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文学中的成都.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文学中的成都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刘蔼萍指导教i j i l i :汪燕岗 摘要:论文主要以唐宋文学中诗、词、笔记小说中所涉及的成都形象做为 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成都这个城市中最有特点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述, 指出这座城市描写所具有的文学个性和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文学气息 和人文气息的成都形象。 本篇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勾勒唐宋时期成都的绿化环境, 介绍那时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得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木实和花卉,从而展现成都 四季常绿的特色。 第二部分,主要是描写唐宋时成都最有名的园林池囿,特别把重点放在当 时名噪一时,但后来已经湮没的园林上,希望能借此一窥当时的城市风貌。 第三部分,主要是展现成都由来已久的游乐之风,此风在唐宋时期几近高 潮。通过梳理一年中成都的游乐活动,分析游乐之风盛行的原因,了解成都人 的游乐性格。 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当时成都诸多手工业和商业中最突出的酿酒业和售酒 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展示当时出现的名酒和繁盛的售酒业,分析他们繁盛的原 因。 关键词:唐宋文学城市研究成都形象 t h ei m a g eo fc h e n g d ui nt a n ga n ds o n gl i t e r a t u r e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sl i t e r a t u r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 i ua ip i n gt u t o r :w a n gy a ng a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 s u b j e c to ft h ep a p e ri s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i m a g eo f c h e n g d ui n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 a n dn o t ef i c t i o nd u r i n gt h et a n ga n ds o n g d y n a s t y a n a l y z i n ga n dc o m m e n t i n gf r o mt h e m o s t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f e a t u r e so f c h e n g d uc i t y , t h ep a p e rp o i n t so u tt h el i t e r a r yc h a r a c t e r sa n da r t i s t i cv a l u ei nt h e c h e n g d uc i t y sl i t e r a r yd e s c r i p t i o n ,w h i c hh a v ef o r m e dt h ei m a g eo fc h e n g d u ,a n d t h e ya r e f u l l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u m a n i t y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i tm a i n l yd e s c r i b e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g r e e n i n gi nc h e n g d ud u r i n g t h e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 a n di n t r o d u c e st h en a m e so ft r e e sa n df l o w e r sw h i c h a r et h em o s ti n f l u e n t i a li n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k sa tt h a tt i m e a n df r o mt h i sa s p e c ti t s h o w sw h yc h e n g d ui sag r e e nc i t yi na l ls e a s o n s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td e s c r i b e st h em o s tf a m o u sa n c i e n tc i t yg a r d e n sa n dp o n d s i nc h e n g d ud u r i n gt h e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p u t se m p h a s e so nt h em o s t r e n o w