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及假设连词专题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及假设连词专题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及假设连词专题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及假设连词专题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及假设连词专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及假设连词专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假设复句是较为复杂的一种复句类型,中古汉语假设连词的使用情况也相当复杂,前人 对它们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因而本文试图对中古汉语的假设复句 和假设连词作进一步研究。 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假设复句和假设连词的界定问题。另外还分析了意合假设复旬中 “者”、“则”的语法功能。 第二章首先对中古汉语假设连词的使用概况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勾勒出当时假设 连词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双音节假设连词内部的结构特点。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几种假设复句的套用句式,然后对“若”等单音节假设连词的位置特 点作了探讨。揭示了单音节假设连词在句中不同位置的不同语用特点:主语置于假设连词之 后,常是首次提到的新信息:主语置于假设连词之前,多为谈论的话题,常可以省略。 第四章首先对假设连词进行了探源:让步类假设连词主要来源于表强调作用的词,因果 类假设连词主要来源于具有传疑性的词。另外,还归纳出部分假设连词的语用特点,如“使”、 “令”类连词半数以上用例假设的传信值为0 ,“傥”、“脱”、“设”类连词绝大多 数假设的传信值较小。 关键词:中古汉语假设复句 假设连词探源语用特点 a b s t r a c t 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 a r eak i n do fm o r ec o m p l i c a t e dc o m p l e x s e n t e n c ep a r e m ,a n dt h eu s a g eo f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n j u n c t i o n si nm e d i e v a lc h i n e s ei s c o m p l i c a t e dt o o b u tt h e yh a v en o tb e e nr e s e a r c h e dm u c he n o u g h a n dt h e r ea r em a n y p r o b l e m st or e s o l v e it r yt od os o m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 mi nm e d i e v a lc h i n e s e t h r o u g ht h i sp a p e r t h ep a o e ri s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a s p e c t s : f i r s t l y , 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a n d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n j u n c t i o n sa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a n d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o f “z h e ( 者1 ”a n d “z e ( n ) ”i nh y p o t h e t i c a l 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a r ea n a l y z e di nc h a p t e ro n e s e c o n d l y ,i nc h a p t e rt w o ,as u r v e yo ft h eu s a g eo f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n j u n c t i o n si n m e d i e v a lc h i n e s ei sp r e c i s e l ya n a l y z e d ,a n dt h e nt h ew h o l es i t u a t i o no fh y p o t h e t i c a l c o n j u n c t i o n si sd e s c r i b e da tm e d i e v a lt i m ei nc h i n a m e a n w h i l e ,t h er e g u l a r i t yo f i n t e r n a l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d o u b l e s y l l a b l e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n j u n c t i o n si sf o u n d t h i n u y , t h ec o m b i n e dp a t t e r n so f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a r ea r r a n g e d , 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也e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s