 0 ) ) 因为 r f s c ( 6 ) 同方程( 2 ) 相比,右边的第一项仍然是银行贷款业务成功时的期望利润, 此时银行完全兑现储户的本金和利息。同时,第二项则代表了银行并非在所有 的情况下都兑现其承诺,而仅在其能够继续经营的情况下才兑现。在银行倒闭 的情况下,它可以逃避超过其自有资本的那部分债务,一s c 。这在概率为 1 一p ( g ) 的条件下帮助银行提高了期望利润。在这里,施加于银行债权人的负的 外部性扭曲了银行的决策。 虽然存款利率r 由均衡条件( 5 ) 所决定,单个银行仍然会竭力在给定的r 之下最大化自身的利润。银行的选择变量包括贷款业务成功的收益q ,相应的 概率p ( q ) 和自有资本的数量c 。假定自有资本满足下述限制条件:c 0 , 银行决策的拉格朗日条件可以被表述为: l = b ( g ) q r p + ( 一s c 弛一p ( q ) 】+ a ( c 一占) 因为 r f s c 计算后的最优条件为: p ( q ) q f + p ( q ) f p ( q ) ( r 尸一s o = 0 ( 7 ) 五= s o p ( g ) ) ( 8 ) a ( c s ) = 0( 9 ) 从模型得出的结论: 对比最优条件( 3 ) 和( 7 ) ,我们发现银行的风险选择确实被扭曲了。方程 ( 7 ) 的前两项给出了银行在寻求更高收益率时得到的边际期望收入。在银行承 担无限责任的情况下,它们的和为0 ,因为更高的目标收益率会被相应成功概 率的降低所抵消。在有限责任的情况下,这一策略将不再最优,由于债权人将 不得不满足于银行的自有资本s c ,而不是银行所承诺的回报r f ,这是提高目标 收益率将带来额外的效用。概率的边际增加被计量为一p ( g ) 。 此时,由于降低贷款业务成功的概率,对债权人施加了一个负的外部性, 银行的最优点位于贷款业务最大期望收益之上。给定同样的期望收益,高风险 型! 堕堕鍪塾,上塑壁兰! ! ! 垡笪堕墨 塞塑堡堑堕篁塑堕旦 高收益的策略对银行来说要优于低风险低收益的策略,因为银行不必承担所有 高风险的成本。进一步地,即便高风险策略的期望收益较低,银行也可能加以 采纳。这意味着,银行的最优决策已经从期望收益最大化转变为风险最大化。 立堡墅型童璺二- 兰! ! 堕皇矍堡些篁堡至 堕笪塑堕型些 第二章监管者的回应 当问题严重并且市场机制本身已无法解决时,银行监管是治愈上述市场失 灵现象的一帖良药。但是在我们做出监管决定前,必须确定问题已足够严重。 因为监管措施本身也会引起银行行为的扭曲。同时,市场失灵还不是对银行采 取监管的唯一原因。我们不应忽略,政府有时会因为货币政策的需要而采取监 管措施6 。 第一节最后贷款人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以及 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仍会有银行发生偿付危机。虽然银行业监管的目的是保 护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而非阻止单个银行的倒闭,但是由于单个银行倒闭存在 的外部性,监管当局往往会对发生危机的银行进行救助,主要的救助措施包括 贷款、接管、兼并、担保等。 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含义是某一个机构,通常为中央银行,具备有发行货币 或“高能货币”的能力以( 1 ) 帮助面临流动性困难的银行;( 2 ) 在危机期间, 创造基础货币以满足公众将资产兑现的需求;( 3 ) 确保支付体系的正常运营。 最后贷款人制度在很多国家实施的一项基本特征就是,贷款人必须判断某 项事件是否会引起系统风险,同时,接受贷款的机构究竟是流动性出现了问题 还是根本性的偿付能力出现了问题。在实施最后贷款人措施的同时,必须对问 题机构的股东和管理层进行严厉的处罚。否则借款人就会将这制度作为其风 险决策的救命稻草,产生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7 。即便如此,市场在大多数的 时候也会认为大型的银行一定会得到帮助( t ob i gt of a i l ) ,进而放松对银行的监 督。 第二节存款保险 保证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措施之一就是创建一套存款保险体系。这可以保障 存款人在银行倒闭时的利益,也可以在公众对银行体系信心下降时使银行免受 挤兑风波的冲击。但问题是,存款保险制度真的可以成为防止银行体系危机的 有效工具吗? 从基本上说,存款保险体系的目标为保护存款人的金融资产免受损失,同 时保护银行的业务免受挤兑带来的不利影响( d a v i s ,1 9 9 5 ;t a l l e ya n dm a s , o 非对称信电、外部性与银行监管体系 l 盥管者的回应 1 9 9 0 ) 。如果储户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于他们在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产生怀 疑,他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储户的这种行为将伤害到银行的业务流程。 储户对银行安全性信息的缺乏很有可能会引发银行挤兑,大量的人涌向银行要 求兑现手中的存单。由于银行存单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特点,银行在这种挤兑的 冲击下显得弱不禁风( d i a m o n da n dd y b v i g ,1 9 9 3 ) 。首先,存单通过资金到 期日的转换为风险规避型的存款人提供了最优的流动性选择。其次,由于存单 隐含的“先来先取”的原则,刺激了储户在银行遭遇偿付能力不足时发生恐慌 性的挤兑。这一原则激励了存款人都想在银行取款的队伍里排在前列的愿望, 以确保他们可以取回自己的存款和利息。 当一家( 或少数几家) 银行的危机被理解为整个银行体系危机的信号时, 大规模的银行挤兑就发生了。即便是偿付能力很强的银行业会遭遇到流动性问 题。就这样,“坏”银行的风险传染给了“好”的银行。很明显,储户无法分 辨偿付能力好与差的银行。尽管偿付能力差的银行发生危机是咎由自取,但这 却扭曲了其它银行储户的行为,最终导致偿付能力强的银行也受到了牵连。这 一连串引发经济低效率的连锁反应促使政府考虑采取存款保险的政策。