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数量结构研究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方有国教授 研究方向:古汉语语法 研究生:冯雪燕( 2 0 0 11 8 6 ) 内容摘要 数量结构( 词组) 是汉藏语系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先秦到清代,数量结构的 位置基本上处在名词后或名词前:仅仅区别在于秦汉以前者为多,近代( 含现代) 以后者为多。 本文在对各主要历史阶段中的数量结构与中心成分的组合形式进行描写的 基础上,运用语用学与语义学的相关理论,指出古汉语中的数量结构是陈述者在 旬中强调的焦点,并结合相关的语言环境,分析了“数+ 量+ 名”在魏晋南北朝 时期开始兴盛以及与“名+ 数+ 量”共同繁荣的原因。 本文主体共为四个部分。引言是对文章引用材料的相关说明。第一部分依据 历史的先后顺序,描写出主要历史阶段中的数量结构组合形式,并结合这些形式, 简单指出汉语数量结构形式的特点。第二部分从对焦点敏感的结构形式和语境 ( 上下文) 与语义功能两方面来具体分析古汉语各形式的数量结构在句中都是陈 述人强调的焦点;并且根据句子的情况,数量结构有时存在“强式焦点”与“弱 式焦点”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还指出古汉语中的指示代词“之这那”“此” 是数量结构的焦点标记词。第三部分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数+ 量+ 名”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的原因是焦点强调程度的差异;指出“数+ 量+ 名”与 “名+ 数+ 量”两形式在古汉语中的共存是由于语境( 上下文) 干涉从而影响句 式、句中成分位置以及语篇格式的结果。并根据此因素,大胆指出:近代汉语中 的“这那+ 数+ 量+ 名”形式不可能来源于上古的“数+ 量+ 之+ 名”形式: 以前的数量结构是“定语后置”的说法欠妥。第四部分简单分析了数量结构的句 法语义功能。对于数量结构的句法功能,本文主要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 结,并在此基础上,将古汉语数量结构中的特殊形式“数+ 量( 省名) ”语义功能 进行了详细分析。 总之,本文是一篇运用现代语言理论来对古汉语语法进行分析的文章。 关键词:数量结构:组合形式;语序:语境干涉;焦点 a s t u d y o nt h en u m e r a l c l a s s i f i e rc o m p o u n d i nt h ea n c i e n t l a n g u a g e m a j o r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p h i l o l o g y s p e c i a l t y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f a n gy o u - g u o a u t h o r :f e n gx u e - y a n ( 2 0 0 1 1 8 6 ) a b s t r a c t 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c o m p o u n di so n eo f i m p o r t a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 s i n o - t i b e t a n f r o mt h ep r e q i nt o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 b a s i c a l l yi t s l o c a t i o ni st h e b a c ko rt h ef r o n to ft h en o u n o n l yt h ed i s t i n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mi st h a tt h e f o r m e ri st h em o r eb e f o r et h eq i n - h a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l a t t e ri st h em o r ef r o m 。a n c i e n tt i m en e a r e s tt h ep r e s e n t 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a b o u t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 c o m p o u n d s i n t e g r a t e dm o d ei n t h ec h i e fs t a g e sa n dw i t ht h ep r a g m a t i ct h e o r y , t h ea u t h o r c o n s i d e rt h a tt h e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c o m p o u n di st h ef o e u si ut h es e n t e n c e a n a l y s e st h ep r o s p e r o u sr e a s o no f t h ef o r mo f “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 + n o u n r 数+ 量+ 名) a n dt h ec o m m o np r o s p e r o u sr e a s o nw i t h “n o u n + 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 f 名 + 数+ 量) ,s u m m a r i z e sa l lo ft h ef u n c f i o n so nt h es e m a n t i cm e a n i n za n ds e n t e n c e s t r u c t u r ei nt