i n g l e s y l l a b l e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n j u n c t i o n s a l ea n a l y z e d i ti sf o u n dt h a tt h es i n g l e - s y l l a b l eh y p o t h e t i c a l c o n j u n c t i o n sh a v e d i f f e r e n tp r a g m a t i cf e a t u r e sw h e nt h e ya r ei nd i f f e r e n tp l a c e si n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m p l e x s e n t e n c e s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s u b j e c tt h a ti sf o l l o w e dah y p o t h e f i e a lc o n j u n 肚i o nm e a l q t s an e wp i e c e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n di f t h es u b j e c tl i e sb e f o r ea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r f i u n c t i o n i t i so f t e nt h ef o c u so f t h et a l k i n ga n da l w a y sc a n b eo m i t c e d l a s t l y , ib e g i nt os e a r c hf o rt h eo r i g i n so fs o m e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n j u n c t i o n si n m e d i e v a lc l l i n e s e c o n c e s s i v e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n j u n c t i o n sa r em a i n l yf r o mt h ew o r d s w h i c he x p r e s se m p h a t i ct o n e s ;a n dc a u s a lr e l a t i o no n e sa r em a i n l yf r o mt h ew o r d s w i t hd o u b tt o n e s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 s o m ep r a g m a t i cf e a t u r e so ft h eh y o o t h e t i e a l c o n j u n c t i o n sa r eg e n e r a l i z e dh e r e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e v i d e n t i a lq u a n t i t i e so f m o r et h a n h a l f o f h y p o t h e t i c a le o n j u n c t i o n sl i k e “s m ( 使) ”a n d “l i n g ( 令) ”a r ez e r o 髓ee v i d e n t i a l q u a n t i t i e so f 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n j u n c t i o n sl i k e “t a n g ( 傥) ”、“t u o ( 脱) ”a n d “s h e ( 设) ”a r e i o w e r k e yw o r d s : m e d i e v a lc h i n e s e ;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 ; 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n j u n c t i o n s ;s e a r c h i n gf o ro r i g i n s ;p r a g m a t i cf e a t u r e s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舨;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套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术规定。 作者签名 日 期 刖茜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汉语语法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公羊传、谷梁传在对春秋的解说中就有了语 法研究的萌芽。但历史上这种研究是为注释经书服务的,较为零碎,散见于各个时代的笺疏, 没有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较为系统的研究是后来产生的一些虚词专著,如元卢以 纬的助语辞、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清刘淇的助字辨略等。然而这些虚词专著只 是解释了一个个虚词的用法,没有深入探讨句法方面的问题。它们主要为读经而作,是训诂 类著作,不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法著作。 系统的语法著作起始于马氏文通,随后又产生了中国文法要略等多部语法著作。 这些著作的出现大大推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但这些著作在把纵贯古今几千年的汉语文 献作为语法研究对象时,还没有来得及强调“史”的观念,对汉语语法动态发展的历时描述 和解释还不够细致。