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琴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关系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琴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关系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琴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关系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琴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关系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琴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关系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琴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关系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琴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文献记载最多、艺术水平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传统弦 乐器。目前学界对琴的研究多着重美学领域和文化领域,从文学视角的关注相对不够。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艺人琴向文人琴的转变,文人琴的发展趋于繁盛,文人与琴达到 空前的契合。由此,琴及其产生的琴曲与诗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即主要从历 史、文化、音乐的背景下对此进行观照。围绕此论题,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着重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琴文化内涵的转变及其丰富的文人性。魏晋南北 朝时期,在社会思潮和审美风尚的影响下,琴的文化内涵相比于先秦两汉时期发生了重 要转变。同时,文人琴迅速繁荣发展,琴与文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而使得琴的文学功 能得到加强,这也是琴与诗歌产生关系的必要前提,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重要基础。 第二章,主要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琴入诗的诗歌创作实践进行归纳梳理。论述琴是 如何被文人广泛接受而进入诗歌,同时对诗歌的意蕴及风貌产生何种影响。并且在此基 础上,发现琴在诗歌中的文学形象之特点。 第三章,有琴必然会产生琴曲,而琴曲与诗歌结合的艺术结晶则为琴歌,它是琴曲 与诗歌结合的直接产物,也是两者产生关联的一种体现。本章在对先秦两汉时期的琴歌 进行追述的前提下发现魏晋南北朝琴歌的特性与新变。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诗歌琴琴曲琴歌 i l l a b s t r a c t o u q i ni sak i n do f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r i n g e di n s t r u m e n to fc h i n e s e ,w h i c hh a st h el o n g e s t h i s t o r y ,t h em o s tr e c o r d s ,t h eh i g h e s t a r t i s t i cl e v e la n dt h em o s ta b u n d a n t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c u r r e n t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e so ng u q i nm o s t l yf o c u so na e s t h e t i ca r e a sa n d c u l t u r a ld o m a i n a t t e n t i o nf r o ml i t e r a r yp e r s p e c t i v ei sr e l a t i v e l yl a c k w e i j i n ,a n ds o u t h e r n 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a st h ea r t i s tg u q i nc h a n g e dt ot h el i t e r a t ig u q i n ,t h el i t e r a t ig u q i n d e v e l o p m e n tb e c a m es p e r o u sa n dl i t e r a t i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f i r e di nw i t hg u q i n t h u s ,g u q i n a n d i t sm e l o d yh a di n e x t r i c a b l el i n kw i t hp o e t r y t h i sp a p e rw i l lm a i n l yv i e wt h i s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 , c u l t u r ea n dm u s i cb a c k g r o u n d a r o u n dt h i st o p i c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c h a n g eo f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g u q i na n di t sr i c h l i t e r a t in a t u r ei nw e i j i n ,a n d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i nt h i sp e r i o d ,u n d e r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a n dt h es o c i a lt h o u g h t ,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g u q i nh a d c h