h ea n e i e n t l a n g u a g e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 p a r t s t h e q u o t a t i o ne x p l a i n s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c o n t e n ta b o u td i s s e r t a t i o n t h e f i r s t p a r t d e s c r i b e st h e 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 c o m p o u n d si n t e g r a t e dm o d e o nt h eb a s i so f h i s t o r yo r d e ra n d a n a l y s e s t h ef o r m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a n a l y s e s t h a t 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c o m p o u n di st h ef o c u si nt h es e n t e n c ew i t hf o c u s s e n s i f i v e s t r u c t u r ea n dc o n t e x to fs i t u a t i o n ,m o r e o v e r t h ef o c u sh a st w of o r m s o f “s t r o n g f o c u s ”a n d“w e a kf o c u s ”a n dt h e i n d i c a t o r p r o n o u n z h i ( 之) “z h e ( 这) ”“n a ( g ) ”i st h ef o c u s - s i g n t h et h i r dp a r te x p l a i nt h a i :t h ep r o s p e r o u s r e a s o no ft h ef o r mo f “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 + n o u n ”( 数+ 量+ 名) i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t h e “s t r o n gf o c u s ”a n d w e a kf o c u s ”t h ec o m m o n p r 。o s p e r o u sr e a s o n a n d “n o u n + 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 ”沼+ 数+ 量) i st h ee f f e c tw i l t ht h ei n t e r v e n e s e n t e n t i a lf o r m 、g r a m m a t i c a li t e m sl o c a t i o na n ds e c t i o n sa n dc h a p t e r s i ti s i m p o s s i b l et h a t “z h e n a + 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 + n o u n ( 这那+ 数+ 量+ 名) s t e m s f r o m “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 + z h i + n o u n ”( 数+ 量+ 之+ 名) ,t h ew o r d i n gt h a t 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 c o m p o u n di s p o s t p o s i t i v e a t t r i b u t ei s 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t h e f o u r t h p a r ta n a l y s e s t h ef u n c t i o n s a b o u t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 c o m p o u n d s s e n t e n t i a lf o r ma n ds e m a n t i c m e a n i n g ,s p e c i a l l ya n a l y s e st h ep a r t i c u l a rf o r m “n u m e r a l + c l a s s i f i e r ”( 数+ 量) a ts o m el e n g t h g e n e r a l l y , b a s e do nt h em o d e r nl a n g u a g et h e o r y ,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a n a l y s e s t h ef o r mo f n u m e r a l c l a s s i f i e r c o m p o u n d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k e y w o r d s :n u m e r a l c l a s s i f i e r c o m p o u n d ;m a k e - u pf o r m ;w u r do r d e r i n t e r f e r ew i t hc o n t e x to f s i t u a t i o n ;f o c u s 古汉语数量结构研究 零引言 0 1关于数量结构的界定 数鼍结掏,亦称数量词组、数量短语、数量词。本文的数量结构不是指数词量词组合后 与相关名词或动词的总称,而是指数词与量词的组合。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狭义的数量结 构指的是数词与量词同时存在的情况;广义的数量结构除了包括数词与量词同时存在的情况 外,还包含只存在表示数目的数词和只有表示性质的量词的情况。