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专业论文)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1页
(统计学专业论文)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2页
(统计学专业论文)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3页
(统计学专业论文)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4页
(统计学专业论文)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程度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 0 0 3 年底我国 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 0 5 3 ,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且从世界范围看,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属于较低水平。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随着“三农 问题的提出和解 决,全面小康水平建设目标的逐步实现,客观上要求加快我国城市化的步伐。 本文首先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有关城市化的理论作了简要介绍;其次 在对世界城市化进程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进 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就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动力机制;产业结构 a b s 仃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sa l li n e v i t a b l et r e n do ft h eh u m a ns o c i e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h e u r b a n i z e dd e g r e ei sa ni m p o r t a n ts y m b o lo fh u m a ns o c i e t yc i v i l i z e dd e g r e e s i n c en e w c h i n a se s t a b l i s h ,e s p e c i a l l ys i n c et h er e f o r ma n do p e np o l i c y ,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l e v e li no u r c o t m t r yh a v eh a dav e r yb i ge n h a n c e m e n t ,a n d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r a t ei no u rc o u n t r yh a d a l r e a d ya c h i e v e d4 0 5 3 i nt h e e n do f2 0 0 3 y e a r s ,b u t i t l a g g e da c t u a l l y i n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c e r t a i nd e g r e e a l s ol o o k e df r o mt h ew o r l ds c o p e ,t h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l e v e li no u rc o u n t r ys t i l lw a st h el o wl e v e l a l o n g w i t ho u rc o u n t r y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 t h em o d e m i z e da d v a n c e m e n tf i t l l - t h e rs p e e du p , s p e c i a l l ya l o n gw i t ht h ep r o b l e mo f ”r u r a la r e a 、a g r i c u l t u r ea n dp e a s a n t ”p r o p o s i n gw i t ht h e s o l u t i o n ,a n d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b e t t e r - o f fl e v e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g o a lg r a d u a l l yr e a l i z a t i o n ,i t r e q u e s t ss p e e d i n gu pt h es t e p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no u rc o u n t r yo nt h eo b je c t i v e a tf i r s t ,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l i m i t e dt h eu r b a n i z e dc o n n o t a t i o n , a n dh a sm a d et h eb r i e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r e l a t e du r b a n i z e dt h e o r y ;t h e n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c o n d u c t e dt h et h o r o u g h r e s e a r c ht oo u r c o u n t r y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d v a n c e m e n ta n dt h e i n f l u e n c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d v a n c e m e n tp o w e rm e c h a n i s mo nt h e b a s i so ft h ea p p r a i s a lo f t h ew o r l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d v a n c e m e n t ;f i n a l l y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p r o p o s e ds o m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t o s p e e du p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d v a n c e m e n ti no u rc o u n t r y k e yw o r d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p o w e rm e c h a n i s m ;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 r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熟兰日期: 型2 年! 兰月三一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囱。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4 ) 作者签名: 塾茎 日期: 竺z 年旦月三一日 导师签名:兰耋垒笪l 日期:皇苎年牡月;日 引言 皇曼舞鼍毫皇曼舅舅舅i 。m ; i i m 一m i 一一一m m 。i 毫皇 己i 吉 了i口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随着农业生 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市化的条件已渐成熟。