a n g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c o m p a r e d 嘶mp r e 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a tt h es a m et i m e ,a s t h er a p i dp r o s p e r i t y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l i t e r a t ig u q i n , g u q i na n dl i t e r a t ia r em o r e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s ot h el i t e r a r yf e a t u r e so fg u o q i nw a ss t r e n g t h e n e d ,a n dt h i si sn e c e s s a r yp r e r e q u i s i t e f o ra r i s i n g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g u o q i na n dp o e t r y ,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f o u n d a t i o nf o r t h es t u d y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m a i n l ys u m m a r i z e st h ec r e a t i o no fb r i n g i n gg u q i ni n t ot h ep o e t r y d i s c u s sh o w g u o q i nw e r ew i d e l ya c c e p t e db yl i t e r a t ia n db r o u g h ti n t ot h ep o e t r y a tt h es a t n e t i m e ,d i s c u s sw h a ti n f l u e n c ei th a do nt h ei m p l i c a t i o na n dt h es t y l eo fp o c t r y o nt h i sb a s i s , s t u d yd e e p l yt of m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t e r a t u r ei m a g eo fg u o q i ni np o e t r y c h a p t e ri i i ,b e c a u s eo fc r e t i n ,t h e r ei sb o u n dt oh a v eag u o q i nm e l o d y t h ea r t i s t i c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g u q i nm e l o d ya n dp o e t r yi sg u q i ns o n g ,w h i c hi st h ed i r e c tr e s u l to fg u q i n m e l o d yc o m b i n e d 谢mp o e t r y ,i sa 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b o t ha s s o c i a t e da sw e l l a tt h ep r e m i s eo f r e c a l l i n gg u q i ns o n gi nt h ep r e - 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i e s ,t h i sc h a p t e rw i l lt r yt of i n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n e wc h a n g e so fg u q i ns o n g i nw e i j i n , a n ds o u t h e ma n dn o r t h e m d y n a s t i e s k e yw o r d s :w e i j i n ,a n ds o u t h e r na n d 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p o e t r yg u q i n g u q i nm e l o d yg u q i ns o n g i v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琴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关系之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 签名) :否丑、舍栖 刁 肭日 两 金 v r 釉相 粼 弦( 月 认r 一椭年 教9叫剥1 指 引言 一、研究价值 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弦乐器之一,其历史悠久,文献记载颇多,地位崇高, 且文化内涵丰富,为“琴棋书画 文人四艺之首,是文人修养的一种表征。其文化内涵 远远超出它的音乐范畴,绝非一般乐器可比。琴与文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艺人琴逐渐向文人琴转变,使文人琴的发展走向繁盛期。文士尊琴爱琴之风 蔚然兴起,琴成为体现玄远风度的重要标志。这种文人与琴的密切关系,在文学领域必 将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实践,琴的文学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琴被诗人广泛接 受而进入诗歌。此时期的诗歌中大量出现琴的身影,据逯钦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统计,提及琴的诗歌约2 0 0 首。南朝时还首现了一些以琴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的咏琴 诗、听琴诗等琴诗。琴以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大大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及风貌。 另一方面,有琴必然会产生琴曲,琴曲在诗歌的外部与之相结合有了直接的产物,在音 乐上谓之琴歌,文学文本记录则为琴曲歌辞。可见琴曲与诗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琴曲 的形式、风格、结构等特点必然制约影响到歌辞的语言及风格,而歌辞也可以帮助听者 更好地理解琴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并且歌辞的价值也就通过配乐更好的被实现,并得 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目前学术乔对于琴的研究偏重综合性文化类论述,多着眼于美学分析,文学视角的 关注相对不够。