上个世纪中期以后,产生了以汉语史稿( 中册) 为代表的一些历时 语法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对汉语语法史的研究起了奠基性作用,但无疑它们还有待于细化和 深化。 进行历时语法研究,应先有断代研究,这样才能由点成线,从而汇聚成完整的历史语法。 正如徐复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序中所说;“缩小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对不同时 代的语法差异进行各别的研究,以揭示它们的时代特色,就成了深化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任 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方法就是对语法现象进行断代的研究。”o 汉语史上的中古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交替频繁,百姓迁徙不断。这个时期的语言 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中古汉语的研究价值不容小视。而作为断代研究的中古汉语 语法研究较为薄弱,恰如柳士镇先生在 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序中指出;“ 历史语法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两头热、中间冷的不足。所谓两头热,指对上古语法、 近代语法的历史研究异常热闹,成果也极为丰富;所谓中间冷,指对作为上古转入近代 枢纽的中古语法的历史研究甚为冷清,不只是研究队伍较小,成果也相对较少。”o 假设复句作为古汉语语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从句法角度还是从关联词使用角 度看,它都是复句中较为复杂的一种类型。但对它的研究历来不如“判断句”、“兼语句”等 句法研究多见,且研究的角度也较为单一。一般的语法著作或是对复句进行泛时的分类描写, 或是解释连词的语义和用法。总体来说,对古汉语假设复句的研究不够深入,还有很多没有 解决的问题。而中古假设复旬研究与上古和近现代研究相比,研究成果又少之又少。所以我 们有必要对这一时段假设复句及假设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并努力在充分描写的 基础上揭示其中蕴含的发展规律,以此为假设复句的历时研究做些基础工作。 另外,现代汉语假设复句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如假设连词的认定、复旬 的分类等。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弄清这类复句的历史发展情况十分重耍。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2 ,序第2 页。 。按照方一新先生的看法,把中古的时间定为:东汉一一隋。方先生在论中古汉语的分期( 第二届中古 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一文中指出:“以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为中古汉语时期,从语法、词汇上看都是比 较合理的。” 何亚南 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序第1 页。 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现代汉语这类复句表象下所隐含的本质属性,从而为假设连 词的认定、复句的分类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句法现象的研究相比,有关中古汉语假设复旬的研究工作做得还不甚细致。对 中古汉语假设复旬和假设连词作专题性讨论的著作目前尚未见到,但以下研究成果是我们进 一步探讨的基础。 整体研究 王力先生( 1 9 5 7 ) 的汉语史稿( 中册) ,作为汉语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涉及到了连 词的发展,但没有对假设连词进行具体的研究。 此后,向熹先生( 1 9 9 3 ) 的简明汉语史则专门对假设连词进行了介绍,并分别列 举各个历史时期出现和使用的一些假设连词。这为我们勾勒出假设连词发展的大概轮廓。 在中吉汉语假设复句和假设连词研究方面突破前人的当推柳士镇先生( 1 9 9 2 ) 的魏 晋南北朝历史语法。该书系统研究了中古汉语复句的分类、假设连词的发展,并探讨了关 联词语的发展与表达严密化的关系。可贵的是,柳先生的研究己不只是简单的描写性介绍, 研究己大大深入。作者在对中古汉语假设连词的发展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分类和整理后,发 现了其中蕴含的发展规律:“一是淘汰了一批意义重复的连词。整个体系里简化趋势;二是 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连词,以及新生的连词后缀复:三是前期已经较常出现的连词同义复 用,此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四是某些固定使用的词组逐渐凝定为双音节连词。”。这些成果为 我们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董志国先生( 1 9 8 8 ) 的古代汉语假设复旬句型详析研究了古汉语假设复句的一些句 型,分析甚为得当。 王克仲先生( 1 9 9 0 ) 的意合法对假设义类词形成的作用研究了古汉语中意合法的一 些问题,并讨论了假设连词的认定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专书研究 管燮初先生( 1 9 9 4 ) 的左传句法研究和白兆麟先生( 2 0 0 3 ) 的盐铁论句法研究 是上古汉语的句法研究,其中也包括假设复旬,但它们多是平面的描写,对语法现象后所隐 藏的规律发掘较少。 虚词研究 虚词词典性质的专著颇多,如杨树达先生( 1 9 5 7 ) 的词诠、裴学海先生( 1 9 5 4 ) 的 古书虚词倒释。但此类著作多属解释词义的训诘类著作,是为读懂古书服务的,还不是 从语法角度研究虚词。当然。