政策的 目标就是降低上述传染性挤兑的发生概率。传染性的银行挤兑会带来金融市场 的动荡甚至金融危机,进而给整个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破坏性的影 响。 存款保险可以增强公众对银行机构的信心,因为它确保了在银行无法履约 的时候,储户在银行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这激励了存款人将资产保留在银行 为银行的投资和发展提供了资源。更重要的时,存款保险钝化了诱发银行挤兑 的因素。尽管这- - 4 0 度理论上有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它的建立也会带来一定 的危害,与最初的目标事与愿违。有关存款保险的大量文献解释了保险诱发的 存款人和银行的败德行为,保险扭曲了他们对风险的态度。在这一制度下,存 款人,尤其是仅持有少量存款的储户,不再关心银行的安全性。因为收集此类 信息带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同时,这种公共产品的特点使得银行本身也不愿以 完全了解投资项目的回报和风险特性( l e v i n e ,1 9 9 6 :s t i g j i t z ,1 9 9 4 ) 。 同时,存款保险会进步降低储户监督银行的积极性,银行也不再投入足 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监督投资项目。存款人知道他们的存款被保了险,因此其存 款的利益和银行是否倒闭不再相关。反过来,正如我们前面在模型中证明的那 样,银行会乐于承担更多的风险因为这个保险制度会帮助他们在危机时脱离困 境。 此时,是否采用存款保险成为了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一方面,存款保险 保护了储户的资产免受损失,而降低了银行挤兑的可能性。从而避免了类似挤 计对称信息、外部性与银行妊管体系 监管者的回应 兑给整个银行体系和宏观经济带来的高昂代价。另一方面,保险制度的引入会 带来储户和银行两者的败德行为,危害银行体系的健康。 根据上述对于存款保险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保险的有效性3 取决于以下 几个方面( t a l l e ya n dm a s ,1 9 9 0 ) : ( 1 ) 如何预防银行挤兑;( 2 ) 对存款人 保护的范围: ( 3 ) 如何处理道德风险问题; ( 4 ) 银行发生问题时如何应对以 及( 5 ) 保险吸收问题银行带来的损失的容量有多大? 前两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存 款保险的主要目标;第三个方面涉及了任何保险制度都面临的激励问题;后两 个方面则关系到制度的可行性。所有的五个方面都紧密相连。 现在的问题是在我国,一个发展中国家建立高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否可行? 要给出答案,我们就不得不考虑我国银行体系的实际情况。第一,我国的金融 市场还相对欠发达,这意味着信息问题就更为重要。道德风险及其负面影响正 源自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缺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中存款人和银行的败德 行为问题在我国就有可能变得更为严重。第二,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着大量 的不良贷款,这使得很多银行的财务状况相当虚弱。为了摆脱财务危机和偿付 能力差的问题,银行有足够的动机涉足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而使提供保险的 政府处于不利地位。第三,我国尚未建立起高效的预防性监管制度和银行监管 体系。在监管机构内更缺少高质量的监管人才。然而,预防性监管制度和银行 监管体系对于减少银行内的败德行为又至关重要。 第三节预防性监管制度 ( 1 ) 对银行开、韭登记的监管 对银行开业登记的监管是维护银行体系稳健的第一道防线,它的目的是将 那些不合格的申请人挡在银行业的大门之外。新竞争者的加入,虽有可能促使 银行体系服务范围的拓展以及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的提高,但是过度的竞争, 尤其是来自那些不能谨慎经营的银行的竞争往往会导致破坏性的后果。例如高 风险银行不谨慎的高息拦存行为,对于金融资源的分配、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健 都将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银行业不应是一个自由进入的市场,而应实施某种 程度的市场准入限制。 对银行申请开业许可审查的内容通常包括:最低的资本限额、合格的管理 人员、合格的业务范围和规模、金融服务设施和设备以及其它相当条件。一般 来讲,监管机构还会考虑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需要,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 是否平衡,现有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该地区金融业是否存在垄断等其它 因素。 i 墅堕型亘璺二三堕堕! ! 堡笪鉴笪堡墨 :堕篁重塑里! 生 t 2j 羽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滥管 银行业的自有资本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偶然 的损失提供缓冲;向存款人表明股东用自己的资金承担风险的意愿,维护公众 对银行的信任;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因此各国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资本充 足性的监管都十分重视,认为资本充足性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的必 要条件,是衡量一家银行业务经营是否稳健的一个重要标志。 ( 3 ) 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监管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转换是其显著的特征,吸收 短期资金而进行长期的贷款或投资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方式。由于期限 较长的投资往往具有较高的回报,因而商业银行存在获取长期性盈利资产的激 励机制。但商业银行的经营必须保持必要的流动性,因此资产流动性的管理无 论对商业银行本身,还是对监管当局都是重要的一环。对资产流动性的监管, 不仅是为了能使商业银行及时偿付到期债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商业 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水平的一定限制。 t 4 ) 对贷款集中程麦的簦管 对贷款集中程度的监管是指对个别借款人或某一类别的借款人的放款集中 程度的管制,其目的在于限制风险的集中,促使资产和风险的分散化。根据风 险管理中资产分散化的原贝,银行的放款应尽量做到分散化,防止贷款过于集 中于某一或某些借款人,防止借款人旦出现问题给银行经营安全造成的直接 影响。 ( 5 ) 对s 银行有关人员贷款的监管 银行是社会的信用中介。银行可以凭借它在项目筛选中的信息和成本优势, 将收集到的货币资金投放到某一风险水平上收益最高的项目中去。通过这种利 益的驱动机制引导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但是在对与银行有关人员( 如股东、 经理、监察、职员等) 的贷款中,银行则可能放弃对项目的筛选。这不但是经 济中的一种不公平竞争,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而其由于关系贷款中的 收益难以确保,如果此类贷款所占比例过高最终就会影响银行的安全,因此各 国监管当局对于此类贷款都做出了限制。 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与银行临管体系 近年来的银行危机及其经验救口1 1 第三章 近年来的银行危机及其经验教训 第一节 对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回顾 1 9 9 4 年的墨西哥由于国内经济状况不稳,引起大量短期外国投资快速逃离 市场,使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外汇储备迅速枯竭。墨西哥政府迫于比索抛售的 压力及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采取了过于简单而突然的做法,宣布比索对美元汇 率降低1 5 。比索的大幅度贬值,造成在数天之内墨西哥的外汇储备减少4 0 多 亿美元,股市狂跌,比索抛售危机难以抑制。后来墨西哥政府中止对比索买卖 的干预,实行浮动汇率制。此后比索一路下跌,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墨西哥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资大量外逃,到1 9 9 5 年底, 墨西哥证券市场的外资金额仅为2 7 9 8 亿美元,比1 9 9 4 年底同期减少了4 8 6 5 ; 比索贬值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比索贬值,1 9 9 5 年墨西哥陷 入了6 4 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据墨西哥官方统计数字显示,这一年墨西 哥国内生产总值下降6 0 1 ,通货膨胀上升近5 0 ,比索对美元的汇价下跌1 0 0 以上。由于经济发展受阻,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倒闭,就业机会减少1 5 0 万个。 这次金融危机不仅对墨西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而且波及南美国 家以及部分亚洲新型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市场,造成股票价格的纷纷下跌。 再看亚洲的金融危机。它首先爆发于泰国,并迅速蔓延到其他东南亚国家, 后又一路北上,发展到韩国,从而形成为整个东亚地区的金融危机。1 9 9 7 年7 月2 曰,泰国中央银行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取消泰铢对一揽子货币的固 定汇率制,当天泰铢下跌2 0 。由于泰国官方和私人企业借有大量的短期外债, 房地产和证券价格暴跌,银行坏帐大幅上升,企业倒闭数量增多,从而引发了 全国性的金融危机。 泰国的金融危机冲击了其它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和银行体系。菲律宾中央银 行于7 月1 1 日被迫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的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天比索暴跌 1 1 5 ,为4 年来的最深跌幅。相邻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的 货币汇率都跌至几年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货币体系的危机也影响到了资本 市场的稳定,各国的股市也纷纷下跌,甚至影响到了远在南美洲的巴西等国家。 第二节银行危机中的一些共同特点 回顾过去1 5 年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生的银行危机,我们可以认为 此类危机并不是随机或相互独立的事件。在世界各地,都有银行拥有大量的不 苎型塑堡堡l 尘蔓坠皇塑笪鉴篁堡叠 望兰查塑堡笪堡! ! 