关于琴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关系,缺乏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论证。文学与 音乐在审美上有着相通原理和相似本质。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不应该忽略它们之 间的联系。本论文试图在历史、文化、音乐背景下,揭示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琴文化内涵 的转变及其与文人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琴及琴曲是如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诗歌发生联系并产生影响,从而使诗乐关系研究模式得到迸一步的细化。 二、研究背景 琴与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关系研究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涉及到文学、文化、音乐 等领域。琴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与文人密不可分的关 系,绝非一般乐器,而具有鲜明的高尚性与独特性。从古至今对琴的研究就相沿不衰, 相当丰富与活跃。早在上古时期琴就已经出现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诗经中,汉 代文献中琴更是频频出现,见于史记乐书、礼记、新论琴道风俗通义、 白虎通等典籍,其中对琴的起源、形制、琴与人文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做了论述。此 时期出现了蔡邕琴操这一首部专门对琴及琴曲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在古琴文化史 上具有主要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汉代还出现了三篇琴赋作品,分别是蔡邕琴赋、马 融琴赋、傅毅琴赋,它们对琴的取材、材质、音色、指法、琴曲等方面进行了简 略的论述。可见汉代关于琴学的论述已经比较丰富了,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背 景,汉代对于琴的论述大多停留在儒家教化功能的层面,而对其审美特性的发掘则有待 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嵇康琴赋应运而生,他在对汉代琴赋继承并有所省思的 基础上,创作出这篇在琴学上的重要名著,用华藻铺陈、极具美感的语言对琴的起源、 材质、技法、琴曲以及琴的审美境界、美学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具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著琴要,梁元帝纂要也对琴的起源、琴与社 会之关系有所论述。 以后琴学研究更趋繁盛,唐代薛易简有琴诀七篇。宋代有朱长文琴史,这 是我国第一部琴史专著,开了单为琴人树碑立传的先河,崔遵度琴笺、袁桷琴述、 刘籍琴议都是从琴曲、音律方面谈古琴艺术。明清时期较著名的关于琴的美学思想 方面的著作是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立足于演奏方法来讲琴 乐的艺术处理,多辨证而形象化的描述,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近代以来,学界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开发,主要在古琴史、琴乐、古琴思想、 古琴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古琴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易存国中国古 琴艺术和大音希声一中华古琴文化都是此方面的可喜成果。还有诸多关于琴文化 的论文,有凌瑞兰浅议古琴文化,马风华中国文学中琴的文化的意蕴及其发展变 化,唐学凝中国琴文化与琴用语,刘承华古琴的文化审美内涵等。 在古琴思想方面,有李美燕的琴道与美学,此专著主要针对先秦两汉至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琴道之思想基础与美学价值进行了研究。相关的论文有叶明媚琴道一古琴 2 艺术的美学反省,张雅琳中国传统琴道的精神文化底蕴,苗建华古琴美学中的儒 道佛思想,章华英古琴音乐与东方哲学等,都是从古琴的美学思想方面进行论述。 在琴史方面,有许建琴史初编,此书用平浅的白话,将古史中有关琴人与琴曲 的典故娓娓道来,此书的内容多仅止于说明,而无深入论述,可谓是一种普及型读本。 在琴乐方面,也有许多相关的论文,如马春生中国琴乐漫谈,胡文胜中国古 琴音乐的浪漫风格,詹桥玲琴歌的历史与现状,褚云霞从古琴到琴歌,刘明澜 中国古代琴歌的艺术特征,姚岚琴乐艺术中琴歌之初探等。 另外,亓娟莉乐府诗集琴曲歌辞研究与周仕慧乐府诗集琴曲歌辞研究 这两篇硕士论文从不同角度对乐府诗集琴曲歌辞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综上所述,学界前辈的以上成果为我们研究琴与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关系研究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在对学界前辈的研究进行爬梳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期对琴与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关系 进行更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察。由于学识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就教与大家。 3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琴的文化内涵及文人性 琴是中华民族传统弦乐器之一,其历史悠久、艺术水平极高,兼之文化内涵丰富, 为“琴棋书画”文人四艺之首,成为文人修养的一种表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思 潮和审美风尚的影响下,琴的文化内涵相比于先秦两汉时期发生了重要转变。同时文人 琴迅速发展繁盛,文人与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尚琴之风蔚然兴起。这种文人与琴的密 切关系,使得琴的文学功能得到加强,这也是琴与诗歌产生关系的必要前提。 