本文若没有特别指明,指 的都是广义的数量结构。 单独的数词尽管在形式上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量结构,但因量词没有出现或没被 使用,数词在意义上实际上已表达出数量结构的作用;而单独量词的存在是因省略了数词 “一”,实际上也是数量结构。因此,本文将单独的数词和单独的量词都看作数量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数词与量词之间也存在一种修饰关系,数词对量词进行数目的限制或修 饰,如“三枚”,“三”对“枚”的数目限制在“三”而不是“一”或其它数字。所以,数量 结构也应该具有修饰限制的偏正关系,更具体一点说,数量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定中结构。 o 2 古汉语数量结构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对于数量结构的研究更确切一点说,是对数词、量词或数量词组的研究前人 的努力不可谓之少。研究情况具体表现如下:1 ) 数词、量词或数量词的断代描写或专书介 绍1 1 i ;2 ) 对某具体量词发展的历时描述【2 l = 3 ) 对数量词修辞表达作用和句法功能的分析【3 】; 4 ) 关于名词后数量词是“后置定语”还是“谓语,兼语”的争论1 4 1 ;5 ) 一些特殊数量结构、 特殊数词量词的描写与分析p 1 :等等。研究的范围是有广度的,层次也是有深度的,见解也 是颇发人深省的。 然而,几乎与前人研究成果成为双胞胎的一大现象是:在分析数量结构时,多数语言 学家大都采用了相似的论证方法一实证主义。或许只有储泽祥先生的“名+ 数量”语序 与注意焦点是与众不同的可喜之作”j 。其实,将现代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古汉语的语法分析, 已经有人迈出了大步:唐钰明、李佐丰、董治国等运用变换理论于语法研究【7 j i 徐杰用焦点 理论分析宾语前置n 赵世举用“语法三平面理论”分析孟子的定中结构1 ”。而且他们 也做到了结合汉语语法的实际语料,将语言理论与具体材料相融合。他们的研究与成果充分 说明:宏观运用语言理论,结合汉语语言材料进行语法分析是可行的。 为此,本文决定吸取某些前辈的经验,将现代语言理论运用于数量结构的分析:也是 将语言理论与古汉语语法研究相结合的再一次尝试。 o 3 研究理论与方法 正如前文所言,本文希望是运用现代语言理论来分析解释古汉语语法材料的尝试。以语 用学为总纲,尤其是关于语用- 语义学中的焦点理论和语境干涉,再结合句法学、语义学和 篇章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先秦到清末的古代文献资料( 有时涉及到甲骨文、金文等) 中的 数量结构进行分析。 先秦到晚清历时大约三千多年,在这段悠久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句式、词组、 固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先前有后代却消失了( 大量的单音节词便是明证) ,有的 同一句式前后有相承关系( 如:“被”字句源于先秦的“为+ 动”或“为+ 所+ 动”句式) ,有 的先前无而后代却产生了( 如:含判断动词“是”的判断句) ,有的同一句子成分( 如:宾 语前置句的代词宾语) 的位置发生了前后移位。 然而,总观汉语语法前后历史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却发现:从先秦到晚清甚至到今天 的汉语数量结构,它的位置与组合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首先,从位置上看,古今的数 量结构都有两种:相关的名词( 动词) 前和名词( 动词) 后。前者如“君有楚命,亦不使一 个行李告于寡君( 左传- 襄公8 年)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 葛亮出师表) ”、“桌上有一本书”;后者如“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 史记- 留侯世家) ” “因示语坟难数十番( 世说新语文学门) ”、“一条野蚕可以吐丝一二百米,而一条家蚕却 可以吐丝三千米以上( 中学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 ”“绕操场跑五圈”。其次,从数量结 构的组合上看,数词与量词的组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是越来越紧密,二者不相互依存、相互扶 持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正是源于数量结构的这一特殊性与独特性,我们才将整个古代汉语 中的数量结构进行共时描写与分析。 另一方面从表达角度看。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根据交际双方的接触方式,交际又有 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之分。所谓直接交际,是交际双方面对面的话语交流= ;而所谓间接交际, 是指只有交际一方出现而另一方隐性存在的情况下的交际,即阅读者理解写作者的意图。而 交际是通过具体的句子来实现的。“具体的句子是指跟一定语境或某种现实相联系的句子, 它是以动态的面貌出现的,在语言交际中实际使用的、i 自e z j i 起听话人或阅读者作出某种反应 的句子,也被称为言语的句子、语境句、动态句”。i 】”因此,无论口头语还是书面语中的语 句都是属于语言运用的单位;这就为从语用角度来分析语言的语法要素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 性。而通过对古汉语数量结构的调查与初步分析,数量结构在句中的凸显与张扬又为我们借 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可行性t 我们给本项研究确定的目标是:以现代语言学理论,尤其是语用学与相关语义学的观点 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理论的高度笼罩下对主要历史阶段数量结构组合形式进行了选取 与描写,从理论上说明数量结构在句中的语用语义作用、位置发生迁移的原因,并且对数 量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进行了小结从而说明古汉语数量结构在汉语语法中存在的特殊性。 