“十五”期间 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过程,它包括硬件结 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 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而且是城 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的扩大,职能和实施上的完善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居 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在工业化时期,城市化水平 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 志。马克思说过:“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 列宁也曾指出:“入口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当代国外许多 著名学者也认为:“近代社会的特点是城市化”。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在工业化过 程中,农村人口大批向城镇迁移是客观的必然的趋势。真正开始于2 0 世纪5 0 年代的中国 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长期以来城市化发展严重滞 后的影响,所以从总体上讲还是发展不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市化作为 一种社会结构的变迁,其进程不仅表现为表面的数量增长,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增长的动 力机制和制度安排上。国家要实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只是促进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 集中,更关键的是实现经济活动的集聚和社会经济结构城市型的转变。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城市化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重大。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仅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化解有 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战略措旌。同时,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对于保护资源与环境、实 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经济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正确认识城市化,把握城市化的客观规律,研究、探索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 和措施十分重要。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皇曼! 曼曼曼曼詈曼曼皇曼曼曼曼鼍皇量皇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皇曼皇i i i 一一 一i i i 曼曼曼曼皇曼量曼皇皇曼曼曼! ! ! 曼曼曼曼曼曼量曼皇鼍量鼍鼍 第1 章城市化基础理论研究 1 1 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过程,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目前城市化的定义己经由最初的 简单片面的人口城市化观点和空间城市化观点,向综合全面的城市化定义方向发展。 一、人口城市化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这种观点抓住了城市化过程中最明显和主要的 一个现象,那就是,人口向城市的不断集中,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但这种观点 所描述的仅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并没有揭示城市化的本质。它只强调城市人口 数量的变化,而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迁。 这种观点容易误导人们以为只要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就可以提高城市化水平。 二、空间城市化 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多,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即为城市化。这种观点强调城市地域景 观的变化,依然没有深入到城市化的本质内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些城市出现 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新城市的出现,但城市贫民的大量存在,以及城中村现象都可以 说明空间地域的变化不能完全说明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同时这种观点也容易使人们只注 重城市规模而不注重城市发展的质量。 三、综合城市化 目前城市化研究大都认识到了城市化过程的复杂性,从而从更全面、更综合的角度 来描述城市化。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 1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比重逐渐下降, 非农业活动比重不断上升,以及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乡村人口比重逐渐下降, 城市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性质转化和强 化的过程。 2 城市化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区别,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文明形成的过 程;具体而言,就是一定地域在载体上、人口上、文化上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 第1 章城市化基础理论研究 曼曼曼曼曼曼堂皇皇曼曼曼皇皇!z - - i i- - - - i i i ! 曼量曼曼曼曼皇曼量曼皇曼曼曼曼皇曼曼皇曼 具有城市特点的表现形态变迁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 3 城市化是指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出现的非农产业 及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集聚到城市从而使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地域范围显著扩张的过程。它包括经济基础过程中的城市化现 象,及城市的生活方式的深化和扩张两个方面。 4 城市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 主要是二、三产业) 的发展而引起的地域 空间上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向城市集中( 包含农村剩余劳动力 向城市的流动)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将农业用 地转为城市用地,形成的持续发展的过程。 纵观这些城市化概念,可以得出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 其复杂多变的过程,它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种从传统 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入 口,并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的扩大,职能和 实施上的完善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 的过程。城市化进程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化内涵的丰富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主 要方面: 1 空间集聚过程。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空间集聚的过程,包括人口集聚、产业集聚、 市场集聚、资本集聚、科技信息集聚、享乐和需求的集中、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集中等。 