n e dc i t yg a r d e n so ft h a tt i m ew h i c hh a v eb e i n gv a n i s h e d f r o mt h i sa s p e c tw e c a np i c t u r et h ec i t yl a n d s c a p ed u r i n gt h e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e n t e r t a i n i n ga n dr e c r e a t i o n a lc u s t o m so f c h e n g d u t h e s ec u s t o m sr e a c ht h e i rc l i m a xd u r i n gt h e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 s ep o p u l a rc u s t o m st h r o u g hd e s c r i b i n g t h ee n t e r t a i n i n ga n dr e c r e a t i o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f r o mj a n u a r yt od e c e m b e ri nc h e n g d u f r o mt h i s a s p e c tw ec a nu n d e r s t a n dt h ee n t e r t a i n i n gc h a r a c t e r o fp e o p l ei n c h e n g d u i nt h el a s tp a r t ,i tf o c u s e so nt h ew i n i n gi n d u s t r yo fc h e n g d u i ta n a l y z e st h e r e a s o n so ft h e i rp r o s p e r i t yb yd e s c r i b i n gt h ef a m o u sb r a n do fa l c o h o la n dw i n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a tt h e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2 k e yw o r d s :t h et a n ga n ds o n gl i t e r a t u r e ,c i t yr e s e a r c h ,i m a g eo fc h e n g d u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婆憝崮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己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寺l | 蔼 j 签字日期:协1 0 年6 月j 彳导师繇门互局 日签字日期: 加,o 年占月弓f i 引言 古代文学中城市的研究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例如方志远先生的明代 城市与市民文学、浙江师范大学葛永海先生的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涂敏华博士的论文历代都邑赋研究、还有蒋朝军的博士论文小 说视野下的苏州文化和扬州文化比较研究都讨论了古代文学作品对城市的描 写。但是在这些论文著作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城市是杭州、开封、苏州、北京、 长安、扬州、洛阳和南京,基本上都没有论述另一个在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 位的城市成都。 成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里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一马平川,良田力顷,草木常青,渠水长流;交通方便、 蓄积饶多;无愧于“天府之国”的赞誉。 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果从公元前3 1 6 年秦灭巴蜀算起,到今天已经有2 3 2 4 年了,如果要追溯 到成都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那就要远到新石器时代了。早在公元前四世纪, 蜀王开明血世迁蜀都城至此,按周太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 其城址和城市的基本格局基本上没有迁徙,历史沿革变化不大:另外,成都这 个名称,也一直沿用,只不过加了诸如“锦城”、“锦官城”、“蓉城”、“花城 等别称。 成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 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当时 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在成都诞生的以前蜀宰相韦庄为代表的花间派是中国最 早的词派;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 薛涛、李商隐、陆游、范成大、宋祁、欧阳修、田况等短期旅居成都,留下许 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引人入胜。 