0 4 语料选择的说明 从先秦到晚清的文献典籍可谓浩如烟海,文献中的数量结构也不可胜数,而我们的篇幅 有限,只能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且能对理论具有充分的体现性的语言材料。因此, 我们选取材料的基本出发点是有利于说明数量结构的组合形式、迁移原因及其功能。 尽管主要是研究数量结构,但因数量结构的相对特殊性,即独立性差的缘故,研究时常 涉及到前后的名词或动词。特此说明。 注释: 【i 】对数量结构断代研究的有赵中方、陈玉冬、刘世儒、黄盛璋、王绍新、李若晖等;对数 量结构进行专书研究的有赵建华、扬露、何乐士、李佐丰等。因涉及到的作者文章比较 多此处只列作者名而不列文章名,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再具体写出,| _ 2 3 】【4 5 】亦如此。 2 有张万起等。 3 】有李洛枫、潘慎卢景文,王宇、文镜容、徐伦臣、司徒允昌、张向群等。 4 1 赞同是谓语的有邵敬敏、王兆麟、喻遂生等:认为是后置定语的有王力、黎锦熙、范晓、 冯英、符达维等。 5 1 有李宇明、田文玉、昊雅慧、陈月明等。 f 6 1 储泽祥:“名+ 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中国语文,2 0 0 1 年第5 期。 7 1 参见孙良明从 古汉语研究) 评述十年来的古汉语语法研究( 载于古汉语研究 1 9 9 8 年第4 期) 和宋绍年郭锡良二十世纪的古汉语语法研究( :我于古汉语研究 2 0 0 0 年第1 期) 。 【8 】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9 】9 赵世举: 定中结构三平面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0 年版 1 0 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第2 1 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一数量结构的组合彩式 数量结构的组合形式,是指数量结构在句中的位置分布即数量结构与前后某词的搭配。 数量结构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限制说明事物的数目或动作行为的次数,即用来限制说明名词或 动词。名词与动词就成为了数量结构的中心成分。统观整个古汉语中的数量结构,它与中心 成分的组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具体的结合形式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别。下面我们 依据历史的先后描写数量结构与中心成分的结合形式,并简单分析一下古汉语数量结构所体 现出来的总体特点。 1 1 数量结构与中心词语的具体搭配形式 1 1 1 先秦时期 尽管语言学界一直认为数量结构位于名词后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可数量结构与中心 成分的结合形式在这一时期可说是最丰富的。 名+ 数 ( 1 ) 其母目:“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 国语周语上) ( 2 ) 郑商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僖公3 3 年) ( 3 ) 革囊大小十,韦囊大小十,勾刀三,斤斧锥凿各一( 敦煌:咒简i 1 4 7 ) 数+ 名 ( 4 )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庄子应帝王) ( 5 ) 十五犬,十五羊,十五豚? ( 2 9 53 7 “1 ) 量+ 名 ( 6 ) 尽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民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兴起,是以难也。( 孟子公 孙丑上) ( 7 ) 在孤之侧者,肇译、旱审、竽书,未尝取不分也( 国语吴语) 名+ 数+ 量 ( 8 ) 车二丙( 3 6 4 8 i 正) ( 9 ) 子产以帷幕九张行( 左传昭公l3 年) 3 ( 1 0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诗经- 魏风伐檀) 名+ 数+ 名 这种形式仅仅出现在先秦的甲骨文和金文里。 ( 1 1 ) 五日戊申,方亦征,俘人十又六人。( 13 7 反) ( 12 ) 孚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八羊。(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秤) 数+ 量+ 名 ( 13 )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 孟子告子下) ( 1 4 ) 与之一箪珠,使问赵孟。( 左传哀公20 年) ( 15 ) 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咳姓于王官;一介嫡男,奉禁匝以随诸御,春秋 贡献,不解于五府( 国语吴语) 数+ 量+ “之”+ 名” ( 1 6 ) 孟子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公孙丑下) ( 17 ) 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 韩非子- 定法) ( 18 ) 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撩不过稂莠( 国语鲁语中) 数+ 动 ( 19 ) 且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 战国策- 楚策一) ( 2 0 )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左传文公1 6 年) ( 2 1 )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论语公冶长) 数+ 量数 ( 2 2 ) 子之于归,百两( 辆) 御之( 诗经召南鹊巢) ( 23 )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 ( 2 4 ) 宣王即位,不藉千亩。