后来产生了研究得更为深入的虚词专著,如杨伯峻先生( 1 9 8 1 ) 的古汉语虚词、何乐士等先生( 1 9 8 5 ) 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这些著作除了解释词义 外,还进步描述了虚词的一些语法特点。但这类研究显然还有待于深化。 在虚词语法研究方面有突破的专著当首推董志翘、蔡镜浩两位先生( 1 9 9 2 ) 合著的中 古虚词语法例释。与上述前期训诂类虚词著作不同,该书“突出语法性的描述”,并“追溯 历史来源”,因而该书是目前最系统的对中古时期虚词做出静态描写和动态研究的一本专 著。它为我们研究假设连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第2 5 0 页。 圆董志翘、蘖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吉林教育出版杜,1 9 9 2 第8 页,第1 1 页。 2 周刚先生( 2 0 0 2 ) 的连词与相关问题是立足于现代汉语连词研究的一部著作,但 它对连词的发展历史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描述。该书的突破之处在于它遵循了句法、语义、语 用三维研究原则。从历时和共时、微观和宏观等多角度切入,对连词进行多侧面考察和分析。 除了公开发表的著作和论文外,另有范崇峰。先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 也值得我们借鉴。这是一篇系统研究中古佛教文献连词的专题论文。它对中古假设连词也有 较为详细的描述。由于这篇文章写作目的是反映中古佛教文献连词的使用情况,所以它对各 种连词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而没有专门对假设复句和假设连词进行专题研究。因而,从专 题研究的角度来说,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此外,它所使用的语料都是佛教文献,中土文献中 连词使用情况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充实。 以上所述大致反映了前人对中古假设复句和假设连词的研究状况,它们或是探讨某个连 词的用法,或是对某个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与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前 贤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有较大的启发意义,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构建了较好的平台。 整体而言。目前关于中古假设复句和假设连词的断代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够强。由于假设复句和假设连词都是语法系统中较小的子系统,通 论性的著作一般不会详细分析假设复句和假设连词内部的语法现象,因而对其研究多会过于 简略泛化,这就造成研究的系统性不够。同时,单篇论文又过于零散,它们一般只会对某几 个假设连词或某一类语法现象进行研究,而不可能对整个中古假设复句和假设连词进行全面 研究,因而这类研究的系统性也嫌不够。正因为系统性研究不够,导致诸如以下问题还没有 得到很好的解决:1 中古假设复旬意合法的使用情况怎样? 2 冲古阶段存在哪些假设连词? ( 前人研究中古使用的假设连词就有遗漏。如“设复”、“就或”、“傥或”、“使如”、“若傥”、 “如必”等。) 3 中古假设连词中又有哪些是中古沿用上古的? 哪些是中古新产生的? 二是研究的深入程度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前人的研究多是按照所有连词的不同用法进 行分类描述,或是按照复句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描述,深入分析和比较不同假设连词用法的 研究少见。因为研究得不够深入。导致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不同的假设连词有 没有自身的语用特点? 各自的语用特点又是什么? 前人的研究归结到一点,就是对中古假设复句和假设连词的研究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正 因为存在着上述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以为有必要对这一时段假设复句及假设连词 的使用情况作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以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三、语料选择 汉语史研究,建立在对语料的分析和整理基础之上,语料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结 论的可靠性。但现存的中古汉语文献,庞杂浩繁,口语性和时代的可靠性都参差不齐。因此, 我们在进行汉语史研究时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选择有代表性的语料。 首先,为了保证例证时代的可靠性,我们不选择成书时代不清或作者不明的文献。汉语 史研究的前提是甄别语料的真伪及其时代。佛经资料中就有大量失译( 译者不明) 之作,这 些语料中虽有不少新的语言现象,但目前还无法判断它们的真伪和时代,所咀我们弃之不用。 对于已选用的语料,我们也注意到其中存在的时代问题。( - - 国志注中就引用了一些上古汉 语的文献,如左传、史记等,这些引文,我们没有把它们看成中古语料。 其次。选择口语化程度高的语料。王力先生指出:“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因此古代一 切用汉语写下来的文字记载,对汉语史来说,都有作为资料的价值。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范崇峰。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 0 0 l 级硕士研究生,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是其2 0 0 4 年 完成的毕业论文。 是接近1 3 语的作品。”我们的研究来说,选择代表一个时代语言面貌的口语化程度高的作 品非常重要。 