成都有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公元前3 1 6 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 1 1 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 公元前1 0 6 年,汉武帝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 秦末、汉初成都的发展超过中原地区,取代了中原地区“天府 的称号;东汉 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五代十国 时期,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后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据于成都,前后长 达六十年之久,后蜀孟知祥在罗城之外,增筑羊马城,其子孟昶命人在城墙上 】 遍种芙蓉树,称之为“芙蓉城”,即今成都简称“蓉城 的来由。 宋代,分天下为十五路,成都是益州路治所。元朝初年,设四川行中书省, 简称四川省,治所先在重庆,不久移到成都。从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军 政长官治所。明代设四川1 布政司,下辖八个府,成都是首府,后清军攻入四川, 顺治三年( 1 6 4 6 年) ,成都全城焚毁于战火之中。直到公元1 6 5 4 年,清顺治将 四川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 成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 秦时成都即己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繁盛,其 他手工业如缫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 手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在成都,可以看到商品堆积如山,商店、 货摊鳞次栉比。 唐宋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有所谓“扬一益二”( 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的 说法。“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 被视为上贡珍品,成都的雕板印 刷术十分先进,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到了宋代,成都进入鼎兴 时期,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造纸、印刷等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明之际,成都经济持续发展。然而,在清军与张献忠的大西军的战事中, 成都只剩下废墟,这种荒凉的状况持续到康熙初年。等到后来大量移民进入四 川,成都才随之有所恢复。 纵观历史,晋代常璩作华阳国志、宋代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明代 杨慎纂全蜀艺文志、清代傅崇矩撰成都通览、近代则有李万斌写巴蜀 民俗文化略论、王文才著成都城坊考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他们的作 品,涉及到了成都的各个方面,诸如历史建置、文化名人、名胜古迹、风俗民 情、城市社会等等。为后人研究成都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但是,他们的研究或者是多从历史角度进行,文学内容涉及得较少;或者 大多是针对“巴蜀”地区进行,范围较大,集中论述成都的不多;就算是对在 成都居住过的著名文人( 例如:杜甫、陆游) 作品的研究,也很少针对他们作 品中的“成都”做出集中的论述。 限于时间、才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在于:论述唐宋 文学中的成都形象,指出这座城市描写所具有的文学个性和艺术价值,尽可能 将研究的重点深入到城市的精神文化层面,以期从文学的角度揭示成都城市文 2 化的特质和内涵。 在研究方法上尽可能地运用文献学、历史学、城市社会学、文化学和实地 考察等方法,仔细梳理文学和历史文献,采取文史互证的方法,还原成都城市 历史和文化的形态。 但是,由于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加上城市范围本身演变的复杂性, 只能对“成都”这个概念做个大概的地域限定。因为历史上文学作品对成都的 描写有的是难以具体指明其相应地域的,我们就只好归入“成都”这个大范围 中。本文研究的“成都”就是从古蜀建都以来,在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人们 最熟悉的成都,主要是现在所辖的市区以及郫县、双流县。 3 第一章唐宋文学中成都的环境绿化 第一节唐宋文学中的木实 早在蜀汉时期,成都就种植有大量的树木,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风景如 画。哪怕是到了万木凋零的季节,成都依然“季冬树木苍,到了唐宋时期, 成都的绿化树种更加丰富。加之各种果树:桃、李、桔、梅绿树成阴,娇 花啼鸟,秀丽的风景让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更引起他们的无限思绪,写下大量 的景观诗文,形成了成都特有的文化氛围。 一、竹 竹是常绿多年生植物,春同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 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 成都气候温润,很适宜竹子生长,据成都志载,蜀多竹,有观音竹、 慈竹、斑竹、白甲竹等,仅望江楼内有竹一百四十多种,占当时全国竹种类百 分之六十。