( 国语周语上) 名+ 量 ( 2 5 ) 镝鹈,拳枣、号毕,贝五朋曦嫩) 动+ 数+ ( 量) 这种形式在先秦一般出现在表示时间的句子里。 ( 26 ) 子目:“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论语- 子路) ( 2 i )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论语乡党) 1 _ 1 2 秦汉时期 名+ 数+ 量 ( 2 8 ) 汉王塌良金百镒,珠二斗( 史记- 留侯世家) ( 2 9 ) 又问陈平,乃从其计,与平黄金四万斤,以问疏楚君臣( 汉书高帝纪) ( 3 0 ) 车伏一枚,高果一枚,车放安一枚,县四分糟一枚。( 居延汉简8 5 2 8 ) 数+ 量+ 名 ( 3 1 )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 史记高祖本纪) ( 3 2 ) 大王诚能出捐攀万斤拿,行反问,闻其君臣,以疑其心( 史记- 陈丞相世家) ( 3 3 ) 长庚,广如一毕市著天此星见,起兵( 汉书- 天文志) 数+ 名 4 ( 3 4 )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 史记孔子世家) ( 3 5 ) 古人有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之? ”( 汉书刑法志) 名+ 数 ( 3 6 ) 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诏使三公以荐宗庙。( 汉书平 帝纪) ( 3 7 ) 于是自崤山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 汉书郊祀志上) 数+ 动 ( 3 8 ) 先是连兵邻国,三战而再败也,内失百姓,外失诸侯( 汉书- 五行志下) ( 3 9 ) 是岁,一年而三筑台,奢侈不恤民。( 汉书五行志上) ( 4o ) 齐人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 史记苏秦列传) 动+ 数 ( 4 1 ) 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池二,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 夜中星陨如雨一,火灾十四( 汉书楚元王传) ( 4 2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 汉 书司马迁传) 1 1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数+ 量+ 名 ( 43 )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 百喻经t 杀群牛喻) ( 4 4 )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世说新语任诞门) ( 4 5 ) 特赐汝金八两,五尺刀二口。( 魏志东夷传) 数+ 量+ “之”+ 名 ( 4 6 ) 七尺之躯,今日委君二贤( 世说新语排调篇) ( 47 ) 一丸之土可封函谷,半纸之翰能下聊城( 梁元帝与诸藩夸) ( 4 8 ) 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 神武哉? ( 三国志魏书) 名+ 数+ 量 ( 4 9 )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三国志- 蜀书) ( 50 ) 可赐龙厩马一匹,衣一袭,被褥一具。( 魏书- 路邕传) ( 5 1 ) 取索水一盆,剑一口( 搜神记卷6 ) 数+ 动 ( 5 2 ) 遂两释之,使之从厚( 三国志吴书) ( 53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1 1 4 隋唐五代时期 数+ 量+ 名 ( 5 4 ) 从菩提树其问半路,见有一个放牛妇人,搅酪出酥( 佛本行集卷23 ) ( 5 5 ) 三寸利刀开旷路,万株榛棘拥身生( 祖堂集4 7 8 ) ( 5 6 ) 青琉璃瓶里有七杜命刮,百琉璃瓶里有辜莓令刮,金瓶之中有;杜令利。( 入唐 求法巡礼行记1 40 ) 5 数+ 名 ( 5 7 ) 我交一瞌睡神下界,令百人尽皆昏沉,即便相随,有何不得? ( 八相交一3 4 7 ) ( 5 8 ) 念浮生不久,想凡世而无堪,便将自性心王,造一法船,归依上界。( 庐山远公 话2 8 2 ) ( 5 9 ) 万邦受命,行性淳直( 伍子胥变文- 1 8 7 ) 名+ 数+ 量 ( 6 0 ) 皇帝亦见,喜不自胜,遂赐禽虎美入一对。( 敦煌变文- 韩擒虎话本) ( 6 1 ) 友人王超曹府令竖子杀革一腔,以袋盛肉( 法华传记卷8 ) ( 6 2 ) 开库赐雕弓两张,宝剑二百支,分付与二大臣。( 汉将王陵变2 20 ) 数+ 动 ( 6 3 ) 剑乃三涌三没,水上偏偏。( 伍子胥变文i9 8 ) ( 6 4 ) 鸣鹄一舒,起在排云之力。( 秋胡变文2 4 4 ) ( 6 5 ) 白庄一见,乃语左右曰:“此个僧人,堪与我为一驱使之人。”( 庐山远公话2 5 6 ) 数+ 量+ 动 ( 6 6 ) 非但今日,此袈裟在忍大师处三度被偷。忍大师言,其袈裟在信大师处一度被偷。 ( 神会语录5 7 ) ( 6 7 ) 老宿云:“初造此菩萨时,作了便裂,六遍捏作,六遍颓裂。”( 入唐求法巡礼行 记- l2 6 ) ( 6 8 ) 但臣妾一遍梳装,须饮此酒一盏,一要软发,二要贮颜。( 韩擒虎话本2 8 8 ) 动+ 数+ 量 ( 6 9 ) 长庚便行至神庙五里以来,泥神被北方唱一声,虽是泥神,一步一例,直到大王 前,礼拜乞罪。( 八相交3 4 2 ) ( 7o ) 皇帝惊忙,绕柱数匝看之,连声便唤( 叶净能诗3 13 ) ( 7 1 ) 明朝早起过案,必是更着壹顿( 燕子赋3 2 4 ) 1 1 5 宋元明清时期 数+ 量+ 名 ( 7 2 ) 宋江道:“既是号令严明,我便写一封回书,与你将去便了。”( 水浒传d2 0 回) ( 7 3 ) 来人去门首看时,只见两扇门关着,一把锁锁着,一条竹竿封:瞢。