其中,人口的转移和人口的集中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或重要前提,经济活动的集聚则是 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人类精神世界和社会生 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过程在长期来看,不仅仅 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单向的移动过程,而是一个人口的多维流动过程,包括城市人 口向农村的流动和人口在城市以及农村之间的流动。 2 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一种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 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产业不断优化,第二、三 产业不断提升和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协调优化共同发展,促进了第二、三产业发展空间 载体一城市的不断发展,并不断增强积聚能力。 3 城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不断传播的过程。城市化不仅表现为人口积聚、空间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扩张等看的见的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也包含看不见的意识形态上的城市化,包括 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向城市市民的生活、思维方式转变。 4 城市的成长与农村发展的统一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一个多维 互动过程,它既包括农村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向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城市先进 的生产力向农村的扩散、渗透和辐射。城市和农村互相支持推动,共同发展。 1 2 有关城市化的理论 1 2 1 城乡一体化理论 以加拿大学者麦吉( t g m a g g i e ) 为首的西方学者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以区域 为基础的城市化模式。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 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状态。此时的城乡系统是资 源配置合理,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自然一空间一人类 系统。西方传统的城市化理论 假设,由于集聚经济和比较利益的作用,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将不可避免,并为人口的聚 集提供了可能,而且城乡差别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会永久存在。麦吉考察了亚洲许多国 家和地区后发现,近3 0 年来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 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逐渐模糊,在地域组织结构 上出现了_ 种独具特色的地域类型,即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融合为特征的空 间模式。它描述的是在同一地域上同时发生的城市性和农村性的双重行为使得区域趋于 融合的空间组织模式。其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作这样的描述:农业与非农产业通过城乡相 互作用的动态适应,使投资与劳动力等主要在邻近大都市的农业地区内实现合理配置。 动态考察其过程,初期以单一的大城市向周围地区的扩张为主;然后出现大城市之间的 相互作用的互动扩张;最后是大都市区形成后的整体扩张。 从城乡两个空间层面考察,可以把现阶段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结构分解为乡村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是指乡村地域中传统型社区向城市现代型社区的逐步 演变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从而使乡村地域上的居民逐渐享受到现代城市 文明。从城市中心来考察,则存在两种类型作用力: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向心力和从城市 中心向外扩散的离心力。城市发展所固有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非均衡运动,产生了两种 主要的作用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这种相互作用,具有引导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 4 第1 罩城市化基础理论研究 流动与重新配置的功能,也就是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 城乡之间人口、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只是城乡一体化的必 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其明显标志是网络型地 域经济系统的形成。从城镇体系的研究规律也可以证明:初期是以空间集聚占优的单核 极化发展阶段;空间集聚与扩散相互作用的多核聚散阶段;以扩散作用为主的郊区化和 逆城市化阶段;最后是区域空间结构由传统的核心一边缘结构转化为网络型地域经济系 统的网络组织均衡阶段,城乡一体化也就初步形成。 1 2 2 城市化推拉因理论 城市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空间吸聚包括资金、人才、原材料、劳动力等各个方面,其 中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吸聚最为突出。推拉因理论认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受农村内 部推力和来自城市拉力两种力量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工业的集聚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 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入和同化;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和农 村传统手工业的萎缩,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着其为维持基本生计或改善 生活条件而进入城市,从而形成了“推力”和“拉力 并存的城乡人口吸聚过程。在这 里面,农村偏低的所得水平,不合理的土地租佃制度,农产品不利的交易条件等均可视 为推力因素;而城市较高的收入水平,较佳的就业机会与生活条件等均可视为拉力因素。 推拉因理论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不过由于过于简 化,现代劳动力的空间吸聚理论更多采用了地理学者马卜贡杰( a l m a b a g u n j e ) 的“双 系统分析模式。这一理论认为,人口向城市空间吸聚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更为 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双重控制性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马氏理论 认为,农村控制性系统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如农村地方组织 如果能发挥组织功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同时,青年人口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奉养 父母的需要以及家庭财产继承权制度,也多属潜在移民的众多牵制性因素之列。而城市 控制性系统主要通过寻找职业和住房的难易来实现,其难易程度可起到鼓励或限制农民 移入城市的作用。