唐宋诗人歌咏成都竹子的作品俯拾即是:“江深竹静两三家 是竹 子营造的静谧;“相近竹参差,相过人不知” 是竹子的茂密;而“茂竹青入檐, 幽花红出草”更是体现了绿竹与红花的和谐之美;“莺花又作新年梦,丝竹常 闻静夜声。 动与静之间展现着流年的变换;“拿舟直入修篁里,坐听风湍澈 骨清。”尽显诗人悠闲雅致,亲近自然的隐士情怀;“青羊宫中竹暗天”,青 羊宫中大片的竹林,构成了一幅清凉的景象,而“青羊道士竹为家,也种玄都 观里花”与刘禹锡玄都观桃花的掌故遥相呼应;“喧然名都会,吹萧间笙簧。” 更是写出了成都这座城市在竹所制乐器的演奏中呈现出人声鼎沸、歌舞升平 的景象。 杜甫十分喜爱竹,他曾直言不讳地说:“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 风竹,卜居必林泉。” “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 他还写了很多诗歌来表 【唐】杜甫成都府,伞唐诗,中华书局,1 9 9 9 年,4 册,卷2 1 8 ,2 3 0 5 页。 【唐】杜甫江畔独步谆花七绝句,伞唐诗,4 册,卷2 2 7 ,2 4 5 3 页。 【唐】卡j :甫过南邻朱山人水亭,伞唐诗,4 册,卷2 2 6 ,2 4 3 7 页。 【朱】陆游睡起,伞宋诗,3 9 册,卷2 1 6 1 ,2 4 4 2 6 页。 【采】陆游成都书事_ 二首二,伞采诗,3 9 册,卷2 1 5 9 ,2 4 3 8 6 页。 【宋】凸人防万单桥,伞宋诗,l l 册,卷6 2 0 ,7 3 9 5 页。修簟即k 竹子。 【宋】陆游杂咏刖首其一,伞宋诗,3 9 册,卷2 1 6 l ,2 4 4 2 4 页。 【宋】陆游青羊宫小饮赠道十:,令宋诗,3 9 册,卷2 1 6 2 ,2 4 4 4 2 页。 【唐】礼甫成都府,伞唐诗,中华书局,1 9 9 9 年,4 册,卷2 1 8 ,2 3 0 5 页。 【店】村:甫寄题江外草堂( 梓州作,寄成都故居) ,伞唐诗,4 册,卷2 2 0 ,2 3 2 5 。 l l 【唐】杜甫客堂,全唐诗,4 册,卷2 2 1 ,2 3 3 6 页。 4 示他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例如:“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爱静怜云竹, 忘归步月台 等等。所以,杜甫在草章居住的时候,特地到朋友那罩觅绵竹 来栽种,“幸分苍翠拂波涛”,希望可以让翠竹拂拭流水的波涛。时间一长, “有竹一顷馀,诸多绵竹环绕草堂,竹与荷相互映衬,“风含翠筱娟娟静, 雨裒红蕖冉冉香” 美不胜收。 竹在成都广泛种植,成为寻常人家的荫屋之木。杜甫有一位邻居为了隐居 提前告退后特意“青钱买野竹”来颐养天年。竹不仅可以在夏季提供一片清 凉,在冬季抵御寒风;而且在生活中用处也极大:可以筑篱笆、串竹帘、编竹 篮、甚至可以造桥一一“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竹已经成为 一道艺术和生活的风景线,深深地嵌在了成都的人文生活中。 二、楠木和桤木 楠木属樟科,常绿乔木。因其木材纹理细密,质地坚硬,富有香味,是建 筑和制器具的贵重木材。据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载:“楠,蜀地最宜者,生章 童若幢益然。枝叶不相碍,茂叶美阴,人多植之。树甚端伟,叶经岁不雕,至 春陈新相换,有花实似母丁香云。 唐宋时期,楠木在成都广为种植。 唐代,在草堂附近,一棵“故老相传二百年 的老楠树令杜甫欣喜不已,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这棵楠树象一把青 色的大伞,屹立在浣花溪畔,讲究生活情趣的他在楠树旁开药圃、建草亭,并 经常在楠树的树荫下休息,似睡非睡间还能听到楠树叶在微风吹拂下发的悦耳 声音。更有意思的是“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 ,就算酒醉后特别困倦, 在树下卧上片刻即可清醒。后来,老楠树不幸被狂风吹倒,连根拔出。这个变 故在诗人感情上引起了巨大的波澜,杜甫专门做了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以悼 【膺】札甫f i 屋,伞唐诗,4 册,卷2 2 0 ,2 3 3 2 页。 【膺】卡i 甫徐几少尹见过,伞唐诗,4 册,卷2 2 6 ,2 4 4 6 页。 【店】卡十甫从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伞唐诗,4 册,卷2 2 6 ,2 4 4 9 页。 【膺】杜甫卡j 鹃,伞唐诗,4 册,卷2 2 1 ,2 3 3 5 页。 【庸】杜甫狂大,伞唐诗,4 册,卷2 2 6 ,2 3 3 2 页。 【鹰】杜甫北邻,伞唐诗,4 册,卷2 2 6 ,2 4 3 6 页。 【店】卡j 甫聊题如作简李公,伞唐诗,4 册,卷2 2 6 ,2 4 4 7 页。 【朱】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见影印义渊阁叫库伞书 【唐】社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伞唐诗,4 册,卷2 1 9 ,2 3 1 2 页。 【唐】杜甫商楠,伞唐诗,4 册,卷2 2 6 ,2 4 4 2 页。 1 l 【膺】杜甫岛楠,令唐诗,4 册,卷2 2 6 ,2 4 4 2 页。 5 之:“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成都寺庙道观众多,其间常有古楠木的苍劲树影:郫县犀浦蘧仙观有四株 古楠木,“皆千岁也”范成大特地写了一首寄题郫县犀浦蘧仙观四楠,用“敢 请丹光来万里,为扶云峤驾飞鸿。” 来描写楠木的风姿。而在犀浦镇国宁村, 古时有国宁寺,陆游曾游此寺,并留下一篇著名散文犀浦国宁观古楠记。该 文详细记述了该寺四株千岁古楠葳蕤荣茂:“枝扰云汉,声挟风雨,根入地不知 几百尺,而荫之所庇车且百辆。正昼,日不穿漏,夏五六月暑气不至,凛如九 秋。成都固多寿木,然莫与四楠比者” 另外,据说在新繁隆道观亦有古楠二株,宋人蒲咸临新繁古楠木记有 载,说此二古楠在玉帝殿庭中,“分列左右,如辅如弼。”