( 碾玉观音) ( 7 4 ) 正说着,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 红楼梦4 9 回) 数+ 名 ( 7 5 )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拢( 红楼梦7o 回) ( 7 6 ) 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 ( 三国演义3 回) ( 7 7 ) 你道那九锡? 一,车马( 三国演义6 1 回) 名+ 数+ 量 ( 7 8 ) 这金钗一对,钿金一枚,赐与卿者( 元曲选梧桐雨) ( 7 9 ) 为玉玺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帝( 太平御览卷80 5 ) ( 8 0 ) 卓欣然与之,更与尊拿_ 千酉,明砖攀十孕,季带_ 参( “三国演义3 回) 6 数+ 曼+ “之”+ 名 ( 8 1 )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红楼梦* 3 回) ( 8 2 ) 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 ( 三国演义* 3 回) 数+ 量+ 动 ( 8 3 ) 尔已经三过上仙籍。( 冥通记卷2 ) ( 8 4 ) 吾亏周泰三番冲杀,得脱重围( 三国演义6 8 回) ( 8 5 ) 偶固一回顾,便为人上人。( 红楼梦2 回) 动+ 数+ 量 ( 8 6 ) 上位宣太师来问,脑愁太师赤脚走一遭。( 李善长狱词) ( 8 7 ) 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 三国演义5 回) ( 8 8 ) 看着亲家入土,又哭了一场。( 儒林外史8 回) 数+ 量数 ( 8 9 )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三国演义3 5 回) ( 9 0 ) 不须主公忧虑。某凭这口刀,这张弓,一千个来,一千个死,( 三国演义5 3 回) ( 9 1 ) 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 红楼梦8 回) 为了具体体现各时期数量结构的组合形式在数量上的差异,我们特地选取了各个时期的 一部代表作,将其中的数量结构具体的组合形式的数目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数量结构组合 形式的大致变化。列表如下: 赵 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国语汉书三国志唐五代卷三国演义 数量结构组 3 6 23 9 4 71 5 3 92 0 2 01 7 7 1 合形式总数 名+ 数+ 量3 6 1 0 1 7 1 24 3 4 9 83 2 1 7 49 3 1 81 8 数+ 量+ 名1 3 4 7 42 4 13 3 5 l1 7 4 6 32 6 名+ 数3 08 7 8 51 9 1 8 01 0 2 1 31 2 数+ 名 2 1 35 9 5 7 01 4 4 1 82 7 1 3 0 1( 5 4 4 3 02 4 数+ 量+ “之” 1 54 9 l2 1 3 49 8 65 + 名 数+ 量数1 85 5 5 21 4 1 5 4l o 3 5:! 9 75 数+ 动3 2 9 4 21 3 l2 5 02 4 1 81 数+ 量+ 动1o 1 3 41 6 2 41 动+ 数+ 量 51 1 2 l3 20 1 7 52 瞒1 2 27 1 2 数量结构组合形式的特点 综观上表,从先秦到清代的整个古代汉语里,数量结构的组合形式:有如下几个特点: 1 2 1 在整个古代,数量结构的组合形式是十分丰富的 在先秦时期,就基本上奠定了数量结构组合形式的基础,形式多种多样;包含有“名+ 7 数”、“数+ 名”、“名+ 数+ 量”、“名+ 量”、“数+ 量+ 名”、“数+ 量+ 之+ 名”、“数+ 动”、“动 + 数+ 量”、“数+ 量”、“数”等l o 种形式,仅仅缺少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的“数+ 量+ 动”这一种形式。而后来的历史时期的数量结构组合形式也是局限于这个圈子,只不过由于 专用量词的大量出现、语言规律的变化以及时代不同而各个形式在数目上呈现出差异罢了。 数量结构的组合形式在整个古汉语里呈现多样性,直到清代,还继承了先秦所有的形式; 尽管某些形式如“数+ 动”“数+ 量+ 动”、“数+ 量+ 之+ 名”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在三 国演义一书中的绝对数目“1 8 2 4 8 6 ”却也不小,说明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1 2 2 “名+ 数+ 量”与“数+ 量+ 名”两形式在历史中的地位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刘世儒说:“数量词开始转向于以前附于中心名词为原则,这是南北朝时代的事。”1 ( 注:着重号由引者加) 整个语言学界也认为,“名+ 数+ 量”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是占有绝对 优势的,而“数+ 量+ 名”在魏晋南北朝以后占有绝对地位意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名+ 数+ 量”和“数+ 量+ 名”二者在语言中地位的分水岭。其实,我们通过上表看出,在先秦时期至 少是其代表作品国语中不是这样的。“名+ 数+ 量”形式只占1 0 ,而“数+ 量+ 名”占有 了4 的席地,二者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的。就算将“名+ 数”加在一起也:不过只有1 8 。绝对 优势是无论怎样也说不过去的。 再来看看隋唐五代时期。这个时期的“名+ 数+ 量”形式占9 9 6 ,而“数+ 量+ 名”占了1 7 , 差距也不是特别明显。就是离先秦最远的清代,“名+ 数+ 量”占三国演义全书数量结构 组合形式的1 8 ,且绝对数目是“3 1 8 ”;而“数+ 量+ 名”占2 6 ,绝对数目是“4 6 3 ”,二者 之一的优势谁为最也不是太明晰。