第一节琴文化内涵的转变 一琴文化内涵中的儒家教化性在早期的显现 琴在我国是一种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弦乐器,习称“七弦琴 ,因其乃上古之物 遗存,俗称“古琴 ,史料中有许多别名,盖因联系其创制、用材及典故等,如“玉琴 、 “瑶琴 、“雅琴 、“宝琴 、“素琴”、“幽琴”、“舜琴 、“绿绮”、“焦尾 、“丝桐 、“焦 桐 、“孤桐 、“五弦琴”等。关于琴的创制及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从诸多文献记载中 可以得知有以下几种说法: 1 伏羲说 蔡邕琴操日:“伏羲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马融琴赋日: “昔庖羲作琴 。李善注:“庖羲即伏羲也 。 2 神农说 桓谭新论琴道曰:“昔神农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 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位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 和焉 ,“琴,神农造也,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 。傅毅琴赋e l - “揆神 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 。 3 黄帝说 梁元帝纂要日:“古琴有清角者,黄帝之琴也”。 4 炎帝说 吕氏春秋古乐日:“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 果实不成,按士达作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一。高诱注:“朱襄氏古天子炎帝 4 之别号,士达,朱襄氏之臣 。 以上诸种说法无一例外将琴的发明归功于远古时代的圣王们,由于缺乏具体历史记 载和文字考证,琴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个谜。或者说以上种种说法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传 说。但不论哪种说法,都足以说明琴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有考古发现,湖北随县曾 侯乙墓( 约战国早期) 中出土的十弦琴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年之久,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 墓( 约汉孝帝五年至汉景帝中元三年) 出土的七弦琴距今亦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而 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有关琴的文字记载:“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 瑟友之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足见琴早在先秦时期 就已经出现了。且从琴之起源的诸种说法中,透露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虽然关于 琴的创制者无一例外归为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但这并不意味他们同时也是音乐家。古 代圣王是以“德”作为其人格生命的表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琴在创制之初,它的定 位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乐器,而是作为修身理性的工具,是“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 之和 的教化之器。在汉儒的附会下,琴的形制构造更是不同于一般乐器,承载着教化 天下的重要意义。关于琴的形制构造,有如下诸种说法: 蔡邕琴操日:“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 文上日池,下日滨。池,水也,言其平,滨,宾也,言其服也。前广后狭,象尊卑 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官也,象五行也,六弦者,君子也,宽和而温,小 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 民,徵为事,羽为物。” 应劭风俗通义曰:“今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骨 桓谭(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4 6 3 页 2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琴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第9 5 页 8 危。嘤若离鸦鸣清池,翼若游鸿翔曾崖。纷文斐尾,慊络离缀。微风余音,靡靡猗猗。 或搂批栎捋,缥缭澈冽。轻行浮弹,明姬嚓慧。疾而不速,留而不滞。翩绵飘邈,微音 迅逝。远而听之,若鸾风和鸣戏云中;迫而察之,若众葩敷荣曜春风。既丰赡以多姿, 又善始而令终。嗟姣妙以弘丽,何变态之无穷! 这段“赋其声音 的文字,写得十分 精彩,再现了琴声的各种美。这就说明,魏晋人的审美意趣已不再停留在道德教化上, 而是转移到了声音的自然属性与美感上。稽康认为这些美妙的琴声,“非夫旷远者,不 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吝;非夫至精者, 不能与之析理也”,必须虚静恬淡,无为无欲,才能演奏出来。在“美其感化 上,重 在突出声音情感的多样性,“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惨凄,愀怆伤心,含哀懊咿,不能 自禁。其康乐者闻之,则钦愉欢释,掠舞涌溢。留连澜漫,咀噱终日。若和平者听之, 则怡养悦愉,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是以伯夷以之廉,颜回以之仁,比干以 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其余触类而长,所致非一 。这种 说法与他在声无哀乐论中宣扬的观点相同。他认为“歌舞非悲哀之主 ,“殊方异俗, 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歌,或听歌而感 1 ,全由闻者的心态和感情来决定。 这些解释自然是新颖的。此外,他还提出了“新声代起 的观点。所谓新声,是指与“雅 乐 相对的新的乐曲。这种乐曲没有旧琴曲那种板重的伦理色彩,有着“餐沆瀣兮带朝 霞,吵翩翩兮薄天游,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 的自然之趣,注重个性张扬 和情感宣泄。