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可直接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如城市用工政策、 土地房屋价格、职业介绍所的设置、摊贩的管理以及对贫民的态度等都会影响移民的数 量。马氏理论在“双系统 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城市、农村和移民三方面的社会经济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l l l l l i i 文化的调节问题:( 1 ) 城市自身的问题,更多地创造就业机会和多建房屋,以扩大容量 应付新来人口;( 2 ) 农村自身的调节,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产业结构,以适应失去 劳动力的新情形;( 3 ) 移民自身的调节,要学习,建立新的交际网络,融入城市生活。 上述三方面的失调,往往会阻隔人口集聚的发展,或产生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等等。 马卜贡杰特别指出,系统分析模式要比推拉因模式好,它除了能分析城市控制性次 系统和调节机能外,还考虑了各种系统间的联系,包括正负反馈和信息流动。正反馈意 味着乡村到城市的移民增加,负反馈则表示乡村到城市的移民减少。只有深入分析各次 系统联系的内涵,才能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城乡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过程。 1 2 3 城市化的“s ”曲线理论 尽管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起步时间、发展速度和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有很大差距,但总 体来说,世界的城市化过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呈初始、加速和终极三个不同历史 阶段的特征。诺瑟姆( r a y m n o r t h a m ) 将这一过程的轨迹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型曲 线( 图卜1 ) 。 用数学模型表述为: d y d t :k ( t ) y ( 卜y ) 其中y 为城市化水平,k ( t ) 为t 时刻的城乡人口增长率差。上述模型表明,城市化 的速度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单纯来自现有城镇的拉力( y ) 、单纯的农村推力( 1 - y ) 和 k ( t ) 。 r 图1 - 1 城市化过程的“s ”型曲线 在初始阶段,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比重较大,农业人口占有绝对优势,这一时刻 每 第1 章城市化基础理论研究 曼璺鼍葛i 一一_ 一一_ | l m ;1 一一 u l 鼍皇篡 农业生产率较低,农产品的剩余量较少。同时,人口增长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缓 慢增长阶段,农村对劳动力的“推力”还不是很紧迫,而现代工业则刚刚起步,规模较 小,发展中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城市对农村人口的“拉力 也不大。“推力和“拉 力的缓慢释放,必然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较缓慢,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上, 也就是速度很慢,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城市化水平才能上升到一定水平。 在加速阶段,随着现代工业基础的逐步建立,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工业规模 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增多,拉力增大。而农村劳动生产率也得到很 大提高,使得农村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动力。在这种情 况下,乡村的推力明显加大,“推力”与“拉力的双重作用,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 段。 在终极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后,发展速度又转向缓慢。这时整个 社会人口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特征,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处于这个 阶段。这个时期农村劳动力经过前一阶段的大量转移,人口压力减小,劳动生产率大大 提高,农村的经济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大大缩小,人口转移 的动力也变小。而城市发展中资金、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就业岗位增加很少,不能 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机会。由于农村的推力与城市的拉力都趋向减小,城市化进程放慢, 直到最后城乡人口转移达到动态平衡。因此可以说,城市化的“s 型曲线是推力和拉 力共同作用的“s 型曲线。 1 2 4 城市化的聚集与扩散理论 城市化伊始,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和居住活 动不停地从分散的村庄向集中的城市聚集。然后在经历了5 0 0 0 多年的聚集发展之后, 首先在发达国家出现了生产和生活活动由大城市向周围地区扩散的现象,由此丰富了当 前以聚集为主流的城市化内容,同时预示了这样一个前景,即城市化过程将会出现由兴 转衰的局面。 一、聚集规律 迄今为止,聚集是城市化最明显的特征。城市作为聚集的中心,在劳动技术、资金、 交通运输i 通讯设施、市场容量、人力资源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围地区拥有更多 的优势,使得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区 罚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域的增长点。聚集,不仅可以使城市成为一个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可以使己成为 经济活动中心的城市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实现更大程度的聚集。 众所周知,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空间性和聚集性。因此,“聚集效应 对 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 重要机制。事实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景观,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尽管自然 条件、历史条件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根本上看,它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 结果,城市经济是空间集聚的经济。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而 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又为非农业经济的空间聚集创造了条件。这 样,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得规模经济聚集在某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在这 些经济主体中的雇员,为了避免通勤成本而在附近定居,从而引起人口的集中;聚集在 一起的人口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又吸引一些相关甚至于与最初经济活动无关 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聚,导致了城市的形成。因此,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 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但是,聚集在产生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工业生产和人 口的过度聚集,势必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产生聚集的不经济。