再次,为了较为全面反映中古语言的实际面貌,我们既选用中古早期( 东汉) 和中期( 魏 晋) 的语料,也选用后期( 南北朝) 的语料;既选用中土文献,也选用译经资料。中古是一 个较长的时间段。如果只选择前期或后期某一个阶段的语料,就不能全面地反映整个中古时 期的语言面貌。随着中古汉语史研究的深入,译经资料逐渐受到重视,人们把大量的精力都 投入到口语化程度高的汉译佛典研究中,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要反映中古汉语的实际使 用情况,就不能无视中土文献的存在。方一新先生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中已 指出:“在大力发掘新的研究材料的同时,对中土文献原有材料研究和利用仍然有待于加 强。大批古籍特别是唐以前古籍散佚严重,而三国志等史书以其正史的特殊地位得 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无论是从材料的真实性上看,还是从篇幅数量上看,在同时期的中 土文献中都罕有其俦值得充分重视。”。 根据以上选材标准。我们主要选择了以下文献。 首先是汉译佛经。汉译佛经卷帙浩繁,内容广泛而不同佛经接近口语的程度是有差别 的。我们选择一些口语性较强的译经,主要有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8 、刘宋求那 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萧齐求那昆地译百喻经。这些译 经都来自收集各种佛教故事的本缘部,它们故事性强,语言通俗,口语化程度很高;另外它 们时代性及其译者都相当明确,因而是较为理想的口语语料。 其次是有关佛教的中土撰述。主要选择了东晋法显著法显传及梁慧皎著高僧传。 法显传是记录作者自己取经路上所见所闻的行记;高僧传则主要记录了东汉至梁2 5 7 位僧人的生平经历,它们分别是行记性质和传记性质的记叙文,用语都较为通俗。 再次是一些口语性较强的中土文献。主要选择了晋初陈寿著三国志、刘宋裴松之著 三国志注和刘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前两者的语料价值,何亚南先生于 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中已指出;“与汉译佛经相比,也许三国志的口语性不算很强,但 在前四史中,它仍不失为一部较多反映当时口语情况的文献。至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则 为我们保存和提供了大量更加接近当时1 :3 语的文献资料。”9 世说新语是一部语录性的笔 记小说集。书中主要记载了东汉末至魏晋士族阶层的轶事、琐语,而以晋代为主。它用语通 俗、生动,是公认的研究中古汉语的理想语料。 从时代上看,以上语料基本能覆盖中古的前后期。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这样能较好地反 映这一时期的全貌。 为了得出具体的统计数据,我们对以上语料多进行穷尽式调查。在用好这些语料的基础 上,我们还适当选择了一些其他语料作为补充,例如上古时期的左传、孟子、史记, 中古时期的论衡、后汉书、撰集百缘经* 。 四、研究方法 我们进行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及其连词的研究,首先应概述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及其关联词 的使用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具体用例的分析比较,发现不同关联词的不同语义和语 用特点,同时还通过用例分析来探索假设复句的句式特点和假设连词的结构特点。为了达到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t 9 s o ,第2 3 页。 。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黄山书社,1 9 9 7 第l 页 。此部译经的口语性不算特别强,但其中也确出现了一些新的语法现象。而且它时代可靠性强。 何亚南 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第1 页。 4 以上目的我们在借鉴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研究方法: ( 1 ) 描写法 研究语法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语法现象中隐含的内部规律但前提是对语法现象进行全面 而准确的描写。我们进行假设复旬的专题研究,势必要先对假设复句及其关联词的使用情况 作全面的描写。因此,我们首先详细描写了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及其关联词的使用情况,中古 假设连词对上古连词的继承情况。详细而准确的描写是深入探讨语法规律的基础,我们在描 写对多进行穷尽统计,以充分占有资料。例如,在研究假设连词“若”的位置时,我们穷尽 调查了它在主语为不同人称假设复句中的位置情况,通过描写,发现了它在复句中分布的一 些特点。 ( 2 )归纳法 归纳法是汉语史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要揭示某个旬式或关联词的语用价值,很 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归纳它在具体用例中的使用特点。例如,通过归纳“傥” 类假设连词的用例,我们发现了它的语用特点是多表示传信值较小的假设。 ( 3 )共时比较法 中古汉语假设复旬的旬式和关联词复杂多样,但不同的旬式和不同的关联词各有其不同 的语用价值。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体差异。进行专题研究,有必要揭示这种共性和差 异性。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通过共时比较,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 不同关联词的不同语用价值。例如,我们把“使”与“若”的用法进行共时比较,发现了前 者多表示传信值为0 的假设的语用特点。 ( 4 ) 历时比较法 汉语史研究,当然应反映语言的发展情况,因而纵向的历时比较必不可少。历时比较可 以准确反映语言现象的发展更替。