可以说,整首赋以道家音乐理论为依据向我们展示了琴曲的另一文化意蕴, 故它在古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琴的形象开始从政治、伦理的 附庸地位解脱出来,走向艺术与审美的自觉之路。琴的娱情性和个性化得到增强,逐渐 摆脱了儒家的教化色彩而转为对其艺术性的关注。古琴艺术中体现了丰富的道家审美意 蕴。 可以说,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联系方面,没有任何一件乐器能与琴相媲美, 它是一种浓缩着高度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琴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乐器,它有着深厚的文 化底蕴,承载着儒家的理想人格与道家的自然精神。可以说它的文化内涵要比音乐本身 的内涵丰富的多。也j 下因为此,古琴备受古代文人的喜爱,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戴明扬嵇糜集校注声无哀乐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第1 9 8 页 9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琴与文人的密切关系 一魏晋南北朝文人琴的兴盛与发展 由于古琴独具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清、幽、淡、雅的音色与低渺的音量,正适合了 文人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和不与社会同流合污的行为方式,使得琴不可替代的成为文人 生活中的重要伴侣。纵观中国古代文坛,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文人都善弹琴,即 很多著名的文学家都是琴人琴家,能琴善乐的文人众多。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独 特的人文社会背景下,琴及琴乐与文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琴与文人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联, 文人与琴达到了空前的契合,此时期是文人琴发展的繁盛时期。要论及此时期琴与文人 的关系,首先涉及到关于艺人琴与文人琴的界定分化问题。本文采取的是中国琴会理事 刘承华的观点。 所谓文人琴与艺人琴是根据琴人的社会身份不同而划分的两大传统。其中文人琴是 指以文人的身份弹奏古琴而形成的琴乐形态,文人的身份既指从事文学写作的诗人、作 家,同时也包括学者、文人出身的官员、画家、书法家等从事文化职业的人,他们的共 同特点是,弹琴基本上不是职业性的,而是业余的;而艺人琴则是以艺人身份,其中主 要是以琴人身份弹奏古琴而形成的琴乐形态,琴人身份主要指朝廷乐官以琴待诏、权贵 所养的琴客、以授琴为业的专业琴师和一些专攻琴艺的僧道琴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弹琴就是他们的职业,因而也是他们的专业。文人琴和艺人琴这两大传统有许多差别, 文人琴重自娱,注重自身与琴的融合力,只需要自己“得意 ,领会其中之趣,而不求 对外人的影响,他们弹琴的技法往往比较简单、朴素,不着意雕琢。在他们看来,琴更 多的是被视为修身养性、提升人格的工具:而艺人琴则重娱人,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注 重对他人的影响力以求使听者能够领会他们的琴意,弹琴者的技法则较为娴熟和丰富, 他们把琴纯当乐器来看待,琴就是他们职业中的一种道具。 这两个古琴传统最初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两大传统自身特性的形成和代表琴 家的出现,标志着这两个传统的形成,代表人物分别是师旷和孔子。艺人琴的特点是重 视音乐的艺术效果和技法的出神入化等音乐性的内容,而文人琴则更多地重视乐曲的非 音乐性内容亦即思想文化内容。兹取两例以示区别。师旷鼓琴的艺术效果很高,曾有鼓 琴令玄鹤起舞的记载:“师旷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 a ,道南方来,集于郎门 之,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还有师 1 0 旷奏清角而风雨骤至的记载:“师旷一奏之,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 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晋国 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 1 艺人琴家非常重视音乐对听众的影响力,并把这种影响力放在琴艺的首位。而作为 文人琴家的孔子则表现出不同的境界。韩诗外传中有记载:“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 不进。师襄子日:夫子可以进矣。孔子日: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日: 夫子可以进矣。日:丘己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有间,复日:夫子可以进矣。 日:丘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有间,复日:夫子可以进矣。日:丘已得其人 矣,未得其类也。有间,日: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 黯然而黑, 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 师襄子避席再拜日:善。师以为文 王之操也”。这旱从“曲”到“数、到“意一、到“人 、再到“类,实际上就是一个 不断从音乐形态本身追溯其非音乐意义的过程。“曲”是曲调,“数”是结构,这两者尚 属音乐形态范畴,“意”是指乐曲的人生意蕴,已超出形式技巧,进入演奏者的心灵状 态了,但还属音乐性内容的范畴,而“人 和“类则是涉及到弹奏者的为人,深入到 了人格状态,则属于非音乐性内容了,这是需要演奏者自身的人生经验和丰富想象力才 能到达的境界,相比之下,师襄对此曲的把握就浅得多了。正如琴史中所说:“师 襄之学,徒知其音,圣人之学,必得其意,其过襄远甚,其先授以声而未授以名者 。口3 文人琴与艺人琴在春秋战国时代正式分化之后,至汉魏两晋时期文人琴得到较大程 度发展,并占据了主体地位。两汉时期很多著名的琴家都是文人,如刘安、司马相如、 桓谭、马融、蔡邕、蔡琰等,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琴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更加繁 盛,那些著名的、有影响的琴家都是文人琴家,如阮璃、阮籍、嵇康、孙登、刘煽、陶 渊明、戴安道等。先秦两汉时期活跃在琴坛的民间艺人和下层民众此时几乎不见踪影, 此时的琴坛则被大批能琴善乐的文人所代替,在朱长文琴史中所收的魏晋南北朝琴 家3 0 多人中,几乎见不到纯粹的艺人琴家。 推及此时期文人与琴密切关系的原因,则与独特的人文社会背景相关。