例如,城市的工业企业和 人口密度越大,环境污染越严重,交通就越拥挤,职工上下班时间就越长费用越高,土 地和住房的价格就越贵,贫富差别和不安全等社会问题就愈严重。所有这些,使得聚集 的效益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递减,使得生产企业和人口逐渐向边缘地区转移,出现了扩 散的过程。 二、扩散规律 城市化的过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聚集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扩散的过程, 不过,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聚集和扩散的有着三次明显的差异。在城市化迅速发展阶 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聚集。到了城市化的终极阶段,扩散日趋明显。城市化水平越高, 城市的等级规模越大,扩散的作用就越强;扩散的作用越强,扩散的范围就越广。 然而在地域空间经济活动中,经济增长并不是均匀扩散的。市场经济的作用力一般 倾向于强化而不是缩小区域间的差异,一旦某一区域由于初始的优势而比其他区域领先 发展,这个区域就会形成累积优势,不断吸收外围或不发达地区的资金和人才向中心流 动,从而导致外围及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滞后。当中心区域的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时, 第1 罩城市化基础理论研究 城市与其周围地理空间就产生了“位势差”。为了消除这种差异,一种平衡力量则促使 创新活动向外传播和扩散,资本、技术、人才开始向外围流动,就会产生扩散效应。 从城市系统的空间分异和演化的角度看,城市化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扩散过程, 特别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正是城市核心的创新活动进行扩展扩散的结果。城 乡差异的存在首先促进了乡村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城市文化和技术的过程,与此同时,城 市的经济技术等活动也向乡村多重扩散,形成相互交织的城乡相互作用,从而使一部分 接受强扩散的乡村向城市型转化,乡村生活加入到城市活动的体系中。尽管社会学家、 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等对城市化都有独特的理解,但其内涵所包括的诸要点,都可以概 括到一点,即城市化就是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空间等特征以城市为中心的扩散、 渗透和普及的过程。 1 3 对城市化的新认识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对城市化的认识也不断的得到深化、更新, 不再局限于对国外经验和认识的借鉴,而应更切合中国的实际,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1 3 1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家积极提倡推进城市化进程,我们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经 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城市化本身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有其 自身的规律。它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城市化带给社会的并不是 只有社会进步和人类的更大满足。城市化一方面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带来了经济一 时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一时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 消耗加剧、人居状况的下降、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多、社会治安状况下降、犯罪率增高以 及其他一些社会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加剧终将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我们 想要推进的城市化不是任由城市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而是依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 律对城市化加以调控使其按照实现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 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 1 3 2 城市化与城市建设 就城市化与城市建设来讲,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作为城市化来讲,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城市的规模结构、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j i 一一i 一一 一;l ! 曼! ! 曼曼曼曼曼蔓曼蔓曼! 曼曼皇曼皇曼量量皇 人口的变动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发展过程,它不仅涉及到城市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 个区域内的社会发展变动。而城市建设的范围则相对较小,只限于城市本身的物质文明 建设方面,城市建设只是推进城市化工作的一部分。所以要认识到城市化同城市建设的 区别和联系,不能把城市建设简单的当作城市化。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适合城市化发展的城市建设为城市化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而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城市建设则会阻碍城市化进程。这 里将不适应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建设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城市建设落后。落后的城市建设 必然限制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的积聚,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城市形 象的提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制约城市的发展,阻碍城市化进程。二是城市建设 过度超前: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着盲目追求城市规模,城市建设追大、求高等现象, 奢靡现象严重,不切实际的追求大规模、高标准,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城市的规 模、层次是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托的,要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过度超前的建设, 不仅不能带动城市的发展,反而会因为大量的城市建设资金消耗、浪费而给经济社会发 展带来更大的压力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离不开城市建设,但城市建设不是城市化过程的全部,不能以城 市建设水平来评价城市化发展水平。 1 3 3 城市化的空间集聚和空间协调 城市化过程不仅是空间集聚的过程,也是空间协调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被人们关 注最多的是城市化所带来的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能量流以及经济、产业等的空 间集聚,而较少提及城市化也要促进区域空间协调。作为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不仅 有城市的发展,而且也有乡村的发展,不仅有单个城市的发展,还要有多个城市的协调 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要作好功能定 位协调其他城市的关系,作到协调互补、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区域的可持 续发展。 