有一天风雷大作, 左边的那株楠木被吹到在地,于是当地官员就命工匠取之为材。当工匠拿着工 具爬上楠木时,忽然听见扎扎巨响,原本倒在地上的楠树慢慢地自己重新站立 了起来,那些工匠来不及从树上下来,犹如猿猴一样挂在树上,周围的官员民 众惊骇不已,认为惊动了神灵,皆俯首谢罪。 寺庙道观这些古楠的种植时间已不可考,天长日久就附会出了传说,体现 了民众对楠树的喜爱,故种植楠木就成了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宋仁宗庆历五 年,当时的成都知府蒋堂成都种下楠木两千株,并且他将这一事写在清阴馆 种楠了中:“手植椴楠二千树,时当庆历五年春。还期莫道空归去,留得清阴 与后人。 桤木。又名水冬瓜树,属乔木科,椭圆形树叶,枝叶茂盛。春季发芽,秋 季落叶、落子,水冬瓜树是由种籽繁殖的植物,一棵老水东瓜树下往往会有成 片的树苗。宋祁在益部方物略记中有载:“民家莳之不三年,材可倍常。人 多薪之。疾种亟取,里人以为利。杜子美有觅桤栽诗:叶与竹类,致理如 梧,以状得名,亭亭修直。m 成都的田垄河岸间颇多。木材轻软,主要供薪 柴用。嫩叶可以代茶。苏轼在题杜子美桤木诗后这么介绍桤木:“蜀中多桤 【唐】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伞唐诗,4 册,卷2 1 9 ,2 3 1 2 页。 【宋】范成人寄题郫县犀浦蘧仙观p q 楠,全宋诗,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8 年,4 1 册,卷2 2 6 7 , 2 5 9 9 8 页。 【宋】陆游犀浦国宁观古楠记,渭南文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吉林出版社,2 0 0 5 年,卷1 8 , 6 1 7 页。 【朱】蒲咸临新繁古楠木记,见全蜀艺文志,卷4 0 ,1 2 3 0 页。 【朱】蒋掌清阴馆种楠,伞宋诗,3 册,卷1 5 0 ,1 7 1 0 页。 【朱】宋祁益部方物略纪,见伞蜀艺文忠,卷4 4 ,1 3 5 3 页。 6 木,读如敲仄之“敬”,散材也,独中薪耳。然易长,三年乃拱。凡木所芘, 其地则瘠。惟桤不然,叶落泥水中,辄腐,能肥田,甚于粪壤,故f f l 家喜种之。 得风。叶声发发,如白杨也。 北宋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也云:“桤木下材, 止可充薪而已。惟蜀地最宜种。蜀人以桤为薪,三年可烧。 正因为桤木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当年杜甫在修建草堂的时候,才会凭 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草堂颦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饱闻桤木三年 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十亩阴,就表明杜甫想在草堂种植的桤树断然不在少 数。在草堂建好后,他又细致地描绘了“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的画面,可以试想一下:高大的桤木遮住了阳光,和风吹响树叶好像是在吟咏, 修长的笼竹萦绕着烟雾,它们的梢头还滴着露珠。这是一幅怎样惬意的美景啊。 无独有偶,后来的王安石也在偿薛肇明秀才桤木中写道:“濯锦江边木有桤, 小园封植伫华滋。”而苏东坡也屡次在诗中提到桤木,如次王介甫韵诗中: “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又在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诗 中云:“芋魁径尺谁能尽? 桤木三年已足烧”。 而木山诗中也说:“二顷良 田不难买,三年桤木可行檩”。 现在,桤木在成都依然随处可见,主用用作建材和制作家具的材料,其用 剩下的边角余料、树皮和锯末均可用于提取色素用。 三、柏树和松树 柏树是常绿乔木,叶鳞片状,结球果,有“扁柏”、“侧柏”、“圆柏”、“罗 汉柏”等多种。木质坚硬,纹理致密。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一般认为, 松柏长青,寄托了后人对先辈的哀思,故多在陵墓种植,而成都园林、墓寝众 多,自然也随处可见松柏了。 最著名的柏树非武侯祠的古柏莫属。赵林成都古今记说:“先主庙西院 即武侯庙,庙前双大柏,古峭可爱,人云诸葛手植。 而儒林公议、太平 【朱】严有翼艺苑雌黄,见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 9 8 0 年,3 2 桤术,5 5 4 页。 【唐】杜甫凭何f 1 一少府岜觅桤术栽,伞唐诗,4 册,卷2 2 6 ,2 4 4 9 页。 【唐】杜甫掌成,伞唐诗,4 册,卷2 2 6 ,2 4 3 5 页。 【宋】欧| ;丌修凭何卜一少府岜觅桤木栽,伞宋诗,1 0 册,卷5 6 5 ,6 6 9 5 页。 【宋】苏轼次f i 介甫韵诗,伞宋诗,1 4 册,卷8 0 9 ,9 3 4 5 页。 【宋】苏轼送戴蒙赴成都局脱将老诗,伞宋诗,1 4 册,卷8 0 9 ,9 3 7 6 页。 【朱】苏轼木山,伞宋诗,1 4 册,卷8 1 3 ,9 4 1 0 页。 【朱】赵抹成都古今记,见儿陶宗仪辑说郛6 2 卷下。 7 寰宇记等书也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在武侯祠种 柏树最初主要是出于避邪。相传秦穆公时,有人挖墓地挖出一兽,似羊,准备 上献,途遇二童子,说:此兽常在地下吃死人脑:你们若想防止它吃死人脑,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用柏树的树枝插在墓的东南方向。于是,秦国人便开始在墓 上植柏,至秦汉时期逐步在全国形成了在大、中型陵墓上和陵区内植柏的习俗。 