纵观中国历 史,在中原大地上,频繁的政权更迭和残酷的宫廷斗争,似乎从未止歇,但从来没有一 个时代像魏晋南北朝一一般如此频繁的政权更迭与分裂,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人的命运 就像浮萍一样漂浮不定。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使文人们愿意远离政治中心,而到艺术 1 梁萏雄韩了浅释| 过,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第6 9 页 中去寻求安宁。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此时期正是人们审美自觉和精神自觉高度繁荣 的时期,人们对于艺术性的关注大大提高,文学与音乐作为文人生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而可以相提并论,故文人与琴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琴的审美标准和审美风格 也因由文人的审美趣味而进一步雅化,正如嵇康所云:“然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 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旷达者不能与之无馐,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 ,1 琴 的弹奏与受众越来越集中于文人身上,而成为文人阶层的专属乐器。由此,魏晋南北朝 时期成为古琴艺术的兴盛和成熟期,而此时期文士们对琴及琴乐的喜爱和推崇,也是古 琴艺术在此期间得到巨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以下笔者欲以此时期的文人名世群体以 及世族家族为代表对文人与琴的密切关系作详实的论证。 二魏晋南北朝文人与琴的密切关系之例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与琴关系之密切,我们可以从史书和文学典籍中众多关于琴人 琴事的记载中窥见一斑。此时期,琴及琴乐得到了大批文士们的青睐,甚至成为他们体 现“魏晋风度 的重要表现之一,他们或琴书自娱,或琴酒消忧,或以琴交友,文人名 士好琴爱琴之风,蔚然兴起。以下试举几个代表性的文人名士群体进行逐一论述: 1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在我们古代文坛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文人团体,为建安 文坛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阮璃就是一个著名的琴家,曾在曹操酒宴上 “抚弦而歌”。魏书中记载:“太祖雅闻阮璃,避之不应,乃逃入山中。焚山得璃, 太祖大延宾客,怒璃不与语,使就技人列。璃善解音,能鼓琴,抚弦而歌,为曲既捷, 音声殊妙 。他在自己所创作的琴歌中表现了“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 的卓然 超俗的人格和“恩义苟敷畅,他人岂能乱 的精神气度。 2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是魏晋名士的典型代表,也是魏晋风度最主要的体现者。其中两位核 心人物阮籍和嵇康都是著名的琴家。阮籍是阮璃之子,晋书阮籍传日:“博览群籍, 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现存琴 曲酒狂相传为阮籍所作,乐曲描写了阮籍醉酒后脚步凌乱的样子,逼真地再现了阮 籍醉酒佯狂的情景,揭示了阮籍内心的狂乱和愤懑,显示了他与统治者的对抗。值得一 1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声无哀乐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第1 0 4 页 1 2 提的是阮氏家族世代好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也善鼓琴。史称“咸妙解音律,善弹琵 琶。虽处世不交人事,惟共亲知弦歌酣宴而已。1 据乐府诗集引琴集日:“三 峡流泉,晋阮成所作也”。阮成的音乐水平极为高超,甚至连当时的乐府协律都尉荀勖, “每与成论音律”,都“自以为远不及也 。2 竹林七贤的另一位核心人物嵇康也是一位著名的琴家,他精通音乐,为后人留下了 古琴史上具有重要j 鸨程碑意义的琴赋和著名的音乐理论作品声无哀乐论。嵇康 “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3 他自述是“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此愿 毕矣 ,1 足见琴在嵇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嵇康还进行琴曲创作,有著名的嵇氏四弄, 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在他被构陷下狱临当就刑之时,还“顾 视日影,索琴而弹之”5 ,这悲壮惨烈的一幕感慨着无数后人,也为名曲广陵散增加 了一层悲剧色彩,“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 袁孝尼常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5 可见嵇康将琴乐视为生命 之寄托和情感表达的最重要方式。这种将人格与音乐置于生命之上的境界是非一般人所 能达到的。 3 西晋二十四友 所谓“二十四友”,是围绕在权贵贾谧周围的一批西晋文人组成的名士集团。其中 包括当时著名人士石崇、潘岳、陆机、陆云、挚虞、左思、刘琨等。这一名士团体突出 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是显现西晋一代社会风尚与士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徐 公持先生曾评价:“这又是一重要文学集团,甚至可说是西晋文坛的一个缩影。7 作为“二 十四友 首领人物石崇就是一位善琴者。他在思归引序中云:“余少有大志,夸迈流 俗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又好服食咽气,志在不朽。傲然有凌云之 操,8 从“入则有琴书之娱”,我们可以看出琴在石崇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见在石崇眼里, 好琴和读书、放逸l i j 林、服食咽气一样,是“有大志 、“夸迈流俗 的标志。他还为琴 曲思归引填辞。晋石崇思归引序日:“崇少有大志,晚节更乐放逸。因览乐篇 ( 唐) 房玄龄晋书阮? 3 传。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3 6 3 页 ( 唐) 房幺龄晋书阮l 籍传,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3 6 3 页 ( 唐) 房幺龄晋书嵇康1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3 6 9 页 戴明扬嵇廪集校滓。