为此,我们以为:“数+ 量+ 名”与“名+ 数+ 量”两种形式 基本上是一种共存的现象,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了二者在某一时期的数量上的不同,但并 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二者的地位就发生了迥异的变化。 1 2 3 各形式在各个朝代的比例是错乱的,没有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 古汉语的十几种数量结构组合形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没有明显地呈现出上升或是下 降的形势,某种形式可能在先秦处于劣势,而在秦汉或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呈现出强劲势头; 可它并没有一直保持自己的势头而在隋唐五代或宋元明清时期又恢复到以往的状态;譬如 “数+ 量”和“名+ 数+ 量”两形式。反之,“数+ 名”形式则是在先秦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时期比较活跃,而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则相对处于冷落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数量结构 的各组合形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迂回曲折的。 1 2 4 相对于名词而言,动词中心语与数量结构的组合能力要低得多 名词与动词都是数量结构的中心词语可二者与数量结构的组合能;b 却不一样。名词与 数量结构的组合比例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动词与数量结构的组合数目。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代表作品三国志中“名+ 数+ 量”、“名+ 数”、“数+ 量+ 名”、“数+ 名”分别占3 2 、1 0 、 3 、2 7 ;而“数+ 量+ 动”、“动+ 数+ 量”、“数+ 动”分别占0 ,1 、0 1 、2 。其它时期也如 此。动词与数量结构的组合形式所占比例还没有高过1 0 的,而在具体著作中的绝对数目也 很有限。 从先秦来看,“数+ 量+ 动”还没出现。尽管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却一直处于少数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从数字上看的话,它一直就是一个小角色。同样的命运降临到“动+ 数+ 量”、 “数+ 动”等形式的身上,尽管“动+ 数+ 量”有上升的势头,但慑于名词与数量结构组合彤 8 式的强大声势,它也不得不自叹不如了。 总之,数量结构的组合形式是多样的,但各形式又呈现出时代的差异。 注释: 1 甲骨丈例子后的编号是郭沫若主编的甲骨丈合集b 里的番号;后面凡涉及到的甲骨文 均源于此处,不再说明 2 此形式中的量词不是单一的,有时是两个数词,如“百万之众”、“十万之众”等。 例如三国志,魏书:“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荻,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来战而因 耳。”有时是两个量词,如“咫尺之地”,例如汉书沟洫志:“且以大汉方制万里, 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有时量词的地方是一名词,如“千金之家”,例如汉书地 理志下:“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但以量词为常 3 “数+ 量”或“数”形式是将。成分依据前后词语而省略掉了,这里的数量结构的作用 相当于其省略的中。词语的作用。故本文将其列为数量结构的组合形式。下同。 4 唐五代卷是刘坚、蒋绍愚先生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的简称, 本文关于唐五代卷中数量结构组合形式的数据多参考付义琴的硕士毕业论文,空缺 处也是箕未统计的原因 5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第4 5 页,中华书局,1 9 6 6 年版。 二数量结构是旬中的焦点 “焦点”一词广泛使用于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和句法学,而各学科对其定义有所不 同。但焦点在最初始时是从语用来的;本文也主要采用的是语义一语用学上的意义。那何谓 “焦点”呢? 焦点,也称表述重心,“是一句话中的表意的重点,是语义的中心、表达的重 心”;即是说陈述人在向交际的对方介绍某件事情时,对其中的某一信息或某些信息要 给以特别的强调或暗示,以求对方引起注意并快速掌握这一信息从而获得交际的成功,它是 含有新信息的语言成分。“ 数词是表示事物的数目或动作行为的次数,是跟数字有关的一类词;量词是对事物性质 进行说明和限定的词。那么,数量结构则容易成为句子中陈述人强调的地方,如果陈述人前 后文( 语) 是在对事物进行数量介绍或说明的话。当然,并不是数量结构一出现便是焦点, 也要看具体语言环境;而且,由于陈述人强调程度的不同,又加之句中不是只有一个强调地 方时,数量结构就不一定是“单一强式焦点”或“强式焦点”( 也称“主焦点”) ,而降格为 “弱式焦点”( 也称“次焦点”) 。 一句话数量结构是否成为句中“焦点”、是否成为旬中的“单一强式焦点”或“弱式 焦点”都是毫无疑问地随着陈述人的前后语篇的论述内容以及信息的新旧情况来确定的,不 能一概论之, 2 1 从对焦点敏感的结构形式上看,数量结构是句中的焦点 所谓“对焦点敏感”,是指语言中的某些词语、句式相对于其它词语、旬式而言更容易 使句中某部分成为句子的焦点,成为陈述人着意强调的地方,这些词语或句式在某种程度上 对焦点有一种外在的标志作用。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对焦点敏感的外在形式有问 9 答句、量化状语、能愿动词、频率副词、否定等;语义语用情境有反实推理、情感事实语与 态度动词等。 古汉语数量结构作为句中焦点,也是通过一些特殊外在结构形式和句内旬外的语言情境 来实现的。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数量结构作为焦点的情况。 2 1 1 针对数量结构的问答句 “问句与答句”是交际双方关于某个问题的问话和答话。