所以,不论是在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宫城外柏森森”对柏 树林的勾勒;还是在古柏行中:“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苍皮 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对柏树的生动描写;甚至是离开成都之后在 夔州歌十绝句里:“武侯祠堂不可望,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 云同如火炎天凉 流露出对柏树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 武侯祠的古柏总是寄托着他对古人的哀思,具有特别的意义。 除了杜甫,武侯祠的松柏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例如,李商隐曾写过:“蜀相阶前柏,龙蛇捧翻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雍陶则发出这样的感慨:“密叶四时同一色,高枝干岁对孤峰。此中疑有精 灵在,为见盘根是卧龙。 和武侯祠一样,文殊院亦是成都著名的文化名胜,院中的古柏也是几经风 雨,苍翠依然,足可与武侯祠柏树相媲美。宋代苏辙曾写过一首文殊院古柏: “曾看大柏孔明祠,行尽天涯未见之。此树便当称子行,他山只可作孙枝。栋 梁知是谁家用,舟楫唯应海水宜。同莫飞鸦集无数,青田老鹤未曾知。 松树。 松一般为常绿乔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子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结 球果,卵圆形或圆锥形,有木质的鳞片,木材和树脂都可利用。 唐宋时期,成都的道路旁和驿舍周围随处可见松树。陆游曾记“予在成都, 偶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 。如果说陆游在寓驿舍诗中:“逮庭数竹饶 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写的松树还尚未比人的腰身粗的话;那在龙挂 【唐】杜甫蜀相。伞唐诗,4 册,卷2 2 6 ,2 4 3 3 页。 i 唐】札甫古柏行,令唐诗,4 册,卷2 2 l ,2 3 3 9 页。 【唐】札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卜,伞唐诗,4 册,卷2 2 9 ,2 5 0 4 页。 【唐】李商隐武侯庙古柏,伞唐诗,8 册,卷5 3 9 ,6 2 1 2 页。 【唐】雍陶武侯庙古柏,全唐诗,8 册,卷5 1 8 ,5 9 6 6 页。 【宋】苏辙题郾城彼岸寺二首之文殊院古柏,全宋诗,1 5 册,卷8 6 7 ,1 0 0 9 5 页。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宋元笔记小说人观,_ l 二海吉籍出版社,2 0 0 1 年,第叫册,卷9 ,3 5 3 5 页。 【宋】陆游寓驿舍,全宋诗,3 9 册,卷2 1 5 8 ,2 4 3 5 8 页。 8 中:“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 的松树就已经是个庞然大物了! 而杜甫在成都居住时,就在草堂罩颇费心思地栽种了四棵松树:“四松初移 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 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国后来,杜甫因为生活窘迫而不得不离开成都,“尚 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当再回到草堂,首先看到的是“入门四松在,步履 万竹疏”,诗人对松的喜爱之情溢于笔端。 四、柳树和槐树及其它 柳属于落叶乔木或灌木,枝细长下垂,叶狭长,其中多种有重要经济用途: 或作木材,或柳条用于编篮,或树皮用于鞣皮,其中少数可做为观赏遮荫树木。 唐宋时期政府对江河沿岸的绿化较为重视,成都街道两旁和锦江沿岸绿树 依依,树木十分茂盛,尤其在西郊,随眼忘去:“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拾遗被酒行歌处,野梅官柳西郊路。” 市桥一带官种的枝枝细柳、阵阵飘香 的野梅和行人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 柳树优美的造型在成都随处可见。初春时分,“大城少城柳已青”;在春 雨的滋润下,“云敷牧野耕桑雨,柳拂旗亭市井烟 ;盛春时节,花朵次第开 放,“烟柳不遮楼角断,风花时傍马头飞”;到了夜晚,则是一派“柳堤夜月 珠帘卷,花市春风绣幕褰的景象。 也许是因为柳树多种植在河边,再加上成都空气湿度大,在诗人的笔下柳 树就别有一番风味:“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1 1 “晓出锦江边, 长桥柳带烟。”1 2 依依拂水面的柳树常与水面蒸腾的雾气构出一幅“柳带烟”的 迷茫、飘渺的美景。 槐树。 【宋】陆游龙挂,伞宋诗,3 8 册,卷2 1 6 0 ,2 4 4 0 8 页。 【唐】杜甫p u 松,伞唐诗,4 册,卷2 2 0 ,2 3 3 l 页。 【膺】杜甫寄题江外争掌( 梓州作,寄成都故居) ,全唐诗,4 册,卷2 2 0 ,2 3 2 5 。 【唐】杜甫荦:掌,伞唐诗,4 册,卷2 2 0 ,2 3 3 1 页。 【唐】杜甫两郊,伞唐诗,4 册,卷2 2 6 ,2 4 3 5 页。 【宋】苏轼送戴蒙赴成都下局观将老诗,伞朱诗,1 4 册,卷8 0 9 ,9 3 7 6 页。 【米】苏轼成都书事_ 二首其二,伞宋诗,3 9 册卷2 1 5 9 ,2 4 3 8 6 页。 【宋】薛i 成都书事丌韵,全朱诗,2 册,卷9 3 ,1 0 5 1 页。 【宋】苏轼成都书事二首其一,伞宋诗,3 9 册,卷2 1 5 9 ,2 4 3 8 6 页。 【采】薛成都书事百韵,伞宋诗,2 册,卷9 3 ,1 0 5 l 页。 1 1 【永】李新锦江思,全宋诗,2 1 册,卷1 2 6 2 ,1 4 2 3 l 页。一说为喻汝砺作,亦见全宋诗卷 1 5 7 5 ,1 7 8 7 8 页。 