j 山h 源绝交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第1 2 7 页 ( 清) 严町均令i :吉三代聚汉三国六朝文,商务印书馆,1 9 1 9 9 年版,第7 6 3 页 ( 唐) 房幺龄晋书阮编传,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3 7 4 页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i i :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3 2 页 余嘉锡世说新沿笺疏,中扛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6 5 0 页 有思归引,古曲有弦无歌,乃作乐辞 。 “二十四友 中的刘琨、左思、潘岳等人也都是好琴者。刘琨创作了琴曲胡笳五 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五曲。现存最早的唐人 手抄本古琴谱幽兰后列有这五个曲目,可惜只有名目,没有留下乐谱。 左思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他所写的三都赋,众人争相传抄,竟造成京都纸张缺 乏,留下“洛阳纸贵”的美谈。同时左思也是一位好琴者。明代神奇秘谱中收有左 思招隐一曲,被认为是根据他的诗作招隐改编而成。诗中歌咏隐士的清高生活, 表现出拒绝与权贵同流合污的精神。同被收进神奇秘谱的还有秋月照茅亭、山 中思友人两首琴曲,也被认为是他的作品。虽然真伪不可考,但晋书中有他幼时 学琴的记载。 被称为“二十四友之首 的潘岳也好琴。晋书中记载:“谯人公孙宏少孤贫,客 田于河阳,善古琴,颇能属文,岳之为河阳令,爱其才艺,待之甚厚 ,可见潘岳对善 古琴的公孙宏青睐有嘉,爱其才艺也表明了潘岳对琴的喜好。 4 东晋的王、谢、戴家族 东晋名士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两个儿子,这两名王氏家族的风流名 士都甚爱古琴,而且几乎到了生死难弃的地步。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猷、子敬俱 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 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 敬! 子敬! 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 也许只有这已渗入了他们灵魂深处的 琴声才能最好最充分地表达王子猷心中的悲痛,也才是这两位望族名士风度和高标的最 佳体现。 谢氏家族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名门望族,家族成员世代喜好古琴。代表人物谢安善鼓 琴,梁书中记载“有晋相谢安鸣琴在侧 ,他不仅自己好琴,还将这种雅尚作为品评 士人的标准之一。世说新语雅量篇月日:“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 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由于戴安道“谈琴书愈 妙,使得谢安“本轻戴 变成“悠然知其量 ,并对其肃然起敬。由此可见,琴在当时 已经成为衡量文士雅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与书相提并论。由琴、书作为纽带,使得谢 戴二人情感相通,互相赏识,足见当时士人情趣风尚之归结点,亦可见琴已是表现名士 ( 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8 3 8 页 2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伤逝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6 4 5 页 1 4 风度和人格气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谢安的叔叔谢鲲“能歌善鼓琴 1 ,谢氏后人谢灵运、 谢惠连、谢鹿、谢眺等也都是好琴者。 戴氏家族是东- 孚至南朝著名的音乐世家,琴家辈出。较早有戴逵、戴颐父子。晋 书戴逵传中称他“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 综,并“常以琴书自娱”。太宰武陵王司马唏听说他善鼓琴,派人去找他,他却把琴摔 碎,说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由此可以看出琴是他独立人格的象征,名士风度的 代表,是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弹琴只为悦己非为媚世。在宴会上为他人操琴 是把自己降低到了以琴事人的伶人地位,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侮辱和贬低,表现了文人 士大夫崇高的气节操守。同时戴逵这一举动也体现出文人琴与艺人琴的区别,反应了当 时琴乐的自娱性和尚琴不为人役的观念。他的儿子戴勃、戴颐也都是著名的琴家。宋 书隐逸传日“父善琴书,额并传之。凡诸音律,皆能挥手”。他们还善于创编琴曲, “各造新弄。勃血部,颛十五部。颐又制长弄一部,并传于世 ,另外,“并新声变盐, 其三调游弦、,。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 。2 除了以上所述,魏晋时期还有许多以好琴善琴闻名的文人名士,如嵇绍、阮瞻、桓 伊、陶渊明等。大重_ ;= f 勺证据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事实,即古琴在魏晋文士的生命中占据着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者有着极为特殊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南朝时期,文人尚琴者亦颇多,颜氏家训杂艺篇云:“洎于梁初,衣冠子孙不 知琴者,号有所阙! ”,3 足见风流。北朝文人也被这种雅尚所波及,魏书裴叔业传 言裴季云:“好弹琴,耽酒! 其子谐,颇有文学,善鼓琴。 宋书隐逸传中记载宗炳“妙善琴书,精于言理,每游山水,往辄忘归一。他 好山水,爱远游。晚年“老疾俱至 ,不能再登临揽胜,于是便以琴、画寄情。他“凡 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并且他一边欣赏自己记录下来的登临山水的画作,一边弹琴。 他曾豪迈地沈自己“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可见他将绘画、琴乐与生命密切地融 和在一起。 江南柳氏家族也是好琴能琴的音乐世家。南齐柳世隆“雅善音律,尤笃好于琴 , 虽为官高位,但“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 。