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能有选择地进行历时比较。研究中 古汉语假设复旬及其连词,溯源是任务之一,溯源的目的在于寻找中古语言现象在上古的源 头。并讨论由源至流的发展途径,从而进一步揭示这些语言现象中所隐含的语言发展规律。 因此,我们历时比较的重点是中古与上古的比较。例如,我们把让步类假设连词“虽”在不 同时代文献( 论语、史记和世说新语) 中的所有用例进行历时比较,揭示出其语义 发展的过程一从表示假设性让步到表示事实性让步的转变。 ( 4 )其他方法 在充分描写假设复句及其关联词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我们想较多地研究各种语言现象发 生、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在调查原因时,我们对词语、句子进行了语义、语用、逻辑等层 面的分析,以此来达到对现象的深层次把握。 运用以上方法,我们的原则是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 结合。希望通过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深入认识假设复句及其连词。 o 详见第三章第二节。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假设复句的界定 “复旬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的句子”。,“作为复句构成的基本元素,复旬里的各 个分旬具有相互独立和相互依存的特征。”o 壤早论及复句问题的语法著作要数马氏文通, 但马氏并没有把复句问题单列出来做系统研究,他把包孕句和复旬混在一起研究。后继学者 的研究已自觉地把包孕句和复旬从概念上分开了o ,但对于复句内部,各家从关系角度的分 类却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对假设复句、让步复句和条件复旬的分类。杨年保先生列了一张 表w ,列出各位学者的不同分法: 著作假设复旬让步复句条件复句 新著国语文法( 黎锦熙) + 汉语语法纲要( 王力) + + 汉语知识( 张志公等) + +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丁声树等)+ 现代汉语( 胡裕树等)+ + 现代汉语( 黄伯荣等) - l + 以上分类,主要对两类关系的认定有分歧。 一类是“如果”等关联词引导的复句,或分立它为假设复句,( 如黎锦熙先生,“如果我 能够办。我一定办。”o ) 或认为它所引导的假设也是一种条件而归入条件复句。( 如胡裕树 等先生,“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我们就什么都做不成。”。) 另一类是“即使”等关联词引导的复句,或认为它属于让步复句,( 如胡裕树等先生, “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o ) 或认为它 应归入假设复句。( 如黄伯荣等先生,“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 习人家的长处。”9 ) 产生上述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各位学者的分类标准不同所致。关于分类标准,王维贤先生 提出以下三点o :首先,根据反映事理关系的认识关系进行分类,同时注意句法上的因素; 其次,在以上分类原则的基础上,再按心理关系进行迸一步分类:第三,分类时基本上按二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2 0 0 1 ,第1 页。 o 同上,第5 页。 o 1 9 2 4 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已将包孕旬和主从复旬、等立复句分开,但前者被称为包孕复句,仍被 归入复旬,1 9 4 3 年鹏队阻阱l(令其令其就虽正纵 、 、 、 、 b 类词的组合能力也很强,它可以同a 、c 、d 三类词组合,尤其是其中的“使”组合能 力最强,如:a 8 一一设使、1 3 a - - 一使若、c b 一一诚使、d i e m 一虽使。同时b 类词内部也相互 组合,如:盼一一假令。 c 类词的组合能力不强,“诚”只同1 3 类词“使”连用( “诚令”宋代使用) ,“必” 只同a 类词“如”、“若”连用。 d 类词的组合也有不少限制,它们只与a 、1 3 类词组合,不与c 类词组合,而且它们与a 类词也很少组合,只见三倒:d a 一一就或、d a 一一虽其、d a 一一纵其。d 类词与b 类词组合 很多,如:d b 一一就使、d b 一一纵令。另外,除“肋一即便”外,d 类词内部一般也不相 互组合,“即便”的来源有其特殊性,它最初的组合是副词“即”和副词“便”的同义组合, 其假设用法产生于近代汉语。那么,d 类词为什么同b 类词组合较多呢? b 类词所表示的语义一般是主观施之于客观的一种假定或设定,相对来说,一般不太现 实或较难实现,传信值小。例如: ( 1 ) 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 三国志魏文帝纪) 此例中“死者有知”只是一种假设,不会成为事实。 ( 2 )令巢、许遏稷、契,当无此言( 世说新语言语) 此例中“巢、许遇稷、契”在现实中不能实现。 d 类词所表示的假设有让步意味,就是姑且把一般不会实现的可能当成条件,来推结果。 其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即使”引导的假设,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多暗含实现可能性不大 的意味。例如: ( 3 ) 七宝道从,虽寿千年,亦死过去( 中本起经) ( 4 ) 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 不可有也。( 三国志魏荀或传) 此二例假设的传信值较小,“寿千年”和“能破之”实现可能性都不大。由此可以看出,d 类词与b 类词在表义上具有共同的语用特点,这使它们之间的同义组合具有更好的语义条 件。 1 2 3 组合位置的特点 组合位置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是a 类词和d 类词。 a 类所有的词在组合中既可以置前,也可以置后,表现出很大的自由性。表面上看,“苟” 例外。