1 2 【采】陆游晓过万里桥,全宋诗,3 9 册,卷2 1 5 9 ,2 4 3 9 0 页。 9 槐树是一种观赏乔木,有暗绿色的复叶,圆锥花序上带有黄白色的花。木 材可供建筑和制家具,花蕾可做黄色染料。 唐宋成都城内的街道两旁种植的,除了柳树,最多的就是槐树了。槐树易 于栽培,枝叶荫浓。如果说柳树带给诗人的感觉更多是柔美、依恋,那么槐树 就让人觉得端庄、厚重。陆游在天申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 过于元夕中写道:“归途细踏槐阴月,家在花行更向西。茂密的槐树总是 会让人觉得清凉;另有七月八r 马上作诗云:“沟水浸新月,街槐生碧烟。 一弯新月倒影在水中,朦胧的月光、街边槐树的苍翠墨绿,光与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而早行诗中:“榨马践槐影,纱笼吹蜡香。”则将眼中所见的槐 树影与鼻中所闻的蜡烛香交织在一起,让人更觉静谧。 另外,在江边、桥头还种植有枫树。李贺蜀国弦诗云:“枫香晚花静, 锦水南山影。”苏轼亦曾感叹:“我欲归寻万罩桥,水花枫叶暮萧萧。 此外, 按照李德裕画桐花风扇赋序的记载成都还种有紫桐,“每至暮春,有灵禽五 色,小于玄鸟,来集桐花,以饮朝露。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其所往。 张 籍则提到在锦江边上种有木棉,除此之外,成都还广泛种植树皮可用来造纸 的经济材木一一楮树。用楮树皮造的纸叫做楮纸,在唐代用途很广。据笺纸 谱载:“凡公私簿书,契券、图籍、文牒、皆取给於是。 五、果树 早在汉代,左思写蜀都赋时就称成都平原:“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家 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其园则林檎枇杷,橙柿枵梓。褫桃函列,梅李罗 生。百果甲宅,异色同荣”。这就充分说明了成都除了随处可见的绿化树木,还 有非常多的果树,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荔枝和桔。 荔枝,别名丹荔,因果肉晶莹剔透如白玉,果形如古代小姐的荷包袋,俗 【宋】陆游天申节前三同大器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全宋诗,3 9 册,卷2 1 5 9 ,2 4 3 8 2 页。 【宋】陆游七月八日马f :作,伞宋诗,3 9 册,卷2 1 6 1 ,2 4 4 2 2 页。 【宋】陆游早行,拿宋诗,3 9 册,卷2 1 5 9 ,2 4 3 8 1 页。 【膺】李贺蜀困弦,伞唐诗,6 册,卷3 9 0 ,4 4 0 9 页。 【宋】苏轼送戴蒙赴成都卞局脱将老诗,全宋诗,1 4 册,卷8 0 9 ,9 3 7 6 页。 【唐】李德裕戚桐饨风扇赋序,见杨慎编,刘琳、王晓波点校全蜀艺文忠北京,线装书局, 2 0 0 3 年,卷l ,2 2 2 3 页。 【唐】张籍送蜀客诗云:“蜀客南行祭碧鸡,木棉花发锦江两。”会唐诗,6 册,3 8 6 卷,4 3 6 0 页。 【元】费著笺纸谱,见伞蜀艺文志,卷5 6 ,1 6 7 8 页。 1o 称“玉荷包”。唐宋诗人中关于成都荔枝的描写不胜枚举:张籍在成都曲中 写道:“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锦江附近的绿树与不远处鲜红 成熟的荔枝辉映成趣;卢纶送从舅成都县承广归蜀云:“晚程椒瘴热,野饭 荔枝阴。饭于荔枝成荫处,不知是否会闻到荔枝特有的清香? 而薛田则说: “月季冒霜秋肯挫,荔枝冲瘴夏宜然” ;至于宋祁更是说:“烟稠芰荷叶,霞 热荔支房。由此可见,唐宋时期,荔枝已经在成都广泛种植了。 桔树是成都园林中的寻常果木。到了唐宋,桔树数量更多,杜甫在章梓 州桔亭饯成都窦少尹诗中写道:“秋日野亭千桔香 ,在果实累累的桔园中,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是多么惬意、悠闲的生活。 除了荔枝和橘,还有“红紫夺夏藻,芬芳掩春蕙。映r 照新芳,丛林抽晚 蒂。 俗称花红、沙果的柰;“野人相赠满筠笼”,“也自红”的樱桃;“作花 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 的枇杷;还有“流霞色染紫罂粟,黄蜡 纸裹红瓠犀。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 千万粒。” 的石榴。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成都树木枝繁叶茂,“绿树成帷连药 市”1 1 ,随处可见“四月乳鸦啼绿树 1 2 的景观,极大地美化了城市人居环境, 形成了成都特有的城市文化。 第二节唐宋文学中的花卉 唐宋时期,成都树木葱茏、繁花似锦、奇花异卉遍植长街,正如陆游所赞 颂的:“蜀地名花擅古今 ,1 3 其中尤以海棠、芙蓉、梅花、山茶、桃花为最盛。 【唐】张籍成都f f f i ,伞唐诗,6 册,卷3 8 2 ,4 3 0 3 页。 【唐】卢纶送从舅成都县雁广归蜀,伞唐诗,5 册,卷2 7 6 ,3 1 2 l 页。 【朱】薛田成都书事万韵,伞宋诗,2 册,卷9 3 ,1 0 5 l 页。 【术】宋祁避暑江渎池,令宋诗,4 册,卷2 0 9 ,2 4 0 4 页。 【唐】卡十甫章梓州桔亭饯成都安少尹,伞唐诗,4 册,卷2 2 7 ,2 4 6 9 页。 【晋】张载鸯成都臼菟楼,见伞蜀艺文忠,卷6 ,1 2 7 页。 【粱】褚i :云咏柰,运钦以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梁诗卷2 4 , 2 0 2 3 页。 【唐】卡1 :甫野人送朱樱,令唐诗,4 册,卷2 2 6 ,2 4 4 8 页。 【宋】宋祁荦:术杂咏五首枇杷,伞宋诗,4 册,卷2 0 4 ,2 3 3 8 页。 【后蜀】书毂咏石榴,伞唐诗,l l 册,7 8 5 卷,8 9 4 8 页。 1 1 【米】陆游马i :,伞宋诗,3 9 册,卷2 1 6 0 ,2 4 3 9 5 页。 1 2 【宋】陆游晚过五门,伞宋诗,3 9 册,卷2 1 6 0 ,2 4 4 0 1 页。 