他“善弹琴,世称柳公双锁, 指法为世品第一”,在他身上,有着浓郁的魏晋文人的气质,他评价自己“马稍第一, i 鲁迅魏晋风度及j l 他,| 海古籍f i :版社,2 0 0 0 年版,第9 1 1 页 2 ( 宋) 沈约_ j 书隐逸4 0 ,中 挣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2 7 7 页 3 檀作文译注颜氏家i ) 1 i 中1 扛书局,2 0 0 7 年版,第3 2 1 页 ( 宋) 沈约_ :书隐逸l ,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2 7 9 页 清谈第二,弹琴第三。1 他的儿子柳恽,也是著名的琴家,且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变 革,“以今声转弃古法 2 ,著有清调论。 另外,琴史中记载王僧虔:“以文情学解见重江表,太祖当曲宴群臣,使各效技 艺独僧虔弹琴 。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善琴棋,工草隶 。 不仅文人士大夫好琴,还应提到的是当时帝王之家好琴者甚多,如齐明帝萧鸾、梁 武帝萧衍、梁元帝萧绎、竟陵王萧子良等,其中萧衍著有琴要,萧绎著有篡要。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在帝王们影响下,当时文人也多有琴学论著,如谢庄的琴论, 曲瞻的琴声律又琴图一卷,崔亮的琴经,陈仲儒的琴用指法等。这些 原书多已散佚,但有片段仍可见于后代记载之中。d 3 以上大量事实证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与琴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琴由汉代具 有功利色彩的教化之器逐渐转为具有个性化的文人之器。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文人 琴观念上的转变,琴的道德意义、政治意义有所淡化,情感性、趣味性得到明显增强。 琴很少作为社会某种普遍规范出现,而是作为个人性情气质的载体而存在。琴已融入他 们的生命和灵魂,成为他们吟咏性情、体现情操的雅器。在琴乐演奏和欣赏中,他们找 到了生命的寄托和情感表露的途径。 那么为什么唯独琴能得到文人们的青睐? 原本与琴联系紧密的瑟、与同是弦乐器的 筝为什么没有获得如此殊荣呢? 一方面,如上节所述,琴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是瑟 与筝无法相比的,在此从略;另一方面,琴的音色与瑟筝相比,清婉悠长、冰清玉洁、 不纤不躁,无过多的官能刺激,这正迎合了文人雅士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皎然诗 式中“补遗 的一段话对我们有所启示,其中云:“苏李之制,意深体闲,词多怨思。 音韵激切,其象瑟也。曹王之制,思逸义婉,词多顿挫。音韵低昂,其象鼓也。嗣宗、 孟阳、太冲之制,兴殊增丽,风骨雅淡。音韵铿锵,其象筝也。唯古诗之制,丽而不华, 直而不野。如讽刺之作,难得和平之资,深远精密。音律和缓,其象琴也。3 由此可见, 皎然是用乐器来比喻诗人的风格,反过来也可以看做是对诸种乐器风格的描述,如古诗 一般“丽而不华、直而不野”的音律和缓的琴,正迎合了文人的心态及审美,故琴得到 了文人独有的偏爱。 正因为琴与文人的这种特殊而密切关系,琴与文学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 ( 梁)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 9 7 2 年版,第4 5 2 页 2 ( 庸) 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9 8 8 页 3 转引自吴相洲唐代歌诗与诗歌)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4 页 1 6 琴被诗人广泛接受而进入诗歌,琴成为他们引用和关注的对象,从而影响到诗歌的创作 实践。另一方面,琴所产生的琴曲与诗歌相结合有了艺术结晶琴歌。因此我们可以 看出,琴及琴曲具订着一定的文学功能,与诗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1 7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琴入诗的诗歌创作实践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人琴的发展与繁盛,文人与琴结合之密切关系,琴被文人广 泛接受而进入诗歌,成为他们在诗歌中引用、关注的对象。那么琴是如何被诗人接受, 同时又对诗歌风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本章通过对大量文献和诗歌的考察,通过梳理 发现这种接受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中,琴的身影频频出现。 琴在诗歌中包涵着多层情感内蕴,意象化进入诗歌。琴成为了诗歌中的一种情感符号、 表现手段,甚至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琴以独特的魅力及丰富的情感内涵大大丰富和影响 了诗歌的意境及风貌。另一方面,琴与诗最直接的结合即体现在琴诗这一诗歌题材,这 在南北朝时期是开创性的。诗歌中出现了一些咏琴、听琴、弹琴、闻琴等题目有“琴 显现的琴诗。琴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在诗歌中加以表现,琴在诗歌中作为表现对象 不断受到重视和发掘。同时,本文对上述两方面的大量诗歌进行梳理考察,归纳出琴在 诗歌中的文学形象之特点。 第一节琴的多层情感内蕴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体现 一琴“排忧 的情感意蕴在诗歌中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琴是悲凉的文人之琴,琴成为文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他 们寄托孤独高洁情志的载体。它常与抒情主人公融为一体,而琴声的情绪就是诗人自身 的情绪,通过指尖的拨动潺潺流出,可以说琴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和工具,正如嵇 康所云琴“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云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乱不断、国家分裂、政权频繁更迭的时代。致使当 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军阀纷争、饥馑瘟疫,种种天灾人祸给人们带来莫大的痛苦。除此 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的痛苦之外,还有统治阶层的互相倾轧、争夺政权的斗争,以及文 人随时面对的镇压和屠戮,对于现实的恐惧和生命的忧患充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