本文探讨的问句与答句既包 括文献典籍中人物面对面的对话语又包括阅读者通过阅读前后文而对写作者问话的回答;前 者是外在显性直观的,后者是内在隐性需分析的。陈述人( 说话人与写作者的统称) 向交际 的另一方( 听话人与阅读者的统称) 提出问题,说明陈述人对“问题”内容是不清楚的:对 他而言,“问题”是他关注的重心,是想从对方获取的新信息。而接受者( 听话人与阅读者 的合称) 本着交际的合作原则,在心理上也会对陈述人的“问题”进行注意并尽力解答,以 求交际的成功。 当然本文不会对所有疑问句进行剖析,仅选取了古汉语中有关数量结构的问答句来进 行阐发与分析。 1 ) 甲骨刻辞中的自问自答( 占h 者记录占b 内容以及后来对结果的追记) 是一种特殊 的疑问形式。其中有许多关于事物数目的记录。如: ( 1 ) 乙酉h ,在其,丁亥王埋? 允擒三百又四十八。 丙戌h ,丁亥王埋? 允擒三百又四十又八。( 屯6 6 3 ) ( 2 ) 乙未h ,今日王狩光,擒? 允获,兕一,鹿二十一,豕二:,麂一百二十七, 虎二,兔二十三,雉二十七。十一月。( 10 1 9 7 ) ( 3 ) 擒豕? 允擒,获麋八十八( 10 3 50 ) 上面三例均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问旬是询问上天人们狩猎是否有收获,答句则是狩猎满载 而归后占b 者将收获的成果进行了记录,算是对前一句询问的回答。无疑,关注的是“擒” 的结果。因此。表示丰硕果实的大数目成为了突出显著的句中注意点;即例( 1 ) 的“三百 又四十八”和“三百又四十又八”、例( 2 ) 的“二十一二”“一百二十七二十三” “二十七”等数字、例( 3 ) 的“八十八”等成为了句中的焦点。 甲骨文中还有一种只问不答的形式。如: ( 4 ) 十五犬,十五羊,十五豚? ( 2 9 5 3 7 ) ( 5 ) 其又升大乙羌五十人? ( 2 6 9 0 8 ) 以上两例没有回答,其实答案蕴涵于其中,占b 者实为形式上对上天的询问,可自己早已有 了主意:“十五”“五十”这些数目已确定,是专门针对数字的自我问询,重在强调此数目的 合理性和可行性。这种问旬相当于现代汉语是非问句中的无疑而问,是一种再次肯定的自我 问询。数量结构无疑还是句中的焦点。 2 ) 文献典籍的记载中,存在大量的交际双方面对面直接交流的语言材料,也即是说话 人与听话人一问一答的句子。在这种句子里,数量结构作为说话人询问内容的答案,是双方 注意并强调的地方。如: ( 6 ) 曾子问日:“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 ”空子日:t 六* ( 札 记曾子问) l o ( 7 )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子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日:“不过用二 十万人。”始皇问王剪,王剪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史记白起王剪列传) 以上两例记录的均是两人对话的内容,问话人分别用疑问词语“几几何”,来表明自己想 关一t 5 , 的东西;作为听话人,在接受前者的话语内容时就不自觉地对他的问题感兴趣,自然而 然地顺着前者的话语内容去回答,从而将问话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因为“任何语言交际过 程,都是交际双方( 说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等) 互动的结果:因而,话语的发出不论如何 都要考虑话语接受一方的情况,否则会影响交际的正常运行”。【3 j 正是基于交际的顺利进行,两例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词作答。例( 6 ) 针对“几”,只用一 个数字“六”:例( 7 ) 针对“几何”,用了“二十万”和“六十万”。疑问词语是“说话人心 理上的强调点”, 4 1 是语句中自然的焦点所在处( 疑问词语与生俱来具有焦点特征。下文将 详细阐述) ;而“答句的焦点位置必须对应于问句中疑问成分的位置,否则,答句会显得不 自然”,1 5 1 换言之,针对疑问的回答也无疑成为双方注意与关注的地方,即也是答句中的焦 点。那么以上三例中的数量结构“六二十万”“六十万”就成为了关注对象,成为了句中 焦点。下面再举一些例子。如: ( 8 ) 师怕顺世时,师问侍者:“今日是几? ”侍者- 2 :“三日”( 祖堂集8 ) ( 9 ) 因问温日:“公致醉可饮几酒? 食肉多少? ”温日:“年大来饮三升便醉,白肉不 过十脔”( 晋书陆哗传) ( 1o ) 范雎日:“汝罪有几? ”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规范》标准修订编制说明
- DB11T 1031-2013 低层蒸压加气混凝土承重建筑技术规程
- 农业机械采购招投标文件范本
-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研发外包制度
- 活动策划师聘用合同模板
- 汽车维修招投标操作规程
- 医药电商子公司用户体验改进
- 教育机构硬化地面施工合同
- 城镇医疗救助管理办法综合
- 教育公司消防管道安装合同
- 预防倾倒综合征
- GB 21258-2024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完整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专题课件
- 2024-2025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5《通过感官来发现》课件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8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聚力发展
- GB/T 32066-2024煤基费托合成液体石蜡
- 术中获得性压力损伤预防
- 国开电大本科工程数学(本)在线形考(形成性考核作业4)试题及答案
- 机器视觉课件
- 六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课 建筑艺术的美 ▏人美版 (共20张PPT)
- 公路顶管穿越施工方案(中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