1 3 4 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由于区域条件和城市特点的不同,城市化发展不应盲目追求速度的多少,而且这种 速度多以城镇人口所占比例的增长来衡量有一定的片面性。城市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 第l 苹城市化基础理论研究 曼兰曼量曼曼曼曼皇m 1! ! l蔓 i ii im lmi im 皇曼曼皇曼! 曼曼曼曼 律,片面的追求速度不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合理推进。同时我们推进城市化发展的目的是 为了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以城镇人口比重所衡 量的城市化速度所不能反映的。我们所提倡的城市化应该是既有合理速度,又有较高质 量的内涵式城市化发展模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世界城市化 2 1 世界城市化发展概况 从世界范围来说,最早的城市大概开始出现于手工业、商业和农业分离、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迄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早期城市、近代工业化城市及 现代化大都市。与此相应,城市化过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早期城市时期 早期城市包括古代和中世纪的城市,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可提供城市居民 需要的农产品数量有限,城市在长时期较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 程。总的特点是: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地区分布集中在灌溉农业 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 事或手工业中心,除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外,一般规模都不大。这时期内城 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 8 0 0 年,世界城镇人口仅2 9 3 0 万,占总人口的3 。 二、工业化革命时期的城市 1 8 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引起的工业化,加强了地域分工,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大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不仅促进了一批以工业和商业经济职能为主的新城市的 出现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且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使城市化进程大大 加快。而城市化又为工业和其他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生产、交换和生 活提供了方便,进而吸引着更多的工业和人口向城市集聚。人类社会的重心越来越移向 城市,城市数量大幅度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这一过程始于英国,特别是英格兰和 威尔士,主要表现为城镇数目增多和城市人口比重提高。1 8 0 1 1 8 5 1 年的半个世纪,英 国5 0 0 0 人以上的城镇从1 0 6 座增至2 6 5 座,城镇人口比重由2 6 上升至4 5 。经济发达 的西欧、北美国家城市化进程也十分迅速。1 8 5 0 年,世界城市人口达8 0 8 0 万人,占总 人口的6 4 ,1 9 0 0 年增至2 4 4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 3 6 。此外,这一时期 中小城镇增长速度超过了大城市,如1 8 0 0 1 9 0 0 年世界各类城镇中,2 万人以下的小城 l s b o u r n ea n dj w s i m m o n s ,“s y s t e m so fc i t i e s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7 8 第2 章世界城市化 镇由2 0 上升到3 2 ,2 万至1 0 万人的城镇由2 3 增至2 7 ,而1 0 0 万人以上大城市的相 对比重从5 7 下降至4 1 。但欠发达的亚非拉大部分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人口比 重低。西 三、后工业化时期 2 0 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系列技术革命,世界进入城市化时期。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大城市发展比 以往迅速。据调查,1 9 2 5 年城市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 1 ,1 9 5 0 年增为2 9 1 ,1 9 6 0 年达3 5 3 ,1 9 7 0 年为3 6 6 ,1 9 8 0 年增至4 1 3 ,1 9 8 5 年达4 4 5 ,1 9 9 0 年为4 5 , 其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据初步预测,2 0 2 5 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 5 , 2 0 5 0 年可超过7 0 。1 5 万人以上的城市,1 8 世纪仅1 5 个,1 9 0 0 年才增加到3 8 个。而 在1 9 5 0 - - - 1 9 8 0 年的3 0 年中,仅百万入口以上的大城市就由7 1 个增至2 3 4 个,并出现 了墨西哥城、圣保罗、伦敦、纽约、东京、上海这样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圆第二、城市 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前苏联等较发达地区, 城市化发展较早,城市人口比重较高,至1 9 8 0 年城市人口高达7 8 亿,占该地区总人 口的6 9 ,1 9 8 5 年达7 9 亿,占7 1 5 ,但其中各国各地区差别也很大。在这些城市化 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中,目前发展趋势是城市化进程减缓,逆城市化和郊区化加速。发 展中地区,工业化开始较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其城市化迅速发展始于2 0 世纪, 至1 9 8 0 年城市人口比重虽然仅有2 9 ,但城市人口总数已达9 5 亿,超过较发达地区, 1 9 8 5 年城市人口比重达3 1 2 ,1 1 3 亿人,城市化速度与西欧1 9 世纪相当,发展潜力 极大。 拥有庞大人口的第三世界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尚处于规模空前的城市化早期阶 段。而且由于农村人口多,经济落后,城市相对繁荣,农村人口为摆脱贫困处境,盲目 流入城市,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极不协调。第三、城市的范围、规模、功 能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不少城市与毗邻的、相联系的区域连结起来,产生 j v g r a u m i n ,o r d e r so fm a g n i t u d eo ft h ew o r l d su r b a np o p u l a t i o ni nh i s t o r y ,u n p o p u l a t i o nb u l l e t i n 。n o 8 1 9 7 6 p 3 2 u n i t e dn a t i o n s ,w o r l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r o s p e c t s :t h e1 9 9 4r e v i s i o n ,n e wy o r k :u n i t e d n a t i o n s 1 9 9 5 p 7 8 8 2 u n i t e dn a t i o n s ,w o r l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r o s p e c t s :t h e1 9 9 4r e v i s i o n ,n e wy o r k :u n i t e d n a ti o n s ,1 9 9 5 p 8 5 9 3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巨型城市、城市连绵带和城市群等各种新的类型。