实际上。“苟”不但有中古的组合“苟其”等,它在上古也有组合,如“若苟”,因 而它在组合中的位置也有前置和后置两种。a 类词突出的组合能力及其组合自由性与其语用 特点的淡化有关,相对于其他几类来说,它们表示的只是单纯的假设,它们的语用个性不明 显,这就让其组合具有了较大的自由。因为两个各自具有不同语用个性的词组合在一起,就 意味着其中至少有一个词要放弃自己的个性,以适应新的组合;否则,两个不同的语用个性 之间就会因为相互矛盾而难以组合。另外三类词则不同,b 类词和d 类词的语用特点前文己 述,c 类词“必”,前文也提到它还残留有副词的某些特点,这三类词语用个性比较突出, 因而它们在组合时就会受到各自个性的羁绊。 d 类所有的词在组合中只置于前面,没有例外。让步性的d 类词前置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纵其”为例,为什么是“纵其”而不是“其纵”呢? 主要原因是“纵其”中表让步类假 设义的语素是“纵”而不是“其”,从意义上来说,“纵其”= “纵”,“其”只不过是双 音化过程中一个必要的参与者,它不表让步义,只表假设义,所以它处于一个相对从属的地 本文第四章第三节将有详细论述。 位。参看下例: ( 5 )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史记- 项羽本纪) ( 6 ) 汝其下此沙门,吾到汉地,当向国王言汝也。( 法显传) ( 7 ) 若飞书告喻,可不攻自伏;纵其不降,亦当逃散。( 魏书- 郦范传* ) 。 以上用例t 例( 5 ) 、( 7 ) 表让步类假设,例( 6 ) 不表让步,是因果类假设。例( 7 ) 中的 “纵其”用“纵”来替换也未尝不可,至少在语义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而它不能用“其” 来代替。由此可见,“纵其”中的“纵”在表义上处于强势地位,它在同义组合中前置也就 不奇怪了。 1 2 4 多序性特点 同义连用的复合词的词序一般比较周定,但也有一些组合的词序不固定,组词的两个语 素位置可以相互调换:设若一一若设、使若一一若使、脱若一一若脱、傥或一一或傥、或若一一 若或、当若一一若当、如使一一使如、若其一一其若、傥若一一若傥。这些不固定的组合, 语序不同,语义不变。这类具有多序性特点的组合都是因果类假设连词,让步类假设连词的 组合词序是严格而不能前后调换的。另有几个组合,表面上看也具有倒序性:如若( 产生于 唐) 一一若如、若苟一一苟若。实际上,“若如”意为“若干”或“像一样”,不是假 设连词;“苟若”意为“苟且”,亦非假设连词。 二、假设连词双音化的作用及其兴盛的原因 2 1 前人对双音化原因鼢认识 “双音化是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9 汉语双音化在中古以后进程加快。 有关汉语双音化的原因前人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汉语双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是语音的简化, 第二是外语的吸收。”o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为什么现代工业汉语词汇有强烈的双音化的倾向? 同音字多应该 说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语音的演变,很多古代不同音的字到现代都成为同音字了,双音化 是一种补偿手段。”o 2 2 假设连词双音化的个性化原因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体。前文已提到,假设连词的双音化主要方式是同义连 用。那么,它双音化原因有没有自身的特殊性呢? 本文暂不拟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作过 多的探讨,我们兴趣在于寻找推动假设连词双音化动力的特殊性,主要从韵律的角度分析其 双音化的原因。 我们先来比较分别使用了单音节和双音节假设连词的旬式: ( 1 ) 若l 所说不堪远理,愿见瑞相。( 高僧传释道安) ( 2 ) 如令l 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 高僧传释慧远) 张伯江、方梅先生指出:“口语里,主位成分常常是有形式标志的,这个标志就是旬中 的语气词包括啊、吧、哪等。汉语口语的主位结构也可以分为意念成分。人际成 分和篇章成分三类,我们分别称为话题主位,人际主位和篇章主位。汉语口语里充当篇 章主位的最常见的是那些在篇章中连接旬与句之间语义转承关系的词语和分旬,这些成分总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第2 5 7 页。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 0 0 2 第1 2 6 页。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 9 8 0 ,第3 4 0 页。 o 吕叔湘吕叔湘文集,商务印书馆,1 9 9 0 ,第4 4 0 页。 2 7 是居于旬首,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主位成分。”。( 张、方用主位一述位这组概念来描 写汉语口语的信息结构。) 由此可见,上例中的“若”和“如令”都是篇章主位。 很明显,篇章主位之后应有停顿,因为它是相对独立的。这种相对独立的篇章主位,在 信息交流过程中它的独立地位很突出,假设关联词并不像其他虚词一样在信息交流中读得很 轻,而是读得较藿,并且后面有停顿。叶军先生对连词有以下论述:“不管是单音节还是双 音节,轻读常常不能达到典型的轻音的程度,尤其是连接复句的双音节连词,甚至可能由于 说话者强调关系而重读。”9 从音步角度来看,“根据韵律学的理论,音步是韵律中的可以独立的最小单位,因此在 自然语流中,凡是需要一个独立单位支撑的地方,必然至少要有个音步的韵律分量。”。 中古汉语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双音节词已大量出现,已初步形成了双音节一个音步的 形式。“事实说明,双音节音步在两汉以后,特别是在当代汉语中,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 。我们所举例句中置于句首的假设连词是篇章主位,当然是“一个独立单位支撑的地方”。 