1 3 【采】陆游海棠- 二首其一二,全宋诗,第3 9 册,卷2 1 6 1 ,2 4 4 1 9 页。 1 】 不管是“城中十万户”的繁华,还是“此地两三家”的幽僻,都有百花争艳 的争春景象。“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嫩叶商量细细开”, 将成都点缀得十分美丽,让人不禁有“春光懒困倚微风 的想法。 除了种花、赏花,成都还有花市。唐代萧遘曾在成都中写道:“月晓已 开花市合,江平偏见竹觯多。好教载取芳菲树,剩照岷天瑟瑟波。”成都的花 市常常是天不亮就开市,生意十分红火。此习经久不衰,延至宋代,赵掠在成 都古今记中写道:“成都二月花市,各地花农辟圃卖花,陈列百卉,蔚为香国。 种花、赏花、花市,为成都城市生活的平添了一份姿彩,也为蜀地文人展开 了绚丽的驰骋空间。 一、“猩红鸭绿极天巧,迭尊重跗眩朝日。 海棠 海棠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木,一般多栽培于庭园供观赏,曾被誉为“花中 神仙”,其果实称为海棠果,酸甜可口味形皆似山楂,可鲜食或制作蜜饯。海棠 花极美:“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 有古诗日:“岷蜀地千里,海棠花独妍。 唐代薛能任嘉州刺史时曾盛赞:“四 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 宋代,沈立在海棠记序中说:“蜀花 称美者,有海棠焉。足与牡丹抗衡,而可独步于西州矣。1 2 阳春时节,成都海棠花朵成簇,诗人爱之若狂。梅尧臣诗中写道:“蜀州海 棠胜两川,使君欲赏意已犹。春露洗开千万株,燕脂点索攒细梗。朝看不足暮 秉烛,何暇更寻桃与杏。1 3 犹如胭脂般点点殷红的海棠,让诗人秉烛夜看,哪 里还顾得上桃与杏这样寻常的花木呢? 在风雨中纷纷扬扬的海棠花,往往又会 【庸】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令唐诗,卷2 2 7 ,2 4 5 6 页。 【唐】社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令唐诗,卷2 2 7 ,2 4 5 6 页。 【唐】札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六,伞唐诗,卷2 2 7 ,2 4 5 3 页。 【唐】杜甫江畔独步i j 仡七绝句其七,伞唐诗,卷2 2 7 ,2 4 5 3 页。 【唐】杜甫江畔独步,手花七绝句其五,伞唐诗,卷2 2 7 ,2 4 5 3 页。 【唐】萧遘成都,全唐诗,9 册,卷6 0 0 ,6 9 9 1 页。 【宋】赵掠成都古今记,见元陶宗仪辑说郛6 2 卷下 【采】陆游驿含见故屏风i 田i 海棠有感,伞宋诗,3 9 册,卷2 1 5 6 ,2 4 3 2 3 页。 【采】沈立海棠记,见伞蜀艺= 文忠,卷5 6 ,1 6 9 4 页。 【宋】沈苞英韶垂:前徒矜下罩之曲风雅未丧岂系击辕之音不图缀绮靡之乱抑将导敦厚之旨耳海棠虽 盛十蜀人,1 i 甚贵l 大j 暇偶成五言可韵律诗一章p q 韵诗一章附于卷末知我者尢加焉其一,伞宋诗,6 册,卷3 0 4 ,3 8 1 7 页。 1 1 【膺】薛能海棠,伞唐诗,卷5 5 9 ,4 9 9 6 页。 1 2 【宋】沈谚海棠记序,见伞蜀艺文忠,卷5 6 ,1 6 9 3 页。 1 3 【朱】梅尧臣道损司门前 j 过访别且云计程二月到郡正看暗,全宋诗,5 册,卷2 6 l ,3 0 5 4 页。 1 2 引起诗人的身世之感,就如同郑谷在蜀中赏海棠诗中所写的:“浓淡芳春满 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看着海棠花被风雨无情地摧残,难受的难道只是“莺 吗? 唐宋时期,成都锦江两岸种有海棠,数量极多:“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 头几万枝。”盛开时花香弥漫、娇艳芬芳,美不胜收,“云绽霞铺锦水头,占 春颜色最风流。若教更近天街种,马上多逢醉血侯。”薛涛在海棠溪诗中 细致描写道:“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高觌海棠中更是发 出了这样的赞叹:“锦里花中色最奇,妖娆天赋本来稀。绮霞忽照迷红障,毅露 轻笼设翠帏。繁朵有情妆媚景,纤枝无力带残晖。好将绣向罗裙上,永作香闺 楚楚衣。” 而以内廷供奉,随宋恭帝及谢太后被援兵掳掠北去,后作道士南归 的汪元量,在游蜀时,见到如此美丽的海棠也不禁心折:“锦城海棠妙无比,秋 光染出胭脂蕊。r 照殷红如血鲜,箭砂妆粒真珠子。” 这些诗句,使我们得知 当时成都海棠繁富的情况,是在全国中所没有见过的。 在众多诗人中,陆游咏海棠的诗是很出名的了。 陆游驿舍见故屏风画海棠有感诗日:“成都二月海棠开,锦绣裹城迷巷 陌。”海棠诗称:“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 另有成都行 诗日:“倚锦瑟,击玉壶,吴中狂士游成都。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 而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就全是咏海棠的。其中有这样的佳句:“为爱名 花抵死狂,只愁风同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段,乞借春阴护海棠。” 在陆游诗歌中,提到成都有几处的海棠非常出名。一处就是“燕宫”。诗人 多次赞誉张园海棠为“一城之冠”1 1 。“西来始见海棠盛,成都第一推燕宫9 99 “燕 宫最盛号花海”1 2 ,燕宫,指故蜀燕王宫,当时已属张氏私有,又称“张园”。 张园海棠诚如陆游在诗歌中所描绘的: 【宋】郑谷蜀中赏海棠,伞唐诗中华书局,1 9 9 9 年,卷6 7 5 ,7 7 9 6 页。 【采】晏殊海棠p q 首,伞宋诗,3 册,卷1 7 1 , 1 9 4 7 页。 【宋】吴融海棠二首,伞唐诗,1 0 册,卷6 8 6 ,7 9 5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