第四、城市用地结构日趋复杂。在 城市化早期,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地区分工无明显界限,一般生产区和住宅区毗连。现 代城市化使大城市内部产生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等明显的地域分工,同 时各区间的联系日益频繁,城市开始按功能划分用地,城市内部用地早期按文化程度和 资产多少来区分变为按功能划分等等。第五、城市职能朝动态、综合方向发展。现代城 市,特别是综合性的大城市的各种物质供应量,消耗量与日俱增,联系范围、规模日益 增大,活动频率不断提高,使得城市职能日趋复杂多样。在每个城市中,由于生产专业 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劳动分工加深,企业对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多专业化要求。另一方 面,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个人收入增加,对零售业、饮食业、社会保险、文化娱 乐、医疗保健、教育等部门的服务需求增加,使现代城市包括服务、管理、运输、科技、 文化教育等部门的第三产业不断加强,朝综合性方向发展。 2 2 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尽管城市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至少已有五千年,但到公元1 8 0 0 年,城市人口仅占 世界人口的2 。近2 0 0 年来,世界城市化趋势加快。目前,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居住在城 市里,城市居民人数达到3 0 亿。预计今后世界城市化的趋势还会加速发展,到2 0 3 0 年, 世界城市人口将接近5 0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 0 。世界城市化趋势的特点如下: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经济最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最 快。到2 0 2 0 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 0 。最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将从 1 9 亿增加到2 0 3 0 年的3 9 亿,这对许多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世界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目前,世界上1 0 0 0 万人口以上 的特大城市有1 9 个,预计到2 0 1 5 年增加到2 3 个,其中超过2 0 0 0 万人的大城市将有5 个。新增加的特大城市都来自发展中国家。除日本东京继续以2 6 0 0 万人位居第一外, 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名次将普遍上升。 第三,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往往一个城市的经济就占据了某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如泰国首都曼谷市的经济就占 u n i t e dn a t i o n s ,w o r l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r o s p e c t s :t h e1 9 9 4r e v i s i o n ,n e wy o r k :u n i t e d n a t i o n s ,1 9 9 5 p 9 5 1 0 3 第2 章世界城市化 :i l i l ! ! - i i i 曼曼鼍曼皇曼曼曼皇曼曼曼曼 全国经济的3 8 。即使在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城市经济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 0 。世 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种类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有相当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 率已达到8 0 ,今后其增长率相当缓慢,预计到2 0 2 0 年人口城市化率仅上升到8 4 ,城 市人口达到5 5 亿。但是,大部分城市人口居住在中小城市,其中约一半的城市人口居 住在5 万1 0 万人的小城镇。发达国家面临的城市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种族和移民 冲突、贫富悬殊等。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城市化率目前只有3 5 ,到2 0 2 0 年上升到4 6 , 城市人口近2 0 亿。城市贫困人口急剧增加是许多亚洲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非洲城市 化增长率最快,预计到2 0 2 0 年将达到4 6 ,即4 4 亿人口。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2 1 世纪所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居 住在城市,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都会出现在城市,也将在城市 化过程中逐步解决上述问题。如何解决世界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困、住房、交通、环境和 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城市,使城市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正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 2 3 世界城市化的国际经验 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对城市化发展必须进行适当的宏观控制,保证城市 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避免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不足带来的“城市病 和“农村病”, 避免过度郊区化带来的问题,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经营,实现城市发展质量的不断 提高和城乡协调发展。 一、政府对区域城市化进程要进行适当的调控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城乡劳动力均过剩,尤以乡村剩余 劳动力为多,农民进城的愿望极其强烈,一旦政府许可,他们便会涌向城市,特别是大 城市,尽管他们不一定能在城市正规部门找到工作。政府对城市化要进行适当的调控, 否则就会出现过度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病”。当然,这种调控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即 保证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工业化的发展基本同步,不能再走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了, 否则因城市化不足引起的“乡村病 便不能避免。 二、高度重视农业和乡村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均表明,稳定而持续发展的农业是城市化 的前提和必要的保证。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的发展就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城市偏向,不 重视农业和乡村的发展,结果导致城乡差别太大,大量农民盲目地流向大城市造成一系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篁曼皇鲁曼曼曼曼曼i i ii i 曼曼皇曼! 曼! 曼舅曼曼曼曼曼皇量量曼鼍曼曼 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