以上分析可以综合为下图: 匿垂亟匾囹一匿受堑圈一匝至巫垂盈囹 上 匦耍至匿豳一匿野亟亟画圜 因此,在中古这个已初步形成双音节音步的时期,像例( 1 ) 中的单音节连词就不太适应 韵律上的需要就不能构成所要求的双音节音步,其篇章主位的地位就不如双音词显豁,而 像例( 2 ) 这样的双音节假设连词就很适合这种韵律,因此双音节假设连词就逐渐兴盛起来。 2 3 从现代汉语来看假设连词双音化 关于假设连词双音化的必要性还可从另一角度来认识。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 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7 3 6 。但由于经济性原则的制约最常用的词,即极高频词却大多是 单音词。譬如使用频率最高的2 4 0 个词中,双音词仅有5 3 个,占2 2 1 单音词占7 7 9 , 这与双音化总体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偶然,主要是语言使用中的 经济性原则作用的结果。经济性原则要求提高语言交际的效率,用较少的形式来表达较多的 内容。这样,最常用词的形式当然就要求在不影响交际的前提下尽量简化,从而使现代汉语 中的最常用词多为单音节词。2 4 0 高频词中连词的情况怎样呢? 我们将其分为甲、乙两类。 甲类是表示并列、承接等关系,不在句中充当篇章主位的连词:“和”( 1 7 位。) 、“与” ( 1 7 9 位) 、“而”( 7 0 位) 、“跟”( 2 0 9 位) 。 乙类是置于旬首可能作篇章主位的连词:“所以”( 2 2 3 位) 、“但是”( 1 5 2 位) 、 “可是”( 1 2 3 位) 、“因为”( 1 4 0 位) “如果”( 2 3 8 位) 、“但”( 1 4 8 位)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高频词中单音节词占大多数的情况下,作为充当篇章主位的 一类连词,双音节词共5 个,占篇章主位连词总词数6 个的8 3 ,3 ,与最常用2 4 0 词中双音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6 。第2 4 页。 。叶军汉语语句韵律的语法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第7 3 页 o 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0 ,第7 9 页。 o 参见冯胜利( 汉语韵律句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0 ,第1 0 6 页。 o 参见冯胜利汉语双音化的历史来源,载史有为主编从语义信息到类型比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出版社,2 0 0 1 ,第4 1 页。 。参见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著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 9 8 6 ,第1 4 8 9 页。 o1 7 位是使用频率的排名。下同 。参见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著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 9 8 6 ,第6 5 7 页。 节词数占2 2 1 的比例有着鲜明的对比。具体情况见下表: 现代汉语单音词和双音词比较 现代汉语总体词汇最常用2 4 0 词 2 4 0 词中甲类2 4 0 词中乙类 单音词比例 1 2 o 7 7 9 l o o 1 6 7 l 双音词比例 7 3 6 2 2 1 o8 3 3 表中甲类词中双音节所占的比例是0 ,这是经济性原则作用的结果。乙类词中取音节所 占比例高达8 3 3 。说明作为篇章主位的连词双音化非常必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否则, 它们就会受经济性原则的作用而运用单音节形式。所以。作为篇章主位的假设连词,它对双 音化有强烈的韵律上的要求,这是现代汉语的情况。作为中古汉语。信息交流中深层次的“主 位述位”关系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主位之后也是要停顿的此时双音节音步已占重要 地位,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 篇章主位) 对双音化的要求是相同的。这种要求虽然还没有现 代汉语那样强烈,但这种动力是肯定存在的。 另外,从语义角度来看,双音词由于音步上的自足性,后面可以有停顿,它处于一种相 对独立的地位。因此它表达假设的意味就更加显豁。单音节的假设连词由于语音上的不够自 足,不适应形成一个独立单位,它的语义表达就不如双音词显豁。 总之,假设连词的双音化主要不是语义上的原因,更不是由于外来词的影响,而更多的 是由于韵律句法上的需要。所以这类词的双音化没有采用偏正、补充等其他构词方式来充实 和扩展语义,而是采用了同义复合和附加词缀的方式。这种方式从语义的角度来说,是消极 的,它没有充实和扩展词义,这同整个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差别。 第三章假设复句句式的特点和“若”等假设连词的位置 第一节套用句式 一、单重复句 1 1 关联词语的套用概况 中古汉语的假设复句,有些除了前一分句使用假设连词之外,后分句还有关联词与之配 合,形成了关联词语的套用,这种套用使分句间的关系更加明晰。 因果类假设复旬后分甸使用的关联词主要有“必”、“便”、“当”、“乃”、“斯”、 “则”等。例如: ( 1 ) 若于身上剜燃千灯者,必不全济( 贤愚经) ( 2 ) 若我所志克明;天当清朗,如其无感,便当滂注( 高僧传释僧瑜) ( 3 ) 又勤诲门人,改恶行善,其不改者,乃为之流泣。( 高僧传释道房) ( 4 ) 若令中正但考行伦辈,伦辈当行均,斯可官矣( 三国志魏夏侯玄传) ( 5 ) 若其负债,则称非兄。( 百喻经认人为兄喻) 让步类假设复句后分句使用的关联词主要有“必”、“尚”、“亦”、“犹( 尤) ”等。 例如: ( 6 ) 昔贾谊陈治安之计,论诸侯之势,以为势重,虽亲必有逆节之累,势轻,虽疏必 有保全之祚。( 三国志昊顾谭传) ( 7 ) 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 不可有也。三国志魏荀或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