墨基丝堕塑型 良贷款( n o n p e r f o r m i n gl o a n s ) 。伴随而来的是银行资产状况的恶化,危机和大 量的救助措施。银行倒闭的比率上升至了1 9 2 0 年危机以来的最高点。在印度尼 西亚、马来西皿、韩国和泰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占到了银行总资产的3 0 左右。 银行危机同时又带来了更大的成本。根据e v a n s ( 2 0 0 0 ) 的研究,在大约2 5 的案例中,银行危机成本超过了所在国g d p 的1 0 。这里的成本包括政府为了 稳定金融体系,为兑现储户存款做出的担保:以及公共财政向偿付能力不足的 银行进行的再融资。 几乎每一次的银行危机都可以归结为宏观经济、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经济 结构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性爆发9 。促发很多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都是宏观经济同 时伴随着外国资金的迅速撤离。正如b r o w n b r i d g e 和k i r k p a t r i c k ( 2 0 0 0 ) 指出 的那样,金融危机通常带来3 个不同领域的危机:货币、金融业和企业部门。 几乎一成不变的是系统性的危机( 而不是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内个别银行的倒 闭) 总发生在大规模的宏观经济调整之后,此时经济从强劲的上升转向衰退。 虽然经济危机经常发生在宏观经济,尤其是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之后,我们不 能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统统归咎于宏观经济。尽管宏观经济的波动可能是银行 危机的直接原因,但危机的发生通常是宏观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在银行体系内 的爆发。问题的祸根( 例如过度放贷,薄弱的风险控制和管理等) 早在经济高 涨的时期就种下了,只不过在衰退的时期才暴露出来。衰退阶段揭示了先前犯 下的错误和过度的乐观。例如在东南亚,直到1 9 9 7 年各国在经历了将近2 0 年 的增长之后,才认识到有问题的银行贷款政策带来的负面效果。 另外,遭受过银行危机国家的共同经验是:资产价格( 包括房地产价格) 的迅速变化。紧跟着资产价格快速( 有时甚至是投机性的) 上升的往往是同等 迅速的下降。而资产价格最初的上升会引发过度乐观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 刺激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也使得银行更乐于放贷( l l e w e l l y na n dh o l m e s ,1 9 9 1 ) 。 我们可以发现,遭受危机影响的国家均存在金融体系不发达、监管制度滞 后等问题。不论是7 0 年代置于严格管制下的金融体系还是9 0 年代放开管制的 体系,均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7 0 年代的金融体系被置于严格的管制之下, 银行必须与获得批准或有优先权的客户开展业务,风险分散和市场纪律起作用 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银行坏帐的比率相当高。进入9 0 年代以后,随着新兴市场 国家利率的放开、信贷管制和贷款限制的取消以及其它金融自由化措施的推行, 银行资产迅速膨胀。但银行坏帐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由于银行风险意识不强、 当局监管不力而日渐增多。 对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危机的研究表明,危机的爆发并 不仅仅是监管法规的问题。危机暴露出来了五个共同的特点:( 1 ) 银行内部薄 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与银行监管体系 近年来的银行危机及其经验教i j l l 弱的内部风险分析、管理和控制体系;( 2 ) 缺乏正规的监管:( 3 ) 金融机构内 部的激励机制收效甚微( 甚至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 4 ) 信息披露不充分;( 5 ) 银行和他们的大客户内部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不稳定或出乎意料的宏观经济 环境并不是发生银行危机的充分条件: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宏观经济是不可 取的。其它方面的原因还包括银行内部管理,监管法规和措施的失效,银行业 内市场机制的失效等等。 尽管每一次银行危机都有自己独特的原因和所在国家的特殊国情因素,我 们看到危机中也存在的许多共同点。系统性的银行危机之前往往发生银行借贷 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对经济前景不切实际的预期和盲目的乐观。这通常伴随 着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导致对信贷资源脱离实际的需求和银行强烈的信贷供 给欲望。在这一过程中,贷款利息中的风险溢价通常被低估。所有这些精确的 吻合了f i s h e r 和m i n s k y 论文的描述:经济上升期间的债务积累导致了银行在衰 退期间发生的问题。 第三节多层面的问题 最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以往一样,原因复杂而且是多层面的。诚然,宏 观政策的失效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主要因素,银行业务问题、不恰当的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